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en,
Hsin Cheng
P o r t f o l i o L a n d s c a p e
2 0 2 1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cchien11@gmail.com
簡心成 1 9 9 5 . 1 1 . 1 7
scchien11@gmail.com | b03502021@ntu.edu.tw 0989478271 台北市 , 士林區
求學歷程
榮譽 & 獎項
臺灣大學
2020.06
中部地區大專院校特色公園競圖佳作
2018.10
106-2 書卷獎
2017.10
旱溪排水規劃競圖 優選 / 人氣獎
2016.09 - current
園藝暨景觀學系
2019.12
台泥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學生組決選資格
2014.09 - 2016.09
機械工程學系
2019.06
畢業設計特優獎 畢業生榮譽獎
2019.05
第五屆景觀新秀展 11 校聯評佳作
技能 Illustrator Photoshop Indesign Autocad Sketchup Lumion Word Powerpoint
語言
中文
English
母語
精熟
日本語 熟練
基礎
01
Bakery Yard ···························································································································
02
( 景觀設計及實習一 )
02
美崙公園更新設計 ·················································································································
04
( 景觀設計及實習三 )
03
磺溪未來式 ······························································································································
06
( 畢業設計 )
04
異境 郊遊 ······························································································································
16
( 私部門競圖 )
05
都市島遊 ·····························································································································
22
( 公部門競圖 )
06
工作坊參與 ·····························································································································
24
07
Other Works ·························································································································
28
1
B
01 Bakery Yard
檸檬
葡萄
2018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 - 可食性庭園競賽
地瓜
Individual work 景觀設計及實習一 , 2017 假想一可食性庭園的情境 在 40m2 的空間中 指導老師:陳建名
甜羅勒
白甘蔗
栗子南瓜 從自身烘焙的興趣出發,欲打造一座充滿烘焙元素意 象的庭園。烘焙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成為許多人閒暇 時刻的興趣,甚至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人們通 常是在超市或是材料行採買食材,鮮少有人能看到這些 美味的源頭究竟是如何誕生,因此希望在這個庭園的使 用者欣賞植栽時,腦中浮現出烘焙的畫面,並且在這個 空間內體驗到食材從土讓一直到口中的種種美好想像。
時間背景
現在
空間背景
都市的閒置空地、或是公園的一小角,經 過改造後成為社區內烘焙愛好者的聚集處。
使用者
喜愛烘焙的人們,或是對烘焙有興趣的人。
使用行為
向食材的源頭邁進,親自動手種植、採集 食材,此外在長桌也能分享彼此的成品。
期望目的
身心靈放鬆、食材料理、烘焙。
A
A’
紫羅勒
牛番茄
紅藜 小麥 迷迭香 巧克力薄荷
0
B’ 2
20
40
60
80
100cm
剖立面A
剖立面B
3
02 美崙公園更新設計 Collaborative work 景觀設計及實習三 , 2018 Taiwan,Taipei 指導老師:陳宗旻 組 員:李珮瑜 主要貢獻:設計構想、平面配置、建模 為配合共構「臺北科學藝術園區」,美崙公園需再 次提高位階重新定位,除滿足原本周邊居民之活動所 需的空間配置使用外,重塑與臺北市立天文教育館、 國立科學教育館、兒童新樂園及整體環境的鏈結空間, 以彰顯其輔助周邊科學教育場域的大型開放空間之價 值,成為提供民眾兼具教育、趣味、休閒與休憩場所, 達成本更新計畫之目標。 主題定位: 配和三館形成一日遊景 點,設計戶外的寓教於樂 遊戲公園,期望以遊戲吸 引孩童,進一步擴大親子 家庭來此遊樂。
使用者定位: 吸引周遭三館的使用 者, 以 兒 童、 青 少 年 為 主,約在 3-15 歲的年齡 區間,此外滿足周遭居民 的基本休憩需求。
4
N 0
20
40
60
80
1 入口廣場 2 天文館縫合廊道 3 滑行探索遊樂場 4 兒童互動遊戲場 5 自然藝術漫步林 6 景觀滯留池 7 陽光草坪 8 特色籃球場 9 林蔭交流休憩區
100m
03 磺溪未來式 磺溪中下游水岸重建及綠帶整合計畫
Individual work 畢業設計 , 2018.08 - 2019.05 Taiwan,Taipei 指導老師:林寶秀
歷經大台北防洪計畫的大興堤防、基隆河整體流 域治理的員山仔分洪道等,台北市已幾無嚴重水災 之虞,但以 200 年重現期水位的標準一味修築堤防 終究不是治本的方式,並且造成溪流生態與都市景 觀的嚴重破壞。未來應以逐漸回復的方式來改善溪 流的樣貌,故本計畫以條件較好的磺溪為例,以景 觀的角度,重新審視磺溪流域的條件,規劃及設計 溪流廊道空間,讓水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範圍,使 人重新學習欣賞並重視溪流的美好環境。
6
7
磺溪綜合環境分析 本計畫首對磺溪整體流域進行健康狀態之診斷,將環境性質用不
其中位於高度開發之中下游段,為高度都市開發之區域,關切到
同色塊標示,而藉由色塊之分布可將磺溪分為高、中、低度開發三
人類居住安全與水環境保育之拉扯與衝突,現況看似雙贏實而是雙
種狀態。堉琪橋以北溪流健康狀態良好,呈現原始野溪之樣貌,以
輸的局面,故將此段列為本計畫規劃標的範圍,將深入研究與探討
南至磺溪橋大致上溪流仍保持完整,僅有部分段落之護岸,磺溪橋
透過景觀手法之解決方案。而作為後續規畫參考,也將磺溪的 25 年
以南至建德橋完全被堤防包圍,而堤防與周邊公園又被水防道路切
重現期水位與兩岸差值呈現在溪流各段,並與現有兩岸可向外延伸
割,使得綠地系統看似充足實際上卻是破碎的。
之腹地進行統整分析。
磺溪中下游可開發性評估 +1
兩岸高程與25年重現期水位差值 正
0
負
洪泛危險性低 腹地大小普通
兩岸可向外延伸之腹地
洪泛危險性中 腹地較充足且連貫 0
洪泛危險性中高 腹地大小普通
-4
洪泛危險性高 腹地狹小
8
1.
2.
磺溪中下游段人文資源分析 1. 土地使用及區位分析 磺溪中下游流域旁之公園 / 綠地用地零 碎分布在兩岸,有整合之潛力。由北而 南之重要建築,從文教、醫 院、商業、 機構、藝術到科技,使用性質相當多元 且複雜。磺溪面臨的課題相當嚴峻,需 要有系統的來針對不同的使用者需求及 生態水岸進行規劃,取得平衡點。
2. 使用者組成及使用現況 磺溪中下游流域旁之使用組成主要可分 為醫院 ( 病人、家屬 )、學校 ( 國小、國 中、高中 )、園區 / 機構 ( 通勤族、消 費者 / 參觀者、行人 ),醫院主要分布 在北邊、而園區 / 機構則是在南側靠近 與雙溪匯流口之區域,周邊公園運動場 與兒童遊戲場數量眾多,兒童遊戲場以 罐頭遊具為主,整體並未進行適宜之分 區規劃。
3.
4. 3. 兩岸建物分析 由於磺溪中下游流域旁之開發度高,兩 岸緊鄰建物眾多,多為 30 年以上之老 公寓,人為開發影響了河道寬度,也因 此必須興建高強度之堤防以防水患,為 了配合未來的規劃來改善磺溪流域之環 境,針對部分老舊建物進行都更建議。
4. 交通與動線 磺溪往北通往陽明山,往南通往士林, 中間有多座橋梁,其中有捷運淡水線穿 越,由於位於都市地區,Ubike 站點和 公車站密度也相當高,因此磺溪是個公 共運輸易達性高的溪流,兩側堤防外有 水防道路,是部分建物之出入動線,與 連結東西向道路之間之次要動線。
9
綠帶整合規劃概念
01 以道路換取溪流廊道空間
02 以建物換取溪流廊道空間
03 溪流廊道擴張範圍
01 整合周邊公園綠地
02 溪流廊道使用定位
03 植栽計畫
01 親溪綠地空間
02 動線系統
1. 溪流廊道擴張構想 與水岸周邊空間結合,由內而外向 道路和建物爭取溪流廊道擴張之可 能,因此在確保車行動線可被替代的 情形下納入堤防道路,建物的部分則 是可透過老舊及廢棄建物之都市更新 來換取溪流廊道之空間。
溪 流 廊 道 擴 張 概 念
2. 生態綠廊整合規劃 在溪流廊道擴張之後,依據前述的 基地調查,將兩側之公園及開放綠地 整合在溪流藍綠帶中,並且重新依據 生態條件定位各段之使用行為以及其 適合之植栽生態復原及綠化手段。
生 態 綠 廊 整 合 規 劃
3. 親溪綠帶空間規劃 有了綠帶空間的使用及生態定位, 將不同種類的的活動空間置入,並且 依照車行、自行車行、人行等需求規 劃整體的動線系統,使磺溪成為一條 易親近之都市親水綠帶。
10
親 溪 綠 帶 空 間 規 劃
水岸重建策略
斷面索引
01
將規劃範圍內的七個水岸斷面標示出現況以及 重建手法,根據不同段之潛力與限制,藉由溪流 空間的擴張與周邊空間之整合利用,使得溪流廊 道範圍有不同程度之擴大,並且依據通水面積去 推估各段 25 年重現期水位下降之高度,確保溪 流廊道擴張帶來環境改善的同時能維持周邊人民 居住的安全性。
02 03
04
05
06
07
溪流環境高度復原
溪流環境與堤防建構物融合
11
A 磺溪中下游規劃平面圖
天母西路
在完整的綠帶整合後,與周邊環境不同的
無障礙觀溪棧道
使用者特性緊密結合,規劃出一動線連續
療癒陽光草丘
天 母 北 路
天母東路
A
性而氛圍漸進式變化的都市水岸休憩帶。
Before
After
B
次生林帶復育
在振興公園之陽光草丘銜接到溪畔散步路
中 山 北 路 六 段
振興新村改建
線,此處保有較完整之溪流廊道空間,人 們沿溪行動,聆聽水生與觀賞溪畔景觀,
無障礙觀溪棧道
享受樹林間行走的舒適空間。 利用克強公園的腹地,將原本散布在各個 公園的罐頭遊具遊戲場,整合成一處溪畔 的自然林間遊樂場。
Before
After
C
位於捷運下的線形公園,原本高架橋下的 空間使用率低,可與附近的臺北數位中心 合作,成為數位藝術的戶外展演空間,可 以互相提升人流,形成藝術綠廊。 明 德 路
明德橋以南原為高達兩層樓高近乎垂直的 堤防牆,在溪流空間擴大之後,同時將重
林間自然遊戲場
建石牌橋,打開箱涵,使水道暢通,並設
Before
After
D
B
福 華 福 路 華 路
置近溪動線與近自然工法低水護岸。 南段之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興建完成後,高
數位藝術綠廊
程會提升至與堤防接近之高度,可設置多 層次的堤岸休憩帶,並進行植栽綠化。 C
堤內空間植栽綠化
Before
路
西
行
德
D
After
都更重建房屋
E 文
林
路
福國路
堤防綠化坡 昌
路
E
配合科技園區保留五米單向道 文
科技園區
12
文林北路5巷
Before
After
N 0 50 100
250 m
生態親水區域示範設計 本計畫選定生態親水區域作為細部設計之亮點,由 於此區之腹地與溪流生態條件最能發揮本計畫中都 市空間與水環境共存之目標,透過緊密接合周遭居 住與交通空間,規劃了一系列從生態、教育、休閒、 玩樂等具有動靜層次的親溪休憩區,期望透過此一 設計,提升居民之生活型態,改變世人對水的看法, 達成與水環境共榮之親水綠帶願景。
13
剖立面 A
A’
A
住宅區
植栽緩衝帶
親溪行走帶
草澤溼地
溪流行水區
親溪行走帶
植栽緩衝帶
人行道
車道
分隔島
車道
剖立面 C
C
14
道路
休憩綠帶
緩衝灌木叢
櫻花觀景草坡
近溪 平台
溪水探索區
剖立面 B
B
B’
住宅區
巷弄
公園休憩區
賞溪階台
溪流行水區
蜜源植栽緩坡
行人綠帶空間
C’
多功能休憩草坡
緩衝灌木叢
休憩綠帶
住宅區
15
F
E
04 異境郊遊
D
B
C
A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G
F J
主要貢獻:基地分析、設計構想、平面配置、兩館之設計、部分建模
K
H
16
多功能體驗館
E
組員:鄭潔琦
繫。在園區內引入不同的休閒娛樂的功能, 打造出友善的觀光空間。
C
D
I
2019.09 - 2019.11
整個園區主要由四館一園組成,希望打破 水泥廠在世人眼裡的質感上過「硬」、顏色 上過「灰」的觀感。本設計案利用尊重自然 手法與全區動線的重新規劃來串連園區館 別,打破館別間個別獨立的傳統建築思維, 空橋系統更是讓每一棟館別都有著微妙的聯
希望種子館
B
Collaborative work
Taiwan,Hualien
A
G
H I
J
M
林間自然遊憩區 垃圾資源化館 碳捕捉試驗場 停車場
農產 / 紀念品販賣中心 戶外活動廣場 休憩廣場
K
植栽緩衝帶
M
入口意象廣場
L
L
溫食好室
漫步花廊
N 0
20
40
80
100 120m
規畫範圍概念 由於本計畫採開放式的概念,因此針對 原先基地範圍做了一些調整,希望是以 整體園區的規劃去做考量,而不是僅針 對官方設定的建物去做設計。因此首先 在動線的部分進行了調整,使空間破碎 性降低,並且連結了到火車站的人行動 線,提升遊園的便利性與完整性。
1. 現況及預計興建之基地狀態
2. 基地內部交通動線調整
車行動線 建物
車行動線 建物
車行動線 建物
停車場
停車場
停車場
停車場
基地範圍
基地範圍
基地範圍
入口
入口
園區中充滿著綠色地景,儘館是數年前 之人工遺留下之結果,但在植物恣意生 長的情況下展現出綠意盎然的景象。而 灰色地景之停車場與籃球場,是在台泥 新的規劃中需被代換的功能場地,而這 兩處恰好也能成為新館設之預定地,使 得台泥水泥廠的綠色地景特形得以最大 化的保留。 確認可保留之地景後,先將開放工廠所 需的館舍空間置入基地,再將戶外空間 的重點遊憩功能安排在剩下之空間,最 後也是作為一個觀光工廠非常重要的, 必須有良好的動線系統,所以必須在地 面上讓各處以及各個出入口有所銜接。 此外本提案的一大亮點-空橋,可提供 遊客一個能連結各館之順暢參觀動線, 而空橋也能利用其架高之特性,再保留 地景的同時,能自在地穿梭在園區的各 個地形中,讓遊客的體驗是多樣且能全 面性地了解此基地的趣味與獨特之處。
4. 建議之整體規畫範圍調整
和 工 五 路
蘇 花 公 路
車行動線 建物
園區規畫構想
3. 新增入口動線
A 現狀
籃球場
調整後基地範圍
和平火車站
C 各館功能導入 希望種子館
E 步道系統引入
自然遊憩區 停車場 花園
廣場
和平火車站
入口
B 部分紋理保留
停車場
D 戶外空間定位
入口
展售區 餐廳
多功能體驗館
F 空橋系統連接
入口
往
觀
景
台
17
溫食好室
平面配置
作為整個園區的中心所在,也是一大休憩節 點,以同心圓的概念將餐飲區的概念向上提 升,不僅是吃飯的所在,更是要融入開放與 環境的特色,以圓頂溫室打造一個如夢似幻 的開放式用餐區。
而餐食也非傳統的美食街,而是提供現做的 健康自助餐當作主打,二樓層為中央廚房, 一樓則是自助式的餐點,另外也提供健康飲 料及輕食讓遊客有多樣的選擇。
B1食物販賣區
食物升降機
B[105] 男廁
B[104] 女廁
B[101] 自助餐販賣區
B[102] 飲料攤 B[103] 輕食攤
B2 中央廚房
冰櫃 食物升降機
綠屋頂
料理區 1
清洗區
中央廚房
食物製造所
料理區 2
桌椅座位區 吧檯座位區 漫步花園
鮮食販賣
原生綠植展示區 環形水池
林間用餐休憩區
示意圖
剖立面圖
0
18
2
4
6
8
10m
0
2
4
6
8
10m
4F 觀景 / 屋頂綠化
多功能體驗館 多功能體驗館是一個以循環作為主題的館,利用打 破傳統建築的封閉盒子般的構造,讓陽光、空氣、 水,能藉由空間的形塑來在建築中流動,內外兩道 同心圓的牆將採用玻璃,具有採光、視線通透的作 用,且在建築中心植樹,象徵和平廠的開放與循環 之意象主體,於是人們在建築中的穿梭彷彿也是在 樹林間的遊走,不以張揚的構造,而是讓建築與環 境的對話讓人們心神領會。
平面配置 2F
1F
移動軌道
3F 功能性空間畫分
展牆
4F
3F
2F 開放式展廳
C[304] 教室2 C[305] 中控室
C[303] 教室1 C[302] 女廁 C[301] 男廁
C[306] 視聽室
循環建築
一般建築
1F 入口 / 自然介入
2F展牆排列與空間塑造概念 包覆模式
C[306-1] 準備室
分散模式
C[306-2] 控制室
集中模式
0
5
10
15
20
25m
3F 示意圖
剖立面圖
0
1
2
3
4
5m
19
入口意象廣場
植栽緩衝帶
戶外活動廣場
多功能體驗館外觀
園區鳥瞰圖
21
05 都市島游
2020.04 - 2020.06
中部地區大專院校特色公園競圖佳作
Collaborative work
22
北屯公園是一座以兒童為主體設計之多功能公園,本計畫提出 之更新方案,緊扣著公園本身自帶的兩大特色-水體及兒童遊戲 場,讓水不再只是觀看的水池,遊戲場不再只是玩耍的遊戲場, 將舊式公園之機能建立在完整的景觀架構之上,使得各個分散且 年久失修的功能分區,重新以自然遊戲區和生態池的主軸交織而 成一個富有變化的遊園系統,彷彿未來都市中的一座綠洲。
Taiwan,Taichung 組員:鄭潔琦 主要貢獻:基地分析、設計構想、平面配置、願景圖
壘球場
網球場
賞島平台
靜思廊道
兒童樂讀館
熱帶沙坑
林下漫遊區
幽靜花園
使用者:8 ~ 60 歲
使用者:12 ~ 70 歲
使用者:9 ~ 99
使用者:12 ~ 99
使用者:3 ~ 18
使用者:4 ~ 12
使用者:6 ~ 18
使用者:6 ~ 99
休憩小栈
開放交流廣
漫步山丘
草叢探險場
原野探索區
使用者:1 ~ 99 歲
使用者:1 ~ 99
使用者:1 ~ 99
使用者:6 ~ 15
使用者:9 ~ 99 歲
設計概念
平面配置圖
Play in nature ( 兒童遊戲區 )
原本的樹叢間的區塊,替換過 多的硬鋪面,打造成林間的追 逐遊戲場,在樹皮的基底上, 兒童可以盡情奔馳探索。 保留原有的圓形空間形式 ,改造成具有沙漠意象的 遊戲場,小綠洲可讓孩童 提供更多對於自然風貌的 想像。
利用大量拆卸下來的老舊涼亭、橋、設施 等,將其碎塊堆置在原本的草坪區並覆土 形成草丘,形成公園內重要的地形景觀, 打破都市公園內貧乏的地形變化,提供兒 童登高的視野體驗。
以花園漫步為主題的休憩 空間,讓較刺激的探索有 一個和緩的段落,提供大 人小孩一同自在散步賞景 的靜謐角落。
利用台灣原野出現的植栽搭配不同 形式的行走方式,讓兒童可以在植 物之間欣賞並探索非慣性的都市景 觀,找回對本土自然風貌的想像力
Explore in nature ( 遊園生態池 ) 出水口
淨化⸺㕞水質淨化景觀區 利用砌石工法,彎曲綿長的植栽 過濾帶淨化水質,提高生態豐富 度,打造自然的生態池。
觀景⸺㕞親水賞景平台 利用環繞木棧道打造賞景平台,可 以與近距離欣賞湖景及觀察鳥類。
互動⸺㕞濕地花園探索 連結遊憩區,將遊憩活動的帶入 更自然的環境裡,實現自然玩、 玩自然。
生態⸺㕞生態景區與生態保育島 乾淨的水源使得生態有更好的環境 生長,供小型環境教育觀察。人從 旁繞道而行,讓喜歡安靜的生態得 以棲息。
23
05 工作坊參與
2017 旱溪排水民眾參與式工作坊 2018 植物眼中的台北國際田野工作坊 2019 中興紙廠國際設計工作營
24
咱ㄟ旱溪排水
基地分析
旱溪排水民眾參與式工作坊 + 競圖
Collaborative work 2017.07 - 2017.09 台中 , 旱溪排水 組員:郭書卉、謝靜輝、許譯霖 主要貢獻:基地分析、活動構想、平面配置、 部分示意圖。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106 年辦理的「民 眾參與區域排水環境營造推動計畫 (2)- 增能工作坊 與水量水質檢討」,邀請具空間專業的景觀系同學 與主辦單位共同傾聽民眾需求,並與民眾共同擘劃 設計旱溪排水上游段環境。
設計理念 從上游到下游的流域規劃,保護乾淨的水源及自然 溪流風貌,並且透過設置不同的淨水池,改善水質 來復原當地以往白鷺鷥群聚的景象,並且藉由走訪 在地,了解居民的需求,設置親水體驗區域以及河 岸之活動空間,滿足人與水親近之意念,將旱溪排 水打造成一條具有當地共感意識的溪流。
旱溪排水規劃分區
25
植物眼中的台北 Plant's-Eye Views of Taipei A Field Workshop for the 2018 Taipei Biennial 2018.07.09 -14 台北 , 公館 , 寶藏巖 參展人 ( 工作坊老師 ):侯志仁 鄧信惠 本計畫主要分為兩部分:國際工作坊與成果展示。首先,「植 物眼中的台北」田野工作坊,於寶藏嚴國際藝術村舉行,來 自亞洲主要城市的景觀相關領域之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參展 人與其他講師的指導下,透過一週的工作坊來研究、探討都 市植物的生命歷程,以及從生物觀點出發的都市觀察。工作 坊預期成果,包括影像、研究資料與繪圖等,將作為雙年展 展覽的素材,透過裝置設計,展現在展場中。
主要工作內容 植物之生理、歷史、調查、繪製,影片拍攝與剪輯。 影像作品敘述 豎立在校園內,大王椰子即使不能自由移動,仍能感知周遭的環境, 高大的身軀使他們看得更廣、更遠,不僅能俯視地面上行走的人們, 也能看見校園內建築群的屋頂。 在都市熱島效應顯著的台北市內,高達攝氏 35 度的艷陽天下,人們 無不躲在冷氣房,或在外撐著陽傘快速行走。對於他們來說,看見的 僅是作為點綴市容的一排排軀體,然而大王椰子嚮往的是更寬廣的藍 天。 此刻,大王椰子感到舒適而自在,順應著風的吹拂,緩慢地擺盪樹 葉,感受烈日的照耀,這是屬於大王椰子的季節。
大王椰子之影像截圖 ( 本人拍攝 + 調色 )
大王椰子環境角色觀察圖
26
雙年展展出之裝置(背景圖像協助拍攝)
Re-ENVISIONING 1935
模型製作過程
中興紙廠國際設計工作營與展覽 2019.07.31 - 08.09 宜蘭 , 羅東 , 中興紙廠 參展人 ( 工作營老師 ):林家如 2019 年夏天由經濟部、宜蘭縣政府、與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邀請了東京 藝術大學的中山英之老師(目前在東京「間」美術館舉辦個展)、多次贏 得台灣建築獎的楊家凱建築師、日本新生代極具創造力的中川エリカ (Erika Nakagawa) 、荷蘭大都會建築師事務所 OMA 在台灣的總監林家如建築 師、以及年輕的呂兆民老師,帶領四十位跨領域的同學,共同舉辦設計工 作營,期待透過國際競爭的設計活動,更新文創園區的操作模式,並進一 步提出創新的發展計畫與想像,並將成果以展覽的方式鼓勵大眾參與討論。 主要工作內容 攝影、現況調查、植栽調查、模型製作 ( 植栽 )
為了製作大比例尺模型, 嘗試採用採集野生植物作為材料 簡報現場
27
06 Other Works
28
手繪
攝影
29
Chien,
Hsin - Cheng
2 0 2 1
P o r t f o l i o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