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ories.isu.pub/63284642/images/5_original_file_I0.jpg?width=720&quality=85%2C50)
1 minute read
假扮、誤會與巧合的笑鬧火花 — 外文19級公演《音錯揚差》
from OBSERVE.NTHU 清華雙週報 VOL.08
by 清大媒創
《Lend Me a Tenor》是美國劇作家肯.路德維希(Ken Ludwig)創作的著名喜劇,曾上演於倫敦西區劇院與紐約百老匯劇院(堪稱英語世界中最高水平的商業劇院代表),更曾被紐約時報譽為「由當世劇作家所寫的兩部偉大鬧劇之一」。劇中描述 1934 年在美國的一處劇院,邀請了全世界著名的男高音 Tito(蔡宇喬飾)來為劇院演唱歌劇《奧賽羅》,劇院經理 Saunders(王昱翔飾)與他的助理 Max(鄭曜綦飾)暨期待又怕受傷害。
然而 Tito 的太太 Maria(林湘庭飾)陰錯陽差之下,誤將劇院助理的女友 Maggie(王俐絜飾)錯認為 Tito 的婚外情人,盛怒之下便奪門而出,妻子離去而悲痛不已的 Tito 更因服食了過多安眠藥而一覺不起,情急之下經理 Saunders 便指派了助理 Max 代為演出。正當演出開始,正牌的 Tito 卻又悠悠睡醒,隨後遇見旅館服務員 Bellhop(謝欣恬飾)、劇院創辦人 Julia(王思勻飾)與劇院女高音 Diana(鍾沁恆飾),引發一連串假扮、誤會與巧合的笑鬧火花。
Advertisement
翻譯融合在地特色
兼任編劇股的林湘庭、鄭曜綦與其他成員決定劇本時,原先內部票選由英國名著《簡愛》與本次演出的《Lend Me a Tenor》進入最終票選。但考量演出規模、演員與技術能力,以及當屆團隊整體氛圍,最終決定演出《Lend Me a Tenor》一劇。為了讓觀眾更能夠享受演出的內容與劇情起伏,劇本團隊也特別將許多翻譯融入在地文化特色或中文諧音,如「哈姆雷特」成為「哈姆太郎」;告別式要演唱的不是「安魂曲」而是「大悲咒」;角色 Julia 的翻譯不為「茱莉亞」而為充滿台味的「珠姐」。飾演 Maggie 的王俐絜,在譯名決選時提出的「音錯揚差」,更是巧妙結合了「音樂」與「誤會」,讓觀眾更快速理解劇情。
從哄堂大笑獲得滿滿成就感
擔綱演出主角 Max 的鄭曜綦回憶一路準備演出的過程,為了演唱義大利文歌曲,時常走在路上戴著耳機,一邊聆聽一邊高歌練習,就算引來路人同學各種異樣眼光,也只盼能在觀眾面前原音重現。飾演劇院經理 Saunders 的王昱翔也認為,熟背饒口冗長的台詞是準備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飾演女高音 Diana 的鍾沁恆更說,演出結束當晚,午夜夢迴的竟然都還是台詞內容。她還透露,雖然親密戲碼都是借位演出,但演員們排練前還會先吃薄荷糖,避免異味尷尬。
但回顧演出當晚,鄭曜綦也說到,雖然演出前十分緊張,但上台後隨著觀眾的笑聲,心情漸漸輕鬆起來。甚至許多原先沒有意料到的笑點,台下卻哄堂大笑。無論戲劇或歌唱都隨著劇情推進而更加放鬆演出,並從滿堂笑聲獲得這次公演演員們共同的成就感。鍾沁恆也覺得,透過一場成功的公演,讓外文系同學之間的感情更為緊密。
演出彩排一波三折 主角脫臼帶傷演出
受到下學期大禮堂檔期影響,今年的公演改到上學期末舉行。無論準備或彩排時間都被大大壓縮,總籌王采翎想到準備歷程的艱辛仍然十分難忘。前期更因為經費不足與人力短缺的問題,差點無法順利開始,倍受許多老師關切。從寒假物色劇本與選角開始,六十餘人的演出團隊無不全力以赴。王昱翔說,在接近演出的幾個月內,演員們每週練習十餘小時,其實非常累人。劇組的技術及舞台部門也得在僅僅一週的彩排時間內裝設舞台佈景、熟悉並調整燈光音響,實為不易。
正式演出前一日,飾演男高音 Tito 的蔡宇喬更因為動作過大導致舊傷復發,右肩脫臼,最後帶傷演出,堪稱十分波折的準備歷程。王采翎回憶前一年學長姐傳承時,曾說到「做事不難,做人最難。」背負眾人的期待是相當龐大的壓力,但也十分感謝同學們一直相伴左右一起努力。除了同級應屆畢業生之外,演員們也十分感謝外文系學弟妹不問報酬的付出準備,期待外文系 20 級下次帶來更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