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March 2014, Volume 3, Issue 1, PP.17-23
Analysis of “Love” in Donne’s The Good Morrow He Wa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Email: 836239597@qq.com
Abstract John Donne is the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poe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who is famous for love poems. From the lovers’ views of “I” and “You”, The Good Morrow praised that the eternal and harmonious “love” was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clue of discovering true meaning of lov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wakening” of “love”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three sections, separately analyses the ignorance before “love”, the consciousness during “love” and the sublimation after “love” this three “awakening” processes.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ses the view of lov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that implicitly contained in the poem. At las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reative writing skills surrounding “love”, of which the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is enlightening and part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Love; Awakening; Humanism; Image; Plato
邓恩诗歌《早安》中“爱”的解析 王禾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石家庄 050024 摘要:约翰·邓恩(John Donne)是英国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玄学诗派的创始人。他因他的爱情诗而著名。《早安》以“我” 和“你”的恋人视角,以发现爱情的真谛为引线,赞颂了永恒和谐的“爱”就是整个世界。这篇文章围绕“爱”的“觉醒”,以 全诗三节的前后顺序,分别解析了“爱”前的懵懂、“爱”中的清醒和“爱”后的升华这三个“觉醒”过程,同时分析 了暗含在诗歌中的爱情观、宗教观和哲学观。最后分析了该诗中围绕“爱”运用的创作手法,其中的哲学思辨引人深思,有 的还具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爱;觉醒;人文主义;意象;柏拉图
引言 《早安》是英国玄学派诗歌鼻祖约翰·邓恩为数不多的赞美爱情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爱的觉醒以及自身 认识的觉醒、领悟与成熟。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有这样两种常见的相互关联的爱情诗类型:一种是男方向女方 吟唱的晨歌,另一种是描写一对恋人黎明时醒来对话的晨曲。邓恩把这两种形式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写出了 他著名的小诗之一《早安》。诗中运用了多变的意象和奇特的比喻,以对新生活、真爱情的觉醒为中心,表 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爱是一切,爱就是整个世界。《早安》从家庭琐事如吃奶、打鼾写到海上探险、发现新 大陆,从神话故事写到哲理思想,涉及地理、心理、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把它们统一进曙光来临、真爱觉 醒这一中心主题中。通过对该诗的文本细读,本文试图在中心主题“爱的觉醒”的统领下,具体地分析《早 安》中涵盖的爱情、宗教、人文主义精神和宇宙观等方面的内容。全诗思想精深,意蕴丰厚,而国内少有对 该诗的专门性评述,其中胡家峦的“一个新世界的发现——读约翰·邓恩的《早安》”是国内较全面和较早 的专门评论,胡家峦本人与该诗相关的研究著述也常被引用。本文某种程度上综述了国内一些与《早安》相 - 17 www.erfrontier.org
关的研究论文,并加入了作者关于邓恩其人在宗教和哲学观的小见解,以“爱”的解析统领全文,希望读者 通过该诗对邓恩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 “爱”前的懵懂 《早安》一诗的中心意象是“觉醒”,即对爱的觉醒、对人自身认识和探究的觉醒、参悟、理解与成熟。 这恰好暗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即以人为中心、关注人自身的价值、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宇宙 万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1.1 爱情觉醒前的准备 在诗的第一节中,邓恩着手于“觉醒”前的准备工作。诗人运用了三个意象即“乡野的快乐”(country pleasures)、“七位睡仙的岩洞”(seven sleepers den)和“虚幻”(fancy)来证明说话人“觉醒”前的蒙昧无知状 态。“乡野的欢乐”(country pleasures)和后置副词“孩子似地”(childishly)表现出说话人的年幼与不成熟:少 不更事的孩子对爱情根本没有认知。这是从人的年龄角度来暗示人对爱情本质的无知状态。接着,诗人引用 了基督教传说,“伊弗(Ephesus)所有七个青年基督教徒,为了逃避罗马皇帝狄夏斯(Decius)的迫害,藏身于一 个洞穴中沉睡了 187 年。”(胡家峦,2001:86)通过这个故事,诗人指出,“七位睡仙”就是人们沉溺于 感官愉快的肉欲之爱而对此毫不觉醒的“幼稚”形象。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诗人暗示说话人对爱情的愚昧 无知。最后是“梦幻”(fancy)的意象。“根据柏拉图的观点,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 的世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胡家峦,2001:86)因此,诗人从前所看到的(did see)、渴望的 (desired)和拥有过的(got)美不过是形体的美,而非真实的美,即那种美只是恋人真实之美的影子,是对她的 模仿、是她的赝品。这是从人的理性角度分析爱之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1.2 宗教觉醒前的束缚 邓恩的诗歌通常是世俗与宗教主题相结合。对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来说,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散射着 上帝的光芒。邓恩对待恋人的一切形式的爱必然与自己心中理想的神性爱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邓恩眼里, 在对爱情的觉醒中必然伴随着这样一种觉醒,它是爱情升华至极点的推动力,它让人认识爱情背后的人性, 那就是宗教的觉醒。 “七位睡仙”(the seven sleepers)这个意象源自传说,其实这里是用酣睡无知的“睡仙”暗指自己以及 那些被天主教教义(尤其在感情上)所束缚的男男女女们。其中罗马皇帝狄夏斯(Decius)更是象征了神圣不可 逾越的天主教教义。天主教把婚姻视为圣事,夫妇终生相伴,互敬互爱,永远不离不弃。天主教会不允许与 外教结婚,认为这样的婚姻存在阻隔,原因在于教友与外教结婚有丧失信仰的可能。天主教禁止婚前性行为, 在婚姻上世世代代谨守不渝:有效婚姻、不可拆散。这些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即是与人文主义思潮相背离 的,也属于 16 世纪欧洲宗教革命所要求改进的教条思想。在天主教的精神禁锢下,世俗的婚姻对满足人性 之中对真爱、人性爱和理想之爱的愿望来说可能更多的是阻碍。 邓恩出生在一个极为虔诚的天主教家庭,正值英国国教确立了统治地位、天主教受到迫害的时期。他迫 于生计背叛了天主教,皈依英国国教,这一行为在邓恩的余生中一直在吞噬着他那颗敏感的心。他写过谴责 天主教的文章,但是他的作品尤其是神学诗“给人展示的是一个灵魂自我强制自我说服的痛苦经验。”(傅 浩,2005:12)“七位睡仙”的意象在思想深处暗含了邓恩在皈依英国国教之前蒙昧中的快乐,现在他知道 “一切乐趣都是虚幻”,现在他似乎已经成功说服了自己,视其为束缚。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才 华和真爱只有在英国国教这面大旗下才能得以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天主教 成为了束缚人性发展的统治工具,邓恩在对真爱的觉醒过程中也不断发掘着适合自己的人性观和宗教观,这 可以说是人本位而不是神本位思想在一个诗人身上的最鲜明体现。 - 18 www.erfrontier.org
2
“爱”中的清醒 说话人从“爱”的沉睡中醒来,此时眼前出现了实实在在的爱人和真爱,而且这种实在的真爱还暗含着
永恒神性爱的指向(souls),从而为本诗内容的扩展和主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爱与欲的对立 “而现在,对我们正在醒来的灵魂道声早安,”在此,“灵魂”(souls)一词具有关键性作用。其一,它 揭示了说话人从爱的“沉睡”中醒来,开始认识爱的本质、真切体验并理解真爱的过程。其二,它暗含了欲 与爱、人性爱与天堂之爱的对立与统一。 为了战胜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极限,探险成为当时的风尚。人们希求通过探索充满变数的未知领域和新 鲜世界来加密人的生存密度、拓宽生的维度。然而,邓恩赋予“航海探险家们”(sea-discoverer)这一意象更多 含义。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地理探险者或水手外,它还象征了一种“欲的特征:激动不安、思绪不定。而爱则 表现为内心的平静、情感稳定,所以它导致了一种为世俗恋人所无法获得的完全的满足。”(胡家峦,2001: 87)这里,诗人对比了世俗情爱与纯洁的精神之爱并表达了对后者的向往与追求。作为人类本能的欲望的满 足不是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没有欲望,而纯洁的精神之爱就似乎做到了这点,因为它让人们的内心极度幸福 和满足。
2.2 人性爱的醇美 第一节中,诗人强调了物质情爱是实现精神之爱的基础和必要途径。然而永恒的精神之爱才是诗人孜孜 追求的真正幸福。因为在此时的“我”看来,有精神之爱作为最终的幸福追求,肉欲之爱才有存在的意义。 人世间的真爱实际上也正是包含了肉欲和精神之爱的“人性爱”。接下来,诗人热切讴歌了人性爱的伟大。 它的“伟大”不仅因为它的醇厚和澄明,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诗人追随上帝的虔诚之心。依据文艺复兴时期 的宇宙观,存在于宇宙万物间的万爱之爱就是上帝之爱,任何爱都折射着上帝的神性爱。毫无疑问,献身于 上帝的邓恩自然不会错过任何机会来表达他对上帝的忠诚与虔敬。此外,“地图”(map)在此是一语双关。除 了一般的为“航海探险家们”(sea-discoverer)所用的航海地图外,它还象征男人用来衡量女人是否“美”的某 些标准或尺度。但对诗人而言,地图是无用的,探险也是无意义的行为。因为他已拥有心中的“她”,为了 “她”而失去整个世界并非遗憾。所以简单的小屋变成“爱的小屋”,更重要的是,这“爱的小屋”此时升 华为整个宇宙。“它把整个世界封闭在外面:爱使他们不仅放弃了对其他人或事物的爱,也放弃了世界上其 他一切正常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失去了一个世界,但由于他们把这小屋变成宇宙,他们又获得了整 个世界。”(胡家峦,2001:87)所以,拥有“宇宙”的诗人没有必要再去寻求别的什么“新世界”。通过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诗的前两节中,说话人已经完成了从对爱的蒙昧、混沌的无知状态到受真爱召唤而 觉醒的过程。
3
“爱”后的升华 从诗的第三节开始,之前短暂的、受物欲和时空局限的人性爱逐渐向永恒不朽的神性爱升华。
3.1 和谐的爱使人永生 诗人以三行颇具哲学意味的诗句升华并最终道完了对“爱”的“早安”。提出“无论什么死去,都是由 于没有平衡相济”。根据中世纪的信仰,物质分子的结合达到内部的平衡时,物质才会长期存在、永远不朽; 强调了和谐的爱足以让人永生。如果爱情双方争吵不断、战争连绵,爱情就会失衡、无法维持,而处于此种 爱情状况下的男女双方,就不会心清气爽,理所当然会短命;如果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如果我们俩 的爱浑然一体,或者,我和你/爱得如此相似,谁也不松懈,那么谁都不会死。”这体现了邓恩的“一体化” 概念。“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idea)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 - 19 www.erfrontier.org
人,而到了人世间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日落的西方‘另一半’。”(李 正栓,2007(2):42)邓恩诗中的“一体化”概念与柏拉图的理论恰好吻合。诗人认为不均衡或不相等的 事物不会永存于世。不平等的爱不会长久,世俗的爱势必消逝。他追求永恒的真爱,因此男女地位必须平等。
3.2 神性爱的永恒 诗中这样写到,“没有凛冽的北极,没有沉落的西方?”依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人的肉体属于‘可 见事物’,人的精神属于‘无形事物’。肉体(欲)犹如地球,充满变化,不仅有‘寒冷的北方’而且有‘日 落的西方’。而恋人们(精神)爱的世界犹如天体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既没有痛苦的季节变化,也没有腐 朽和死亡。”(胡家峦,2003:87) 然而,过分追求精神之爱却导致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情诗“充满了对 精神恋爱的高调。”“这种情诗在 16 世纪末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方面它变成了一种程式化技能,一种滥用 奇喻的精雕细琢,时时迷失于情感虚假、态度做作的怪异荒诞之中。另一方面,此时的情诗已被一种享乐主 义和感官刺激的气质所取代,倾向于蔑视妇女崇拜,甚至对妇女的戏虐轻蔑。”(傅浩,2005:9)针对这 种诗歌创作风气,邓恩其实做到了唯物辩证法里面的“扬弃”,因为他既反对妇女崇拜,坦率地强调和肯定 肉欲之爱,又使这种风气趋于完美,即“他的诗质地更具中古风味,意象不那么花哨,而是更科学、哲学、 现实主义和朴实无华,思想更具逻辑辩证色彩。”(傅浩,2005:9)“两个半球”、“平衡”以及“浑然 一体”这些措辞流露出作者对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的向往,而男女的平等必然更多地涉及精神之爱的平等,所 以作者实际上是在强调精神在完美爱情中更加重要的地位。从现代意义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更 加符合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犹如对其他事物,邓恩对性爱的看法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 主义的。他对理想的爱情怀有宗教式的虔诚。”(傅浩,2005:11)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对平等爱情的 最虔诚的信仰决定了这种暗示着上帝万物之爱的“爱”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真爱。诗人在该诗的第一节里借 “七位睡仙”和使用一些感官词语来谈论肉欲之爱;在第二节里通过醒来的“灵魂”完成了对“拥有同一个 世界”的爱情的“觉醒”;在第三节里面则用“两个半球”表达永恒的趋近完美和神性的真爱。这都表明 “他同样把现实主义的追求自由享乐的肉欲之爱与理想主义的崇尚忠贞契合的灵魂之爱糅合了起来。”(傅 浩,2005:11)邓恩早已洞穿物质(肉体)爱与精神爱、人性爱与神性爱的深刻辩证关系。因此诗人在前两 节里铺陈人性爱的重要性之后立刻将其升华为平等精神主导下的神性之爱。 从第二节到第三节,诗人完成了从对爱的“觉醒”到对人自身认知的“觉醒”。诗中反映的“天人对 应”的宇宙观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抵制中世纪神学对人性束缚的枷锁,把人从蒙昧无知中解脱出来的 积极结果。用宇宙中的两个半球象征人的爱情双方更加彰显了神性爱的永恒。“天人对应”的观念“归根结 底反映了人的一种自我探索,它以对人的本体认识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胡家峦,2001:280)因此, 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成熟既反映了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感受和认知的过程,又是对人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 在宇宙的“存在之链”上人所处的位置、人与地球万物之间甚至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4
围绕“爱”的创作手法
4.1 象征手法 为了很好地展现爱情的“觉醒”过程,邓恩在韵律不那么规整的三节诗段里运用了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 意象,他们都被赋予了邓恩自己的个性和他那个时代对科学的兴趣的特点。 在第一节,诗人利用“孩子似地”(childishly)和“七位睡仙”(the seven sleepers)的意象,叙述了“我” 曾经像孩童一样无知,一味地追求快乐;灵魂也像睡者一样沉沉睡去。“七位睡仙”(the seven sleepers)象征 着沉溺于肉欲之爱而不了解爱情本质的无知以及被天主教教义束缚的灵魂。 在第二节里,“航海探险家们”(sea-discoverer)象征着世俗情爱中躁动不安的欲望以及人们在现实社会的 大背景下追求新奇、探索世界的潮流。15 世纪,非洲好望角、美洲新大陆相继被发现。1588 年,英国海军 - 20 www.erfrontier.org
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海上探险就意味着发现财富、拓宽疆域、寻求商机。 但诗人所关心的并不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疆域的发现和财富的获取,他一心只想与自己相爱的女人朝朝暮暮、 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因此,“航海探险家们”(sea-discoverer)这个意象在诗中就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相 应的,“地图”(map)象征男人用来衡量女人是否“美”的某些标准或尺度。 第三节中,“两个更好的半球”又具有了象征意义。“他们各自的脸都映在对方眼中。每个映像形如“半 球”, 两个“半球”构成一个完满的圆球——这是两颗心灵溶为一体的象征。”(胡家峦,1993)恋人们精 神之爱的世界犹如天体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既没有痛苦的季节变化也没有腐朽和死亡。“北极”(north)和 “西方”(west)分别象征着冷酷无情和多变不忠,它们都指向死亡,而死亡是物质组合不平衡引起的。言外 之意就是我们俩组合得当,我们的纯爱世界不会死亡。 除此之外,从第一节中的“岩洞”(den),到第二节中的“房间”(room),最后到第三节里看似毫无恋 人所在的实体地点,这些象征着爱情是一个逐渐觉醒和升华的过程。“诗人从外部世界开始逐渐转向内心世 界, 从热切寻求新奇、变化和世俗满足的骚动不安, 逐渐转向恋人们从中获得极度精神满足的无比宁静和欢 乐—这也就是真纯的爱使他们终于发现了的、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新的世界。”(胡家峦,1993)
4.2 哲学思辨 这篇爱情诗不只谈论爱情的“觉醒”,还暗含着作者关于人性和宗教的思考,其中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写 作手段,也是作者爱情观和世界观的抒发。 作为古希腊学者的柏拉图的思想经常贯穿于邓恩的爱情诗里。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向我们描绘出 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画面,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 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 念世界(理式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 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因为没有哪一半是 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中,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你。男女平等的爱情观是柏拉图式爱情的意义之一,即互相都更加尊敬 对方才算是平等,而不是互相不尊敬,也不是只有一方尊敬另一方。在该诗的第一节里,诗人用一个“虚 幻”(fancy)暗示出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也即那些“乐趣”都是观念世界的模仿,这就使读者继续寻找“真 实世界”的爱情,即第三节里面“浑然一体”的“两个更好的半球”所代表的永恒不变的神性爱。这样的神 性爱是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理式世界里的“真爱”。 与柏拉图同时代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认为“圆”是一种美,是最有力量、最坚固的。他从球形是最完 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做均匀圆运动的思想。柏拉图关于“球” 的观点与毕达哥拉斯关于“圆”的见解,如出一辙,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男女结合,一起构建爱情的殿堂。 爱情本身就好比一个“圆”或“球”,是可使生命完美、坚固的意象。 在诗的结尾处,爱情被提到了生死的高度,如果爱情能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合为一的和谐程 度,那么我们将因为伟大的爱情而永生不灭。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认为,人类对自然征服所带来 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征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其实意味着生态学之外的更大更急迫 的社会危机,即等级的、统治的与被统治的、家长制的和阶级的矛盾的加剧和发展。社会生态学家们认为, 要解决这些社会危机,只有通过依照生态的路线、以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来重新组织社会的方 式才能实现。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只有其内部的基本因素即夫妻双方的和谐相处,才会有 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邓恩于生态批评诞生四百多年前就认识到、并提出了“无论什么死去,都是由于 没有平衡相济”这一闪烁着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光芒的见解,告诉世人和谐的爱足以让人永生,和谐的爱足 以让社会长存。 - 21 www.erfrontier.org
诗歌中涉及多处相对与绝对、永恒与短暂的辩证关系。辩证思想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助于深化诗歌的主题, 不局限于爱情、友情等话题上,而是将主题提高到人生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态度和人性的思考。这也正是邓 恩诗歌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对人的内涵的思索永不褪色。在该诗中,诗 人正是运用辩证手法,将他笔下的爱情定义为非凡的爱情,即使肉体灰飞烟灭,爱情仍是不朽的。比如第二 节中,“因为爱情禁止对其他一切景象的爱恋,而把一个小小的房间,变成广阔天地。”爱是伟大的、无私 的,同时又是自私的、排他的。诗人觉得不应在其他事物上浪费自己宝贵的爱,应把爱全部献给心爱的女人。 拥有了爱人,就获得了整个世界。爱人所在之地,即便茅屋漏棚,也如居住于富丽堂皇、豪华舒适的大宅, 这是因为茅屋漏棚是妻儿所居之地、感情所系之处。
4.3 标点妙用 诗中的“我”在开节采用修辞问句的方式向心爱的女人问道:“我真是纳闷,在我们相爱之前,你和我 /都做了些什么?”修辞问句的特点是听者对问者所提的问题无需做出回答。于是,“我”运用两个暗含答 案的反问自问自答:“难道我们不是到那时才断奶,/却又继续像孩子似的吮吸乡野的快乐?/抑或我们是在 那七位睡仙的岩洞里酣然沉睡?”这种紧接在设问之后的两句反问在提起读者注意之后立即用加强的语气 做出回答,从而使强调效果更加明显。作者把与爱人相逢以前的经历比做儿时的鄙陋生活,感觉过去的一切 经历像是一场朦胧的梦,混沌一片,与第二节所述的开阔眼界两相对照,语气中流露出“我”对这种无知状 态的不以为然。 此外,诗人利用标点符号的插入阻碍读者阅读,从空间上与时间上要求读者停止阅读,进行思考。该诗 第一诗节中,邓恩运用了这一手法,强迫读者停止阅读,与诗人一同进行思考:“我”遇到“你”之前是否 有爱过。这一手法能够强调诗人的意图,让读者与诗人亦步亦趋。
5
结语 约翰·邓恩的《早安》是对“爱情”的一场礼赞。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和 16 世纪英国宗教改
革浪潮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爱情”这一闪烁着人性中最美好光芒的情感进行了时间上的递进,从“爱 情”觉醒前的准备过渡到人性爱的醇美并最终升华为神性爱的永恒,讴歌了折射着上帝之爱的永恒和谐的几 进完美的爱情;并且以“爱情”觉醒为契机,在抒发诗人爱情观的同时表达了诗人的宗教观和哲学观。诗中 运用了包括象征手法、哲学思辨、标点妙用在内的多种创作手法表现“爱”的觉醒,意象连着意象,比喻连 着比喻,从恋人们所处的外部世界逐渐转向内部世界,并最终抒发出觉醒后的真爱就是整个世界这一主题。 《早安》字里行间散发着古典哲学式的人文气息,把真爱永恒、宗教觉醒、辩证哲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宇宙 观等思想统一进对“爱”的抒发中来,是一篇以学问为诗而不失激情的佳作,充分展现了“玄学派”诗歌的 魅力。
REFERENCES [1]
Donne, John.Poems of John Donne.Vol1. E. K. Chambers, ed.London: Lawrence &Bullen, 1896.
[2]
Hao Fu. Collected Poems of John Donn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M]. Beijing: Beijing October Art Press, 2005.
[3]
Jialuan Hu. “The Discovery of a New World—Reading John Donne’s The Good Morrow” [J]. MasterpiecesReview, 1993, (5): 90.
[4]
Jialuan Hu. The Starry Heavens: English Renaissance Poetry and Traditional Cosmology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Jialuan Hu. Detailed Comments of Famous English Poem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
Zhengshuan Li. Study in patterns of Circular Image in Donne’s poems [J].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 (2): 41-44.
[7]
Zhengshuan Li. Study in English Renaissance Poetry [M]. Baoding: Hebei University Press, 2006. - 22 www.erfrontier.org
[8]
Zhengshuan Li, Luxi Liu. A Survey of and Comments on the 21st-Century Donne Studies [J].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08, (2): 20.
[9]
Zhengshuan Li, Xiaomei Wu, eds. A Course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ms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Weiyan Ren. Appreciation of Donne’s The Good Morrow [J]. Anhui Literature, 2012, (2): 15. [11] Ping She. Honey Gentle Words to Whom—Reading Donne’s The Good Morrow [J]. Masterpieces Review, 2012, (30): 94-104. [12] Jian Zhang, Dong Zhao, and Wenli Wang, eds.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作者简介】 王禾(1990- ),男,汉族,学士,英语语言文学。 学习经历:1996 年到 2002 年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读书,2002 年到 2005 年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 验中学读书,2005 年到 2008 年在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读书,2008 年到 2012 年在石家庄学院读本科,2012 年 9 月至今在河北师范大学读研。 E-mail: 836239597@qq.com
- 23 www.erfronti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