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者
NSO 3+1絃樂四重奏 NSO 3+1 String Quartet
魏廣晧爵士四重奏 Stacey Wei Jazz Quartet
小提琴│洪章文 Chang-Wen Hung, violin
小 號│魏廣晧 Stacey Wei, trumpet
蔡孟峰 Meng-Fong Tsai, violin
鼓 │黃瑞豐 Rich Huang, drums
中提琴│蔡秉璋 Ping-Chang Tsai, viola
鋼 琴│李欣怡 Shin-Yi Lee, piano
大提琴│陳怡婷 I-Ting Chen, cello
貝 斯│山田洋平 Yohei Yamada, double bass
演出時間│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7:30 PM 演出地點│ 國家演奏廳 National Recital Hall, Taipei 主辦單位│
演出長度│上半場約45分鐘,下半場約40分鐘
1︱來去美國
演出曲目
Program
第十二號絃樂四重奏《美國》
ANTONÌN DVOŘÁK(1841-1904):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F major, Op. 96, The American
I.
不太快的快板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II.
緩板
II.
Lento
安東尼•德沃札克(1841-1904):
III. 非常活潑
III. Molto vivace
IV.
IV.
終樂章:活潑但不太快
Finale: Vivace ma non troppo
喬治•蓋希文(1898-1937):
GEORGE GERSHWIN(1898-1937):
《波吉和貝絲》選曲(蔡孟峰改編)
Excerpts from Porgy and Bess (arr. by Meng-Fong Tsai)
I.
第一幕 第一景 導奏
I.
Act 1 Scene 1 Introduction
II.
第一幕 第一景 〈夏日時光〉
II.
Act 1 Scene 1 ‘Summertime’
III. 第二幕 第一景 〈貝絲,妳現在是我的女人了〉
III. Act 2 Scene 1 ‘Bess, You is My Woman Now’
IV.
第二幕 第一景 〈噢,我不能坐下來〉
IV.
Act 2 Scene 1 ‘Oh, I Can’t Sit Down’
V.
第三幕 第二景 〈這艘船不久就要離開此地到紐約去〉
V.
Act 3 Scene 2 ‘There’s a Boat Dat’s Leavin’ Soon for New York’
VI. 第二幕 第二景 〈不一定是那樣〉
VI. Act 2 Scene 2 ‘It Ain’t Necessarily So’
VII. 第三幕 第三景 〈噢,主呀,我這就上路了〉
VII. Act 3 Scene 3 ‘Oh Lawd, I’m On My Way’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艾沙姆•瓊斯(1894-1956):《無止盡的愛》
ISHAM JONES(1894-1956): There is No Greater Love
科爾•波特(1891-1964):
COLE PORTER(1891-1964):
《只是尋常事》(魏廣晧改編)
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arr. by Stacey Wei)
查理•帕克(1920-1955):
CHARLIE PARKER(1920-1955):
《堅信禮》(魏廣晧改編)
Confirmation (arr. by Stacey Wei)
法蘭克•邱吉爾(1901-1942):
FRANK CHURCHILL(1901-1942):
《我的王子終將到來》(魏廣晧改編)
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arr. by Stacey Wei)
安東尼奧•卡洛斯•裘賓(1927-1994):
ANTÔNIO CARLOS JOBIM(1927-1994):
《仰望天空》(魏廣晧改編)
Look to the Sky (arr. by Stacey Wei)
艾靈頓公爵(1899-1974):
DUKE ELLINGTON(1899-1974):
《若不搖擺,便無意義》(魏廣晧改編)
It Don’t Mean a Thing (arr. by Stacey Wei)
2︱來去美國
演出者介紹 NSO 3+1絃樂四重奏
3+1 絃樂四重奏成立於 2007 年, 3+1 的名稱 由來是因為成員包含3位男性和1位女性,除此之 外,也有不同元素結合之意。從事古典音樂演奏 一直都是4位成員的專長,但是在3+1絃樂四重奏 的演出中,觀眾除了可以感受到古典音樂的元素 外,還能接觸到其它不同的元素,如爵士音樂、 古巴節奏、探戈靈魂及舞蹈精神。 3+1 絃樂四重 奏也希望每次的演出都能帶來不同元素的結合, 展現新的氣象!
中提琴│蔡秉璋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系大學部與碩士班,師 事楊瑞瑟教授。曾接受 Yizhak Schotten 、 James Buswell 、 Paul Silverthorne 等教授之大師班指 導。2005、2007年連續兩屆獲選 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協演人員, 並於2008-2009年樂季,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特約協 演人員。2010年通過甄選,成為國家交響樂團中 提琴演奏團員。
小提琴│洪章文 輔仁大學小提琴演奏碩 士,在校期間獲全額獎學金, 並擔任樂團首席。 2003 年獲選 與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協奏,擔 任皮亞佐拉《四季》之小提琴 獨奏,於新舞臺演出。 2004 年 進入長榮交響樂團, 2005 年進 入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演奏員。除了各項 演出外,同時也積極參與大師班。 2007 年 8 月與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於義大利演出,擔任小提琴獨 奏。 2008 年獲邀與湖南交響樂團於鳳凰古城演 出,擔任《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之獨奏,廣獲好 評,並受到大陸中央台及公共電視的報導。
小提琴│蔡孟峰 自幼隨父親習琴,畢業於國 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音樂系及音樂研究所(小提 琴演奏碩士,2001年),先後師 事蔡文河、孫巧玲、陳藍谷、涂 惠民、宗緒嫻教授。獨奏方面多 次獲得台灣省比賽優勝,開過四 場個人獨奏會和多場室內樂音樂會,曾任高雄中 學音樂班管絃樂團首席、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管 絃樂團首席及國防部示範樂隊管絃樂團首席。 經常參與台北各大交響樂團,於國內演出 外,也在德、法、瑞典、芬蘭、愛沙尼亞、美、 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表演。現任國家交響樂 團小提琴演奏員。
大提琴│陳怡婷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大提琴 碩士。自五歲起開始學習音樂, 師事廖美英、許昱仁及熊士蘭老 師。高中畢業後,赴美深造,師 事Keith Robinson,David Wells 及 Peter Stumpf 。在美期間多次 獲邀參與遍佈全球之音樂節,及 樂團演出。學成歸國後,致力於各種音樂演出, 在個人獨奏或是室內樂合作上均有優異的演出呈 現。2008年代表台灣音樂家受邀與湖南交響樂團 演出協奏曲,廣獲好評。在個人演奏生命上力求 精進,音樂教育上也極為用心,期待藉由自己多 年研究、詮釋的演奏心得與國內音樂學子分享, 並於2006年出版大提琴與鋼琴爵士三重奏專輯, 進一步地推廣音樂藝術。曾任長榮交響樂團大提 琴代理首席,2004年成為國家交響樂團大提琴演 奏員。
魏廣晧爵士四重奏 由爵士小號演奏家魏廣晧自2007年返國之後 邀請三位於爵士樂界及為活躍的音樂家所組成, 曲風偏向硬式咆勃及團員作品為主。成員包含了 享有台灣鼓王美譽數十載的爵士鼓演奏家黃瑞豐 老師,來自日本的爵士低音提琴演奏家山田洋平 老師以及畢業於美國爵士名校百克里音樂院的李 欣怡老師,自組成後多次受邀參與重要演出、講 座及舉辦音樂會,並不斷嘗試新形態的演出。
3︱來去美國
小號│魏廣晧 國立東華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 /紐約市立大學爵士小號演奏碩士 MA。師事於紐約爵士林肯中心首席 小號手Prof. Michael Philip Mossman 及 Dizzy Gillespie All Star Big Band 首席中音薩克斯風手 Prof. Antonio Hart 與前台北愛樂助理指揮兼長號 演奏家Dr. John Van Deurson,並多次接受爵士樂大師 Jimmy Heath (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作曲家及教育 家)親自指導,在美期間積極參與樂團演出及錄音等 活動,並多次與紐約當地爵士樂手合作及接受爵士大 師班指導,獲益匪淺;2007年4月代表Queens College 於大紐約地區最主要爵士廣播電台WBGO現場Live演 出。現活躍於台灣爵士樂壇,並任教於嘉義大學,同 時受邀擔任兩廳院爵士音樂營教學總監;為台灣第一 位獲得爵士小號演奏碩士之爵士音樂家。
鼓│黃瑞豐 八歲開始學習古典吉他,也曾學 過鋼琴、電子琴、貝斯…等多項樂 器。由於對爵士鼓的獨鍾,十四歲那 年開始學習爵士鼓。早在二十幾年前 黃瑞豐即享有「台灣鼓王」、「錄音 室奇葩」之美譽。從 70-90 年代,所 參與的廣告配樂、電影配樂、唱片錄 音次數已難以計算。參與唱片、錄音帶錄音至今,累 計超過數萬首以上單曲灌錄,創造國內外最高錄音紀 錄。著實為縱橫台灣流行音樂三個年代的國寶級優秀 音樂工作者。
鋼琴│李欣怡 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畢業,主修爵士 鋼琴演奏( Jazz Piano Performance Major)。 自幼學習古典鋼琴,十七歲開始 學習Yamaha Electone,獲得24屆聯歡 會社會組全國總決賽第二名。目前為 New Idea House Band 鋼琴手,於城市舞台藝文沙龍固 定演出。2012年參與法蘭瓷年度音樂會、藍色狂想曲 蓋西文爵士之夜,擔任鋼琴演奏。2011年參與失親兒 基金會「公益草地音樂會」鋼琴演出。2011 年參與豎 琴家解瑄《The river豎琴音樂劇場》,擔任編曲工作。 2010年參與國家音樂廳夏日爵士戶外派對,擔任《王
若琳&爵士五重奏》鋼琴演出。並受邀功學社音樂 講堂,舉辦爵士音樂講座,及擔任國家音樂廳爵士 營鋼琴研習營講師。參與 E&F(Franz)首張音樂創 作合輯《傳 Intergeneration》鋼琴演奏。 貝斯│山田洋平 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畢業,主修爵 士貝斯,爵士低音提琴演奏(Bass Performance Major)。 近年來,經常受邀海內外音 樂演出,及爵士講座教學職務。 2013年參與歌手王若琳(Joanna) 海內外音樂表演,遍及香港、馬來西亞、中國、 美國紐約等地。參與魏廣晧爵士五重奏,與小號家 Alex Sipiagin 共同演出。2012年兩廳院夏日爵士節 慶樂團與Michael Mossman、Antonio Hart、Albert “ Tootie ” Heath 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與小提琴家 Benjamin Schmid於中山堂演出。2011年擔任百老匯 劇《Anything Goes海上情緣》,低音大提琴貝斯演 出。並與豎琴家解瑄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豎琴音樂 劇場》。2008-2013年擔任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營, 低音提琴貝斯講師。
樂曲解說 美國音樂風格 撰文│張皓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
1892年,德沃札克受邀至美國任職,且被賦予 「建立美國音樂風格」的重大任務;經過一番觀察 後,他認為黑人和印第安的傳統音樂,可以是美國 風格的發展基礎;他並依此方式創作了《新世界》 交響曲(From the New World, 1893)和《美國》絃樂 四重奏(1893)。雖然艾夫士(Charles Ives, 18741954)、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等 廿世紀初的美國大作曲家,並不以黑人或印第安音 樂為基礎,德沃札克的想法卻仍在某種程度上,以 出乎意料的方式實現了: 1920 至 1940 年代,源於 南方黑人的「爵士樂」席捲全美,成為流行文化的 中心支柱,取用爵士元素來創作的蓋希文,也因此 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作曲家。歷經1940年代的咆勃 (bebop)革命之後,爵士樂更一步步脫離流行文化 的範疇,藉著與歐洲古典音樂大異其趣的思維(例 如:古典音樂以作曲家為核心、爵士樂則以即興演 奏家為核心),建立真正屬於美國的音樂風格。
4︱來去美國
安東尼‧德沃札克:第十二號絃樂四重奏《美國》 撰文│張偉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生) 「如果我沒有到過美國,我不會寫作這些樂 曲。」、「比起我早期的作品,我在美國創作的樂 曲顯得相當不同,特別是在色彩與性格上。」德沃札 克雖然是捷克作曲家,有許多代表作卻是客居美國時 所譜寫,包含第十二號絃樂四重奏《美國》。1893 年夏,德氏至美國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區斯畢維里 (Spillville)度假,該地濃濃的家鄉味及田園鄉村景 緻,使德氏樂思泉湧,六月八日著手譜曲,短短三天 即完成草稿,六月廿三日,全曲大功告成。曲名原 為「黑鬼」(Nigger),但因過份輕蔑,後改為「美 國」。作品的民俗風味,與其說是道地的美國地方色 彩,不如說是作曲家個人的美國印象,及其對於故鄉 的思念。 德氏早期的絃樂四重奏先後受到孟德爾頌、李 斯特、華格納、舒伯特、布拉姆斯等人的影響;相 對地,《美國》係反璞歸真之作:「我想創作非常 旋律性又單純的東西,因此,我將海頓爸爸做為典 範……。」這樣的思考反映在其曲式規模與和聲上: 此曲為德氏同類作品中最精純也最短的一首,並大量 使用自然音階、五聲音階及三和弦。但作品的創作仍 極具巧思,其多層次的織度富有精緻的器樂效果,主 題動機手法更是高超,例如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F-AC-D-F-D-C-A-F,後七音正好是第四樂章第一主題前 七音,藉由五聲音階凝聚各樂章主題;第三樂章為詼 諧曲,中段是將主題轉為小調、速度放慢,並改以抒 情樂風的變奏,第二次中段以首次中段為基礎,更進 一步地變奏。 第一樂章的五聲音階主題展現濃濃的民族色彩, 簡單質樸卻又朗朗上口,發展部的賦格樂段十分精 彩。第二樂章的抒情主題如黑人靈歌般深刻動人。第 三及第四樂章反映了作曲家在斯畢維里的生活:第三 樂章第一部小提琴的高音旋律,係模仿當地特有鳥類 的叫聲;第四樂章的聖詠段落,則取材自德氏在該地 度假仍定期上教堂的生活。
喬治‧蓋希文:《波吉和貝絲》選曲(蔡孟峰改編)
音樂結合壯麗的結構、生動的節奏和藍調( blues ) 的影響,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原創風格,發揮極大的 影響力。他最著名的成就包括《我跟上節奏》(I Got Rhythm, 1930)等經典歌曲、革命性的器樂曲《藍色狂 想曲》(Rhapsody in Blue, 1924),以及歌劇《波吉和 貝絲》。
1935 年 10 月 10 日首演於紐約的《波吉和貝絲》 是蓋希文唯一一部歌劇,劇本由原著作者海沃德 (DuBose Heyward, 1885-1940)和蓋希文的哥哥艾拉 (Ira Gershwin, 1896-1983)合作改寫,是描寫美國南 方窮苦黑人的一段悲慘愛情故事。蓋希文成功地將黑 人音樂融入古典傳統,譜成這部獨一無二的美國民俗 歌劇(American folk opera)。選曲共包含七段音樂, 依序為:開啟全劇的藍調導奏(Introduction)、著名 的〈夏日時光〉(Summertime )、男女主角的二重 唱〈貝絲,妳現在是我的女人了〉(Bess, You is My Woman Now)、合唱曲〈噢,我不能坐下來〉(Oh, I Can’t Sit Down)、挑逗的〈有艘船不久就要離開此 地到紐約去〉(There’s a Boat Dat’s Leavin’ Soon for New York)、逗趣的〈不一定是那樣〉(It Ain’t Necessarily So)以及全劇最後一曲〈噢,主呀,我這就上路了〉 (Oh Lawd, I’m On My Way)。 艾沙姆‧瓊斯:《無止盡的愛》 撰文│魏廣晧 爵士標準曲(Jazz Standards)一直是爵士音樂家 必備與最愛之曲目。由美國作曲家Isham Jones在1936 年創作,隨即便成為爵士音樂家最常演奏的曲目, 經典的錄音包含了Billie Holiday、Miles Davis、Sonny Rollins、Joe Pass與Nat King Cole等爵士大師的版本,而 本曲除了以爵士敘事曲(Jazz Ballad)的較慢速度方式 演奏之外,爵士音樂家也經常選擇以中等速度的搖擺 曲風(Medium Swing)來演奏本曲。 此演奏版本將以爵士四重奏的方式來呈現,讓聽 眾在聆聽絃樂四重奏加入之前的小號與節奏組的樂團 組合,用最常聽到的爵士編製,藉由這首律動感極強 的曲目,感受爵士音樂家彼此間不須透過任何言語, 就能展現出的絕佳默契與互動。
撰文│張皓閔 蓋希文是兩次大戰之間最耀眼的美國作曲家,他 輕鬆優游於錫盤巷(Tin Pan Alley)、音樂劇場、爵 士和古典之間,寫下大量成功的流行歌曲、百老匯音 樂劇、混種的嚴肅作品及一部歌劇;這些作品受到交 響樂團、爵士樂手和夜總會歌手的一致擁抱。他的
科爾‧波特:《只是尋常事》(魏廣晧改編) 撰文│張皓閔 波 特 作 詞 、 作 曲 的 音 樂 劇 《 歡 慶 》 ( Ju b i l e e , 1935)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為逃離革命威脅,王 室成員隱身民間追求幸福,並各自找到新戀情。原來
5︱來去美國
革命是騙局,四人回歸宮廷生活──連同新朋友 們!」音樂劇最後,王子和他追求的女歌手一起唱 著:「這只是尋常事,只是某場縱情歡樂……我們 的戀情,是太濃而非太淡。所以親愛的,再會、 阿門,但願我們偶爾見見面;回憶無限好,但也只 是尋常事。」音樂劇非常成功,《只是尋常事》更 成為暢銷金曲,幾十年來經無數歌手翻唱,且和 當時許多暢銷歌曲一樣,成為爵士標準曲目(Jazz standard)。
查理‧帕克:《堅信禮》(魏廣晧改編) 撰文│張皓閔 帕克,美國爵士薩克斯風手,是爵士樂史上極 為重要且具影響力的樂手。他是1940年代咆勃革命 的中心人物,其具高度複雜性與原創性的音樂,使 他在世時就被同輩樂手視為傳奇,身後更深刻地影 響一整個世代的音樂發展。他的影響不只限於薩克 斯風樂手,他的旋律線條、節奏設計和偏好的動機 音型,是所有爵士樂手學習模仿的重要標竿。《堅 信禮》是帕克最著名的作品,其特色包括長而複雜 的主題、快速變動的和聲、豐富的裝飾音和切分節 奏、艱澀的大串音群等,完美體現咆勃的菁華與帕 克的偉大。
風格的重要推手,更是1960年代美國巴薩諾瓦風潮 的中心人物。他是史上最成功的巴西樂手,他的許 多創作成為流行樂和爵士樂的經典曲目。他充滿創 造力的音樂,展現他對家鄉的熱情與愛,反映故鄉 人民的純樸與真誠情感。《仰望天空》收錄在裘賓 最賣座的專輯《浪潮》(Wave, 1967)當中,採典 型的巴薩諾瓦曲風:平順的旋律、多變的和聲與拉 丁的節奏融合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慵懶氣氛。
艾靈頓公爵: 《若不搖擺,便無意義》(魏廣晧改編) 撰文│張皓閔 艾靈頓公爵是搖擺年代( swing era, 19351946)最重要的大樂團(big band)領隊之一,同 時也是爵士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創作了約 2000首作品,包含數百首器樂曲、數百首歌曲、 若干大型組曲、多部音樂劇、許多電影配樂和一部 未完成的歌劇。身為傑出的大樂團領隊,艾靈頓充 分運用他對樂團的了解,在他的作品中展現無可匹 敵的精湛配器手法。《若不搖擺,便無意義》創作 於1931年,由米爾斯(Irving Mills, 1894-1985)作 詞,歌詞和音樂都非常幽默逗趣,是艾靈頓極受歡 迎的曲目。村上春樹的音樂文集《給我搖擺,其餘 免談》便以此曲名做為書名。
法蘭克‧邱吉爾: 《我的王子終將到來》(魏廣晧改編) 撰文│張皓閔 「我的王子終將到來,我們終將重逢,一起前 往他的城堡,從此幸福快樂……」對著善良的七矮 人,白雪公主溫柔地唱出她的盼望。這首家喻戶 曉的歌曲出自迪士尼第一部長篇動畫《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由莫里 (Larry Morey, 1905-1971)作詞、邱吉爾作曲;歌 曲在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選出 的「百年百大電影歌曲」當中排名第十九。歌曲自 問世以來,便受到爵士樂手的喜愛;諸多版本中, 小號手戴維斯(Miles Davis, 1926-1991)的詮釋最 為著名,是之後許多樂手模仿的對象。
本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典藏相關節目資料,詳見 http://libserv. ntch.edu.tw/related_catalog/index.asp?q=201312,並歡迎親洽表 演藝術圖書館(國家戲劇院地下層)借閱使用。
安東尼奧‧卡洛斯‧裘賓: 《仰望天空》(魏廣晧改編) 撰文│張皓閔 裘賓是巴西作曲家、鋼琴手、吉他手和編曲 家。他是1950年代末期建立巴薩諾瓦(bossa nova)
電子問券請掃描, 支持NSO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