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又琳 開展小愉兒自立之路 文/酉方 圖/熊米屋社會企業
「大哥哥、大姐姐,愛 心手工餅乾,每包50元, 請大家幫幫忙。」熙來攘 往的北台灣十字路口,一 群穿著背心的「小愉兒」 ,口中賣力的大聲說著。
不少路人眼中充滿懷疑 ,直覺這些大小孩是「有 心人斂財的工具」;有些 則忙不迭閃避,唯恐被「 纏上」會被強迫推銷;更 多人則是選擇冷漠以對。
遇到路人支持採購,愉兒們開心的笑了。
但這群看起來反應遲緩 、動作不俐落的大小孩( 絕大多數為19 ~40歲), 卻彷彿看不懂路人不友善 的身體語言,依舊在老師 的陪伴下,熱情的趨前叫 賣著餅乾。
2008年一群充滿愛心的 熊爸爸、熊媽媽在基隆市 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成立 專門幫助一群智能障礙孩 子自立的「熊米屋愛心烘 焙坊」庇護工場。
為了讓孩子擁有與一般 兒童相同的學習、就業的 權利,雖然這群愛心爸媽 備嘗辛苦且時時被人誤會 ,卻沒有喊停。
熊米屋公益事業中心董 事長趙又琳說,取名「熊 米屋」沒什麼學問,單純 只因為這三個字用台語念 起來意指「想要有」;也 希望能激發大小孩自我領 導能力,因此將孩子們統 稱為「小愉兒」。
熊米屋董事長趙又琳(右)與「小愉兒」們。
「小愉兒」愛心餅乾的 販售據點,通常位於台北 市中心人潮較多的路口或 捷運站,但他們能鼓起勇 氣站上街頭,卻是老師們 努力不懈的成果,「大多 數孩子在成長過程,面對 過太多否定、輕視的眼神 了,孩子很難有信心」。
「剛到『熊米屋』,孩 子的目光根本不敢與人對 視,更遑論開口叫賣了」 。基金會的老師從個性、 挫折忍受度與人際相處等 帶領陪伴,再決定是讓他 們在工廠烘焙點心,或是 身心做好完全的準備,再 陪著他們勇敢走上街頭。
小愉兒在工坊中認真製作各式點心。
位於基隆的餅乾工廠, 一到現場只見有人倒麵粉 、有人擦烤盤、有人做餅 乾及牛軋糖、有人專注擠 奶油做瑞士捲、有人細心 的包裝封口,每個人在自 己的崗位上認真工作,臉 上洋溢著開心的神情。
經過幾番歷練和成長, 很多「小愉兒」的個性不 再封閉、害羞,變得活潑 愛笑愛講話,也建立了跟 社會接軌的橋梁。
老師正在指導愉兒如何清潔烤盤。
「有很多善心人士對我 們伸出援手。2015年月棠 設計在街頭默默觀察我們 一段時間後,主動表示願 意幫我們設計包裝,大大 提升我們產品的質感,孩 子們因為被肯定,既開心 又有成就感。」
小愉兒社福基金會更積 極推展教育、訓練及養護 工作,讓小愉兒藉由「熊 米屋」庇護工場,靠自己 的力量培養一技之長,生 活有目標,能和人群互動 ,像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在 社會中。
「多年來,小愉兒基金 會從未向外募款,也不曾 向政府申請補助,甚至勇 敢買下一幢新家,做為安 置老愉兒永久的家,全是 靠自己力量一磚一瓦建成 的。」
趙又琳說,成立13年來 ,有些「小愉兒」已邁入 中老年,他們的父母也逐 漸沒體力再照顧孩子,如 果基金會不為他們的未來 打算,老後的照顧就會形 成社會問題。
瑞芳瑞濱路上尚未完工的「小愉兒家園」。
這幢位於瑞芳瑞濱路上 的「小愉兒家園」,目前 硬體大致已經興建完成, 卻因欠缺內部裝潢費用, 如今仍無法啟用。
「如果不是遇到疫情, 我們也許能夠穩健的逐漸 靠自己的力量把家布置起 來,可惜疫情來得又凶又 猛,許多訂單被取消,加 上很多人都在家上班,團 購也變少了……」
趙又琳希望社會大眾做 好防疫的同時,也不忘這 群亟待鼓勵的「小愉兒」 ,藉由訂購手工餅乾等手 作品,讓更多身心障礙的 新愉兒,乃至缺乏一技之 長的弱勢婦女,有機會在 愛和鼓勵中懷著信心成長 、茁壯。
黃雪如和魏孝全多年來培養出深厚默契。
已有多年在街頭販賣愛 心餅乾的「小愉兒」魏孝 全,先天罹患重度智能障 礙,原本沈默又怕生。腦 麻的孝全無法像一般人正 常說話,經過身旁的老師 黃雪如的訓練及耐心教導 ,兩人多年的搭檔街賣, 形塑出一種溫暖的默契。 現在的他非常喜歡街賣, 而且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黃雪如發現魏孝全從沈 默逐漸變得活潑外向。魏 孝全和爸爸很親,媽媽也 會定期來探望他,父母看 見他的轉變與成長,知道 基金會後續的照顧計畫, 如今不但放心讓他努力販 售愛心餅乾,也開心他有 一群共同奮鬥的夥伴,不 怕老後沒有朋友和理想去 處。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