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451ae27623b32e272e420b6b143fe71e.jpeg)
漢德瓦薩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8d6af4ad63e05bdb415f5dfb89ee77af.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2ca018a54e9a34e6a3435977564fc407.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4970108da14e341c567b631fb57c938f.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2ed64c5a5b4d957a21091e2e0709dff4.jpeg)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棟名 聞遐邇的「百水公寓」,每 年吸引百萬遊客到訪。「百 水博物館」的「百水」,是 已故多年的奧地利傳奇藝術 家漢德瓦薩的別名。儘管斯 人已遠,以現今地球的各種 訴求來看,其影響力正在發 酵中……
生命軌跡
從屠殺倖存者 到傳奇藝術家
佛登斯列‧漢德瓦薩(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1928-2000)多才多藝,畫 畫、雕塑、建築等,樣樣來 ,是奧地利20 世紀末最知 名的藝術 家。他那充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2a43eff7c83fbf91585ad948a3adbf4a.jpeg)
因符合時代潮流而近來備受 世人喜愛和認可外,在奧地 利、紐西蘭等地已成為重要 地標。
改姓成和平化身 漢德瓦薩的母親是猶太人 、父親是基督徒。一歲時, 他父親過世,由母親獨力撫 養長大。從小,他就懂得用 藝術自我表達,學期報告中 師長經常提及他對顏色和形 式高度敏感。11歲時逢納粹 德國侵略維也納,因有猶太 血統,漢德瓦薩和母親很幸 運的逃過一劫,其他家族成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9a88e624577ce8f8e66fb19a5b1fdc91.jpeg)
員多達70人因此喪命。
漢德瓦薩曾上維也納美 術學院,但念了三個月後 就輟學了。他原本是以「 Stowasser」的姓氏來到這個 世上,21歲時,他將前三個 字母「Sto」改成「Hundert 」,變成「Hundertwasser」 ,中文的音譯為「漢德瓦薩 「百水博物館」內部有個漂亮的綠色中庭。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d4ab9347b11d11171b9184d38446eeab.jpeg)
」,德文的意譯為「百水」 ,有和平之意。比起漢德瓦 薩,更多人稱呼他為「百水 先生」。
作畫和個人風格
漢德瓦薩作畫的媒材不拘 ,包裝紙、餐巾紙、用漿糊 黏在一起的信封都是他的「
畫布」。
他用毛筆慢慢畫,也用到 各種複合媒材。其畫作的標 題常來自他工作時冒出的想 法,許多還有兩個標題,而 且看起來彼此不相干。
漢德瓦薩畫了許多繽紛的 童話景色、繁茂的森林和各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5d9fce8e0411fb8a8575659ab2c1a5a4.jpeg)
「百水博物館」收藏漢德瓦薩的系列畫作。
種樂園,飽滿的色澤下卻流 露出憂傷、嘲諷的況味。他 展現現代藝術家的特質:遠 離傳統手法和準則、不固著 於任何特別的地理位置或國 家,遊走於各種族群之間,
一如他的傳記作者赫許( Andreas J.Hirsch)所言: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83218f134f8a4352359399fbb5c0ad20.jpeg)
「在現有體制中他是個局外 人,其美學很自主。」
生態建築先行者
漢德瓦薩的建築延續其繪
畫風格,從平面變成立體, 如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打造 出的「百水」藝術堡壘,置 身其中宛如在充滿想像的童 話世界。
堡壘中有維也納最有名的 藝術社會住宅「百水公寓」
,它由時任市長於1977年委 託漢德瓦薩設計、於1985年 完工,每天吸引許多遊客來 此一遊。這棟公寓有五彩繽
紛的牆面、隨著樹木根部起 伏的地磚,童趣和生態性兼 備。
公寓附近有座「百水博物 館」,創建於1991年,是漢 德瓦薩改造自廢棄家具工廠 的作品。這座建築體有樹木 從窗戶長出、屋頂有座小森 林和蜂巢、內部有個漂亮的 綠色中庭,不僅提供一個清 新的藝術視角,也讓漢德瓦 薩在都會市中心創建綠洲的 夢想得以實現。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025d7a4cc74a66c26f4cf38a7a24744f.jpeg)
歷久彌新 先見之明 盡在作品和生活中
漢德瓦薩的建築設計遍布 全球,歐洲許多國家、加州 納帕郡、以色列、日本等地 ,都看得到其蹤跡。他的設
計模型都收藏在體現其環保 主義的代表作裡 百水博 物館。
南半球兩件作品 1999年,漢德瓦薩建造於 紐西蘭小鎮川川的公廁作品
開放,隨即讓小鎮登上旅遊 地圖。它是漢德瓦薩生前最 後一件作品,流線的造型、 多彩的磁磚、草屋頂等設計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9f87a6522025d349a161cb328f3e11fa.jpeg)
紐西蘭小鎮川川的公廁作品。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43ba03209904ed082b13d15a22ed89f9.jpeg)
,顛覆公廁的傳統形象,讓 人忍不住想觸摸牆壁和脫鞋 用腳感受地磚。
超前的自然哲思
漢德瓦薩那些「不尋常」
、繽紛之作都深受大自然 啟發。事實上,他的整個中 心思想以大自然為依歸,也 紐西蘭小鎮川川的公廁作品。
以此影響他人。贊能卡( Thomas Zelenka)是一位養 蜂人,每天清晨五點開始工 作,照顧維也納的幾處蜂巢 ,兩處就位在百水博物館的 屋頂花園。他表示,這花園 就是維也納市中心的叢林, 正是我的蜜蜂所需要的。
談起「百水先生」,贊能 卡充滿景仰,「上個世紀五 、六○年代,他就相信,人 類唯有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才 有前途。他依此原則生活。
今天,對反璞歸真、放慢腳 步的希求更甚以往,漢德瓦 薩早就為我們引路了。」
盡興自然過一生 終其一生,漢德瓦薩為生 態風險、環境保護和人性建 築而努力。他幫綠色和平和 庫斯托協會設計很多海報,
紐西蘭旺加雷市希望百水藝術中心有 南半球最大的綠色屋頂。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1fbc6e782b4a95fddf9a17fb5c6ed7e3.jpeg)
協助他們的工作。他雲遊四 海、居無定所;在維也納、
巴黎和威尼斯都有公寓,曾 在改造的貨船上度過一段時 間,也在紐西蘭待過。西元 2000年,他在伊麗莎白女王 號郵輪上辭世,享年72歲。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10735c9eb3c8f3e068658989198d9a81.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191b01b05c88046366055a8f2e6deceb.jpeg)
微閱讀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01f2e241fc4efd6baa27c6915705efc2.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cdab8b90a7c1118ba43697554e46a989.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40514112102-be15a568fa3f71929ec21ccbaefe37b1/v1/9742d02ae347d0d0b9ee4e63fd80e2b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