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典範:守護敦煌76年(人間福報微閱讀_137 2020-05-07)

Page 1

守護敦煌

76

文/張玉潔


Dunhuang

漫漫黃沙,寂寂戈壁, 莫高窟和守護著它的人們 遍歷這裡每一個寒暑春秋 。76年間,一代代知識分 子遠赴大漠深處,接續守 護莫高窟,瘡痍之地逐步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 典範。


Dunhuang

初心不悔為敦煌 他裹著羊皮大衣,頭戴 老農氈帽,呼吸的熱氣 迅速結成冰花,蜷縮著 像是「沒有生命的貨物」 。西去敦煌時,常書鴻還 不到40歲。在此之前,他 是留法9年的藝術家、北 平藝術專科學校的教授 ,西裝筆挺,風度翩翩。


塞 納 河 畔 的 一 本《 敦 煌石窟圖錄》讓醉心油 畫的他為中國藝術傾倒。 1944年,「國立敦煌藝 術研究所」在大漠中創 立。那時,莫高窟已荒廢 四百餘年。流沙從崖壁 頂部傾瀉而下,上百個 洞窟被掩埋。壁畫大塊 大塊跌落,砸爛在地上。


1964年工作人員對 莫高窟部分洞窟進 行加固施工。


破廟當辦公室,馬廄做 宿舍,水裡的泥漿澄清 了就拿來喝。最可怕的 是孤獨。帶病的同事含 淚對常書鴻說:「我死了 以後,可別把我扔在沙 堆中,請你把我埋在泥 土裡呀!」 初創者接連離開,妻子 也棄他而去,常書鴻卻


初心不悔。「我如果為了 個人的一些挫折與磨難 就放棄責任而退卻的話 ,這個劫後餘生的藝術 寶庫,很可能隨時再遭 劫難!不能走!」 段文杰、孫儒僩、歐陽 琳、李承仙、史葦湘…… 在常書鴻的全力招募下 ,一批批大學生告別優


2014年敦煌研究院技術人員在莫高 窟98窟內對病害壁畫進行修復。

渥的生活,奔赴大漠。舊 照片見證別樣青春:穿 旗袍的女孩和穿白襯衫 的男孩,乘坐的卻是一 輛破舊的木輪老牛車。 他 們 幾 乎 用雙 手 清 除 了數百年堆積在三百多 個洞窟內的積沙,修建


了千餘米長的圍牆。臨 摹缺紙就用窗紙自己裱 褙,毛筆禿了拿小刀削 尖再用,連顏料也是自 製的。 一個冬日的下午,敦煌 研究院首任接待部主任 馬競馳走進院史陳列館 ,在小院裡回憶起幾十 年前的生活:這裡養過


雞,那裡理過髮,聯歡會 上的歡聲笑語歷歷在目 。「沒人喊苦,也沒人叫 窮,日子就是這麼過的, 大家高高興興工作。」

2014年敦煌研究院技術人員在莫高窟98窟內 對病害壁畫進行修復。


Dunhuang

勇擔重任扛大旗 起 初 是白手 起 家 鬥 流 沙。到了1980年代,莫高 窟人面臨的課題則更嚴 峻。有人說「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國外」,他們 怎能甘心? 中國 大 陸 將 敦 煌 文 物 研究所升格為敦煌研究 院,首任院長段文杰重 任在肩。沒有高談闊論,


他只說守著莫高窟的人 首先要有作為。「要靜下 心來,埋頭苦幹,最後讓 成果說話。」 一個初冬的早晨,馬競 馳去段文杰的房間,看 到他一口氣吃了6個大大 的香水梨,很是不解。段 文杰解釋說:「梨解渴頂 餓,不用下來上廁所,在


1955年,段文杰在莫高窟130窟 甬道臨摹壁畫。

洞子裡能一直待到太陽 偏西。」為了臨摹一幅《 都督夫人禮佛圖》,他翻 閱了一百多種資料,摘 錄了二千多張卡片。


敦煌研究院講解員邊磊(前)為香 港大學生講解莫高窟歷史。

《敦煌研究文集》、《 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 以及《敦煌研究》期刊… …1980年代,滿懷愛國心 的一代莫高窟學人奮力 拚搏,用豐碩的學術成 果扭轉了「敦煌學在國 外」的局面。


段文杰力倡接軌國際。 去年辭世的敦煌研究院 原副院長李最雄曾回憶 :「段老深知文物保護工 作的艱巨。要做好莫高 窟的保護工作,必須走 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捷 徑。年輕人 被送出國深 造,光是去東京藝術大 學的就達70多人次。」


2014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

1998年,年近60歲的樊 錦詩被任命為敦煌研究 院院長。退休的年紀,她 卻重新站在了起跑線上。 遊客太多,她日夜揪心 。「不讓看不行,看壞了 更不行。哪能一味想著 門票和鈔票?」於是,莫


高窟在大陸的文化遺產地 之中,率先進行文物數字 化探索和遊客承載量研究 ,「數字敦煌」項目讓莫 高窟「永保青春」成為可 能。

遊客排隊等待進入莫高窟「九層樓」參觀。


她說「不能頭疼醫頭,腳 疼醫腳」,便推動制定了《 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畫》 。在她的持續呼籲下,甘肅 制定專項法規《甘肅敦煌莫 高窟保護條例》,莫高窟有 了「護身符」。 (圖/新華社)

圖/取自網路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