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A Nongovernmental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 ip between Mangroves and Climate Change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编 2012 年 7 月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目录 序言 .................................................................................................................................................. 2 一、全球气候变化........................................................................................................................... 3 1.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 3 1.2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 5 1.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 5 二、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 7 2.1 气候变化对全球海岸带的影响 ......................................................................................... 7 2.2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 ......................................................................................... 9 2.2.1 洪涝和风暴潮威胁加剧 .......................................................................................... 9 2.2.2 海岸侵蚀 ................................................................................................................ 10 2.2.3 对港口码头的影响 ................................................................................................ 11 三、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12 3.1 什么是红树林 ................................................................................................................... 12 3.2 红树林的生境 ................................................................................................................... 12 3.3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红树林分布 ....................................................................................... 14 3.4 海平面上升威胁红树林的生存 ....................................................................................... 14 3.5 台风暴潮频发 ................................................................................................................... 18 3.6 虫害频发 ........................................................................................................................... 19 3.7 极端低温 ........................................................................................................................... 19 四、红树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 21 4.1 适应................................................................................................................................... 21 4.1.1 红树林的耐寒性 ............................................................................................................ 21 4.1.2 红树林防风固堤及抗台风暴潮的能力 ........................................................................ 22 4.1.3 红树林的“造陆作用” .................................................................................................... 23 4.2 减缓 ................................................................................................................................... 24 4.2.1 捕获碳 ............................................................................................................................ 24 五、建议与对策............................................................................................................................. 26 5.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 26 5.2 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 27 六、参考文献................................................................................................................................. 29
1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序言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防浪护岸、 促淤造陆、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为海洋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和饵料等多 重生态功能。由于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森林面积的大幅度锐减使全球大气中 CO2 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频 发(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频发)。红树林处于海洋 与陆地的交错带,属于生态脆弱带和生态敏感带,将可能是最先受到全球气候 变化影响的生态系统之一。隶属于湿地海岸生态系统的红树林既是陆生生态系 统的一部分,又可看作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产生 的逆境影响反应灵敏。地质学和现代证据都表明,红树林能通过扩展或缩小分 布范围从而对区域地形和气候的变化作出响应。因此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 林的影响,不仅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在 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对全球广大的红树林海岸国家的红树林引种及保护工 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成立于 2001 年,是一个致力于联合政府、 企业和其他各种民间力量共同为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红树林生态系 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的民间合作平台。2009 年底,CMCN 正式在民政局注册 为民办非企业,其实体为“莆田绿萌滨海湿地研究中心”。作为一个支持性平台, CMCN 始终认为开发专业的科普资源和发布科学的研究报告有助于中国民间的 红树林保育工作。基于此,CMCN 撰写《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希望让公众更全面了解红树林的重要性,也期许惠及相关的保护区管理人员、 NGO 工作者和科研人员。 感谢 SEE 基金会为《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提供资助,再次一 并感谢为该报告的撰写和校对付出努力的 CMCN 工作人员、兼职伙伴和志愿者 们。因能力有限,报告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一、全球气候变化 1.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在其 2007 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 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 观测中可以看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图 1-1)。”近 50 年来,温室气体浓度 增加明显,产生增强的温室效应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自 1750 年以来,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 著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几千年来的浓度值, 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 280ppm 增加到 2005 年的 379ppm;甲烷 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 715ppb 增加到 2005 年的 1774ppb;氧化亚氮浓度值从 工业化前的约 270ppb 增加到 2005 年的 319ppb。科学家们分析指出,大气中 CO2 的浓度增加 1 倍,全球温度将平均升高 3~5℃(丁一汇, 1998),而全球近 100 年(1906 年~2005 年)的温度升高为 0.74°C±0.18°C。因此大气中 CO2 等温 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温度升高及全球气候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将引起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升高。近 100 年来, 北极平均温度几乎以两倍于全球的速度升高,加剧了冰川积雪的融化消退。自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极多年冻土层顶部温度上升幅度高达 3℃。在北半 球地区,从 1900 年以来季节冻土覆盖的最大面积已减少了约 7%。从 1978 年至 2006 年底,北极冰川面积以每十年 2.7%的平均速率在减少,至 2006 年,南北 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退缩(IPCC, 2007)。冰川的消融导致海平面 升高,1993~2003 年间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退缩总体上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是 0.41mm/a。海表温度随着全球变暖而升高(Barnet et al., 2005; Webster et al., 2005),引发海水膨胀,也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因素之一。1961 年以来的观测表 明,全球海洋已经并且正在吸收增加到气候系统内的 80%以上的热量,海洋升 温已延伸到至少 3000m 的深海。验潮站的资料显示,1961~2003 年全球海平面 平均上升速率为 1.8mm/a;此外,从 1993-2003 年卫星观测到的全球海平面平均 3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上升速率为 3.1mm/a。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海平面上升速度有增大 的趋势,而整体上 20 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 17cm(IPCC, 2007)。
图 1-1 已观测到的(a)全球平均地表温度、(b)分别来自验潮仪(蓝色)和卫星(红色)的全球平均 海平面以及(c)3月-4月北半球积雪的变化。所有变化差异均相对于1961年至1990年的相应平 均值。各平滑曲线表示十年平均值,各圆点表示年平均值。阴影区为不确定性区间,根据 已知的不确定性(a和b)和时间序列(c)综合分析估算得出。(IPCC, 2007)
IPCC(2007)预测,到 21 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 1.1~6.4℃,全球平均 海平面上升 0.18~0.59m。未来 20 年里,气温将以约 0.2℃/10a 的速率升高,即 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都稳定在 2000 年水平,每 10 年也将升温 0.1℃。 4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如果 21 世纪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不低于现在的水平,气候将进一步变暖,有些 方面比 20 世纪更显著。温度的升高将引起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 发,这将对地球和其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带来极大的影响。
1.2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 变暖趋势达到 0.2~0.8℃/100a,近 50 年变暖趋势更达到 0.6~1.1℃/50a(赵宗慈 等, 2005)。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8 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 1.1℃,自 1986 年以来经历了 22 个暖冬,而 2007 年 是自 1951 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使近 50 年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 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 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 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近 30 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 度上升了 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 90mm。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1)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2)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 增加;3)干旱区范围扩大;4)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1.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最易受气候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众多,自然系统和人类 社会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既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自身调节和恢复 能力又较差。中国受气候变化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 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方面。 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造成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引起的 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已经在局部导致农业减产。按照目前的趋势,到 2020 年 和 2030 年 , 中 国 平 均 气 温 会 增 暖 0.5℃~4.2℃ , 这 将 使 中 国 农 业 减 产 5%~10%。 气候变化影响森林分布、增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 5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 积增加;内陆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冻土面积 加速缩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多 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近 20 年 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减少约 12%)。如果气 候持续变暖将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冰川面积和冰储量进一步减少, 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变暖将增加北方地 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生态发生变化。近 30 年来,中国海平面 上升趋势加剧,进而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降低了海岸带生 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衰退。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的酷热、干旱、暴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发生 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 1990 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约占同期 GDP 的 2%,年均因旱灾造成直 接经济损失约占 GDP 的 1%以上。2001~2008 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 到中国 GDP 的 2.8%。根据《2008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8 年气象灾害导 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3100 多亿元,超过了 20 世纪 90 年代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其中 2008 年初南方地区遭受的冰冻雨雪灾害,造成 21 个省市受灾,直接经济 损失 1500 多亿元。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 GDP 的比例平均为 0.25%,2008 年台风灾害共造成中国大陆海南、广东、福建 11 个省 3375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275 亿元。
6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二、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对全球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海温升高、冰川融化等现象将对海岸带形 成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水表层温度上升、风暴潮、海 水入侵和海岸带侵蚀等(图 2-1)。海岸带作为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全球气候 变化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大的全球尺度上,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 冰川消融使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带低地被淹没;(2) 海洋气候的改 变使风暴潮等气候灾害事件增加; (3) 水温升高,影响海岸带动力系统; (4) 影 响海岸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以及 N、P 等物质通量的变化; (5) 对人类社会、经济、 文化层面产生影响。 IPCC(2003)第三次评估报告对 1990~2100 年期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预 估在 0.09~0.88 m 之间。但根据观测结果,实际海平面上升幅度要大于 IPCC 的 预估值。根据 IPCC(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结果显示,海平面上升和人为活动 已造成了海岸带湿地的损失,再加之地壳垂直运动的不断进行,使海平面上升 对海岸带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加大。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是一种 缓发性的自然灾害,使沿海地区灾害性的风暴潮发生更为频繁、洪涝灾害加剧、 沿海低地和海岸受到侵蚀。Barrie 等(2002)在研究加拿大北太平洋边缘海岸 时,详细描述了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线侵蚀的影响机制,认为晚第四纪的相对海 平面变化是海岸演化和危害的主要因素。其中,海岸带侵蚀、海水入侵、盐沼 湿地和红树林损失以及风暴潮频繁发生显得尤为突出。例如近来应用 SEAWAT2000 三维模型模拟的研究指出,海平面上升使平均海平面及各种特征潮位相应 增高,水深增加,波浪作用增强,风暴潮出现的频次增加(Chu et.al, 2005)。 若风暴潮与高潮位叠加,将出现更高的风暴高潮位,风暴潮的强度也会明显增 大。海平面上升对其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也同样备受关注,如早在 1991 年就有 Ellison 等认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会被加速上升的海平面所胁迫,主要 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建造的防护海堤会使红树林生态 分布区大大缩减。与自然因素对海岸带脆弱性的影响相比,频繁而强烈的人类 7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活动对海岸带脆弱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气候变化作为海岸带系统的外部 压力,而人类活动作为海岸带系统内部的主要驱动力,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 响的耦合作用使海岸带系统脆弱性、恢复力、自组织能力发生动态变化,对海 岸带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系统受到的影响 海洋水文条件
风暴潮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海岸带侵蚀
海岸线退后、生态系统退化
盐水入侵
影响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供应
湿地损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
土壤盐碱化 植被分布
植被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 低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变
海温变化
珊瑚礁生态系统白化现象增多
高原冰雪融化
入海口沉积物增加
极端天气
自然灾害增多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温度升高 极端气候
社会系统受到的影响 受灾人数增多
人口转移
资源减少
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环境质量下降
舒适度降低
影响基础建设
建筑物抗灾害能力需提高
图 2-1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王宁等, 2012)
8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2.2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 为:(1) 近 50 年来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 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沿岸海平面继续上升;(2) 发生 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3) 滨海 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2.2.1 洪涝和风暴潮威胁加剧 风暴潮、洪水是威胁沿海城市的主要突发性灾害。董锁成等(2010)通过 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滨海 湿地退化等原因,沿海城市面临洪水和风暴潮的威胁大大增加。首先,气候变 化引起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发生频繁和强度增加;其次,地下水超采严重 以及大型建筑物群增加地面负载,引起地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加快。 天津濒临海岸,海拔普遍较低,大部分仅 2.0~3.0m。天津市区近一半地区 海拔不足 3.0m,塘沽东大沽一带海拔仅 0.5~1.0m。1959~2006 年塘沽区最大累 计地面沉降值 3.23m,已低于平均海平面 0.93m。城市地面沉降是一种连续的、 渐进的、累积的过程,其发生范围大且不易察觉,但经过逐年累月,导致临海 城市地面高程损失,并与海平面绝对上升叠加,使海平面上升加快。海平面上 升导致潮位升高,使入海河流的河道比降下降,城市排水系统自流排水困难, 河流淤积加重而排洪困难,容易造成城区严重内涝;其次,海平面上升导致海 堤和挡潮闸的防潮能力降低,洪水、风暴潮灾害威胁增加;再次,海湾围垦、 填海造地使滨海湿地萎缩,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的缓冲区面积缩小,导致洪 水、风暴潮对滨海城市的威胁增加。据统计,1949 年以前平均每 7 年发生一次 灾害性的风暴潮; 1949~1979 年平均每 3.6 年发生一次风灾害性的暴潮; 1980~2003 年平均每 2.5 年发生一次灾害性的风暴潮,有时一年发生两次。这主 要是由于地面沉降降低了防潮能力,以前不造成灾害的风暴潮现在就能造成巨 大的灾害。 9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图 2-2 风暴潮对岸堤的破坏(广东遂溪)
2.2.2 海岸侵蚀 随着海平面上升和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加剧,沿海城市海岸侵蚀加剧, 使海滩、码头、护岸堤坝、防护林受到破坏和威胁。海平面上升导致潮位上升、 强潮频率增多、潮差加大,海岸侵蚀加剧。根据 Bruun 法则,海平面上升会破 坏原有的沉积—侵蚀平衡而造成海岸蚀退。潮位上升,导致侵蚀基准面上升, 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海岸剖面不适应新的动力条件,从而塑造新的剖面,并改 变沿岸的冲积过程,导致海岸侵蚀加速。风暴潮侵蚀期间,水位大幅度上升, 并伴有大浪,持续时间长,加强了海浪的破坏能力和沿岸输沙能力,往往造成 沿岸海岸侵蚀。随着气候变化,江河水量减少,加上大中型水库沿河截水拦沙, 使入海河口的水沙量大大减少,导致河口三角洲及近海海岸侵蚀加速。
10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图 2-3 海岸侵蚀(漳州龙海浮宫)
1950 年代以前岸线自然变化的总趋势是:位于 1950 年“基准岸线”以东 的原外凸岸段后退,导致损失土地约 100~105km2;位于“基准岸线”以西的原 内凹岸段前淤,新增沿海湿地(水面或高于平均大潮高潮线的低地)约 40km2。 与此同时,岸线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从 1870 年的曲折岸线转变为 1950 年代 的垂直岸线,强烈蚀退岸段的平均最大后退速率可达约 40m/a,这是未受人类 活动干扰的现代岸线的最重要的变化特征。
2.2.3 对港口码头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使波浪作用增强,不仅将造成港口建筑物越浪几率增加,而且 导致波浪对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冲刷和上托力增强,直接威胁码头、防波堤等设 施的安全与使用寿命;其次,海平面上升,潮位抬高,将导致工程原有设计标 准大大降低,使码头、港区道路、堆场以及仓储设施等受淹频率增加,范围扩 大;此外,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流等海洋动力条件变化,也将可能改变港池、 进出港航道和港区附近岸线的冲淤平衡,影响泊位与航道的稳定性,增加营运 成本(段丽瑶等, 2012)。
11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三、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1 什么是红树林 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生长的木本植物群落称为红树林 (王文卿, 2007)。因部分红树植物砍伐时树皮、木材呈红色而得名。由于红树 林防浪护堤的功能显著,故素有“海岸卫士”之称;涨潮时红树林被海水部分 淹没,仅树冠露出水面,故被称为“海上森林”;有时完全淹没,只在退潮时才 露出,也有人称之为“海底森林”。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 24 科 30 属 86 种(含 变种)(缪绅裕等, 1996),中国红树植物种类有 36 种,现存红树林面积约 22024.9 hm2,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香港、澳门及台湾 等省区。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具有高生产力、 高归还率和高分解率的“三高”特性的红树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 产力最高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具有极高的净初级生产力,其 中大部分以凋落物和碎屑形式输出,能为近海渔业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红树 林错综复杂的根系特征有利于鱼类等生物有效躲避敌害,为栖息其内的动物提 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和觅食场所。红树林还具有防风消浪、固岸保堤、促淤 造陆等功能,除此之外红树林也是旅游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场所,对提高全民 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3.2 红树林的生境 红树林一般分布于隐蔽的海岸,主要出现于河—海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淤 积的海湾海港以及潮汐、波浪、河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丰富的泻湖等 (Tom, 1984)。这些地方淤泥沉积,浅滩广布,有利于红树植物的定居。红树 林作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森林类型,其生境有独特之处。 红树植物主要生长在海岸潮间带,其分布通常从平均海平面到最大潮汐能 到达的最高地段(Duke et al., 1998; Jones et al., 2004; 林鹏, 1997),受海水周期 性浸淹与周期性暴露,通常暴露时间较浸淹时间长。红树植物由于自身的耐盐 12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和耐淹水的特性,再加上地形地貌、潮汐的影响,群落中不同的植物种群生长 于海滩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与海岸几乎平行的带状分布格局(Watson, 1928; Davis, 1940; McGuinnes, 1997; Duke et al., 1998,林鹏, 1997)。从外海到内陆方 向可顺序分为 3 个潮间带(图 3-1):低潮带、中潮带和高潮带,每个潮间带分 布着特定的红树植物及群落演替阶段,而中潮带是红树植物分布的茂盛区(林 鹏, 1984)。 红树植物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海岸树种,分布于全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岸 地区。温度是限制红树植物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Duke et al., 1998)。红树林分 布区的年平均气温高于 18.5℃,最冷月均温度超过 8.4℃。由于红树植物对低温 较敏感,分布的纬度界限主要受到气温,水温或霜冻频率的影响,尤其与水温 关系密切(Wang & Wang, 2007),通常红树植物分布在南北半球海水等温线 20℃ 范围以内(Woodroffe & Grindrod, 1991)。由于受海洋暖流的影响,以及有些树 种耐寒能力较高可以适应较低的温度,这些树种分布范围较广(Wang & Wang, 2007)。我国红树林天然分布的北界是福建福鼎,人工引种的北界为浙江乐清 (Wang & Wang, 2007)。其次影响红树林生长的因素还有降水、高温、强风、 烈日等。
图 3-1 原生红树林在海岸潮间带上的分布示意图(林鹏, 2003)
高盐是红树林生境最显著特点之一。不仅周期性浸泡的海水含盐量高,其 常年盐分含量为 25.5~31.5‰,而且土壤的含盐量也很高,一般基质土壤中盐 分含量为 5~20‰,有的高达 35.7‰(林鹏, 1981)。红树林土壤及水体中含盐 13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量远远高出一般的陆生植物所能够承受的范围。由于红树植物具有耐盐性,可 在相当大盐度范围内(0~90‰)生长(Augustinus, 1995)。林鹏等(1984)研究 表 明 , 秋 茄 (Kenaelia candel) 在 海 水 盐 度 为 7.5~21.2‰ 时 生 长 旺 盛 。 木 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生长的适宜盐度应低于 21.7‰,其幼苗适于生长的盐 度为 10‰(王文卿等 1999)。一般认为红树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盐分,低盐促进 其生长,高盐抑制其生长(林鹏等, 1981; 王文卿等, 1999),但不同的红树植物 具有不同的盐度适应范围,高于或低于该盐度范围,生长将受到抑制甚至导致 死亡。
3.3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红树林分布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 1906 年到 2005 年期间,全球气候平均温度 增加了 0.74±0.18℃。过去 50 年来温度直线上升趋势(每 20 年升高 0.13℃)是 过去一百年的 2 倍。 全球气温升高将会改变红树林种类组成、分布范围、物候模式等 (Field, 1995; Ellison, 2000)。红树植物大多为嗜热性植物,温度是限制红树植物分布区 向两极扩散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将有助于红树植物分布区向南北高纬度扩展。 陈小勇等(1999)预测,当我国大陆沿海温度增加 2℃时,各种红树植 物分布区可能会向北扩展,平均北扩约 2.5 个纬度。此时,中国红树林的 自然分布北界可由现在的福建省福鼎县到达浙江省嵊县附近,引种分布北界可 能到达杭州湾。浙江由现在的引种一种,升温后自然分布可能有 3 种,福建省 由 4 种红树植物增加到 10 种,而原来仅生长在海南的红树植物可以全部分布到 广东省。此外,气温超过 35 ℃,红树林根的结构、苗的发育、光合作用将受到 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如果温度上升过高,可能对位于赤道附近的红树林 不利(Ellison, 1994)。
3.4 海平面上升威胁红树林的生存 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 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20 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17cm(IPCC, 2007)。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安德斯·卡尔森在新报告中说,下一个世纪温室气 14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体导致全球变暖造成格陵兰冰原融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将是目前估计数 值的 2~3 倍。如果海洋温度上升几摄氏度,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冰块之一, 南极冰盖将在未来的几千年中融化,并且使海平面上升达 5m 之多。 由于地处海陆交界处,在全球变化的各种效应中,海平面上升是对红树林 的最大威胁之一(Jatap & Nagle, 2007; Gilman et al., 2008; Doyle et al., 2010)。海 平面上升导致红树林淹水时间和频率的增加,进而影响红树林的生长和发育 (Che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7),红树林不得不向陆地一侧后退(Lovelock & Ellison, 2007; Doyle et al., 2010)。红树林海岸响应海平面变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 红树林生物地貌功能(促淤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海平面上升增加浸淹强 度的负面影响(卢昌义等, 1995; 张乔民和张叶春, 1997; 张乔民, 1998)。海平面 上升对红树林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红树林沉积速率的大小。 如果红树林区的沉积速率能够跟上海平面上升速率或红树林向陆地一侧的 后退不受干扰,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的影响不会很大 (Scavia et al., 2002; Rogers et al., 2005; Gilman et al., 2008; Teh et al., 2008)。1927 年至 1995 年的 69 年间,美国佛罗里达地区海平面上升了 14cm,红树林面积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 近 50%(Ross et al., 2000)。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期间地层学记录资料表明,海拔 降低的岛屿红树林的生长能跟上海平面每 100 年升高 8cm 的速度,但以大于每 100 年升高 12cm 的速度升高时就不复存在。而海拔较高的岛屿和大陆海岸带的 红树林,由于河流能带来较多的沉积物,因而可以应对较快的海平面上升速度, 在全新世可以跟上海平面每 100 年上升 25cm 的速度(谭晓林等, 1997)。Ellison (1993)通过对北慕大的岛屿红树林预测表明,低海拔红树林可跟上 9cm/100a 的海平面升高速度,而当海平面每 100 年上升 14.3cm,红树林面积逐渐缩减。 如果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时,红树林海岸将会处于动 态平衡。海平面上升时会导致海岸的高潮位上升,红树林会选择向陆地迁移。 我国红树林后缘通常有海堤,阻挡了红树林分布区向陆迁移,不利于红树林的 向陆演化,可能导致这些地区红树林在下一世纪末因为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严重 影响。例如广东省 1950 年代有红树林近 10000hm2,到 1990 年代已锐减到不足 4667hm2,减少了 53%,且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日趋简单,变成灌木丛,甚至成 为荒滩(谭晓林等, 1997)。 15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海平面如果上升的速度较快时,将导致红树林大量消失。如在早全新世, 海平面升高速度较快,大片红树林消失,只有零星小片分布;在中新世,海平 面比较平稳,在掩蔽的地方出现大片红树林(Ellison, 1993)。因此,海平面的 上升速度过快会对红树林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
图 3-2 水的向陆移动和水位垂直上升受限。(a)海水驻留浸淹陆地;(b)海水围绕红树林
16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近 30 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 2.6mm/a,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预计未来 30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还 将继续上升,比 2009 年升高 80~130mm(国家海洋局, 2009 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在将来的 100 年内,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可达到 4~6mm/a,再加上沿岸地区的地 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会更大(Day et al., 1999)。 红树林退化不仅严重削弱或丧失防浪护岸捕沙促淤的生物地貌功能,海岸 物质平衡由净收入转为净损失,海岸动态由淤积或稳定转变为侵蚀后退,丧失 抵消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增加浸淹强度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张乔民, 2007)。海 平面上升使潮差和波高增大,改变了海洋水动力平衡,加重了海岸侵蚀(Bruun, 1962; 谷东起等, 2003;李加林等, 2005)。国家海洋局 2003 年和 2006 年对全国 重点岸段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岸段的侵蚀速度仍在加快(郑淑英, 2007)。王 福等(2010)对天津滨海新区潮间带的高程及坡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后发现,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滩面已变陡、变窄、变低。2001 年以来,我们调查了 海南、广东和广西的部分红树林区,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图 3-3)。
图 3-3 海岸侵蚀破坏红树林根系(海南文昌清澜港,漳州龙海浮宫)
国家海洋局 2009 年中国海平面公报表明,华南沿海各省海平面相对于 2008 年上升的高度分别是:海南 21mm,广西 14mm,广东 16mm,福建 11mm。 我国红树林沉积物速率为 4.1-57mm/a 不等(表 3-1)(谭晓林等, 1997),因此随着 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南东寨港和粤西廉江县高桥红树林受到的影响将会最大。
17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表3-1 不同地方红树林的沉积速率(谭晓林等, 1997) 研究地区
测定方法
海南东寨港 粤西廉江县高桥 厦门寮东、云霄竹塔5个地方 西江河口平沙 海南岛清澜港
标志桩 210 Pb 重复水准测量 地形图对比 水泥标志桩
红树林沉积速 率(mm/a) 4.1 6.2 18-40 57 15
资料来源 张乔民(1995) 张乔民(1995) 林惠来(1981) 李春初(1965) 郑德璋等(1995)
3.5 台风暴潮频发 越来越多的气象灾害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后,风暴和巨浪的频度和强度 都会增加。2004 年 3 月南大西洋有飓风活动,并袭击了巴西。2004 年登陆日本 的台风频数离奇地高达 10 个之多(常年平均约 3 个);2005 年 2~3 月的 5 周时 间内多达 5 个台风袭击了库克群岛;2005 年 8 月美国南部重镇新奥尔良市遭受 5 级飓风“Katrina”的严重袭击;2006 年 3 月超级热带气旋“Larry”袭击了澳 大利亚东海岸;2006 年 11 月超级台风“榴莲”袭击了菲律宾东海岸。种种超 乎寻常的全球热带气旋引起了科学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Emanuel(2005)和 Webster 等(2005)认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 过去 30 多年中,北大西洋、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潜在破坏力分别增强了一倍以上 和约 75%;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约 10 个超强台风,而 20 世纪 90 年代后每年则达到了 18 个之多,几乎翻了一番。虽然上述观点遭到了一些科学 家的质疑(Landsea, 2005; Knaff et al., 2006; Chan, 2006),但一致认同全球大多 数海域的超台风频数呈增多趋势。红树林位于海陆交错区,生于静浪海岸。风 暴和巨浪的频度和强度的增加,红树林必首当其冲将受到影响。强大的风暴可 以影响红树林的群落结构,尤其对大树的影响更为显著,降低红树林的多样性 指数。风暴和巨浪的频度和强度的增加会冲走红树林根系周围的有机物,影响 其促於固滩的功能。 虽然相关资料研究表明登陆或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和强度有减少的趋势 (Ren et al., 2006; 应明等, 2007; 曹楚, 2006),但对登陆中国的不同强度等级的 台风频数统计表明,达到台风等级的气旋频数变化不明显或有增加(杨玉华等, 2007; 王凌, 2006),登陆位置的最北点有明显的南落趋势,登陆时气旋的平均强 度有显著增加,登陆时的强台风的比例增加(许映龙, 2007; 胡娅敏, 2007)。中 18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登陆位置的南落及强度的加强必然对 中国脆弱的红树林产生严重的危害。
3.6 虫害频发 随着全球温度升高,病虫害等灾害也有增加的趋势。张俊香等(2001)认 为陕西省农作物病虫害与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气候条件是病 虫害发生或流行的主要控制因子。中国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 2003 年发布的报告 称,2002 年上半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 775 万公顷,同比增长 19.77%,主 要是由于连续几年的暖冬,加上当年夏季北方的干旱和南方的多雨,这些气象 因素都是导致病虫害多发的直接原因。我国红树林区近年来也频繁遭受病虫害 威胁,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博士认为,北部湾红树林在 2004 年前极 少发生虫害,近年来每年都有出现,除了广州小斑螟,还有考氏白盾蚧、丝脉 袋蛾、螺丝袋蛾、粉袋广翅蜡蝉、叉带棉红蝽等,“具体某种虫害的发生,原 因很复杂,但虫害频繁发生,说明红树林生长的整体环境在恶化,应引起足够 重视。” 病虫害对红树林的危害非常严重。1998 年光明日报曾报道世界最大红树林 ——孟加拉国松达班的红树林面临一种不明原因的病虫的危害,而且这种病虫 害迅速蔓延,受灾树林已占整个森林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2004 年 5 月,北 部湾合浦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爆发了 40 年来最严重的病虫害,一周内 40 公顷白骨壤迅速变黄枯萎并扩大至 106 公顷,虫害还蔓延至北海、防城港、 钦州等地的红树林,给红树林生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2008 年,虫害再次发生, 几乎波及广西所有的白骨壤分布区,发生程度较 2004 年更为严重,多处白骨壤 群落当年无一结果。导致红树林大面积虫灾的主要原因是当年气温环境的变化。
3.7 极端低温 在温室效应影响下,全球温度普遍升高,但是局部地区温度波动较大,有 些地区出现极端低温现象。 红树植物对气温有着较高的要求。近年来的极端低温天气无疑使红树林受 19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到了更多的威胁。2008 年我国南方地区经历 50 年难遇的低温天气。各地区红 树林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广西遭受严重寒害的红树林面积达 2013.6 公顷, 占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总面积的 24%;另外,共有 777.9 公顷的人工红树林遭受 严重寒害,占广西人工红树林的 58%。北部湾各地的无瓣海桑、红海榄的苗木 死亡率在 95%以上;木榄、白骨壤、银叶树等苗木死亡率在 40%至 70%。广西 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博士认为此次寒害使广西沿海地区红海榄的自然演 替过程至少倒退 10 年,其他红树植物也受到严重影响。广东省红树林也遭受寒 害的严重破坏,2006~2007 年在广东沿海滩涂种植的人工红树林几乎全部死亡, 受灾面积近 5000 公顷;所有苗圃的红树林苗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寒害,死亡苗 木达 200 万株以上(李玫等, 2009)。广东湛江红树林区共冻死苗木约 240 万株, 人工林约 2230 亩,天然林同程度受损 13 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 860 多万元。 据调查,淇澳岛红树林受寒害较严重的面积逾 200 hm2,占整个红树林造林面 积的 30% ,经济损失估计在 1200 万元以上(李玫等, 2009)。
图 3-4 红树林苗圃遭受严重寒害(广东廉江高桥)
20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四、红树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措施。减缓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和增加碳 汇,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气候变化速度和频率;适应就是采取 一系列措施,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红树林在这两方面都有重 要贡献。
4.1 适应 4.1.1 红树林的耐寒性 尽管低温对红树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不同种类的红树植物对 低温耐受程度不一致,对低温的响应也不同。池伟等(2008)对浙江温州引种 的红树植物在自然低温胁迫下的数量和形态变化的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六 种红树植物的抗寒能力强弱依次为秋茄> 桐花树> 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木榄> 海桑。2008 年寒害对红树林的影响也显示各地主要红树植物抗寒能力的 强弱,广布种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最为耐寒,其耐寒性均大于红树科的木榄、 海莲和红海榄。海桑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抗寒能力最低(陈鹭真等, 2010)。 李玫等(2009)通过对 2008 年 2 月广东省红树林遭受严重寒害的情况开展调查, 真红树植物的抗寒能力依次为:秋茄>桐花树>老鼠勒>白骨壤>木榄>无瓣海桑> 拉贡木(Laguncularia racemosa)>红海榄>海桑>海莲,而半红树植物抗寒能力 依次为:海芒果(Cerbera manghas)>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 (Pongamia pinnata)>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林鹏等(1994)报道了 零上低温对六种红树林幼苗叶片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得出白骨壤严重受害低 温在-2~0℃,海莲略高于 0℃,秋茄、桐花树、木榄、尖瓣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var. rhynochopetala)虽经 0℃或-2℃短时处理后部分叶片受害,但却 不致死亡,它们的严重受害低温在-2℃以下。杨盛昌等(1998)报道,海南东 寨港主要红树种类的冬季抗寒介于-2.3~6.8℃之间。抗寒力相对较强的树种有木 榄、海莲、角果木(Ceriops tagal)、桐花树、秋茄、银叶树等,而较弱的种类 有海桑、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红榄李和 21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木果楝。对于广布种的秋茄、桐花树等,生长在低纬度的种群抗寒力低,生长 在高纬度的种群抗力高。由于微生境的不同,植株大小、叶片结构、光照的影 响,分布在不同潮滩以及群落的红树植物抗寒力也会发生改变,外滩的抗寒能 力大于中滩。
4.1.2 红树林防风固堤及抗台风暴潮的能力 红树林长期适应潮汐及洪水冲击,形成独特的支柱根、气生根、发达的通 气组织和致密的林冠等形态外貌特征,具有较强的抗风和消浪性能,具有巨大 的减灾作用,由此被称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第一道防护林(韩维栋等, 1998; 卢昌义, 1991; 林鹏, 2003)。2005 年 1 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海啸专家会议上, 科学家认为红树林可以起到生物“盾牌”的作用,减缓海浪的速度,同时还可 以减轻海岸地区遭受飓风、海岸暴风雨袭击的程度,因此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 林可以有效减轻海啸的灾难程度。 红树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呼吸根、板状根、气生根、 表面根等形成一个稳固的网络支持系统,具有强大的抗台风暴潮的能力,能有 效减少或者避免台风暴潮对堤岸和附近村民带来的危害。如表 4-1 显示,红树 林防浪护堤的功能显著,在减轻台风或海啸等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相当巨大。 有红树林地区堤坝、渔船和红树林附近的村庄受台风暴潮影响较小,而没有红 树林保护的堤坝、渔船和附近村庄受损严重。
表 4-1 历年来有、无红树林保护的海堤在遭受台风后受损情况的对比 时间
地点
灾害
受损情况 无红树林区
1958 年
厦门地区
12 级台风
滨海农田堤岸损毁严重
1985 年 9 月
广东省雷 州半岛 广西钦州 沿海地区
强台风
遂溪县团结围堤全线崩溃
第 9 号强台 风暴潮
25 个崩缺口堤段中,23 个是 由于堤外没有生长红树林而 崩缺
广西北海 山口红树 林保护区 广东省台 山市
15 号台风
林外裸滩的 40 余艘渔船在狂 风巨浪中顷刻翻沉,22 人遇 难 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堤坝大部 分被冲毁
1986 年 7 月
1996 年 9 月
2003 年 7 月
台风“尹布 都”
22
有红树林区 龙海市角尾公社寮东村 8m 高红树林保护下的堤岸安然 无恙 相邻的斗伦堤因有约 100m 宽红树林保护而完好无损 而在同一条堤上缺口旁的堤 段前,凡有红树林生长较 密、且较好的地段,堤围均 安然无损。 林内潮沟的 350 多艘渔船安 然无恙。 红树林前 4650 m 的堤坝安 然无恙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2004 年
泰 国 Ranong 红 树林自然 保护区
东南亚海啸
红树林受人为干扰破坏最严 重、林相残破,或没有红树 林生长的海岸地区受灾最严 重
2008 年 9 月
广东省珠 海市
特 大 (16 级 ) 台风“黑格 比”
市区的情侣路有 2 公里长的水 泥钢筋构筑的高级路面以及 淇澳岛 1 公里的岸边水泥钢筋 公路被冲毁
泰国 Ranong 红树林自然保 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 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 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 与它相距仅 70 km、没有红 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 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 遇难。 邻近的淇澳岛大围湾约 1 公 里长的土堤和开发区 2 公里 长的简易石土混合长堤,由 于其前有茂密的红树林保护 而安然无恙。
陈玉军等(2000)通过调查 1999 年的台风对深圳红树林的影响表明, 11~12 级或者更大的风力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不同的红树植物抗 台风的能力不同,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抗台风能力最强,这些树种生长缓慢、 木材致密坚硬,韧性大,相对矮小,抗风力强。海桑、无瓣海桑生长快、枝条、 茎干比较清脆,韧性差,树体高大,抗风力弱。一般致密的林分抗风力比稀疏 的强。当红树林带大于 50~100m 宽,形成连续的一片时,对台风侵袭的抵抗和 缓冲能力的功能更为显著。因为大片连续的红树林,台风通过时力量能逐渐消 弱,同时,红树林达到一定面积后,就能成为一个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当局 部受到台风破坏后,对总体红树林的抗风暴功能影响很小,且在短期内,自身 能进行调节,很快恢复到生态平衡状态。如果红树林林分的分布分散,或者面 积过小,则容易遭受台风危害,而且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生态平衡状态,也就 无法发挥其防风消浪作用。2009 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忠胜介绍, 理论研究表明红树林在防浪减灾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郁闭度 40%以上、 林子宽度 100m 左右,林高 2.5~4.0m 的红树林可消浪 80%以上(张乔民等, 1996)。另有研究表明,50m 宽的红树林带,可使 1m 高的波浪减至 0.3m 以下。
4.1.3 红树林的“造陆作用” 红树植物大多具有支柱根、板状根以及各种类型的呼吸根,这些器官除了 起固着和通气作用外,还能起到拦截由河流带来的沉积物以及红树林内形成的 沉积物,加速了这些物质的沉积。红树林发达的根系可以有效减缓水流,加速 颗粒物质沉积的速率,达到促淤造陆的功能。对广东西江三角洲有无红树林区 23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的沉积速度测定表明,1956-1962 年 6 年间红树林区的沉积为 40cm,是无红树 林区的 2 倍,而瞬间沉积速度(1 天)是无红树林区的 2.07~4.07 倍。我国不同 地方红树林的沉积速率在 4.1~57mm/a。因此,红树林的这种沉积作用被专家们 冠以“造陆作用”的美称。红树林海岸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红树 林通过其捕沙促淤功能导致潮水携带的泥沙在红树林海滩大量沉积,另一方面 来自红树林的凋落物。红树林生长茂盛,高大,结构合理,分布均匀,不仅捕 沙促淤功能强,而且生产力较强,生物量、凋落物产量也高,导致红树林海岸 沉积速率也较大(谭晓林等, 1997)。红树林的促於作用使滩面加厚、加宽,可 以应付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效应,缓解风暴、巨浪对滩面的破坏作用。
4.2 减缓 4.2.1 捕获碳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指森林 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根据 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 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而并 非是在陆地。 一般来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 CO2,在厌氧环境下植物残体分 解缓慢,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和泥炭,从而达到固碳的作用。红树植物吸收 大气中 CO2 能力很强。据资料报道(卢昌义等, 1995),广西英罗港 70a 生红海 榄林每年 CO2 吸收量和 O2 释放量分别为 2051.5 g/m2.a 和 1492. 1 g/m2.a;海南 岛东寨港 55a 生海莲林的则为 3935. 5 g/m2.a 和 2826. 2 g/m2.a。美国佛罗里达 Fahka 联邦河低滩红树林年 CO2 吸收量高达 10037.6 g/m2.a(见表 4-2)。绿色植 物碳素的同化是一个伴随着能量固定和氧气释放的过程,同时也间接反映红树 植物固碳的能力。郑文教(1995)报道秋茄、红海榄、海莲等三种群落的净碳 素固定量分别为 1113.41 g/m2.a,798.51 g/m2.a 和 1473.43 g/m2.a(表 4-3)。康文 星等(2008)通过对广州市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与大气 CO2 交换进行研 24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究表明,红树林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 CO2 是滩涂湿地的 3.95 倍,说明红树林 湿地是一个强的碳汇。 表 4-2 不同类型红树林群落净化大气的功能 红树林群落类型 福建九龙江口秋茄林(20 年生) 海南岛东寨港海莲林(55 年生) 广西英罗湾红海榄林(70 年生) 美国佛罗里达 Fanka hancheel 湾红树林 佛罗里达 Fahka 联邦河低滩红树林 佛罗里达 Fahka 联邦河高滩红树林 佛罗里达 Rochery 沼泽红树林 马来西亚马丹红树林
CO2 吸收量 (g/m2.a) 3131.2 3935.5 2051.5 6424.2 10037.6 8833.0 3747.3 3336.7
O2 释放量 (g/m2.a) 2277.2 2826.2 1492.1 4672.0 7300.1 6424.0 2725.3 2426.7
资料来源 (卢昌义等 1995) (卢昌义等 1995) (卢昌义等 1995) (Lugo 1974) (Lugo 1974) (Lugo 1974) (Lugo 1974)
(Eong 1980)
表 4-3 三种红树群落年碳素净固定量(g/(m2.a))(郑文教等, 1995) 群落类型 秋茄 红海榄 海莲
年存留 684.88 441.22 786.68
年凋落输出 428.53 357.29 686.75
年净生产 1113.41 798.51 1473.43
红树林沼泽中 H2S 的含量很高,泥滩中大量的厌氧菌在光照条件下能利用 H2S 为还原剂,使 CO2 还原为有机物,这是陆地森林不能达到的。红树林生长 的土壤中还含有大量有机碳,这意味着在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它们可能发 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世界红树林的地表生物质总量或可超过 3700Tg 的碳 当量,红树林沉积物每年直接固碳能力可能在 14~17Tg 碳当量之间,显示出巨 大的固碳潜能。 总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由其导致的其他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又复杂的,它们的效应又相互影响。红树林作为热带亚热 带海滨地区一类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防风减灾、造陆护堤、生物多样性维 护、捕获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因此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红树 林的影响,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定有效的应对 对策保护红树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5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五、建议与对策 5.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 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 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2007 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方 案明确了到 2010 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 策措施。 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对“海岸带及沿海地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结合沿海各地区的特点,制定区域管理条 例或实施细则。建立合理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综合决策机制以及行之有效 的协调机制,及时处理海岸带开发和保护行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综合管 理示范区。 ——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加强红 树林的保护、恢复、营造和管理能力的建设等措施,到 2010 年左右,力争实现 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 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 研发,主要包括沿海红树林的栽培、移种和恢复技术,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以 及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技术,降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快建设已经 选划的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自然保护区,提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 ──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采取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 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提高设计坡高标准,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强化沿海地区 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对已出现 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区进行人工回灌。采取陆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 26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等措施,应对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 标准,提高港口码头设计标高,调整排水口的底高。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建 立一个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工程体系。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十分重视沿海防护林特别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 护和恢复。前面也提到红树林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 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2 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海洋灾害,其长期的累积效 应将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咸潮等海洋灾害的致灾 程度。海平面持续上升已经不可避免,预计未来 30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还将继 续上升,沿海各级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其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影响,提早采取措施, 有效应对海平面上升,保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滨海生态环境。 1) 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和预报,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预报服务系统。海 洋灾害一旦发生,将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及时准确的海洋 灾害预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也会减小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因 此,必须加强气候变化对海岸影响的科学研究,寻求海洋灾害发生的规律,采 取必要应对措施。首先要高度重视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工作,根据沿海各地的 海平面变化影响特点,采集海平面变化影响信息,对海平面变化影响的重点区 域和典型事件开展实地调查,掌握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状况。其次要 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 3S 技术及时监控海洋动态变化过程,加强海洋灾 害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以及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海洋灾害的预报 能力。 2) 加强海岸带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标准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和脆 弱性区划,科学、准确地评价海平面变化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为编修沿海发展 规划和有效应对海平面上升灾害提供决策依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增加防 灾工程的投入,提高海防工程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巨大的资 源开发和经济建设项目,其起围高程、地基标高和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等必须 明确考虑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大浪或相对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避免由 27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于设计上的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投资浪费。 3) 在实施围填海等大型涉海工程时,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综合评价 海平面上升对海洋动力、生态环境和海洋灾害的影响,保证当地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在咸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影响严重地区,合理调配淡水资源, 兴修和完善水利设施,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安全。在建设和加固海洋防 御设施时,合理选址,充分利用滨海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构建堤防与生态相 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实现沿海地区的和谐发展。 4) 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沿海防护林的建立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防护林规划的内容应包括防护林建设、管理、保 护以及森林消防设施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规划等较为完备的方面。沿海防护 林建设应以营造沿海基干林带和沿海农田林网为重点,建立多林钟、多树种、 多层次、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沿海基干林带应该建在:①沙岸地段,从海水 涨潮的最高限起,向岸上延伸 200 米的地区;②泥岸地段,从适宜种植红树林 或能植树的滩涂起,或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起向陆地延伸 100 米的地区;③岩 岸地段,为临海第一座山的临海坡面。 5) 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研 发,主要包括红树林的栽培、移种和恢复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红树林系统恢 复技术指南。在引进新的红树植物物种时,应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滨海湿地 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生物入侵等危害。红树林的保护应依靠周边的社区居民, 在发展红树林社区经济的同时,兼顾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同时 推动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与合作,促进资源和数据的共享。
28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六、参考文献 Barnett T P, Prierce D W, AchutaRao K M, et al. Penetration of human-induced warming into the world’s oceans. Science, 2005, 309: 284-287. Barrie J V, Conway K W. Rapid sea-level change and coastal evolution on the Pacific margin of Canada. Sedimentary Geology, 2002, 150(1/2): 171-183. Chan J C L. Comment on changes in tropical cyclone number, duration, and intensity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 Science, 2006, 311: 1713. Chu J L, Gao S, Xu J G. Risk and safety evolution methodologies for coastal systems: a review.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05, 24(3): 80-87. Davis J H J. The ecology and geologic role of mangroves in Florida. Carnegie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1940. Duke, N C, Ball, M C, Ellison, J. C. Factors influencing bio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al gradients in mangrove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Letters, 1998, 7: 27-47. Ellison J C, Stoddart D R. Mangrove ecosystem collapse during predicted sea-level rise: Holocene analogues and implication.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991, 7(1): 151-165. Ellison J C. Climate change and sea level rise impacts on mangrove ecosystem[A]. In: Pernetta J, 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systems and Species: Marine and Coastal Ecosystems[C]. Gland, Switzerland: IUCN, 1994, 11-30. Ellison J C. Mangrove and Retreat with rising sea-level Estuarine, Bermuda.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1993, 37(1): 75-88. Ellison J C. How south pacific mangroves may respond to predicted clmate change and sea level rise[M]∥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th Pacific: impacts and responsens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small island states. Advance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289-301.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 Netherlands, 2000. Eong O, et al. Consribution of aqutic productivity in a managed ecosystem in Malaysia. Proceeding of Asian Symposium on Mangrove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980, 235-239 Field C D. Impact of expected climate change on mangroves. Hydrobiologia, 1995, 295: 75-81. 29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limate change 2003: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emissions scenarios//A Special Report of IPCC Working Group III. Cambridge: IPCC, 2003: 4-5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Geneva: IPCC, 2007: 8-8.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Jones J P, Dale E R, Chandica A L, et al. Breitfuss.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y mangrove Avicennia marina (Forsk.) using large scale aerial color infrared photographs: are the change related to habitat modification for mosquito cont.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4, 61: 45-54. Lugo A B, et al. The ecology of mangrove. Ann. Rev. Ecol. System, 1974, (5):39-64. Md. Jabed Abdul Naser Bhuiyan, Dushmanta Dutta. Analysis of flood vulnerability and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in coastal zones of Bangladesh due to potential sea-level rise [J]. Nat Hazards, 2012, 61: 729-743. Ren F M, Wu G X, Dong W J, et al. Changes in 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Geophys Res Lett, 2006, 33: L20702, Doi: 10.1029/2006GL027951. Tom B G. Coastal landforms and geomorphic processes. in The Mangrove Ecosystem: Research Methods (ed. by S.C.Snedaker and J.G. Snedaker). UNESCO, 1984, 3-17. Watson J G. Mangrove forest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Malayan Forest Records, 1928, 6: 1-275. Wang W Q, Wang M. The Mangroves of China.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2007. Webster P J, Holland G J, Curry J A, et al. Changes in tropical cyclone number, duration, and intensity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 Science, 2005, 309: 1844-1846 Woodroffe, C, Grindrod J. Mangrove biogeography: the role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and sea-level change.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1991, 18: 479-492. 曹楚, 彭加毅, 余锦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4): 455-461. 陈鹭真, 王文卿, 张宜辉, 等. 2008年南方低温对我国红树植物的破坏作用. 植物生态学报, 30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2010, 34(2): 186-194. 陈小勇, 林鹏. 我国红树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作用. 海洋湖沼通报, 1999, (2): 11-17. 陈玉军, 郑德璋, 廖宝文, 等. 台风对红树林损害及预防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5): 524-529. 池伟, 陈少波, 仇建标, 等. 红树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态适应性. 福建林业科技, 2008, 35(4): 146-148 丁一汇, 耿全震. 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J]. 气象, 1998, 24(3): 11-17. 段丽瑶, 赵玉洁, 王彦, 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天津海岸带影响综述[J]. 灾害学, 2004, 27(2): 119-129. 董锁成, 陶澍, 杨旺舟,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影响[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4): 284-289. 韩维栋, 高秀梅. 湛江红树林的保护策略. 广东林业科技, 1998, 14(3): 18-22. 胡亚敏, 宋丽莉, 刘爱君, 等. 近5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 旋科学讨论会, 上海, 2007. 康文星, 赵仲辉, 田大伦, 等. 广州市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 应用生 态学报, 2008, 19(12): 2605-2610. 李玫, 廖宝文, 管伟, 等. 广东省红树林寒害的调查. 防护林科技, 2009, (2): 29-31. 缪绅裕, 陈桂珠. 全球红树林区系地理. 植物学通报, 1996, 13: 6-14. 林鹏.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1-33. 林鹏. 红树林.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4, 4-16. 林鹏. 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 33-38. 林鹏, 等. 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生态学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丛刊, 1981, 5(3): 178-186 林
鹏, 沈瑞池, 卢昌义. 六种红树植物的抗寒特性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3 (2): 249-252
卢昌义. 论红树林对温室效应负影响的抵御作用. 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 汇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91, No 111. 卢昌义, 林鹏, 叶勇, 等. 红树林抵御温室效应负影响的生态功能[A]. 范航清, 梁士楚. 中国红 树林研究与管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33-38. 谭晓林, 张乔民. 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及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红树林的影响. 海洋通报, 1997, 16(4): 29-35. 31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中国民间报告
王宁, 张利权, 袁琳, 等. 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2, 32(7): 2248-2256. 王凌, 罗勇, 徐良炎, 等. 近35年登陆我国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灾害特点. 科学导报, 2006, 24(11): 23-25. 王文卿, 林鹏. 盐度对红树植物木榄生长的影响. 厦门大学学报, 1999, 38: 273-279. 许映龙. 我国台风业务现状及其挑战. 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 上海, 2007. 杨盛昌, 林鹏. 潮滩红树植物抗低温适应的生态学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90, 22(1): 60-67. 杨玉华, 应明, 陈葆德. 近58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 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 讨论会, 上海, 2007. 应明, 雷小途, 杨玉华. 近五十年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的变化. 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 论会, 上海, 2007. 张俊香, 延军平. 陕西省农作物病虫害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分析. 灾害学, 2001, 16(2): 27-30. 张乔民, 温孝胜. 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测量和研究. 热带海洋, 1996, 15: 57-62. 张伟强, 黄镇国, 连文树. 广东省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影响综合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1999, 8(1): 78-85 赵宗慈, 王绍武, 徐影, 等.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808-817. 郑文教, 林鹏. 三种红树群落碳素的对比研究[A]. 范航清, 梁士楚. 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44-49.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