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2 Excavating Italy Program Note

Page 1

2016

演出曲目

Program

喬奇諾•羅西尼(1792-1868):第三號絃樂奏鳴曲

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String Sonata No. 3

I. 快板 II. 行板 III. 中版

I. Allegro II. Andante III. Moderato

吉安•弗朗切斯科•馬里培洛(1882-1973): 第一號絃樂四重奏《里斯佩提與斯特蘭波提》

GIAN FRANCESCO MALIPIERO (1882-1973): String Quartet No. 1, Rispetti e strambotti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朱賽佩•威爾第(1813-1901):絃樂四重奏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String Quartet

I. II. III. IV.

快板 小行板 甚急板 賦格詼諧曲。非常活潑的快板。

路易吉•丹札(1846-1922):《纜車之行》(陳廷銓改編) 演出時間│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2:30 PM 演出地點│ 國家演奏廳 National Recital Hall, Taipei

主辦單位│ 演出長度│上半場約35分鐘,下半場約30分鐘

I. II. III. IV.

Allegro Andantino Prestissimo Scherzo fuga. Allegro assai mosso

LUIGI DENZA (1846-1922): Funiculi Funicula 演 出 者 男 高 音|湯發凱 小 提 琴|洪章文

Fa-Kai Tang, tenor Chang-Wen Hung, violin

蔡孟峰

Meng-Fong Tsai, violin

中 提 琴|蔡秉璋

Ping-Chang Tsai, viola

大 提 琴|陳怡婷

I-Ting Chen, cello


1︱發現義大利

演出者介紹 男高音│湯發凱 曾師事鄧吉龍、何康婷及唐 鎮等教授,2012年以優秀成績 獲得德國國立漢堡音樂暨戲劇 學院歌劇碩士;於2013年獲取該 校之歌劇類最高演唱文憑。湯發 凱獲得獎項無數,包括2007年 Francesco Palo Tosti聲樂大賽最佳亞洲獎與日本 歌曲獎;同年11月,第一屆新唐人國際聲樂大賽 最佳演唱獎及關渡新聲協奏曲比賽優勝;2008年 台灣聲樂家協會舉辦之德國藝術歌曲大賽青年組 首獎、香港國際青年合唱及獨唱大賽金獎、2011 年漢堡莫札特聲樂大賽第二獎、2012與2014年獲 台南奇美藝術獎。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與實踐大 學、私立天主教光仁中學;並擔任拉縴人男聲合 唱團、八角塔男聲合唱團及輔大合唱團聲樂指 導。

防部示範樂隊管絃樂團首席。 經常參與台北各大交響樂團,於國內演出 外,也在德、法、瑞典、芬蘭、愛沙尼亞、美、 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表演。現任國家交響樂 團小提琴演奏員。

中提琴│蔡秉璋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 樂系大學部與碩士班,師事楊瑞 瑟教授。曾接受Yizhak Schotten、 James Buswell、Paul Silverthorne等 教授之大師班指導。2005、2007 年連續兩屆獲選為台北市立交響 樂團協演人員,並於2008-2009年樂季,擔任國家 交響樂團特約協演人員。2010年通過甄選,成為 國家交響樂團中提琴演奏團員。

大提琴│陳怡婷 小提琴│洪章文 輔仁大學小提琴演奏碩士, 在校期間獲全額獎學金,並擔任 樂團首席。2003年獲選與樂興之 時管絃樂團協奏,擔任皮亞佐拉 《四季》之小提琴獨奏,於新舞 臺演出。2004年進入長榮交響樂 團,2005年進入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演奏 員。除了各項演出外,同時也積極參與大師班。 2007年8月與樂興之時管絃樂團於義大利演出, 擔任小提琴獨奏。2008年獲邀與湖南交響樂團於 鳳凰古城演出,擔任《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之獨 奏,廣獲好評,並受到大陸中央台及公共電視的 報導。

小提琴│蔡孟峰 自幼隨父親習琴,畢業於國 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音樂系及音樂研究所﹝小提 琴演奏碩士,2001年﹞,先後師 事蔡文河、孫巧玲、陳藍谷、涂 惠民、宗緒嫻教授。獨奏方面多 次獲得台灣省比賽優勝,開過四場個人獨奏會和 多場室內樂音樂會,曾任高雄中學音樂班管絃樂 團首席、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管絃樂團首席及國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大提琴 碩士。自五歲起開始學習音樂, 師事廖美英、許昱仁及熊士蘭老 師。高中畢業後,赴美深造,師 事Keith Robinson,David Wells 及Peter Stumpf。在美期間多次獲 邀參與遍佈全球之音樂節,及樂團演出。學成歸 國後,致力於各種音樂演出,在個人獨奏或是室 內樂合作上均有優異的演出呈現。2008年代表台 灣音樂家受邀與湖南交響樂團演出協奏曲,廣獲 好評。在個人演奏生命上力求精進,音樂教育上 也極為用心,期待藉由自己多年研究、詮釋的演 奏心得與國內音樂學子分享,並於2006年出版大 提琴與鋼琴爵士三重奏專輯,進一步地推廣音樂 藝術。曾任長榮交響樂團大提琴代理首席,2004 年成為國家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員。


2︱發現義大利

樂曲解說 尋找義大利的無言歌 撰文│蔡永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博士) 義大利在歐洲音樂歷史上,享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 地位。早期基督教會一路扶植聖樂;至文藝復興後 期,則在「古希臘劇場」的大纛下,誤打誤撞開發 出歌劇,成為電影出現前歐美大眾最普遍的娛樂。 相對於上述聲樂作品,器樂作品在義大利則有明顯 起落:隨製譜技術與手工業演進,器樂作品在文藝 復興時期開始大量興起,成就出巴洛克的輝煌絃樂 時代;然在古典時期之後,作曲家紛紛投入歌劇創 作,僅小提琴炫技者帕格尼尼留下一系列獨奏與協 奏曲目。很長一段時間中,所謂的「義大利器樂作 品」,指的僅有歌劇序曲與作曲家的練習或隨興之 作。一直到十九世紀後半,受歐陸國族思潮的影 響,義大利由分散的城邦追求統一。樂壇的有志之 士從德奧地區吸取器樂創作的養分,彌補長期重聲 樂輕器樂的貧乏。這些新音樂,即使受歐陸其他地 區所啟發,仍然抹不去義大利音樂歷史的光輝。

喬奇諾•羅西尼:第三號絃樂奏鳴曲

後段落為怡人的旋律;中間段落裡,作曲家巧妙地 讓四把樂器各有完整的主奏(solo)發揮,自娛娛 人,有如羅西尼日後歡笑不斷的舞台作品。

吉安•弗朗切斯科•馬里培洛: 第一號絃樂四重奏《里斯佩提與斯特蘭波提》 在義大利的音樂發展史上,馬里培洛具有雙重重要 性:一方面,他屬義大利新音樂作曲家的第一個世 代,深受德布西的印象主義與史特拉汶斯基的新古 典主義影響;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音樂學者,對 編纂蒙台威爾第與韋瓦第的作品全集功不可沒。 《里斯佩提與斯特蘭波提》為馬里培洛的早期作品 中,較被認識的一首。「里斯佩提」與「斯特蘭波 提」均為詩歌種類:前者為民謠性質,常搭配即 興;後者則興盛於15至16世紀,特色為「疊句」之 使用。由此理解這部純器樂作品,係以廿段落連綴 而成,段落之間或有明顯差異,或具有變奏關係, 亦有明顯重複,既可以看成三個樂章,也具有單樂 章迴旋曲般的韻味。此外,樂章主要由兩個素材構 成:第一個取自葛利果聖歌,具有「宗教」精神; 第二個素材則取自民歌,代表「平民」心聲。藉由 鬆散的連接與拼貼,馬里培洛以宛如萬花筒的形式 重現義大利聖俗交雜的音樂風景。

十九世紀義大利歌劇的第一位大師羅西尼,父親為 法國號教師,母親則為女高音,因此小羅西尼即使 未受正式的音樂訓練,耳濡目染下亦早早展現作曲 天份。1804年夏日,年僅十二歲的羅西尼受年輕商 人提歐西(Agostino Triossi)邀請,至其在科文泰 洛(Coventello)的別墅度暑。由於提歐西亦是一位 業餘的低音提琴演奏者,他邀請作曲家為兩把小提 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譜寫音樂,以供演奏餘興。 根據羅西尼回憶,當時他僅花三天就完成了六部作 品。他同時自承因為尚未受過嚴謹的訓練,六部作 品的伴奏型態都相當枯燥貧乏。

威爾第的絃樂四重奏創作於1873年春天,當時作曲 家正在拿波里準備歌劇《阿伊達》在當地的首演, 但因女主角史朵慈(Teresa Stolz)突然生病,排練 行程中斷,作曲家在這意料之外的空檔裡,寫作了 這部絃樂四重奏,並在該次歌劇首演成功後兩天, 於旅館以私人音樂會的形式首演這部室內樂作品。 三年後,經黎柯迪的請求,作曲家首肯將這部作品 出版,成為他傳世的唯一室內樂作品。

羅西尼當時將手稿留給提歐西,幾度易手後,這一 套作品在1855年重新被發現,且常以絃樂四重奏之 標準編制演奏。這些作品的音樂語法明顯受維也納 樂派之海頓、莫札特影響;但整體結構卻較為自由 鬆散。第一樂章為C大調,雖具有明顯的兩個主題, 但中段卻全交給新素材,與其說是奏鳴曲式,反而 更接近三段式。第二樂章為行板,亦呈三段配置: 前後兩段為c小調的沈重和絃;中間段落則為降E大 調,為羅西尼典型的抒情唱段(cantabile)之寫作手 法。第三樂章回到C大調,亦是以三段結構出發。前

因為創作日期的關連,歷來亦有不少學者關注作 品與《阿伊達》之間的關係。有人認為,第一樂 章的主題與歌劇第一幕前奏曲的主旋律類似,而 同一旋律則被使用在第一幕,詮釋阿姆內莉絲 (Amneris)對男主角拉達美斯(Radames)的戀 慕,與對阿伊達的嫉妒。除了與歌劇的關係外,威 爾第也做了許多特別的處理。在聲部份量上,樂章 裡很多片段都以第二小提琴主導,有別於絃樂四重 奏的傳統;在曲式結構上亦有特殊之處。作品開 始時,雖有兩部小提琴演奏帶有淡淡憂傷的第一

朱賽佩•威爾第:絃樂四重奏


3︱發現義大利

主題,大提琴卻同時引入帶著上行十六分音符的斷奏音 型,一開始雖不起眼,但在樂章進行過程中,其重要性 穩定攀升,到再現部甚至取代了第一主題。樂章的第二 主題則為甜美如聖詠般的四部合唱,在樂章中形成相對 孤立的段落,反映出歌劇作曲家不同於器樂作曲家的邏 輯性。 第二樂章為「小行板」,作曲家標示應「非常優雅地」 (con eleganza)演奏。樂章大致上為ABA'架構。A段裡 主旋律由附點構成,伴奏則有細緻的運弓變化,穿插抒 情甜美的歌唱片段。B段樂章中則轉為小調,使用十六 分音符斷奏的齊奏堆疊出情緒的張力。在歡欣交雜間, 隨即又回到A',以優雅的姿態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使用急板,有詼諧曲風格,但作曲家卻把「詼 諧曲」一詞移到第四樂章的賦格上使用,成為「賦格詼 諧曲」。這位義大利歌劇大師藉此幽了德奧器樂傳統一 默:一方面,他擾亂了絃樂四重奏的樂章安排習慣;一 方面,他也擬諷了絃樂四重奏的菁英傳統,以「詼諧賦 格」取代「莊嚴賦格」。這也使得這部絃樂四重奏,似 輕猶重,成為十九世紀的義大利器樂作品中的珍寶。

路易吉•丹札:《纜車之行》(陳廷銓改編) 義大利作曲家丹札來自拿波里,之後移居倫敦成為聲樂 教授。他的創作以獨唱歌曲為主,其餘尚有合唱藝術歌 曲與清唱劇等,對二〇年代歌舞劇與歌舞電影的發展產 生很大的影響。他最為膾炙人口的傑作,為1880年所創 作的《孚尼酷力,孚尼酷拉》(Funiculì, Funiculà)。 這首歌曲採用拿波里詩人突爾柯(Peppino Turco)的詩 文,係為維蘇威火山登頂纜車之開幕所作,隨後即由黎 柯迪出版,大為風行,並翻譯成無數語文,全球傳唱。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