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istic study on danxia landform of alxa right banner in inner mongolia

Page 1

Scientific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June 2014, Volume 4, Issue 2, PP.135-139

Characteristic Study on Danxia Landform of Alxa Right Banner in Inner Mongolia Shan Yin1, Guangwen Ma2, Chunlan Li1, Yuhai Bao3 1.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mal University in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22, China 2.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hina; Beijing 100012, China 3.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Key Laborator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visits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on the DanXia landform in Inner Mongolia, we obtained the landscape features, structures and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DanXia landform. Analyze the origin; w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eality. Keywords: Alxa Right Banner; Danxia Landform; Character; Cause of Formation; Use and Exploiture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特征与旅游开发研究

*

银山 1,马广文 2,李春兰 1,包玉海 3 1.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3.内蒙古师范大学遥感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在对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境内丹霞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阿拉善右旗丹霞地

貌的景观特征、构造和岩层岩性特征,以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特征;成因;开发利用

引言 阿拉善右旗地貌地处干旱区,红色碎屑岩,受风蚀、间歇性流水侵蚀、堆积作用,强烈的物理分化、盐风 化和崩塌作用等影响下,形成了丹霞地貌[1]。在内蒙古已经先后发现了川吉丹霞地貌、北寺丹霞地貌[2

,3]

和阿

尔寨石窟丹霞地貌。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为内蒙古少见的丹霞地貌景观“景上添花” 。

1 区域概况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境内,且大部分丹霞地貌坐落在阿拉 善右旗东南部,额日布盖苏木东南约 10 公里的红墩子山中。阿拉善右旗面积 75226 km2。著名的巴丹吉林沙 漠横穿全旗的中北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金昌市毗邻,西南部以龙首山为界与甘肃省的张掖市相邻,间于 101° 05′E~102°15′E,38°40′N~39°40′N 之间[4]。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 风大沙多。年均气温 8.3℃,年均降水量 113.6mm。阿拉善右旗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体,农作物以小麦、大麦 和谷子为主,矿业主要为煤、盐、碱、芒硝、镍、铁、铜、铝、磷、锰、石膏等[5],总人口 2.5 万人,是一 *

资助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2013DAK05B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联合资助重点项目(41161060)和 内蒙古师范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的项目(YJRC12054)和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2013ZD08)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重大 项目培育专项项目(2013ZDPY04)和内蒙古牧区重大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技术研究(合同编号:20130430)和内蒙古牧区重 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MS0601)。 - 135 http://www.j-es.org


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牧业旗。

2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的特征 我国自学者提出丹霞地貌概念以来,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已有 60 多年的历史。并且定期举行丹霞地貌学 术讨论会,可以说我国对丹霞地貌的研究,从景观特征、成因、动力机制到旅游开发等各方面的研究比较透 彻。丹霞地貌是发育在红色碎屑岩基础上的具有陡峻剖面,并给人以美感的特殊的地貌形态。我国北方的丹 霞多呈圆顶、陡身、麓缓型地貌,由于稀少,故更显其珍贵[6-7]。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位于干旱戈壁区,地处内陆山间盆地,大风日数多且巴丹吉林大沙漠位于其常年盛 行风的上风向,沙源充足。降水少且集中。因此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岩崖高耸 陡峭、神奇险峻,林立斑驳、别具特色的景观。

2.1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景观特征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区,海拔高度为 1500m~1600m,相对高度约 10~80m,其呈峡谷状,长约 10km, 主谷南北走向,长约 4km,尽头又分为东南走向和西南走向两条峡谷,呈“Y”字形。阿拉善右旗丹霞有由 坚硬的红色碎屑岩组成,基座为岩浆岩的赤壁、方山,下伏崩积物,坡麓平缓,锥状、浑圆状岩柱林立,并 有岩缝、一线天、岩堡等各种地貌形态(见图 1,2)。岩壁层层叠叠,布满大小石洞,许多石洞相互连通, 成为岩羊、山鸽、鼯鼠等野生动物的天然巢穴(见图 3)。特别之处在于岩石表面风化破碎,局部风化成蜂 窝状、大小不一的风蚀窝(见图 4),风蚀窝形状多数呈圆形,最大直径达一米,风化裂隙亦较为发育,形 成了形态奇特壮观的丹霞美景。

图 1 赤壁方山

图 3 风蚀洞

图 2 一线天

2.2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质特征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历经多次变动,岩石受到强烈挤压、破碎及拉裂,且受构 - 136 http://www.j-es.org


造运动、剥蚀、堆积等地质因素的影响,构成该地区独特的地质特征。

图 4 风蚀窝

2.2.1

构造特征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祁吕弧形挤压带中潮水槽地的褶皱带,龙首山北侧双窝铺 -额日布盖带内,主要由白垩系及第三系地层组成。在此范围内背、向斜较发育,总体上向西收敛,向东敞 开,轴向为北西 70°左右。褶皱带北侧向上隆起,隆起带中心部位为下元古界地层,两侧为中、新生界地层,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出露不稳定,北侧发育一条北西西向高角度压性隐伏断裂,同北面的拗陷带衔接。整个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呈一个沿轴面部分因垂直节理发育受侵蚀而缺失的背斜构造,岩石构造上水平层理和 垂直节理发育相互交错。 2.2.2

岩层岩性特征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区地层由下向上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下元古界、震旦系、石炭系、二迭系、侏 罗系、上第三系侵入岩及第四系组成。丹霞地貌几乎全部发育于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岩中。按岩性本身差异和 时代不同又可分为上统和下统。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的岩性,据在额日布盖实测的剖面为图 5 所示。 上覆地层:白垩系上新统临夏组(N2l) 6.暗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细砂岩

厚 101.5m

5.砖红色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夹砂砾岩

厚 64.3 m

4.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砖红色细砂岩及砂砾岩

厚 45.7 m

3.砖红色细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砂砾岩

厚 270.5m

2.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及砂砾岩

厚 128.8m

1.暗紫红色含砾砂岩夹青灰色砂砾岩和粉砂岩

厚 137.2m

假整合 下伏地层:白垩系下统庙沟组(K1m)

图 5 额日布盖实测剖面图 - 137 http://www.j-es.org

总 厚 7 4 8.0 m


3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发育的成因分析 丹霞地貌是地质构造内动力和风化剥蚀外营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8]。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的形成是:构 造运动使得白垩系地层上升的基础上,由于外动力作用剥蚀、风化、侵蚀而形成岩峰、岩柱和陡峭的谷壁等。

3.1 地质因素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区位于祁吕弧形挤压带内的潮水槽地的褶皱带内,是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地带, 从喜马拉雅运动以来一直上升。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且顶部被剥蚀直到出露。 红色的碎屑岩层是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具有水平层理和垂直节理。由于泥岩、砂岩、砾岩 等碎屑岩,孔隙度达、导温性差、抗压强度小、透水性良好等特征,因此易受物理分化和侵蚀,崩裂和倒塌, 形成峭壁、岩柱、岩堡、锥状岩峰、方山等丹霞地貌。

3.2 主要外营力因素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风沙活动强烈,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以暴雨为主的降水 形式,使岩石遭受侵蚀冲刷。冬季严寒漫长,寒冻作用强烈,因温差大,岩体的热胀冷缩和冻融作用下,岩 石破碎,促进了丹霞地貌的发育。还有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常常发生沿坡向下崩塌,堆积在岩壁底部,形成 岩屑堆。 3.2.1

风沙因素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区多风沙,沙尘暴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冬春两季,以风力为主的吹蚀、磨蚀作用 剧烈,将岩石上覆盖的沙土全部吹蚀掉,使红色碎屑岩赤裸。风携带沙粒在岩石表面尤其是迎风向磨蚀下许 多风蚀窝。该地区常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大风日数多,在其上风向处是巴丹吉林大沙漠,沙源充足,增加 了磨蚀强度,磨蚀强度用单位质量的运动颗粒从被蚀物上磨蚀掉的物质质量来表示。对于一定的沙粒与被蚀 物,磨蚀强度是沙粒的运动速度、粒径及入射角的函数: W= f ( vp, dp, sa, ɑ)

式1

式中:W——磨蚀量(g/kg) ,vp——颗粒速度(cm/s) ,dp——颗粒直径(mm),sa——被蚀物稳定度(J/m2), ɑ——入射角(°) 。 据 L·J·Hagen 研究,磨蚀度随磨蚀物颗粒速度按幂函数增加,随被蚀物稳定度增加,而非线性减小, 随磨蚀物颗粒直径的增加,有轻微的增加。入射角为 10°~30°时磨蚀度最大[9]。由于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 地区大风携带沙粒的速度快,再加上沙源巴丹吉林沙漠的粒径 84.80%处于 0.1.~0.50mm 之间(见表 1) ,该 粒径沙粒既可随风跃移、悬移到较高高度又有较强的磨蚀能力,因此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岩石表面遍布风蚀 窝,并与盛行风向呈 10°~30°角的岩石受磨蚀严重。这样点缀了千奇百怪的丹霞地貌,使其更具特色。 表 1 巴丹吉林沙漠的粒径组成

3.2.2

各粒级(mm)

﹥1.00

1.00~0.50

0.50~0.25

0.25~0.10

0.10~0.05

﹤0.05

比重(%)

——

3.4

23.40

61.40

9.28

1.98

水文因素

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地区属于内陆间歇性河流区,在暴雨、雷阵雨为主的降水条件下,水流沿垂直节理 下渗、侵蚀、扩大节理,减低岩体之间的聚结力,使岩体引走崩塌。流水汇集在沟谷底,使得沟谷继续下切, 使丹霞地貌相互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丹霞地貌的雄伟险峻。阿拉善右旗丹霞地貌洞穴的形成,除了崩塌 和流水的机械侵蚀外,溶蚀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雨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一定量的混合,落到地面的 雨水中往往含有碳酸根离子成份,含碳酸根离子的雨水对钙质胶结的岩层易产生溶蚀作用,大量的钙离子被 流水带走后,丹霞地貌上便留下许多洞穴。 - 138 http://www.j-es.org


4 旅游开发利用建议 旅游业以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系列消费,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善右旗 丹霞地貌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依赖第一、二产业是行不通的,大力发展高收入的旅游业,带动整个 第三产业发展,是阿拉善右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精品旅游路线,可吸引大量的游客观光。阿拉善 右旗丹霞地貌在阿拉善原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结合内蒙古西部的荒漠草原和沙漠景观以及草原风情旅游路 线,开发其潜在的旅游资源价值。当地的部门应该,有规划地投资维护阿拉善右旗的丹霞地貌景观,并设立 旅游景点,作一定的广告宣传,以便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游客,延长游客在阿拉善的旅游路线和逗留时间, 引发游客的连环消费。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考虑建设旅游区或度假村等,再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资助项目: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2013DAK05B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 联合资助重点项目(41161060)和内蒙古师范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的项目(YJRC12054)和内蒙 古自治区自然基(2013ZD08)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项目(2013ZDPY04)和内蒙古牧区重大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技术研究(合同编号:20130430)和内蒙古牧区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 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MS0601) 。

REFERENCES [1]

Huang Jin. Distribution of Danxia landform Chinese[C], Economic geography, 1999,19

[2]

Si Renbatu, Eerdeni, Yin Shan. The Inner Mongolia tide lattice tilt high plain of Danxia landform[C], Economic geography, 1998, 18:157-159

[3]

Si Renbatu, Eerdeni. Stud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lan Shanxi Po Si Danxia landform and the temple area value[J].Economic geography,1999,19:75-78

[4]

Zi Dongmei.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tlas[M].The Chinese Map press, Bei Jing,China,2001:64

[5]

Cai Jiayi. The Alashan scenery in Inner Mongolia[M].The people press of Yunnan,Kunming,China,,2001:1-10

[6]

Peng Hua. Review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China Danxia landform[C].Economic geography, 2002,22(6):40-42

[7]

Liu Hengfu, Chen Lijuan. Danxia topography and landform[C].Qinghai land management,2004,3:47-48

[8]

Zhu Cheng, Peng Hua, Li Shicheng. Anhui Qi Yun Danxia landform genesi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 60(3):445-455

[9]

Sun Baop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M].Beijing: Forestry Publishing of China,2000:40-44

【作者简介】 银山(196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

李春兰(1989-),女(汉族),四川省

辽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

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双动

和荒漠化及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

两案教学和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自然灾

Email: yinshan@imnu.edu.cn

害。Email: 15598022233@163.com

- 139 http://www.j-es.or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