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NSO 2012 年 11 月 24 日
節目單
探索系列:叛逆古典 New Frontier: Classical & Revolt 曲目: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Classical Symphony, op.25 普羅科菲夫:《古典交響曲》 MAURICE RAVEL (1875–1937):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D major 莫里斯‧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 Yuan-Chen Li: Intermezzo: Shang for symphonic orchestra 李元貞:《間奏曲:商》:為管絃樂團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Symphony No.6, op.54, B minor 蕭斯塔科維契:第六號交響曲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蘇聯的交響曲創作 處在極權政體下的蘇聯作曲家,創作時經常受到來自政府的干預。因著文字 的使用,受到最嚴厲監控的自然是聲樂作品;除此之外,像交響曲這樣的大型器 樂作品,亦是當權者熱切關注的對象。各種來自官方的「建議」當中,對創作者 而言,最難以忍受的,應是當權者對於樂觀正向的內容和通俗化風格的堅持。在 如此嚴峻的環境下,仍有少數幾位作曲家,奮力在自我表述的衝動和宣告愛國心 的要求之間,尋求平衡。 在眾多交響曲作曲家當中,蕭斯塔科維契經常擺盪在天秤的兩端。因著國際 間的名聲,普羅科菲夫自 1936 年回到蘇聯後的交響曲創作,第五至第七號,較 之其他作曲家享有更多創作自由。然而,即便是他,也逃不過 1948 年的大整肅。 (張皓閔)
普羅科菲夫:《古典交響曲》 普羅科菲夫的第一號交響曲完成於 1917 年,並由作曲家本人賦予「古典」 的標題。根據普氏的自傳,這首交響曲的構想源自他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時,跟 隨指揮教授齊爾品(Nikolai Tscherepnin, 1873-1945)學習的經驗。在齊爾品的熱 心教導下,普氏熟習且熱衷於古典時期風格,《古典交響曲》便是這份熱情的成 果:一部刻意模仿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形式與幽默,並融合大量 現代技法的精巧交響曲。此外,作曲家故意選在沒有鋼琴的鄉間創作此曲,是他 首部不透過鋼琴來構思的作品。1918 年 4 月 21 日,樂曲由普氏親自指揮首演。 首演後不久,因俄國政局混亂,普氏轉往西方發展,至 1936 年才回國定居。 (張皓閔) 莫里斯‧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 文/顏綠芬 在西洋鋼琴音樂發展史上,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本身是極出色的鋼琴家,作曲方面先是承繼了德 奧理論的訓練,而更多的影響則來自聖賞斯(Camille Saint-Saëns,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1835-1921)、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薩替(Eerik Satie, 1866-1925)等法國作曲家。他在第一次大戰前的鋼琴作品,已有許多傑作, 如《小奏鳴曲》 (Sonatine, 1905) 、 《鏡》 (Miroirs, 1905) , 《加斯帕之夜》 (Gaspard de la nui, 1908) 、 《高貴憂傷的圓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1911)、 《庫 普蘭之墓》 (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7)等,百年來,都已成了鋼琴家必彈的 曲目了。 這首 D 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 ,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手的 奧地利鋼琴家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所委託的,1930 年完成,1932 年元月在維也納由委託者擔任主奏首演;巴黎,則遲至 1937 年才演出。拉威 爾在接受委託後,他曾仔細的研究聖賞斯的左手練習曲(Six Études pour la main gauche seule) ,以尋求技巧困難的克服。如果有人事先不知道此曲背景, 光是從收音機或唱片聽音樂,一定無法相信那只由單手演奏,因為從音樂的 豐富度、鋼琴技巧的輝煌燦爛來衡量,一點都不亞於其他傑出的、給雙手彈 奏的鋼琴協奏曲,就如同作曲家曾經表示的: 「在一個此類的作品中,很重要 的是必須製造出一種不亞於為雙手所譜寫的聲部質感。也為了同樣原因,我 所訴諸的風格顯然比較接近傳統協奏曲裡較莊嚴的一類。」。 《左手鋼琴協奏曲》的鋼琴部份雖只是單手彈,拉威爾仍採用一般的大 譜表,也可見在彈奏上,左手將橫掃整個鋼琴大鍵盤。拉威爾對樂曲的結構, 最初表示是單樂章;後來又說可視為連續演奏的兩個樂章。而法國音樂學者 Marie-Noëlle Masson 則將其當作不間斷的三段,慢-快-慢的結構。事實上,當 作多段落的單樂章協奏曲是適當的,因為主題材料的貫穿或相堆疊,是跨越 樂章概念的。 樂曲一開始的緩板(Lento),深沉的低音彷彿地底的低吟,倍低音管的 獨奏扣人心弦;在樂團的呈現後,鋼琴才明顯的出現。拉威爾充分的發揮協 奏曲中獨奏樂器的不可一世,即使只由左手單手支撐大局。快板(Allegro) 樂段明顯受到美國爵士樂的影響,這要回溯捯 1928 年作曲家的美國之行,此 行長達 4 個月,到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和讚賞,拉威爾也對美國處處可聞的 爵士樂印象深刻。據說鋼琴家維根斯坦一拿到樂譜試彈時,對這樣的爵士風 有點不太適應,到後來才全然接受。 這首樂曲兼具傳統協奏曲的形式、典雅氣質,以及二十世紀複合式元素 堆疊、節奏解放的特質,當然少不了拉威爾獨特的舞曲基底。樂曲最後的裝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飾奏,獨奏者長達 3 分多鐘(甚至有鋼琴家超過 4 分鐘)的發揮,令人回味起十 九世紀的傳統。曲長約 17-19 分鐘,以單樂章而言,似乎有點太長,但是樂 曲進行中,速度多次變化,高潮迭起;而拉威爾卓越的配器手法,也再度爆 發其精緻迷人的魅力。
蕭斯塔科維契:第六號交響曲 蕭斯塔科維契無疑是蘇聯作曲家當中,最具天才卻也最辛苦的一位。他的作 品經常在面對自身的悲觀內省和討好官方的樂觀簡潔之間掙扎。以他的十五首交 響曲為例,就有像是第二、三、七、十一和十二等「符合黨國期待」的標題性作 品,也有像是第一、四、六、十、十三、十四等更為個人化的創作。當然,亦有 較難界定的作品,例如著名的第五,雖不具有標題性,卻受到國家意識型態一定 的影響。然而,無論位在天秤的哪一端,蕭氏的交響曲創作,總是極富創造力, 具有相當高的品質。 1936 年,蕭氏遭逢第一次批鬥,許多作品被勒令禁演;隔年,他完成第五 號交響曲,作為「對黨的批評的回應」,作品得到相當正面的評價,暫時緩解了 官方對他的猜疑。1938 年,蕭氏宣告他的第六將是一首結合獨唱、合唱和樂團 的《列寧》交響曲;然而,隔年完成的第六,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樂曲於同 年 11 月 21 日首演,起初頗受歡迎,但批判亦隨之而來。1948 年遇上第二次批 鬥時,第六和之後的第八、第九同被批為「形式主義」,遭到禁演。 樂曲只有三個樂章,從最緩板的慢速樂章開始,後面跟著快板的詼諧曲和急 板的舞曲。慢速的第一樂章演奏時間超過全曲的一半,憂鬱陰沉的氣氛裏,蘊含 大量巴赫式對位風格的展現。詼諧曲充滿詭怪的音效,一掃第一樂章的陰霾;之 後是具有加洛普舞曲(Galopp)風格的第三樂章,整個樂章熱鬧緊湊、一氣呵成, 最後那進行曲般的歡騰尾奏,尤其「討人喜歡」。 (張皓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