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演出時間│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7:30 PM 演出地點│ 演奏廳 Recital Hall, Taipei
主辦單位│ 演出長度│上半場約40分鐘 下半場約25分鐘
演 出 者 大提琴│楊文信
Wen-Sinn Yang, cello
單簧管│朱玫玲
May-Lin Ju, clarinet
鋼
Chiao-Han Liao, piano
琴│廖皎含
1︱沁 ‧ 如歌
演出曲目
Program
馬克斯‧布魯赫(1838-1920):八首小品,作品83
MAX BRUCH(1838-1920): Eight Pieces, Op. 83
I. 行板 II. 稍快的快板 III. 稍快的行板 IV. 激動的快板 V. 羅馬尼亞曲調:小行板 VI. 夜曲:稍快的行板 VII. 生動,但不太快的快板 VIII. 中板
I. II. III. IV.
Andante Allegro con moto Andante con moto Allegro agitato Rumänische Melodie: Andante V. VI. Nachtgesang: Andante con moto VII. Allegro vivace, ma non troppo VIII. Moderato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1833-1897): 單簧管三重奏,作品114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Clarinet Trio, Op.114
I. II. III. IV.
快板 慢板 優美的小行板 快板
I. Allegro II. Adagio III. Andantino grazioso IV. Allegro
演出者介紹 大提琴/駐團音樂家|楊文信 當今樂壇的大提琴巨匠之 一,楊文信不僅復甦了十九世紀 大提琴炫技名家的音樂,使阿德 里安・佛朗索華・謝偉與卡爾・ 尤里耶維契・達維朵夫等人的作 品重現於世,也讓他的聽眾們得 以親近阿里貝特・萊曼和尹伊桑這些現代作曲 家。楊文信曾與諸多名指揮合作過,包括柯林・ 戴維斯爵士、洛林・馬捷爾、馬里斯・楊頌斯、 呂紹嘉、傑郭許・挪華克、丹尼爾・克萊納、佐 渡裕和米歇爾・霍夫斯泰特。除了獨奏家活動之 外,楊文信也是炙手可熱的室內樂合作夥伴。自 2004年以來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學院擔任大提琴 教授,並經常舉辦國際大師班課程。在2016/17 樂季,他在國家交響樂團(臺灣愛樂)擔任駐團 藝術家。楊文信的曲目豐富而廣泛,專輯不僅包 括了鮑凱里尼、海頓、貝多芬、舒伯特、聖桑、 拉羅、柴可夫斯基和德弗札克等作曲家的大提琴 基本盤重要曲目,還有亨利・魏歐當、法蘭克・ 馬汀、雷歐尼德・薩巴涅夫和蘇菲亞・古拜杜麗 娜的作品。2005年,楊文信與巴伐利亞電視台合
作錄製了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A l m a Brasileira》這張CD收錄了巴西作曲家拉達美斯・ 拿太理的室內樂作品,於2015年榮獲拉丁葛萊美 獎的最佳古典樂專輯。
單簧管│朱玫玲 單簧管師承Henri DRUART、 Guy DEPLUS、薛耀武及賴勇等 教授,獲法國國立瑪爾美松音 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UEIL-MALMAISON)卓越演奏 獎及金牌演奏獎。 1984年隨救國團幼獅管樂團赴東南亞巡迴演 奏,擔任獨奏。1985年以第一名畢業於國立藝專 (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並與藝專交響 樂團首演史博第二號協奏曲,同年獲「全國豎笛 大賽」冠軍。1987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法獎學金 赴法進修,在極短時間內連續晉級畢業。1989年 返國進入國家交響樂團擔任首席迄今,並經常受 邀參與各型態之音樂會,及國人作品首演。1991
2︱沁 ‧ 如歌
年受邀赴日參加「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2004年再度受邀參加,擔任單簧管首 席。
樂曲解說
自法返國至今,曾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德 布西第一號狂想曲、莫札特A大調協奏曲、韋伯第 二號協奏曲,並於2000年赴澳門演出羅西尼變奏 曲。
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這種室內樂組合 與一般大家所認知的鋼琴三重奏相似。只不過單簧 管取代了小提琴的角色,管樂與絃樂本身兩種截然 不同的屬性與音色,搭配上樂器之王鋼琴,似乎創 造出室內樂中音響上更多的可能性。馬克斯・布魯 赫(Max Bruch, 6 January 1838 – 2 October 1920) 寫給鋼琴、單簧管與大提琴的八首小品,作品83 (Eight Pieces for Clarinet, Cello and Piano, Op. 83) 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 年5月7日- 1897年4月3日)A小調三重奏,作品114(Trio in A minor, Op. 114),兩首作品同為浪漫後期的經典室 內樂作品,曲風內斂,樂思深刻動人,刻劃出兩位 作曲家對生命的省思與領悟,也充分展現三種樂器 巧妙與完美的結合。
鋼 琴|廖皎含 台灣目前最受歡迎的全方位鋼 琴家廖皎含,擁有全美最知名的三 所音樂學院-寇蒂斯、茱莉亞以及 耶魯的顯赫學歷。回國十三年中, 在獨奏、器樂合作與教育各項領域 皆有傲人的成就。個人演奏特質風 采迷人,具有感性與細膩的音色;而其敏銳與隨和 的個人特質更是所有音樂家爭相邀演的合作夥伴。 名鋼琴家傅聰讚許其為「具有高度潛力的音樂家, 其活力、氣質及自然流露的音樂性,令人印象深 刻」。 目前已發行個人專輯《Encore》與《古意新聲 ∼黃輔棠鋼琴作品精選集》;室內樂專輯《貝多芬 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全集》、《樂進化∼奇響室內 樂團∼》與《采歌》以及台灣名謠系列《思慕的 人》、《荻生笛聲∼東西謠想新臺風》、《心聆》 與《傾聽台灣》。翻譯耶魯大學 Michael Friedmann 教授《二十世紀音樂聆聽技巧》(原笙國際出版)與 鋼琴大師鮑立斯・柏曼(Boris Berman)名作《鋼琴 彈奏法-鋼琴大師演出備忘錄》(五南圖書出 版), 是鋼琴教學法最受歡迎之教材。 現為含光藝術藝術總監,台灣室內樂藝術推廣 協會理事長與春詠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
撰文│廖皎含
馬克斯‧布魯赫:八首小品,作品83 出生於德國科隆的馬克斯・布魯赫,是德國浪 漫時期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指揮家與作曲家。從 小學習音樂得到父母全力的支持,事業最高峰為 1880-1883年擔任Liverpool Philharmonic Society的 指揮。布魯赫雖為多產的作曲家,但至今只有三首 作品較受世人所喜愛,包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 奏曲,作品26、蘇格蘭幻想曲,作品46與晚禱,作 品47-根據猶太歌曲而作的慢板,給大提琴與管絃 樂團。 布魯赫晚年創作了一首編制特別的三重奏,寫 給鋼琴、單簧管與大提琴的八首小品,作品83。因 布魯赫當時已年過七十,全曲充滿秋天氣息,斑斕 的色彩,有如換裝的葉。外表堅毅,內在溫柔,靜 待時間所蘊含出生命的滋味。除了音樂本質散發出 深層的生命領悟,同時在浪漫主義曲式上也被創新 的作曲手法所取代。八首特色小品,並不是每一首 皆有特定的標題,但卻都有明確的速度標示。調性 上除了第七首,其餘皆是小調。每一首樂曲都儘可 能呈現出三種樂器最美好的音色與寧靜的氛圍。 第一首:A小調,行板,由鋼琴開啟序奏,之後由 大提琴與單簧管輪流奏出舒曼特質的旋律,全曲兩 個樂器的對話彷彿一對老夫婦交心的對談。 第二首:B小調,流動的快板,鋼琴快速分解和 弦,不斷滾動的三連音,暗喻著內在的激動。全曲 陰暗、無休止的特質與1890年代布拉姆斯室內樂與 鋼琴作品相呼應。 第三首:C小調,流動的行板。這是整個組曲中架
3︱沁 ‧ 如歌
構最長的一個樂章。狂想與詠嘆似的大提琴獨奏與天堂 般抒情的單簧管獨奏形成明顯的反差。兩個樂器都在鋼 琴伴奏下擁有屬於自己非常漫長的獨奏片段(大提琴有 兩段),接近結尾段落,由單簧管天堂般的旋律引導所 有樂器融合為一。 第四首:D小調,激動的快板。相同音型不斷忽高忽低 地重複,加上震音與附點節奏,點綴出全曲的詼諧性與 靈動性。 第五首:F小調,行板。羅馬尼亞之旋律為標題。開頭 鋼琴彈出如同里拉琴的分散和弦,大提琴緩緩奏出吟遊 詩人的主題。之後單簧管運用對位法的方式吹奏出渴望 的對話,最後如同第三首三個樂器合而為一,一起讚頌 動人的旋律。 第六首:G小調,流動的行板。夜曲為標題。藉由夜曲 的靜謐與細緻,布魯赫讓三個樂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曲風又隱約聽到布拉姆斯晚期作品的沈靜。 第七首:B大調,不要太快的甚快板。整組中唯一一首 大調作品,擁有孟德爾頌般活潑的生命力,再暗藏義大 利民俗舞蹈的動機,是首迷人的迴旋曲。 第八首:降E小調,中板。到了最後一個樂章,曲風還 是無比沉重,三個樂器似乎還在彼此間尋找生命存在的 意義,時而甜美,時而糾結,到最後還是只能順應天 命。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單簧管三重奏,作品114 當1890年的夏天布拉姆斯完成G大調絃樂五重奏, 作品111,布拉姆斯堅信他的創作生涯已畫下完美的句 點。在1891年三月布拉姆斯偶然機會下聽到單簧管演 奏家Richard Mühlfeld與Meiningen Orchestra合作韋伯F 小調單簧管協奏曲,Mühlfeld甜美動人如同夜鶯般的音 色再次激起布拉姆斯的創作靈感。同年的11月布拉姆斯 為Mühlfeld寫了兩首全新的室內樂作品-給單簧管、大 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作品114與給單簧管與絃樂的五 重奏,作品115。 這首三重奏具有布拉姆斯晚期作品嚴謹與小品的特 質。全曲典型四個樂章,沒有不尋常與渲染的色彩,卻 富含濃厚的浪漫情懷與細緻的作曲手法。這首三重奏 與之後為單簧管所寫的兩首奏鳴曲,完全是為單簧管量 身定做的佳作。由一個簡單的琶音上行與下行音階揭開 整首三重奏的序幕,這個動機逐漸發展成複雜的對位網 絡貫穿整個第一樂章。在明確的奏鳴曲式第一樂章之 後,慢板第二樂章充分融合三個樂器最感性的音域與色 彩,微妙的重組兩個基本動機,讓三個樂器不斷交錯其
中,創造出第二樂章獨特的美感與動人的旋律。可愛 又懷舊的維也納華爾滋帶出優雅行板的第三樂章,中 段穿插了奧地利蘭特勒舞曲,單簧管在此段落用約德 爾歌唱法(一種流行於瑞士與奧地利山民間的民歌, 牧民用於呼喊牛群、羊群以及進行遠距離交流的喊叫 聲),也就是音域不斷的高低起伏,產生一串高-低 -高-低的聲音。第四樂章是簡短且令人振奮的迴旋 曲式。快板一向是布拉姆斯典型吉普賽曲風的慣用寫 法,涵蓋了三對四的節奏與小調式的和聲。這是三重 奏中唯一被視為華麗燦爛的樂章,同時也讓整個作品 果斷明確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