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December 2013, Volume 3, Issue 4, PP.179-183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Products Interactive Design Professional Jiahai Liu #, Gao Yang, Zhigang Fang, Chamei 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zhou 310015, China #Email: Liujh@zucc.edu.cn
Abstract Universit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the compound cross talent,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compound cross talent training.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position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active desig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with the aim to develop the composite cross talent based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desig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compound talents majoring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ulture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desig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ideas, design goal and content of construct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electronic product multidisciplinary courses; as well as the issue of how to embody the concept of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novation, electronic product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alents. Keywords: Interaction Design of Electronic Product; Multidisciplinary Composite Cross; Fus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电子产品交互设计专业 刘加海#,杨锆,方志刚,周钗美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各高校十分重视复合交叉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是复合交叉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浙江大学 城市学院把电子信息工程定位于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的特色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基于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的电子信息学复合 交叉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以电子产品交互设计为培养目标的电子信息学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文中针对多 学科交叉的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行了探索。思考了多学科人才培养中如何 体现高度融合的培养理念、创新思维、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的专业特色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产品交互设计;多学科复合交叉;高度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多样化、网络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智能产品使用 中的人的因素越来越被重视。因而在电子产品的研发中,越来越需要多学科之间的高度交叉与融合,这不 仅要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学科的知识,同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史等人文学科。浙 江大学城市学院十分注重复合交叉人才的培养,在 1996 年根据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及信息类用人市场的需 求,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始试行定位于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的特色方向培养,其人才培养的思路是“应用 型、复合型、创新型”。为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学校较强的理工科背景,确定了“技术+ 用户+设计”的学科发展方向。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对多学科复合交叉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高度 - 179 www.erfrontier.org
融合的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培养高度融合的电子产品交互设计复合交叉人才 培养思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行复合交叉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针对不同交叉学科 会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选取一些课程,构成复合交叉专业课程,形成教学计划。而单从课程教学本身 来说,往往是从单一学科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并不交叉,这也导致某些不足之处,难以形成在思维 方式上的复合交叉。尤其是对高端复合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合适,目前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在技能 上复合交叉,而不是在思维方式上复合交叉。真正的高端复合型交叉人才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 识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共融和结合。只有加强各学科间的衔接与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 电子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方面的优势,为了达到此目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 置进行比较系统、有效的探索。
多学科复合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
1.1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复合交叉人才的知识结构 为了贯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探索 “创意、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改革为己任,与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等传统专业实现错 位发展,确立“技术+用户+设计”的学科发展方向。借鉴“广义工程教育”思路,突出“复合型、应用 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电子信息产品设计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 求,电子产品设计方向侧重复合型电子类产品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角 度确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知识结构。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面,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复合知 识结构,“以人为中心”的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理念,完备的系统工程理念、原理、方法、工具和技术。 能力结构。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硬件开发与调试技能,典型电子产品交互设计能力、协同组 合创新能力,高度的电子产品系统集成能力,典型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调试、维护与运营能 力。 素质结构。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优秀的工程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开阔的视野与 活跃的思维方式,优异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自学与知识获取能力,熟练的信息检索与整合 能力,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1.2 发挥整体优势,突出复合交叉的特色建设 定位于培养行业紧缺的电子产品交互设计人才,整合“用户+技术+设计”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发挥 整体优势,实现跨平台、多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的复合人才培养。旨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人机工程与 产品交互设计相结合、工程与实践相结合、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应用型院校中,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为体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扬长避 短”,以人为本的精神,使课程设置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课程设置符合行业紧缺人才 的培养,将电子信息技术、人机交互设计、整合创新融入到电子产品交互设计上来,不走传统的研究型、 学术型道路,走协同创新之路,与传统的电子信息类、工业设计类专业实现错位发展。通过课程设置、教 材建设,培养在思维方式上的交叉人才,实现多学科、跨平台深度复合交叉。在教学计划、师资培养、教 学内容上做到完全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培养在思维方式上高度融合的复合交叉人才。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群体特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强调多学科复合整体优化的同时,体现 了专业方向的办学特色。
2
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为了切实落实电子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 - 180 www.erfrontier.org
系结构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强化多学科交叉方向的特色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型课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 教学方法的研究。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体现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用人单位对实 践技能的要求。 根据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及电子产品设计与研发单位的具体需求,在目前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 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和研究,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 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公共课的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为每个学生奠定从业的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基 础理论更好地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体现行业 需求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社会和行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变化 的需求。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重,在选修课中体现“前沿”的新技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建立科 学的课程体系。 依据"用户+技术+设计"的创新模式,梳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的自然衔接关系,建立了基于时间和技能双维度的以培养电子产品设计师为最终目标的课程体系。电子产 品设计方向课程体系以软硬件技术为基础,结合交互设计和创意设计等相关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对现 代智能产品综合设计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 课程群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提出了构建信息学基础理论核心课程群、工程课程群、产品表达课程群、专 业设计课程群。
3
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探讨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深层次地梳理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
课程的自然衔接关系。与淘宝、阿里云、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咨询本专业方向的用人需求,筛选出重点课 程并确定每门课程要掌握的技能,以时间和技能为坐标,确定以培养电子产品交互设计师为最终目标的课 程体系,课程体系中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大类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及专业设 计课程群如图 1 所示。 通识、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关系 通识必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 大类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第二课堂
电子产品设计基础及实验
智能电子产品设计
基于信息产品的人机工程 学 交互设计与可用性技术
电子产品可用性测 试 电子产品设计与案 例
图 1 通识、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学分关系及专业设计课程群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 系,进行课程群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多个系统的课程群。 构建信息学基础理论核心课程群:将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软件基础等 课程,强调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案例中设计中的理论知识,避免就理论而 理论。 构建工程课程群: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嵌入式系统 - 181 www.erfrontier.org
应用开发实践等工学内容进行整合,用感性的方法解决理性认知。 构建表达课程群:将人机界面设计、三维视图设计、平面媒体创作技术、计算机辅助电子产品设计等 课程用于明确表达技术,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构建专业设计课程群:将电子产品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电子产品设计与案例、电子产品可用性测 试、交互技术与可用性技术与用户体验课程的表达与实际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专业与 品德、教学与自学、学习与研究于一体”,使之成为所有课程的核心、线索和评价依据。
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
4
4.1 从单一学科课程的教育转变为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创新教育 原来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的是在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学科教育,目前形成跨平台、多学科交叉的复 合人才培养机制,它结合了信电分院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电子产品设计中充分发挥产品的交互 技术、可用性技术的特色。从行业实际需要出发,培养电子产品交互设计的复合交叉人才,从单学科教育 转向多学科高度融合的综合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设计、创新活动,完成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 养过程,提高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目前,此专业方向在国内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 系,我们有希望走出自己的特色来。
4.2 多学科复合交叉的课程群建设,凸显了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整合“用户+技术+设计”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实现跨平台、多学科深度融合、交叉的复合人才培 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所构建的信息学基础理论核心课程群、工程课程群、产品表达课程群、专业设计课 程群,每个课程群都对应着多个技能,它们在反馈互动原理的基础上,揭示电子产品交互设计这一交叉学 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内在机理及运行机制。这 4 个课程群分别对应电子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视觉设计与 平面设计工程师、产品测试工程师与电子产品交互设计工程师等职业目标的培养。每个职业目标都需要有 多个技能支撑,每个技能都需要通过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学习才能掌握。课程内容交叉融合性,在不同的 课程群中,体现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在同一个课程群中,根据电子产品的功能设计,不仅有现代科学 技术,更有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及深厚的人文功底,体现多学科复合的高度融合及电子产品的创新设 计。
4.3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电子产品交互设计中,电子产品的功能模块间设计涉及产品的整体优化与协同创新,学习中应用 完整的产品案例式教学及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受到广大学 生的欢迎。通过复合交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体现了课程建设中人性化交互设计的特色,提升了学生的 创新能力。 在电子产品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从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课程群建设、多学科高度融 合的教材建设、教师的多学科交叉背景,到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才培养卓见成效。由于专业方向初显特色、优势明显,志愿报名在此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逐年增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于电子产品交互设计,它融入了电子信息学、人机工程、交互设计与可用性设 计,在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大力突出工程实践教学,提升了设计性与创新型实验的 比例,形成了电子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在工程教育方面特有的特色。经过学生科研和竞赛成果斐然,创新设 计能力得到锻炼。在近年的教学计划中都重点强化实践与创新教育环节,如课程设计、专题设计、产品创 新设计与竞赛集训、学生科研实践专题活动,这些形式丰富、多学科交叉的实践创新活动,大大增强了学 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182 www.erfrontier.org
5
结语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电子产品创新与设计的特色方向建设中,以信息学为主体,融
入交互设计、可用性设计技术,培养行业所急需的复合交叉人才,使学生更有竞争力。本文依据电子产品 交互设计的复合交叉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确立复合交叉人才的知识结构,发 挥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优势,梳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自然衔接 关系,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群建设,构建信息学基础理论核心课程群、工程课程群、产品表达课程 群、专业设计课程群。优化课程结构,从单一学科课程的教育转变为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创新教育,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REFERENCES [1]
Yin yan, Wang chuanyun. Reform and explore of multidisciplinary graduate design mode [J].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2005, B (12):79-81.
[2]
Huang junqiang, Xiao bintao.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talents [J].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aterials. 2009, 13:170-172.
[3]
Feng lu, Lu hui, He mingfeng.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the found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J]. Universtiy education in China. 2011, 11:40-42.
[4]
Huang p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1,8:32-33.
[5]
Ye xiaoyan. Disscu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J]. Views (management version). 2009,02:75-75.
[6]
Zeng lin. The construction of VB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J]. Chine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2011,24:65-66.
[7]
Lai maode. Independent college: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based on two independent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 case [M].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4:52-54.
[8]
Jing guanghui, Huang wenx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dependent colleg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9,4:94-96.
[9]
Xiao yuean, Li junkui. The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urriculu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J]. The age of science. 2011, 2:164- 167.
[10] Gao xu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electronic products"[J]. 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2010, 12: 117-118. [11] Hou yuji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product drawing and plate making course [J]. Read and write: education journal. 2010,7:95-97.
【作者简介】 1 刘加海(1960-
),男,汉,博士,教
2
杨锆(1984- ),男,汉,博士,讲师,交互设计,毕业于
授,信息处理,毕业于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Email: yanggao@zucc.edu.cn
Email: Liujh@zucc.edu.cn。
3
方志刚(1966- ),男,汉,博士,教授,电子信息,毕业
于浙江大学。Email: Fangzg@zucc.edu.cn。 4
周钗美(1976- ),女,汉,硕士,讲师,教学管理,毕业
于浙江大学。Email: Zhoucm@zucc.edu.cn
- 183 www.erfronti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