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公園
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原崇文 門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原是明 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始建於明 永樂18年(1420),後經過不斷改 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
天壇分內壇與外壇,丹陛橋則是 中軸線。內壇的北部是祈穀壇,南 部是圜丘壇;由丹陛橋串連的南北 兩端,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 是祈年殿、皇乾殿。
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 祀功能相配合的附屬建築:宰牲 亭、神廚、神庫等。西側是皇帝 舉行祭天大典前齋戒的齋宮。外 壇則是林園區,西南邊建有明清 時期演練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 舞生的神樂署。
1918年,天壇就被國民政府闢為 收費「公園」,直至1998年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天壇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迄今,天壇一直 保持著親民的公園定位,屬於北京 市區內難得的大型綠地。
新德里馬永陵 泰姬瑪哈陵的範本 霍馬永陵側面
位於新德里的霍馬永陵(Humayun's Tomb),是蒙兀兒(Mughal)王朝第 二任皇帝霍馬永的陵寢,由霍馬永 的首任妻子兼皇后貝佳貝岡(Baga Begum)下令建造,並於霍馬永死後的 第九年,也就是西元1565年開始興建 ,到1572年才完工。
霍馬永陵也是印度次大陸首座 花園式陵寢,更開創了蒙兀兒 王朝融合伊斯蘭教、波斯和印度 風格的建築美學,並成為蒙兀 兒王朝第五任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為過世皇后興建泰姬瑪 哈陵時參考的範本。
馬永陵的建築極具特色, 包括波斯夾雜伊斯蘭風格的 圓頂、拱型大門、花園式內 景,還有精緻的鏤空雕刻格 紋窗戶(左圖),甚至還有 精緻的鑲花,都成為蒙兀兒 建築的代表性元素。
此外,坐北朝南、占地13公 頃的霍馬永陵花園中,有個正 對主建築的內巴蒙(Nebamun) 式方形水塘和噴泉,且陵寢花 園中種植棕櫚、絲柏等植物, 讓整個陵寢美輪美奐。
位於河西走廊盡頭的敦煌身居絲路 要塞,同時坐擁通往西域的陽關與玉 門關,歷代使節商賈們東來西往,必 行經於此。
玉門關是「絲綢之路」路段中,33處代表性遺跡之一。
1987年,敦煌莫高窟 (左圖)被列入世界文 化遺產,以豐富的千年 宗教藝術和精美壁畫、 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全長1600多公尺,現存492個石 窟,窟窟相連,是以石窟建築、彩塑和壁 畫三合一的佛教文化遺跡,也是目前世界 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
2014年,全長約5000公里的「絲綢之路 :長安──天山廊道路網」路段申遺成功 ,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位於新疆吐魯 番市郊的交河故城,是此路線上33個代表 性遺跡之一。
交河城為古西域「車前師」國的首都,因河 水分流繞過城下再度交會而得名交河。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古老的生土 建築城市,曾在絲路上繁華一時,得益吐魯番 乾燥氣候,城市佈局至今仍保存完好,被譽為 「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
交河故城為現存最大的生土建築群。
位於中亞之心,烏茲別克是中亞段絲路 上最熱鬧的國家,它的兩座古城撒馬爾干 (Samarkand)與布哈拉(Bukhara)都名 列絲路上的世界文化遺產中。
相較於撒馬爾干的濃郁商業氣息,擁 有大量中世紀伊斯蘭建築的布哈拉,宗 教與文化地位更受看重。波伊卡楊廣場 (Po-i-Kalyan)內聳立的卡楊宣禮塔 為布哈拉地標,1127年由喀喇汗國國王 Arslan Khan重建。樓身布滿裝飾圖案共 14環,花紋形色各異,複雜精緻。
伊斯邁薩曼尼陵墓(Ismail Samani Mausoleum)建於西元905年,是市內現存 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外牆以燒陶磚堆砌 出各式各樣繁複的鏤空紋理,隨著光線展 現不同陰影變化,具高度藝術價值,是中 亞九到十世紀經典的伊斯蘭建築作品。
不獨賞 人類瑰寶永流傳
遺世美景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