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牛 既耕田 又下海(人間福報微閱讀_147 2020-07-17)

Page 1

台灣黃牛 既耕田 又下海 文與圖/木易


在彰化芳苑海邊,保 有特殊的「海牛文化」 。當地蚵農平日拉牛耕 作,在採蚵時期,又能 駕著牛車入海採蚵,而 扮演水陸兩棲大軍的要 角,就是台灣任勞任怨 的黃牛……


在機械車輛還不發達 的年代,牛隻是農民耕 田拉車的好幫手,尤其 對以海為家的漁民來說 ,任勞任怨的牛隻,不 僅可以拖犁翻田,幫忙 農夫耕田種地搬東西, 還可拖著蚵車、載著漁 民,前往潮間帶採收鮮 蚵。


儘管隨著柴油三輪車 興起,及農業機械化、 養牛人家漸少,海牛傳 統漸趨沒落,現代公路 上已很難看到黃牛拉車 的畫面了。


台灣黃牛屬於印度牛 種,與分布於菲律賓、 泰國、越南、柬埔寨、 中國雲南等地的黃牛 同源,在台灣已存在近 400年。早在漢人移居 台灣前,西部沿海的平 埔族人,就已經開始飼 養黃牛了。


明末先民來台墾荒, 黃 牛也隨 著大 批 移入 台灣。荷蘭據台時期, 自澎湖引進台灣黃牛, 主要 作為運 物及 搾 甘 蔗所需的獸力。


一位養蚵人家指出, 採收鮮蚵每次約需2、3 小時,為了不讓黃牛覺 得無聊,都會事先準備 些牧草,讓牠當作零嘴 吃,順便也補充一些體 力。


明末先民來台墾荒, 黃牛也隨著大批移入 台灣。其後歷經明鄭及 清朝,到了日治時期, 台灣黃牛遂成為具有 獨特遺傳背景的本土 品種。背景圖為墾丁牧 場的黃牛群。


60年代起因農村機械 化,黃牛役用價值逐漸 降低,致使台灣黃牛頭 數日漸稀少。台灣黃牛 不見得都是黃色的,還 有黑褐毛色品種。


直到1988年,行政院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開始 致力保存,台灣本土黃 牛的物種多樣性,台灣 黃牛數量才不致快速下 滑。


微 閱 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