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到科學】
藝術家畫 畫成科學家
恐龍
文/本報綜合報導 圖/取自網路
在一幅完整的恐龍復原圖裡 ,不僅有恐龍,還有環境背景 和同時期的其他動物,比如昆 蟲、鳥類、其他恐龍等等。
只有掌握恐龍的知識還不夠 ,要深入了解一隻恐龍在同時 期的古生物和遠古氣候知識, 如果出現非同一時期甚至現生 的植物或背景就「穿幫」了。
趙闖的職業是古生物化石生 命重建,用他自己最接地氣的 話說就是「畫恐龍的」。英國 的《自然》、美國的《科學》 等著名專業期刊都刊載過他的 恐龍復原圖。
趙闖以自己畫作建構的恐龍 模型,更是各大博物館展覽的 寵兒。已出版《恐龍專家》等 科普書籍數十冊。他年輕時作 品登上《當代生物學》封面, 研究恐龍的科學家只認可他。
2006年,內蒙古寧城發現一 枚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古 生物學家汪筱林教授邀請當時 大二的趙闖做復原圖。「那種 動物只有小耗子那麼大,叫遠 古翔獸,是最早會飛翔的哺乳 動物。」趙闖回憶,牠把飛翔 哺乳動物的歷史提前將近8000 萬年。
通過文獻和書籍能解決的 只是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來的 知識,但是對於恐龍和那時 代的環境來說,人類還有更 多的未知。汪筱林(圖左)說 ,很多時候需要「將今論古 、將古論今」。
例如,一種恐龍生活在湖 泊環境,現在也有湖泊環境 ,就可以參考現生湖泊動物 與植物的特點,再根據現有 文獻進行科學推測。所以趙 闖要掌握非常大量的知識, 有時候他畫出來的東西我們 都沒想到。
有了動物的初始圖形之後, 還要確定動物生存的大環境, 譬如高山、火山、湖泊、河流 ,有時候畫好一幅復原圖需要 參考二、三十篇文獻。看英文 文獻是常有的事,用電腦看文 獻還能藉助翻譯軟體,如果是 紙本資料,就得要「硬看」。
像是生物學家認為,動物演 化一般規律是:肉食動物偏紅 色,素食動物偏綠色。
趙闖除了遵循這條規律之外 ,還透過參考古今生物總結出 另一套規律:體形大的動物一 般顏色較灰,不會太鮮豔,體 形小的動物一般會色彩亮麗。
在森林裡的動物一般有細碎 的斑點作為保護色,因為陽光 透過樹葉灑在地上時呈現點狀 斑紋;體形較長或長頸的恐龍 身上一般有較大的花紋,目的 是擴大身體輪廓。
兒時的興趣變成職業,趙闖 利用自己獨有的經驗辦起科學 藝術創作與研究機構,專門做 恐龍科普和周邊文創產品,並 為古生物化石提供科學復原相 關支持。圖為恐龍郵票。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