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Page 1



目錄 發行人的話

03

有機認證標章簡介

08

國家公園發展友善農業輔導之初衷 綠色保育標章簡介 東埔部落

走自己的路,與生態共存的牛番茄達人/司聖慰 愛喝茶的夫妻,用良心分享更多好茶/司秀英

撐起了一個家的牛番茄,有機扭轉後半人生/鄭秀蓮 梅山部落

為了記憶中的美好滋味,種出屬於家的美好農作/江聖邦 有機創造更多可能,部落的里長媽媽帶頭衝/呂江玉英 梅太郎的果園,與他的有機夢/顏志光 南安部落

不愛賺錢愛有機,南安部落的蟹老闆/林泳浤

重現兒時的自然風景,幸福的綠色有機路/林傳興 李菊妹 尋回族人的昔日美好,種植有機米的頭目夫妻/高春妹 玉山下的第一畝田,「玉山瓦拉米」的推手/阿里媽媽 東埔、梅山、南安有機農戶電話一覽

04 09 10 12 16 20 24 26 30 34 38 40 44 48 52 56


【 發 行 人 的 話 】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發行人的話 玉山為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國家公園為

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三大水系之集水 區,兼具保護水源之任務,受惠千千萬萬賴 以為生之生命。自民國七十四年玉山國家公

導部落農民,推廣友善農作,培養深厚的友 誼與夥伴關係,落實里山倡議之精神,周邊 農民逐漸踏入友善農業之路。

在本刊「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中,

園成立以來,致力於保護園區自然景觀史蹟

藉由堅持友善農業的傑出農友,娓娓道來這

環境教育及夥伴關係各方面兢兢業業。經逾

自一點一滴的堅持,積沙成塔,支持友善農

及保育野生動植物,在保育研究、登山安全、 三十年載的擘畫與經營,更擴及園區周邊部 落緩衝帶之經營。

民國一OO年起玉管處、慈心基金會與

玉山銀行等夥伴單位陸續加入,深入部落輔

一路心路歷程,感受這得來不易的成果,來 作,保障布農族人家庭生計,等同保護的水 源品質及園區周邊自然生態。玉山堅守國家

公園核心價值,守護台灣淨土,也邀請民眾 一起共同以行動力挺國家公園。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02 03


簡介

國家公園發展 友善農業輔導之初衷 國家公園也賣農產品?是否撈過界? 玉 山 國 家 公 園 為 典 型 高 山 型 國 家 公 園, 園 區 範 圍 包 括 行 政

區域─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及花蓮縣,更涵蓋臺灣三大水系 ─濁水溪、荖濃溪、拉庫拉庫溪的發源地,園區範圍內之土地多

屬低度開發利用的高海拔山地,然而位於範圍內的部落南投縣東

埔一鄰部落,以及周邊南投縣東埔二鄰至東埔六鄰部落、高雄市

【 國家公園發展友善農業輔導之初衷 】


梅山部落及花蓮縣南安部落等在地布農族聚

源,陸續於國家公園範圍內及周邊部落辦理說

區,多以農耕為其主業及生計來源的複合式農

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友善農業之轉

落, 都 是 位 於 玉 山 山 脈 底 下 的 低 海 拔 淺 山 地 村 生 態 地 景, 也 是 2010 年 召 開《 生 物 多 樣 性

公 約 》 第 10 屆 締 約 方 大 會 所 通 過 的《 里 山 倡 議 》(Satoyama Initiative) 中, 所 謂 的 里 山 (Satoyama)。

這 些 聚 落 長 年 施 行 慣 行 農 法 來 耕 作, 固

然獲得較高的產量與耗費較少的工時,卻造成 自身健康危害以及農田周邊的野生生物生存危 機,降低了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甚至污染溪 流中下游的水資源。

明會,與居民溝通並交換意見,另委託財團法

作,期間更包含了許多公私立部門及民間團體 一同投入金錢與時間,彼此合作協助,諸如:

玉山商業銀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及高 雄區農業改良場、銀川永續農場等,建立起夥

伴關係的互助網絡。友善農業輔導轉作從草創

初期難以推展及獲得在地居民的信任與投入, 到後期由具有成功經驗或是擁有號召力的夥伴

與長者,透過經驗分享吸引了更多居民加入轉 作行列。( 註一 )

自 2013 年 起, 玉 山 國 家 公 園 管 理 處 ( 以

下 簡 稱 玉 管 處 ) 為 推 行 國 家 公 園 保 育 理 念, 並

確保中下游野生動植物生存安全及居民用水品

質,又必須兼顧在地居民的生計發展與經濟來

註一:截至 2018 年底,東埔部落有 8 位農友、約 6 公頃通過有機驗證,主要的農產品包括:牛番茄、高麗菜、南 瓜及短期作物等;梅山部落有 11 位農友、17 公頃通過有機驗證,7 位農友、約 10 公頃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認證,

主要的農產品包括:青梅、紅肉李、愛玉及短期作物等;南安部落則有 11 位農友、約 17 公頃通過有機驗證,6 位 農友、約 4 公頃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認證,主要的農產品為稻米與豆類雜糧,並擁有共同的品牌「瓦拉米」。 ( 與瓦 拉米步道同名,除了與國家公園概念連結,更取布農語 Malavi ─跟著某人一起做某件事之涵義 )。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04 05


國家公園不作保育的孤島 與在地居民建立夥伴關係 國 家 公 園 的 概 念 始 於 19 世 紀 末 的 美 國,

臺 灣 自 1972 年 公 布《 國 家 公 園 法 》 後,

當時的知識分子大聲疾呼應保存珍貴的自然奇

陸續劃設成立了數座國家公園,初始亦沿用美

成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於 1872

處理範圍內之居民,並盡量避免將現有聚落劃

觀予後代子孫,不應該再大肆開發破壞,而促 年成立,其成立之最初精神在於「排除人類影

響」,故當時位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的居民多受 到 驅 離 或 嚴 格 限 制 其 傳 統 活 動; 到 了 1960 年

代, 國 際 保 育 組 織 開 始 反 省 思 考, 自 然 資 源

禁止利用之「保護」形式,應轉變為永續利用 形式的「保育」,而曾經被視為保護區破壞者

的在地居民,其傳統智慧十分適合運用於在地

自 然 資 源 之 永 續 經 營 管 理, 故 應 該 將 其 重 新 納 入 經 營 管 理 機 制 的 關 鍵 夥 伴, 即 為 參 與 式 保 護 區 的 經 營 管 理 (participatory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亦 可 稱 為 共 管 (comanagement),此概念於 1990 年代後期,逐 漸成為保護區經營管理之重要趨勢。( 註二 )

國之經營管理模式,以「土地分區」管制方式

入邊界內,然而國家公園分區的保護利用管制

原則,仍然深深影響在地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 使得一開始的國家公園經營管理與在地居民之 間有所衝突。然而,順應國際自然保育思維之 改 變, 玉 管 處 自 1990 年 起, 也 開 始 陸 續 嘗 試

提升在地居民福祉,以減少其對國家公園之負 面印象,2000 年起更積極與在地居民建立互信

互助的夥伴關係,投入友善農業輔導轉型即是 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一環,讓在地居民得以永 續享有維護自然資源所帶來的惠益,了解其亦 為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之一份子,並將國家公園 的保育精神內化於生活與生命之中。

註一:1992 年簽訂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8 條提出尊重、保存和維持原住民傳統知識,並公平分享因利用傳統

知識而獲得之惠益;同年簽訂的《21 世紀議程》第 22 條亦提出原住民及在地社區之傳統智慧,於環境管理與開發

扮演重要角色;2003 年,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 (World Park Congress) 中更發表了《創新的治理──原住民族、 在地社群與保護區 (Innovative Governance: Indigenous Peoples, Local Communities and Protected Areas)》 一書,認為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應考量在地居民需求、重視在地知識。

【 國家公園發展友善農業輔導之初衷 】


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 串聯奧山與里山

玉山國家公園為臺灣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中

的 保 護 區 之 一, 自 1985 年 成 立 以 來, 共 同 為

臺灣中高海拔諸多野生生物保留下一塊淨土, 然而野生生物沒有保護區等人為行政邊界的概 念,其生存、覓食、繁殖、遷徙於各個適宜的

棲地間輪轉,保護區之間需要更多安全的棲息 空間供其使用,而位於玉山山腳下的「東埔部

落」、「梅山部落」及「南安部落」正是這些 野生生物重要的緩衝生態廊道。

2010 年, 國 際 間 召 開《 生 物 多 樣 性 公

約 》 第 10 屆 締 約 國 會 議, 以 2050 年 達 到

「 與 自 然 和 諧 共 處(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的願景為目標,並簽訂《愛知目標》 (Aichi targets), 制 定 2011 年 至 2020 年 的 十 年行動計畫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中包含 5 項

主軸的「戰略目標」以及 20 項具體的「個別目 標」,而「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便是重點項目 之一,透過友善農業持續的推展,將相關的政

府單位、學者專家、民營企業、農友及一般大 眾 都 帶 入「 生 活 - 生 產 - 生 態 」 的 概 念 中, 淺 移默化地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9 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別集結這

些樂觀勇敢的布農族夥伴們,將其轉作友善農 業的初衷與心路歷程故事,介紹給大眾知曉,

雖然是渺小而日常的體會,然而匯聚起來也是 一股溫暖堅定的力量,期望正在翻閱這本雜誌 的您,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感動,跟著我們一 同看顧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06 07


認識有機認證

有機認證標章簡介 什麼是有機認證?

有機農業一般共有的要求是不使用化學合

成農藥、化學合成肥料、基因改造生物、動物及 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非天然物質的農產品、生產加

工過程。有機農業相關標準在國際上有多樣化的 發展,然而許多國家有制定相關行政程序甚或專

屬法律進行各自境內通用基本標準的一致化與法 制化,但通常將相關驗證工作開放給經認證的第 三方組織,各國行政機構僅進行各環節的監督。

相關標準的內容很大程度是基於國際有機農業運 動聯盟,一個在 1972 年成立,由世界各地有機 農業組織合組而成的國際組織。 根據他們對有機農業的定義:

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

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遵從當地的生態、生物多

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 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

技術的結合,她有利於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 境,也有利於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 與和諧共生。

作物品項

面積 ( 公頃 )

戶數 ( 戶 )

蔬菜

2759.7

1700

386.15

296

2937.04

果樹

1380.75

其他

1295.4

茶葉 總數

8759.04

478 705 404

3583

資料更新:截止西元 2018 年 參考網站:有機農業生產資訊平台 https://oapi.i-organic.org.tw/Statistics.aspx

【 有 機 認 證 標 章 簡 介 】【 綠 色 保 育 標 章 簡 介 】

更多有機 認證資訊


認識綠色保育

綠色保育標章簡介 什麼是綠色保育?

是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推動

農田生態方案的行動名詞,也是貼在農產品上 的證明標章。 耕作原則:

1. 不施化學合成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 或天然但有害環境、傷害物種的資材。

2. 提供生物覓食、棲息的友善環境,朝向 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 2010

年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期 待傳遞友善環境的耕作理念。

綠色為植物生長旺盛的顏色 = 生態保育。 金黃色為稻米豐收的顏色 = 經濟活動。 兩者顏色相互交錯表示:

生態保育及經濟活動並重且循環不息。

截至 2019 年 10 月為止,一共有 395 位農友,

582 公頃通過綠色保育,保育 46 物種,棲地保育 164 件。

更多綠色 保育資訊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08 09


東埔部落

Tungpu daigaz 源自玉山的陳有蘭溪孕育著許多生命,一直是東埔布農族人的獵場,隨著時代演進,農耕 逐漸取代狩獵,慣行農法也趁機而入,直到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支持有機農業,才出現一 絲 曙 光, 有 機 耕 作 讓 農 友 遠 離 農 藥 化 肥 的 傷 害 , 也 維 護 著 消 費 者 健 康 , 同 時 保 護 了 這 片 土 地與生命,生態環境慢慢有了好的轉變 。

走自己的路,與生態 共 存 的 牛 番 茄 達 人 / 司 聖 慰 愛喝茶的夫妻,用 良 心 分 享 更 多 好 茶 / 司 秀 英

撐起了一個家的牛番茄 , 有 機 扭 轉 後 半 人 生 / 鄭 秀 蓮



看著自己栽植的番茄健康生長,司聖慰臉上滿是笑容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走自己的路 與生態共存的牛番茄達人 「大自然和農作有著很大不同,一個是生命,另一個是生活,我 在做有機前,就不斷思考這兩者的差異。」眼前這位外表就像是

一般農人的司聖慰不慍不火地說了這段話,言談中,他沒有一丁

獵寮紅心番茄/司聖慰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 1 鄰開高巷 10 號 電話:0928-011-729

點急欲分享的自傲,而是充滿一種看透許多事物本質的感嘆;司 聖慰是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中,第一位轉作有機的布農族農友, 更是第一位拿到無毒驗證證書的農友。

【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 走 自 己 的 路 , 與 生 態 共 存 的 牛 番 茄 達 人


當天採收下來的番茄,下午就會完成配送,確保消費者能吃到最新鮮的蕃茄

玉山山腳下的陳有蘭溪,孕育著東埔布農

族部落的許多生命,他們從傳統狩獵場走出, 從事自然農法經營,直到平地人租地開墾後, 為了農產品好看、產量提高,便開始用化學藥

我 就 不 禁 會 想, 這 種 地 方 為 什 麼 會 存 在 生 命 ⋯⋯」

司聖慰當兵時,與來自花蓮的太太曹義春

劑噴灑,這改變當地農人的習性,慢慢地大家

認識,義春喜愛自然,常跟著大學營隊舉辦的

是發生了改變。

巧認識了當兵放假回來的司聖慰,一樣的喜愛

都轉為慣行農法,後來土地開始酸化、生態於

來到司聖慰的父親這一代,他父親是一名

茶農,種植了三十幾年的茶樹,和附近居民一

樣採用慣行農法,後來部落裡的茶樹趨近飽和, 他父親開始改種植蔬菜。雖然家裡務農,但是

活動到部落體驗,某一次,她到東埔部落,碰

自然的兩人便開始交往。司聖慰退伍後與義春 結婚,選擇到付出勞力的工地幹粗活,想說趁

年輕,多累積一些經濟基礎,但大概半年多, 在九二一大地震後,讓他懷念起故鄉的一切, 便與太太一起回到了部落。

Tungpu daigaz

他其實沒有過多接觸,此外,不愛讀書的他說 起小時候「我最喜歡跟著大人往深山跑,到一

些很原始的地方,有一些很危險、險峻的環境,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12 13


「回來也不知道做什麼,剛好父親溫室果

園做得不好,沒打算繼續做,我就說那給我來

接手吧。」在眾人眼中,他之前沒做過什麼農 活,是一個到處打零工的族人,也因此許多親 友根本不看好他能種出什麼像樣的成績。

毫不在意別人看法的司聖慰,對於農園的

想法很簡單,希望能讓一切越接近自然越好, 剛回來時,喜愛觀察的他曾這樣說「這裡環境

清幽、綠意盎然,乍看之下似乎很好,但是每

個季節應該要看到的小昆蟲都不見了,就像是 一個水族箱擺飾的那麼好看,裡面卻沒有一條 魚的感覺。」這生動的敘述,卻是普遍存在於 生態環境和農耕方式衝突的情況。

帶著感觸看著溫室裡的牛番茄,想起過去

祖父說過的獵人知識、老一代耕種的方法,他

決定不管什麼產量,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來經營 透過中秋樂飄香市集擺攤,推廣有機牛番茄

這果園,要花上一年來真正認識牛番茄、土壤、 水源等特性。

自 發 性 的 想 法, 卻 反 而 讓 他 沒 有 一 般 農

民的包袱,沒有了所謂一定的耕作方式,更不

依靠慣行的大量噴灑農藥、肥料,就這樣,他 與自己的植物慢慢地熟識,一天一天過去,他

越來越理解它們的優點、缺點、習性,更是善 用起陽光、水來協助他自然地去清理果園。一 年過去後,身為一個新手農夫的他,所栽種出

來的牛番茄卻擁有整個部落裡數一數二的好品 質,甚至開始有客戶排隊向他訂貨。

即使第一年就有豐碩的成果,司聖慰卻未

因此滿足。持續思考著如何提高牛番茄的品質、 讓消費者吃得更加安全。和太太討論過後,決

定自行將果實送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 毒物試驗所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司聖慰說,那

用紅心象徵家人,正是司聖慰果園品牌「獵寮紅心番茄」誕生的由來

鮮採的牛番茄,等著新鮮送到消費者手中

【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 走 自 己 的 路 , 與 生 態 共 存 的 牛 番 茄 達 人

體驗活動讓參與民眾享受摘採番茄的樂趣


時檢驗費用五千元,其實是不小的壓力,但再

三考慮下,還是敵不過想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的 念頭,最後還是決定送驗。

吧,象徵我的家人。」這正是司聖慰果園品牌 「獵寮紅心番茄」誕生的溫馨由來。

這 些 年 過 去, 他 依 然 對 農 活 有 著 許 多 熱

檢驗結果出爐後,只有一項農藥殘留,並

情,一大早趁太陽不大時,出門到果園工作,

了一半,也就在這個時間點,司聖慰透過玉山

手,全部都自己一個人處理,他覺得這些事情

且還是在安全範圍內,不過,他認為這只成功

國家公園管理處而接觸到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

業發展基金會,他認為這是一個實踐提供消費 者安全食物的機會,便沒有半分猶豫地加入有

機行列,成為了東埔部落第一位轉作有機的農 戶,那時才民國一O一年。

開 始 轉 作 有 機 的 第 一 年, 牛 番 茄 產 量 頓

減,產量不到先前的四分之一;司聖慰卻一點 也不擔心,他說:「我不是很在意產量,因為

我覺得安全比那些更重要。換位思考,消費者

為什麼選擇你,我想,是為了口感和健康吧!」 也 從 那 個 時 刻 開 始, 他 一 面 提 高 栽 種 品

質、也試著採用輪耕方式種植,讓土地適時休 息,定位自己番茄的獨特性,所以有了經營牛 番茄品牌的念頭,他笑著說「老婆、弟弟、弟

妹一起討論品牌名字,大家想破頭,都想不出, 我後來覺得大家好熱心、用心,就想說用紅心

十點準備回家理貨,所有的農活都不假他人之 或許在別人眼中很辛苦,但他早已經把農活當 作興趣,所以做起來反而是帶著充實、滿足的 感覺。「若問我做到現在,有沒有什麼不同?

或許是 ... 想讓更多消費者可以接觸到我的產品

吧。」帶著這樣想法的他,前幾年沒有繼續與

精品有機商店配合,而改為販售給網路上的顧 客、團購買給員工的公司、有著特殊理念的餐 廳,以及其他在乎健康,也能接受不分級包裝 的通路。

在東埔沙里仙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玉山

下,司聖慰走在這兩分地的果園裡,帶著四歲 的兒子,想讓兒子進托兒所讀書前,能盡情地

體驗著農活、大自然,自己就像以前祖父輩那 樣細細地說些前人的智慧、土地上的故事;吃

著獵寮紅心番茄,品嘗其溫和口感、鮮紅多汁, 越能感受到司聖慰所散發的氣質,那是一種充 滿著尊重生態的智者風範。

因為採用有機栽種,農場的番茄也會有不速之客來偷吃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14 15


司秀英與王長貴夫妻倆,在轉作自然農法的路上攜手走過一段艱辛的旅程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愛喝茶的夫妻 用良心分享更多好茶 「為什麼想自己下來種茶呢?就⋯⋯我們兩個都很愛喝

茶吧。」接手經營父親茶園的司秀英、以及她先生王長貴,兩

人聽了問題後,對視而笑後爽快地說出這個答案。看著這整片 庫司達邦/司秀英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 1 鄰開高巷 00 號 電話:0912-357-213

面積一甲多的茶園,想當然爾,要從實施幾十年的慣行農法, 轉為草木共生的自然農法,要面對的辛苦、心態的調整,想必 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 愛 喝 茶 的 兩 夫 妻 , 用 良 心 分 享 更 多 好 茶


位於新中橫上的茶園,天氣晴朗時還可以遠眺遠方的玉山

來 到 玉 山 下 台 21 線 新 中 橫 公 路 旁, 此

化為土壤的菁肥;在採收旺季時,有時為了

裡就是「庫司達邦」茶園,特別一提的是,

業,往往頂著大太陽,可是從上午十點採收

處群山環繞,長年都是山嵐渺渺的景色,這 這兒位於信義鄉,久遠以前是鄒族人的居住

地,鄒族人稱此地為庫斯達邦,後來布農族 人進入後沿用鄒族對此地的稱呼。司秀英家

節省人力開銷,他們也會與採收工人一起作 到下午四點的辛苦農事。

除此之外,茶葉經由人工採收之後,還

也因此用了在地鄒族原住民的話,把茶園取

有幾個重要工段需進行。這時就需要有製茶

流的意義。

斷每批採收的茶葉情況,再經過殺菁、揉捻、

名為「庫司達邦」,代表其位置有著兩族交 茶 園 無 論 何 時 總 有 忙 不 完 的 農 活, 日

復一日,司秀英和王長貴都會親力親為的展

經驗數十年的司秀英來細心掌控,她會先判 乾燥等工藝過程,讓茶葉品質得到完美的昇

華。在她用心的焙茶下,製出的茶葉展現出 高山茶菁的特色,品嘗其茶園主力生產的綠

Tungpu daigaz

開例行工作,像是種茶前的巡園、施肥。在

採收前,割除雜草也是龐大的工作量,因為 自然農法耕作下,雜草生長茂盛,需將之轉

茶,那茶湯澄清,成晶瑩透亮的蜜綠,口感 圓潤不苦澀,散發一股淡然而優雅的風味。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16 17


除了親自照顧茶園外,連製茶都自己動手來

因為採用自然農法,所以茶園管理更加重要與費時

不斷改善製茶技術,透過學習並採用自然農法

探究其茶園的歷史,更讓人覺得有趣;

雖然這塊茶園已有四十幾年歷史,但是司秀 英夫妻倆完整投入茶園經營,也不過是七年

左右的時間。「以前只有我爸一個人,所以

即使困難重重,卻是夫妻倆的共同理想

不由得欽佩她可以兼顧家庭,卻又有步驟的 往目標邁進。

在司秀英往製茶師的專業領域努力時,

真的做不來,就讓別人承租來栽種茶葉。先

她先生王長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在耳

要照顧三個小孩,也無法全心投入。」司秀

默默給予支持。這個過程裡,王長貴也喜歡

生是在公家機關上班,我雖然很有興趣,但 英慢慢聊起過往,分享「庫司達邦」茶園的 故事。

司 秀 英 說, 雖 然 自 己 從 小 就 很 喜 歡 喝

茶、對製茶也有興趣,但因為婚後以家庭為 重,無法分擔父親茶園的農事。但是她從未 斷了做茶的念頭,於是選擇由其他方式去深

入這個產業;在小孩開始上課之後,忙完家 務去茶改場認識茶葉製程的工段,並虛心與 一些老師傅請教、學習。

幾 年 過 去, 持 之 以 恆 的 她 越 來 越 有 心

得,司秀英製茶也已有十多年的經驗,讓人

濡目染下,試著更了解太太熱愛製茶的心, 上喝茶,並運用工作以外的休息時間,到不 同的茶園接觸農活,了解其中會遇到的病蟲

害問題,也從單純的喝茶變成品茶,從茶農、 消費者兩個不同面向來累積茶知識。王長貴

想起當時,每隔一段時間,喝著太太所製成 的 茶, 總 能 感 受 到 太 太 製 茶 功 力 越 來 越 成

熟,甚至後來也有許多親友訂購司秀英所製 出的茶葉。

不過,司秀英長期收購別人的茶葉來製

茶,時間一久,也慢慢有一些念頭產生「有 時候沒看到別人的茶園模樣、或農藥噴灑用

量的情況,總是有些不安心。」於是,和王

【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 愛 喝 茶 的 兩 夫 妻 , 用 良 心 分 享 更 多 好 茶


長貴討論一番後,兩人決定等王長貴退休之

農法無法想像的,難怪有許多茶農還是無法

種到後端製茶就能完全管控,司秀英認為這

環境友善的農業,是一種很棒的理想,所以

後,接手經營爸爸的茶園,如此,從前端栽 樣的做法,才能確保茶葉品質、也可以讓自 己和親友喝的安心。

接受有機或是自然農法。但是夫妻倆認為對 即使困難重重,還是必須想辦法克服。

現在,他們把土地分區域一步步調整,

老 實 說, 這 是 一 個 很 重 大 的 決 定, 兩

讓土壤、茶樹、整體生態都慢慢符合自然農

經非常熟悉,但是「了解」和「真的實際去

全部的茶園都能夠轉為自然農法。「畢竟我

人雖然這幾年下來,對茶園的經營、製茶已 做」,面對的是全然不同的壓力。最初的第 一年,兩人生理與心理都受到嚴格的考驗, 而茶園的採收成果也不如預期。幸好兩人所

做的心理建設非常充足,並互相打氣。隨著 經驗累積以及積極向其他茶農請教,並不時 調整栽種方式,在他們的全心投入後的第二

年、第三年後,茶園的產量與品質也越來越 穩定。

法的條件,假以時日,他們要讓「庫司達邦」 們 都 是 愛 喝 茶 的 人, 茶 不 僅 要 讓 人 品 出 美

味、也要喝得健康,作農的還是要有一份良 心。」談起「庫司達邦」茶園的遠景,兩夫

妻倒是看的很淡,對於品牌的經營,他們覺 得品質好了,自然會有人幫忙宣傳、推廣,

像是近期,除了綠茶以外、也開始有人會訂 購紅茶,這就是信任他們茶葉品質的原因。

走在「庫司達邦」的茶園裡,感受灑下

如 今, 兩 人 已 經 邁 入 全 職 茶 農 的 第 七

的溫暖陽光、充滿氤氳雲霧的氛圍,腳踩在

建議下,開始了解有機農法、接觸自然農法,

命力,聽著兩人一路走來的故事,感受這個

年,近三年,他們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 試著讓茶園轉為採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雖

然嘗試一季之後,面臨產量驟減的情況,那 種一夜之間,所有葉子都掉光的慘況是慣行

鬆軟厚實的雜草堆上,這裡頭有著蓬勃的生

茶園的源頭是興趣,也因為茶,讓他們的人 生更加充實與圓滿,而現在到以後,他們欲 分享給其他人的則是更多關於茶的美好。

Tungpu daigaz 投入自然農法雖然辛苦,但是兩人從未有放棄的念頭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18 19


採用有機農法,讓田間工作更加安全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撐起了一個家的牛番茄 有機扭轉後半人生 「那時,三不五時就會中毒,本來人還在果園,結果下一

秒就在醫院醒來。哈哈哈!但說真的,我會開始做有機,是為

了自己的健康。」聊天時,經常會發出爽朗大笑的鄭秀蓮,輕 平安有機農場/鄭秀蓮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 1 鄰開高巷 17 號 電話:049-2702566

鬆描述她民國九十九年時的處境。實際上,那是一段艱困的時 光,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小孩,邊忙於田裡的農活,邊要與病痛 搏鬥。

【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 撐 起 了 一 個 家 的 牛 番 茄 , 有 機 扭 轉 後 半 人 生


鄭秀蓮向東埔國小的一日小農夫們分享種植有機牛番茄的喜悅

鄭秀蓮的故鄉在阿里山,因為結婚而移

忙到肚子餓也不管,拿起旁邊的番茄擦了擦

落」,就在那個時候,隨著先生展開她的務

鄭 秀 蓮 想讓一家溫飽的目的,直到某一天,

居到這兒,人稱玉山山腳下的秘境「東埔部 農生活,只不過,群居於此的布農族人大多 都是選擇慣行農法,對她而言,施用農藥、 化 學 肥 料, 讓 產 量 穩 定 最 大 化 是 很 正 常 的

事。務農十多年,平穩的生活卻突然有了巨 變,鄭秀蓮與先生離婚,此時老大十四歲,

而最小的老么才四歲。為了拉拔四個小孩, 她便一個人咬著牙繼續投入農活,並蓋了簡

易溫室,全心投入於牛番茄栽種,這一顆一 顆的番茄,代表著她養活一家人的希望。

就 吃 下。 起初的幾年,累歸累,的確達成了

長期在溫室內工作的她,發現自己竟然全身 發抖、上吐下瀉,頭開始一兩次,她還不以為 意,後來越來越嚴重,每年從東埔被送下山

急診四、五次,經檢查後發現她有 C 型肝炎, 若再持續接觸農藥很可能會引發肝病變,但為 了維持一定的收成量,即使出院後,她只能繼 續用農藥控制牛番茄的病蟲害。

還好在民國一百年時,有個機會出現;

Tungpu daigaz

一 肩 扛 起 家 計 的 鄭 秀 蓮, 拼 了 命 的 工

作,更為了節省成本,不請任何工人,所有 農活、雜事、理貨都由自己獨自處理,時常

鄭秀蓮耳聞玉山國家公園邀請財團法人慈心 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到東埔輔導當地農民轉 作有機農法。一開始,她相當懷疑有機是否 可行,雖然她深受農藥中毒所苦,但在地的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20 21


先從一小塊地,慢慢支撐起整個家庭

每個農人一直都採用慣型農法,加上番茄非

當她與阿里山的父親通電話時,聽到父

常害怕病蟲害,她其實是不相信沒有農藥、

親那端擔憂的話語「妳為什麼拿自己的收入

女們擔心自己身體,她也想了解以不噴農藥

個小孩都還在讀書,每個月固定的龐大開銷

化肥還能種植出牛番茄。但是,為了不讓兒 的方式種植作物,她便跟著慈心基金會參訪

斗六、嘉義、台中、台南等地的牛番茄農友, 實際拜訪後,鄭秀蓮的想法慢慢有了轉變, 「原來有機牛番茄種得起來!而且這些農友

看起來都很健康,收入也不算差。」於是, 她有了嘗試轉作有機的念頭。

開玩笑?」鄭秀蓮的情緒十分低落,加上四 更是讓她備感壓力,雖然在小孩面前,她故 作堅強說沒事,但回到牛番茄溫室裡頭,她 一顆一顆移除病株時,眼淚不自覺掉下,腦

海裡想的是「還是就轉回來做慣行、噴農藥 呢 ...」

幸好這一年,相關單位得知她農園轉型

鄭 秀 蓮 開 始 了 有 機 的 第 一 步, 先 從 一

面臨的困境,主動借支給她度過難關,建議

護下,這一塊有機牛番茄生長狀況良好,讓

竟有機這條路是個艱辛的過程,即使她著手

小塊的地,試種有機牛番茄,在她的細心呵 她不禁信心大增起來。有了第一年的經驗,

讓隔年的她決定「梭哈」,豪邁地把整個溫 室四分地全轉為有機,但這躁進的決定卻讓 她吃足苦頭。過往她一年可產五萬公斤牛番

茄,轉作有機後卻只有七千公斤,算一算, 產量不到慣行時期的兩成。

她暫時改種小黃瓜等作物維持一定收入。畢 改變栽培技術,第二年的夏季受氣溫攀升的

影響,植株的生長狀況不佳。最終產量依然 幾乎全軍覆沒。到了施行有機的第三年時, 產量更是慘淡,看著整片牛番茄園的葉子一 片一片發黃,使得兒女們也不忍心見到她每 日憂愁神情,問她真的還要堅持下去嗎?

【 東 埔 部 落 Tungpu daigaz 】 撐 起 了 一 個 家 的 牛 番 茄 , 有 機 扭 轉 後 半 人 生


有機的方式種植作物,改善生態,同時也歡迎

俏麗的訪客前來

同時

善生態,

有機

物,改

植作

的訪

客前來

鄭 秀 蓮 內 心 天 人 交 戰 許 久, 細 數 這 三

牛番茄採下來就可以讓人食用,代表對她作

銳減的危機,直接影響到家庭生計的現實問

栽種第八個年頭,除了就讀高中的老么,鄭

年下來,所面對的艱難困境,雖然面臨產量 題,但這段時間裡,她同時獲得許多來自其 他各地有機農友熱心交流,感覺到自己身體

不像前幾年那樣地難受,而最重要的是,她 現在所栽種出來的作物,可以供全家人安心

食用。在這一番自我調適後,她決定要繼續 牛番茄的有機栽種。

迎 來 第 四 年 的 有 機 栽 培, 她 努 力 地 貫

徹 每 個 細 節、 步 驟, 積 極 地 採 用 別 人 的 經

物的信任,是一種很棒的成就感。邁入有機 秀蓮的其他兒女也各自在外工作,和以往相

比,他們不再擔憂媽媽的健康。幾年前,鄭 秀蓮的父母也搬來東埔部落與她同住,兩老

偶而會幫忙她幹一些雜活,理解她的理念, 態度也從以往的擔憂,轉變為支持她的有機

路,有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她現在過得遠比 從前快樂、踏實許多。

「有機這條路,我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地

驗, 到 了 收 成 的 那 時 刻, 產 量 終 於 有 了 進

方,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病害怎麼預防,

信心,後來也學會修正之前的錯誤,並開始

蓮謙虛地說,還開玩笑地說自己也算是運氣

步,一舉突破她前三年的成果,才讓她有了 分批種植、分散栽種風險。她說雖然有機農 法的產量無法比上慣行農法,但是價格也相

傳染了怎麼辦,都還是要問很多人。」鄭秀 不錯。鄭秀蓮獨立撫養四個字女,並且在東

Tungpu daigaz

對穩定,只要提高自己作物的品質,這些紅 通通的牛番茄在市場上都會有不錯的價格。

此外,有些朋友、顧客來訪,果園內的有機

埔部落大膽實行有機栽種,初期面對外人無

法想像的諸多挫折,到現在的穩定產量,她 絕對是一位令人欽佩的女性農友,所栽種出 來的牛番茄,不只滋味鮮甜也富含了愛。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22 23


梅山部落 Masuhuaz

梅 山 部 落 位 於 南 橫 公 路 西 段, 是 玉 山 國 家 公 園 的 入 口 之 一, 全 盛 時 期 的 遊 客 絡 繹 不 絕, 南

橫 封 閉 之 後, 則 呈 現 出 另 一 番 風 景 , 清 新 的 空 氣 中 散 發 出 一 股 濃 烈 的 香 氣 , 四 周 翠 綠 的 森林與藍天白雲更襯托出這個純樸小鎮的幽靜,猶如遺世獨立在這崇山峻嶺之中的世外桃 源。

為了記憶中的美好滋 味 , 種 出 屬 於 家 的 農 作 / 江 聖 邦 有機創造更多可能, 部 落 里 長 媽 媽 帶 頭 衝 / 呂 江 玉 英 梅太郎的果園 , 與 他 的 有 機 夢 / 顏 志 光



江聖邦的愛玉為野生愛玉,雖然在口感與膠質上都勝過一般種植於水泥柱上的愛玉,但採摘時也充滿危險

梅 山 部 落 Masuhuaz

為了記憶中的美好滋味 種出屬於家的農作 「哇!好高喔!」看著眼前高聳的愛玉樹,讓人不禁脫口

而出。

「還好吧?這大概才五樓高吧,你看後面那顆十幾樓高

家的農園・瑪舒霍爾/江聖邦 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里梅山巷 68 號 電話:0987-765-029

的,我們也是要爬上去採。」布農族人江聖邦笑著說,一旁他

的堂哥江志強點頭附和說「對啊,十幾樓那種,要一早帶水帶 便當上去,不然爬上爬下很累啊。」

【 梅 山 部 落 M a s u h u a z 】 為 了 記 憶 中 的 美 好 滋 味 , 種 出 屬 於 家 的 農 作


許多愛玉生長至五層樓高,江聖邦與堂哥、堂弟都曾有在採摘時不慎摔傷

「 天 氣 不 好, 就 要 小 心 點, 掉 下 來,

樹。這就是台灣特有亞種「愛玉」,雖然多

聊著,但看著那附生於十幾層樓高的原始巨

涼的配料,入口後冰涼,口感軟嫩滑溜,舌

頭著地就直接走了,哈!」兩人談笑風生地 木上的野生愛玉樹,光想像那高空採集的過

程,感受其中的危險性,還是不由得倒抽了 幾口氣。

愛玉,全世界只有台灣出產的水果,它

是無花果科,花藏在果實裡,得到花粉受孕 的愛玉果長得又大又肥,因為肚子裡有著滿

滿的種子,為這棵樹、為樹種的生命延續提 供貢獻。未經授粉的愛玉果實,裡面雖沒有 種子,但還是會慢慢長大,並在適當時機由 樹上掉落,不但不再繼續消耗母株的營養, 並且自願落在樹下化為污泥,回饋生長它的

數人所認識的,是夏天時,冰店裡都會有呷 頭一壓就破碎。

一 般 人 以 為 的 愛 玉 產 地 在 阿 里 山, 但

是高雄桃源區的深處,四面環山的梅山部落 內也盛產著野生愛玉,只可惜在民國九十八 年的莫拉克颱風後,部落的觀光發展深受影

響,加上南橫公路無法通行,更讓農業發展 也陷入停滯。即便如此,當地農民還是為了 全家人的生計而持續努力,其中的三十一歲

Masuhuaz

青年江聖邦(布農族名:Dobus)更是開始 經營起自己的農作品牌「家的農園」。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26 27


江聖邦與當地布農族人一樣,說起話來

「還好有家裡這些老愛玉樹,那幾年,

親切、態度熱情,還邀來堂哥江志強(布農

還能讓我多少有些收入。」江聖邦帶著感激

事農業的大小事「阿公務農,然後我爸也是,

能用任何化學肥料或噴灑農藥,因為會導致

族名:Salizan),一起大方地分享他們家從

我退伍後帶著太太回來這裡,爸爸有其他工

作,這些田很自然的就讓我接手。」民國一

O五年,扛起重責大任的江聖邦,搖身一變 成了二十六歲的新手農夫。

雖 然 剛 開 始 接 手, 但 是 江 聖 邦 一 點 也

沒打算給自己多餘的蜜月期,跟家裡溝通之

後,就決定要往有機耕作發展「回來之前, 有跟一些做有機的農夫交流,加上政府也一

直宣導,我就覺得是該朝這方向做。」當然, 也是有一些不看好他的農夫,幸好在地幾個

年輕人,包含他的堂哥都認同他的想法,在 他從事有機耕作時,遇到一些病蟲害、施有 機肥的時機、人工除草的問題,總會給予協 助。

不 過, 有 機 耕 作 並 不 是 靠 決 心 就 能 夠

做好,他回想起把家裡田地改做有機的頭兩

年,就苦笑了起來「那時候真的很慘,有一

塊梅子園,以往產量是五百多公斤,那兩年 直接變成五十公斤都沒有 ...」也因為家裡沒

有農作可以收成,加上需要經濟收入來支撐 有機耕作,他那慘淡的兩年還跑去別人的田 裡幫忙來賺取工資。

愛玉削皮後必須曝曬數日,再用手將乾燥的愛玉果由內而外翻出

的神情看著周遭的愛玉樹;愛玉樹原本就不 負責協助授粉的愛玉小蜂死亡,所以愛玉天 生很適合用有機方式來照顧。

話說回來,由於江家的愛玉樹都是屬於

攀附於巨木而生長的野生愛玉,其和種植水 泥柱上的愛玉最大的差別,除了口感與膠質 大勝以外,野生愛玉採收時具有極高的危險

性;一來是採收者需要攀爬於原始樹林中, 大多的樹木高度都至少四 ~ 五層樓高;二來

是偶而會遇到虎頭蜂或是毒蛇,也因此江聖

邦與堂哥、堂弟都曾有不慎摔傷、被咬傷的 情況,可以說,清涼愛玉的背後,是農人們 滿滿的汗水與艱辛。

此外,愛玉採收後還有其他繁瑣步驟,

清洗外觀、削皮,那小小果實滿是果膠,滿

手沾著黏液,常常一滑就刀割滿手血。削皮 後必須曝曬數日讓果核軟化,再用手將乾燥 的愛玉果由內而外翻出,最後曝曬到整體乾 燥,整個過程大約十天。

「其實我們出產的愛玉,品質很不錯,

但是大家知道的都是阿里山,農會主推的農 作都是梅子,所以我才會想自己作品牌來推

最後曝曬到整體乾燥,整個過程大約十天

【 梅 山 部 落 M a s u h u a z 】 為 了 記 憶 中 的 美 好 滋 味 , 種 出 屬 於 家 的 農 作


愛玉採收步驟工法繁複,清洗外觀、削皮,削皮後必須曝曬數日讓果核軟化,需耐心等待成就美好成果

廣。」加上這幾年,江聖邦透過玉山國家公

多的是感謝,像是父親願意放手讓他嘗試、

基金會來到梅山部落,在慈心基金會到部落

弟等家裡成員幫忙照應,雖然他作的辛苦,

園管理處牽線,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

定期輔導上課、農學交流下,讓他吸收有機 知識,也增進不少行銷想法。

「我想既然要在市場販售,就不能只有

野生愛玉,希望給消費者一年到頭都可以購

買的多樣作物。」江聖邦有了這個念頭後, 田 地 栽 種 的 作 物 除 了 原 本 有 的 梅 子、 紅 肉

李,近兩年也種植水蜜桃、芒果,甚至引進

農活相當辛苦的椴木香菇;按照古法栽植, 從椴木運入場地就定位後,需要先在表皮鑽

老農民願意無私地分享經驗、還有堂哥和堂 卻也漸漸有些心得,問他過程中是否曾想過

放棄嗎?他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我小時候一 直覺得紅肉李好好吃,後來長大,越吃越不

好吃,水份、香氣、酸度都不對。做有機後, 第一次收成的紅肉李不好看,可是我一吃, 啊!小時候吃的就是這滋味!」於是要找回 自然無毒的美味與健康,成了他繼續堅持的 動力。

隨 著 採 訪 過 程, 江 聖 邦 引 領 我 們 看 偌

洞、植入菌種、然後封蠟,靜待菌絲走透佈

大的原始愛玉樹林、因為有機耕作而滿是雜

月。而且需每日觀察氣候,太熱就需噴水,

聽他娓娓道來每一個栽種細節,都可以感受

滿椴木,開始「發菇」,全程少說七至八個 也常常要去翻動這些重木,拍打它,讓菇菌 能快速繁茂。

江聖邦返鄉務農邁入第五年,在他敘述

這段有機路時,偶而自嘲、有時感嘆、但更

草的梅子園,還有近年嘗試的椴木香菇園,

Masuhuaz

到每一項作物,都注入著他與家人滿滿的用

心,就如同他說起自家品牌的精神「家的農 園,就是我們竭盡所能的去做、把關,把最 好最健康的農作提供給消費者。」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28 29


呂江玉英身兼數職,常常於農園與各地間奔波

梅 山 部 落 Masuhuaz

有機創造更多可能 部落的里長媽媽帶頭衝 「有機收成不好的時候,雜草還是很高很漂亮,旁邊的蟲

還很大隻,有人就笑我像是傻瓜一樣,哈哈,但還是要繼續做 啊。」呂江玉英邊說邊苦笑著。她是梅山的布農族人,另一個 呂江玉英

電話:0925-517-693

身分則是梅山部落的里長。她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忙於農活,

還為了族人的需求,經常往公所奔波。每天總有許多待處理的 事務,未有任何抱怨,因為她心裡有一份責任、有一個目標。

【 梅 山 部 落 M a s u h u a z 】 有 機 創 造 更 多 可 能 , 部 落 的 里 長 媽 媽 帶 頭 衝


梅山部落座落於中央山脈中海拔地區,是南橫公路西段最遠的聚落

梅山部落座落於中央山脈中海拔地區,

才和先生返回家鄉梅山。也因為這一路的奔

國家公園的部落。正因為這裡是進入園區前

感同身受,也希望有機會讓部落族人有更多

是南橫公路西段最遠的聚落,也是緊臨玉山 最後一個部落,來到此地就彷彿來到世外桃

源,空氣清新,並有著森林草木的濃烈香氣, 遠方的雲瀑更襯托出這塊土地的美。

與 呂 江 玉 英 約 好 拜 訪 的 這 天, 她 結 束

波與經歷,讓她現在對每個族人的心情總能 的工作機會,或是使在地農產品收入更加穩

定,畢竟,沒有人願意離開山上的家到外地 打拼。

呂江玉英與先生回到梅山開始作農,跟

里民請託事務急急趕來,在百忙之中抽出時

著部落農民種植當時還有保障收購價格的玉

觸有機的初衷和心得,她的前半生和大多部

購價後,部落的農民就改種植梅子、紅肉李

間,耐心地分享梅山部落的現況,以及她接 落族人相同;從小在桃源復興里長大,經常 幫忙家裡的農活,十八歲時嫁到梅山部落, 後來和先生為了家計,一起到阿里山等地工

作,這樣的生活過了六年,在懷了老二時,

米,並以慣行農法耕作。而政府沒有保障收 等果樹,大多時候,部落的農民通常追隨市 場價格,挑選高價的水果來種植。這也意謂 著部落農民們雖然辛苦栽種,但是缺少規劃 下,始終被部分不好的大盤商給剝削。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30 31


投入有機種植改善了生態,不時會有野生動物來訪,同時可以放心帶小孩在田裡玩耍

「農民收入不穩定之外,還因為長期噴

作,因為她認為要別人投入,做為帶頭的自

說起部落農民們的處境,語氣充滿了不捨。

就此展開,透過呂江玉英的號召,第一期找

灑農藥,大家身體都不是很好 ...」呂江玉英

這樣的情形,在她當上里長後,部落農民的 追種行為及收入被剝削仍不斷發生,雖然她 努力地幫忙申請各項補助,並沒有辦法從根 本上解決部落農民的問題,加上南橫公路無 法通行,在地交通不便也限制觀光和農業的

發展;在她苦惱之際,終於在玉山國家公園 管理處的協助下,似乎迎來改變的契機。

民國一O一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

託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至梅山

己,更需要展現出決心。梅山漫長的有機路 了約十位在地農民前來參與,透過基金會不

斷與農民溝通、協調,並舉辦教育訓練課程、 參訪活動,來提高部落居民對有機耕作的興

趣與意願。同時,在呂江玉英爭取下,慈心

基金會也透過舉辦健康檢查、衛教課程,讓 大家在了解有機以外,也能重視自身健康, 進而知道農藥過量的嚴重性,由另一個層面 去關心身處梅山地區的環境問題。

不過,雖然有機資源持續注入,最重要

部落,推動在地作物有機轉型,而慈心基金

的還是每位農民,畢竟有許多課程需要花時

江玉英來做討論。對呂江玉英來說,她雖然

事半功倍,也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能夠接受,

會理所當然地找了在地窗口,也就是里長呂 本來就知道有機耕作是農業發展的趨勢,但 一來不確定是否能夠說服族人,二來並不知 道怎麼開始做。因此當慈心基金會提供各類

資源協助,像是課程、有機資材、安排專家

交流等,對在地有著實質幫助的狀況下,她 馬上大力配合,甚至毫不猶豫,就決定將自

己將近約三分之一的農地規畫為有機田的試

間去了解、並實際運用,方能有正確的方法, 並非他們不接受有機,而是要去改變他們原

本已經二、三十年的農務習慣,非常困難;

此外,比起慣行農法,有機的除草所需的勞 力加倍許多,這對於人手缺乏的梅山農民也 是 很 大 的 難 題, 因 此 有 機 耕 作 來 到 第 二 年 時,在地願意配合的農民少了一半。

【 梅 山 部 落 M a s u h u a z 】 有 機 創 造 更 多 可 能 , 部 落 的 里 長 媽 媽 帶 頭 衝


呂江玉英說的很直接「其實,第一年那

物除了梅子、還有紅肉李及其他的蔬果,她

也都想打退堂鼓了 ... 你還要定期上課、要花

講解有機堆肥、益肥的做法,其實做有機只

個產量、還有長出來的作物小小醜醜的,我 時間配有機配方、沒幾天就要除草啊。」幸

好,性格堅毅的她不輕言放棄,反正苦日子 都過這麼久了,如果這條路是對的,她說咬 牙都要繼續做有機。

呂江玉英沒有理會別人的閒言閒語,反

而安排更多上課時間,並增加與其他願意做

有機的農民交流,像是種梅子的顏志光、種

表示自己有空就會帶其他農民來田裡看,並

要持之以恆,土壤有了活力,長期下來,成 本反而是下降的,她也不時於部落里民活動

時,不厭其煩地告知大家有機耕作的好處。 每當有農民產生興趣,她就會盡力協助申請

有機資材,這種盡可能協助農民的想法,其 實代表她想讓部落里民生活變好的心意。

「現在孫子都會在果園、菜園亂跑,抓

植愛玉的江聖邦,正是有機路上的好夥伴,

了東西就吃,有時想,如果我沒做有機農業,

到防治方法、或是產量有了效果時,那種心

者吃。」呂江玉英用阿嬤、里長、農民的三

她說大家雖然做有機累得東倒西歪,但是看 底的喜悅是非常充實的。

轉 作 有 機 第 六 年, 呂 江 玉 英 現 在 已 經

有一半約兩公頃半的田地轉做有機,主力作

這 不 就 慘 了 ... 何 況 這 些 作 物 也 是 要 給 消 費

種身分,進入有機耕作的世界,雖然走得不 快,但是看著自己的里民與家人都能因此而

健康,她踏出的每一步縱然辛苦,卻是如此 踏實。

呂江玉英望著壯闊山谷,表示投入有機農業雖然辛苦,心中卻是非常踏實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32 33


滿樹的梅花,是返鄉青農的有機夢

梅 山 部 落 Masuhuaz

梅太郎的果園 與他的有機夢 「現在的農民,做有機是一種趨勢,雖然真的很辛苦,但

一定要持續做下去。」布農族青年顏志光如此地說,雖然他返

鄉務農也不過三年多的時間,但對於自己家的這片果園,下一 顏志光

電話:0938-436-088

階段該怎麼發展,卻有著清晰的目標。

來到高雄桃源鄉南橫公路西段最遠的部落,此地即是布農

族的聚落「梅山部落」,也是緊臨玉山國家公園的部落。

【 梅 山 部 落 M a s u h u a z 】 梅 太 郎 的 果 園 , 與 他 的 有 機 夢


外型黝黑壯碩的顏志光,族名為 Dasdal,因為家裡的果園農產以梅子為大宗,也有的人會稱呼他為梅太郎

不過,這裡是民國九十八年莫拉克颱風

算,家裡務農也快五十年了吧。」有七個兄

的衝擊,台二十線南橫公路至今還無法開通

憶起小時候,他說從小有空就很自然到農田

的 重 災 區, 這 場 災 害 讓 當 地 交 通 受 到 很 大 (註一),連帶在地觀光、農業相繼蕭條。

幸好,梅山部落的居民自立自強,縱然交通 不易,還是努力地耕作,賺錢養家,許多年 輕人願意留在家鄉幫忙,而顏志光正是其中 一個例子。

弟姊妹的顏志光,是家裡的第六個小孩,回 幫忙,除草、搬東西等雜事,但對農業並沒 有什麼特別想法,「小時候就覺得,作農就 是東西種下去,然後就等收成了。」顏志光 笑著說。

大學時期,顏志光雖然到台中讀書,這

外 型 黝 黑 壯 碩 的 顏 志 光, 族 名 為

段期間,他還是維持兩個月就會花上快一整

宗,也有的人會稱呼他為梅太郎。「阿公以

許是家裡讓他感到自在,縱使交通不方便,

Dasdal, 因 為 家 裡 的 果 園 農 產 以 梅 子 為 大 前就務農,我爸也是、然後現在是我 ... 算一 註一:預計民國一O九年年初開通

天的時間回到家裡,除了掛念家人以外,或

Masuhuaz

但那份純樸是其他地方都比不上的。民國一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34 35


經過悉心呵護種植作物到最後採收,有許多注意的細節,梅子與紅肉李採收都是一門大學問

O五年退伍後,家裡的兄姊們早因為工作離

開部落,而這時,他得知父親身體有些不適, 於是,未想太多,就決定回到家裡幫忙。他

回憶起這段往事,摸著頭說「只是會有點後 悔啦,早知道,大學就選擇讀農業相關的科 系。」

回 到 家 鄉 開 始 務 農 的 顏 志 光, 其 實 就

是一名新手農夫,當然開始時遇到許多問題

要適應,像是自身作息的調整、要了解果園 裡 的 每 樣 作 物 ...... 梅 子、 紅 肉 李、 水 蜜 桃

等,不同作物在不同季節,面對天候的變化 時,都有許多栽種的細節,像是水給予的多 寡、施予哪一款的肥料等。這些農業知識,

對病蟲害的防治、有機肥的使用,也有了一 定程度的了解。

「做有機,無法控制的因素很多,往往

搞得很辛苦,作物卻少得可憐,我爸一度也 想要放棄 ...」農活本來就很辛苦,而改為有

機耕作,一定得增加許多工作量,像是靠人 工 除 草、 引 雨 水 來 灌 溉 等 ...... 但 是 經 歷 這

些辛苦之後,栽種出的作物不好看不打緊, 其產量更會很明顯的下降,在第一年的收成

時,顏志光轉為有機耕作的梅子果園,其產 量連原本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那 到 底 為 了 什 麼, 需 要 這 樣 堅 持 下 去

只能慢慢一天一天累積經驗,「... 不過,家

呢?「就是健康吧 ...... 爸爸的身體其實有變

部份,其實剛回來不久後,我就覺得必須投

接著繼續說「每天去看就知道,做有機的那

裡的果園原本就有少許是採有機耕作,這一 入。」

適 逢 玉 山 國 家 公 園 管 理 處 牽 線 下, 陸

續有如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等 相關單位來到梅山部落,開始針對農友做有 機耕作的推廣,而顏志光的父親雖然早有部 分農作嘗試友善耕作,但還是保有自己的一

好。」顏志光想了想,給了這直白的答案, 邊,生態環境差好多,雖然作物沒多少,但

總會有動物跑去那邊吃東西。」他說既然動 物都知道有機的好,那麼自己就得為了這個

對農民健康、對保護環境、對消費者都好的 事,繼續傻傻地拼下去。

說實在話,像顏志光這樣沒有放棄的農

套方法,因此索性就把上課的名額讓給顏志

民是少數,這兩年下來,參加有機輔導課程

作的觀念、方法,透過上課和交流,慢慢地

對於梅山部落,這個交通不便的地方,另一

光。他也趁這個機會,定期吸收一些有機耕

【 梅 山 部 落 M a s u h u a z 】 梅 太 郎 的 果 園 , 與 他 的 有 機 夢

的人,越來越少,產量是其中一個原因以外,


個原因也是因為盤商不合理的壓低價格,導 致辛苦種出的有機作物雖然品質好,卻無法

換來更好的收入。但是顏志光說「我從另一 個想法來看,因為做有機,我得到新的農業 知識,也讓種出來的作物品質更好。」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因為接觸有機後,

而認識了蘇力菌(註二),讓他在種植一些 短期作物時,如四季豆,就懂得用此去替代

原本的農藥,除了健康,也帶來豐收;其次, 他覺得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會選擇購買有機 作物,為了以後能發展自家的品牌,現在產 量的犧牲就是一種投資。

也 因 為 如 此, 顏 志 光 與 父 親 溝 通 後,

找了果園中一處更為獨立的農地,專門用來

生產有機的梅子,開始不使用農藥、化肥的 方式來栽種,同時繼續接受慈心基金會的輔

導。現在來看,產量雖然還是靠天吃飯,但

是他有明顯感受到環境回饋的變化 「 沒施打

除草劑,土壤的溫溼度適宜,果樹的根也扎

得比較深,果樹的果實也健壯地多,收成的 果物雖然不好看,但真的很好吃。」

顏志光以農夫當做職業,至今約三年多

的時間,因為每天農地都有需要忙的事,他 笑說自己現在快沒什麼朋友了,偶而因無法

推辭的聚會,就需要提前幾周跟父親報備, 並調整農事的工作安排,他很認命地覺得這 就是農夫的生活,畢竟花費多少心力在果園 上,果園也才會用豐碩的收成做為回報。

問起顏志光的遠程目標時,他看了看果

園, 緩 緩 地 說 :「 期 待 南 橫 公 路 恢 復 通 行 的 那一天,家鄉又能有十幾年前那般的遊客人

潮時,自家農作的品牌也已成熟茁壯,並能 朝觀光果園發展,然後,顧客就能看到自己 吃的作物是在哪裡採下來、是用什麼方法照

顧,就會更放心跟我買水果。」雖然這會是 一個充滿困難的夢想,但相信在顏志光的努 力下,他與他的果園會朝這美好的方向一步 一步地邁進。

註二:蘇力菌是防治蔬菜小菜蛾、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的有機資材。

農友們透過定期吸收一些有機耕作的觀念、方法,透過上課和交流,期待美好成果,努力共榮共好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36 37


南安部落 Lamuan

南 安 部 落 位 於 台 30 線 道 路 終 點, 三 面 環 山, 也 是 八 通 關 越 嶺 道 東 段 入 口, 前 段 稱 瓦 拉 米

步 道 。 「 瓦 拉 米 」 ,Walabi 為 日 語 音 譯 , 蕨 類 的 意 思 , 步 道 沿 途 蕨 類 生 長 茂 盛 , 充 滿 綠 色 生 機 。 布 農 族 人 從 大 分 移 居 到 南 安, 開 始 種 植 慣 行 玉 米、 水 稻, 直 到 玉 管 處 召 集 相 關 單

位 輔 導 農 友 轉 作 有 機, 除 了 能 看 到 遼 闊 壯 麗 的 金 黃 色 稻 浪, 更 造 就 出 一 股 有 機 的 浪 潮, 結 合生態保育,逐漸吸引眾人的目光。

不愛賺錢愛有機, 南 安 部 落 的 蟹 老 闆 / 林 泳 浤

重現兒時的自然風景, 幸 福 的 綠 色 有 機 路 / 林 傳 興 李 菊 妹 尋回族人的昔日美好,種 植 有 機 米 的 頭 目 夫 妻 / 高 春 妹 玉山下的第一畝田,「玉山瓦拉米」的推手/ 阿 里 媽 媽



因為對有機農業的想像和勇於挑戰的性格,讓布農青農林泳浤一頭栽進了有機農業裡

南 安 部 落 Lamuan

不愛賺錢愛有機 南安部落的蟹老闆 「 大 家 都 叫 我 蟹 老 闆、 蟹 老 闆, 但 是 我 不 姓 謝, 我 姓

林!」布農族青農林泳浤開玩笑地說,而他之所以有這麼一個 外號,正因為他剛返回南安部落,最初是從養殖大閘蟹開始, 林泳浤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10 鄰 100-8 號 電話:0980-200-471

但是因為他對有機農業的想像和勇於挑戰的性格,讓他一頭栽 進了有機農業裡,並從一位可能只是養大閘蟹的業者,變為如 今的百大青農。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不 愛 賺 錢 愛 有 機 , 南 安 部 落 的 蟹 老 闆


南安有機水稻田一片青翠

生性開朗的林泳浤雖然才四十六歲,但

與他訪談中,從日常聊到產業,越能感受他 豐沛的活力、樂觀知足的態度,而他會變成

農夫,並走上有機路也充滿故事;「我高中、 大學到高雄讀書,去台南當了二十二年的職

業軍人,其實剛退伍時,也不知道會回來作 農。」

林泳浤曾是拿著板手修「經國號戰機」

的士官長,並在空軍擔任品保員一職,而在 他退伍前兩年,因為他與幾個好友對養殖業 有興趣,才開始自學進修了解台灣農業的現

況。而當他正式退伍後,決定選擇大閘蟹的 養殖時,評估許多地點,全台各處繞了一圈 後,想起了好山好水的故鄉南安部落,那不

就正是最適合大閘蟹的養殖嗎!加上想起年

紀漸長的母親,於是在民國一O一年時,林 泳浤回到離開多年的家鄉。

只是萬萬想不到,回家後的林泳浤卻發

現,部落的環境已經大不如前,因為大多數 田地經年累月實施慣行農法下,小時候那純

淨的生態早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家裡雖 然有田地,但一直以來總不停向米廠、農藥 行借錢去買農藥、化肥,每次作物賣完後, 往往換來的卻是負債增加,他看著爺爺以前

獲得政府頒發的「自力耕生」獎牌,想著在

Lamuan

地農業面臨的問題,只覺得諷刺無比。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40 41


舉辦兒童農食營,讓小朋友瞭解作物的珍貴及有機的價值,寓教於樂

幸好林泳浤並沒有怨天尤人,他決心要

慈心基金會劉寶華先生受訪,解說有機耕作的好處及在地精神的連結

任何的改變都需要付出代價,最初的兩

改變現況;因軍旅生涯養成他擅於觀察和分

年多,林泳浤面對許多難題,產量低落、經

了避免其他農民耕種還是慣行栽培法使用農

還好當時有三位相信他的農友,願意和他一

析,他深知養殖大閘蟹的重點在於環境,為 藥,而影響其水質與生態環境,他萌生了打 造無毒家園的念頭,並找了在地長年做農的

伯父 - 林傳興取經、交流;長期飽受農藥之

苦的林傳興,給予林泳浤耕作上的提點,同 時也被林泳浤的想法所影響,而對自然農法 產生興趣。

林泳浤在伯父的協助下,把家裡的田地

轉為自然農法來耕作,一邊養殖起大閘蟹。 兩期的稻子收成後,產量當然比以前下降許

濟壓力、體力的負荷、以及母親的不諒解, 起嘗試有機耕作,並且互相支援,幸好就在 林泳浤辛苦堅持兩年後,轉機也終於來臨。 林泳浤想起那時說「說實話,一直對玉山國 家公園管理處沒什麼好印象,畢竟他好像都

在找我們麻煩 ... 但其實那是雙方立場不同。 南安能順利轉型做有機,玉山國家公園管理 處幫忙很多,現在我們都是用感恩的心跟他 們相處。」

在民國一O三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多,旁人見狀對他母親說「這樣怎麼還債?」

的協調下,和農友達成了一期作先行試種六

麼稻子?是在種草吧。」母親無法理解林泳

默做兩年有機耕種的林泳浤、林傳興、賴金

又或是看著雜草叢生的田地訕笑說「這種什

浤為什麼要如此改變,感到不安、生氣,兩

人關係陷入冰點。甚至在母親生日那天,林 泳 浤 和 母 親 越 說 越 不 愉 快, 他 一 時 氣 憤 說

「如果田不交給我做,我也沒回來必要了 ...」 母親氣得連蛋糕都沒吃,便掉頭走人。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不 愛 賺 錢 愛 有 機 , 南 安 部 落 的 蟹 老 闆

公頃有機水稻的共識,其中,當然有已經默 德等人。接著,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 基金會協助申請有機農產品驗證業務,花蓮

農改場協助輔導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之專業分 工,配合銀川米等單位的資源,讓林泳浤等 人總算可以無後顧無憂的專心耕作。


首批有機稻米順利產出,收穫量雖然不

因此每天巡水田,控管水位是抑制雜草最重

期收益較慣行法還多,同時又避免因噴施農

曾跟牠大戰三回,一開始恨之入骨,後來一

及以往慣行稻米,但因為價格不錯,所以全 藥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成功建立大家對栽培

有機水稻的信心,也在此時,許多農民才發 覺林泳浤一直提倡的想法是正確的,在地農 業確實需藉由有機耕作方能建立自我價值。

友善耕作一天比一天上軌道,林泳浤也

在民國一O五年得到第三屆百大青農後,獎 牌送到母親手上,許多人跟她告知林泳浤這

幾年做的努力、給她看相關報導,母親終於 主動打電話給他,破冰的溝通雖然只有短短

幾句,但兩人都真性情的哭了,一個是為兒 子感到驕傲,一個是獲得母親理解而沒有遺 憾。

如今,南安的有機水稻栽培面積擴增至

十八公頃,明年預計突破二十二公頃,說起 這一段六年前的有機過程,林泳浤倒是態度

淡然,他覺得有機這條路就是要等待,然後 自己一路的辛苦或是收獲,公開透明地讓大

家檢視,認清楚其中的經濟效益、生態的好 處,如此,當然會有更多的人加入。

他也不時會分享給其他農民,一些有機

耕作的訣竅,他說方法不對,自然辛苦,打

比方,一開始整地時,打田要確實,田打得 平整,使田裡水位一致,雜草才不易蔓生,

要的工作。而田裡最怕的福壽螺,林泳浤也 轉念,想起有機的初衷,就耐著性子把福壽 螺撿來餵食大閘蟹,達到一個很棒的循環。

問身兼有機水田、養殖漁業的林泳浤這

樣不會累嗎?他笑著說「很累啊,所以要會

時 間 管 理, 工 作 要 有 效 率 ... 但 話 說 回 來,

只要放寬心,不追求產量,也還好。」這句 「放寬心」直指有機耕作該有的心態。產量 跟健康兩相權衡下,與大自然和平相處更為

重要。「一直在意產量,那會很憂鬱的,我 寧願去想其他的好」林泳浤笑說。

他確信有機帶來的最大收穫,絕對不是

產量、金錢,而是大地回饋的美好;水田清

淨之後,蜘蛛、瓢蟲陸續出現,還有蝌蚪和

各種蛙類,空中有蜻蜓、燕子和水鳥自由翱 翔,一片生機盎然景象。

「有機這個產業,做就對了!真的!做

下去,絕對讓你有無比的價值在裡面,滿滿 豐收。」深愛這片土地的林泳浤這麼說,相 信在他與其他農友的努力下,南安部落全部 變為有機耕作的那天將會到來,產出更多令 族人驕傲的有機米,其代表布農族部落的在 地精神,也富含土地回饋給人的美好。

林泳浤相信在他與其他農友的努力下,南安部落全部變為有機耕作的那天將會到來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42 43


李菊妹與先生林傳興卻因為一份責任、一種嚮往,成了南安部落做有機的先驅

南 安 部 落 Lamuan

重現兒時的自然風景 幸福的綠色有機路 來到南安部落,走在遼闊的水稻田間,沿途低頭就能見

水田裡有瓢蟲、蜘蛛出沒,再走一小段路,發現後頭則是雜草 高聳,前頭的李菊妹回頭苦笑說「這邊還沒拔草⋯⋯有機就是 林傳興、李菊妹

電話:0963-169-273

要人工、很累,但想放棄時,先生就會說不行,再累都要做下

去。」她與先生林傳興大可以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卻因為一 份責任、一種嚮往,成了南安部落做有機的先驅,聽著他們經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重 現 兒 時 的 自 然 風 景 , 幸 福 的 綠 色 有 機 路


施行有機農法之後,走在遼闊的水稻田間,沿途低頭就能見水田裡有瓢蟲、蜘蛛出沒

歷的一切,可以感受到做有機是浪漫、充滿 理想,但也得付出滿滿的辛勞。

林傳興自幼生長於花蓮卓溪鄉的卓樂

部落。她一邊工作也一邊幫忙林家的田地農

活,由於古楓部落的家也是務農,很習慣婚

後的農家日常;林傳興則為了賺錢離開部落, 選擇勞力密集的貨車司機送貨等相關的工

作,直到民國七十二年左右,因為他的視力 開始模糊,精神無法集中,便回來部落開始 照料家裡的田地。

當然,此時的林傳興和李菊妹也是採用

著慣行農法,畢竟在這南安的土地上,或是 周遭的田地,每個農人都認為灑農藥、加肥

料,就按照這樣的操作,方能省事、才有好 的產量。也因為如此,久而久之,中央山脈 下的拉庫拉庫溪沖積出三十多公頃的土壤, 幾乎都是被農夫採取慣行農法對待,成了美

景當前,空氣中卻是彌漫著刺鼻的農藥味, 大家帶著口罩悶熱工作,全身汗水,日復一 日過去,林傳興和李菊妹和許多農民一樣, 身體因為農藥產生許多病痛。

兩人說起那段慣行農法盛行的時期,他

們作農的心情是非常矛盾,借錢買農藥、灑 很多化肥,產量也不見得一定好,而看著死

Lamuan

氣沉沉的田地,周遭沒什麼生物的環境,雖 然作農不求什麼成就感,但整個生活就像是

陷在一個死胡同,心情也快樂不起來。這一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44 45


田間舉辦收割活動,讓民眾將產地及餐桌連結起來

切直到林傳興的侄子林泳浤回來後,慢慢有

行這麼多年,要讓土地再度活起來,必須要

同想法,便與有多年農務經驗的林傳興和李

李菊妹仍跌跌撞撞的摸索,產量依舊低迷,

些不一樣,由於林泳浤對自家田地抱持著不 菊妹交流,也將所知的自然農法概念回饋給 他們倆,讓對慣行農法質疑的林傳興開始有 了改變的念頭,便選了一小塊田地改做友善

耕作,只是兩人完全沒想到,後面即將面對 的痛苦與美好。

「做友善耕作後覺得不算難啊!有人問

要不要做有機,我們也不想用農藥了,就說

給它時間。做有機的第一年過去,林傳興和 來到第二年,產量雖然沒有提昇,土壤和環 境開始有了變化,害蟲雖然增加,但其他生 物也開始出現;而心態上,也因為有共同理 念的夥伴,能夠互相打氣,甚至原本質疑他 們的人,因感受到他們堅持的態度,即使不 支持,也不再潑冷水。

來到第三年之際,除了產量有所成長之

好,誰知道後面這麼累 ...」兩人笑著說。這

外,還有額外收獲,其一是吸引更多的人加

如不斷洗三溫暖的過程,從一開始作物的價

有機水田,另外更具意義的是田裡生物和生

段轉型有機農作的日子,對他們夫妻倆就宛 格還不錯,但相繼而來病蟲害不斷的問題, 接著稻田產量急速下降,心情低落之際,卻 也因為沒用農藥,身體一些頭暈目眩的問題

消失了,但沒喜悅多久,隨即而來是雜草生 長的速度遠超乎他們想像。幸好,就在他們 感到迷惘時,適逢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玉

入有機行列,整個南安部落已有十三公頃的

態的復甦,他們說:「田區生長過程中,自 行發展完整生態系,形成一個食物生態網」

林傳興說「有機田沒噴藥,害蟲天敵瓢蟲、 蜘蛛就多,自然去吃掉那些害蟲。」

「你現在問我,我還是會跟你說,做有

山銀行牽線,導入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

機很累,常常要趴在那邊不停拔草,累中還

單位集結了林傳興和李菊妹、林泳浤、以及

連侄子林泳浤也開玩笑說「一般七十多歲的

展基金會、花蓮農改場來到南安部落,相關 賴金德和高春妹,這幾名對轉型有機農作有

興趣的農民,藉由課程、人力、行銷等協助, 這一場即時雨,讓他們明確地知道做有機是

條艱辛的路,也調整了等待的心情,畢竟慣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重 現 兒 時 的 自 然 風 景 , 幸 福 的 綠 色 有 機 路

有淚。」林傳興和李菊妹語氣還是有些無奈, 夫妻應該是出門散步,回家就是吃飯睡覺, 但他們是做有機做到快累死,還會因農務意

見不同在那吵架」。兩人在農務繁忙時,睡 覺前還必須吃肌肉鬆弛的藥物來減緩疲勞。


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出現於這片珍土

「 但 就 是 越 做 越 有 興 趣, 看 到 田 裡 有 了 蝌

有地方躲避。這是他們做良心有機以外的另

過的小魚,就感覺很開心。」林傳興笑著說

代的心情。而在稻田工作的空檔,他們也沒

蚪、蜻蜓、白鷺鷥,甚至是我以前小時候看 道,跟隨他們的腳步巡田,在清澈的水田中, 看到了幾條魚身影,在他們解說下,才知道 那是臺灣特有魚種菊池氏細鯽,這種魚因田

間溝渠水泥化及農藥等化學物質污染近乎絕 跡,野外族群僅存於東台灣少數隱蔽水域, 在幾年前南安部落開始做有機後,才發現魚 群在水窪中悠游,這也代表著當地生態環境 的恢復。

到 現 在, 兩 人 偶 而 還 是 會 遇 到 收 成 不

佳,稻穀錢還不夠繳地租,但他們還是堅持 著有機農法,甚至願意提供田區一隅,建構 生態池提供菊池氏細鯽一個安身之處,如此

一來,曬田期間或是淹大水時,還能讓小魚

一種態度,那是為了把珍貴事物傳承給下一

有閒著,走到了田地的另一頭,這裡種滿了 許多種類的豆子,雖然沒有太多經濟效益, 但是對林傳興和李菊妹來說,這些豆子象徵 了當初祖先遷移至南安的布農族人記憶,即

使種植有機的稻田,也要持續種植豆子,保 種觀念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對林傳興和李菊妹而言,現在的生活很

單純,就是繼續做有機影響更多的人,讓更 多年輕人、孩子了解有機生態的重要,自然 會對環境付出貢獻,於是乎,兩人在種下有

Lamuan

機作物的同時,也正種下一個關愛家園、與 生態保育的種子。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46 47


賴金德除了是南安部落第一批投入有機耕作的農民,另一個身分則是在地部落的頭目

南 安 部 落 Lamuan

尋回族人的昔日美好 種植有機米的頭目夫妻 「一開始要自己帶頭做,但辛苦一定有代價,第二年收成

時,全村大大小小都下來割稻,有人大喊報告頭目,我明年也 要做有機!讓我好開心。」賴金德露出和藹笑容的說。而他除 賴金德、高春妹

電話:0978-353-206

了是南安部落第一批投入有機耕作的農民,另一個身分則是在 地部落的頭目,身為許多人的大家長,他看待家鄉的一切,始 終抱有著莫大的責任感。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尋 回 族 人 的 昔 日 美 好 , 種 植 有 機 米 的 頭 目 夫 妻


憑著單純找回健康的信念,夫妻倆先是找了適合的場地,慢慢開始投入有機農業

拜 訪 花 蓮 縣 卓 溪 鄉 的 南 安 部 落, 總 會

頭目夫妻倆賴金德和高春妹態度和善,

被水稻田的美給深深吸引,其水源來自玉山

隨意地聊起過往,雖然對他們的愛情故事交

所形成的灣月型平地,靜靜地存在山谷和溪

裡, 也 沒 什 麼 戀 愛 啦, 就 長 輩 指 派 而 在 一

國家公園的拉庫拉庫溪奔流而下,長久沖積 流之間:但是數十年前,此地的山景雖美、

溪 水 清 潔, 但 由 於 屬 於 沖 積 沙 土, 土 壤 層 淺,加上水冷、日照不足,所以土壤非常貧

瘠。因此住在此地的布農族人,為了較好的 產量,紛紛改為慣行農法、施灑化肥,但即

使如此,大夥的收成仍不理想,反而因為農

代 的 非 常 快 速「 我 也 忘 了 那 時 候 喜 歡 他 哪

起。」後來兩人在部落念到高中畢業後,因 為外地工作有較好的待遇,便一起到台北的

電子公司上班,而這一離去,便是好幾年的 時光。

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兩個人始終都不

藥使用過量,許多農民的健康相當不好。從

習慣,加上家鄉的長輩年紀也大了,於是在

代,他和夫人高春妹在孩童時期,在地農作

了家鄉,而賴金德則為了能有養活家人的收

祖先算起,定居於此的賴金德家族已是第四 已陸續改為慣行。

小孩準備讀書前,高春妹就先帶著孩子回到

Masuhuaz Lamuan

入,暫時先留在台北打拼,那時的他,就展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48 49


在田園中可常見雁鴨留下的足跡

現出為了下一代,願意犧牲奉獻的個性。而

想起當時的困境,賴金德搖搖頭說:「而

當高春妹回來部落,小孩也開始唸書後,賴

且種田,一直打農藥很傷身體,有人四十幾

生活跟打拼。

然的方式,我們為什不能去作有機呢?」在

金德也決定離開台北,回到部落與家人一起

賴金德回到家鄉後,他開始投入農田工

作,但因為產量不多,和高春妹忙完農活,

還有餘力,便與當時大多數的族人一樣,到 其他地方兼差。那時,他們選擇到梨山的果 園工作;農忙時,兩人回到南安採收,收穫

歲就走了!我後來就想,祖先耕作也都用自 有機耕作的想法萌芽後,夫妻倆決定放下對 產 量 的 執 著, 恢 復 原 本 族 人 的 耕 作 方 式 努

力,並要從自身農地去做起,來讓其他族人 願意跟進。

憑 著 單 純 找 回 健 康 的 信 念, 夫 妻 倆 先

後就回到梨山工作,這生活雖然辛苦,但因

是找了適合的場地,小面積的開始不施灑農

一起互相扶持,就這樣,這種兩邊忙碌的生

開始號召有興趣的族人。許多人雖然不敢貿

為梨山的老闆對兩人很親切,而且兩人可以 活,眨眼就是十五年過去。

不過,人生的際遇安排,往往難料,在

賴金德的父親身體中風後,兩人為了陪伴父

親,便辭掉梨山的工作,正式返回家鄉。日

藥去種植水稻,也與做有機的前輩交流,並 然投入,但也因為他的熱情而考慮起有機耕 作的可能,期盼他能為族人找出一條正確的 路。

正如那句話「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

復一日,兩人開始投入自己田地的經營,並

全宇宙都會來幫你。」在此同時,南安玉山

「這裡的布農族是從南投翻山越嶺過來落戶

應南安部落有著刺鼻農藥味的問題而苦惱

正視起南安部落的耕作問題;高春妹說道:

的,三十多公頃的土地,七、八十人在分, 耕地都有限 ...」

由於大多族人耕地面積小,加上長期產

量不足,每一期稻作收成往往不敷成本,但 為了下一期的田地需求,只能繼續借錢買秧

苗、肥料、除草劑,然後到了收割時,稻榖

國家公園南安管理站的人員,也因為山友反

著,經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多方奔走, 委託了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花蓮農改場來到南安部落,試著去了解南安 農民的問題,引導大家朝更健康無毒的方向 來耕作。

原本慈心單位擔憂著和在地農民溝通的

賣出去,算一算,帳面仍是赤字,如此這般,

問題,卻萬萬沒想到,他們進入南安部落,

走不出的迷宮徘徊,沒有目標的生活。

力,甚至可以說是一拍即合,這讓有機的號

舊債加新貸,大多的布農族農民像是在一個

與 部 落 頭 目 賴 金 德 交 流 起 來, 一 點 也 不 費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尋 回 族 人 的 昔 日 美 好 , 種 植 有 機 米 的 頭 目 夫 妻


有機耕作到現在,仍得時時刻刻注意病蟲害,並克服除草等人力問題

頭目夫人高春妹教認雜草

頭目夫人高春妹示範拔草

角一吹便響,各種輔導資源、技術、人力陸

穗每顆粒粒飽滿,富含著生命力。而稻米價

說族人,並順利的讓第一期的有機稻運作計

價格,和固定的收購單位,讓做有機的農民

續地到來;賴金德與高春妹也更有信心地勸

畫,就有七名農戶響應加入,這對於輔導單 位來說,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正因為有在地領袖願意支持,才能讓 輔導單位願意投入有機資源進來,完整行銷 有機作物,達到真正雙贏互惠的效果。

縱然有許多助力,有機這條路走起來還

是一點也不輕鬆,南安部落從民國一O二年

開始有機耕作,到現在,仍得時時刻刻注意

格也和以往大不相同,現在擁有不錯的收購 更無後顧之憂。

除 了 在 耕 作 技 術 上 努 力 以 外, 民 國 一

O四年時,賴金德也與族人齊心協力,重新

舉辦中斷數十年的南安布農族祈福祭與收穫 祭,現在每年的收穫時刻,都能聽到這屬於 部落的天籟之聲,充滿和諧與共鳴。

賴金德和高春妹說起以後的想法,兩人

病蟲害,並克服除草等人力問題,高春妹舉

堅定地說「希望有一天,我們整個南安田地

深,常常草拔一拔,指甲就掉了 ...」她語氣

向前進,沿途勢必辛苦,但過程上那一點一

著食指說:「土香(香附子)的根系扎得很 沒有一絲哀怨,反而笑著說:「做有機對大

家健康都好,就連小時候看過的魚、青蛙也 都回來了」不只如此,產出的有機稻米,稻

都可以做有機米。」朝著永續的有機農村方

Lamuan

滴的變化,蜻蜓在田間飛舞、魚兒在清澈的 水圳悠游,肯定是美妙並充滿感動。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50 51


阿里媽媽兒時都會回到家裡幫忙,因此從未斷過和農田的關係

南 安 部 落 Lamuan

玉山下的第一畝田 「玉山瓦拉米」的推手 玉山腳下的南安部落,其三面環山,座落於山谷之間的

部落,也位於八通關越嶺道東段入口,前段即著名的瓦拉米步 道,「瓦拉米」為日語譯音,有著蕨類植物的意思,步道沿途 賴天賜 、 阿里媽媽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10 鄰清水 85 號 電話:0937-201-862

密布蕨類,充滿綠色生機;「以前這邊雖然很漂亮,但風吹過

來,都是刺鼻的農藥味,所以當有人找我做有機時,我想都沒 想就答應了。」布農族人阿里媽媽說道。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玉 山 下 的 第 一 畝 田 , 「 玉 山 瓦 拉 米 」 的 推 手


因為之前環境中充滿刺鼻的農藥味,讓阿里媽媽決心投入有機栽植

說起南安部落的農田耕作演變,最初在

別人承租農地經營起果園,種植雪梨、水蜜

法,但因為其谷地地形造成日照短,砂質土

的知識。在梨山生活將近十六年的時間裡,

上一代族人作農時,是採用不打藥的傳統農

壤也易漏水漏肥,相對貧瘠,所以到後來, 部落族人為了照顧家計而需提高產量,慢慢 就全改為噴灑化學藥劑的慣行農法。

現 年 約 五 十 三 歲 的 阿 里 媽 媽, 回 憶 起

桃等水果,這些日子也讓她累積了照顧果樹 她 總 是 懷 念 家 鄉, 加 上 家 裡 長 輩 年 紀 也 大

了,便和先生返回南安部落,接手夫家種水 稻的工作。

剛開始,阿里媽媽和其他族人一樣採用

過往;家裡上一代爸媽就是務農,但她年輕

慣行農法,而在農閒時,她則兼在國小兼差,

零工,只要家裡需要幫忙時,都會回到家裡

也有了交流,並認識常結合校園推廣食農教

時反而都在外工作,有在工廠、偶爾的打打 幫 忙, 因 此 與 農 田 的 關 係 從 未 中 斷 過。 在 二十三歲那年重回故鄉,卻又因為後來家中 種植的玉米不再有保障價格,為了能多賺一

點錢,便和先生一起遠赴梨山尋找機會,跟

協助照顧校園植栽、維護校容,因此與校長 育的銀川農場老闆娘 - 梁美智。校長和梁美

Lamuan

智得知阿里媽媽有田地後,就常會請阿里媽

媽帶學生去體驗插秧割稻,聊起有機的理念; 某次梁美智看了她家的稻田美景後,忍不住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52 53


阿里媽媽同時在田間種植數種豆豆,是布農飲食重要的一環

開口問她能不能嘗試有機耕作,阿里媽媽因

為對有機產生了興趣,沒考慮太久,就和先 生賴天賜一起投入了有機耕作的世界。

有時候,做出改變並不難,但絕對會引

起一些不同的聲音與意見,以阿里媽媽的情

況來說,有些在地農民會擔心有機耕作後, 病蟲害的問題、質疑產量的問題,甚至不看 好這樣的改變能帶給地方什麼幫助;但阿里 媽媽不被這些質疑的聲音影響,與先生認真 聽取有機農法前輩的意見。

他們的努力,也讓許多單位看見,並且

給予幫助,像是農改場、銀川農場等,他們 就在水稻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栽培提出管理

秘訣、方向,而有了方法後,剩下的就是堅 持,勞力的投入,以及願意等候的心態。

「最初的兩年,產量影響滿多,但看到

「我覺得轉作有機,其實不是很困難,

或是說那些過程,讓我感到特別踏實,就是 努力一點就好。」走在田間小路中,阿里媽

媽笑笑的說著,對她而言,做有機後得到的 東西,大於付出的辛勞,除了穩定的米價,

也讓農民更健康、生態恢復原本模樣,這些 都讓自己的務農更有價值。

在慈心基金會以及阿里媽媽等人的努

力 下, 他 們 所 生 產 的 有 機 米 驕 傲 地 被 命 為

「 玉 山 瓦 拉 米 」, 並 開 始 行 銷, 而 到 今 年 初,整個南安部落已經有十一位農友轉作有

機稻田,並穩定生產了約八十噸有機米,今

年也致贈給花蓮縣十三所國中小食用一日有 機米,讓在地學童認識家鄉的友善農作,也 想把這樣對農人、土地好的理念傳遞給更多 人。

阿里媽媽在有機稻田越來越穩定之際,

有機稻株長得很健壯、稻穗充實飽滿,土質

在 空 閒 之 餘, 把 一 部 分 的 地 規 劃 為 有 機 果

媽媽的堅持,逐漸在民國一O三年開始有所

顧,識貨的牠們往往比自己先採收一步,但

也都變好,就知道這方向是正確的。」阿里

回報;稻田收穫的產量回穩、品質大大提昇, 更吸引了四位農友加入有機耕作的行列,並 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牽線下,財團法人慈心有 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開始正式協助輔導,提供 資源整合以及有機轉型輔導。

園,她笑說果園很多時候,都是猴子跑來光 這就是有機帶來的好與煩惱;此外,她也種 植許多豆類,在田野間,隨意翻找,就會看 到數十種部落經常食用的豆類。她說豆子不 是主要經濟作物,但卻是布農族飲食很重要 的一環;因為他們祖先往往在某處生活一段

【 南 安 部 落 L a m u a n 】 玉 山 下 的 第 一 畝 田 , 「 玉 山 瓦 拉 米 」 的 推 手


時間,等土壤資源耗盡時就會進行遷移,而 這類不需費心照顧就可種植的豆類,就相對

阿里媽媽的一天,往往是一個人操作割

來得重要,往往只要加上一些山野菜與肉骨

草機處理整塊田地的雜草,接近傍晚,又趕

種飲食特色和文化。

家裡,回到屋前工寮的廣場時,夜裡那吹來

就能煮成美味的豆豆湯,象徵著布農族的一 習慣自身帶頭做起,慢慢影響別人的阿

里媽媽,問起她對於未來的想像,希望有機 帶來更好的生態環境,當南安的有機稻田、 果園能有好品質的作物,吸引更多消費者遊

客前來,南安部落可以提供一個休憩、交流

的空間,進一步,可以完整地把布農族故事、 祖先留下來的智慧介紹給更多外地人認識,

到另一個田地,開著載滿玉米的小貨車回到

的涼風似乎宣告她辛苦的一天終於結束 ... 阿 里媽媽說期待有一天,經過自己的手,將眼 前看到這片田地都做成有機農業。」

阿里媽媽如此堅持並樂在其中,也期待

能夠吸引更多人一起「瓦拉米」,而這三個 字在布農族語是「跟我來」的意思。

構成這塊土地獨有的魅力、以及文化背景。

自己種植的作物從播種到成熟,最後精緻包裝呈現,阿里媽媽感到辛苦都值得了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54 55


東埔有機農戶電話一覽 經營業者

電話

農場名稱

伍樹水

0963-186775

依然農園

包葉菜、短期葉菜、根 莖菜、果菜、其他、大 漿果、小漿果、梨果、 茶、咖啡

司聖慰

049-2701709

獵寮有機農場

牛番茄

鄭秀蓮

049-2702566

平安有機農場

牛番茄

電話

農場名稱

顏國經

0972-009060

顏國經

根莖菜、梨果

江啟明

07-6866129

江啟明

梨果

吳進松

07-6866131

吳進松

梨果、愛玉

顏福榮

0937-370893

顏福榮

梨果、愛玉

顏來福

07-6882836

顏來福

梨果

呂明忠 / 呂江玉英

07-6866051

呂明忠

梨果

高蕭英娥

0938-150089

高蕭英娥

梨果

顏全阿呈

07-6866189

顏全阿呈

梨果

呂明山

07-6866051

呂明山

梨果

柯志偉

0978-710701

柯志偉

梨果

顏福丁

0965-823631

顏福丁

梨果

江聖邦

0989-573681

江聖邦

梨果、愛玉

顏明哲 / 顏志光

0938-436088

顏明哲

紅肉李、白水李、梅子

江讚生

0952-303778

江讚生

梅子、紅肉李、檸檬

梅山有機農戶電話一覽 經營業者

認證標章

認證標章

種植作物

種植作物


南安有機農戶電話一覽 經營業者

認證標章

種植作物

電話

農場名稱

胡光榮

0958-522434

銀川永續農場

王政德

0937-169024

銀川永續農場

林泳浤

0980-200471

林泳浤

米、雜糧、包葉菜、短 期葉菜、根莖菜、花菜、 果菜、瓜菜、豆菜

林仁義

0921-862586

林仁義

米、雜糧、包葉菜、短 期葉菜、根莖菜、花菜、 果菜、瓜菜、豆菜

林傳興 / 李菊妹

0963-169273

林傳興

賴天賜 / 阿里媽媽

0937-201862

賴天賜

玉山瓦拉米、包葉菜、 短期葉菜、花菜、果菜、 瓜菜、豆菜、大漿果、 梨果、柑桔

賴金德 / 高春妹

0978-353206

銀川永續農場

司睿艷

0982-609707

銀川永續農場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定編目資料

玉山山腳下的小農紀實 . -- 南投縣水里鄉 : 玉山國家公 園 , 2019.12

57 面;13X19 公分

ISBN 978-986-5448-70-7( 平裝 ) 1. 有機農業 2. 部落 3. 個案研究

430.13

108021427

玉山山腳下的 小農紀實 發行人 : 鍾銘山

策畫 : 林文和、邦卡兒.海放南

編審 : 黃俊銘、江郁宣、陳貞妤

校審 :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劉寶華 發行單位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地址 : 55344 南投縣水里鄉中山路一段 515 號 網址 : https://www.ysnp.gov.tw/ 電話 : (049)2773121 傳真 : (049)2348274

出版日期 : 2019 年 12 月 企劃編輯 : 風禾創藝有限公司

執行編輯 : 陳聖哲

攝影與文字 : 走走池上設計工作室 GPN:1010802395

ISBN:978-986-5448-70-7( 平裝 ) ●著作財產權人保留對本書依法所享有著作權力,擬重製、改作、編輯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先徵 得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之同意或授權。

●無障礙環境/電子信箱:tmc@ysnp.gov.tw 電話:(049)234823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