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15 年 6 月 網址:
人物專訪
www.naalumni.org
3487 6819傳真:
會址: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
電話:
號香島大廈三樓 室 439-445
3487 6820
B
鑑古知今 推廣文化生活─ 專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 吳志華校友 訪問︰黃浩潮、楊啟超、葉永生、梁嘉儀 整理︰梁嘉儀
2
015年3月31日,一個春意綿綿的早上,筆 者與新亞校友會代表一行四人來到康樂及 文化事務署位於沙田排頭街的總部,造訪現任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稱「 康文署 」)副署長 (文化)吳志華校友。
吳校友於1981年入讀中大新亞書院主修歷史,並於 85年在母校攻讀歷史碩士學位至87年畢業。88年起,吳校
吳志華校友
友加入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任職二級助理館長,89年調往警
教書的工作,因為當一個教師對我而言,只是教育、知識
察博物館,92年開始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工作,並於93年協
的傳授;而在博物館工作,則同時有保存、研究、教育三
助籌備興建香港海防博物館。2000年,海防博物館啟用,
方面的意義。」也由於博物館比中學而言,接觸的對象更
吳校友同時兼任首任館長。02至06年年間,吳校友於古物
廣,有機會對廣大市民發揮歷史教育的作用,這驅使他由
古蹟辦事處任職執行秘書,06年起則擔任康文署助理署長
一個中學教師轉為加入博物館工作,一直工作至今天。
( 文博 ) ,至去年升任康文署副署長(文化)。
聆聽市民意見
由一個歷史系學生,轉而加入博物館工作,直至今天
由荃灣三棟屋博物館開始,輾轉在幾間博物館工作,
任職康文署副署長( 文化) ,吳校友無論學習、工作、生活
到後來於古物古蹟辦事處任職執行秘書,除了工作環境的
都與歷史文化密不可分,不經不覺超過30載, 這次訪問,
轉變,也要面對不同的挑戰,時刻應對社會不斷改變的環
正好從大學時期開始說起。
鑑古知今 憶述當年在中大的學習歲月,吳校友表示,由於學生
境。特別是近年來,吳校友發覺香港市民對古物古跡的保 護、環境保育、文化等議題愈來愈關注。「 市民愈來愈積 極表達自己的意見,政府亦因應社會情況作出改變,每當 需要就公共事務作出一些決策前,都會諮詢公眾,讓社會 大眾有機會參與其中、表達意見,這是很重要的。」
人數較少,師生關係親密,昔日同窗至今仍時有聯絡、見 面聚舊;在學期間,對他而言最大收獲不單是知識增長, 而是能夠提昇個人品格、文化修養,同時拓闊視野,這對 於日後的工作幫助良多。
去年12月起,吳校友任職康文署副署長(文化 ) ,統 籌範圍包括演藝科、圖書館及發展科、文化及博物館科三 方面。 「 過去幾年,我們策劃了一些很成功的展覽,題材包
「 由中學開始已經對歷史科很感興趣,其後選擇中大
括清明上河圖、兵馬俑、敦煌、恐龍等,每個展覽都吸引
以及新亞書院,是因為新亞的文史哲是最好的,很多知名
數以十萬計市民參觀,亦證明香港人對文化活動有一定的
的老師也在新亞任教。」 認識過往的歷史,能夠幫助應對
渴求。」未來的工作,吳校友亦特別希望將文化藝術推廣
當下可能面對的問題,這是吳校友喜歡歷史的原因。
至社區,而不限於「 館 」內,將文化與生活扣連,推動社 會發展。在此,筆者感謝吳校友於百忙中抽空接受我們的
不說不知,吳校友於碩士畢業後,曾在中學任教歷 史科,但只維持了半年左右,便加入博物館工作。「 放棄
訪問、分享他的工作點滴,同時亦祝願香港的文化藝術發 展日益蓬勃、香港人的文化生活愈來愈豐富多姿。
1
文饗大眾 書識生活─ 專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圖書館及發展) 劉淑芬校友 訪問︰黃浩潮、楊啟超、葉永生、梁嘉儀、湯港樑 整理︰湯港樑
人物專訪
「
看到年輕的爸媽給小朋友講故事,很開心!」訪談中,劉淑芬校友表示有見香港近年閱讀風氣因各方努力推動而 日益興盛,頗感欣慰。劉校友於1983年畢業於新亞藝術系,自去年起任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 圖書館及
發展 ) ,在此之前,任職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致力滿足社會大眾讀書之需要。眼見現今電子閱讀日益蓬勃,香港 的圖書館將如何與時並進,適應此勢?劉校友又怎樣透過籌劃及參與各式活動,見證香港閱讀文化及圖書館穩步發 展,遍及社群,面向國際?且由她跟我們娓娓道來。
全港共有67間圖書館以及12輛流動圖書車, 藏量浩
愛書之人,為圖書館館藏出力甚殷。熱心市民多向圖書館提
繁;在選書一環,甚有講究。劉校友說,選擇館藏的工作需
供大量購書建議,亦捐贈珍本,有的學者甚至會將整批藏書
要學科知識和經驗的配合,除了參考最新出版資料、書評和
送給館方,為林林總總的館藏添姿。
書目外,圖書館各館長同事,運用專業知識,慎於揀擇,以 兼顧各類讀者對資訊、研究、自學進修及善用餘暇的需求。
對於現今閱讀愈加倚重電子書等新式媒介,而且年輕 一代尤好視聽影像,劉校友說,香港圖書館系統面對此挑
劉校友自己對藝術方面的書認識較深,除因學業,亦
戰,借鑑先進技術,完備其數碼系統,務求讓讀者得享科技
緣於事業。畢業以後,她任職多間圖書館,包括藝術圖書館
之便,除多留意各地的線上圖書及資料庫外,更與內地及海
(中央圖書館藝術資源中心前身 ) ,為熱心藝術的來訪者解
外的圖書館系統合作,冀豐富數碼館藏。對內則加強推廣閱
難,乘此之便,知識增益頗豐。她關切香港不同階層的閱讀
讀風氣,例如設立文學創作獎項、邀請作家分享等活動,以
需要,進而體察背後所蘊含的生活追求。健體、飲食之類的
激發大眾對書本的熱誠,每年活動參加人次數以百萬。
書本,能滿足時下講究健康的態度。她又指,很多中年和年 長讀者俱為圖書館常客,因此務求各種報章雜誌準備充足, 並在各圖書館舉辦多元化推廣活動,由國學講座至互聯網工 作坊等,實行終身學習。
訪問之時,世界閱讀日(4月23日 )將至,劉校友樂見 香港推動讀書風氣成效甚佳,並寄語社會各界須能合力推動 愛書文化,大事始成。
推廣閱讀之事,尤賴大眾響應。有了豐富館藏,圖書 館系統將服務外拓,借出書本,與200多間非牟利組織合作 建立社區圖書館,由社區組織管理,館方並時常給予專業意 見作支援,讓區內居民享用圖書館服務。她也感謝社會多有
左起︰楊啟超校友、黃浩潮校友、劉淑芬校友、葉永生校友
後記 ︰ 劉校友在新亞藝術系專攻創作,曾任香港視 覺藝術中心留駐藝術家。她樂見現在藝術家行頭漸 濶,後生輩出。筆者相信是對藝術和人文的一份關 顧,使她於現在崗位中,對領導群倫、真誠溝通之 事,獨有心得與智慧。
2
劉淑芬校友(左)、筆者(右)
恂恂儒雅 報答師恩─ 專訪中央圖書館總館長 鄭學仁校友 訪問︰黃浩潮、葉永生、潘淑儀、戴維樂 整理︰戴維樂
自己性格、勉強迎合的吳大江老師又豈是原本的吳老師?在
無 求, 即 使 簞
恩師過世後,我擔怕他一生功業及過人見識會被歷史洪流淹
食瓢飲,該過的生活
沒,或者漸漸被人淡忘,遂懷著報答師恩的心態編纂《 吳大
最後也能過得很好。
江傳 》 ,希望能在現代音樂發展史上,留下他的華麗身影。」
人物專訪
如
果一個人無欲
但在鄭學仁校友身
與時並進
上,筆者有幸了解他 如何抱負感恩和謙卑
其後,鄭校友離開樂團,並與圖書館結緣。他表示,
的心境一直堅持宏揚
能夠進入圖書館工作緣於一點時空交錯,那時候如果不是另
中樂,壯大中央圖書
一份醫務衛生署的入職回覆遲來兩日,可能他已經不在文化
館,並致力於各項文
界工作了。
化傳承上面建事功。 無論順境逆境,他都
上世紀末,他協助籌劃嶄新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工作
恂恂而作,深怕未能
可算由零開始,在過程中,鄭校友覺得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
傾盡對授藝恩師的報
應對外間對圖書館的期望,在漫長的磨合微調中,往往可以
答。他一生體認的,
透過反思,培養出正面的做人態度。例如部門的意見調查指
正是一種事事謙恭專 注的儒者之風。
大約有8成人滿意圖書館服務,但他們最緊張的往往是餘下 鄭學仁校友
緣於中樂 談及中樂, 一切要從大學時代說起。鄭校友在新亞學習 時主修新聞,副修音樂。 「 一來自己當時太過熱愛中國音樂, 對演奏的興趣濃厚。二來就讀新亞時期,校內文化氣氛濃 厚,得以經常投入國樂團訓練及活動,豐富學習,最後也使
兩成人提出的意見。 在未來,中央圖書館也積極發展電子服務項目,用「 指尖 上的圖書館」更進一步滿足社會大眾的資訊需求,更注重服務 細節。更重要的始終是與時並進,即使在實體書使用量較少的 時代,也可以鞏固圖書館作為 information hub 的定位,而特 藏與參考書籍的深度及廣度也是難被替代的。
自己畢業論文以音樂為題。」當年鄭校友為免延遲畢業,所以
中央圖書館能夠做到「 比好更好 」,是鄭校友引以為傲
沒有考慮轉系,但也因為早了一年入職中樂團,於是有幸與
的地方,他非常感恩自己能把握本地發展機會,爭取有限時
指揮家吳大江結下一段短暫的「 樂緣 」 ,獲他收為關門弟子。
間完成博士學位,亦感激一路以來有良師益友扶持 ︰「 或
吳大江老師在現代音樂及香港中樂團的歷史上佔重要 地位,鄭校友亦表示很慶幸有如此重視讀書人及樂於栽培樂 團新人的良師鼓勵他發揮音樂潛能,而他們的關係亦猶如中 國傳統師徒般深厚。
許我可以被歸類為『 捱過 』的一代,但只覺立身處世,最重 要的是持有正確的人生觀,貴始慎終。對於未來,我希望有 機會可以在華人地區繼續傳承音樂及圖書館的學問,許是內 地北京上海也未定,許是海外也不定,一切隨緣,但願可以 灌盈所學於有發展空隙 (gap and discrepancy) 的地方。」
鄭校友早年曾竭力走訪世界各地搜索恩師資料,並寫下 《 吳大江傳 》 ,訪問中,鄭校友將寫《 吳大江傳 》的原因娓娓 道來,足使筆者感受到他與吳老師之間深厚的師徒之情 ︰ 「 畢業後我就投身香港中樂團任職業笙演奏樂師,縱然當時 薪資微薄和條件困乏,我甘之如飴,在此難得機會中努力了 3年, 現在看來,當時的逆境和艱澀的人際關係,無疑都是 豐富人生經驗的實戰及難得的磨練。後來樂團改組,吳老師 離開樂團,帶着鬱鬱不得志的心情移居台灣,不過始終傲才 不改,奔波後換來的只是潦倒過活,庸碌而渡。其實自古風 骨氣節大多都是性格使然,縱使因此難以融入團體,但失去
左起︰潘淑儀校友、黃浩潮校友、鄭學仁校友、葉永生校友
3
新春聯歡晚會
羊
年伊始,新亞書院與新亞書院校友會合辦之「 新春聯
今年為晚會帶來精彩表演的是「 新亞書院1973樂隊 」
歡晚會於3月6日假灣仔薈軒舉行,超過300位校友、
及楊詠欣校董。楊校董於台上演繹多首經典名曲,加上樂隊
新亞友好及同學濟濟一堂,歡慶佳節。難得相聚,晚會在
的伴奏,獲台下一致讚賞,一眾校友及嘉賓均陶醉其中。除
一片道賀聲中開始一連串精彩的節目。寄望新一年,三羊
了傳統的燈迷競猜遊戲,今年的晚會亦加入了大合照的環
啟泰,喜氣洋洋!
節,校友亦把握時間,召集一眾校友及友好,到台上拍照留
書院消息
欣逢今年是書院65周年院慶,院長黃乃正教授及校董 會主席梁英偉校友在致辭時均提到書院未來的發展,實有
念。晚宴最後的大抽獎環節,令一眾嘉賓都緊張起來,司儀 每次讀出得獎人的名字,台下均傳出熱烈的歡呼聲。
賴各位校友及熱心人士的支持,希望大家對書院的發展繼
是次晚會讓校友有機會聚首一堂,與同窗交流近況、
續提供寶貴意見,令書院可以繼往開來,向前邁進光輝一
分享新春喜悅。今年的晚會,新亞學生會代表、新亞青年
頁。當晚,大會亦進行了簡單而隆重的支票頒贈儀式,向
學人代表及學長計劃的學員亦參與其中,相信他們與一眾
過去一年熱心捐助書院,並於百忙中抽空蒞臨晚會的人士
師兄師姐都有一次愉快的交流,並能感受到濃濃的新亞情。
表示謝意,由院長及校董會主席代表書院接受支票。在祝 酒儀式後,晚宴亦正式開始。
「 新亞書院1973樂隊 」及楊詠欣校董為晚會獻唱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4
成功慈善基金會捐贈了港幣50萬元
林榮德校董捐贈了港幣200萬元
左起:譚天樂校友、馬可兒校友、劉潔伶同學及陳愷維同學擔任今屆 晚會司儀
一眾校董會及校友會理事合照留念
50、60年代畢業校友一同合照留念
不少學長計劃的學員參加新春聯歡晚會,並與他們的學長合照留念。
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新亞書院舊址)竣工儀式
由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規劃多時的「桂林街公眾休憩 空間(新亞書院舊址)」於今年 4 月 17 日舉行了竣
工儀式。新亞書院校董會主席梁英偉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許敬文副校長、本院院長黃乃正教授,加上本院多位校董、
書院消息
幾位 50 年代畢業的校友、書院同事及同學共 30 多人,出 席了當天的竣工儀式。 儀式由市建局主席蘇慶和先生、校董會主席梁英偉先 生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郭振華先生主持。梁主席在致辭時 特別感謝市建局在這項目上的鼎力支持,使新亞書院同仁 及市民大眾都能在這休憩空間緬懷與見證書院創校先賢的 艱辛奮鬥過程。
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展示了多件與新亞書院有關的展 品。公眾休憩空間的外圍有一面由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題 字的「新亞舊址」牌匾。休憩空間內有一道以新亞書院校 訓「誠明」二字為主題的水牆;水牆前的紀念碑則刻上新 亞校徽。另外,有一道牌匾佇立其中,上面刻有創校校長 錢穆先生的校歌手稿,以及一幅歷史紀念石牆,刻上新亞 書院第一屆畢業生余英時教授撰寫的紀念辭和銘文。
新亞書院學長計劃 2014-15 晚宴
新
亞書院學長計劃
帶領組員參觀廉政公署,又感謝黃奕鑑學長帶領該組的學
於2000年成立,至
長及學員參觀美荷樓生活館並詳細講解,讓他們的體驗更
今 已 經 是 第15屆, 每 年
豐富。
新亞同學都踴躍參與學 長計劃活動。學長計劃 2014-15於3月28日舉行了 一次晚宴,過百名學長及 學員參與,埸面熱鬧。 當晚由院長黃乃正
晚宴過後,大部份學長學員都選擇留下繼續交流分 享,更有學員帶備生日蛋糕為同組組員慶祝生日,場面溫 馨。雖然本年的計劃將於5月31日結束,但相信學長及學員 的關係可轉化成亦師亦友的情誼,我們亦期待更多校友投 入學長計劃,成為師弟師妹學習的榜樣。
教授及校友會會長黃浩 潮校董為大家致辭,兩 人都感謝學長的無私付 出和恭喜學員在計劃中 有所得益。書院亦為已 經達到計劃要求的學員頒發計劃完成證書,以嘉許同學的 積極參與。 當晚,其中兩位學長和學員被邀請在台上分享參與 學長計劃的期望及得著。學員袁樂汶表示曾參與學長所舉 辦的探訪非牟利機構活動,得知更多社會上不同社群的需 要,並從中有所啟發,學懂更關心社會;而謝萬誠學長則 參與了學長計劃很多年,十分享受跟同學的相處互動,曾
學長謝萬誠校友
5
廣州、番禺、南沙文化生態三天遊 楊啟超(1976 / 工管 ) 化層厚達5至6米。基本上以現在發掘的範圍為址,在上面 建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定位為大型遺址公園類博物館, 非常值得參觀。
文化生態三天遊
第三天上午,我們到嶺南印象園遊覽,此園位於廣州 大學城( 小穀圍島 )南部,原練溪村的區域內,是體驗嶺南 鄉土風情和嶺南民俗文化的旅遊景區。 嶺南印象園是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築群落。形狀 獨特的鑊耳牆又名鍋耳牆,因其形狀與菜鍋的手柄相似得 名。在元明清時代,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資格建造, 官位大小決定鍋耳的高低。民間還有一種傳說 ︰ 修鍋耳牆 可以保佑子孫當官,蘊涵富貴吉祥豐衣足食。鍋耳牆後又
去
年12月5日至7日,新亞校友會舉辦了一次為期3天的 廣州、番禺、南沙旅遊活動,而且特別邀請到資深校 友龔慶榮先生(1967 / 化學 )為參加者沿途導賞,介紹廣州 的景點及歷史,令參加校友獲益良多。 當日上午9時,我們一行16人於深圳集合及出發,其 中尹校友帶來兩位小男孩,分別就讀小學1、2年級,天真 活潑,為團友帶來很多歡樂。
稱為「 鼇頭牆 」,有「 獨佔鰲頭 」的寓意。 簡易耐用的蠔殼牆是練西村居民的日常建材。練溪村 依山傍江,村民就地取材使用蠔殼建房或建圍牆。牆心採 用石塊,外牆用黃泥加石灰,然後把蠔殼斜著貼上,在保 持美觀的同時,又可讓雨水排流通暢。此外,蠔殼牆因其 結構材料特點更具堅固耐用、冬暖夏涼、防火防颱風等優 點,為村民喜愛,並成為嶺南建築特色。
我們首先到達南沙區19涌,並在濠景海鮮酒家午膳。 飯後前往南沙濕地公園,景區分遊船區和原野步行區兩 大 部 分, 我 們 首 先 乘 坐 遊 覽 船 觀 賞 紅 樹 林、 蘆 葦 蕩、 蓮 花池、鳥巢和鳥類覓食區等水上景區,陶醉於「 曲水蘆葦 蕩, 鳥 息 紅 樹 林, 萬 頃 荷 色 美, 人 鳥 樂 遊 悠 」的 意 境 之 中。我們又乘坐觀光車到達觀景台,並在頂層拍下大合 照。隨後大家各自自費租用自行車遊覽榕蔭綠道、海景長 廊等景區。在前往晚餐途中,龔校友率領我們全體唱校 歌,又大玩有獎問答遊戲,答中有獎品,答錯了則要罰唱 歌,而獎品都是龔校友自費買來的,果真是出錢出力! 第二天早上,我們9時出發,先到廣東省博物館。此博 物館新館是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設施之一。新館 占地面積4102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66980平方米,地下1 層,地上5層。新館運用「 寶盒 」的設計理念,採用鋼筋混 凝土核心筒承載巨型鋼桁架懸吊結構體系。新館的巨型屋 面鋼桁架整體滑移總重量達8700噸,是目前世界重量最大 的鋼結構高空滑移工程。由於展館是由巨型鋼桁架懸吊出 來的,中間沒有一根結構柱,為陳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條 件。 下午,我們參觀了南越王宮博物館,此博物館是於90 年代在廣州北京路與中山四路交會處,被發現的兩千年前 趙佗建立的南越王宮署。南越國宮署御苑中的大型石構水 池和曲流石渠設計獨特,規模宏大,令人讚歎。這處遺址 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據悉這是中國迄今發 現最早的御苑遺址,對研究古代建築、古代園林和南北民 族融合的歷史有重要的價值,已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
6
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宮署遺址已知面積15萬平方米,文
下午參觀的最後一個景點,是廣東四大名院之一的 「 餘蔭山房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的餘蔭山房,建成 於清同治十年(1871) , 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餘蔭山房 作為清代廣東四大古典名園之一,造園技巧高超,被視為 嶺南園林裝飾精華的木雕、磚雕、石雕和灰塑,廣泛用於 園林建築的門頭、窗楣、屋脊、牆壁、山牆的裝飾中。祠 堂建築裝飾亦別具一格,山牆頂部設計較高,而且垂脊上 有彎曲翹角,正脊上設有精彩灰塑,建築的主要裝飾都放 在頂部,下部隻露磚體本色。 在回程之前,大家有機會一嘗餘蔭山房品牌甜品薑汁 撞奶,此甜品一直以來都備受旅客稱讚,各人食後都讚口 不絕、盡興而返。
山頂、龍虎山文物生態之旅 張健波(1978 / 工管 ) 漸增加,這個水塘對解決食水供應的難題,不無幫助。途 中,我們見到一方維多利亞城界碑。昔日,有7塊界碑作為 維多利亞城( 介乎現今的堅尼地城至跑馬地的區域 )的界 線,界碑以外的半山和山頂只供洋人居住,華人則只限居 民地時代的不公平。 導賞團的壓軸是龍虎山松林炮台遺址。19世紀時,洋 人憑著船堅炮利,在中國攻城掠地;英國殖民者為了應對
文物生態之旅
住在維多利亞城內。這些界碑謙卑地立在山邊,見證着殖
俄國和法國的威脅,就在19世紀末在龍虎山頭築起幾個大 炮台,守衛香港西面的水域。松林炮台在二次大戰時遭日
山
頂不單是中外遊客的熱點,也是港人熟悉的地方。然
本空襲而被炸毀,這是甚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但現時卻是
而,我們對它的認識又有多少?例如,山頂餐廳的前
由漁護處負責管轄,除了有幾塊說明牌外,並沒有對炮台
身是什麼?它門口有一個綠色的高身郵筒,究竟它豎立了
遺址有甚麼保護,實在令人費解和惋惜。
多少年?為什麼昔日是紅色的郵筒今天卻變成綠色?我到 過山頂很多次,但對不少事物都視而未見、見而未識。直
短短三個半鐘頭的導賞遊,充實了我們對太平山的認
至參加了去年11月16日由新亞校友會主辦的山頂、龍虎山
識,實拜張校友導賞所賜。希望校友會繼續舉辦同類知識
文物生態導賞團,令我對這些多次擦身而過的事物,有進
與趣味兼而有之的活動。
一步的認識。 導賞團一行10人,參加者跟隨導賞員,即生物系校友 張偉成先生緩步前進。漫漫長路,景物無數,看什麼呢? 張校友首先帶領我們前往山頂餐廳門口,講述其掌 故,再指向餐廳外的綠郵筒,讓我們細看其上的皇冠紋飾, 並解釋鐫刻其上的字母“ ER ”的意思,還有尋找它鑄造的地 方。原來這個英國殖民地時代的紅郵筒,在山頂路邊任由風 吹雨打超過半個多世紀,見證了香港的蛻變,自己亦由紅變 綠,因為香港回歸了,中國大陸的郵筒是綠色的。 告 別 綠 郵 筒, 往 前 轉 入 夏 力 道, 綠 意 撲 面, 應 接 不 暇,原來種類繁多的陸生植物,都因應結構的複雜程度而 分級:最原始的是地衣,只能在空氣好的地方生長;然後 依次是苔蘚類、蕨類,最高級的就是種子植物,也就是常 見的花草樹木。 中大人都見慣3月盛開的杜鵑花,山頂卻有秋冬才開 的大頭茶,它不但點綴着綠林,而且是冬季期間昆蟲的蜜 源,使牠們一年四季都有養份供應。 還有那些在樹幹長了纍纍青果的青果榕。張校友從 地上拾起一粒青色的榕果,將它扳開,讓我們細看內裏乾 坤, 原 來, 榕 果 內 有 很 多 細 小 的 花。 每 一 種 榕 樹, 都 有 一種特定品種的榕小蜂在榕果內生活。已受精的雌性榕小 蜂, 循 榕 果 底 部 的 小 孔 鑽 入 果 內 棲 身、 取 食、 產 卵 和 繁 殖;孵化的榕小蜂在榕果內交配,雌性榕小蜂在受精後由 小孔鑽出來,再找另一個榕果,重覆繁殖的過程,同時也 將沾在身上的榕樹花粉傳到其他榕果內的花上。 邊行邊導賞,不久便見到山南的薄扶林水塘。這是香 港 的 第 一 個 水 塘, 建 於19世 紀60年 代, 當 時 港 島 人 口 逐
7
美荷樓遊記 黃寶儀(2014 / 英文 )
美荷樓遊記 4 月 18 日,新亞校友會一行近 50 人參觀美荷樓。
活化的美荷樓,除了生活館,亦有青年旅舍。 一個菠蘿包的故事 旅舍簡約舒適、設備齊全。
美
荷樓建於1954年,是香港僅存的 H 型公共房屋,現被 活化為一座青年旅舍,還設有一個開放給公眾使用的
咖啡館。短短兩個小時的導賞,我彷彿可以看到美荷樓昔 日的面貌。 到訪美荷樓當天,天氣不太熱,新亞校友濟濟一堂, 首先聽了一個簡短的介紹,便分作兩組作參觀。我被分到 第二組,首先跟隨著 YHA 的工作人員去看看青年旅舍的出 租房間。房間分為標準房及家庭房,設計以簡約為主,實 用乾淨,價錢也十分划算,絕對適合旅客,而家庭房更有 特色主題房的選擇,裡面的地板也是特意挑選了舊式的菱 形,掛著一些富有香港地道特色的畫,也佈置了一些懷舊 的擺設,讓人彷如置身於60、70年代的場景。對比現時昂 貴的酒店,這裡確實是不二之選,難怪導賞員說這裡的房 間時常爆滿,要差不多提早半年預訂。 由於青年旅舍的樓底比較矮,而初建的時候工序較粗 糙,在復修時也遇到不少技術困難,但最後憑著各方的努
參觀增添不少歡樂。 還有令筆者最感動的,是天台小學老師黃祖植的故 事,他授教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與唐君毅先生,畢業後致 力於教書的工作,開辦一至六年級的完全天台小學,常常 親力親為,兼教書和設備籌辦等工作,他更說教授小學這 四年間是他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光。 說到最經典和難忘的,莫過於那些毫無私隱的廁所, 記得有位校友說私隱是用金錢買的,在當時如斯惡劣的生 活環境下,私隱根本不值得一提,只要是解決到日常所 需,那個已算是他們的容身之所了。不得不提的是,雖然 生活艱苦,但居民仍能苦中作樂,在廁所旁打麻雀,這也 是一經典。 而大導演吳宇森在這裡也曾經受過不少磨難,更差點 陷入黑社會的邊緣,但這段時間卻是他日後拍電影的靈感 所在,這裡使他成為罪惡世界中的詩人。
力,美荷樓終於被活化為一幢富有特色、美輪美奐的青年 旅舍。 第二部分由丁博士帶領,是美荷樓生活館的導賞。我 一邊走,一邊見證著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印象比較深刻 的是有好幾個當年生活在美荷樓居民的小故事,這些故事 是工作人員千辛萬苦四出搜羅回來的,每一個都充滿著人 情味。 在一個菠蘿包的故事裡,主人公的爸爸在出門前告 訴兒子說,回來會買一個菠蘿包給他,可是爸爸工作了一 整天,一個信封也賣不出去,賺不到錢,回家時只好對兒 子撒謊,說爸爸忘記了買菠蘿包,令兒子哭了整整一個晚 上,這個故事足以反映當時勞動人們生活的艱苦,一個在 今時今日唾手可得的菠蘿包,在昔日卻是有血有淚的呢! 還有另一個故事 ︰ 一個住在美荷樓的女孩子用非常得 體的英文書信約一個心儀的男孩外出看電影,字裡行間流 露着含羞答答的典雅,原本整個故事都很浪漫,殊不知丁 博士說,他懷疑那是一份學生寫的功課,使我們馬上哄堂
8
大笑。丁博士風趣幽默,一邊解說,一邊也說笑,為整個
吳宇森導演在石硤尾的生活,帶給他許多回憶及電影靈感。
當年今日:中英街、大鵬古城一天遊 關嘉敏(2006 / 翻譯 )
風
和日麗的2月8日,新亞校友會一行數十人在香港歷史
當然,不同人對歷史的詮釋各異,重要的是我們有空
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帶領下跨境北上,來到了
間去接觸各個版本,能自由判斷,和而不同。歷史故事固
別具歷史意義的中英街。
然可以有很多不同說法想法,但大伙兒一致同意的是,從
以沙頭角為分水嶺,顧名思義,中英街東側是中方,西側
博物館頂樓落地大玻璃往外看,大鵬灣的海景配上藍天白 雲,確實讓人心曠神怡。
是英方。數十年間中英街經歷各種變化,到了1979年內地
中英街參觀活動告一段落後,大家吃了一頓豐富客家菜午
改革開放為中英街帶來一次轉型的機會:因為它獨特的地
餐,席上師兄弟姊妹有的是剛剛認識,有的是同期宿友久別相
理位置,成為內地居民購買港貨的購物天堂,也是中港居
認,聊了一番新亞、中大的當年今日,一輪敘舊,好不熱鬧。
民窺探對岸生活的門戶,風光一時。回歸後,東西側分別 是深圳和香港,可說是「 一街兩制 」的奇特生態。
飽餐之後又再啟程,離開鬧市,來到了大鵬古城位 於深圳市龍崗區,參觀比中英街歷史更悠久的大鵬古城。
時至今日,中英街依然是一個「 特區 」,中港居民進入
原來深圳別名「 鵬城 」的出處,正是這裡。大鵬古城始於
中英街範圍必須要申請「 禁區紙 」。短短幾百米,表面看,
600多年前,本來是明清海防禦所,一度由兩千多名士兵駐
是一條熙熙攘攘的商店街,內地顧客推著一部部空的手推
守,後來漸漸發展為平民市鎮,時至今日仍完整保留著三
車排長龍進來中英街,排隊出境時則滿載而歸,戰利品包
座城樓,百座古屋。最高峰時的大鵬所城海軍營,兵力超
括一車車日用品、奶粉、紙尿片、甚至益力多等「 港貨 」。
過2,000名,保衛著廣東沿海一帶。不說不知,原來大鵬古
想十數年前,港元高企,港人周末紛紛北上深圳添置日用
城跟香港的淵源極深:1839年鴉片戰爭時,清朝廣東水師
品、做按摩,十數年後今天情況逆轉,內地居民紛紛搶購
提督賴恩爵帶領大鵬所城水軍迎戰英軍,以少敵多,贏下
港貨,中英街亦然、新界北亦然。看著讓人遐想,再十數
九龍海戰,維護了香港及廣東沿岸的穩定。後來賴恩爵駐
年後,中港經濟民生又會怎樣呢?
守九龍寨炮臺,將之擴建,繁衍出九龍寨城。新亞一行團
煩囂之外,中英街一角靜靜矗立著一系列中英街界 碑,經歷著時代的洗禮,守護著以前中英界線,今日的中
歷史一天遊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1899年勘界,
友,身處大鵬歷史名城,聽著丁博士講解大鵬風流人物的 傳奇、鴉片戰爭的驚險跌宕,彷彿感到歷史活現眼前。
港邊界。再往中英街較為寧靜的一角走去,在我們眼前出
短短數小時內,大家遊遍了中英街和大鵬古城,做了
現的是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以六個主題為框架訴說「 百年
一次600年的歷史快速搜畫。隨著日落,新亞校友一行踏上
滄桑 」的故事:熱土、割佔、抗爭、變遷、發展、回歸。
歸途。我們沒有像中英街的客人般大包小包帶回家,但我
大家聽著丁博士莊諧並重的導賞,分享從中方、西方不同
們帶著丁博士傳授的知識,和師兄弟姊妹之間的情誼,別
角度對中英街歷史的看法,津津有味。
是一種「 滿載而歸 」。
9
熠熠生輝的新亞校友聚餐 莫雪盈(2009 / 中文 )
新亞校友聚餐
多
年來,新亞校友會午餐聚會均由香樹輝師兄主持,每
多一個角度作參考。王師兄表情豐富,說話生動,由息口、
逢單數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三於金鐘名都酒樓舉行,每
供求說至特首言論、發展商心態等,大談精闢見解,帶動著
次也邀請著名校友前來作出精彩分享。年初的聚餐更是特別
全場氣氛。
熱鬧,1 月 7 日中午筳開 4 席,講題是新一年投資展望,講 者盡是投資界名人。平日常在電台聽到他們的訪問、在電視 財經節目看到他們,或是在報紙與雜誌看到他們的文章。他 們工作繁忙,但就是一份新亞情誼,使這星級陣容得以聚首 一堂,為眾校友提供寶貴意見,更任由校友即場發問,實是 校友的福份。 王良享師兄先概說股債市走勢,之後擁有十多年投資 外匯經驗的王師兄當然會講述對美日歐元等外匯的看法;緊 接有林一鳴師兄分析內地股票,以另一角度說股市,點出不 同地區的投資者心態、策略有所分別。 至於地產界的老行尊王文彥師兄在分享前,先邀請梁 英偉師兄即席發表對樓市的看法。兩位師兄都有不少心得, 而觀點有所不同,因此兩位師兄先後作出分析,為大家提供
10
最後,涂國彬師兄講及港股,由於席中不少校友都有 投資港股,於是轉為乖巧學生,紛紛記下重點,涂師兄亦細 心提及上年年初提及的股票,體貼地提醒大家哪些需要增買 或減持。 這些獨特精煉見解盡是各位專家多年來在金融界浸淫 所得的,校友在一次聚餐便可以聽到那麼充實的內容,真是 獲益良多,冀盼大家在2015年的大市中有所「 斬獲 」。對我 個人而言,我認為出席新亞校友會活動本身就是一項優質投 資,能夠得到可觀回報。畢業後首年,我便養成出席校友會 午餐聚會的習慣。當年初出茅廬,人生歷練少,便通過這機 會結識眾多師兄姐。因為同為新亞人,眾師兄姐樂於作出分 享,使我獲益匪淺,這份新亞情誼確是值得珍重。
白雪陽春傳雅曲 高山流水樂知音─ 「 粵韻小曲會知音 」音樂會 吳茂賢
粵韻小曲會知音
2
014/15 年度是新亞書院的大喜日子,我們一班校友都 很想表達小小心意,祝賀母校 65 周年院慶。嗓音學成
員馮健港醫生一馬當先,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一切籌組工作, 賢內助何玉英女士四出奔走協助,擇好「吉日」(去年 11 月 29 日,適逢中大校友日)租借逸夫書院大講堂,得到書 院及校友會鼎力合辦「粵韻小曲會知音」音樂會。
時間,義務與我們排演,實在不容易啊! 有機會出席那天音樂會的校友和朋友們,莫不驚訝 該 日 流 程 之 暢 順、 節 奏 之 明 快、 音 響 之 悅 耳、 節 目 之 豐 富!除 了20分 鐘 儀 式 外, 包 括 樂 隊 表 演 兩 曲( 序 曲 及 尾 聲) ,合共34個節目,分別由44位嗓音班學員以獨唱、小 組唱及合唱形式與樂隊合作無間,都算是一張「 不俗的成
記得敲定活動是去年暑假(8月 )之前的事,距離演出
績單 」了!當然,各表演者曾付出不少心血與努力,這是
只有3個月時間!對負責訓練嗓音同學的藝術總監龍景光老
毋容置疑的事,但居功至偉乃是無私奉獻的龍老師,他費
師來說,真是一項極具挑戰性及刺激的「 考驗 」! 3年來在
盡心機,攪盡腦汁:部署、選曲、寫譜( 所有歌唱及伴奏
新亞校友會市區會所舉行多次「 嗓音學講座 」,「 過三關 」 譜 );訓練、督導、提點;視察( 場地 ) 、試音( 自備全套音 ( 講座、基礎班及進階班 )後,仍有興趣繼續學習者,名單 上也有數十人,但個別差異甚巨,起步點相當懸殊,學習 時數更參差不齊( 因個別課供不應求所致 )。
響設施 ) 、調音( 全部樂器 ) 、排練 ……實在不能盡錄。 說到粵劇曲藝,源遠流長。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 一批518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內;2009年9月
再者,平日老師因材施教,教材( 選用歌曲 )需兼備
30日,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
兩文三語,「 專攻 」粵曲者,可說鳳毛麟角!如何在短短數
化遺產 」名錄。這回老師秉承先翁家傳「 龍腔 」「 短期特
月間動員嗓音班學員,預備近兩小時「 清一色 」的粵曲表
訓 」我們這班粵曲門外漢,一方面為書院呈獻一份賀禮,
演呢?加上可以使用社區會堂排練次數合共僅7次,每次約
更希望藉此良機,拋磚引玉,與廣大粵曲前輩學人交流,
兩小時,換句話說,每次只能排練十多首歌曲;平均每一
盼望有朝一日可以把這學問承傳下去。若非粵曲愛好者也
首歌與樂隊練習時間,不多於3、4次,不超過20分鐘,其
不用失望,可能今年我們捲土重來,繼續為母校祝壽,但
難度可想而知矣!況且這群青少年朋友(「 紅石樂團 」的成
不會重彈舊調,相信我們會以另一個面目與眾校友眾知音
員) ,不過是回應龍老師的「 仁師感召 」,騰出工餘或課餘
再相聚。
11
絲路上的重鎮─ 中亞文明古國烏茲別克 珍今 公元1619-1636年。在正面拱門的頂上兩側,彩瓷拼鑲着兩隻 鬚牙畢露的猛虎,背上是兩個象徵太陽的人臉,帶有日本浮
絲路上的重鎮
世繪的味道。 在雷吉斯坦廣場上,昔日經學院的房間,大都變成了藝 術品和紀念品商店,出售的東西甚多,有傳統技法雕刻的木
中亞文明古國烏茲別克 ─
器、鐵器、銀器,古老印染和紡織技術編織的地毯,還有陶 器、瓷器,甚至衣服、披肩,以及不同款式的手工藝品…… 沙琪領着我們,走進院子裡的一所房子,觀賞了一場音 樂表演,演奏者是當地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拿起不同的樂 器,箏、笛、胡琴、馬頭琴、手鼓……即時演奏出不同的樂 曲,烏茲別克的音樂有點接近波斯音樂。沙琪一時興起,也 編按: 由 於 篇 幅 所 限, 本 文 前 段 內 容 刊 登 於 本 刊 上 期;以下將刊登文章中段內容,其餘內容將順延至
拿起手鼓,跟他合奏一曲。我最愛笛子音樂,如泣如訴如怨 如慕……
本刊第十六期登載,請讀者密切留意。 烏茲別克的音樂和舞蹈都很著名,唐朝的「 康國樂 」 、 「 安國樂 」就來自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不過,中亞突厥化之
雷吉斯坦(Registan)廣場 第二天早上,終於來到了聞名已久的雷吉斯坦廣場 — 撒馬爾罕的中心。廣場甚大,遊人亦多。據說,這個廣場是 仿照伊朗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而建的。
後,烏茲別克的音樂較為接近波斯音樂。
沙赫靜達(Shahi-Zinda) 陵墓群 撒馬爾罕的墓葬特別多,午飯後,我們參觀了位於市郊 的「 沙赫靜達 」陵墓群。 「 沙赫靜達 」意為「 永生之王 」 ,相
巨大的拱門、高聳入雲的宣禮塔、深藍色的穹頂、繁複 細密的花紋、藍藍的碎瓷拼鑲出不同的圖案,盛極一時的伊 斯蘭文化,就在你的眼前閃耀着,訴說昔日撒馬爾罕的興盛 和奢華。不親歷其境,根本無法體會那股懾人的氣勢。 「 雷吉斯坦 」意為「 沙地 」 ,是一組宏大的建築群,由三 座排成品字形的神學院組成,是現存最古老的經學院。三座 神學院建於不同時代,但風格相近,是中世紀中亞建築的代 表作。 靠左的是「 烏魯貝文 」神學院 (Ulugbeg Madrasah),建 於公元1417-1420年。神學院的正門和穹頂是用彩色陶瓷裝飾 的,後來遭地震破壞,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徑13米的新 穹頂。在烏魯貝文的統治時期,這裡是伊斯蘭的思想文化中 心。據說,烏魯貝文曾親自在此授課,並允許女子來聽課。 居中的是「 鍍金的 」經學院 (Tillya-Kari Madrasah), 建於公元1646-1660年。進內遊目四顧,藍、白、金三色在 眼前浮動,仰頭一望,穹頂覆以黃金,再嵌以幼若頭髮的金 絲,瑰麗莫名。
12
右邊的是「 猛虎 」經學院 (Sher-Dor Madrasah),建於
傳8世紀之初,伊斯蘭教創建者穆罕默德的堂弟庫薩姆來到撒 馬爾罕,因傳教被殺,其殉難之地遂成聖地。這片陵地,主 要由十三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組成,最主要的一座是庫薩姆 墓,此外,帖木兒的皇后圖瑪 ‧ 阿卡和侄女圖爾坎 ‧ 阿卡也 葬在這裡。 車子駛到山坡下,沿着寬大的石階拾級而上,便可以到 達陵墓旁。墓碑上刻有「 十四世紀建造 」的字樣。建築的基 調為藍色,墓的內外都有藍色花磚砌成圖案,典型的伊斯蘭 風格。 傳說圖爾坎 ‧ 阿卡聰明美麗,深得帖木兒歡心,可惜16 歲時就夭折了。帖木兒下令將她的墓造得比其它陵墓更為美 觀,因此她的墓是陵園內最美麗的。陵墓夾道而立,排列在 一條狹窄的通道兩側,陵墓大都壯觀華麗,有的飾以陶雕, 有的鑲嵌着幾何、花草、銘文的圖案,有的繪上壁畫…… 行行重行行,我們竟然走到了毗鄰的私人墓地去。這 裡的墓碑上,大多貼上離世者生前的巨型照片,大家邊走邊 看,站在墓前看風景,欣賞不同的碑石設計,同時,墓中人 也像在注視着我們,那種「 看和被看 」的感覺很古怪,大家
唯有盡快步離現場。
造紙作坊 接着的一站,是位於城郊的鄉村造紙作坊。為甚麼千里
將撒馬爾罕城建設成中亞乃至世界的奢華中心,甚至逐漸取 代巴格達的文化地位,成為伊斯蘭的學術中心。不過,從征 服者到被征服者,帖木兒建立的帝國其實也很短暫,從公元 1370年開始立國,至1506年便滅亡。
迢迢,跑到這裡來參觀造紙作坊? 造紙術本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公元751年 ( 唐玄宗天寶
敗於怛羅斯,從此阿拉伯人的勢力,席捲中亞。阿拉伯人在 戰俘中發現了幾個從軍的造紙工匠,於是在撒馬爾罕建立了 造紙廠,中國的造紙術由此向西傳播。
製陶人用半年多的時間,採用傳說中的手工藝,用桑樹皮造 出了「 唐紙 」 ,經營了這所造紙作坊,成為了外國遊客必到之 處,據說這裡曾接待過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烏茲別克 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等要人。 由於遊人甚多,作坊應接不暇,我們等候了超過半小 時,才可進入。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工匠如何將桑樹折枝, 經過削皮浸泡、搗碎原料、煮成紙漿、過濾水分、撈出紙 膜、木板壓紙、將水擠出、犀角壓平等不同工序,然後製成 紙張的過程,觀賞到傳統的造紙工藝。 附近小橋流水,景致甚佳,既設有傳統的水車,供人觀
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布哈拉,梵文指修道院, 約建於公元1世紀前,9至10世紀時為薩曼王朝的國都,公元 1220年為成吉思汗所佔,到公元1370年落入帖木兒之手。 至16世紀初期,烏茲別克人領袖昔班尼南下河中農業 區,推翻帖木兒王朝,並建都於此,史稱布哈拉汗國。古籍 中的不花剌、新唐書中的戊地國、唐代昭武九姓中的安國, 指的都是布哈拉汗國。傳說《 天方夜譚 》中的「 阿裡巴巴 四十大盜 」 ,亦發生在此古城中。曾遭成吉思汗焚毀的布哈 拉,浴火重生後,如今依然是中亞地區著名的古城之一。
中亞文明古國烏茲別克 ─
歲月變遷,古法造紙幾乎失傳,直至公元1998 年,一個
布哈拉是位於烏茲別克中部的第三大城,流經此地的
絲路上的重鎮
十年 ),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與阿拉伯聯隊交戰,唐軍大
伊斯蘭的棟樑─布哈拉 (Bukhara)
前往布哈拉,我們坐的是旅遊車,走的正是昔日的絲 路,時至今日,新建的公路,已不再是風沙漫天的大漠, 沿途所見,既有樹木,農田亦多,大部份的耕地種植的是 棉花。據介紹,烏茲別克盛產「 四金 」 ,包括黃金、 「 白金 」 (即棉花) 、 「 黑金 」 (即石油)和「 藍金 」 (即天然氣) ,棉花 年產量佔前蘇聯棉花產量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四位,故有
賞;亦設有茶園座椅,供遊人坐下喝茶休息。在這座古城裡 「 白金之國 」之稱。由於種植棉花,耗水量甚多,故此蘇聯要 竟然發現中國的影子,實為意外的驚喜。就在這裡,我跟李
大規模開發阿姆河和錫爾河灌溉系統,修築運河,將沙漠變
娜攀談起來,原來她畢業於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立東方學
成棉田。這正是導致鹹海逐漸乾涸,面積愈縮愈小的原因。
院的中文系,曾在天津留學一年。她還告訴我,她的導遊老 師外號「 高山 」 ,自己則名為「 流水 」 。想不到,這個年紀輕 輕的烏茲別克美女,竟如此熱愛中國文化!
車程長達4、5小時,途中旅遊車停下來加油,加油站大 排「 長龍 」 ,當地的婦女都很友善,紛紛跟我們拍照留念。 大清早從撒馬爾罕出發,到達布哈拉時已接近下午1
Valentina Romanenko
時。午飯後,便進入舊城區,開展古城之旅。泥黃色的街
回到市區,走過曲折的里弄小巷,來到了一所藝術之
道,雖然沒有撒馬爾罕漂亮,卻更有古意,漫步其中,可發
家,印象較深刻的是園中古樹,掛滿了的大大小小的裝飾
思古之幽情。有人說過,撒馬爾罕是藍色的;布哈拉是黃色
品,別具意趣。Valentina Romanenko 是設計師的名字?是屋
的,信焉!
子的名稱?我已弄不清楚。大家圍坐在屋子裡,一邊喝茶, 一邊觀賞舞蹈的演出,這場表演,仿似時裝「 秀 」 ,衣服異常
阿凡提銅像
炫麗。其實上,這裡是一所出售民族服飾的商店,可是大家
想不到,最先看到的竟是阿凡提的銅像,這個家傳戶誦
的興趣並不大,可能比較疲累。表演完畢後,大夥兒流連了
的人物,形像已深入人心 —頭戴花帽,倒騎着一頭小毛驢。
一會,便吃晚飯去也。
小時候聽過的新疆民間傳說、幽默故事,總以為阿凡提是新
我們在撒馬爾罕逗留了兩天,無論參觀什麼古跡,帖木 兒的精魂好像無處不在。
疆人,原來阿凡提出生在布哈拉 ( 也有一說是土耳其) ,生於 13世紀。 「 阿凡提 」是尊稱,意指老師、有知識的人。他的本 名作納斯爾丁,是當時的詩人,是智慧的象徵,也是歡樂的
有人說,建築是帖木兒留給撒馬爾罕最寶貴的藝術遺
化身,他經常嘲笑那些假仁假義的偽善者、投機的商人、受
產,他發動戰爭,東征西討,在刀光劍影中,不但劫掠金
賄的法官……,他的口才非常了得,常為老百姓排難解紛。
銀珠寶,也俘虜能工巧匠,從印度、波斯和敘利亞抓來建築
也有一說,指阿凡提是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教徒,在寓言故事
師、畫師,還有雕琢寶石,以及製造玻璃、磚瓦的工匠……
中創造出來的形象,用以宣揚教義,勸人向善。
13
水池廣場 (Lyabi-Hauz) 老城的街道,十分狹窄破敗,像迷宮一般,但走到了水 池廣場,四周馬上豁然開朗,石砌的方形水池原來是中古時 候的布哈拉一個最大的儲水庫,長42米、闊36米、深5米,池 邊有石階,可讓工人步入汲水。
外,金銀首飾也很著名。他們長年累月,居於沙漠之中, 慣見的是火紅的太陽,故絲織品中多以亮麗的紅色和黃色為 主,就像太陽和沙漠。
民族歌舞 黃昏時,我們回到阿凡提銅像前集合,然後到著名的
絲路上的重鎮
水池旁邊植有垂柳,四周設有茶座,水池水珠瀰漫、水
Sher-Dor 經學院去,觀賞了一場烏茲別克的民族歌舞。此所
花四濺,令攝氏30多度的高溫稍減。雖然已是9月,布哈拉白
經學院建於17世紀,位於大水池旁,正面拱門上也有展翅的
天的陽光仍非常猛烈,在既乾且熱的天氣下,與這個「 水池 」 鳳凰圖案,與「 猛虎 」經學院一樣,都是來自波斯的建築師 擦身而過,仿如醍醐灌頂,感覺無比清涼。水池的另一旁,
中亞文明古國烏茲別克 ─
屹立着一棵古老桑樹,這棵生於公元1477年,大約是中國明 朝時期的老樹,樹姿奇特,看上去好像已經枯死了,但據說 春天時還抽枝發芽呢。
猶太古廟 穿過曲折的里巷,我們走進了古城的猶太區,參觀了一
設計的。 大院落之中,擺放着十幾張茶座,呈半月形,中央是表 演場地,鋪上地毯,樂師已就座,穿上黑衣的歌手站在樂師前 面,看來我們是最後一批入座的旅客,場中早已坐滿了其他外 國遊客,他們大多邊吃晚餐,邊看表演。我們的座椅雖然偏離 表演的中心,一邊喝茶、一邊欣賞歌舞,倒也別有風味!
所猶太古廟,在10世紀猶太滅國時,來自中東的猶太人就定
烏茲別克的舞蹈跟音樂也同樣著名,唐朝流行的西域舞
居於此,不過,蘇聯解體後,大部份猶太人已移居,回到以
蹈,什麼「 胡旋舞 」 、 「 柘枝舞 」呀,也來自塔什干、撒馬爾
色列。此廟頗具規模,內部的陳設已呈破落之貌,雖然四周
罕和布哈拉一帶。
掛上烏茲別克的地毯,色彩仍艷麗異常。 這場表演非常精彩,舞蹈員穿上傳統的衣飾,披上長 丁博士告訴我們,現時的烏茲別克人,雖然大多信奉
長的頭巾,舞衣華麗奪目,舞者婀娜多姿。所謂「 舞急轉如
伊斯蘭教,但由於布哈拉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要津,源於印度
風」 ,急旋如風的舞姿,正如白居易的《 胡旋女 》云: 「 左旋
的佛教,是經此地傳入中國的。此外,祆教、摩尼教、景教
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 。奇怪的是,一場復一場的歌
( 即基督教 ) 亦曾流行於此。
舞間,又穿插了不同的絲織民族時裝「 秀 」 ,也許這是傳統與
馬高基 ‧ 阿塔里(Magoki-Attari) 清真寺 布哈拉號稱中亞的露天博物館,伊斯蘭教建築隨處可
現代的結合!
薩曼(Samanid) 陵墓
見。從猶太古廟走出來,在古城附近轉來轉去,便到了一間
第二天早上,我們向市中心的薩曼陵墓進發。陵墓建於
以泥黃色的土磚砌建而成的清真寺,此寺外形古樸,原來這
公元9世紀,是伊斯梅爾 ‧ 薩曼為紀念其父而建的,其後卻
就是布哈拉最古老的馬高基 ‧ 阿塔里 (Magoki-Attari) 清真
成了家族墓地,祖孫三代都長眠於此。陵墓座落在城市公園
寺。考古學家在公元1930年,於地下發現此處, 「 馬高基 」 內。沿大門而入,經過一列列的花草樹木,陵墓就出現眼前。 (Magoki) 有洞穴之意。其建設年代眾說紛紜,一般推測為10 世紀,大門則建於12世紀。據說在阿拉伯人征服中亞以前, 此處曾經是巴札,也有過拜火教寺院,經破壞後再改建成現 今的模樣。現時的清真寺內,設有一個地毯博物館。
陵墓的外形非常古樸,是個立方體建築,上方中央覆有 一個半圓型穹頂,四角環襯着球狀小圓頂,帶有拜火教和伊 斯蘭蘇菲教派的象徵。立方體代表地球,象徵穩固;大圓頂 代表宇宙,象徵天空。二者結合,象徵宇宙的和諧統一。
布哈拉工藝 重回水池廣場後,有人去逛街,繼續選購紀念品;也 有人去喝下午茶。這裡是旅遊區,左右道上攤販林立,工藝
陵墓以土黃色的磚砌成,牆壁用拼磚裝飾,鑲嵌有浮雕 狀的圖案,精巧別致。每天因日照的角度不同,陵墓上會出 現令人目不暇接的變幻花樣,令人嘖嘖稱奇。
品攤子隨處可見,琳瑯滿目,什麼都有。如同塔什干、撒馬
14
爾罕一樣,昔日清真寺、經學院都變成了商店——陶瓷、木
據說,用以造磚的泥漿是用駱駝奶調製而成,堅固無
器、銀器、地毯、細密畫,少不了是衣服、絲巾、披肩、帽
比。陵墓四周各有一門,門楣的設計,帶有薩珊王朝的珍珠
子……,還有絲織、棉紡的布疋,任君選擇,圖案極富民族
裝飾風格,是中世紀中亞建築藝術的典範,融合了栗特和拜
色彩,漂亮得要命,教人愛不釋手。
火教的建築元素。
布哈拉人最擅長手工藝製作,除精美的地毯、絲織品
在乾旱的沙漠中,磚砌的陵墓經年不變,相傳蒙古大軍
攻陷布哈拉之前,當地居民為保護陵墓,用泥土將之掩蓋,
朝西,門外是大校場,稱為雷吉斯坦廣場,布哈拉的汗王經
埋成一個山丘,因而避過戰火的摧殘,而且保存得相當完
常站在城門上觀看盛大的慶典、閱兵,甚至是監察行刑的情
整。沙琪說,繞着陵墓走三圈就會帶來幸運,於是大夥兒入
況;周邊的廣場則是熱鬧的市集和奴隸交易市場,但今天的
鄉隨俗,人人都繞圈去也。
雷吉斯坦廣場已成了集會慶典的場所。
Chashma-Ayub 井,這個傳說與聖經故事有關,先知約伯 ( Job,即 Ayub) 曾 來到這裡,當時正值旱災,約伯與門徒於是在此建井,水質
北部城牆及大部分建築,特別是木製框架部分,基本已被毀 壞。烏茲別克獨立後,政府修復了城堡南部的城牆及一些殘 存的建築。 城堡的大門是留存下的建築之一,兩側樹立粗壯塔型圓
合式的建築,有圓鼓柱狀的屋頂,在布哈拉並不常見。入口
柱,中間為拱型的入口。我們沿着斜路走上城堡,還可以感
的銘文說明這是帖木兒時代的建築,卻具有花刺子模的建築
受到當年的氣勢。斜路的一方設有囚室,昔日走過絲路不交
特色,可能是帖木兒從花刺子模帶回來的工匠所建的。
稅的人,被囚禁在此。現時室中安放蠟像,展示當時的情況。
在紀念館裡面,標示了古井的位置,亦展出少許文物。
城堡中有一座殘舊的清真寺,內有木刻廊柱,古意盎
此外,介紹了布哈拉現存20間「 浴室 」的所在地,亦有多幅
然。走上城堡之頂,遠眺四周,景觀不錯。城堡之外,有大
圖片呈現出鹹海從公元1960、1970、1990、2000,以至2008
片平地,陽光猛烈,可以依稀想像昔日駱駝商隊走絲路的艱
逐漸萎縮的過程。鹹海生態慘遭玻壞,現已分成兩個不相連
辛。如今,駱駝商隊已不復見,周圍卻有不少的商販。
中亞文明古國烏茲別克 ─
純淨甘美,且有療效。Chashma-Ayub 外型奇特,是個一個複
絲路上的重鎮
公園的另一古跡,是 Chashma-Ayub,意指先知約伯之
公元1920年,與蘇聯紅軍的交戰時,城堡的東、南、
的小湖,令人觸目驚心。鹹海萎縮的同時,降雨量亦少了, 乾旱愈來愈嚴重。位於湖畔的城市首當其衝,氣溫急劇變 化,冬天極寒,夏天酷熱。目前,多國展開了挽救鹹海的計 畫,有90多個國家參與,中國亦是其中之一。
Bolo-Hauz 接着,我們步行前往 Bolo-Hauz 清真寺。清真寺門前 長廊內有20根木柱,每根木柱都是由兩棵樹幹嵌接而成的, 柱上刻有漂亮的花紋。驟眼看來,有點像伊朗伊斯法罕的 「 四十柱殿 」——此殿位於薩法威王朝的皇家園林內,殿外 的大廳內有20根松木雕柱子,與殿前長方形水池中清晰的倒 影渾然一體,實物與倒影加起來,就成了「 四十柱 」了。眼
沙琪向我們提及英國作家彼得 ‧ 霍普柯克在《 大遊戲 》 一書,開頭的場景就這樣描述:公元1842年6月的一個清晨, 城堡前的廣場上,兩個英國軍人被押到這裡執行死刑。 當時,布哈拉汗國與世隔絕,汗王對外面世界的發展既 不了解,亦不關心。在1868年,大英帝國以東印度公司為基 地,為防止俄國經中亞和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與沙俄進行 了長期的明爭暗鬥,歷史上稱為「 大遊戲 」 。當時的布哈拉是 雙方爭取的一個重要戰略地。那兩個英國軍人便是東印度公 司派往中亞的私人信使,爭取與布哈拉聯盟,從而阻止沙俄 南侵。汗王最痛恨別人打探國家的軍情,於是下令將他們斬 首示眾。
前這所清真寺,前面不遠處亦有圓形水池,池水雖然有點混 濁,但池中倒影亦隱約可見。
離開城堡後,經過外面的大廣場,看見樹下繫着一隻供 人拍照的駱駝,在烈日下暴曬,模樣怪可憐的,實在令人感
清真寺正在維修中,不對外開放,但沙琪很有辦法,帶
到有點欷歔。
着我們繞到後面大門,走進裡面,可一睹維修的情況,親眼 看到工匠以不同的顏料,小心翼翼地描繪壁上的花紋,是難
(待續……)
得的經歷。
雅克 (Ark) 城堡 離 Bolo-Hauz 不遠,走過馬路,便是壯觀的雅克城堡。 雅克城堡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從古到今,城堡幾經毀壞和重 建,變成一座高達18米的高崗,外邊由層層的城牆所圍。城 牆高11米,寬4米,牆上有齒狀射孔。 雅克城堡是歷代布哈拉汗王生活的地方,內有宮殿、清 真寺、監獄、倉庫、手工作坊、馬廄、武器庫、造幣廠、交 易市場、醫院和藥店等,但保留下來的建築不多。城的正門
15
第四十三屆理事會(2013-2015 年度) 第二次週年大會 根據公司章程,本會謹定於 2015 年 8 月 8 日召開本屆理事會第二次週年會員大會,並於會後舉行專題座談會及晚飯聚會, 歡迎所有校友參與。詳情如下:
校友會及新亞書院活動預告
日期:2015年8月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 3時30分 地點:銅鑼灣軒尼詩道 439-445 號香島大廈三樓 B 室(灣仔消防局旁)
程序: ( 甲 ) 週年會員大會(3:30p.m. - 4p.m.)
( 乙 ) 第四十四屆理事會選舉(4p.m. - 4:30p.m.)
1. 主席工作報告
( 丙 ) 座談會( 4:30p.m. - 6p.m.)
2. 財政報告及核數師報告
嘉賓:涂國杉
3. 通過聘任朱展鵬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為本會來年之核數師
講題:從中港融合實況看財經學術傳統
4. 通過上次週年大會會議記錄
( 丁 ) 聚餐(7p.m. - 9:30p.m.)
5. 其他事項
地點:銅鑼灣彩福皇宴
校友會及新亞書院活動預告 畢業校友重聚新亞校園 新亞書院已於今年 5 月 30 日為 1985 年畢業校友舉行 30 周年重聚活動,亦將於 8 月及 11 月期間,為 1975、1995 及 2005 年畢 業校友舉行重聚晚宴,讓各位校友可藉此機會暢談近況,重溫當年軼聞趣事,增進彼此情誼,並為書院未來發展提供寶貴意見。 請各校友留意以下各重聚活動日期。如有查詢,請與拓展事務處有關同事聯絡。
甲、2005 年畢業校友 10 周年重聚晚宴(歡迎攜眷參加) 日期:2015 年 8 月 15 日(星期六) 地點:新亞校園 如有查詢,請與拓展助理梁嘉儀小姐聯絡 (電話︰ 3943-1585;電郵︰ koeyleung@cuhk.edu.hk)。
乙、1995 年畢業校友 20 周年重聚晚宴(歡迎攜眷參加) 日期:2015 年 8 月 22 日(星期六) 地點:新亞校園 如有查詢,請與拓展助理朱海欣小姐聯絡 (電話︰ 3943-9589;電郵︰ kirstenchu@cuhk.edu.hk)。
丙、1975 年畢業校友 40 周年重聚晚宴(歡迎攜眷參加) 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星期六) 地點:新亞校園 如有查詢,請與拓展助理曾嘉欣小姐聯絡 (電話︰ 3943-7944;電郵︰ edithtsang@cuhk.edu.hk)。
《新亞校友》編輯委員會
16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及新亞書院校友會聯合出版 編輯委員會:梁嘉儀、吳茂賢、潘淑儀、黃浩潮、黃詩田、楊啟超、楊詠欣、葉永生 設計及排版: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