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May 2015, Volume 4, Issue 2, PP.28-34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Residuum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aiwan Area Shu-Jan Lin 1#, Chien-Chiang Lee 2, Yi-Chung Hsu 3 1.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raduate Student, 404, Taiwan 2. Finance/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ofessor/ 80424, Taiwan 3.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sociate Professor, 404 Taiwan #
Email: mingdo168@yahoo.com.tw
Abstract Tiebout (1956) "voting by feet"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internal migration decisions of consumer-voters are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This study using panel data from 1998 to 2012 including 19 counties(cities) in Taiwan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scal Residuum" and the internal migration for Taiwan residents. In addition, we als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significant evidence that "voting by feet" hypothesis is still applicable in Taiwan after widely discussed for nearly 60 years. The empirical study yield results that local fiscal surplus has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net migration rate, implying that consumer-voters vote by their feet in Taiwan. Besides, higher education migrants also have positive responsiveness, but income, urbanization and unemployment rate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internal migration. Keywords: Fiscal Residuum, Migration, Voting by Feet, Panel Data
台湾地区地方财政剩余与人口迁移关系之 实证研究 林淑珍 1,李建强 2,许义忠 3 1. 国立台中科技大学租税管理暨理财规划硕士班,台湾 2. 国立中山大学财管系教授,台湾 3. 国立台中科技大学财政税务系副教授,台湾 摘
要:依据 Tiebout(1956)提出之「以足投票」理论,地方财政差异会影响人口迁移决策,本文基于地方财政收支与地
区人口迁移关系之重要性,以 1998 年至 2012 年台湾地区包括 6 个直辖市在内共计 19 个县(市)之追踪资料,探讨台湾地 区居民之财政剩余(Fiscal Residuum)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检验台湾地方财政收支,是否与地方人口迁移有显着的相关 性,并进一步检视 Tiebout「以足投票」模型在台湾地区是否成立。 关键词:财政剩余、人口迁移、以足投票、追踪数据
1
绪论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台湾地区的人口及迁移状况,根据行政院主计处「各县市重要统
计指针查询系统」数据,2012 年迁徙人口以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新竹县、新北市净增加为最多,这些 县市都属于都会城市或工业城市;而 2012 年人口净迁入为负数的县市,为彰化县、屏东县、嘉义县、南投 县、云林县、高雄市、台东县及花莲县等,其中高雄市虽为直辖市,但因系石化工业城市,污染严重,公安 意外的风险大,经年来人口呈逐渐减少趋势,其他的县市都偏向属农业县市,一直以来均为人口迁出大于迁 - 28 www.emj-journal.org
入的状况。综上分析,显示除了高雄市较为特殊外,台湾人口持续朝都会城市集中。台湾地区 1998 年至 2012 年各县市人口净迁移情形详如图 1 与图 2。 人口密集的地方,因工商业发达,各项地方税收相对丰富(陈钦贤、刘彩卿 2001) ,而财政不足的地方 政府,无法藉由提高公共支出水平吸引人口迁入,导致税基流失,财政问题更为恶化(Martinez-Vazquez & McNab, 2003),因此人口流动会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狀况,也会影响辖区内居民享受地 方公共财的质与量。然而,各地方政府受地理区域差异、经济结构不同及政治面政策的影响,以致直接或间 接影响各地方政府的税源与税基分布情形,造成各地方政府满足辖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之能力亦有差异。从 图 3 与图 4 可以发现不论从横断面或纵断面分析,人均地方税赋历年变动或各县市间之差异均不大,但人均 岁出金额,则历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各县市间差别很大,因而造成各县市居民的财政剩余有很大的不 同。 综上,人口迁移可以调节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原新、王海宁与陈媛媛 2011) ,似乎影响了县市间的变化, 而都市本身的发展也可能同时影响人口的流动,改变地区人口的特性,并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结构。近年 来台湾地区各地方政府,或为了向中央政府争取更多的统筹分配税款或补助款,或为了选举因素考虑,施政 重点并不相同,莫不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地方公共支出之型态因而产生多元性与差异性,这些差异化的财政 支出,理当要能反映地区居民的偏好与需求,并获得居民的支持与赞同,否则可能会引发人口的迁移情形。 人口迁徙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国境内部区域人口迁移问题,在国外多年来持续成为研究热潮,而且大多 是以 Tiebout (1956)提出「以足投票」(Voting by Feet)理论为基础,指出消费者选民可以透过迁移行为,以调 整其对地方公共服务之消费,使其个人偏好满足程度最大,而居民于潜在居住地点的选择决策上,会同时衡 量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财货与劳务,以及租税负担对其个人之影响。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
3.54 0.80
1.23
0.29
(1.83) (0.92) (7.46)
(0.68) (1.26) (1.47) (2.49) (2.13)(2.05) (3.02) (4.65)
图2 台湾地区2012年各县市人口净迁移情形 数据来源:行政院主计处「各县市重要统计指针查询系统」
人均地方岁出
人均地方税赋
20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0
人均地方岁出
60 50 40 30 20 10 0
人均地方税赋
嘉义市 新竹市 基隆市 花莲县 台东县 屏东县 嘉义县 云林县 南投县 彰化县 苗栗县 新竹县 宜兰县 高雄市 台南市 台中市 桃园市 新北市 台北市
新 台 币 千 元
30
1998
2.29
数据来源:行政院主计处「各县市重要统计指针查询系统」
40
0
7.97 7.19
图1 台湾地区1998~2012年人口净迁移率 50 新 台 币 千 元
9.34
嘉义市 新竹市 基隆市 花莲县 台东县 屏东县 嘉义县 云林县 南投县 彰化县 苗栗县 新竹县 宜兰县 高雄市 台南市 台中市 桃园市 新北市 台北市
)
12 10 8 6 4 2 0 (2) (4) (6) (8)
单位:千人
(
0.20 0.14 人 0.10 口 净 0.00 (0.04) (0.03) (0.12) 迁 (0.10) (0.16) 入 (0.19) (0.11)(0.08) (0.24) (0.20) 率 (0.27) (0.21) (0.24) (0.20) (0.24) (0.30) % (0.36) (0.40)
年
图3 台湾1998~2012年人均地方岁出與人均 地方税赋趋势图
图4 台湾1998~2012年人均地方岁出與人均地 方税赋比较图
数据来源:行政院主计处「各县市重要统计指针查询系统」及财 政部统计处财政统计查询网
数据来源:行政院主计处「各县市重要统计指针查询系统」及财政 部统计处财政统计查询网
过去台湾对于地方财政剩余与人口迁移相关研究,偏向以时间序列数据或横断面数据分析。本文基于地 方财政收支与地区人口迁移关系之重要性,以 1998 年至 2012 年台湾地区包括 6 个直辖市 1在内共计 19 个县 (市)之追踪资料,尝试探讨台湾地区居民之财政剩余(Fiscal Residuum)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检验台湾地 方财政收支差异,是否与地方人口迁移有显著的影响关系,并进一步检视 Tiebout「以足投票」理念于广被讨 1
台湾地区 6 个直辖市由北而南分别为新北市、台北市、桃园市(103 年 12 月 25 日升格)、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 - 29 www.emj-journal.org
论了近 60 年后,在台湾地区是否仍然可以应用,亦即台湾地区的人口是否会因为地方租税与支出水平之差 异而产生居住迁移现象。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Tiebout 理论 传统认为由于公共财不具排他性与敌对性,消费者之偏好无法透过市场机能自动显现,在收费技术上亦 无法达到按每人消费利益取价之标准,故会造成市场失效。但 Charles M. Tiebout(1956)「地方公共支出纯理 论」中提出地方化财政的概念,认为地方财政差异会影响人口迁移决策。他主张人们会依各地区公共支出与 租税负担的组合之不同,来选择其认为效用最大的公共财组合,并且透过迁徙行为表达其偏好。这种人们利 用在各地区的迁徙行为,于不同特色的地区中选择最偏爱的公共财及其价格(租税),显示其自身偏好之机制, 在稳定均衡下,不但决定了各地方政府的最适预算数量,而且也决定各地方政府的最适规模,同时也使偏好 相同的大众聚在一起,其过程正如消费者透过市场机能,自不同特色的商品中选择最偏爱的私有财货及价格, 以达到最适均衡。这种机制称为「以足投票」(Voting by Feet)。
2.2 财政剩余(Fiscal Residuum) 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而闻名的学者 J.M. Buchanan 于 1972 年提出「财政剩余」(Fiscal Residuum)的概念, 说明地方财政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财政剩余即为个人所享受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益与其所负担的租税之间的差 额。当财政剩余愈大时,代表人民由地方政府支出所享受的净效益愈高,愈可吸引民众迁移至该地区居住。 而当财政利剩余为负值时,同一辖区内居民将会为了享受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而迁出该辖区。其计算方式: 财政剩余=平均每人享受的公共服务-平均每人负担的租税。
2.3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对地方财政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以美国学者为多,首先例如 Cebula & Curran(1978)为探讨美国 都会区地方财产税负与人口迁移之关系,以 1960-1970 年美国 70 个大都会城市中之白种人的迁移行为进行研 究。Cebula & Belton(1994)也指出由于美国印地安人普遍缺乏劳动市场所需的技能,在 1991 年的平均失业率 竟高达 45%,这样相对弱势的族群,政府的福利措施可被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所得,于此情形下,如果 Tiebout 假说可以适用,则美国印地安人将会强烈地受到有较高福利措施的地区所吸引。另外,Grassmueck(2011)则 主张如果知道吸引消费者选民的因素,地方政府便可以更有效的调整公共财的供给,以符合居民的需求,因 此以 1995 年至 2000 年美国 Pennsylvania 州各郡村镇人口迁移情形为研究对象范围,冀能从最小的地方政府 单位验证 Tiebout 的理论。Cebula & Nair-Reichert(2012)探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面(如所得、生 活成本、失业率及雇用成长率等) 、财政面(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国中小学教育支出等)及生活质量面 (如气温)等,并以美国 2000 年至 2008 年间 50 个州人口净迁移行为,检验是否仍然支持 Tiebout-Tullock 假说。Islan & Rafiquzzaman(1991)认为当税率调高时,富人所增加的租税负担会比穷人多,因此富人会选择 迁移至财产税负担相对较低的地方居住,而穷人则因持有不动产很少,故与其迁移决策较少受到财产税负担 高低所影响。在日本 Fukuda(2012)也观察 1991 年修正地方分权法规后,地方自治团体因合并而数目逐渐减少, 但各地方自治团体人口成长率的差异却明显扩大,为探讨影响日本市级地方政府单位人口竞争的原因,文中 以日本 2000 年至 2005 年 1,821 个自治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财政指针、债务融通、失业率、高等教育人口 比率及基础设施等面向,分析影响地方人口成长的因素。
2.4 中国大陆相关文献回顾 在中国大陆基于特有的户籍制度,人民的居住迁徙自由受到某些限制,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的 迁移率是非常低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流动呈现越来越显著的增长趋势,人 - 30 www.emj-journal.org
口迁移已衍为大陆学者广泛关注的议题。首先,何一峰、付海京(2007)利用 1998 年至 2003 年中国 31 个省市 自治区的数据,对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工资、房价和人力资本氛围对迁移决策 有显著的影响,而消费物价水平、失业率和医疗设施等因素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较小。而胡洪署(2007)则 研究财产税、地方公共支出与房产价值的关联性,并提出财产税是一种换取地方公共服务而支付的使用者收 费,居民在选择居住小区时,将对地方公共服务带来的收益与租税负担成本进行权衡,并且在成本-收益核算 的基础上,为了住在一个公共服务优良的小区,人们确实愿意多承担些公共成本;而那些支付能力较弱的家 庭,则会选择在公共服务稍差的小区居住,这一成本-收益的动态平衡过程会在人们的「以足投票」中实现。 刘泰洪(2009)以 Tiebout 模型为框架,分析地方政府竞争的正效应及其形成机理,指出居民可以在不同的制度 环境和不同供给水平的公共产品的辖区政府之间进行比较,并透过「以足投票」来选择与他们的需求相互匹 配的地区,因此促使地方政府竞争,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亦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 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2.5 台湾相关文献回顾 反观台湾文献,李静雯(1997)利用因果关系检定方法,探讨台湾地区 23 个县市在 1984 年至 1994 年地方 财政收支差异与人口迁移之因果关系。陈彦仲、吴京玲(1998)使用多项 Logit 模型方法,以 1994 年高雄县各 乡镇市为样本,透过不同替选方案之指定,建构数个不同的家户住宅区位选择模型,分别研究影响家户住宅 区位选择之因素。王伯轩(2006)运用群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方法,以 2004 年台湾地区 22 个县市之横断面数 据,分析财政支出结构特性及分配对地区人口特性之影响。许铭仁(2006)以台湾地区 23 个县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 1994、1997、2000 及 2003 年共四个年度数据,以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式,探讨影响台湾地区人口迁移的 因素:生活质量因素与地方财政差异因素。谢美惠(2008)采用最大概似估计法研究云林县 1966 年至 2006 年 人均公共支出、人均财产税与净迁入率之关系,得知共整向量系数的符号皆符合 Tiebout 假说。彭建文、吴 文杰与龚书玉(2009)以 1982 年至 2007 年台湾地区 22 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不同县市内部迁徙率差异 的因素。张雅青(2011)则利用台湾地区 23 个县市 2009 年的横断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讨论地方财政差异对 于人口迁移之相关性。 综上论述,有关地方财政与人口迁移的关系,涉及地方公共财供给的质与量、租税面、社会面以及经济 面等因素。本文汇整前述的理论与文献后,以地方财政的角度,参酌台湾地区之特性,将财政剩余、家户可 支配所得、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及失业率等 5 项可能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纳入实证分析,以深入探讨 地方财政剩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验证 Tiebout「以足投票」理念是否仍可适用于台湾地区。
3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地方财政剩余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将以 1998 年到 2012 年台湾地区包括 6 个直辖市在
内共 19 个县(市)的时间序列及横断面所组成的「追踪数据」(panel data)进行分析,以控制样本中综合不同 县市所产生的异质变异性,且减少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自由度过低及自我相关程度过高的问题。数据来源为 行政院主计处「各县市重要统计指针查询系统」及财政部统计处财政统计查询网站。模型设定系参考前揭文 献就影响地方人口迁移之变量,以人口净迁入率(Net Migration Rate;以下简称 MIG)为应变量,自变量为 财政剩余(Fiscal Residuum;以下简称 FR) ,控制变量则为:教育程度(Education;以下简称 EDU)、平均 每户可支配所得(Average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以下简称 INCOME)、都市化程度(Urbanization;以 下简称 URBAN)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以下简称 UN) 。变量说明与预期结果分述如下: (一)人口净迁入率(MIG):以各县市人口净迁入数减人口净迁出数除以年中人口数为各县市人口迁移之替 代变数。 (二)财政剩余(FR):财政剩余 = 平均每人地方岁出金额-平均每人地方税赋 2。当财政剩余为正时,代 地方税系指地价税、房屋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使用牌照税及娱乐税共 7 种税目。
2
- 31 www.emj-journal.org
表居民所享受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大于其所负担之租税,愿意迁入该地区居住;反之,若财政剩余为负值时, 则表示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不足,或是当地居民的租税负担过重,则会选择迁出该地区。Cebula(2003)发现人 口成长率与财政剩余率为增函数,因此,预期对人口迁移之影响效果为正。 (三)可支配所得(INCOME):可支配所得代表家户的经济能力,是影响家户迁徙后购买住宅负担能力的关 键因素,所得较高之家庭,较能负担迁徙的成本,黄慧姿、邓瑞兆(2005)认为人们倾向于迁移至平均所得水 平较高的地区居住,故预期对人口迁移影响效果为正。 (四)教育程度(EDU):因 Schwartz(1976)发现学历高者,迁移利益大,迁移意愿也大,所以教育程度高者, 为了追求更高的薪资报酬与就业升迁机会,而选择迁移,故于实证模型中加入教育程度变量,预期对人口迁 移之影响效果为正。 (五)都市化程度(URBAN):都市化程度,可作为评估地方生活质量的指针,都市化程度愈高,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便利性愈高,房地产价值也相对较高,可带动人口流入;但都市生活成本与购屋费用高,加上空 气污染、噪音及空间拥挤等不利因素,可能影响居住意愿;Wang et al.(2009)认为都市化发展的地区,提供较 多的工作机会,会吸引外地人口的移入,而刘一龙(2012)的研究则发现台湾人口持续往高都市化地区迁移, 于实证模型中加入都市化程度变量,预期对人口迁移影响效果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六)失业率(UN):洪嘉瑜、银庆贞(2008)研究发现找工作为台湾跨县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且 Cebula & Nair-Reiechert(2012)也认为就业机会与地区人口迁移相互影响,因此本研究预期失业率对人口迁移影响效果 为负。
4
实证分析
4.1 叙述性统计 本文研究选样资料叙述性统计分析,应变量人口净迁入率平均值约为-0.124%,最大值 16.57%;自变数 中财政剩余皆为正值,平均数为新台币(以下同)25.487 千元,中位数为 25.291 千元,显示各县市人民财政 剩余离散程度不大;教育程度方面,平均值约为 27%,中位数约为 25%,可初步推估大部分县市大专及大专 以上占 15 岁以上人口约在 26%以下;可支配所得平均约为 83 万元,中位数约为 80 万元,可推估大部分地 区的平均家户可支配所得应该集中在 82 元左右;都市化程度平均数与中位数分别为 1.992 及 1.35,最小值及 最大值分别为 0.29 及 8.85,表示各县市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城乡差异性;平均失业率为 4.234%,最大值 6%, 最小值 1.7%,离散程度亦不低。
4.2 单根检定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样本包含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随机的趋势,惟经 Levin et al. (2002)的 LCC 检定、 Breitung’s (2000) t 检定、Im et al.(2003)提出的 IPS 检定、ADF-Fisher Chi-square 及 PP-Fisher Chi-square 等方 法单根检定结果,所有变量都能拒绝非定态数列的虚无假说。
4.3 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为应变量,并以财政剩余、家户可支配所得、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及失业 率等为自变数。考虑到每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异质性,分别以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 Model)与随机效果模 型(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检定,再经Hausman Test检测结果,宜采固定效果模型为最佳回归模型,实证结 果如表3,分述如下: (一)财政剩余在 5%的显著水平下,与预期一致,对地区人口净迁入有显著的正面效果,可知当居民感受 其所享受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大于其所负担之租税,愿意迁入该地区居住;反之,则表示地方政府公共支出 不足,或是当地居门的租税负担过重,而会选择迁出该地区,此一结果符合 Tiebout「以足投票」(Voting by Feet) 假说,表明该理论直至今日在台湾地区依然具有实际应用之价值。 - 32 www.emj-journal.org
(二)教育程度对地区人口迁移之影响为正相关,与原预期结果相符,且具有 5%显著水平。此一结果与银 庆贞(2004)的研究一致,显示教育程度愈高者,愈会为了追求更高的薪资报酬与就业升迁机会而选择迁移。 (三)可支配所得,将家户可支配所得取自然对数分析,对地区人口迁移亦有正向的影响,显示可支配所 得愈高者,愈有能力负担迁移成本,迁移的机率提高,惟此结果虽与预期一致,并与黄慧姿、邓瑞兆(2005) 的研究结果相符,但并不显著。 (四)都市化程度对地区人口净迁入有负面效果,表示都会地区纵使公共设施完善,生活机能佳,可能有 吸引人口迁入的诱因,但伴随而来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拥挤与污染等不利因素,反而造成人口外移更大 的推力。反观都会中心的卫星城镇,或许交通便利性稍差,然而在相对低廉的房产价格与生活成本以及较开 阔的生活空间等优势条件下,反而是迁移者心中的最佳地点,但此结果并未达显著水平。 (五)失业率估计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对人口迁移影响的方向与预估的不一致,此结论与 Avalos(2009) 的研究结果相似。台湾地区失业率大都受整体经济景气所影响,各县市同时间的差异不大,因此迁徙决策可 能与失业率无关。 表 3 固定效果模型的估计结果
变数 截距项 财政剩余 (FR) 可支配所 (INCOME) 教育程度 (EDU) 都市化程 (URBAN) 失业率 (UN) 样本数 Adjusted R2
系数 -10.0912 0.0675 ** 0.3389 1.2551 ** -0.5693 0.2426 285 0.7285
P值 0.8300 0.0389 0.9215 0.0234 0.5621 0.3395
注:**表示达 5%的统计检定显著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过去台湾文献多以横断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然本文则利用 1998 年到 2012 年台湾地区包括
6 个直辖市在内共 19 个县(市)的追踪资料(panel data),分析台湾地区地方财政剩余与人口迁移的关系,根 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财政剩余对人口迁移有显著且正向影响,即台湾地区存在 Tiebout「以足投票」现象。 二、教育程度对地区人口迁移之影响为正相关。 三、可支配所得、都市程度及失业率对台湾地区人口迁移不具影响力。 综合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基于地方公共财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地方公共政策之制定应更为 审慎,以免引发居民的迁徙行为,而进一步影响地区之发展。在地方自治风潮下,地方政府已成为公共财的 主要供给者,在税源有限且举债不易的情况下,地方公共支出不应一味扩张,而是地方政府应有效率的掌握 地区居民的偏好,将钱花在刀口上,提供适切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REFERENCES [1]
王伯轩(2006), “台湾地区地方财政支出与人口特性关系之研究”, 逢甲大学都市计划学系硕士班论文
[2]
何一峰, 付海京(2007), “影响我国人口迁移因素的实证分析”, 《浙江社会科学》, 2: 47-51
[3]
李静雯(1997), “地方财政差异与人口迁徙关系之研究”, 逢甲大学土地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4]
洪佳瑜, 银庆贞(2008), “台湾人口迁移属性与动机的变化”, 《东吴经济商学学报》, 61, 31-66
[5]
胡洪曙(2007), “财产税/地方公共支出与房产价值的关连分析”, 《当代财经》, 271(6): 23-27
- 33 www.emj-journal.org
[6]
原新, 王海宁与陈媛媛(2011), “大城市外来人口迁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学刊》, 185(1): 59-66
[7]
陈钦贤, 刘彩卿(2001), “地方财政与统筹分配款:直辖市及县(市)政府的模拟分析”, 《财税研究》, 33(1): 27-46
[8]
陈彦仲, 吴京玲(1998), “家户住宅区位选择与地方财政分配之实证研究”, 《都市计划》, 25(2): 223-238
[9]
彭建文, 吴文杰与龚书玉(2009), “县市内部人口迁徙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学刊》, 39: 85-118
[10] 张雅青(2011), “地方财政与人口迁移之研究”: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财经与商务决策研究所硕士论文 [11] 银庆贞 (2004), “台湾本岛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国立东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硕士论文 [12] 刘泰洪(2009), “地方政府竞争的正效应:一个蒂布特模型的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5(4): 4-46 [13] 刘一龙(2012), “台湾区域人口迁徙的再分析:「迁移转型」概念之运用”, 《人口学刊》, 45, 35-75 [14] 谢美惠(2008), “地方财政与人口迁徙在云林县之实证研究”, 国立中正大学国际经济所硕士论文 [15] Avalos, A. (2009),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Wages: the case of the California San Joaquin Valley”,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8(1), 123-135 [16] Cebula, R. J., & C. Curran(1978), “Property Taxation and Human Mig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ty, 37(1): 43-49 [17] Cebula, R. J., & W. J. Belton(1994), “Voting with One’s Fe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ublic Welfare and Migration of the American Indian, 1985-1990”,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53(3), 273-280 [18] Cebula, R. J. & U. Nair-Reichert(2012), “Migration and Public Policies: A Further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s & Finance, 36, 238-248 [19] Fukuda, K.(2012), “Population Growth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 in Japanese Cities”, Applied Economics, 44, 1941-1949 [20] Grassmueck, G.(2011), “What Drives intra-country Migration: The Impact of Local Fiscal Factors on Tiebout Sorting”, 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41, 119-138 [21] Hausman, J. A.(1978),“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etrics”, Econometrica, 46(6), 1251-1271 [22] Islan, M. N. & M. Rafiquzzaman(1991), “Property Tax and Inter-municipal Migration in Canada: A multivariate Test of the Tiebout Hypothesis”, Applied Economics, 23, 623-630 [23] Schwartz, A. (1976), “Migration, Age,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4), 701-719 [24] Wang, Y.P., Y. Wang & J. Wu(2009),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3(4), 957-973
【作者简介】 1
林淑珍(1966-) ,女,汉,硕士班研
2
李建强(1972-),男,汉,博士,教授,财务金融。
究生,公共经济。
Email: cclee@cm.nsysu.edu.tw
Email: mingdo168@yahoo.com.tw
3
许义忠(1972-) ,男,汉,博士,副教授,公共经济。
Email: hsuyichung@yahoo.com.tw
- 34 www.emj-journ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