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ssment of the air qualit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interior construction site

Page 1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ovember 2013, Volume 1, Issue 3, PP.68-77

Assessment of the Air Qualit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Interior Construction Site Tsann-Chung Wu 1†, Kang-Chun Fan 2 1. School of Interior Desig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32023, Taiwan 2. Innovational Integration Design Research Center,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32023, Taiwan †Email:

tcwu@cycu.edu.tw

Abstract Indoor Air Quality known as the most effective factors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health and are accepted by the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fields. This manuscript intent to explain how the environmental physic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wind aff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pollutants relea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Keywords: Interior Air Quality; Formaldehyde, TVOCs, Particulate Maters, Loading Factors

室内施工环境因子对空气质量影响之研究 吴灿中 1,范纲俊 2 1. 中原大学 室内设计研究所,台湾 桃园 32023 2. 中原大学 创新整合设计研究中心,台湾 桃园 32023 摘

要:室内空气质量对于所谓室内健康环境造成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透过实证检测方法,了解装修现场的空气质量,

以让装修工程作业人员可以藉由实证的结论对于自身的工作时的防护有更正确的认识。结果显示污染物质,包括甲醛、 TVOCs 及悬浮微粒的浓度与风速有不同的相对关系。代表装修量的装修负荷率也显示与污染物质的浓度无明显的关系。 关键词:室内空气质量、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质、悬浮微粒、装修负荷率

引言 随着经济与教育的进步与成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于室内健康环境的要求也日益 增加[1]。所以台湾的绿建筑指标也增加了“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而成为九大指标。台湾也在 2011 年通过「室 内空气品质管理法」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最低标准。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被以可以量化的室内空气污染控 制、室内绿建材与空气净化设备以及预防生物污染等指标来评量,这是一个相当正面的开始。室内健康环境 实践程序一般被认为从室内空气质量(IAQ - Indoor Air Quality)作起。 近年来除了新完工之建筑的室内设计与装修需求之外,既有建筑物为了延续其生命周期与提升适居性, 进行再次室内设计及装修的可能性都相当的高。多数的设计师在进行装修的设计行为时,基本上都希望可以 提供业主绿建材与绿色设计的选项,这表示近年来社会对于环境与健康的需求与认知也逐渐的增加。可是根 据 Louise Jones 在其书中提到 Beecher 于 1999 年对 100 位非住宅的室内设计师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 83%相信他们有责任义务对业主提供对环境负责的解决方案;但却只有 37%已经这样做[2]。大多数的设计师 对于产品与材料的制造过程并不熟悉,所以如果运用不当的建材,就容易造成室内环境因为过量与不当的材 料使用,而使得所产生化学污染物质经由装修材料逸散到空气中,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 响,也影响工作场所的生产力[3],[4]。 - 68 http://www.ivypub.org/AE/


由于这样的空气污染本仅仅发生在工程后空间所有者入住的阶段,当然也可能会发生在施工的过程中。 所以探讨这些材料在空气中间接或直接地逸散的化学物质,如甲醛(Formaldehyde)、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及因作业程序所产生的浮游粉尘等的浓度,其对第一线经常暴露于高风险且较危 险的作业环境中的装修施工人员而言,也可能造成健康上的影响。可是有关劳工作业环境室内空气质量法 规,基本上仅有劳工安全卫生法第七条,雇主对于作业场所应依规定实施作业环境测定;对危险物及有害物 应予标示,并注明必要之安全卫生注意事项而已。主管机关虽订定「空气污染防制法」,但是该项法令目前 仅适用于室外空间。2011 年通过的「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法」也仅规范了公共建筑物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并 且是着重在长期性暴露足以直接或间接妨害国民健康或生活环境之物质。所以对于装修工程环境中的有害化 学物质浓度的检测,除了可以藉此了解室内装修过程中的劳工作业环境之外,也可以藉此了解到残留过高的 有害污染物质会有可能影响到后续迁入的居住者或该空间的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之可能性。

1

文献探讨 Robisnson et al. (1995) 指出,一个人每天在建筑物内部的时间约占一天的 88%,如果再加上于大众运输

工具的空间中(广义的室内空间)的时间约 7%,那么生活中的 95%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室内,身处在户外的时 间仅占 5%[5]。所以室内空气质量(IAQ - Indoor Air Quality),无论是对空间的施工者或是空间的居住者而 言,都可能有产生重大的健康影响,所以具有研究的需求与必要性[6]。 室内主要的污染物质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酸性悬浮微粒、汽车废排气以及有机溶剂及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质等。其中对健康影响最严重也最为一般人所忽略的是二氧化碳、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质[7]。其中二氧化碳(CO2),是全球暖化的元凶,不仅影响全球的生态,也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危害 健康。CO2 在低浓度的环境下是无毒的,而高浓度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主要是会产生呼吸困难的窒息 效应[8]。史丹佛大学 Mark Z. Jacobson 教授甚至于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与人类死亡率的增加有 直接关连[9]。 相当多的研究认为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VOCs –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造成病态建筑症候群 (SBS – Sick Building Syndrome) 的元凶,而有机溶剂正是室内空气中主要的 VOCs 来源[10]。病建筑症候群被 使用来定义一种与建筑或工作环境有关而原因无法被特定主观的症状 [11]。日本环境省认为挥发性有机化学 物质可能造成的健康影响:头疼、疲劳、睡眠障碍、忧郁、恐慌、情绪爆发、注意力不集中、短期失忆、 头晕眩、心悸、下痢、便秘、呼吸短促、气喘、发疹、类流感症及痉挛等等[12]。 根据 Richard B., et al., (1996)的研究指出,除非重大的化学性灾害,否则是不会有立即性或短期的健康 影响。他认为室内空气中 VOCs 浓度相当的低,但有可能会同时暴露于多重化学物质之中。长期暴露于这样 的空气环境中,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尚不了解也没有正确的定论。即使如此,统合这些主要的症状被 称为病大楼症候群(SBS)是相当主观且暧昧的。将毒性与个别的溶剂或 VOCs 相连结是有相当的困难[13]。换 句话说,目前尚无直接的实证可以将这些低浓度的空气质量与病症做直接的链结,主要的原因是相关病症 的症状与一般类流感的症状并没有重大的差异性。武田邦彦在其书中也提到,有很多的元素,若不是人体 所需要的物质就是我们人体有与之共存的防御机制,再不然就是可以将之代谢。所以在微量的污染物状况 下,人体是可以吸收与代谢。人体的奥妙,绝非如此是与不是;适与不适那么简的二分法可以解释 [14]。我 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室内污染物质对人体长期的健康影响,而对于短期的影响必须保持警觉。对于室内装 修的现场工作人员,对他们长期的健康影响以及生产力与工作效率造成影响是最值得注意的要点[15]。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仪器进行室内装修现场实时简易监测数据进行实证评估,评估的准则以台湾于 2012 年所公

布之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位置乃是参考台湾环保署室内空气质量自主管理建议模式、日本 Sick-House Consultants、U.S.EPA 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针对室内空气有害物质进行的检测方式,进而发展为适宜在室 - 69 http://www.ivypub.org/AE/


内装修现场进行检测之模式。现场监测采用不干扰施工人员作业的形况下,依据每一个工地现场的大小及 装修范围选定侦测位置。侦测位置会考虑作业的项目与材料使用而选择不影响作业的位置。采用一般的侦 测方式,就是将侦测仪器架设在现场高约 1.5 公尺,并使其放置在距离墙面 1 公尺左右的平台上,且避免将 仪器放置于通风开口处,以利于检测室内空气受装修材料影响所溢散的污染物浓度。 依装修作业三个阶段进行检测:第一阶段为木作材料进场时期;第二阶段为装修过程中,施做量及材料 消耗较高之时期;第三阶段为木作工程结束,准备退场时期。在每阶段则分别进行 24 小时连续性检测以及 在工作时间当下进行横断性的空气质量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读式读取仪器,第二 类为可进行长时间连续性侦测检测仪。 为了探讨装修量与污染物质浓度间可能之关系,有关装修现场空间之装修量参考国际 ISO16000 标准之 定义,以『装修负荷率』(Loading Factor)表示(单位:m2/m3),分别将地板装修、墙板装修、天花板装修及 一般家具装修加以统计,将各检测空间中装修材料及家具的面积(单位:m2)加总,比对室内容积(单位: m3)后获得,详见下列公式 1。

LF  

Ai V

(1)

其中,LF:为装修负荷率,m2/m3 Ai:为室内各部装修材料及家具面积,m2 V:为室内容积,m3 其中装修负荷率为 0-0.2 时为基本构造装修,也就是简单粉刷装修或简单照明系统天花装修者;而 0.20.33 为少量装修,意味着 70%以上天花或墙面未被板材装潢装修者;0.33-0.6 为中等装修,50%以上天花或墙 面未被板材装潢装修者;以及 0.6 以上为 30%以上天花或墙面未被板材装潢装修者为大量装修[16]。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进行了 6 个案例的现场实测,主要装修材为角材、硅酸钙板、夹板表面饰材、海岛型超耐磨地

板、C 型钢、木心板与合板。6 个实证检测案例的座向、通风方式、室内面积、容积、天地墙装修面积等基 本资料如表 1。 表 1 实证 6 个案例的基本资料 案例

Case A

Case B

Case C

Case D

Case E

Case F

座向

座西朝东

座西南朝东北

座西南朝东北

座北朝南

座南朝北

座南朝北

通风方式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室内面积(m2)

166.55

77.96

43.96

78.25

28.88

42.05

室内容积(m3)

529.63

249.47

105.5

200.27

75.08

162.7

天板装修(m2)

139.49

77.96

28.5

72.6

28.88

42.05

地板装修(m2)

43.41

77.96

6.73

8.47

0*

0*

104.82

94.5

11.67

35.82

15.86

36.79

245.1 一般家具装修(m ) *地板装修材料为原抛光石英砖

59.35

80.43

56.58

77.04

124.13

墙板装修(m2) 2

藉由上述数据,再参考式 1 可以计算出个案例的装修负荷率,如下表 2。 表 2 实证 6 个案例的装修负荷率(LF) 案例 装修负荷率 (m2/m3)

Case A

Case B

Case C

Case D

Case E

Case F

1.06

1.24

1.20

0.87

1.61

1.25

- 70 http://www.ivypub.org/AE/


根据施工现场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室内甲醛浓度平均(8 小时)值在施工期间都没有超过标准值,探究 其原因是由于室内装修环境并非密闭且不通风的场所。因此,在施作期间若能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则可使 室外新鲜空气流入,使室内甲醛浓度降低。这也间接证实 Richard Gammage 的主张,那就是除非是大量灾 害性的化学物质外泄,否则在通风的状况下污染浓度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立即性的影响。一般木作装修 作业时,师傅都会先开窗通风并开启工业用风扇,所以并不会有高浓度的出现。 室内 TVOC 浓度平均(8 小时)值在装修期间的后半阶段都趋近且超过建议值 3ppm 甚多,其中 CASE_D 的平均浓度更高达 22.3ppm,严重危害装修人员健康安全。虽然室内环境空气具流通性,但是若要 有效排除室内 TVOC 浓度则需加强通风系统控制。室内悬浮微粒 PM2.5 浓度平均(8 小时)值在装修期间 都超过建议值,但是发现在案例 D、E 与 F 的悬浮微粒浓度较低,探究其原因是由于施工人员将水平锯床底 部增加一个箱体,使木屑、粉尘等悬浮物掉落在箱体内,而不会掉落在地面后又再悬浮于空气中。因此, 避免粉尘在裁切时大量飞散在室内,有效应用集尘装置则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以下是从各阶段化学性因 子变化情形,探讨每个案例的甲醛、TVOC 及粉尘浓度资料。

3.1 装修现场空气质量综合分析结果 检测基准采用台湾 2012 年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甲醛(HCHO)浓度为 0.08 ppm/hr,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 度(TVOCs) 为 0.56 ppm/hr,而悬浮微粒(PM2.5)24 小时值为 35μg/m3 作为标准。 3.1.1

各案例甲醛检测结果

分析比较各阶段甲醛逸散的平均值,发现在第二、三阶段检测到浓度较高的平均值,有三个案例在第 二阶段检测到最高的平均值,另外三个案例则是在第三阶段检测到最高的平均值。甲醛在经过大量装修行 为后,即开始逸散在装修现场,然而因为开窗与通风的原因使得整体检测之平均值并未超过标准建议值 0.08 ppm/hr,甲醛检测结果如图 1。

图 1 实证案例三阶段甲醛浓度侦测值比较(ppm/hr)

3.1.2

各案例 TVOC 浓度检测结果

比较各案例 TVOC 浓度的变化,发现在第三阶段所检测到的 TVOC 较其余两阶段的平均浓度高,除案 例 C 与 F 由第二阶段即开始大量黏贴表面装饰材料,使用大量的黏着剂,使该案例在第二、三阶段的平均 浓度都超过标准之外,第三阶段所有案例都超过标准,如图 2。 - 71 http://www.ivypub.org/AE/


图 2 实证案例三阶段 TVOC 浓度侦测值比较(ppm/hr)

3.1.3

各案例 PM2.5 浓度检测结果

在所有阶段的检测过程都测得超过标准的悬浮微粒浓度,以第二阶段的平均浓度较高,由于此阶段木 作大量的锯切建材以及制作木作成品,使悬浮微粒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甚大, 其中又以案例 B 与 C 最高,这 似乎与其装修负荷率较高有关,但是对于案例 E 似乎又没有相关的结论。PM2.5 检测结果如图 3。

图 3 各实证案例于各阶段之 PM2.5 浓度(μg/m3)

3.2 木作装修负荷率与室内空气质量分析 将木作装修工程第三阶段所检测的挥发性气体(甲醛、TVOCs)与装修负荷率进行交叉分析,运用简 单线性回归分析法观察装修负荷率与甲醛及 TVOC 浓度相互间之影响。结果发现在第三阶段的装修负荷率 与甲醛呈现低相关性(R>0.41,R-SQUARE>0.17),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的直接相关(图 4)。反之,装 修负荷率与 TVOC 浓度呈现负相关性(R>0.73,R-SQUARE>0.53),显示装修负荷率高则现场 TVOC 浓度 - 72 http://www.ivypub.org/AE/


低,而这并未实质呈现负荷率对 TVOC 浓度之影响。因此,装修负荷率的高低对于装修现场检测到的甲醛 及 TVOC 浓度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所以推估主要影响现场检测浓度的因素,在于装修材料的选择以及 现场室内环境的优劣。

图 4 第三阶段装修负荷率与甲醛浓度的关系

3.3 室内风速与装修现场空气质量相关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推估,室内风速的高低对于甲醛、TVOC 及悬浮微粒 PM2.5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别可 从风速与甲醛、风速与 TVOC 及风速与 PM2.5 三方面进行探讨。以六个案例的三阶段量测状况为例,在甲醛 浓度方面,侦测结果显示,在第二阶段的风速与甲醛浓度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当风速降低则甲醛浓度 升高(如图 5)。另一方面,TVOC 浓度在第三阶段测得较高的浓度,而该阶段的风量较大,所测得的风速 较高,使风速与 TVOC 浓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原则上当风速升时,高时则检测出较高的 TVOC 浓度(如图 6)。此外,分析结果也显示在悬浮微粒方面,风速与悬浮微粒 PM2.5 的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当风速提升 时,并未连续检测到粉尘浓度上升或下降,因此,粉尘浓度的高低似乎与风速无明显关连性(如图 7)。 3.3.1

室内空气流通速度与甲醛

在木作装修工程中,因使用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所制造的黏着剂与除虫剂的建材,必然会产生甲醛的 逸散,室内污染物质浓度因此而升高,使得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而造成人体长期的健康影响。透过室内外 空气的流通与交换,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污染物质的而让危害的程度降低。根据检测发现,室内风速的高 低对于不同阶段所侦测的甲醛浓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检测期间的第一阶段,由于因作业材料用量不 多,所以甲醛的逸散量低,因此风速高低对甲醛浓度的变化,并无明显的影响;在第二、三阶段,由于木 质装修材料,例如合板与夹板等的使用量提高,而使甲醛浓度升高。实验显示,当室内风速升高时可以有 效地降低甲醛的浓度,反之则会使得甲醛浓度上升,甚至超过环保署的标准值而对人员造成健康的影响。 3.3.2

室内风速与 TVOC

在施工中使用有机溶剂,如万用胶、甲苯或木质填缝料等物品时,极易造成 TVOC 浓度的大量挥发逸 散,而使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恶化。由于 TVOC 本身的特性为高挥发性气体,在研究过程发现,室内风 速的高低对于 TVOC 浓度的高低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主要是以施工现场使用有机溶剂的数量有关。由 于施工现场并非密闭式空间,且其高溢散、高挥发之特性,而使检测时所测得的数值连续性低且数值的起 伏较大,图 6 可以看出浓度突升与突降的施工状况。但是可能在长时间密闭时,这些室内的 TVOC 逸散浓 度有可能会升高,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若空气流动性佳,使室内外的空气交换率提升,可以有效地 降低室内 TVOC 浓度。 - 73 http://www.ivypub.org/AE/


图 5 室内风速与甲醛浓度的关系

图 6 室内风速与 TVOC 浓度的关系

图 7 室内风速与 PM2.5 浓度的关系 - 74 http://www.ivypub.org/AE/


3.3.3

室内风速与悬浮微粒 PM2.5

悬浮微粒 PM10 及 PM2.5 在装修施工中都会造成高污染现象,其中又以泥作的混凝土搅拌时、木作材 料切割时与油漆工程喷漆时为最,而可能影响工作人员长期的健康影响与短期的上呼吸道过敏现象。其中 又以 PM2.5 的悬浮微粒可能会经由上呼吸道直接进入人体肺脏的肺胞之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 所以本研究检测的悬浮微粒项目为 PM2.5。实验检测的结果显示,当平均浓度较高时,受悬浮微粒浓度室内 风速高低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室内空气流动性低,而粉尘浓度高时,则会使室内持续维持高浓度的悬浮微 粒。若平均浓度低于 0.2 mg/m3 以下时,则风速对于 PM2.5 的影响关联性较低。

4

实证结论 本研究所进行室内设计施工包含木作工程的六处空间,将检测所得的数据及数据汇整后,进行环境影

响因子评估之结论如下:

4.1 物理性环境影响因子 室内温度由于进行装修时期的季节因素,使室温大部分都略低于舒适范围,而湿度则普遍高于舒适范 围甚多,此外需注意材料受湿度而造成耗损的影响。由于装修现场都是采取自然通风的换气型态,因此与 室外大气的连动影响甚深。高温时挥发性有机物质的逸散量会增加是一般学者的共识,但是湿度对于挥发 性有机物质逸散量的影响依目前实验的侦测数值来看,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此外本次所选取的六个实测案 例,室内空气的流动都是藉由室内外气压差以及运用电风扇所产生。因此,在部分个案的检测阶段的某些 侦测点所测得的平均风速会有趋近于零的状况,但是所有的检测个案之风速值皆符合标准。实验结果也显 示出,风速也就是换气率与室内污染物质浓度呈现反比的状况,也就是风速愈高,表是换气率愈高,结果 也就显示污染物质浓度愈低,无论是甲醛或 TVOCs。 4.2

化学性环境影响因子 (1)二氧化碳:因为本研究所检测的案例皆非封闭式状况的空间且是采用自然换气的型态,所以几乎

所有个案的浓度皆符合标准值。且在作业环境中一般施工人员的人数并不多,约 2-5 人,因此并不会使 CO2 的浓度升高到超过标准建议值。 (2)甲醛浓度:六个实测案例中的案例 E 在第二、三阶段及案例 F 的第二阶段测得超过标准值,其余 的检测值都在标准内。根据实测数据与现场状况比较分析了解,原因应该是由于室内风速偏低而造成甲醛 浓度的升高。观察所有案例,这种状况多是发生在大量装修时或是已完成一定比例的第二、三阶段装修时 期。一般在装修施工期间并不会使门窗密闭,大部分的师傅会在施作时启动工业用电风扇,因此在此阶段 都符合标准值。此外,根据检测实证显示,施工期间装修负荷率与甲醛浓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反而是 选用装修材料的类型对于甲醛浓度有较高的关连性。 (3)TVOCs 浓度:每一个检测案例于使用含有机溶剂的材料时,都会使 TVOCs 浓度升高,超过标准 值。传统木作工程阶段都必须使用含有高挥发性的有机溶剂的黏着剂来黏贴表面装饰材料。短期内要根绝 这些含有机溶剂的黏着剂,无论在经济层面与运用层面上有其困难度。所以要有效地降低室内 TVOCs 的浓 度,可以增加室内的通风换气率,或者是让一些使用有机溶剂的作业流程在工厂进行处理并且逸气后再运 至工地现场施作。根据检测结果显示,在装修施工期间,装修负荷率与 TVOCs 与甲醛浓度的高低并没有明 显的相关性。装修材料的选择依然可能是造成 TVOCs 浓度的过量与否的主要原因。 (3)悬浮微粒 PM2.5:所有实证检测案例施工装修期间的 PM2.5 检测都超过标准值,而在夜间收工后 才会缓慢的降低粉尘浓度。其中案例 F 因为装修人员制作一个类似集尘箱的装置,放置在水平锯床内,使 得部分的粉尘可以有效的被收集于其中,所以侦测到的平均浓度最低。因此,改变装修人员的作业行为及

- 75 http://www.ivypub.org/AE/


活用器材的特性,可以有效改善装修现场 PM2.5 的浓度。检测过程中,所有的作业人员都没有配戴专用口 罩的习惯,长期在这样高污染的作业环境中作业,可能容易造成呼吸道系统与身体健康的危害。

5

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的实证与分析可以了解到,材料的选择与空气的流通与换气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两大因素。

所以建议如下[17]: (1)对象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是属于慢性长期的健康影响对象是空间的用户。对 于现场作业人员的影响会因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心差异以及年龄、慢性疾病者等等有不同的影响。由于 现行的作业场所管理办法所规范的空气质量标准值,多是以长时间接触高危害性物质之作业人员为限制的 对象,但装修场所进行施工的作业人员,并不在此规范之内。目前台湾室内空气质量指针中所规范的场所 亦未将施工现场包含在其中。根据实证调查,施工时的 VOCs 与悬浮微粒浓度最高。其中尤其是在木作工程 与油漆工程时为最。所以室内空气污染的急性短期的影响对象是装修工程从业人员。希望可以所有相关的 从业人员能多注意自身的防护,提高警觉心与强化防护的认知与教育。 (2)指标数值的迷思:标准值例如 TVOC 指标 0.56 ppm/hr,并不表示 0.5 ppm/hr 就是健康无虑。每一 个人因身心状况的不同,容许暴露限制(PEL-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s)与恕限值(TLV-threshold limit values) 有所不同。室内设计师所追求的应该超越上述所谓的指标,而不应只是以符合所谓的标准值为目标。设计 师们必需明白,那仅是最低的质量要求,达成设定的目标数字即称之为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只是在追求 对健康比较不有害或比较不有影响的空间环境质量。如果是这样,那将会使人类对健康追求的根本需求沦 为贫乏僵化的数字,而轻忽人本身心灵的差异以及对完全健康的需求与渴望。事实上,符合那些指标仅是 每一位专业人员在职业伦理上应尽的本分,并不特别也不困难达成。 (3)污染物质的多样化:除了目前环保署所建议的污染物质包括甲醛与 TVOCs 浓度之外,还有一些 值得注意的污染物质例如乙醛、甲苯、二甲苯、聚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这些都是室内建材中经常 使用并存在的有机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日本也都有订定建议值,但是目前台湾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也没有列入。虽然有 TVOC 的浓度管制,但是这些常用的有机化学物质量也应与甲醛一样,进一步的订定 标准质进行管制。 (4)永续与绿色设计:室内设计师需思考建筑物是一个系统并且使用整合设计思维来达成最佳的成果 与经济。室内设计师应勇敢的向业主引荐生命周期成本(LCC - Life Cycle Cost)的观念,提供不同业主各种达 到实践绿色设计的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用绿建材与绿色设计手法。所以不要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思 维而造成长期的健康影响。需深知,唯有与自然界接触与链结才是永续健康的环境。 (5)要求强制换气:由上述的实证以及很多的文献可以得知换气率才是室内空气质量最重要的关键因 素。各种污染物质的半衰期与递减率不一,从 24hr 到数年不等。考虑人类生活的习性以及节能的时代趋 势,日本在公元 2000 年已经修正建筑基本法,强制居室的室内空气换气。所以在解决 IAQ 的问题上,减少 使用逸散污染物质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固然重要,但却是治标不治本的消极方式。一些可能的物质短期内 在经济与功能的考虑上无取代性,所以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通风换气。 最后,目前现有的法令规范中,并没有对于室内装修作业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值,在室内环境的部分 已经由主管机关于 2012 年颁布标准值。在劳工作业环境则是根据劳工安全卫生法订定的空气质量法规,在 室外空气的标准则是以空气污染指标进行评估。因此,目前装修人员的健康安全游走在法律规范的灰色地 带,期望装修从业人员可以更重视自身几乎每天工作的室内装修作业环境质量。

REFERENCES [1]

X.D. Yang, & Y.P. Zhang, “Modeling,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Indoor Air Quality.”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3): 237 - 76 http://www.ivypub.org/AE/


[2]

L. Jone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Design: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sign for Interior Design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3]

R. Kosonen, & F. Tan,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 on Productivity Loss.”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4, 36: 981986

[4]

J. Singh, “Impact of Indoor Air Pollution on Health, Comfort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Occupants. ”Aerobiologia, 1996, 12: 121127

[5]

J. Robinson, W.C. Nelson, National Human Activity Pattern Survey Data Bas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search Triangle Park, 1995

[6]

D. Kotzias, “Indoor air and human exposure assessment – needs and approaches.”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athology, 2005, 57: 5-7

[7]

E. Sanna,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AlphaHouse Publishing, 2008

[8]

D. Desonie, Atmosphere – Air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s. Chelsea House, 2007

[9]

M. Jacobson, “On the Causal Link Between Carbon Dioxide and Air Pollution Morta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8

[10] K. Iketa et al,”Test of Sick House Detector I”, Ohmsha, 2005, 77-84. (in Japanese) [11] T. Godish,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CRC-Press, 2000 [12] Kankyou April,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1998. (in Japanese) [13] B. Richard, A. Gammage, B. Berven, Indoor Air and Human Health. CRC-Press, 1996 [14] K. Taketa, The Lie of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 Yosensha, 2007. (in Japanese) [15] C.C. Derek & B. Li, “Productivity and indoor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Healthy Buildings, 2000, 1: 629-634 [16] S.C. Lo, J.T. Yau, “Quantifying the Effect of VOC Emissions on Indoor Air Quality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in Taiwan.”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009, 70:77-92, Special Issue 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17] T. C. Wu, “Life, Design and the Health Healing Environment” Innovational Integration Design Research Center, 2013. (in Chinese) [18] D.M. Yeh, “Apply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for Plant to Purify the Indoor Ai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2007. (in Chinese) [19] B. Hu,“A Study of Greenery Patterns to Escalate Users’ Health in Interior Environment.” Master Thesis, School of Interior Desig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2005. (in Chinese) [20]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Countermeasures of Indoor Air Pollution from Microorganism, Pollen – From Health Effects, Measurement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 and Equipment and Maintenance. Gihodobooks, 2009. (in Japanese)

【作者简介】 1

吴灿中(1964-),男,汉,博士,中

2

范纲俊(1981-),男,汉,硕士,中原大创新整合设计研究

原大学室内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

中心助理员。研究方向:健康环境。学习经历:国立云林科技

方向:健康环境,医疗福祉空间,通用

大学营建管理硕士。Email: fgrnjun@gmail.com

设计。学习经历: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 营建管理硕士,淡江大学建筑学士。 Email: tcwu@cycu.edu.tw

- 77 http://www.ivypub.org/A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