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9 Maestro Series 5 Mahler 2

Page 1

2018

留白部位提供觀眾 打洞收藏之用

演出曲目

Program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GUSTAV MAHLER(1860-1911): Symphony No. 2, C minor, Resurrection

I. 送葬進行曲:莊嚴的快板。帶著非常嚴肅和莊重 的表情 II. 蘭德勒舞曲[Ländler]:中庸的行板。非常從容 地。不匆忙。 III. 詼諧曲樂章,引用《少年魔號》〈聖安東尼對魚 講道〉的音樂:安靜且流暢的動態 IV. 〈太初之光〉,引用自馬勒《少年魔號》歌曲 集:非常莊嚴肅穆,但是簡單質樸(聖詠曲風) V. 〈復活〉:詼諧曲的速度。狂野的進行。

I. Allegro maestoso. Mit durchaus ernstem und feierlichemAusdruck. II. Andante moderato. Sehr gemächlich. Nie eilen. III.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IV.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Choralmässig) V. Im Tempo des Scherzo. Wild herausfahrend.

演出時間│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7:30 PM 演出地點│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演出者

揮|根特.赫比希 Günther Herbig, conductor

女 高 音|陳美玲 Mei-Ling Chen, soprano 次女高音|石易巧 I-chiao Shih, mezzo-soprano 合唱指導|張維君 Wei-Chun Regina Chang, chorus master 國家交響樂團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

主辦單位│

指定住宿│

演出長度│演出總長約80分鐘,無中場休息

台北愛樂合唱團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1︱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演出者介紹 指揮|根特•赫比希 赫比希在 1984 年從東德移居 美國之後,開始在歐洲和北美洲地 區快速活躍起來。期間,他也親臨 亞洲20多次,並與東京、香港、新 加坡、韓國和臺灣等地樂團合作演 出。1984至1994年間,他先後擔任 了底特律交響樂團和多倫多交響樂 團音樂總監的職務。隨後與多個知名樂團合作,足 跡遍至紐約、芝加哥、波士頓、費城、克里夫蘭、 舊金山、洛杉磯等地。赫比希在中歐開始了他的音 樂教育,事師赫曼.阿本德羅斯、赫伯.馮.卡拉 揚與赫曼.舍爾興。1972年,他成為德勒斯登愛樂 管絃樂團音樂總監;1977至1983年間,他則轉任為 柏林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79年轉赴西歐受邀擔任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隨後受邀與歐洲各主要樂團合作,包括倫敦皇家愛 樂、倫敦愛樂、巴黎管絃、以色列愛樂等。離開東 德之前,他錄製了將近40張專輯,其中包括海頓和 布拉姆斯的交響曲系列。他的近期錄音,包括了與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愛樂管絃樂團合作錄製貝多芬第 三號及第五號交響曲、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布拉 姆斯第一號交響曲、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理查.史 特勞斯《英雄的生涯》交響詩等。在2001至2006年 擔任沙爾布魯克廣播交響管絃樂團首席指揮期間, 和該樂團一起錄製了馬勒與蕭斯塔科維契的重要交 響曲作品。2008-2010年樂季赫比希擔任國家交響 樂團藝術顧問與首席客座指揮。期間,不僅合作演 出挑戰性高的經典作品,並以NSO Live品牌實況錄 音發行馬勒第六號、第九號及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 曲。自2010年起,接受NSO音樂總監呂紹嘉邀請成 為桂冠指揮迄今。

女高音|陳美玲 東海大學音樂碩士,曾獲「亞 洲華人聲樂大賽」第二名以及「世 界華人聲樂大賽」第三名,並進入 德國「新聲國際聲樂比賽」總決 賽。陳美玲曾於國家交響樂團、國 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 團及臺北歌劇劇場製作之歌劇系列 演出,擔綱演唱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唐.喬 凡尼》、《女人皆如此》、《魔笛》及《依多美聶 歐》;威爾第《假面舞會》;韋伯《魔彈射手》; 華格納《女武神》;比才《卡門》;布瑞頓《碧廬 寃孽》;參與金希文《黑鬚馬偕》世界首演。陳美 玲經常受邀 擔任女高音獨唱,重要演出包括莫札 特《安魂曲》、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孟 德爾頌《以利亞》、羅西尼《小莊嚴彌撒》、馬

Conductor|Günther Herbig

Günther Herbig divides his activities today betwee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Far East in a career that has been equally distinguished on all three continents. Herbig's musical training took place in Central Europe where he studied with Hermann Abendroth, Herbert von Karajan and Hermann Scherchen. In 1972 he was named General Music Director of the Dresden Philharmonic and held the same post with the Konzerthaus Orchester Berlin from 1977 to 1983. In Western Europe Herbig became Principal Guest Conductor of the BBC Philharmonic in 1979 and was soon invited to conduct such major ensembles as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London, the London Symphony, the Royal Philharmonic London, the Orchestre de Paris, and the Israel Philharmonic. In 1984 Herbig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rved for ten years as Music Director of the Detroit and later the 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 He has since conducted the orchestras of New York, Chicago, Boston, Philadelphia, Cleveland, San Francisco and Los Angeles among numerous others. Herbig has recorded more than 120 works, including cycles of Haydn and Brahms symphonies. His releases include Beethoven's Symphony Nos. 3 and 5, Schubert's Nos. 8 and 9, Brahms's No. 1, Mahler's No. 5 and Strauss's Ein Heldenleben with the BBC Philharmonic and the Royal Philharmonic London. As Chief Conductor of the Deutsche Radio Philharmonie, he recorded between 2001 and 2006 several symphonies of Bruckner and Shostakovich. He has been the Conductor Laureate of the Taiwan Philharmonic since 2010.

Soprano|Mei-Ling Chen Born in Taiwan, soprano Mei-Ling Chen received her bachelor of Art degree from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nd her master degree of Art from Tunghai University. Miss Chen won the third prize in Mondial Chinese Vocalist Concours in 1999, the second prize in Asia Chinese Vocal Competition in 6LQJDSRUH LQ 6KH ZDV DOVR RQH RI WKH ÀQDOLVW RI 8th International Singing Contest "Neue Stimmen" in Germany in 1999. Miss Chen has engaged regularly in Taiwan's master orchestra's opera productions. Her important roles include Pamina in Die Zauberflote, Fiordiligi in Cosi fan tutte, Donna Elvira in Don Giovanni, La Contessa in Le nozze di Figaro, Electra in Idomeneo, Sieglinde, Gutrune and 3rd Norn in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Agathe in Der Freischutz, Micaela in Carmen, Governess in Britten's The Turn of the Screw, Amelia in Un Ballo in Maschera. She has also appeared as solo soprano in Taiwan's major


2︱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貝多芬《合唱》交響 曲、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蕭泰然《1947 序 曲》、錢南章第二號交響曲《娜魯灣》以及《十二 生肖》。

次女高音|石易巧 屏東市人。畢業於台南女子 技術學院、東海大學音樂系以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 先後師事蔡翠敏、范豫平以及徐 以琳教授。於2008 年十月赴德國 學習,已完成國立特羅辛根音樂 院,藝術家演唱文憑、最高獨奏 家文憑。藝術歌曲師承李格及賈格兩位著名藝術歌 曲鋼琴家。石易巧除了參與歌劇演出之外,也經常 受邀舉行藝術歌曲獨唱會或神劇演出,曾連續兩年 受邀至拜魯特及梅斯基爾希城堡音樂藝術節舉行獨 唱會。自2012 年樂季獲聘為德國烏爾姆劇院駐院 獨唱歌手。

合唱指導|張維君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 樂研究所,主修合唱指揮,師事 翁佳芬博士。指揮技巧啟蒙於連 芳貝老師。學習過程中曾接受Kurt Suttner、Anthony Leach、Henry Gibbons、Gabor Hollerung、Joseph Flummerfelt、Anton Armstrong、 Maria Guinand 等合唱大師個別指導。曾指導中正 高中合唱團參加台北市學生音樂比賽及全國學生 音樂比賽,獲得高中組混聲合唱優等。指導長庚大 學曉韻合唱團參加99及100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 賽,獲得大專組混聲合唱優等。2015年10月應澎 湖文化局邀請,指揮華岡唱友合唱團參加「2015 菊島國際合唱藝術季」。2016年指揮台北愛樂室 內合唱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傳唱記憶~四年五班 同樂會」。曾擔任台北愛樂合唱團助理指揮、台北 愛樂青年合唱團助理指揮暨客席指揮,台灣青年節 慶合唱團助理指揮。2014年起擔任台北國際合唱 音樂節駐團師資。現任台北市婦女合唱團、華岡唱 友合唱團指揮,台北愛樂合唱團常任指揮。

orchestras' concerts, including Vivaldi's Gloria, Bach's Magnificat, Handel's Messiah, Haydn's Creation and Nelson Mass, Mozart's C minor Mass, Coronation Mass and Requiem , Beethoven's 9 th Symphony,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Mendelssohn's Elijah, Rossini's Petite messe solennelle, Mahler's 2nd, 4th and 8th Symphony, Carl Orff's Carmina Burana, Strauss' Four last songs, John Rutter's Magnificat and David Fanshawe's African Sanctus. Mezzo-soprano|I-Chiao Shih Born in Pingtung City, Taiwan, I-Chiao Shih

graduated with a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icolog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Tungha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usic. Shih studied under Professors Tsuimin Tsai, Yu-Ping Fan and Yi-Lin Hsu. In October 2008, Shih continued her studies in Germany, and completed an Art Song Performance Diploma (Kunstliche Ausbildung) and Soloist Diploma (Konzertexam Ausbildu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Trossingen (Staatlichen Hochschule fur Musik Trossingen) and studied under Professor Monika Moldenhauer. She also received her Master of Music degree in Chamber Music from the Hanns Eisler School of Music Berlin and studied under Professor Wolfram Rieger. Shih has been invited to attend master classes by Kurt Widmer, Irwin Gage and Thomas Hampson. She also studied under renowned art song pianists Wolfram Rieger and Irwin Gage. Other than being an opera singer, Shih has often been invited to appear at art song recitals or oratorios, and has been invite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to perform at recitals at the Bayreuth and Messkirch Castle Music Festivals.

Chorus Master|Wei-Chun Regina Chang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usic, Regina Chang studied choral conducting Dr. Weng Jia-Fen. Her conducting skill was first taught by Lian Fang-Bei. During her studies, she also took guidance from Kurt Suttner, Anthony Leach, Henry Gibbons, Gabor Hollerung, Joseph Flummerfelt, Anton Armstrong, Maria Guinand and other choral conductors for individual instructions. In 2016, she conducted the Taipei Philharmonic Chamber Chorus and the Taipei Philharmonic Citizen Chorus to perform at the National Concert Hall for the concert "A Night of Classic Chinese Choral Music." She also served as the Assistant Conductor in the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and the Assistant Conductor and Guest Conductor in the Taipei Philharmonic Youth Chorus. From 2011 to 2014, she served as the Assistant Conductor of the Taiwan Youth Festival Choir. Since 2014, she has been the Coach-in-Residence of the 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Music Festival. She is currently the conductor of Taipei Women's Singing Society, Hwa-Kang Alumni Chorus and the Associate Conductor of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3︱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台北愛樂合唱團 1972年創立,1983年由杜黑教授擔任藝術總 監至今,現由古育仲擔任音樂總監暨指揮。曾與 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威爾第《安魂曲》、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比才歌劇《卡門》、布瑞頓 《戰爭安魂曲》、韓德爾《彌賽亞》、孟德爾頌 《以利亞》、馬勒第二、三、八號交響曲。首演國 內外經典作品有:錢南章《馬蘭姑娘》、《佛教涅 盤曲》、歌劇《畫魂》、《十二生肖》、許常惠歌 劇《鄭成功》、馬水龍《霸王虞姬》、《無形的神 殿》及巴赫《B小調彌撒》、《聖約翰受難曲》、 《聖馬太受難曲》、華爾頓《伯沙撒王的盛宴》 等。2007年獲台北市政府譽揚,訂定捷運東區地下 街七號廣場為「台北愛樂合唱廣場」,肯定本團對 台灣音樂界的卓越貢獻。

台北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杜 黑 音樂總監│古育仲 常任指揮│張維君 鋼 琴│劉惠珊 聲樂老師│陳美玲、陳珮琪、林慈音、施履誠、謝銘謀 駐團歌手│李師語、郭倩妏、穆福淳、宮天平、謝銘謀 經 理│莊馥鴻、劉宜欣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Founded in 1972,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was has established a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choruses in Taiwan. The chorus is awarded and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al from 1994 to date as an "Outstanding Performing Group". The chorus has collaborated with NSO for several events, repertoire includes: Beethoven's Symphony No. 9, Mendelssohn's Elijah and Symphony No. 2, Mahler's Symphony No. 2, 3, 8, Bizet's Carmen, Puccini's Madama %XWWHUÁ\, Britten's War Requiem, Orff's Carmina Burana, to name a few. From the 140-voice chorus, a 40-voice chamber choir is selected to tour and perform more selected works, and has an impressive history of overseas performances. Together with the chorus, both groups have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in many different festivals and countries. 團 長│徐宏宗 副 團 長│王建民 黃慧禎 活 動 組│李宥蓁 財 務 組│吳福音 聲 部 指 導│吳棠芬 聲部負責人│葉馨琦、洪瑩庭、李文雯、吳棠芬、 林中強、鍾 驊、歐喜強、陳宗偉 聲部服務組│林愫嫻、徐瑞玉、何如涵、邵惟萱、 李培松、謝宜璋、黃威銘、謝國進

第一女高音 吳姵瑩 吳梅華 李師語 林愫嫺 邱于玶 張紋綺 莊惠雯 許立儂 郭倩妏 陳安妮 陳虹君 陳敬庭 陳賢姃 黃千榕 葉馨琦 劉宜欣 蔡得榕 蕭沛姍 羅翠筠 拉道蕾娜 第二女高音 王薈榕 吳華芬 吳福音 李思捷 汪妘姍 林萌先 范秋屏 徐瑞玉 翁于婷 張蔚慈 陳秀雲 陳怡如 陳奕穎 曾令儀 黃之嬿 黃慧禎 詹梅琳 廖郁琦 廖真羚 蔣毓方 第一女低音 王美俐 何如涵 呂文容 宋怡瑾 李文玲 李文雯 林宜穎 林芸亦 柯瑞美 胡 童錦華 黃乃芬 楊美慧 楊蕙怡 葉日禎 董小玲 詹素吟 劉德瑩 簡吟容

琪 唐孝菲 高郁喬 莊廼嫻 陳韻竹

第二女低音 王逸琪 吳乃恩 吳棠芬 宋美嬉 李欣縈 李宥蓁 汪雅美 周季甄 邵惟萱 胡顯琦 張巧嘉 張渝韻 許瑋芳 許熒芸 郭嘉霖 陶姵仁 蔡安津 蔡宛玲 鄧涵云 簡秀玲 第一男高音 王泓健 吳宗軒 李培松 林中強 金文聿 柯更新 宮天平 徐至寧 徐孟楷 張殷齊 曹先進 陳弘哲 陳長聖 陳俊溢 陳耿盈 彭康宇 潘仕豪 穆福淳 賴智暉 鍾 驊 第二男高音 方理查 王建民 王復民 王廉威 王聖豊 吳 鄭蘭英 蕭喆謙 顏世俊 蘇建林

翰 林宗翰 胡正恆 高永和 陳柏豪 陳胤豪 陳輝鐘 曾俊輔 蔡正平

第一男低音 王亮文 吳宏達 呂子群 李宗憲 李欣哲 易廷威 姜廣茂 耿筠凱 屠世天 張友嚴 莊馥鴻 許志剛 許家豪 陳世龍 陳仲陽 陳治宇 黃威銘 廖怡敏 賴恩予 歐喜強 蔡榮杰 蔣忠翰 蔣廉君 龔 捷 第二男低音 丁達明 朱正志 周思民 范世平 徐浩鈞 莊博涵 陳宗偉 陳建隆 劉申白 謝國進 羅仲智


4︱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樂曲解說 撰文│車炎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

古斯塔夫•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馬勒 C 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全曲共計五個 樂章,譜寫於1888-94年,1895年底在柏林首演,

做了一件創作生涯裡相當罕見的事:他幾乎在同一 段時間裡同時譜寫《少年魔號》的歌曲〈聖安東尼 對魚講道〉(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 和第二交響曲第三樂章(詼諧曲),而且這兩闋音 樂使用的素材完全相同,使得第三樂章更增添諧謔 諷刺的特質。馬勒在休假結束、返回漢堡歌劇院之 前,似乎就已經準備將《少年魔號》裡的另一首歌

創作期長達六年。此曲演出規模相當龐大,由女

曲〈太初之光〉(Urlicht)當作第四樂章。但是,

高音和女中音獨唱、混聲合唱團、大型管絃樂團

他當時對於要如何總結這首交響曲實在毫無頭緒,

和管風琴共同呈現,另外特別安排一組位於音樂

尤其〈太初之光〉的音樂份量只有大約五分鐘的長

廳舞台之外的銅管樂隊和打擊樂器組,營造獨特

度,並不足以發展成為終樂章,顯然此時他的第二

的音場效果。馬勒在此曲首度嘗試在交響曲裡加

交響曲還欠缺一個更具份量、更有說服力的終樂

進人聲,儼然使得馬勒因而成為十九世紀末接續

章。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香火的最後德奧傳人,也難怪 部份人士認為馬勒第二交響曲是一首足以媲美貝

1894年2月12日畢羅逝世,馬勒前往參加葬禮時彷

多芬第九的傑作,同時還延續了新德意志樂派和

彿受到天啟,得到譜寫終樂章的靈感。因為他在葬

「標題音樂」的理念。但實際上,二者不論從交

禮中聽見合唱團和管風琴唱起德裔詩人克羅普史托

響曲調性規劃方式、樂章數量、以及各樂章形式

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的讚

的設計概念上皆不盡相同;例如貝多芬第九交響

美詩《復活》(Auferstehung),它讓馬勒心中感

曲為d小調,最後結束在同名大調(D大調)上;

覺「瞬間就像是一道強光照射,所有的事物都變得

(降E大調)結束。馬勒在第二交響曲充份展現他

寫第二交響曲終樂章,其中引用了克羅普史托克讚

馬勒第二交響曲則是C小調起始,最後以關係大調

清晰和簡單」。於是,馬勒返家之後就立刻著手譜

對於交響曲概念的別出心裁,更以此曲回應他先

美歌的前兩段詩詞,並且加上馬勒自己改填的後半

前在第一交響曲「巨人」留下的疑問,二曲共同

段歌詞,突顯基督宗教應許的復活和充滿盼望的救

書寫出馬勒心中懷抱的音樂詩歌與真理。

贖教義。同年夏天,馬勒完成了規模龐大的第五樂 章,全曲也因此大功告成。

1888年3月,馬勒才剛譜寫完成第一號交響曲「巨 人」,連作品首演都還沒有眉目,他就已經開始 著手創作下一首交響曲。就在同一年,馬勒先試 寫了一首交響詩《葬禮》(Todtenfeier),反映出 波蘭詩人密茨奇耶維茲(Adam Mickiewicz, 17981855)的浪漫主義文學詩劇(Dziady)對他的影 響;這首《葬禮》交響詩為日後馬勒的C 小調第 二號交響曲「復活」長期創作的歷程揭開序幕。 1891 年,正是馬勒離開布達佩斯歌劇院,轉任 漢堡歌劇院指揮之時。因為馬勒的新音樂名聲遠 播,讓當時已經定居漢堡的十九世紀指揮大師畢 羅(Hansvon Bülow)十分好奇,於是馬勒得以受 邀為畢羅獻藝,先以鋼琴試奏先前殫精竭慮完成 的交響詩《葬禮》給大師私下欣賞。但只見畢羅 在聆賞完畢後掩耳說道:「假如我剛才聽到的東 西叫做音樂的話,那我一點也不懂音樂。…和這 首樂曲相比,《崔斯坦與伊索德》簡直像是海頓 交響曲一樣。」

馬勒創作交響曲時,經常都有事前勾勒的縝密創作 程序和內容規劃藍圖。例如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 呈現出一位英雄(第一交響曲「巨人」)在歷經與 生命和命運的長期奮鬥之後,最終化為一坏土的過 程。在前述過程裡,英雄回顧自己的一生,過去的 歡樂時光化為陣陣徐緩的柔和樂音(第二樂章)。 然而,人類的生命,始終承受著難以面對的殘酷現 實和混亂,將心境扭轉成一種否定的負面態度和拒 絕信仰的思想(第三樂章);因為這位英雄對於自 己和上主二者都感到失望,對於生命的存在感到厭 倦,最後竟讓他成為身陷生命網羅的俘虜,撕裂出 絕望的吶喊。直到〈太初之光〉(第四樂章)的救 贖光芒灑落,照亮了內心,也道出最純正的信仰 真諦,迴響在英雄的耳際,為他帶來一絲繼續奮鬥 的盼望,但這離最終的完人境界仍然相當遙遠。最 後,終樂章揭示了人類共同命運的末日恐懼景象— 大地震動,已死之人從墳墓裡走出,排成一條無窮 盡的隊伍向前行進,裡面有各種人:平民和國王、

雖然作品受到惡評,馬勒並未真正停下他的創作

富人和乞丐、義人和罪人。他們發出渴求赦罪恩典

腳步,只因漢堡歌劇院指揮工作耗費他太多心力

的呼聲,並且夾雜著痛苦的哀號。當審判者現身

和時間,讓他的第二交響曲延遲到1893年夏季休

時,末日號角響徹四方,接下來是一陣詭異的靜

假時才得以繼續。首先,他把交響詩《葬禮》改

謐。聖者和天使的歌聲從遠處傳來,他們唱「復活

寫成本曲的第一樂章,並且重新拿出五年前留下

吧!是的,我的塵土,你將在短暫的憩息後再度復

的草稿,謄寫出第二樂章(行板)。緊接著馬勒

活!」上主在榮光裡顯現,祂散發的光芒為世人帶


5︱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來平靜和幸福,再也沒有令人畏懼的刑罰,無與倫

的幻象遮蔽的聲音,我們經常忘了問:『接下來

比的愛終於充滿人心,並且照亮人們世俗的生命。

是什麼?什麼是生和死?你為何活著?你為何受 苦?這不過是一個巨大的、令人害怕的玩笑罷?

前述第二交響曲的思維,大致上整理自馬勒在世時

我們能永遠活著嗎?我們的存活和死亡是否有意

留下的各種書面文字解釋內容,他還曾經為這首樂

義?』我們如果打算繼續活下去,就必須回答這

曲在1901年德勒斯登首演時親自撰寫樂曲解說。

些問題——確實,假如我們要繼續死亡的話!

其中不僅顯現猶太教與基督宗教神學觀的影響,還

這道召喚曾經在他的生命裡響起,他必須交出一

可感受到馬勒對生命現實的思考,以及他深遂的個

個答案。而這個答案,我將在最後一個樂章陳

人情感。馬勒認為本曲的第二到第四樂章,就像一

述。」

系列的「間奏曲」(intermezzos),為終樂章宣告 末日來臨、以及充滿基督救贖和真愛的豐富信息預 作準備。事實上,若從各樂章音樂份量上看,第二 到第四樂章確實相對較短(第二和第三樂章演奏 長度大約各9分鐘,第四樂章最短,只有5-6分鐘左

第二樂章(蘭德勒舞曲[Ländler]):

中庸的行板。非常從容地。不匆忙。( Andante

moderato. Sehr gemächlich. Nie eilen.)

右);若將第二到第四樂章合併計算,全曲似乎就

「一個記憶,一道純淨澄澈的陽光,從離別的生

形成三大區段,各自都有清楚的主題和任務:第一

命中消逝。你應該有埋葬過你所愛之人的經驗

樂章送葬進行曲演奏長度大約20分鐘,具有中介功

吧,那麼,或許在回顧往日時,某些曾經共享、

能的第二到第四樂章演奏長度總和大約25分鐘,終 樂章第五樂章的演奏長度最長,大約有35分鐘。

但早已遺忘的歡樂時光,會突然浮現在你內心的 眼睛前,就和過去一樣,將一道陽光射進你的靈 魂深處—而不是用任何的陰影遮蔽你。而你卻幾

馬勒煞費苦心在全曲的配器和管絃樂法上展現創

乎忘了剛剛發生過的事。」

意,同時凸顯馬勒早期交響曲在風格和樂種分類上 經常出現令人費解與倍感矛盾的現象,例如他的詼

第三樂章(詼諧曲樂章,引用《少年魔號》〈聖

諧曲(第三)樂章,在中段(trio)聖安東尼講道

安東尼對魚講道〉的音樂):

結束處出現的音樂最高潮—「絕望的吶喊」,就彷 彿天外飛來一筆似的,與詼諧曲樂章的大三段體結

安靜且流暢的動態(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構以及該樂章的主要音樂素材無關。而除了前文提 到此曲要求在舞台之外另外搭配分組樂團,製造末

「當你從幸福甜美的夢裡甦醒,被迫回到我們的

日號角自四面八方傳來的音場效果之外,為了在配

現實生活時,很容易就處在陣陣襲來的生命波濤

器上更明顯強化音樂的諷刺性,馬勒利用傳統管絃

之中,它永不停止,難以理解,而且突然間就變

樂團較少見的高音單簧管(降E調)獨特和突出的

得詭異無比,就像是你從陰暗的遠方望向明亮的

音色來演奏旋律,以及使用非傳統配器和演奏法—

舞廳裡翻騰的舞蹈身型—而且因為太遠了,你根

像是大鑼等非傳統管絃樂團配器的音色,或是指定

本聽不到音樂。於是,舞伴們的旋轉和扭動變得

樂手使用一束樹枝(Ruthe)擊打大鼓側框,製造

毫無意義可言。對於那些已經失去身份地位和快

特殊的聲響效果,這在第三樂章的效果特別明顯。

樂的人而言,你一定會以為這個世界看起來就像 這樣—扭曲且瘋狂,就像從哈哈鏡裡映照出來的

以下引號內容為馬勒對於第二交響曲各樂章所撰寫

模樣。於是,生命變得毫無意義。他對於各種存

的樂曲解說內容,由筆者中譯,謹提供作為聽眾在

在形式和演化的唾棄,使他被困在鐵牢籠裡。他

音樂會欣賞此曲時的參考。

發出痛苦絕望的吶喊。」

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

第四樂章(〈太初之光〉,引用自馬勒《少年魔

莊嚴的快板。帶著非常嚴肅和莊重的表情

號》歌曲集):

( Allegro maestoso. Mit durchaus ernstem und

feierlichemAusdruck.)

非常莊嚴肅穆,但是簡單質樸(聖詠曲風)(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Choralmässig])

「我們站在摯愛之人的棺木旁邊。這是最後一次

「純真的信仰發出的聲音,在我們的耳際響起。

了,他的一生,他的掙扎,他的激情,他所受的苦

『我從上主而來,也必回歸上主。親愛的上主必

和他在世時的成就,再一次呈現在我們眼前。而

定賜我亮光,祂將會照亮我走向永恆的美好生命

今,在這莊嚴而沈痛的時刻,當每日生活中的混亂

之路!』」

與困惑籠罩在我們的雙眼之前,令人敬畏不已的莊 嚴之聲讓我們的內心平靜下來——那是被日常瑣事


6︱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第五樂章(〈復活〉) 詼諧曲的速度。狂野的進行。( Im Tempo des

Scherzo. Wild herausfahrend.)

「我們必須再度面對那令人害怕的問題。這個樂 章使用前面詼諧曲樂章終結時的絕望吶喊作為起 始。聽到吶喊者的聲音了。最終,所有的生命都出 現了,最後的審判就在眼前,那令人恐懼的末日已 經臨到我們身上。大地震動;最後的號角聲響起; 墳墓爆開;所有的受造物都爬出地面,呻吟且顫抖 著。現在,他們在一道盛大的隊伍裡向前行:富人

memory of his younger days and lost innocence. The Scherzo brings uncertainty and despair, disgust for everything, but Urlicht, the fourth movement, provides the answer of faith. The last movement again raises doubts and questions, as the end of the world is at hand: the earth quakes and the dead arise, seeking the mercy of God. The last trumpet summons the dead to judgment, the terror finally dispelled by the serenity of the closing chorus, with its message of love and forgiveness in a world where all are one.

和窮人、平民和國王、教會的主教和教皇(都在隊 伍裡)。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恐懼,所有人都一同呼 號和顫慄,因為在上主眼裡沒有義人。呼求恩惠和 饒恕的聲音,聽起來真是恐怖。慟哭的聲音逐漸變 得更加悽厲。感官背棄了我們;當永恆的審判者來 臨時,所有的意識盡都消失。啟示錄裡的號角聲響 起。最後,在所有人都離開空墳墓之後,大地沉靜 下來,變得荒涼,只聽到死亡之鳥發出長長的鳴叫 聲。但連這聲音也消逝無蹤。」 「現在發生的事遠超過所預期的:所有事物都消失 了。只聽到聖人和天使的合唱團發出溫柔的聲響。 原本柔和且簡單的歌詞逐漸變強:『復活,是的, 你將復活。』於是,上主的榮光顯現。奇妙的光芒 擊打在我們的心上。一切都寧靜而美好。注意:再 也沒有審判、沒有罪人、沒有義人、沒有偉大和渺 小的差別;沒有刑罰,也沒有獎賞。一種無與倫比 之愛的感覺,讓我們充滿幸福的認知,並且照亮我 們的存在。」

Program Notes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C minor, Resurrection

Mahler began his Second Symphony in 1888 and completed it in 1894, revising the work in 1903. It was first performed in Berlin the following year, at first without the vocal movements and then, in December 1895, in its complete form. Mahler later provided a programme for the symphony. In the first movement, we stand by the coffin of a beloved person and recall his struggles, feelings and ambitions. This leads us to speculate on the nature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future life, questions that must be answered.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movements provide Intermezzi. In the Andante a moment of happiness in the life of the dead man is recalled and a sad

The Second Symphony is scored for a large orchestra.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string section Mahler calls for four flutes and piccolos, four oboes, two doubling cor anglais, three clarinets in B flat, A and C, and bass clarinet, two E flat clarinets, four bassoons, including a double bassoon, six French horns, with four more horns to be placed at a distance, six trumpets, with four more to be placed as the additional horns, four trombones, bass tuba, organ, two harps and a large percussion section. These forces are deployed with the greatest subtlety and variety in a score that, as always with Mahler, contains meticulous instructions to conductors and players. The texts used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movements are Urlicht from the seminal collection of folk–poems Des Knaben Wunderhorn and Kl opstock's Auferstehung (Resurrection). The third movement Scherzo is associated with another Wunderhorn text set by Mahler, 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 © 2015 Naxos Digital Services Ltd


7︱赫比希與馬勒第二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自信而精銳

國家交響樂團 於1986年為建立一個指標級交響樂團而 投下的希望,2005年起成為駐國家音樂廳團 隊,2014年4月起改隸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目前 已成為頂尖的亞洲樂團。樂團歷任音樂總監/ 藝術顧問包括許常惠、張大勝、林望傑、簡文 彬以及赫比希,自2010年8月起,由呂紹嘉接任 音樂總監。近30年來與NSO合作過的知名指 揮家有馬捷爾、巴夏、潘德瑞茨基、史瓦茲、羅 斯楚波維奇、柯米希奧納、史拉特金等。除了 精緻音樂會,NSO也製作大型歌劇,更以各種 推廣講座音樂會、節慶或戶外音樂會,使NSO 的節目成為愛樂大眾樂於參與的活動,形成華 人地區古典音樂的新風貌。 音樂總監 桂冠指揮 駐團指揮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 提 琴 大 提 琴 低 音 提 琴 長 笛 短 笛 雙 簧 管 英 國 管 單 簧 管 低 音 管 倍 低 音 管 法 國 號 小 號 長 號 低 音 長 號 低 音 號 定 音 鼓 打 擊 樂 豎 琴 鍵 盤 管 風 琴

Founded in 1986, 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 also known as Taiwan Philharmonic, became the resident orchestra of the National Concert Hall, and an artistic affiliate of the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n April 2014. The orchestra has benefited from the leadership of many music directors and principal conductors, including Gerard Akoka, Urs Schneider, Tsang-Houei Hsu, Da-Shen Chang, Jahja Ling, Wen-Pin Chien and Güther Herbig. Since August 2010, Maestro ShaoChia Lü has been Music Director of NSO and will lead the NSO continually to further enrich its performances and carry out its mission as the flagship of classical ensemble in Taiwan. The NSO works regularly with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musicians, including Lorin Maazel, K. Penderecki, Rudolf Barshai, Kek-Tjiang Lim, G. Schwarz, Uri Mayer, Joseph Silverstein, Leonard Slatkin, Christopher Hogwood, Christopher Poppen and many others. Tour performances were also regularly offered throughout Taiwan and in overseas, in places such as Vienna, Paris, Berlin, Singapore, Kuala Lumpur, Sapporo, Tokyo, Yokohama, Hong Kong, Guangzhou, Shanghai, Hangzhou, and Beijing.

呂紹嘉 根特•赫比希 張尹芳 ★ 吳庭毓 ★ 李宜錦 ☆ 鄧皓敦 方俊人 黃佳頎 李庭芳 ● 陳怡茹 ◎ 孫正玫 ○ 陳玟佐 鍾仁甫 蔡孟峰 洪章文 ● 黃瑞儀 ◎ 鄧啟全 ▓ 呂昭瑩 蔡秉璋 吳彥廷 黃亞漢 ● 熊士蘭 ◎ 連亦先 ○ 韋智盈 ▲ 劉純妤 ▲ 丁莉齡 曾鈺婷 ● 傅永和 ◎ 蘇億容 ○ 周春祥 王姝涵 ● 安德石 ◎ 宮崎千佳 李 浚 鐘美川 ● 王怡靜 ◎ 阮黃松 ▲ 楊凱婷 ▓ 李明怡 楊舒婷 ● 朱玫玲 ◎ 張凱婷 朱偉誼 ● 簡凱玉 ◎ 陳奕秀 高靈風 簡恩義 ● 劉宜欣 ◎ 劉品均 ○ 黃任賢 郭少融 李品萱 陳建維 ● 宇新樂 ◎ 陳長伯 張景民 黃書啟 李 珊 ● 李昆穎 ◎ 邵恆發 陳中昇 彭曉昀 ● 藤田敬介 ● 塞堤恩 ◎ 陳廷銓 ● 陳哲輝 陳振馨 楊璧慈 ● 解 瑄 陳淑杏 ▲ 許毓婷 陳相瑜

○ 陳逸群 賴佳奇 吳怡慧 陳偉泓 黃雅琪 ▲ 劉詩珊 周幼雯

郭昱麟 林孟穎 李京熹 王致翔 李靖宜 羅培菁 陳怡婷

林基弘 李家豪 黃衍繹 藍之妤 謝君玲 林怡君 林宜女閒

梁坤豪 曾智弘 顧慈美 呂 昉 呂孟珊

陳逸農 蔡竺君 康信榮

卓曉青 藍胤萱 李梅箋

李思琪

陳猶白

黃日昇

蘇品維

唐鶯綺

王淑瑜

黃筱清

王淑宜

連珮致

蔡歆婕

伏 芯

孫正茸

莊蕙竹

國田朋宏

王婉如

▓曹予勉

▲張顥嚴

吳哲維

陳彥豪

鄒儒吉

Michael Hawes

陳昱伶

杉木馨

高信譚

王瓊燁

許嘉哲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黃荻客席本場單簧管副首席 執行長 整銷推廣經理 企劃演出經理 行政管理經理/ 總監執秘

邱 瑗 王承禹 賴盈帆 王雲玉

企劃演出

整銷推廣

企劃專員/總監助理 郭奕飛 企劃專員 賴曉俐 石玲玲 溫慧雯 譜務專員 高婉瑜 樂團舞監 高冠勳 統籌舞監 蘇敬涵 助理舞監 李艷玲

行銷組長 鄭巧琪 行銷專員 王思懿 黃郁雯 劉世玥 戴瑜均 林洪儀 劉姿伶 行政管理 人事組長 林碧珠 法務專員 劉善謙 行政專員 林欣儀 陳靜怡 行政助理 張筑昀

★樂團首席 ☆樂團副首席 ●首席 ◎副首席 ○助理首席 ▓留職停薪 ▲樂季合約人員 劃底線者為本場協演人員

法律顧問 林信和 音樂諮詢 焦元溥 美術設計 黃志勳 錄音製作 NSO Live 講座計劃贊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