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看雲 圖/于志旭
萬物復甦話
微雨眾卉新 一雷驚蟄始
吃完元宵,春天的腳步也漸漸近了,今天微閱讀發 表「萬物復甦話驚蟄」,讓我們一起認識什麼是驚蟄 吧! 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歌中的第一句「春雨驚春清穀 天」是描述春天的節氣的。這句話中的「驚」就是 指驚蟄,它是一年中過了立春、雨水之後的第三 個節氣,今年是三月五日。
驚蟄之意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地下冬 眠的昆蟲。 「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 驚而出走矣。」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 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
桃花紅 /史連贏
,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氣溫升高才使牠 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依據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又對驚蟄作了詳細的 區分,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驚蟄頭五 天,桃花紅李花白;「二候倉庚(黃鸝)鳴」,驚 蟄第二個五天,開始出現黃鸝的鳴叫聲;「三候 鷹化為鳩」,驚蟄的後五天,鷹鳥返北方繁殖
倉庚鳴 /許正雄
,斑鳩飛出來。古人對大自然觀察之細致、準確,令 人好生佩服。 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古人依據黃河流域地區農時畫分 的。如果說「立春」標誌著春的到來,「驚蟄」則表 示春耕正式拉開了序幕。 唐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 日閒,耕種從此起。」
驚蟄春雷響 農夫閒轉忙 /吳耀榮
農諺也說:「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過了 驚蟄節,春耕不能歇」、「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 先是出糞送糞、果樹剪枝、育地瓜苗,然後是打地 瓜溝、耙小麥(民間有「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 了氣」的說法,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深翻 地……農活一樣接著一樣,什麼節氣幹什麼活
,老天都給安排得井井有條。 有關驚蟄習俗在民間流傳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 兩種,即「祭白虎」化解是非,和「打小人」驅趕霉 運。 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會在 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 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前程發展。
祭白虎 /張紋綜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一天祭白虎。一般拜祭 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多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 有一對獠牙。祭拜可口食物,就為使白虎不能張口說 人是非。 驚蟄,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 ,家中的爬蟲也開始走動,四處覓食。所以古時 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等,燻香家
中各角落,為的就是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 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 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一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 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念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透,日日去 撼動……」的打小人咒語。
李花白 /卜敏正
驚蟄前後,溫度漸漸升高,萬物復甦,這時我們的 生活也要與這樣的氣候相適應,才更有益於身體健康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 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精神 、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 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
緩形,以使志生。」其意是,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早 睡早起,散步運動,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 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要點。 驚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氣,自古以來,這個節日都 以它特有的方式和言語,釋放著它特有的韻味。 身體暖了、心情好了,世間萬物亦會隨之熱情 活躍起來,新的憧憬和收穫也就愈來愈多了… …
杜鵑紅 /邱麗月
二月節, 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故曰
一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鳴 三候鷹化為鳩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