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规范 1.道路宽度: 1.1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1.2 小区级道路:路面宽 6.0~9.0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 的不宜小于 14m;无供 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10m; 1.3 组团路:路面宽 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 于 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8m; 1.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 2.5m; 1.5 双车道:W=6.0~9.0m(场地主干道双车道宽度,小型车双车道最小宽 6 米, 大型车双车道最小宽 7 米)单车道: W=3.5~4m;(车道兼具回车通道作用,应按 照停车场标准设计车道宽度) 1.6 轮椅通过:W≥1.50m,轮椅交错:W≥1.80m。 1.7 尽端式道路的长度: L<120.0m, 1.8 尽端回车场: S>12.0m x 12.0m。
1.9 人行道 人行道宽:不小于 1m,并按照 0.5 的倍级递增。 路牙要求:车行与人行道之间路牙地面高度在 100~200 之间;人行与草坪之间宜 0~120。 2.道路横坡: 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向坡为 1.5%-2.5%。 人行道横坡为 1.0%-2.0% 3.转弯半径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道路内路牙最小半径) 6.0m:车长不超过 5 米的三轮车、小型车。 9.0m:车长 6-9 米的一般二轴载重汽车、中型车。 12.0m:车长 10 米以上的的铰接车、大型货车、大型客车等大型车。 基地出入口转弯半径应适量加大。
4.道路与建筑物间距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m)表 注:1.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2.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边缘之路面边线;当 小区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缘。 3.建、构筑物无组织排水,则为散水边缘至道路边缘。 消防通道设计规范 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的居住区内宜设有消防车道,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 6m 高 层(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消防车道设计要求: 1.高层住宅的周围应设有环形车道,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 12m(有些地方是 9 米)。 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的 沿街长度超过 150m 或总长度超过 220m 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 消防车道。 2.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 4m。 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 5m, 消防车道上空 4m 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3.长度超过 35m 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 多层可做到 12m×12m。 高层回车场不宜小于 15m×15m。 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18m×18m。 4.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 4m。 5.一般消防车的长度均大于或接近 10m,高度近 4m,宽度近 2.5m。 6.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 24m 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 的消防车道。 7. 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 等。 8.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消防登高面设计规范 消防登高面又叫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消防平台,是登高消防车靠近高层主体建 筑,开展消防车登高作业、及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内部,抢救被困人员、扑救 火灾的建筑立面。按国家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建筑都必须设消防登高面,且 不能做其他用途。 设置消防登高面是为了消防登高车作业的需要,保证对高层住宅的住户进行及 时救援,因此,消防登高面应靠近住宅的功用楼梯,当有困难时,登高面应靠 近每套住宅的阳台或主窗。 1.高层住宅应在登高面一侧,结合消防车道设置不少于一块的消防登高场地, 每块消防登高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15mx8m。 2.消防登高场地距住宅的外墙不宜小于 5m,其最外一点至消防登高面的边缘的 水平距离不应大于 10m. 3.有坡道的消防登高场地,其坡道坡度不应大于 15%。 4.登高面与建筑之间不得有妨碍登高的高大乔木。 5.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不应小于住宅的一个长边长度。
6.消防登高面应靠近住宅的公共楼梯或阳台、窗。 7.消防登高面一侧的裙房,其建筑高度不应大于 5m,且进深不应大于 4m。 8.消防登高面不宜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9.塔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部不应小于住宅的 1/4 周边长度。 10.登高面范围内宜有建筑的安全出口。 11.利用市政道路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其绿化、架空线路、电车网染等设施不得影 响消防车的停靠、操作。 12.高层住宅的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应避开地下管道、暗沟、水池、化粪池等 影响消防车荷载的地下设施。 13.在地下建筑上布置消防登高场地、消防车道时,地下建筑的楼板荷载计算应 考虑消防登高车的重量。 停车场设计规范 停车场的组成部分: 出入口、行车通道、停车位、绿化隔离带、附属设施:休息室、管理室、修车场、加油 站。 1.出入口位置 (1)公用停车场的停车区距离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距离宜采用 50~100M。 (2)风景名胜区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主要入口可达 150~ 200M。 (3)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 70M。 (4)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 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 人使用的出入口不应小于 20M。 2.出入口数量 停车泊位数越多,出入车辆就越多,出入口的数量也需要相应增加。 (1)50 辆机动车停车场,可设置 1 个出入口。 (2)50—300 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 2 个出入口。 (3)大于 300 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 (4)大于 500 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 3 个。 (5)当停车场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 10m。 (6)大于 300 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20m。 3.出入口宽度 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其净距宜大于 10m;条件困难或停车容量小于 50 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宜采用 9-10 m。 4.通道及转弯半径: 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 (1)一侧通道一侧停车 (2)中间通道两侧停车 (3)两侧通道中间停车 (4)环形通道四周停车 停车场通道转弯半径: 5.通道坡度 (1)与广场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 0.5%~2%为宜。
(2)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 7%,积雪及严寒地区不应大于 6%。 (3)在出入口应设置纵坡缓坡段≤2%。 6.车辆类型及车身基本尺寸: 7.停车坪布置 平行式停车: 垂直式停车: 斜列式停车: 6.残疾人车位布置: (1)办公、科研、文化、纪念、观演、体育、交通、医疗、学校和园林建筑的停车位应 设无障碍设计。 (2)距离建筑入口及车库最近的停车位置,应划为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3)停车位的一侧,应设宽度不小于 1.2M 的轮椅位置,使乘轮椅者能直接进 入人行道到达建筑入口。 (4)停车场一侧的轮椅通道与人行通道地面有高差时,应设宽 1.00M 的轮椅坡 道。 8.隔离带植物种植: (1)作用:防止暴晒;保护车辆;净化空气、防尘、防噪音 (2)植物设计要求: (3)常见停车场绿带布置示意: (4)植物种植与停车位的关系剖面示意图
停车场的设计方法 1.确定场地条件: 确定出入口位置、通道、停车数、位置、残疾人车位布置。 2.平面布置: (1)确定停车场内部交通流线组织。 (2)确定通道布置。 (3)布置停车位。 (4)连接平曲线。 3.竖向布置: (1)确定停车场通道纵坡。 (2)各控制点的设计标高。 (3)标注各段通道的坡度标。 4.布置雨水口: 5.绿化布置: (1)确定绿化方式。 (2)选择绿化植被种类。 (3)植被栽种放线定位。 停车场 1.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 外墙面约 6m,尽量不影响居民生活宁静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2.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照当量小汽车位数计算。停车场用地面积每隔停车位 为 25~30㎡,停车位尺寸以 2.5m*5.0m 划分(地面划分尺寸)。 3.当量小汽车换算系数表 车辆类型各种车辆外轮廓尺寸(m)车辆换算系数 注:本表摘自《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CJ100-98。 4.停车场的停车方式,根据地形条件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 主要停车方式有平行式、斜列式、垂直式三种。其中间最小距离以小型车为例,停 车方式见下图 5.停车场最小坡度 0.3%,与通道平行方向的最大纵坡为 1%,与通道垂直方向为 3%。 6.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 10%; 7.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 宜超过 10%; 8.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m; 9.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 10. 自行车停放每个车位按 1.5~1.8㎡,摩托车每隔车位为 2.5~2.7㎡。 绿化覆土 1.地下设施覆土绿化构造层包括防水层、隔根层、排水层、过滤层、栽植土壤层、植 被层。 2.如挖槽原土基本为自然土质(湿容重约为 1600~1800kg/m3),可回填实施绿 化。回填厚度 7500px,最低不小于 3750px。不应回填渣土、建筑垃圾土和有污染 的土壤。
3.如地下设施覆土厚度仅为 3750px,为防止部分植物根系穿透防水层,需在防 水层上面铺设隔根层。可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PVC 卷材等多种材料,如用 PVC 卷材,厚度 1~2mm,搭接宽度 150px。如地下设施边缘有侧墙,则应向侧墙面上 翻 25~875px,排(蓄)水设施必须铺设在隔根层的上面。 4. 为了防止栽植土壤经冲刷后细小颗粒随水流失,造成土壤中的成分和养料流 失,并堵塞排水系统。应在排(蓄)水层上面铺设过滤层,并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 根系穿透性。可用级配砂石、细沙、土工织物等多种材料。如用双层土工织物材料, 搭接宽度必须达到 15~500px,覆土时使用器械应注意不损坏土工织物。 5.地下设施覆土绿化植物根系生长适宜的覆土厚度一览表 大乔木根系生长:150~7500px 中、小乔木根系生长:100~150 cm 大灌木根系生长:60~80 cm 小灌木根系生长:40~50 cm 宿根花卉根系生长:30~50 cm 一、二年生花卉根系生长:20~30 6.威海规定:居住区地下车库屋面覆土不应低于 1.5m,在居住区集中公共绿地 下设置地下停车库时,屋面覆土不应低于 2.5m。 植物 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水平距离(m) 注:1 本表摘自《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2 水平距离指:乔木地径外缘及灌木分枝外缘距管道外缘的净距。此注也适 用于下表。 树木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m) 注:1 本表摘自《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常用室外运动场地标准尺寸 景观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室外运动场地有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足球 场等。一般球类的简易运动场地在平面划分上会有两部分组成:场地区和缓冲区 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预留运动缓冲区。 1.网球场 场地尺寸:23.77 米 X10.97 米 缓冲区域:6.4 米(长);3.65 米(宽) 2.篮球场 场地尺寸:28 米 X15 米 缓冲区域:4 米(长);2 米(宽) 3.羽毛球场 场地尺寸:13.4 米 X6.1 米 缓冲区域:1.5 米(长);0.5 米(宽) 4.排球场 场地尺寸:18 米 X9 米 缓冲区域:2 米(长);2 米(宽) 5.足球场 (1)五人制: 球场尺寸:40 米 X20 米
缓冲区域:2 米;2 米 (2)七人制: 球场尺寸:65 米 X45 米 缓冲区域:2 米;1 米 (2)十一人制: 球场尺寸:105 米 X68 米 缓冲区域:2 米;2 米 景观元素常用尺度 1.楼梯踏步: 室内: H < 0.15m,W > 0.26m; 室外: H=0.12~0.16m,W=0.30m~0.35m; 可坐踏步: H=0.20~0.35m,W=0.40~0.60m。 台阶长度超过 3 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 W<1.20m。 2.坡道 最小净宽 1.5 米,平台最小净深 2 米。纵坡不大于 2.5% 扶手: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 3 级时,残障人轮椅使用扶手: H=0.68m\0.85m。 缘石坡道现通用三面坡及扇面坡,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高差不得大于 20mm。见图 室外座椅(具):H=0.38~0.40m,W=0.40~0.45m, 单人椅:L=0.60m 左右, 双人椅:L=1.20m 左右, 三人椅:L=1.80m 左右, 靠背倾角:100-110°为宜。 扶手:H=0.90m (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 3 级时) 残障人轮椅使用扶手:H=0.68m\0.85m 栅栏竖杆的间距:W<1.10m。 路缘石: H=0.10~0.15m。 水篦格栅:W=0.25~0.30m。 车档: H=0.70m;间距=0.60m; 墙柱间距:3-4m; 一般近岸处水宜浅(0.40~0.60m),面底坡缓(1/3~1/5); 树池铸铁盖板:有 1.2、1.5m 规格大小和圆、方外型; 低栏杆:H=0.2~0.3m; 中栏杆:H=0.8~0.9m; 高栏杆:H=1.1~1.3m。 亭:H=2.40~3.00m,W=2.40~3.60m,立柱间距=3.00m 左右。 廊:H=2.20~2.50m,W=1.80~2.50m。 棚架:H=2.20~2.50m,W=2.50~4.00m,L=5.00~10.00m, 立柱间距=2.40~2.70m。 柱廊:纵列间距=4-6m,横列间距=6-8m。 桌:高 0.65-0.7m;面宽 0.7-0.8(四人用)。 水深:人工水体进岸附近 2.0m 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 0.7m,否则应设护栏;无护 栏的园桥、汀步附近 2.0m 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 0.5m。儿童泳池水深 0.5-1.0m 为
宜,成人泳池水深 1.2-2m 为宜。养鱼因雨种类不同而异,一般池深 0.8-1.0m, 并需保证水质的措施。水生植物深度视不同植物而异,一般浮水植物(睡莲)水深 要求 0.5-2.0m,挺水植物(如荷花)水深要求 1.0m 左右。 汀步:步距≤0.5m 栏杆:低栏杆:H=0.2~0.3m;中栏杆:H=0.8~0.9m;高栏杆:H=1.1~1.3m。栏 杆净空不大于 0.11 米。 照明灯:庭院灯一般高度为 3-4m,间距一般为 15-20 米左右;草坪灯一般高度为 0.3-1m 左右,间距一般为 5-8m 左右。 空间尺度 1.在场地设计中 D/H=1,2,3 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 实验证明: D/H=1:当处于 45°仰角时,是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位置,相当于视点距 离建筑物等高的位置; D/H=2:当处于 27°仰角时,视点距建筑物有建筑物 2 倍的距离,这时,及能观 察到建筑的细部,又能感觉到对象的整体性,进则观察细部,退则观察整体, 乃观察建筑的最佳观察点。 D/H=3:当处于仰角 18°时,视距相当于建筑物高度的 3 倍,能感觉到以周围建 筑为背景的十分清楚主体对象。 2.人能较好的观赏景物的最佳水平视野范围在 60°以内,观赏建筑的最短距离 应等于建筑物的宽度,即相应的最佳视区是 54°左右,大于 54°便进入细部审 视区。 3.垂直界面对空间的划分与控制作用,与其高度及相对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因 而在处理外部空间时,还要考虑建筑的高度(H),与围合空间的间距(D)之间的比 例关系。以人站在建筑围合空间的正中央为例。 D/H 在 1 与 2 之间时空间最为紧凑。在苏州园林中经常见到此类型空间 D/H=2 时,中心垂直视角 45°,可观察到界面全貌,视线仍集中于界面西部, 具有较好的封闭感。 D/H=4 时,中心垂直视角为 27°,是观察完整界面的最佳位置,为空间封闭感 的上限。故欲在广场和庭院营造围合感,其空间 D/H 不宜大于 4。此点时界定围合 与开敞的分界点。 D/H 大于 4 时,两界面间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没有围合之感。 4.广场空间适宜尺度 6m 左右可看清花瓣,20~25m 可看到人的面部表情,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 作为框景,导景,增加广场景深层次。 中景约为 70~100m,可看清人体活动,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建筑全貌。 远景 150-200m,可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文化性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心理因素和 规划人数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 20~30m 左右为宜。在居住建 筑或一般公共场地,尤其应该注意,忌大而空。 坡度 场地排水坡度 1.各种场地的使用坡度(%) 场地名称适用坡度最大坡度备注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3.0 平原地区最大坡度应为 1%,山地最大坡度为 3%。
2.软质地表的排水坡度(%)
2.人力修剪机修剪的草坪坡度不宜大于 25%。 1.道路纵坡: 1.1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L 为坡长。
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极限值不宜大于 11%,其坡长不大 于 80m,路面应由防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