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識: 中風

Page 1

中醫認識:中風 彭錦文中醫師 2005 【定義】: 中風,亦稱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 遂,或未見昏仆而歪僻不遂為主症的一種疾病。因其發病急驟、變化迅速,與自 然界善行而數變之風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類比,名為中風。現代醫學之腦溢 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種腦血管疾病與中 醫中風表現相似,可參照本篇辨証論治。 【源流】: 中風一病,據文獻所載,名稱繁多。醫書之祖《內經》對中風病的不同表現和階 段,分別述有“擊仆”、“偏枯”、“偏風”、“身偏不用”、“暗痱”等。 《靈 樞‧九宮八風》篇謂:“其有三虛而偏于風邪,則為擊仆偏枯”。“擊仆偏枯” 即為本病。《素問‧通評虛實論》則明磪指出:“…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梁 之疾也。”初步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肥胖、膏脂厚味飲食及生活優裕的“肥貴 人”有關。秦漢時代,以風作為中風病主要病机就已磪立;如《靈樞‧刺節真邪 論》說:“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至后漢張仲景《傷寒 雜病論》的問世,對本病的脈因証治始有較詳細論述,並將風病分為內風、外風 兩類,其《金匱要略‧中風歷節脈証并治》所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 即指內風而言,依其所患症狀不同又將內風分為四類:“邪在于絡,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在于府,即不識人;邪在于臟,舌即難言,口吐延。” 並認為“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侵入人体,為本病發生的關鍵。為后世中風病的 病因病机及分型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唐宋時期,對中風病的認識仍宗《內經》之旨,多以“內虛邪中”立論,偏重于 外在因素,但無論在認識或用方上均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如唐‧孫思邈在《備急 千金方》中載:“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痺。” 將該病分為四個階段,對每個階段均有較詳細的解說,謂:“偏枯者,半身不遂, 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其所創“治卒中風欲死” 之小續命湯,仍為臨床常用之方。宋‧嚴用和對中風的病因論述得更為具体,言: “榮衛失度,腠理空疏,邪氣乘虛而人,及其感也,為半身不遂…。”並創立了 以補正氣為主,輔以宣通氣血,調營和衛,通經和絡,佐以除風清熱消痰的導痰 湯。 自金元時期起,朱丹溪、李東垣、劉河間等醫家,對中風病又分別提出了“濕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中醫認識: 中風 by Mwh. Studio Issuu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