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水木書苑:校園書店的轉型

水木書苑成立於 1987 年,當時校方逐漸注重人文社會領域的發展,計劃增設人文社會學院,所以邀請蘇老闆至學校開設科學及人文並重的書店。在最興盛時期,店內有近六萬種的書籍,是清大同學們的共同回憶。

人們不再「逛」書店

Advertisement

然而近年來,科技日新月異,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工具書逐漸被搜尋引擎取代,線上遊戲及影音平台的蓬勃發展讓娛樂的選擇更多元,使得書本不再是許多人空閒時的首要選擇。同時,顧客的消費模式也越來越多元,以往必須要親自前往實體書店,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透過網路訂購,隔天就可以收到貨品,大幅減弱人們對於書店的依賴度。

曾經人滿為患的書店,如今門可羅雀,許多實體書店更因為營運不佳紛紛倒閉。

蘇老闆提到,這五年來變化急遽擴大,以前「逛」書店是人們的一大休閒娛樂,大家生活單純,閒暇之餘都會到書店看看書,打發時間。和買書相比,「逛」書店才是真正的樂趣所在,相信許多愛書人都有在書店裡隨走隨翻,不經意翻閱陌生領域的書籍後被深深吸引的經驗。

但在數位化的浪潮以及消費型態的改變下卻減少人們探索興趣的機會,網路書店會透過瀏覽記錄及消費紀錄等大數據,推薦消費者相同類型的書籍,消費者往往透過他人推薦或是暢銷排行等,未經翻閱就決定好要購買的書籍,難以拓寬閱讀視野,也限縮自己的閱讀領域,也是所謂的「馬太效應」。

重新定位:校園書店到社區獨立書店

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許多產業都被迫轉變,書店也面臨著需求減少、功能被網路書店取代的問題。「其實也有很多校園沒有書店。書店是必要的嗎?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找不到答案。」蘇老闆說道,他在成功大學經營 50 年老書店的朋友,近期因經營不善及遷址問題而結束營業。蘇老闆認為,成功大學的師生加起來超過兩萬人,將近清華大學的兩倍,如此龐大的校園,都透過行動表示不需要校園書店,更讓他重新審視水木書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十年前的水木書苑就只是單純的書店,並沒有舉辦任何活動。在感受到進入書店的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後,蘇老闆開始改變營業的型態,將水木書苑定位為「社區獨立書店」經營發展,希望透過各項藝文活動,提供網路不可取代的功能,吸引大家重返書店。

蘇老闆認為書店所扮演的就是「傳遞知識」的角色,不論是書本、講座或是電影,希望透過這些活動建立大眾與書店的連結。

成為無可取代的場域

已經持續長達8年的水木故事屋,是店內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水木書苑特別規劃了故事互動區,假日會定期邀請愛心媽媽説故事給小朋友聽,近期更是和幼教系的同學合作,讓故事屋的活動更生動有趣,吸引許多家長帶小孩進入書店。水木書苑不只提供校園書店的服務,還發揮了社區書店的功能,期望藉此培養小朋友閱讀課外書的興趣。

此外,水木書苑不定期舉辦許多演講及新書分享活動,也經常和學校關注議題與社會事件的社團合作,如基進筆記等,邀請各方講者來校演講,期望藉此引起同學們對於各議題的關注討論。新書分享會則是邀請作者到店內的咖啡廳座談,不僅提供作者和讀者直接溝通的平台,也讓讀者們可以一睹作者的風采。

除了在故事屋和講座活動,蘇老闆近年也積極舉辦人權影展及歐洲影展等活動,並開設映後座談會。蘇老闆說以前可能只有五、六個人參與活動,但今年的歐洲影展,每次都有近三十人共襄盛舉,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但因為活動訊息主要是透過店外的小黑板及粉絲專頁傳遞,宣傳上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目前正和圖書館與藝術中心洽談合作,希望讓更多同學一同參與。

與學生之間的連結

老闆平時看到許多同學透過博客來訂購書籍,其中除了教科書外也有一定比例的課外書,認為同學對書籍還是有一定的需求。他說道:「可能是我們沒有作好跟學生之間的連結,讓同學在想買書的時候,沒有先想到水木書苑。」

實體書店的速度跟優惠可能不及網路書店,但買者能完整翻閱書的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找到絕版或是網路書店無法訂購的書,還能享受書店的氛圍,希望下次同學要在網路買書前,不妨到水木書苑逛逛,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