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 冬眠動物先知道(人間福報微閱讀_334 2024-03-25)

Page 1

春江水暖 冬眠動物先知道

文/胡雪綾

生物學者研究發現,世上 僅有十餘種動物如青蛙、蟾 蜍、蛇、蚯蚓、亞洲黑熊、 北極熊、鱷魚、刺蝟、烏龜

、松鼠、蝙蝠、黃蜂、蜥蜴

、蝸牛,睡鼠……會進行冬

眠,並在隔年春天,走

出冬眠洞穴伸懶腰,讓 自己徹底清醒過 來。

避冬是為了減少耗能 生物學家普遍認為:當環 境溫度下降到難以忍受的程 度,加上秋冬食物短缺,動 物會通過降低體溫的方式, 進入類似昏睡的生理狀態, 藉著冬眠減少身體耗能,等 待食物豐盛的春天來臨再甦 醒。

有些專家認為,當白晝縮 短,對動物來說是一 種冬眠信號,動物內 在激素會有所改 變,進而

影響動物貯存脂

肪為冬眠作準備。也有 專家發現:冬眠地點高濃度 的二氧化碳,具有麻醉動物 的作用,可能也是冬眠的誘 發因素之一。

模式及型態各不相同 動物學家指出,動物的「 冬眠」並非一般定義的「在 2、3個月中睡好睡滿」,大 部分冬眠動物在這段期間,

體溫會下降到1℃至9℃

,身體機能全面大幅下 降:呼吸很弱,心跳 變慢,對外

界刺激的敏感度下降…… 蝙蝠冬眠時,身體會呈暗

藍色,血液幾乎不流動;土

撥鼠冬眠時,體溫會從39℃ 降至7℃,心跳從原來的每 分鐘100下跌至2~3下,呼吸 頻率平均1小時1次,腸 和肝的代謝產物會收集 在腸的下部,並且在甦 醒時才排出。

熱帶動物冬眠避乾旱

但並非所有動物盡皆如此 ,畢竟,動物冬眠比人們想 的複雜許多,如和粗尾侏儒

狐猴,生長於冬季平均氣溫 10~15℃的環境中,其冬眠 的目的並非為躲避低溫,而 是為避開乾旱期食物缺乏, 才集體進入洞穴,依靠自身 肥厚的尾巴供給生理需求。

不僅哺乳類動物、變溫動

物會冬眠,一些鳥類也

會,只是鳥類的冬眠時 間,為時沒有哺乳

類動物時間

長。蜂鳥在食物短缺和寒冷 的時候,會降低其新陳代謝 ,並進入睡眠的僵直狀態。

冬休僵冷狀態似冬眠 還有一種冬休狀態,是指 在飢餓狀態下,幼樓 燕會在睡眠狀態中, 進入變溫狀態, 這樣就不

需要像會真正冬眠動物那樣 ,把體溫降得極低。例如鹿

、海豹、鯨魚都會在食物不

夠豐富時,降低體溫減少攝 食,進入靜息狀態。

在一些特定氣候區域生活 的變溫動物,如蝸牛、 昆蟲,及大部分的爬行 動物(蛇,龜,

蜥蜴)和兩

棲動物(蟾蜍,

蛙)身上均可見到。如蠑 螈有3~4個月,慢缺肢蜥和 龍紋蝰蛇有4~5個月,雨蛙 和沙蜥蜴則有5~6個月的僵 冷狀態期。

醒來換個睡姿繼續睡 一般來說,寒帶地區的熊 ,通常公熊單獨冬眠,母熊 則帶著兩三隻小熊進行冬眠 ;至於棕熊,則會在其巢穴 裡「冬休」(與冬眠 稍有不同,過程中, 棕熊的體溫並不會 大降)。

動物會不會夏眠呢

夏眠也叫「夏蟄」,是指 動物的休眠狀態,只是它發 生在夏季,而不是冬季。

在熱帶生活的鱷魚和

蛇(如死亡蝮蛇),會 在旱季時躲在泥

潭等地過夏。在溫 帶生活的勃艮第蝸牛, 則會在缺水的狀態下進行夏 眠或乾眠。還有一些蛙和蟾 蜍(飾紋角花蟾),以及非 洲的非洲牛箱頭蛙,也會夏 眠。

動物學家證實,無脊椎動 物和脊椎動物都會藉夏眠避 免高溫和乾燥造成的損害風 險。陸生動物和水生動物也 會進行夏眠。甚至化石記錄 顯示,億萬年以前, 動物就已經演化出這 個特性了。

微閱讀

生物學者研究發現,世上僅有 十餘種動物會進行冬眠,並在 隔年春天,走出冬眠洞穴伸懶 腰,讓自己徹底清醒過來。

圖╱123RF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