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3p

Page 1

演出曲目 法蘭克‧布里吉(1879-1941): 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班傑明‧布瑞頓(1913-1976): 〈航行〉、〈園遊會〉,選自《假期日記》 大提琴奏鳴曲,第三、四、五樂章 〈夜曲〉、〈讓這華麗的音樂頌讚!〉,選自《在這島嶼》 〈刺繡在童年〉,選自歌劇《彼得‧格林》

Program

〈論仇敵…啊上帝,我的天主,世間唯一的統治者〉,選自歌劇《葛羅莉安娜》

FRANK BRIDGE (1879-1941): Cello Sonata, 1st movement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Sailing’, ‘Funfair’ from Holiday Diary, Op. 5 Cello Sonata, 3rd, 4th, 5th movement ‘Nocturne’, ‘Let the Florid Music Praise!’ from On this Island, Op. 11 ‘Embroidery in Childhood’ from Peter Grimes ‘On rivalries…O God, my king, sole ruler of the world’ from Gloriana, Op. 53

演出時間│ 2013年11月23日(星期六)2:30 p.m. 演出地點│ 國家演奏廳 National Recital Hall, Taipei 主辦單位│

演出長度│上半場約60分鐘,下半場約60分鐘

演出者

主 講│焦元溥 YuanPu Chiao, lecturer 女高音│林慈音 Grace Lin, soprano 大提琴│蘇酩惠 Ming-Huei Su, cello 鋼 琴│許惠品 Vera Hui-Pin Hsu, piano


1︱英倫榮耀:布瑞頓百歲生日快樂

演出者簡介 主 講│焦元溥

鋼琴|許惠品

不務正業但也不誤正業的國 際關係碩士及倫敦國王學院音 樂學博士。著有《遊藝黑白—世 界鋼琴家訪問錄》、《樂來樂 想》、《聽見蕭邦》等八本專 書。你可在《典藏投資》和中國 《南方周末報》見到他的專欄,每週也能在聯合晚 報「樂聞樂思」讀到他的文章,以及在台中古典音 樂台FM97.7和Taipei Bravo FM91.3都會生活台「倫 敦Online」、「遊藝黑白」、「NSO Live雲端音樂 廳」三個節目聽到他的聲音(網路收聽亦可)。

紐約市立大學鋼琴演奏博 士候選人(教育部公費留學), 北藝大指揮碩士。 2012 年與以 色列Haifa Symphony Orchestra 巡迴演出鋼琴協奏曲。 2011 年 與指揮家簡文彬及 NSO 錄製徐 頌仁教授之「落大雨」鋼琴協奏曲。2010年入選 兩廳院室內樂工作坊。2009年於國際指揮大師班 比賽獲首獎;於紐約市卡內基廳登台演奏。2008 年首次指揮美國職業樂團;擔任紐約Chelsea Opera 助理指揮。

女高音|林慈音 國皇家音樂院特優演唱文 憑,英國皇家音樂院音樂學士 學位,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 自 2000 年返台以來,活躍於國 內外歌劇、神劇、藝術歌曲等 演唱領域,近期演出包括《佛 瑞安魂曲》、《丑角》、《修女安潔莉卡》、 《聖馬太受難曲》(台灣首演)、馬勒第二號交 響曲、《莎弗》等。2010年間受澳門樂團之邀, 參與演出《彌賽亞》,同年並與 NSO演出馬勒第 四號交響曲、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和《詩篇 42 篇》等。歌劇演出包括《霍夫曼的故事》、《糖 果屋》、《唐.喬望尼》、《茶花女》、《指 環》、《女人皆如此》、《強尼史基基》、《鄉 村騎士》、《夢遊女》、《魔笛》、《黛朵與艾 涅斯》等。林慈音對藝術歌曲推廣也不遺餘力, 除了個人獨唱會之外,並參與室內樂、講座音樂 會,備受好評。 大提琴|蘇酩惠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系以及德國國立威瑪李斯 特音樂院,蘇酩惠曾先後師 事林秀三與德國國立紐倫堡 歌劇院管絃樂團大提琴首席 Christoph Spehr,並以優等的成 績獲得大提琴藝術家演奏文憑,後經徵選進入德 國國立布朗斯威克歌劇院管絃樂團(Braunschweig Staatsorchester )擔任大提琴實習團員。曾接受 指揮兼大提琴家Michael Sanderling、柏林藝術大 學Markus Nykus教授及日本大提琴家堤剛之大師班 指導。自 2010年進入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演 奏員。

樂曲解說 撰文│焦元溥

布瑞頓生平介紹 布瑞頓(1913年11月22日-1976年12月4日) 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更是二十世紀英 國的代表音樂家。他才華洋溢,在作曲、鋼琴和指 揮上都有長才,也留下精彩錄音佐證,是無論如何 必須欣賞的一代大師。 布瑞頓的父親是牙醫,母親是業餘女高音。他 是父母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展現出音 樂天份且有志於此的孩子。布瑞頓由母親啟蒙鋼 琴,五歲就開始作曲,七歲正式上鋼琴課,十歲學 習中提琴。 小時候的布瑞頓過得不算特別快樂。這個敏感 的孩子,對生活中的許多不公不義,像是學校中的 霸凌事件或老師的專斷獨行,都讓他相當憤怒。但 他的鋼琴老師總是鼓勵他多聽音樂會,特別是交響 樂的演出。在十一歲那年,布瑞頓聽到作曲家布里 吉( Frank Bridge)的交響詩《海》(The Sea),留 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由於布瑞頓的中提琴老師認識 布里吉,隔年她就帶布瑞頓認識這位作曲家。布里 吉驚訝布瑞頓的天分,最後更邀請這十三歲的男孩 不時到倫敦和他學習。 布里吉沒有小孩,對布瑞頓疼愛有加,布瑞頓 也把布里吉當成父親一樣的溫暖存在。「你必須探 索自己,而且真實面對你探索到的自己。」雖然以 布瑞頓的驚人才華,沒有布里吉協助或許也不會 發生太大改變,特別是年輕布瑞頓作品中的狂野 魔性,那是布里吉一生皆未寫出的手筆。但能有


2︱英倫榮耀:布瑞頓百歲生日快樂

這樣慈愛的長者照顧,對布瑞頓絕對是正面的幫 助。後來布瑞頓進入皇家音樂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雖然和名作曲家艾爾蘭(John Ireland) 學習,但他還是繼續和布里吉上課,可見布里吉對 布瑞頓的重要。而就作曲生涯而言,布里吉其實並 不得志。很多人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還是透過布 瑞頓以他作品旋律所寫的絃樂團作品《布里吉主題 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若 無布瑞頓這位天才學生,布里吉可能還要繼續被世 人埋沒淡忘。而此曲旋律之美,也成為布瑞頓第一 部成為一般人熟知經典的樂曲。 布瑞頓在倫敦認識更多作品,影響他的包括德 布西、拉威爾、蕭斯塔科維契、史特拉汶斯基、 第二維也納樂派與馬勒。也在皇家音樂院求學時, 他發表了作品一《小交響曲》,樂思之辛辣果然可 見其頭角崢嶸。從學校畢業後,他逐漸開展作曲 事業,也認識各類藝術家,同輩的詩人奧登(W. H. Auden,1907-1973)對他影響尤大,讓這位作 曲家的美學視野和政治觀點都有很大的發展。他 們合作的歌曲集《我們狩獵的先祖》(Our Hunting Fathers),音樂手法和政治概念都非常激進,布瑞 頓認為這才算是他真正的「作品一」。但在激進之 外,《在這島嶼》(On This Island)則又相當優美 迷人,讓人見到其多重面貌,雖然這二人後來不再 往來。在1935-37年間,布瑞頓創作豐富,劇場廣 播電影都可聽到他的作品。透過大量寫作,他的筆 法也不斷精煉,靈感越磨越出,逐漸成為成熟名 家。

1937年布瑞頓的母親過世,情感上帶給他重大 打擊。但另一方面,他也遇到男高音皮爾斯(Peter Pears)。從朋友到戀人,後來更成為終生伴侶。不 只在生活上彼此照顧,皮爾斯也成為布瑞頓諸多作 品的靈感來源。他的傑出唱功讓作曲家得以充分發 揮,可說為他量身打造不少經典歌曲與歌劇角色, 兩人合作的錄音也成為詮釋典範。 回顧他們的交往,其實在1939至1942年兩人同 赴美國後,才算真正滋長。當時愛好和平且反戰的 布瑞頓,愈來愈不能忍受歐洲的戰爭氣氛,加上英 國樂評對他的作品也頗具敵意,所以索性到美國另 求發展。這段期間布瑞頓認識了作曲家柯普蘭,寫 出《安魂交響曲》(Sinfonia da Requiem)、《小提 琴協奏曲》、《七首米開朗基羅十四行詩》和《靈 光》(Les Illuminations)等名作。他首次完成音樂 戲劇作品,也第一次認識到印尼甘美朗音樂,對他 啟發甚大。

1942 年布瑞頓讀到英國詩人克拉貝( George Crabbe )的作品,思鄉之情讓他決定回到家鄉, 也決定以其詩作主題改寫成歌劇《彼得•格林》 (Peter Grimes)。這部歌劇成為「沙德勒之井歌劇 團」(Sadler's Wells Opera Company)戰後重新開張 之作。一出手就成為眾口交讚的經典,讓布瑞頓成 為英國最重要的作曲家。此劇的成功也讓英語歌劇 得到重新評價,布瑞頓等人也成為日後英國歌劇團 (English Opera Group)的創建者。 從此之後,布瑞頓的作曲生涯可謂越來越穩 固。1945年寫成的《為青年的管絃樂團指南》(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更是大獲好評 且讓他家喻戶曉。1948 年起他和皮爾斯創立了愛德 堡音樂節(The Aldeburgh Festival),到今日仍然持 續舉辦。為了音樂節布瑞頓也定期發表新作,維持 源源不絕的寫作活力。他持續寫作歌劇,1953年的 《比利•巴德》(Billy Budd)更被認為是較《彼得 •格林》更進步的創作,而1954年應威尼斯雙年展 之邀所寫的《碧蘆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則 讓人大開眼界,原來歌劇也能這樣寫。他對東方音 樂的涉獵也愈來愈廣,從甘美朗到能劇皆有認識, 1957年的芭蕾舞劇《寶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正是其心得展現。而1962年譜下的《戰爭 安魂曲》又是曠世絕作。就算布瑞頓只寫下《彼得 •葛萊姆》或《戰爭安魂曲》,他都有資格成為英 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而在布瑞頓人生後期,他 和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鋼琴家李希特和大提琴家 羅斯卓波維奇都成為好友,為後者譜寫的鋼琴協奏 曲、三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大提琴交響曲和大提 琴奏鳴曲等,也都是經典之作。 出生三個月就罹患肺炎而心臟受創,長大後的 布瑞頓雖然生活規律且飲食節制,到了1970年初, 心臟問題終於惡化到非進行手術否則難以挽救。趕 在 1973 年開刀前,布瑞頓完成了歌劇《魂斷威尼 斯》(Death in Venice)。或許這是他自我投射最 深,情感也最濃厚的音樂作品。心臟手術雖成功, 右半邊卻輕微中風,導致他無法繼續演出。手術後 布瑞頓健康情況大壞,但仍然完成些許作品,《第 三號絃樂四重奏》尤其出色,但終究於 1976 年過 世。雖得到大主教允許可以葬到西敏寺,但這位英 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仍然葬在愛德堡鄉間。皮 爾斯在布瑞頓過世後又活了十年,繼續主持音樂節 並教學,最後依照和情人的約定,和布瑞頓永遠在 一起。


3︱英倫榮耀:布瑞頓百歲生日快樂

音樂會曲目解說 布里吉: 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雖是布瑞頓紀念音樂會,但我們還是先來聽聽他的 恩師布里吉的作品。此曲寫於1913至1917年,只有兩個 樂章。在第二樂章中我們可以聽見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 大戰所感到的絕望與悲涼,而第一樂章在重重叩問中仍 然流露濃厚的英式抒情美感,音樂則有高度半音化的複 雜和聲語言。整體而言,這是相當容易欣賞的創作,也 是布里吉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

布瑞頓:〈航行〉、〈園遊會〉,選自《假期日記》 《假期日記》是布瑞頓1934年的創作,可說是其早 期音樂的代表。布瑞頓的鋼琴演奏能力了得,對這樂器 性能也相當熟悉。《假期日記》清新可喜,可以感受到 作曲家在冰涼海水裡游泳的自在沁心,讓人聽了也心曠 神怡。

布瑞頓: 大提琴奏鳴曲,第三、四、五樂章 此曲是作曲家晚年的代表作,記錄他和羅斯卓波維 奇與蕭斯塔科維契的友誼與互動。第一樂章〈對話〉和 第二樂章〈撥奏詼諧曲〉各有深沉思索與超技炫示,第 三樂章〈哀歌〉是為大提琴寫下的精采歌調,從激越到 沉默,展現作曲家老練的非凡手筆。第四樂章〈進行曲 風〉則是情緒轉換的過場,最後終樂章〈無窮動〉無論 是寫作技巧或樂器技術都有高超展現。布瑞頓還引用蕭 士塔高維契的音樂簽名「 DSCH」動機,為三人友誼留 下永遠的記憶。

布瑞頓:〈夜曲〉、〈讓這華麗的音樂頌讚!〉, 選自《在這島嶼》 布瑞頓:〈刺繡在童年〉,選自歌劇《彼得.格林》 布瑞頓:〈論仇敵…啊上帝,我的天主,世間唯一的統 治者〉,選自歌劇《葛羅莉安娜》 布瑞頓對人聲知之甚詳,高深的文學造詣也讓他譜 下偉大的歌曲與歌劇。《在這島嶼》是早期名作,全曲 五首歌詞用意頗深,是相當高段的文字遊戲。〈夜曲〉 有寧靜舒緩的呼吸,永恆沉睡的嚮往。〈讓這華麗的音 樂頌讚!〉則有英式巴洛克的華麗,但曲間可有不懷好 意的小暗示,或許正偷渡作曲家的頑皮想法。 布瑞頓名列二十世紀最多產的歌劇作曲家。他的 十五部歌劇各有特色,包含大型製作和室內歌劇,題材 廣泛且深入人性,是史上第一等的歌劇大師。天真純粹 的失落與腐化,以及個人面對社會敵意所生的悲劇,則 是其歌劇作品中不斷出現的題材。

《彼得.格林》描述民智未開、生活無趣的保守 漁村,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恐怖歧視。漁夫彼得的學 徒死了,村民卻認為他一定是虐童犯。法官雖還清 白,無奈輿論可畏,要他別雇助手。天下誰能隻身出 海?全村只有女教師艾倫慈悲善良又情繫彼得,願 意伸出援手,找來孤兒幫助。沒有人知道,彼得之所 以賣命與大海搏鬥,圖得卻是再簡單也不過的夢想: 「只要賺了錢,我就能買好房子,我就能開口向艾倫 求婚,我就可以脫離歧視。」只是當學徒失足自懸崖 跌落,扭斷脖子失了性命。彼得雖然無辜,在這狀況 下卻只剩一條路可走。 〈刺繡在童年是奢侈的閒散〉是劇中艾倫的詠嘆 調。布瑞頓在劇中創造出何等陰冷淒涼的管絃音響, 每一景都直指群眾的偽善與荒謬,卻把這段優美詠嘆 留給艾倫:只有她,到最後仍然相信彼得,願意給他 機會。歌裡的每一句,都透著人性的光。 《葛羅莉安娜》則是以伊麗莎白一世故事為本所 寫。從伊麗莎白、維多莉亞,轉眼間英國又是女王當 朝。當 1952年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繼位之後,布瑞 頓在友人建議下決定寫作一部慶祝女王登基大典的歌 劇。但整齣歌劇的重心並非讚頌英國的榮耀,而是探 究伊麗莎白和羅伯特的情史,把女王的女人心寫得極 為現實。 當女王要付出代價,要當成功的女王更要付出昂 貴的代價。伊麗莎白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絕情棄愛;她 嫁給英國,成為星雲之上的至尊。女人的脆弱和王者 的堅強,終在將參與叛國行動的情人處死後做了了 結。伊麗莎白成就了她的女王冠冕:「我的勝利是 做到了其他女王所達不到的兩件事:我超越了名譽, 更超越了自己偉大的內心。我的國家會因為我而滿意 的!…直到最終的審判日來臨,我仍然以人民的福祉 做為我的榮耀—人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追求…」 整體而論,《葛羅莉安娜》在小女人和偉大的女 王間不斷徘徊,意圖顯示出伊麗莎白的內心世界。雖 然當年受到冷淡評價,認為此劇實在沒有慶典感受, 這仍是經得起反覆品味的傑出作品,女王的詠嘆調更 讓人聽得震撼驚心。

電子問券請掃描, 支持NSO愛地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