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陶瓷博物館 仙洲官窯展藝韻(人間福報微閱讀_183 2021-03-26)

Page 1

金門陶瓷博物館

仙洲官窯展藝韻

文與圖/人間社記者王柏貞


中國先民在原始生活 時代,發現晒乾的泥土 被火燒烤過後,變得堅 硬防水,於是發展出製 陶技術。英語「China 」(中國)的另個含義 就是「瓷器」,說明中 國陶瓷工藝在世人眼中 的地位。


金門島上蘊藏豐 富的高級瓷土。位 於官窯內的陶瓷博 物館,典藏數百件 陶瓷珍品,甚至被 喻 為「 仙 洲 官 窯 」,其中不乏畫 家張大千、席德進 、梁丹丰等知名藝 術家的創作。

畫家張大千造訪 陶瓷廠留下的手 繪陶瓷作品。


金門舊名「浯洲」, 也稱為「仙洲」、「浯 江」、「浯島」,島上 岩體主要為花崗岩構成 ,花崗岩容易受風化而 轉變成高嶺土。

「土火純青」(左)為彩金中國紅陶瓷 ;「巧奪天工」為彩金結晶釉陶瓷。

圖/金門陶瓷博物館提供


高嶺土又稱「觀音土 」,是製作陶瓷的主要 原料,以細粒、色白、 性質穩定而聞名;加上 島上有石英、長石等陶 瓷原料,有利陶瓷藝術 發展。

紅釉瓷瓶


位於金湖鎮的金門 陶瓷廠,占地2.8公頃, 1963年由金門縣政府創 立,也稱「金門官窯」、 「仙洲官窯」,以象徵 尊貴的青龍作為商標。


金門陶瓷廠直到1997 年底才開放參觀。這個 小而美的官窯,規模雖 然不如封建時代生產宮 廷御瓷的歷代官窯,卻 堅持陶瓷藝術理念,遊 客可深入了解陶瓷製模 、修坯、素燒、施釉、 釉燒、貼花、窯燒等工 序。


陶瓷廠成立 之後,曾邀請 名畫家張大千 、席德進、梁 丹丰、李奇茂 等人在廠內留 下陶瓷彩繪真 跡,同時收藏 藝術名家作品 ,豐富館藏與 展示內容。

畫家梁丹丰的 水墨作品。


出生於金門古寧頭 的畫家李錫奇(1938~ 2019),也有數件陶瓷 藝品(如圖)在二樓陳 列展示。李錫奇有畫壇 「變調鳥」之稱,是台 灣藝術現代化的重要推 手,生前曾希望「讓金 門成為文化勝地」。


陶瓷廠庭院中有一座 巨大的陶瓷九龍壁,所 用的陶瓷是以攝氏1220 ~1230度的高溫燒製而 成,再由兩名匠師花費 1年的時間製作,是台 灣地區最大的「九龍照 壁」(如圖)。

「九龍照壁」(局部)。


領班洪壽森以雕刻刀刻字。

過去金門曾生產「碗 青」,也就是青花瓷的 釉料。不過,金門「碗 青」的開採已在清道光 10年(1830年)畫下句 點,為歷史留下見證。


陶藝師製陶瓷情景。

根據清乾隆年間出版 的《泉州府馬巷廳志》 記載:「碗青,金門古 湖瓊林掘井口取之,江 西景德鎮及(福建)德 化、寧德各窯所需。」 所謂的「碗青」,就是 「碗藥」,磨碎之後,可 作為青花瓷釉料使用。


鄭啟煌表示, 金門陶瓷廠生產 的各式仿古瓷器 、陶瓷版畫、青 花瓷、結晶釉等 藝品,由於製作 精美,尤其傳統 青 花、 彩 繪、 鬥 彩、浮 彩、 結晶釉等陶瓷 文化藝術產品,

彩繪有金門地標「莒光樓」的瓷瓶。


連故宮博物院都曾找 陶瓷廠合作過,1983~ 1986年間陶瓷廠曾為國 立故宮博物院代工青花 瓷。

藝師董玉珍在陶瓷廠工作30多年, 是畫青花瓷的老手。


遊客體驗彩繪陶瓷的樂趣。

金門的三大特產:菜 刀、金酒、陶瓷,以陶 瓷為最夯的禮品。如今 陶瓷廠也推出DIY活動 ,讓民眾可以體驗手拉 坯、彩繪、捏陶、貼花 等樂趣。


陶瓷廠出產的藝品, 有青花、彩繪、刻繪等 系列,其中的聚寶瓶、 水滴瓶、葫蘆瓶、結晶 釉瓷等各式藝品,造型 典雅,設色富麗,集瓷 土、釉料、彩繪及 烈焰交融的工藝精 華,呈現濃厚的 陶瓷文化底蘊。 象徵福祿壽喜的 葫蘆型陶瓷。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 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 博物館於2017年締結友 好博物館,2019年金門縣 文化園區以青花瓷為主 題,在佛陀紀念館舉辦 「浯島瓷輝.藝韻青花」 金門明清暨當代青花瓷 典藏展,展出金門陶瓷 工藝與藝術的結合,也 見證歷史文化的傳承。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