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20130413Kaleidoscopic France

Page 1

NSO 2013 年四月十三日

節目單

法蘭西系列:漫步展覽會 Kaleidoscopic France: Promenade at the Exhibition 曲目: Garbriel Faure (1845-1924): Pelléas et Mélisande Suite, op.80 佛瑞:《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組曲 Édouard Lalo (1823-1892): Cello Concerto, D minor 拉羅:D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lborada del gracioso 拉威爾:《小丑的晨歌》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orchestrated by M. Ravel) 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拉威爾改編)

1


法國音樂中的西班牙與俄國 法國音樂的發展裡,非土生土長的法國人士一直有著重要的貢獻,反映出法國文化開 放、包容的特質。十九世紀裡,有「世界文化之都」美譽的巴黎,吸引各界藝文人士前 來,亦是各地音樂家嚮往成名的所在。十九世紀後半,在追求「高盧藝術」(ars gallica)的同時,法國作曲家刻意避免華格納的影響,卻不拒絕西班牙風味的滲入、俄國 音樂的接納,蔚成法國音樂的獨具一格。使用西班牙風格的作曲家中,拉羅與拉威爾本身 都有西班牙血統。這讓他們的西班牙風味不是偶一為之的「異國情調」,而是一系列的嘗 試。 除此之外,拉威爾也致力尋找新的語言。1889 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讓他見 識到俄國樂團作品中不同於華格納風格的配器手法,之後開始潛心研究李姆斯基.柯薩科 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管絃樂法,並改編自己與他人的鋼琴作品, 成為世紀之交法國樂壇的配器大師。 (蔡永凱) 佛瑞:《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組曲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比利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 1862-1949)在 1892 年出版的劇作,充滿情愛、背叛、誤解與 死亡的戲劇張力,吸引當代許多作曲家以這部作品為題材,寫作各式音樂。1898 年,英 國女演員坎貝爾(Patrick Campbell, 1865-1940)計畫在倫敦演出該劇英文版,得知德布西 已在創作歌劇後,轉而委託佛瑞寫作戲劇配樂。 由於演出在即,佛瑞採用了許多過去構思的音樂素材與樂段,由學生協助樂團配器, 在一個半月內完工。1901 年,佛瑞於戲劇配樂中挑選〈前奏〉、〈紡紗女〉、〈梅麗桑 德之死〉改編為組曲,除增強樂曲張力,也擴大樂團規模,親自編寫配器。組曲在 1909 年出版時,又添加了第三首〈西西里舞曲〉,不過這首名作並非專為本劇所作,而是他於 1893 年的舊作。佛瑞的戲劇配樂謹守「配樂」的功能,或襯托著戲劇的進行,或讓劇情 前後的過渡平順,並未具有承擔戲劇張力的功能,含蓄內斂,一如佛瑞的典型風格。 (黃于真)

拉羅:D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拉羅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曲家。他自小就學習小提琴與大提琴,早年多專注在室內樂 的演奏與創作,1870 年起,才陸續發表樂團作品。 十九世紀的作曲家普遍對大提琴的掌握不足,且因大提琴較難在大編制的樂團中有效 地表現,這些阻礙,都讓十九世紀前半的大提琴協奏曲少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但拉羅對絃 2


樂器性能與技巧的純熟,加上一系列為樂團與獨奏絃樂創作的經驗,讓這部 1877 年完成 的大提琴協奏曲,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成為繼舒曼及聖桑斯後的經典名作。 作品展現出拉羅在樂團作品的企圖心。第一樂章的慢板序奏頗具法式序曲的肅穆之 風,大提琴仿宣敘調的獨奏,展現厚實的低音域。作曲家在大提琴獨奏時常簡化高音樂器 及銅管,以突顯獨奏旋律。在獨奏樂句結束後,樂團再在弱拍爆發強力的和弦,平衡之前 刻意弱化的樂團效果。第二樂章輪替出現的抒情小行板及詼諧曲,使這部原是三個樂章的 作品,呈現出四樂章的效果。詼諧曲中各種切分音、交錯節奏(cross-rhythm)的應用, 洋溢著西班牙的強烈韻律感。第三樂章在簡短的慢板序奏後,樂團的八度下行大跳,令人 聯想起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豐富的管絃樂與大提琴獨奏或是競奏,或是對話,將全 曲推向高峰。 (張偉明) 拉威爾:《小丑的晨歌》 拉威爾的鋼琴作品以艱難著稱,《小丑的晨歌》為一代表。作品原為 1904-05 年所創 作的《鏡像》(Miroirs)曲集之第四首。曲名中的「小丑」源於西班牙戲劇的丑角, 「晨歌」則為情人於午夜幽會,在黎明之前不得不分開的情歌。二者各具詼諧與柔情的特 質,在音樂上化為嚴謹規律的舞蹈節奏對上抒情的旋律,要在片刻間即放即收,是這部作 品在詮釋上最大的挑戰。 在配器時,作曲家使用大量的打擊樂器,同時也借重豎琴與絃樂的撥絃效果,展示鋼 琴版本中所難以完整呈現的華麗拍點。此外,在鋼琴上艱難的快速重複單音,交由小號與 長笛演奏,更適切地呈現出其急迫的情緒。 (蔡永凱)

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拉威爾改編) 穆梭斯基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自從 1874 年問世以來,吸引了許多作曲家將其 改編為樂團作品,最為人所知的是拉威爾的版本。這個改編基本上忠實於鋼琴版,唯一的 大改動是將〈兩個猶太人〉和〈利莫市場〉間的〈漫步 V〉抽掉。可能是因為此段與〈漫 步 I〉幾乎相同,會削弱「漫步」主題在整套樂曲漸漸發展、變異的方向感。拉威爾顯然 想要強調「漫步」主題的多次變異。他在〈漫步 I〉安排小號、法國號、長號齊奏的號角 聲響為基礎;〈漫步 II〉雖也使用法國號,卻走向木管聲響。銅管與木管的聲響成為全曲 中「漫步」主題的兩大音響基礎。 〈墓穴〉中,拉威爾使用了大量的低音銅管樂器,呼應了歌劇傳統裡隱喻「死亡」或 「地府」的聲響。緊接在之後的〈用冥界的語言與死者交談〉,由銅管轉回木管,反映著 「觀者我」與死者友人之間難捨的情誼;豎琴撥奏上行的和弦,彷彿靈魂得到救贖。

3


值得一提的是,拉威爾在〈古堡〉採用樂團中罕見的中音薩克斯風,主要著眼於薩克 斯風介於木質與金屬間的音效,且音色穩定,不容易因為強弱而改變。各式的配器細密思 考,透露出以音響色澤「註解」原曲的企圖,不僅是將鋼琴曲交由管絃樂團來演奏而已。 (蔡永凱)

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