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人即是討海人(人間福報微閱讀_155 2020-09-08)

Page 1

澎湖人 即是討海人

澎湖生活博物館

文/楊璽樺 圖/楊璽樺、許貞慧、 陳秀卿


澎湖開發甚早,這 個由90座大小不一島 嶼構成的群島,有大 半年時間颳著風,因 此造就許多獨特的 地理與風俗民情。自 1998年起,地方就倡 議一座以「澎湖人」 為主體的博物館。


經過10餘年的籌建 ,澎湖生活博物館於 2010年4月3日開館營 運,館內展示澎湖地 方文化與生活情境。 館內展示實體文物 與縮景模型,生動展 示廟埕的涼傘手、報 馬仔、乞龜、小法等地 方文化與生活情境。

乞龜模型


博 物 館 的 館 徽,頂 端的黃色花瓣,是澎 湖縣 花「天 人 菊」, 也構成太陽圖案,象 徵在烈日下,澎湖人 的生存韌性;中間紅 色的閩南式古厝馬背 ,意味趨吉避凶,說 明澎湖人重視家族與 文 化 傳 承,而「家」


也是最好的避風港; 下半部藍色的部分有 「 漁 船 」與「 海 浪」 雙重意涵,展現澎湖 人靠海維生,與海洋 共存榮的精神。 一樓大廳迎接旅人 們的是澎湖人的「笑 臉」照片,年齡層涵 蓋老、中、青、嬰兒, 每張臉都洋溢歡樂, 彷彿邀請旅人前來聽 澎湖的故事。


迎接旅人的澎湖人「笑臉」照片。


其實澎湖的媽祖廟 並不多,但早期的水 兵、漁 民、船 戶、依 海營生的縣民們,對 媽祖都有虔誠的信仰 ,祈求海上平安。澎 湖最古老的媽祖廟「 天后宮」已有400多年 歷史。


在澎湖常可看到水 泥搭建的小房子或小 圍牆,擺置烘爐和竹 符,稱為「營頭」,讓 神兵、神將屯駐。地 方相信有「五營」守 護,能鎮壓邪靈和驅 除疫鬼。

澎湖建築使用的大槌子


「 小 法 」是 專 屬 澎 湖的民間信仰文化, 與乩童同為澎湖廟宇 和居民生活最密切的 神職人員。小法師是 由神明選定,需經3個 月到半年的訓練,其 中還需閉關49天,學 會念咒、手印、請壇 、召營、放營等。


以石頭疊造而成的 形式,為澎湖獨有。 過去先民們認為住宅 、重 要 大 道、山頂、 海邊,豎立「石敢當」 可以鎮妖、避邪、止風 、止煞,求平安。


「 報 馬 仔 」常 於 廟 會場合打頭陣,手持 「涼傘」走「套路」。 如果遇到居民觸犯禁 忌,會以最快速度通 知陣頭避開。直至今 日,在澎湖廟會中仍 看得到「報馬仔」身 影。


手持「涼傘」走「套路」的報馬仔。


澎湖人為了抵擋秋 冬強烈的東北季風, 在農田四周砌石牆保 護農作,稱為「菜宅 」。「 菜 宅 」呈 東 西 寬、南北窄的長條形 狀,有助農作生長。 居民大多就地取材, 以咕咾石疊成的菜宅 通常較穩固。


博物館3樓,有記錄 澎湖各時期的生活記 憶牆,讓觀眾認識澎 湖的過去和現在,見 證澎湖人「知命、卻 不認命」的生存之道。

中學生書包

官防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