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0 Music and the Divine Program Note

Page 1

2016 2

演出時間│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2:30 PM 演出地點│ 國家演奏廳 National Recital Hall, Taipei

演出者

主 講|顏名秀 Ming-Hsiu Yen, lecturer 女高音|林孟君 Meng-Chun Lin, soprano 大提琴|韋智盈 Chih-Yin Wei, cello 鋼 琴| 盧易之 Yi-Chih Lu, piano 許毓婷 Yu-Ting Hsu, piano

主辦單位│

演出長度│上半場約50分鐘,下半場約50分鐘


1︱在音樂裡見到了光

演出曲目

Program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1685-1750):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死〉選自《馬太受難曲》

‘Aus Liebe will mein Heiland sterben!’ from St.

(1727)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1727)

阿爾沃•培爾特(b. 1935):

ARVO PÄRT(b. 1935):

《兄弟》(大提琴與鋼琴版)(1977)

Fratres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1977)

奧立佛•梅湘(1908-1992):

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

〈喜悅之神的凝視〉,選自《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1944) – 10.

視》(1944)

Regard de l’Esprit de joie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約翰•塔文納(1944-2013): 〈兩行詩〉、〈繆斯〉、〈死亡〉,選自《艾哈邁 托娃歌曲集》(1993)

JOHN TAVENER (1944-2013): Akhmatova Songs (1993) No. 4 ‘Couplet’ No. 5 ‘The Muse’ No. 6 ‘Death’

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1871-1915):

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

第五號鋼琴奏鳴曲,作品53號(1907)

Piano Sonata No. 5, Op. 53 (1907)

演出者介紹 主講|顏名秀 美國密西根大學作曲博士、作

訪臺音樂會;2014年臺灣春秋樂集、美國路易斯安

曲及鋼琴演奏雙碩士,現任國立臺

那低音大提琴音樂節;2013年NSO國家交響樂團

北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曾榮獲

歐洲巡迴、國際女性音樂家聯盟年會、韓國NONG

亞洲作曲聯盟入野義朗紀念獎、

Project;2012哥本哈根低音提琴年會等,廣受國際

美國Heckscher作曲獎,臺灣教育

好評。積極致力於創作及教學之外,近年亦受邀至

部文藝創作獎等國內外獎項,並與指揮大師Osmo

國內外多所大學演講,並擔任NSO國家交響樂團音

Vänskä、呂紹嘉、Alexander Drʼar等,以及美國明

樂會導聆及講座音樂會講師。

尼蘇達管絃樂團、NSO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敦善

(個人網頁:www.minghsiuyen.com)

交響管樂團、美國PRISM薩克斯風四重奏等知名 表演團體合作演出。作品發表遍及美亞歐等地,近 年活動包括2016年香港創意間的親暱;2015年美 國皇后區新音樂節、NSO國家交響樂團中國巡演 音樂會與《小黃點與四季》、中國敦善交響管樂團


2︱在音樂裡見到了光

女高音|林孟君

鋼琴|盧易之

任教於實踐大學音樂學系,東

盧易之是位舞台經驗豐富

吳大學音樂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的鋼琴家,演奏足跡遍及羅馬

音樂系,及台北城市科技大學,

尼亞、日本、越南、臺灣、荷

並擔任台聲合唱團、台北 YWCA

蘭、奧地利、德國、斯洛伐克、

Young無限樂團指導老師。自國立

義大利等地,被德國阿爾高日報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碩士

(Allgäuerzeitung)評為「一個超技且深具音樂性

班畢業,師事李君重、陳榮光、黃俊妹、劉塞雲、

的響宴…有著精細的表情與音樂素養的鋼琴家」。

Barbara Honn教授,目前為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

目前為止曾在如仙台、胡邁爾、瑪麗亞卡納斯等13

博士候選人;演唱曲目含括巴洛克至二十一世紀,

項區域及國際大賽,獲得前三名的佳績。

尤其擅長聲樂室內樂及現代音樂作品。2010年自

至今已錄製蕭邦、布拉姆斯、台灣作曲家陳泗治、

美返台之後,多次受邀聲樂家協會及國家交響樂團

洪綺蓮及德國作曲家Adolph Kurt Böhm的鋼琴專

(NSO)演出,並擔任NSO 2013年歐巡女高音。

輯。2012年其鋼琴專輯《My Chopin; My Brahms》 獲得金曲獎的肯定。盧易之亦曾與歐亞知名的樂團 如奧地利國家廣播電臺交響樂團、羅馬尼亞阿拉德

大提琴|韋智盈 投注於大提琴演奏生涯的青年 演奏家韋智盈,十歲習琴以來, 便於各項音樂比賽中展露頭角,

1992年榮獲ICRT「青春之星」獎

愛樂、仙台愛樂、仙台市民交響樂團以及台北縣交 響樂團合作演出。目前除獨奏之外,並積極從事室 內樂、伴奏、及現代音樂的演出。目前擔任國立台 灣藝術大學、文化大學及國立嘉義大學鋼琴兼任助 理教授。

學金及台北市交協奏曲比賽大提琴 第一名,並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1997年榮獲聯合報「王惕吾先生」獎學金,並於

鋼琴|許毓婷

次年再度蟬連。2000年通過中正文化中心樂壇新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鋼琴演奏碩

秀甄選,於國家演奏廳舉行個人獨奏會。在學習音

士。師事王美齡教授,魏樂富教

樂的過程中,以優異成績甄試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

授。現任國家交響樂團(NSO)鍵

學音樂系,取得學士學位後,考取德國國立漢堡音

盤特約人員。活躍於室內樂及樂團

樂學院,師事Wolfgang Mehlhom;為提升自我演

演出,多次參與國家交響樂團、台

奏層次,多次參加Peter Buck、Young-Chang Cho

北市立交響樂團音樂會製作,也常與國內外優秀音

及Wen-Sinn Yang大師班研修大提琴演奏。1998年

樂家們攜手演出。曾擔任《弄臣》、《阿依達》、

假德國漢堡市音樂廳舉行大提琴獨奏會,並以最優

《鄉村騎士》、《丑角》、《仲夏夜之夢》、《奧

異成績取得碩士學位。目前擔任國家交響樂團大提

泰羅》等歌劇排練伴奏;也多次跨界合作,為舞

琴助理首席,台北鋼琴三重奏團創始團員並任教於

蹈空間 X 譚盾計畫《迴》、關渡藝術節《出口之

實踐大學音樂學系。

問》、音樂劇《變身怪醫》、《海上情緣》等擔任 現場鋼琴演奏,屢獲好評。 目前積極參與各類型室內樂、現代作品發表演出及 音樂作品錄製。


3︱在音樂裡見到了光

樂曲解說 撰文│顏名秀

宗教 × 神秘主義 × 聯覺 × 音樂

一直以來,宗教及神秘主義是許多作曲家在音樂創作 上的靈感來源。音樂創作成為抒發對其嚮往、追求的

開,適時讓兩方相互對話與問答,讓樂曲更具戲劇張 力。〈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死〉是其中的第58首,為 女高音的詠嘆調。歌詞講述救主雖然無罪,卻為了愛 而受死,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使審判與懲罰不要落在 我身上。

阿爾沃.培爾特:《兄弟》(大提琴與鋼琴版) (1977)

產物,也變身為提升靈性層次的媒介。 培爾特是愛沙尼亞作曲家,以「神聖簡約主義(Holy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終其一生為

minimalism)」風格著稱。早期的作品多是新古典樂

其路德教信仰而創作;培爾特(Arvo Pärt, b. 1935)創

派風格的鋼琴作品;六〇年代搭上序列主義的列車,

造以三和弦為主體的「鐘鳴(tintinnabuli)技巧」,

也嘗試了拼貼等當時流行的創作手法。六〇年後期,

以回歸如葛利果聖歌式的單純音響;梅湘( Olivier

他開始對巴赫的作品感興趣,除了使用巴赫的名字

Messiaen, 1908-1992)經常使用基督宗教素材為題,

「 BACH 」當作動機寫作及模仿巴洛克風格之外,

藉由聲響與節奏表述靈性上的喜樂;塔文納( John

1968年的作品《信經》(Credo)更在樂曲開頭引用巴

Tavener, 1944-2013)以聲樂曲著稱,帶有濃厚的冥想

赫著名的C大調前奏曲。《信經》後,培爾特深潛了

風格;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1-1915)

數年沒有創作,思考屬於自己的聲音色彩,他開始對

是神智學的信仰者,晚年更是高度追求結合身心靈、

葛利果聖歌及其他早期音樂風格著迷,尤其注重旋律

感官、音樂的體驗。

線條與聲部對位。

其中,梅湘與斯克里亞賓更是利用其自身「聯覺」

對他而言,宗教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他在1972年加

(synesthesia)的能力,在繽紛色彩中找到與音樂的連

入了東正教。從1976年的作品Fur Alina開始,他建立

結。音樂不再只是聽覺,而是一種多重感官與心靈結

了一種以三和弦為主體,且讓級進式旋律與其能相互

合的饗宴。

結合、替換、發展的「鐘鳴(tintinnabuli)技巧」:其 中的旋律聲部與鐘鳴聲部代表了身體與靈性、人間與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 死〉,選自《馬太受難曲》(1727)

天堂、批判與包容的兩面關係,但在現實上,卻是同

信奉路德教派的巴赫曾說:「作曲是為了榮耀上帝,

培爾特的《兄弟》是作曲家運用「鐘鳴技巧」創作的

而不是為了表現自我。音樂的目的與動機,除了讚頌

著名作品之一,原為1977年寫給絃樂四重奏與管樂五

上帝與潔淨靈魂外,別無其他。」《馬太受難曲》是

重奏的室內樂作品,之後有數個不同編制的版本,其

巴赫在萊比錫時期的作品,內容取材自新約聖經〈馬

中大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版本寫於1980年。作品可視

太福音〉中的第26及27章,講述耶穌的受難。作品共

為一變奏曲,包含主題與八個變奏。

包含68首小曲,編制為兩個合唱團、數位獨唱家、兩 個管絃樂團及兩架管風琴,作品長達三小時。首演地 點聖湯瑪斯大教堂(St. Thomas Church)建築結構十 分特殊,由於在聖壇兩旁各有一架管風琴,並各有詩 班席,巴赫利用了這樣的特性,將編制中的合唱團分

一體、不可分割的。


4︱在音樂裡見到了光

奧立佛.梅湘:〈喜悅之神的凝視〉,選自《聖嬰耶 穌的二十個凝視》(1944)

會信徒的家庭,爸爸是管風琴師,而在他1977年成為 東正教徒後,早期的宗教音樂更是對他的作品有非常 深遠的影響。他特別對神秘主義著迷,曾深入研究早

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是法國著名的作

期基督教會中「教父」(Church Fathers)的著作,並

曲家、管風琴家與教育家,也是鳥類學家。身為虔誠

摘錄片段譜曲。後期,他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也多有

的天主教徒,二分之一以上的創作都與宗教主題有

涉獵,

關。他在巴黎高等音樂院的十一年歲月中,學習了鋼 琴、音樂理論、管風琴、音樂史等,其中多位對古希

塔文納為女高音及大提琴所寫的《艾哈邁托娃歌曲

臘、早期宗教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老師們,對梅湘的音

集》創作於 1993 年,共包含六首歌曲,每首的歌詞

樂創作有極大的影響。

擷取自俄國蘇聯時期詩人艾哈邁托娃(筆名;原名為

Anna Akhmatova, 1889-1966)不同時期的詩作。艾哈 《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包含了二十首作品,每首

邁托娃的〈兩行詩〉寫於1931年,說到她並不相信別

長度從二分鐘至十五分鐘不等,總長度約兩個小時。

人對他作品的讚賞;〈繆斯〉寫於1924年,道出她對

以聖嬰為主題,每首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如:

寫作的渴望;〈死亡〉寫於1942年,描述她對死亡的

〈父親的凝視〉、〈星星的凝視〉、〈交換〉、〈處

期待與死亡後的想像。

女的凝視〉、〈兒子對兒子的凝視〉、〈透過他,創 造萬物〉等。樂曲運用了他所建立的「有限移調調

這六首歌曲的節奏使用非常單純,塔文納特意選擇不

式」(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不可逆行節

使用拍號,因此演奏上有較自由的發揮空間。在〈兩

奏」(non-retrogradable rhythm)技巧之外,也使用了

行詩〉、〈繆斯〉及〈死亡〉中,大量使用陰沈又激

印度節奏與希臘節奏。〈喜悅之神的凝視〉(Regard

烈的弗里吉安(Phrygian)調式。這首作品的聲樂部

de l’Esprit de joie)是《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中

分需要非常精湛的演唱技巧才能勝任,一方面音域廣

的第十首,曲風十分有活力。作曲家除了在樂譜上標

闊(Gb3∼C#6);一方面音色變化多元,如:「胸腔

示了「喜悅」及「神」的主題之外,也使用了上述的

聲音(chest voice)」等;令一方面也因為樂曲結構

技巧。

簡單,要能在樸實中表現出足夠的戲劇張力,更是不 易。

大自然與宗教是梅湘靈感的泉源,而梅湘擁有的「聯 覺」(synesthesia)能力,也讓他對色彩有極高的敏 感度,對音樂也多了份色彩的想像。他經常將所使用 的調式與教堂的彩色玻璃做比較,甚至會刻意使用某 種調式來描述視覺上的顏色呈現。

約翰.塔文納:〈兩行詩〉、〈繆斯〉、〈死亡〉, 選自《艾哈邁托娃歌曲集》(1993)

〈兩行詩〉 對我而言,別人的讚美—如塵埃: 但從你而來的責備—是讚美。

〈繆斯〉 在夜裡,當我等待她的來臨,生命似乎懸在一絲線索 上,而在過客將煙斗拿在手中之前,什麼是榮耀、青

塔文納(John Tavener, 1944-2013)是英國宗教音樂作

春、或自由?

曲家,著名的作品多是合唱作品,如:《羔羊》(The

她來了。甩開了她的面紗,且尋找似地看著我。我問

Lamb)等。早期作品即有靜態、塊狀結構的特色,並

她:「你為但丁朗誦地獄的篇章了嗎?」她回答:

漸具冥想、精神、靈性的特質。他出生在基督長老教

「是的,我讀了。」


5︱在音樂裡見到了光

〈死亡〉

投射不同的顏色;未完成的《神秘》(Mysterium)

1. 我在某種東西的邊緣

除了結合音樂、詩詞、舞蹈、燈光效果、氣味之

它並沒有名字…… 昏昏欲睡的召喚, 從我自己悄悄溜走……

2. 我已經站在某種東西的門檻, 所有的東西都有不同的價格…… 這艘船上,有個屬於我的客艙 與乘風的帆—及與我祖國道別 的恐懼時刻。

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第五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53號(1907)

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1-1915)是著 名的俄國作曲家與鋼琴家,早期作品風格深受蕭邦 的影響,後期漸漸走出調性範疇。第四號與第五號 鋼琴奏鳴曲及《狂喜之詩》(Poem of Ecstasy, Op.

54)等屬於他中期的作品,其中可以看到傳統式的 功能和聲使用,也能看到他運用半音技巧處理不諧 和音響。

斯克里亞賓是「神智學」的追隨者,對哲學的研究 與對神秘主義的追求,讓他在創作時有非常多元的 想像。靈性、精神、狂喜、神秘、力量等關鍵字, 經常成為斯克里亞賓中期之後作品的主題,如:在 《狂喜之詩》中,他特地寫了三百多行以「狂喜」 為題的詩,來描述音樂所欲呈現之意;而他也由 三百多行的詩中,擷取其中一段來搭配「第五號鋼 琴奏鳴曲」的意象。

後期的斯克里亞賓對於結合身心靈與音樂的感官體 驗,可以說是更加走火入魔,而他所擁有的「聯 覺」能力,也給了他許多的創作靈感。1910年的 《普羅米修斯:火之詩》(Prometheus: The Poem of Fire)中使用了「色光風琴」,依照樂曲中的素材

外,他還希望能在喜馬拉雅山的山頂演出。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