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1 program note

Page 1

演出時間│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2:30 PM 演出地點│ 國家演奏廳 National Recital Hall

演出者

主 講│車炎江 Yen-Chiang Che, lecturer 女高音│林慈音 Grace Lin, soprano 小提琴│李宜錦 I-Ching Li, violin

主辦單位│

演出長度│上半場約60分鐘,下半場約60分鐘

鋼 琴│蔡世豪 Shih-Hao Tsai, piano


1︱ 愛與希望:貝多芬

Welcome

歡 迎 各位親愛的觀眾,您好: 歡迎蒞臨欣賞「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 家交響樂團音樂會,由衷感謝您的支持與參

Dear Music Lover, Your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towar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 is highly appreciated. The National

與。本中心所屬單位包括國家兩廳院、臺中

Performing Arts Center, of which NSO is a part,

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及國

also includes the National Theater & Concert

家交響樂團,我們期盼由這北中南串起的表

Hall, Taipei, the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and the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all of

演藝術平臺,能以最專業的團隊及服務,滿

which are dedicated to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the

足大家的期待,共享藝術的美好與感動!

performing arts connecting the whole of Taiwan.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Chairman,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

演出曲目

Program

路得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F大調華爾茲舞曲《信、望、愛》 《致希望》 《溫柔的愛》(別名:《我愛你》) 《致遠方的愛人》

Waltz for Piano in F Major, Glaube, Liebe, und Hoffnung, Anh 15 An die Hoffnung, Op. 32 Zärtliche Liebe (Alternative title: Ich liebe dich), WoO 123

〈可憎之人!你往哪裡逃?…來吧,希望〉 選自歌劇《費黛里歐》第一幕

C大調主題與變奏曲〈熾烈的狂熱〉

An die ferne Geliebte, Op. 98 'Abscheulicher! Wo eilst du hin?... Komm, Hoffnung', from Fidelio, Op. 72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Eight Variations in C Major on Theme 'Une fièvre brûlante', WoO 72 Romance in F Major, Op. 50


2︱ 愛與希望:貝多芬

演出者介紹 主講|車炎江

小提琴|李宜錦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

2002年以碩士學術科特優獎

士,主修歷史音樂學,師事

畢業於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同年

顏綠芬教授。逢甲大學建築

成為國家交響樂團副首席, 2004

系畢業後轉攻音樂領域。男

年受聘為樂團首席至今。精湛琴

中音職業演唱期間曾多次擔

藝屢獲國際樂壇肯定: Musicorda

綱演出音樂會獨唱、男聲朗

Concerto Competition首獎、

誦與多齣歌劇(音樂劇)要角。現階段除了繼

Fischoff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銀

續參與少數舞臺演唱或錄影錄音工作,多以西

牌;亦受邀於泛太平洋音樂季( 1998 )、坦格塢音

方音樂史暨音樂美學之教學研究為重心,並經

樂季( 2000 )以及德國什列斯威-霍爾斯坦音樂節

常受邀主講西方音樂專題講座。近年曾多次為

( 2001 )擔任樂團首席之殊榮。除樂團演奏之外,

學界與業界知名音樂團體撰寫演出節目冊樂

李宜錦亦致力於推廣現代音樂及涉獵各領域演出,

曲解說,同時亦多次受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

受邀發表美國現代作曲家Alan Fletche、第34屆葛萊

( NSO )近四年樂季主題系列音樂會之導聆

美得主John Corgliano及John Harbison等人之作品,

暨講座主講人。現任輔仁大學、實踐大學及新

並亞洲首演美國作曲家Susan Botti小提琴協奏曲《在

竹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臺大合唱團

黑暗中》 ( Within Darkness ) 。應小提琴家胡乃元之邀

聲樂指導等職。

成為Taiwan Connection創團成員之一,並參與雲門 舞集 II 《跳 TONE 》及奇美藝術基金會數位典藏計 畫示範演出名琴,致力推廣音樂到每個角落。

女高音|林慈音

鋼琴|蔡世豪

英國皇家音樂院特優演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鋼琴演奏博

唱文憑,英國皇家音樂院音

士,並以全體裁判一致通過獎獲巴

樂學士學位,國立藝專音樂

黎師範音樂院室內樂演奏家文憑。

科畢業。自2000年返台以

目前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與實踐

來,活躍於國內外歌劇、神

大學音樂系所兼任助理教授。

劇、藝術歌曲等演唱領域,

近年來經常受邀於各地演

近期演出包括《佛瑞安魂曲》、《丑角》、

出、授課及擔任比賽評審。如 2004 年美國舊金山

《修女安潔莉卡》、《聖馬太受難曲》(台灣

Mountainview Performing Arts Center與2006年法國

首演)、馬勒第二號交響曲、《莎弗》等。

波爾多 Fiestival Musique Passion 等之鋼琴獨奏會、

2010 年間受澳門樂團之邀,參與演出《彌賽

2005 年挪威波市 Cultural Festival "Reginedager" 與

亞》,同年並與NSO演出馬勒第四號交響

2008年法國巴黎Ville d'Avray等之室內樂音樂會;國

曲、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和《詩篇 42 篇》

內外評審如 2005 與 2011 法國 concours international

等。歌劇演出包括《霍夫曼的故事》、《糖果

de piano de Mérignac、2006年新加坡亞洲明日之星

屋》、《唐.喬望尼》、《茶花女》、《指

總決賽,以及 2008 年第十九屆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

環》、《女人皆如此》、《強尼史基基》、

等。自 2005至2014年間九度擔任義大利Corsi Estivi

《鄉村騎士》、《夢遊女》、《魔笛》、《黛

Laboratorio Teatro Lir1ico 之特約鋼琴家。 2012 與

朵與艾涅斯》等。林慈音對藝術歌曲推廣也不

2014年兩度於法國Académie d'été de piano Mérignac

遺餘力,除了個人獨唱會之外,並參與室內

授課並演出閉幕雙鋼琴音樂會。

樂、講座音樂會,備受好評。


3︱ 愛與希望:貝多芬

樂曲解說 撰文│車炎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輔仁大學、新 竹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前言 貝多芬 22 歲( 1792 )前往維也納發展,很快 就展露才華,為自己在貴族和出版商心目中贏得一 席之地;但不過十年左右的光景,就因罹患耳疾導 致聽力嚴重受損,引發焦慮與憂鬱情緒,甚至寫下 遺書企圖自盡。貝多芬透過這份著名的海利根遺書 表達熱愛音樂的心志,卻不幸成為失聰的音樂家,

雅( Urania )為名的詩集。貝多芬使用此詩譜寫 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本曲是其中的第一版( Op.

32 ), 1805 年完成,於維也納出版,採分節式歌曲 (strophic song)型態。十年後,貝多芬二度以此詩 譜寫第二個版本(Op. 94, 1813-15),成為通作歌 曲(through-composed song)型態,樂曲長度幾乎達 到前一版的二倍以上,貝多芬甚至還在歌曲加進自 己填進的歌詞與唱段,貝多芬對此詩的喜愛與認同 躍然紙上。雖然兩個版本展現完全不同的曲風,但 都流露出極為豐富的抒情美感。

那種失落感絲毫不下於一位失明的畫家。還好貝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創作〈致希望〉第一個版

芬不放棄對音樂的愛與希望,終於走出這個足以令

本時,貝多芬正處於歌劇《費黛里歐》(Fidelio)的

世間凡人灰心喪志的死蔭幽谷,最後不僅改變貝多

創作階段。提德格的詩文吐露世人對希望的渴求,

芬這個人和他的音樂,甚至顛覆日後歐洲音樂的發

相對於《費黛里歐》劇中被關進政治黑牢的正義男

展。那一年,他才32歲。

主角弗洛雷斯坦(Florestan)高聲吶喊的唱段,二者

即使身處戰爭頻仍、棄百姓如草芥的時代,貝多 芬依然透過樂音表達普世真愛的崇高理念。那是歷經 磨難淬鍊過的生命,以寬恕和犧牲換得的愛與救贖, 為了人類永恆的希望而謳歌。它昇華之後的樂音之 美,滋養著後世芸芸眾生的心靈,同時更鼓舞著那些 迷惘、失喪信念之人,得以無視險惡橫逆的環境,毫 不猶豫付出真愛作為回報。

F大調華爾茲舞曲《信、望、愛》 Waltz for Piano in F Major, Glaube, Liebe, und Hoffnung, Anh 15 這首名為《信、望、愛》的抒情短曲,曲首 標示的「中板、極富表情」( Moderato, con molto

espressione)展現三拍子華爾茲舞曲優雅美感。此曲 打出貝多芬的名號出版,但年份不詳,被學者列為貝 多芬疑作,因為無人能保證這首鋼琴曲確實出自貝多 芬本人之手,也無法精確得知創作時間。但數十首這 類樂曲的存在,反映貝多芬在維也納鋼琴樂壇的高人 氣與權威地位,則是不爭的事實。此曲另有別名「向 鋼琴道別」(Abschied vom Klavier),十九世紀樂譜 出版商擅作主張為鋼琴曲添加標題的情況並不希奇, 目的是為了增添一般愛樂者對音樂的理解想像空間, 進而刺激樂譜銷售量。 藝術歌曲《致希望》 An die Hoffnung, Op. 32 《致希望》歌詞選自德國詩人提德格(Christoph August Tiedge, 1752-1841)以天文繆斯女神烏拉妮

在精神層面似乎顯現出相同的追求目標,其間的因 果關係耐人尋味。

藝術歌曲《溫柔的愛》(別名:《我愛你》) Zärtliche Liebe (Alternative title: Ich liebe dich), WoO 123 過去貝多芬傳記作者註記此曲創作年代大約在

1797-98 年間,但晚近學者卻認為應該更早,大約 在 1795 年即已譜寫此曲。此時,貝多芬已然歷經海 頓調教,成為維也納閃耀的樂界新星。但直到 1803 年才得以在維也納出版,並且沒有出版編號。歌詞 出自德國牧師作家赫羅塞(Karl Friedrich Herrosee, 1754-1821)之手,內容以第一人稱角度向對方表達 內心摯愛,願意終生甘苦與共,執子之手、與子偕 老,歌曲旋律沒有太多花俏的裝飾,伴隨詩文流露 真情令人動容。 藝術歌曲《致遠方的愛人》 An die ferne Geliebte, Op. 98 創作於 1816 年,貝多芬將《致遠方的愛人》題 獻給長期支持他的羅伯寇維茨王子( Franz Joseph

Maximilian Prince Lobkowitz [Lobkowicz], 17721816 )。此曲開啟歐洲聯篇藝術歌曲先河,擁有 難以撼動的歷史地位。全套六首歌曲不間斷演唱, 各曲之間以鋼琴間奏居中串連、轉調、銜接,自始 至終一氣呵成,使得六首歌曲幾乎不可能在音樂會 裡單獨挑選、個別演唱,這種套曲形式成為日後舒 伯特、舒曼等諸位名家聯篇歌曲創作的典範先驅。


4︱愛與希望:貝多芬

但《致遠方的愛人》意義不僅於此,對貝多芬個人

《費黛里歐》是貝多芬唯一的歌劇作品,卻花費

而言也意謂著他音樂藝術的重大分水嶺。在此之

他超過十年時間,從 1803 年開始創作,歷經三次修

前,英雄主義、華麗磅礡的聲勢是他作品的主軸。 雖然喪失聽力的貝多芬此時處於音樂事業最低潮, 但《致遠方的愛人》音樂裡看不到他自憐自艾的陰 影,反而將奧國醫師作家亞伊特勒斯(Alois Jeitteles, 1794-1858)的詩文處理得清晰分明,甚至偶爾還有 明亮燦爛的興奮瞬間,在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內娓娓 道出對於愛情的渴望,也成為少數反映貝多芬個人 內在私密情感世界的作品。

訂改版,直到 1814 年第三版首演才獲得正面肯定。

第一首歌曲〈我坐在山丘上遠眺〉( "Auf dem Hügel sitz ich spähend" )表達愛人不在身旁的失落 感,隨著主人翁對遠方愛人的思念與渴望情緒逐漸 高漲,音樂也逐漸興奮加快速度,貝多芬利用變奏 技術讓五次重覆的旋律不斷幻化面貌的結果。

其嘔心瀝血程度不僅展現在漫長的創作期,該劇尚集 結當時歐洲各種重要音樂戲劇演出型態融合於一,特 別反映「拯救歌劇」流行浪潮以高舉愛與公義之價 值。此外,他讓歌手與管絃樂團之間相互抗爭,擺脫 來自義大利或法國歌劇傳統「重歌唱、輕樂團」的束 縛,成為日後德奧浪漫歌劇、乃至華格納音樂理念的 重大前驅。 為了營救被邪惡政敵關入黑牢的丈夫弗洛雷斯 坦,女主角蕾奧諾拉(Leonore)化名費黛里歐、假 扮士兵模樣混進監獄,以利親自探視丈夫安危,卻在 暗地裡聽見政敵打算先下手為強、除去丈夫性命以絕

第二首〈在那湛藍的山上〉("Wo die Berge so blau" )略顯失望無助的心情,似乎展現在中段僅以 單音G演唱的平直旋律上,但對愛情的渴望依舊(轉 交給鋼琴彈奏)。起始旋律先起後伏,隱約呈現山 巒起伏的意象。

後患的惡毒陰謀。蕾奧諾拉處在既憤怒且憂慮的情緒

第三首〈高處輕盈的雨燕〉("Leichte Segler in den Höhen")一改前二曲的陰鬱抒情面貌,以輕快的速 度、愉悅的跳音歌唱,鋼琴三連音也增添渴望愛情帶 來的興奮情緒,直到本曲結束前轉為小調調性為止。

星讓她逐漸平靜,轉入較徐緩的抒情時刻,唱出內心

中,但想起丈夫堅貞不移的愛,給了她勇氣以及拯救 丈夫的堅定信念,絕不放棄生命任何一絲希望。 唱段一開始,貝多芬以強大的樂團與女高音展現 蕾奧諾拉的宣敘調,宣洩她憤怒的能量;直到希望之 誠摯的感動與祈願。最後,蕾奧諾拉在愛與希望的鼓 舞下,唱出情緒高昂的英雄式跑馬歌(cabaletta)。 貝多芬以低音管與三支 E 調法國號模擬軍隊號角,

第四首〈天上的雲朵〉("Diese Wolken in den Höhen")延伸前一首歌曲的愉悅氛圍,鋼琴高音域 的裝飾音,模擬雲端雀鳥的啼唱美聲,與詩歌旋律 相映成趣。

為這位即將與敵人爭戰的蕾奧諾拉預先吹奏得勝的

第五首〈五月將臨、草原上花朵盛開〉( "Es kehret der Maien, es blühet die Au")從鋼琴間奏模擬 雀鳥歌唱進入,歡欣謳歌五月春臨大地、百花綻放 的自然美景。

(Fiordiligi)的唱段差堪比擬。

第六首〈請帶走這些歌吧!〉( "Nimm sie hin denn, diese Lieder")回復徐緩抒情的聲調,呈現溫柔 感性氛圍,直到第一首歌曲主題再現,將積累已久 的濃烈渴望情緒能量轉變為音樂的速度動能和力量 為止。首尾相應的巧妙設計,將這六首歌曲統合成 一組完整的抒情詩歌。

〈可憎之人!你往哪裡逃?…來吧,希望〉選自歌 劇《費黛里歐》第一幕 'Abscheulicher! Wo eilst du hin?... Komm, Hoffnung', from Fidelio, Op. 72

凱歌。女高音以飛天遁地的高難度炫技歌唱展現英 雄氣慨,在此之前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大約只有 莫札特喜歌劇《女人皆如此》女主角費奧迪莉姬

C大調主題與變奏曲〈熾烈的狂熱〉 Eight Variations in C Major on Theme 'Une fièvre brûlante', WoO 72 主題與變奏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器樂曲類型,從歐 洲中世紀開始即已存在。絕大多數主題取自普遍傳唱 的歌樂旋律,經由樂師(演奏者)巧手加以改編之 後,幻化成一段又一段精彩的變奏。改編的方法五花 八門,重點在於展現樂師(演奏者)精湛過人的演奏 技術,以及對於聲音藝術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貝多芬 最初即以鋼琴家揚名樂壇,透過他靈巧有力的手指, 以及數量驚人的鋼琴曲創作,展現這項樂器的優越性 能與強大表現力。


5︱愛與希望:貝多芬

此曲主題源自浪漫曲〈熾烈的狂熱〉,選

這說明他在創作「克羅采」奏鳴曲時,心中的藍

自法國大革命爆發前著名的拯救歌劇─格雷崔

圖其實正是小提琴協奏曲的核心技術─競奏風格

( André E. M. Grétry, 1741-1813 )的法式喜

(concertato style)。

歌劇《獅心王理查》(Richard Coeur-de-Lion ,

貝多芬創作二首小提琴浪漫曲的時間大約落

1784 )第二幕唱段。 1795 年,貝多芬以〈熾烈 的狂熱〉旋律譜寫這首 C 大調主題與變奏曲,三 年後( 1798 )出版,可以想見貝多芬對於這齣歌 劇的推崇與喜愛。

在1798-1802年。此時正值他在維也納的音樂事業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Romance in F Major, Op. 50 「浪漫曲」([法][西] romance;[義]

romanza ; [ 德 ] Romanze )曾在十八到十九世紀 歐洲紅極一時。這種樂曲源自十五世紀西班牙與 義大利的一種敘事詩歌(不是抒情的器樂曲), 受歡迎的程度可能僅次於西班牙另一種通俗歌謠 ( villancico )。流傳到法、德地區之後,「浪漫 曲」逐漸變得浮誇、多愁善感,形成以「浪漫」 情愛為主題的散文或詩歌,特別是十八世紀中 葉,不論歌樂或器樂,歐陸作曲家紛紛以此作為 樂曲標題強調音樂的抒情性與「浪漫」特質,於

逐漸成功、卻遭逢失聰噩運的關鍵時刻,但是抒 情優美的樂風似乎並沒有顯露太多貝多芬內心世 界此時的困頓掙扎。大約 1803 年 12 月, G 大調浪 漫曲率先出版(萊比錫Hoffmeister & Kühnel),

1805 年 5 月, F 大調浪漫曲才接續出版(維也納 藝術與工業商會 [Kunst- und Industrie-Comptoir

Wien]);但貝多芬其實是先寫F大調浪漫曲 (1798),後寫G大調浪漫曲(1800-01)。這二 首浪漫曲的管絃樂團配器是為絃樂、長笛、兩支 雙簧管、兩支低音管、兩支法國號的樂團組合, 非常有可能是貝多芬為了先前尚在草稿階段、未 完成的 C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WoO 5 )而試寫的 第二樂章部份,因為若以這兩曲作為C大調小提琴 協奏曲著重抒情對比的慢速第二樂章,似乎頗能 妥善搭配。

是「浪漫曲」蔚然成風。歷史著名範例不勝枚

F 大調浪漫曲採用基本的輪旋曲式( A-B-A'-

舉,如莫札特即曾以「浪漫曲」標示小夜曲(KV

C-A"-Coda)架構;當新的對比樂段出現時,會改

525 )或是鋼琴協奏曲( no. 20 in D minor, KV

用小調調性作對比(轉入同名小調[F小調])。此

466)歌唱般的慢速樂章徐緩抒情的音樂特徵。只

外,不論在起始樂段或是中間的插入段,都是由

是,貝多芬留下的兩首小提琴浪漫曲,幾可視為

小提琴先作呈現。兩相比較之下,貝多芬的二首

他為了譜寫小提琴協奏曲的龐大工程預作準備的

浪漫曲最大不同點在於:G大調浪漫曲使用大量雙

「前置作業」。

音奏(double stop)技巧,但F大調浪漫曲卻沒有

貝多芬在完成他著名的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Op. 61, 1806 )之前,就嘗試創作過幾首以小 提琴為主奏樂器的樂曲。其中最早出現的,應是 大約 1790-92 年間創作的一闋 C 大調小提琴協奏 曲(WoO 5),但此曲並未完成,只留下大約19 頁( 259 小節)的第一樂章手稿。 1802 年,貝多 芬小試牛刀,為獨奏小提琴與管絃樂團而作的浪 漫曲(Op. 40 in G major & Op. 50 in F major) 於焉誕生。不到一年,「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 ("Kreutzer" sonata, Op. 47, 1803)問世,正如貝 多芬個人在樂譜上作出的註解:「像是用競奏風 格譜寫,宛如一首協奏曲」( "Scritta in un stilo

molto concertante, quasi come d'un concerto"),

使用雙音。相同的是,兩首著重抒情優美表現的 浪漫曲,卻都隱含豐沛的戲劇張力和熱情。貝多 芬藉這兩首浪漫曲試圖開拓小提琴高音域抒情演 奏表現的能力與可能性,成為十九世紀小提琴音 樂的重要基石。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