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填海
貝類化石告訴我們的故事
文/陳芷芸 圖/陳善華
談起甲仙化石館的 成立,不能不提到前 高雄縣甲仙鄉公所祕 書曾德明。早年甲仙 山區經常有人盜採化 石,於是他自行採集 ,雖然採集過程曾摔 斷手臂,但他毫不以 為苦。
曾德明利用公餘時 間採集化石,他認為 「獨樂樂,不如眾樂 樂」,因此將歷年採集 的成果捐給化石館。
1983年,在四德化 石谷大田圳水壩下溪 邊的滾石中,村民呂 忠華發現未曾見過的 「翁戎螺」化石,於 是邀請時任台灣省立 博物館地球科學組長 賴景陽南下共同研究 ,確認是新種類的翁 戎螺,定名為「甲仙 翁戎螺」。
甲仙化石館以陳列 當地出土的貝類化石 為主,並進行有系統 的展出,館內展出 3000餘件化石,其中 甲仙出土的就有200 餘種。
館內展出的化石主 要為台灣內海的生態 遺跡,陳列室以年代 區分,從新生代的始 新世到全新世等,包 括「甲仙翁戎螺」、 「高麗花月蛤」、「 矢部火燄明海扇蛤」、
矢部火燄明海扇蛤。
「牛角江瑤蛤」、「 環紋滿月蛤」等5種 重要化石,以及古代 海膽、海星、魚類、 古鯊魚齒等化石。
海膽化石。
小齒堅齒魚化石。
古代魚螺化石 以發現者命名 甲仙化石館資深解 說員岳中峯表示,館 藏的「曾氏金梭魚」 、「曾氏核螺」化石 ,都是曾德明發現的 新種,因此以「曾氏 」命名。
「曾氏金梭魚」是 一種已滅絕的梭子魚 ,首件化石是在甲仙 區長枝坑層發現,主 要特徵為魚身呈圓柱 形,頭長口大,上耳 骨後部有鬚狀構造。
曾氏金梭魚化石。
甲仙主要有9個化 石區,其中「四德化 石谷」的山崖、溪谷 都有化石裸露,出土 的化石中,以「高麗 花月蛤」與「甲仙翁 戎螺」等化石最為珍 貴。
細紋簾烏蛤化石。
「四德化石谷」是 甲仙貝類化石的主要 出土區,出產地其岩 性堅硬,抗風化與侵 蝕力,因此到處可見 陡峭的山稜。
滿月蛤化石。
至於位於南橫公路 旁的「白雲仙谷化石 區」,則有熊貓廉烏 蛤、魁蛤、高麗花月 蛤、環球熒蛤等化石 出土,此區出土化石 外模保存良好,貝殼 表面有布紋狀 花紋,為 其他化 石區所 罕見。
台灣環簾蛤化石。
前甲仙鄉公所建設 課長呂宗力表示,自 從莫拉克颱風重創甲 仙後,甲仙人口逐漸 流失,期待能作更長 遠的規畫,為化石館 重置新生命。
微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