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張曼娟
採訪撰文 /杜晴惠
自在做個溫柔氣派的大人
2018年出版《我輩中人》,首 次書寫中年的風景,引起讀者廣 大回響,2020年疫情時刻出版《 以我之名》,張曼娟說,人生上 半場承擔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意 志,在人生下半場開啟時,做為 一個大人,要認清自身的獨特與 價值,這樣就有能量承擔責任, 而愛是可以透過學習而來的。
在國內文學圈,作家張曼 娟一直都是「做自己」。 三十多年前第一本小說 著作《海水正藍》出版後, 創下暢銷佳績,洛陽紙貴, 各個出版社無不爭相邀約, 一家純文學專業出版社找 上門,告訴她,不管書賣得 有多好,沒有在那出版,就 進不了文學史,成不了真正 的作家。 這番話沒讓她心慌地馬 上點頭答應,反倒引發了她 的思考,究竟什麼是「真正 的」?由誰來定義?自己又 是為何寫作?為誰寫作呢?
談起過往回憶,問她當時 作品被畫分為非經典、通俗 ,為何仍不慍不火,以正向角 度看待,而且勇於向那家出 版社說「不」?甚至當時在接 受某次專訪時說:「如果這個 『大眾』能夠長久,它能超過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 於四十年,就有可能會超過 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 它就變成經典。」
張曼娟笑著說:「我不敢 說自己堅不可摧,但我不會 因為別人的肯定或否定而 懷疑自己,我知道自己想成 為什麼樣的人,在剛出版的 這本《以我之名》書中,我 寫道,也許有些藝術家是以 創作被博物館收藏的藝術 品為使命,我卻只想當一名 工匠,為大眾製作好用的食 器,不管是老人或小孩,捧 著我做的碗,會覺得吃起飯 來特別香。好用順手、與人 們的生活產生連結,這是我 對自己的期待。」
至於作品能否成 為文學經典,也並 非由寫作者和當時 代的人來決定,「 未來的世界變動未 可知,想想閱讀經 典時,為什麼李白 和蘇東坡的作品會 打動我們,並非有 著相同經歷,一樣 被貶官,而是我們 也曾經遭遇生命裡 的挫折,看著這些 名家的文字,或許 一兩句話,就感覺 人被救贖了。」她 說。
人到中年,常發覺有許多的 延宕:那些要做的事、該說的 話;想愛的人,都被延宕了…… 已經來到下半場的我們,怎能 不好好彌補?
—張曼娟
中年修練老年快樂 進入網路社群時代,作家 開設粉絲專頁,張曼娟貼出《 以我之名》中的一篇〈接住正 在墜落的人〉,文中寫道: 「接住父母比接住兒女更 加不易,因為,孩子受傷是我 們造成的,我們受傷卻是父母 造成的。曾經主宰過我們命運 的父母,已經成為被命運主宰 的老人了。如果我們將自己人 生中的失意與挫折全數怪罪 他們,那麼,我們與不斷抱怨 的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這段文字打動了她的讀者, 有人敞開心,描述自己從小如 何被父母忽略,卻在父母老年 時,決定溫柔地「接住」他們 ,張曼娟也在粉絲專頁親自回 應,其他讀者加入討論,網路 空間瞬間充滿溫暖與愛。
這本《以我之名》是繼二 ○一八年出版《我輩中人》 後第二本中年書寫。 第一本觸碰到每個中年 人都會面臨的父母照護問 題,闡述照顧者的生活如何 因此受到影響,因為這本書 ,得到許許多多讀者的回應 ,也讓她更深入的思考,她 發現人遇到任何困境,唯一 的本錢就是自己,如果能認 清自身的獨特與價值,就更 有能量去承擔,而愛是可以 透過學習而來的。
這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第 一部「成為自己的旅程」, 回顧慘淡求學過程,如何為 了避考大學就讀五專,卻意 外發現桃花源,閱讀培育了 她,也讓她確定研究經典的 心志,逐漸成長為現在的自 己。行走江湖多年,她發現 社會對女性的低期待,身為 女人又該如何定義自己?
第二部「照顧者的初衷」 ,描述照顧者內心的曲折, 張曼娟說,在台灣的家庭裡 ,照顧者其實是有階級之分 的,太多家庭會將照護的責 任丟給地位最低的家人,認 為最沒有用的人就該做這 件事。或是沒跟父母同住的 孩子,偶一回家卻最能博取 父母的歡心,讓整日陪伴的 家人在情感上無法承受。 第三部「輕安自在做大人 」,探討大人學,她認為, 所謂大人的「雋永」,是對 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不追隨 流行,有一種「氣派」是欣
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不必 覺得不安或嫉妒,不在汲汲 營營。 她說:「有些人年紀愈大 ,愈討人厭,如孔子所說『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 在得』,這個『得』不一定 是錢財,有可能是得到別人 的關心與注意,得到別人的 尊敬,當你一直不停想從別 人身上索取,人就會看起來 很貪婪,要避免這個狀況, 從中年開始修練,否則就會 變成一個不快樂的老人。」
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 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都是 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 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
—張曼娟
儒家的人際關係學 當社會充斥著情緒勒索的探 討,認為儒家鼓勵愚孝,長年研 究經典的張曼娟卻提出「做自己 」新解—成為一個氣派又溫柔 的大人,也多了一分慈悲與承擔 。最後,她說,愚孝是一種誤解 ,《論語》探討的就是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是一本最佳EQ管理經 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 的不正是人際關係的準則嗎?子 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一個君子從義或利來作為判斷 ,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從這 個角度去判斷。」
(圖/張曼娟提供)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