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o l . 5
那 些 思 辨 與 思 辨 之 外 的 事
劇」
「傢
工作
劇 合戲
工聯
社 社會
記錄
動 坊活
劇場的超展開 巷弄裡 的
:蕭紫菡舞蹈 劇場──土地
計畫
微光─
─關渡
山行訪 談
雙輔修
人物專訪──
張敦智
制度的 變遷
如何面對雙輔
生──教授和 助教的教學經 驗談
主 編 的 話
// 葉昀昀 此次系刊在新的學期發出,而編務的歷程也剛好跨越了新舊 系學會的交替。這也同時代表著此屆系刊部分的編輯群也將在此 刊之後卸下編輯的角色,換上一群具有活力而新的團隊繼續深 耕、觀察與書寫。接續著「關注系上,深化討論」的主旨,此刊 回顧了上學期所發生的事,一是由上屆社會系系學會(B01)與 社會系系學會於系館所辦的「傢劇/戲劇工作坊」專題,從當天 的活動紀錄到整個過程的回顧、和之後延續著思考:社會學常常 說的「對話」在語言為媒介之外,是否能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戲 劇透過光、影、身體的變化,能否讓人從不一樣的體驗模式理解 到議題當中的「人」,並進而達到同理或自我政治意識的培力? 社會學訓練的「實踐」手段除了社會運動,還有沒有別種火花可 能?…本專題訪問了創辦人皆受過社會學刺激,劇團宗旨也為關 注社會和社區的「蕭紫菡舞蹈劇場」與「關渡山行」、以及目前 雙修社會系與戲劇系的張敦智同學,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怎麼說 吧! 第二個專題來到「雙輔修制度」,在大家可能沒有發現的時 候,雙輔修制度在此學期悄悄有了不同的變化,以雙主修而言, 增加了「需要先修過一門系選修和一門系必修」的規定。社會系 每年通過大量的外系生申請雙修輔系,在這每日活動的系館裡, 除了本系生,其實還有大量的雙輔修生因修課在活動著,而這卻 是一般以社會系為單位討論時,鮮少注意到的事。究竟雙輔生跟 本系師生怎麼互相看待彼此呢?這些雙輔生,又為何願意在擁擠 的課表內塞進份量不清的社會系課程呢?這帶給他們甚麼刺激? 本期雙輔修制度,試圖拋出這些疑惑,並訪問了一些雙輔修生, 試圖讓這系館的面貌和內容更加多元而有活力。 感謝大家本期的收看!敬請也繼續期待下一期!
2
目 次
4 「傢劇」社會社工聯合戲劇工作坊活動記錄 11 劇場的超展開: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 18 巷弄裡的微光──關渡山行訪談 25 人物專訪──張敦智 28 雙輔修制度的變遷 30 如何面對雙輔生──教授和助教的教學經驗談 31 請回答吧!雙修生
// 黃袖舒 蘇品瑄
「 傢 劇 」 社 會 社 工 聯 合 戲 劇 工 作 坊 活 動 記 錄 4
在五月三號這天,社會與社工兩系的系學會一起合作、舉辦了戲劇工作坊「傢劇」。這次 兩系系學會一起合作工作坊,是想讓參與者透過肢體的活動,表達自己對於一個主題的想 法,並從中帶入社會學的想像,同時也能看見別人如何用身體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看見不 同樣態的思考框架。而在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1](以下簡稱為應劇中心)的老師討論 之後,決定將工作坊的主題取名為「傢劇」,由於每個人對於家的定義與想像不同,而不 同性格的人、不同種類的家庭形式等排列組合在一起後,更使得「家庭」顯得複雜,而也 是社會、社工兩系不斷討論的重要議題。當對家庭有著不同想法的社會學、社會工作領域 的學生,碰上了戲劇,會撞擊出怎麼樣的火花呢? [2]
活動
在活動的一開始,老師首先帶領大家 進行一系列的熱身,讓參加者認識彼此、建 立關係。首先進行的是發聲活動,大家閉上 眼、圍成一圈,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而許多 人的聲音和在一起就組合成某種意象,可能 是夜晚的叢林、祭祀的場合等等。接著進行 分組,以兩個人為一組,其中一人需透過聲 音引導另一位閉眼者在空間中走動,並且聲 音有著高低、遠近的差異,讓大家體會同伴 之間關係的改變。
我 印 象 最 深 刻 的 一 個 活 動 是「 音 境 劇 場」,一位同學藉由帶領閉上眼睛的夥 伴觸摸隨意置放在地上的物品,搭配人 聲音效 ( 不能只用語言 ),將心中勾勒的 劇情盡可能的傳達給被帶領的同學,雙 方的劇場體驗全然來自於彼此的信任與 猜測。無論事後兩人預設的與體驗到的 故事如出一轍或截然不同,這段拿掉語 言後嘗試訴說與裡解的過程,必然讓兩 個人的關係起了微妙的變化,彷彿成了 多年好友,熟悉而親切。(公衛二 曾 子家)
一 開 始 的「 聲 音 肢 體 釋 放 」 的 放 鬆 練 這個遊戲的結果,是很多人猜測的故事 習、「兩人只能有一些部位著地」、「雕 都和帶領者想去甚遠,帶每個人所想的 像姿勢接龍」等合作模式,開始讓我深 刻領會到:身體不僅僅具有滿足日常生
故事都極為特別富創意性;這個活動讓 我領略到:人都存在異質性與不同環境
活所必需之功能,還有我們常不注意到 的 自 我 展 現 與 揭 露 之 可 能, 與 為 符 合
形塑脂生活脈絡,但只要我們都願意傾 聽與欣賞,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動人的,
社會期待所壓抑的生命力量。(社工一 林羿萱)
沒有甚麼是所謂典型樣態 / 異端的人事 物。(社工一 林羿萱)
之後便開始進行稱為「瞎子系列」的活 動,先讓幾件物品散落在地板上,然後大 家根據這些物品想像一個故事,之後便帶領 閉上眼的同伴在這些物品之間走動,透過光 線、觸覺或聲響等視覺以外的感官讓同伴感 受自己的故事,而有趣的地方在於當彼此再 次睜開眼、描述自己所經歷的故事時,往往 與同伴設定的故事大相逕庭,顯示了每個人 理解事物的框架非常不同。
有個活動讓我特別印象深刻,老師要求 兩人一組,其中的一人閉上眼睛,而另 一個人必須利用場 內的器材或聲音, 簡言之就是指利用 視覺和觸覺,來帶 領閉眼的人一場故 事的體驗,雖然一 直知道人類非常依 賴視覺,但真正閉
上眼睛去行走時,無際的黑暗令我感到茫然 和驚懼,我每走出的一小步都是戒慎恐懼下 才踏出。但我的帶領者很努力地想給我一個 完整的故事,雖然其中也鬧出不少笑話,我
環畫,我們都可以接續同伴的上一個姿勢完 成下一個新的故事/圖畫;接續下去,我們 甚至是六、七個人透過接龍完成一幅完整的 畫。我感覺我成為了一日藝術人,成為了畫
一直去解讀他想給我的訊息,其中他給我一 個動作我以為他是要我將香蕉皮丟到垃圾 桶,但事實上他是想告訴我我正在採香蕉, 這經驗真的很有趣,我們對於訊息的解讀通
的一部分,覺得相當新穎。(社會二 王怡 雯)
常無法脫離自己的思維和經驗,平時生活在 城市的我哪有採香蕉的經驗呢?結果我當然 誤解了。(社會一 洪維欣)
/ 身體雕塑 接著進行的是「身體雕塑」,首先,每個 人隨著老師有固定節奏的鼓聲自由地走動,當 老師敲一聲鼓聲,大家便要定格、有意識地擺 出一個雕塑,並同時觀察別人姿勢、尋找與自 己姿勢的意象相似的同伴,並說明意象相似的 點。之後便進行身體雕塑接龍的活動,先觀察 同伴的姿勢後,再另外擺出與同伴姿勢有所互 動的身體雕塑。在身體雕塑的活動中,需要的 是「觀察」與「加入」同伴的雕塑,而在觀察 與加入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觀察角 度與創意的加入方式,而這些出乎意料的想法 除了讓參與者看見每個人想法的異質性以外, 也不斷地打破人們既有的思考框架,使人看見 不同思維的存在。 我相當喜歡下午的一個環節:我跟我的同伴 要透過靜態的身體雕塑完成一幅又一幅的連
/對「家」的概念想像與雕塑畫面 一系列的暖身戲劇活動結束之後,開始進 入整場活動的核心。老師將所有人分成兩組, 大 家 圍 坐 成 圈, 彼 此 分 享 自 己 對「 家 」 的 想 像;分享完一輪後,便開始為每個人的概念進 行團體的肢體雕塑。討論、安排好每個人的概 念雕塑之後,便開始進行兩組的展演和互動, 觀賞的那一組要在展演的那一方每一個雕塑結 束後,試著猜想這樣的雕塑想傳達什麼樣關於 「家」的概念。 在對家的想像時,我覺得家就如同一個圓 圈,圓圈中的人群,有著各自的悲喜憂樂, 也存在好與壞的關係。然而這圓圈內有著它 的互補性,得以維持這個家的圓。而在討論 家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衝突、家暴,對 離婚的迷思等,我反思我先前的「家庭圈圈 法」,突然有種,維持家庭的圓,是不是也 是社會建構出來的價值呢?許多高風險家庭 中,關係無法斷絕;許多人對單親、離婚等 抱持著偏見,甚至是歧視是不是源於社會建 構了我們對家庭的想像,凡是與其相悖的, 便是不正常的、不圓滿的、不友善的?(社 工一 王培根)
5
「家」的概念雕塑呈現、分享結束後,同樣 依照剛剛的組別,輪流分享一個自己在家中 遇到的困境或問題,並進行討論、整合,把 大家的問題統整成一個主題,再用三個有連
會學、社工兩種角度如何看待和解決家庭的 問題。社工系同學提到許多進入個案的經驗, 在面對個人時,因為也有學過一些社會學基 礎相關知識,所以會先理解到個人問題背後
續性、有劇情的團體肢體雕塑呈現,帶出一 個 未 解 決 的 問 題。 第 一 組 的 三 個 畫 面 呈 現 的是家中長輩爭吵時,孩子試著不說不聽不 看。對立的雙方價值觀有巨大落差而導致衝 突,並且彼此都將錯誤歸咎於對方、將自己 的行為合理化;孩子則被迫選邊站,成為了
的結構性力量,再去思考、嘗試如何用社工 所學去協助個案。社會系同學則提到,在面 對家庭問題時,以社會學的角度會如何去剖 析、如何期待或進行政策、教育上的嘗試和 突破。最後,老師也分享到,她認為劇場可 以作為一種討論議題的形式,提供觀眾其他
兩邊衝突的代罪羔羊。畫面展演完後,老師 帶領大家討論這種困境發生的原因,並讓大 家用自己所學的社會學、社工相關知識進行
思考與突破的可能方式。以活動前半部的暖 身、建立關係的活動來熟悉劇場語言,再以 劇場語言呈現身體雕塑,這樣的過程可以應
思考、分享。討論過程中提到,衝突的雙方 或 許 各 面 臨 不 同 的 困 境, 沒 有 輕 鬆 的 環 境
用在許多議題的討論上。除此之外,這樣的 活動在面對不同的群體時,也會呈現不一樣
可 以 感 受 生 活, 可 能 需 要 休 息。 而 造 成 各 說 各 話 的 原 因, 或 許 是 因 為 我 們 沒 有 被 教 導 該 如 何 排 解 自 己 的 情 緒, 進 而 造 成 溝 通
的戲劇態度,讓相異背景的參與者可以從中 汲取補充自己所學的養分。
的 障 礙。 家 庭 背 後 的 衝 突 與 拉 扯, 也 有 可 能 是 青 少 年 行 為 偏 差 的 原 因, 因 為 小 孩 子 想 要 逃 離 那 個 充 斥 著 衝 突 價 值 觀 的 家 庭。
在和小組員討論後我發現,或許每個家都
第二組的三個雕塑畫面呈現的是家中成 員因意見不合而爭吵,爭吵沒有解決任何問 題,但大家仍若無其事地把這些未解決的問
吵過後家人都知道問題沒有解決,但為 了表面的和平,家中的人選擇去漠視那問 題,或許每個家庭吵架的主題並不相同,
題埋藏在心底。即使彼此的心已不在同一方 向,但仍有一股又一股的力量將對方強拉在 一起。在呈現結束後的討論中,特別集中於 第三個畫面展現出的張力,似乎表現了社會
但也是有許多同學跟我遭遇一樣的困難, 也是有很多人了解我的心情和處境,有時
的期待與壓力,使得這個快要分崩離析的家 庭繼續努力維繫著。在第三個畫面中,同時 呈現了內部成員力量和外部力量介入家庭的 情況。內部力隨著老師的鼓聲量指的是,對 許多台灣家庭而言,離婚從來不是一個選項; 而這個觀念也是受到外部力量--外界的聲 音、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壓力影響。從這個討 論,大家也延伸到在台外籍配偶的遭遇,語 言的隔閡、家庭制度和小孩使得他們在面對 充滿裂痕的家庭時,更沒有辦法選擇離婚。
不同,但我和我家人之間發生的問題,在 其他人的家庭裏面也會發生,而且甚至連 解決之道都非常相似,比如溝通不良,大
突然覺得講出來後,自己也輕鬆了許多, 並不是說我家中的問題就此解決了,但在 討論中,我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面對這些 問題,或許當我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問題, 我知道我可以採取怎樣的態度面對。雖然 這個活動並非專業表演,但它讓我對戲劇 有了一層「真正接觸」的體驗,也讓我看 到戲劇在其他方面運用 的可能,戲劇並非只可 以用來觀賞,在其中體 驗和討論,可以讓思維 和想法有了新的可能。 (社會一 洪維欣)
在後面的分享中,同學們也開始討論社
6
我發現,從一開始的分享,到後續以劇場方式看這些對家庭的想像與討 論,從中可以激盪出很多不一樣的觀點,也呈現出許多以往未曾發現的 問題,結合劇場方式與我們各自的知識與背景,可以引導出很多開放性、 創意性的想法與意見,對家的想法,對社會結構下的家庭有新的體會與 反思。(社工一 王培根) 通過展演的肢體動作我跌入自己的家庭衝突故事,並且體會到一些社會 中他人家庭隱忍不揚的傷,展演後的心得分享我們也開始了關於家庭的 討論,氣氛有些低落但我們都知道自己正在反思並且思索更多家庭的問 題與改變的可能。(社工一 林羿萱)
/ 心得分享 / 社會四 陳薏安 大家都說,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但我們卻在其中傷痕累累。 我們爭吵,任情緒狂暴地激起漩渦; 我們避免溝通,讓所有不滿在平靜的表面下暗潮洶湧; 或是我們早已失去所有心靈牽絆,只剩名為家的牢籠囚禁。 家是什麼?一人有一個答案。你的「家」不是我的「家」,我的「家」 也不是你的「家」。但,「我們」的家是不是「我」的家? 當家人離散各地、當家人不再溝通、當家人只剩血緣或法律上的關係勉 強撐持……家,究竟還剩什麼? 傢劇,讓我們認識劇,更讓我們認識家。我們是舞台邊的說書人,旁白 自己的故事;我們是舞台前的導演,編排自己的劇碼;我們是舞台上的 演員,演出自己。 在舞台上,我們終於找到隱藏在最深處發膿的陳年舊傷,合力劃開第一 刀。 這是一場長期療癒的開始。 / 社會二 王怡雯 「你對家有什麼樣的想像?你的家庭遭遇到了什麼困境?」我們試 著從劇場切入這樣的問題,在過程中我們反覆思考、對談,用肢體演繹 我們的想像,在其中撞出了許多火花,也對社會社工的學說有了不同的 認識。 這次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前來參加。一開始被身
7
遭的人肢體的狂放程度所震懾,心底暗暗想著:「我今天是不是不自量力跑錯 場子了哭哭」;後來在一次次的肢體解放、關係建立,以及身體雕塑之下,我 感覺我的身體少了一些扭捏,多了一些自由。其實我們的腦中都有豐富的想像 力、我們的肢體也一直都有無限的可能性,只是我們的文化對身體長期的規訓 讓我們忘了如何去使用他們,進而封閉他們。我相當喜歡這種身體解放的感覺, 在腦海中的圖像與身體的實作連上線的同時,我覺得當下的我充滿生命力,不 受拘束。走出了教室後又回復了平常熟悉的規訓,但是心中已種下了不同的念 頭,相當值得的一次工作坊! / 社工四 張哲銘 經過這幾天的沉澱,認為本次的戲劇工作坊其實有很多的啟發。早在報名 之前,對於只有為期一天的工作坊,自然對於其內容所包含之 [ 戲劇專業 ] 的 技巧傳授的期待較低,希望可以有更多以 [ 戲劇 ] 為媒介,迸出專業上面的火 花。而這一天的課程中,並沒有讓我失望。不但讓我體驗到很多在劇場中所練 習的活動,也很多專業上的互動,更交了很多朋友。短短一天的時間,體驗和 經驗的東西,獲得了很多,感到很值得。 / 社工一 柳伊詩 起先是對「家」的主題太有興趣而報了這個工作坊,原本中午休息時還覺 得不進入正題很煩,後來整天結束後,才發現劇場真的是很有趣的工具,老師 看似慢慢來,而且還佐以很誇張的笑聲,但關係建立起來,我們反而在最後兩 小時能好好交換想法,無論是對於家庭不完滿的那塊,抑或是對自己所學的想 像,覺得這種活動很有趣,也讓我發現我的肢體聲音很能開發啊!當天認識的 朋友也很珍貴,因為傢劇,所以有一種新的表示可以表達自己想法,而也在揣 摩中完成自己對家的想像。 / 社工一 林羿萱 戲會散,活動也會結束,但它帶給我對於戲劇的想望,與家庭甚至生命命 題的反思是沒有停止的。也讓我更深刻理解的「同理」的意義與重要性。學習 很多知識理論的我們,常常會把包容、接納與同理琅琅上口,但當我們到了那 個將理論知識實踐於社會的時間點,又往往陷入傲慢並且與社會斷裂的囹圄。 我開始反省之前參與戲劇演出的經驗,我發現過去的我只想通過誇大的演技博 得掌聲與加溫氣氛,常忽略了揣摩演出角色的生命歷程與心靈狀態;但現在 我告訴自己:戲劇可以作為一種「同理」知識的練習,理解每個生命、每個 文化的獨特與完整;戲劇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反省與思索實踐美善社會的另 一種可能!
8
[1] 這次的戲劇工作坊,我們邀請到
子抒發情緒、發展肢體語言、學習
一天思、動、演的過程後,晚上推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淑雅老師
自我表達、促進人際溝通之外,也
開家門看見家人,會有更加豐富、
帶領我們一起進入戲劇互動和討論。
期望進行一種公民教育、培養獨立
難以言說的感受吧 ( 笑 )。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 2006 年
/批判思考。
另外,找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老師
創立,致力於與各地社區、社群民
論壇劇場:
來帶大家,也希望跟系上同學分享
眾進行劇場教育和社會議題的討論。
應劇中心從 2012 年開始,每年都
一個帶有社會學意涵的實踐案例。
從社區劇場到論壇劇場,他們期望
會設計一場以社會議題為主的公開
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透過舉辦以社會
劇場也能夠作為一個公民討論的場
演出。2012 年第一齣論壇劇場《小
議題為主題的公開演出,讓受壓迫
域,並促進人們的公眾討論和參與。
地寶》討論迫遷、居住正義問題,
聲音以更多元靈活的方式被聽見;
社區劇場:
2013 年《一僱二主》討論派遣員的
也透過舉辦社區劇場工作坊,凝聚
應劇中心與各地社區、社群民眾進
遭遇以及台灣勞工的困境。他們期
了多個社區的公共意識,讓地方的
行劇場教育和社會議題的討論,鼓
望論壇劇場能作為公民教育的媒介,
公民社會一點點地生長、活絡起來。
勵民眾從當地的生活故事演繹開始,
透過演出社會議題、與觀眾對話的
應用劇場已開闢他們社會實踐的路
來表達自己的社會處境。除了透過
方式,促進民眾思考問題、嘗試改
了,而且他們會繼續下去。
戲劇演出自己的故事之外,他們更
變,增加社會變革的可能。
我們也希望社會系的學生們經過探
希望民眾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愈來愈
索,也都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實踐
勇於發表意見、進而參與社會。應
社會學的著力點和位置!
劇中心便曾與竹東二重埔、三重埔
[2] 社會系學會這次與社工系學會共
的農民一同發展社區劇場工作坊,
同舉辦「傢劇」戲劇工作坊,希望
討論農民與土地的感情、土地徵收
讓大家透過身體的活動,親身感受
對人地關係的情感剝離。
各種會發生在家庭的社會情境,擁
主題工作坊:
有一個抽離自己自身框架,重新聆
應劇中心也舉辦幾場戲劇工作坊,
聽他人家庭想像的星期六。其他人
推廣論壇劇場的形式和精神。中心
正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這樣的
曾在去年暑假開設「互動劇場與教
困境怎麼好像又有點似曾相似?
學創新工作坊」,邀請教師們一同
抽離的過程中,獲得的也就更純粹,
體驗戲劇的力量,並將其帶入教學
甚至回過頭來成為了自身的養分。
中。希望讓這樣的教學方法能讓孩
我們的願望無非就是希望參加者在
(---- 系學會長黃永喬 )
9
看完了「傢劇」工作坊,你 / 妳覺得「家」是什麼呢?在「傢劇」工作坊中 藉著劇場的語言,參與者展演出他們向自我內心探問的結果,和其他夥伴們 分享、交流。那麼,當這個「家」不只要處理內部的張力,還要面對外在國 家機器的壓迫時,你 / 妳對於「家」的想像會有所改變嗎? 「對政府來說土地是一種價錢,也就是這個土地可以賣多少錢,賣掉之 後整個城市會往上進步多少。但對大埔的秀春姊、對華光社區居民而言,他 們看到的家和土地的價值是,即使你把她的家拆了,她也是堅持回到瓦礫堆 裡撿回她的鍋子、撿回她的結婚證書。 政府每次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是為了你好,你這樣有錢賺以後才有尊嚴。 可是人民想的並不是這樣,人民的尊嚴很直接,就是來自於她的東西和她最 愛的人可以在她身邊,用一種有尊嚴的方式存在著。 大埔的秀春姐,她的家被徵收了兩三次,她最後還是守著她那六坪大的 家,你就會覺得六坪大的家有什麼好守,甚至最後只剩下 0.3 坪而已,但她 還是覺得那是她的家,因為那有她跟她先生共同的情感,那個情感是政府買 不走的 ......」 ──土地計畫創辦人蕭紫菡
劇場的超展開: 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 // 劉桑祁 林頎姍
我現在覺得『底層』並不是階級的底層,而是不被 主流聽見的我們都叫做底層。真正去聽這些『底層』 的聲音時,你還真的覺得他們不是底層。因為他們 不管在靈魂的高貴性、實際的實踐力,都比知識份 子來的強太多了。
土地計畫簡介 土地計畫是蕭紫菡舞蹈劇場於 2013 年年底開啟的計畫,旨在「將雙腳踩進泥土,深入底層價值」, 由舞蹈劇場工作者蕭紫菡帶領一群從各個領域來的舞者,他們雖非科班出身、非專業人士,但憑藉著 自身用力地感受土地議題現場和其背後故事,在殘破的事件現場,舞出對土地、人文的感動,期待藉 由劇場,和人們分享土地更深刻、更值得讓人守護的價值。土地計畫係直接將事件現場當作劇場,舞 者不收費演出,將藝術展演空間開放給所有人。更特別的是,蕭紫菡要求每位舞者,先做田野調查、 開讀書會、做裝置藝術,才進行創作與演出,最後還舉辦演後座談,深化觀眾、舞者和居民三方的交 流與理解。土地計畫於 2013 年 11 月走過華光、又於 2014 年 1 月在大埔兩度演出。接著,蕭紫菡將 帶領讀者,從她自己的生命歷程出發,見證土地計畫的孵育過程。 閱讀指引:文章旁的小故事為蕭紫菡訪談時所說的逐字摘錄
/「無垢舞蹈劇場」──認識身體和土地 非科班出身、但一心想成為舞者的蕭紫菡,在政大新聞系畢 業後考進無垢舞蹈劇場。在劇場裡學舞,創辦人林麗珍老師要求 舞者向農夫、原住民學習他們的身體,她告訴舞者:「你的身體 是跟土地很有關係的」。林老師汲取台灣原住民及宗教中的精神, 化為有形的肢體,創造出許多關於臺灣的作品。除了林麗珍老師 的「身體─土地」觀影響蕭紫菡很深以外,她也在無垢學到許多 關於劇場的概念,這些她都轉化為日後發展舞蹈劇場的能量。
/ 西班牙習舞,學會分享 後來,蕭紫菡到西班牙學習佛朗明哥舞,遇到一位深深啟發 她的吉普賽舞蹈老師,改變了她對舞蹈、對表演的觀念。她說:「有 一次我就在看我的吉普賽老師跟她的吉他手在『玩』,她跳得多 麼的好,但卻完全不像在表演,不是因為跳得好,所以他們很開 心,而是因為玩得很開心,所以可以跳得很好。她全部的身心靈 就是在這個動作裡面,感覺到開心、感覺到憤怒,就把最真實的 東西給出去,在這個人身上我第一次感覺到兩個概念:一個是說 跳舞其實可以這麼真實,第二個事情就是,其實跳舞是一種分享, 而不是攫取什麼。」(Story A)
/ 接觸美麗灣議題,重建對土地的想法 回到台灣後過了幾年,蕭紫菡在自己的小劇場被發掘,受邀 到花東地區偏鄉教原住民孩童跳舞,因而有機會接觸到美麗灣議
12
Story A 「從小到大我們都會以為人生就 是應該要先求個溫飽,有一點點 的時間跟精力去玩你的興趣,這 個人生就叫完整。可是在西班牙 你會發現,完整可以在你每一天 的生活中,你就是盡全力去做你 最喜歡的事情,用你最喜歡的方 式去活,那就是完整。」
題,改變蕭紫菡對土地的想像。對於美麗灣的爭議,蕭紫菡舉例: 「阿美族的男人要下海捕魚,捕完之後才算一個勇猛的成年男人。 每年他們的海祭都在海邊,而今天那塊土地被財團買走,文化如 何延續下去?我才知道,原來土地不是硬體的,不像台北一坪就 是多少錢,土地還負載著情感和文化傳承,沒有了土地,這些怎 麼延續下去?」( 小故事B)
/ 因拍照走入華光,意外開始在現場跳舞 2013 年,舞者蕭紫菡和她的朋友第一次來到華光社區現場, 身為舞蹈劇場工作者的她原本只是去記錄現場,試圖將這特殊的 現場帶回一般劇場,沒想到,她說:「第一次去華光試拍,我就 覺得那就是天然的劇場。」之後就數次帶著和她學舞的學生們到 現場跳舞,開啟了「土地計畫」。(小故事C)
Story B 「去年一月進行美麗灣環評,因 為政府又要強行通過,那時候我 就記得縣政府前面有一條大馬 路,這邊是支持美麗灣的(其實 都是政府派來的,就是他們一批 一批遊覽車,什麼同好會的), 另一邊是來自台灣各地,去反美 麗灣的。那一次讓我最難過的 就是說,兩邊的人都有傳統阿美 族的長老,他們都在唱著同樣的 歌曲,應該是豐年祭要手牽著手 同一族的人的那種傳統歌曲,可 是卻在這種場合被利用來彼此叫 囂,告訴對方『我才代表傳統』 ──我代表傳統,所以我支持或 反對美麗灣才是有代表性的。那 時候我就覺得:天哪!一個政府 怎麼可以把一個原本這麼團結的 人們撕裂成這樣子!」 Story C 「我越來越覺得以前是藍綠,現 在是財團在控制這個社會,從美 麗灣開始,我的腦袋就有很多很 多不同的畫面,但是還沒集合成 為一個具體計畫,那時候我單純 只是要去更多發生這種事的地方 拍照,用一些比較劇場的視覺。 我跟我朋友第一次去華光試拍, 我就對那個場域非常有感覺,那 個場域簡直就像是打過戰的戰 區。那些被拆毀的老房子、廢棄 的沙發堆,我就覺得那就是天然 的劇場!我去哪裡把這些東西重 建?那看起來都很假。那個地方 其實非常不適合跳舞,比方說我 們去大埔,那個被徵收的農田, 底下都是刺刺的稻梗,舞者躺下 去很多都流血。但是那個地方跳 起來最有意義,你在那裏跳舞你 才能讓人看到,其實這裏本來是 肥沃的農田,因為被政府強行徵 收,他們把怪手開進去、把稻田 搗毀,然後把可以長出稻田的沃 土都挖走,最後留下一堆廢土。 你只有把觀眾帶到那個地方,你 才能讓人看到,電視機看不到, 最真實的感官感受。你眼睛看到 了、鼻子聞到了、耳朵聽到了, 我們腳踩在地上的碎玻璃聲、廢 墟傳出的尿騷味,還有這些人帶 不走的結婚照、娃娃、或是他/ 她童年時候的一張照片,那些是 最有感覺的,比我再去重建一個 現場更有感覺。」
13
Story D
/ 偵探式田野調查,深化同理與反思 「土地計畫最有趣的地方是,我們其實沒有把它當成是表 演,而是把它當成『去理解這件事情』。因為我希望我身邊的 人不要只是激情地喊口號,我們應該要坐下來對話,而要建立 對話就是你要真的聽見當地的人在想什麼。」蕭紫菡說。因此, 蕭紫菡堅持土地計畫要奠基於田野調查,因為舞者「要讓自己 先被影響,才有機會影響別人」,另外,蕭紫菡還強調去調查 的人、和被調查的這群人意見都不要相同,因為意見不同才有 討論的可能性。當她自己做田野調查時,她說:「不能帶著文 青的姿態、不要帶有既定的理想,反而應該一知半解,然後當 成偵探片去看。去瞭解到底朱阿嬤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政府 搗毀我的農田?如果別人搗毀我的農田我會自殺嗎?我對家的 情感有這麼濃嗎?」(小故事D)
14
「我記得我去訪問朱阿嬤的兒 子,問他為什麼阿嬤要自殺,因 為其實他們早就已經不靠農田維 生,早就是靠別的方式賺錢。他 就只跟我說了一句話:「因為這 塊地我們已經經營很久了。」講 完之後他就再也講不出任何話, 一直在哭。你就看一個大男人 在哭,然後慢慢地說,說這個農 田怎麼樣從當初完全沒有水、田 地完全沒辦法耕作,一直到他 們自己把水接起來,把土翻起 來 ...... 他說阿嬤每天最大的生活 重心就是去看她種的東西長得怎 麼樣了。但有一天,阿嬤看著政 府派的怪手突然開進去,在她眼 前把她種的農地活生生的搗毀, 阿嬤整個生活重心都沒有了。阿 嬤的兒子也知道當地很多人因為 可以原有土地可以地價翻倍,所 以把農田賣掉,可是很多把農地 賣掉的人,其實內心是非常寂寞 的。就像我們跳舞的人,等於每 天在耕作身體的農田,在這個過 程裏,你有一種存在感,勞動這 件事情本身就有一種很強烈的存 在感。在農田裡種田這件事,本 來就不只是我今天種多少然後我 得到多少,那個彎腰、低頭、流 汗所帶來的,政府不理解。」
/ 曖昧的無限可能 2013 年 11 月第一次在華光進行土地計畫時,蕭紫菡頭一 次面臨了許多她數年經營舞蹈劇場的經驗裡,不曾遇過的問題 與挑戰。像是:法務部管制中的國有地是可以表演的地方嗎? 舞者在這裡的身分是什麼?這些問題蕭紫菡都沒有解答,但正 是因為遊走在這樣的灰色地帶,她說:「就是遊走在曖昧裏面, 我覺得這個是最好玩的,拉更多不同領域的人進來討論。」除 了挑戰以外,蕭紫菡只要一聊到執行過程,總是能信手拈來說 不完的小趣事。蕭紫菡笑著和我們描述,有位警察連續兩天到 表演現場,有人問他既然第一天已經來蒐證了,為什麼第二天 又出現?警察回答:「沒有啦!帶老婆來看表演!」(小故事E)
/ 土地計畫,重新認識底層和舞者價值 土地計畫一開始設定的宗旨是「深入底層價值的舞蹈劇 場」,蕭紫菡期許她與舞者們能藉著舞作,與更多人分享土地 所承載的情感,使更多人共感土地除了金錢以外的價值。在做 完土地計畫後,對於所謂的「底層」,她分享道:「我現在覺 得『底層』並不是階級的底層,而是不被主流聽見的我們都叫 做底層。真正去聽這些『底層』的聲音時,你還真的覺得他們 不是底層。因為他們不管在靈魂的高貴性、實際的實踐力,都 比知識份子來的強太多了。做土地計畫的過程,我在他們身上 學到太多東西,我的舞者也是。」至於「舞者」的部分,蕭紫 菡認為,應該要「先當公民,再當舞者」。因為,「如果你對 社會一點感覺都沒有,你對身邊的人一點感覺都沒有,你創作 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
Story E 「到了華光才發現 ,靠,那裏 現在是法務部在管的,而且是國 有地,它非常的曖昧。我們可以 在那裏跳舞嗎?我們可以進去 嗎?我們可以找人在裡面看我們 跳舞嗎?我們有沒有犯法?這些 問題其實是無解的,你只能夠冒 險。你被抓走了,演出就沒了, 所以那時候我們都有做好準備, 如果沒有辦法演出我們就帶觀眾 去哪個地方,可是其實後來我沒 有什麼在管了,就是我相信老天 爺會保佑我了,就這樣。辦完華 光很成功,也找華光居民出來跟 大家對話,我們用一個劇場方 式,把你拉到現場,你說你是抗 爭者嗎?好像又不是。你說你是 觀眾嗎?又好像你是參予了抗 爭。然後你說我們是劇場嗎?我 們是舞嗎是?說我們是社運份子 嗎?都非常曖昧。」
/ 沒有改變什麼的義務 很多人問蕭紫菡,土地計畫想要改變什麼,蕭紫菡大剌剌 地說:「其實你跳一場舞能夠改變什麼?我不覺得我能改變什 麼,而且我也不覺得我有義務要去改變什麼。如果做一個舞蹈 劇場就是要去改變別人立場,那這樣的舞劇會很難看,我們不 背負這樣的義務,我只是要把我最有感覺的表現出來而已。」
/ 舞蹈劇場變成政治工具? 做了土地計畫之後,開始有社運團體找蕭紫菡舞蹈劇場合 作,蕭紫菡都沒有答應,她說:「因為我覺得我還是一個舞者、
15
一個創作者,重點是做出好看的創作。如果我們的創作不好看, 人家也不會來看。人家一定是從我們的舞蹈之中得到了一些感 動,而這些感動是來自於我的感動,所以我的重點還是在做創 作,而不是做社運,雖然我知道我們的東西其實是社會運動的 一部份。」蕭紫菡沒有停止質疑自己的創作「到底是什麼東西」, 有人害怕蕭紫菡舞蹈劇場變成政治工具,她輕鬆而堅篤地說: 「只要我自己活得不像工具,我的作品就不會是工具啊!」
/ 不要收割抗爭的成果 當藝文工作者進入社運現場時,往往遇到某些倫理問題, 她說:「如果你只是到當地跳舞,很容易變成是在消費他們。 但重點是你有沒有辦法在做完一個藝術表演之後,連當地人 都說:『我真的覺得你們把我們當地的某些東西講出來。』這 個表演不是你們表演完之後就沒了,而是帶動社區某些新的流 動。」蕭紫菡曾和農村武裝青年的阿達聊過,阿達表示,他自 己每次做一首歌都會去當地很多很多次,也會去參加那些抗爭。 阿達覺得身為藝文工作者很重要的事是不能收割別人抗爭的結 果。蕭紫菡也認同,舞者要儘量去參予,先去生活、先去感受, 要不然就會變成收割別人的成果。
/:「我沒有創作計畫」 當編輯們提及土地計畫未來的展望時,出人意料的是,蕭 紫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創作計畫。她說:「我不覺得我要一直 不斷地每年跟著議題怎麼樣,我一定是有感覺,像美麗灣或大 埔,這是我已經有感覺一段時間,我才會去做。就算別人會因 此忘記土地計畫,我覺得都比別人看到一個沒有感覺的土地計 畫來得好。」對於有立場的社運份子而言,往往都會希望別人 也和自己站在同樣的立場,投入相似的事,但蕭紫菡卻說:「不 用大家都來做,我覺得大家應該去做自己最有感覺的事情。比 方說你現在覺得跳芭雷舞你最有感覺,那你就要用全部的力氣 去做,你不要來學我做這個,因為這是你沒有感覺的事。應該 是去做當下你覺得你最想做的事,而不是你覺得做這件事情可 以得到什麼好處。而當你花全部的力氣去做的時候,你就會知 道這些是不是你想要的。我覺得我們都很三心二意的,很不全 然,一下子要這樣,碰到問題了就要變成那樣,就會永遠找不 到答案。」(小故事F) 照片資料來源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臉書 http://4fun.tw/W7ZD
16
Story F 「我做土地計畫的那三個月都沒 有在賺錢,有時候還會忘記去教 課,學生氣得半死,還得罪很多 人,可是我是真的忘記,我真的 不是故意的!」
身為舞蹈劇場工作者,蕭紫菡和舞者們毫無保留地一頭栽進議題 場域裡,經過一番碰撞折騰後,開展出屬於劇場藝術嶄新的論述 方式。而下一篇文章,《廣場》邀請到了台大戲劇系畢業的黃宇 捷與東吳社會系畢業的黃雅涵兄妹,來和我們談談,他們是如何 讓戲劇、文創產業和社區結合,實踐他們在關渡社區長期耕耘的 想像。 「我們做這些的目的就是想達到我們的願景,也就是想要在關 渡社區這個地方,透過老屋新生的改造,達到各種文化創意課程 的辦理,或是展演平台的實現與實踐,進一步復甦整個文化產業 村的概念,希望對社區來說,這樣的計畫可以有些貢獻。」 ──關渡山行文創總監黃宇捷
17
——
巷 弄 裡 的 微 光 關 渡 山 行 訪 談
這些不同的劇團各選 擇了某種議題作為呈 現,這樣集中於社會 現象的巧合也似乎足 以反映,現代人在組 織劇團這方面所選擇 的題材是可以與社會 呼應。 // 蘇品瑄 吳毓軒 / 前言 出了關渡捷運站,走進蜿蜒的小路, 一路向上,逐漸昏暗的天色襯托出家家
關渡山行
如何
行社
劇 社
戶戶微黃的燈火。過了一個彎,再過一 個彎,一個小小、不起眼的招牌,指引
雅涵:一開始其實要從 2009 年開始講,
我們找到了一棟純白的建築物。走下階
這棟房子在這之前已經沒落了十幾二十 年,沒有人居住,雜草叢生。2009 年時 屋主回來後,想要重新整理這棟房子,
梯,跨過水池造景,我們看到了一棟新 舊氛圍交織而成的建築,一個新型的文 化展演的平台──關渡山行巷弄劇場。一 切應該要從 2009 年講起,雖然在這之 前,這棟建物已經荒蕪了二、三十年, 但屋主在 2009 年回到這裡,決定舉辦一 個「風華再現」的茶會,連結這邊在地 的所有耆老和鄰居,一起來想像這棟破 敗房子的未來。台大戲劇系畢業的黃宇 捷與東吳社會系畢業的黃雅涵兄妹倆, 便是就著這樣的機會,和該屋主商量後, 將隔壁原有的黃家老屋擴建,便成了關 渡山行的起源。也就是這樣「老屋新生」 的過程,使得這棟房子具有跨越時代的 感覺,亦有提供複合式餐飲的副平台「山 行 19」,成為了一個午後品茶的悠閒場 所。而這樣一個獨特的空間,也是「史 塔客功業劇團」創團後首次演出的場所。 接下來,就請跟著《廣場》,一探黃氏 兄妹倆,如何結合兩者的專長,為這個 地方帶來不一樣的新氣象。
18
/ 社區文創
也藉著這樣的機會,在那年辦了一個「風 華再現」的茶會,連結在地的耆老和鄰 居,一起來發想。因為這棟房子已經有 點敗壞了,所以想問問別人認為這裡之 後可以做些什麼樣的利用,或是開發新 的社區聚會的場所。除了茶會,我們也 做了留言版給路人、鄰居,不管是近幾 年搬來的新生代,或是原本就在這居住 十幾二十、甚至是三十年的人都可以來 留言,邀請他們一起思考這棟房子的未 來樣貌。我們透過這幾個活動和居民有 了較多的接觸,也有進行一對一的訪問。 而部分居民的房子可能已經被拆掉重建, 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所以我們也想問他 們對以前有什麼樣 的 印 象, 或 希 望 哪 邊 保 留 下 來。 經 過 幾 次 溝 通 之 後, 我
們已經有了一個房子的雛型,並開始整 理。整理完之後的場地,成為了一個文創 的展演平台。這兩年來辦的音樂會,除了 邀請以前的朋友來表演之外,也提供了國 小小朋友的樂隊一個場地,舉辦社區型的
了很多時間討論。在整理這個空間時,我 們也想像每個人居住和生活的方式,然後 去整理或整合,使之符合原本這個屋主或 是社區使用人的一些使用習慣,然後去改 造。關渡山行旁邊那條從關渡捷運站二號
表演活動。
雅涵:其實開發下午茶的服務就是希望附 近的鄰居可以走進來一起聊天,我們遇過
出口走過來的那條小路,是社區到捷運站 的必經之地,那條路原本是一條非常崎嶇 的道路,我們之前訪問過鄰居,有人告訴 我們說她曾在那裏摔倒,還掉了牙齒,所 以我們重新把那條路鋪設過,也安裝了路 燈,讓他們整個在社區走動的過程中可能 會較安心也比較安全。在過去沒落的期
很多人,他們雖然住在同一社區裡,可是 彼此並不認識,是到了這個地方後才開始 認識別人,然後變成好朋友。這個開放的 空間就是為了讓大家有更多互動的機會, 讓他們會有不一樣的相遇。
間,這裡對整個社區而言是一個比較黑暗 的地方,也是治安的死角,一開始他們很 害怕,但經過我們的整理,這裡變得比較 安全,也就開始把這裡當作一個聚會的新 天地。所以應該說,我覺得我一直都是以
廣場:附近居民的家庭型態屬於為何?
一個人文的想法去照顧到每個人的需求,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這樣講,我一直以 來的管理方法,就是盡量讓每個人去做他
廣場:除了音樂會之外,平常會如何跟社 區建立連結和互動呢?
雅涵:關渡這個地方在台北市偏北,沒有 太多現代化的建設,相對於市中心而言是 比較老舊的社區,所以這邊多是老年人和
們覺得自己比較在行的事情,然後讓大家 去做發揮,共同協調。
他們的孫子,年輕人大部分都搬出去住。 捷運站附近的房子在關渡地區中又相對老 舊,在這裡保留最多,叫做「茄冬腳」。 這棟房子原本是茄冬腳的一棟紅磚房屋, 以前他們都住「土角厝」。而在靠近關渡 宮那邊、關渡老街(大度路三百巷)又比 這邊再舊一點,因為以前人會跟著信仰中
廣場:請問當時的訪問是如何進行的?像 田野調查那樣嗎?
心居住,所以宮廟附近房子會更久遠、保 留得更多。
所連結,所以我們就跟他們配合。他們也 有做一些訪綱和問卷,然後和我們一起去
廣場:社會學背景對你經營關渡山行是否 有影響,又影響為何?
採訪;聯絡的部分是我們先去處理,因為 我們一直都在這裡,是在地關渡人,所以 我們知道哪些人是比較在地的,哪些人是 新搬進來的。
雅涵:我是第一個進來這個空間的,那時 候那個研發經理和宇捷都不在,所以我可 以說是最早且最了解這個空間、也是參與 最多的人,所以我對他它的想像也會比較 多。一開始要做這個企劃的時候,我們花
廣場:關於未來會怎樣跟社區保持聯絡下 去?有什麼樣的連結或有什麼更新的想 像?
雅涵:有點像,我們是跟政大廣告系的學 生合作,因為他們那時候剛好在作畢展的 呈現,想要做一個歷史建築的主題,去復 興一個歷史基地,因此想要跟我們這邊有
19
雅涵:我們營運到現在,當然還是有部分 的居民朋友或是鄰居們,不太了解我們 這邊在做什麼事情,如果有活動一定會邀 請他們來參加,但他們有時候還是無法參 與,也無從了解,因此我們覺得,還是要
可能呈現或是複製像我們這樣的狀態, 但也不是說完全複製,可能這個點有它 適合的項目,下個點可能我們會做別的東 西。我們是以季為單位發想,之後可能會 接觸到不一樣的老師,因此可能會有不同
再多多走出去一點。
想法。像我最近接觸到一些自然美學營, 也是從事兒童教育,帶給小朋友一些在田 野裡才會發生接觸到的、大自然相關的事 情。像這種營隊在關渡地區就很適合,這 裡背山面海,雖然說在台北市,但是卻又 如此的市郊。這樣的一個地方,坐捷運很 方便,到了之後卻又像是進入了另外一個
宇捷:其實未來這裡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大 的亮點,希望會呈現一個文創聚落的新形 態,包括目前這整個老屋新生的空間是我 們第一個在試作的點,是關渡山行的文化 創意基地,以這個基地出發,配合我們的 兩大使命,就是剛剛提到的上半年啟蒙孩 子戲劇想像力的計畫,下半年則是提供給 青 年 創 意 藝 術 家 們, 作 為 展 演 的 平 台。 我們做這些的目的就是想達到我們 的願景,也就是想要在關渡社區這個地 方,透過老屋新生的改造,達到各種文化 創意課程的辦理,或是展演平台的實現
/劇團演出
與實踐,進一步復甦整個文化產業村的 概 念, 希 望 對 社 區 來 說, 這 樣 的 計 畫 可 以有些貢獻。在關渡山行文創的發展前
廣場:請問「史塔客功業劇團」成立的原 因和理念?
提 之 下, 我 們 希 望 可 以 提 升 就 業 機 會。 在我們團體的擴張之下,有一個五年計 畫,預計提供的就業機會從三人到十人到 十二人都有可能,這個點(指關渡山行) 是第一個點。一路下去到捷運站還有許多 荒廢的老房子,那些老房子只有土地所
宇捷:關渡山行文創從去年五月成立到現 在,著重在整個關渡社區的文化產業復 興。五月成立了以後,就開始邀請各個演 出單位進駐,利用這邊的環境來呈現他們 想要表現的戲劇風格。「史塔客功業劇團」 是其中之一,這個劇團的團名是以電影 《鋼鐵人》裡面的主角為發想,想傳達的
有權,在土地的繼承上可能會越來越分 散, 例 如 當 老 一 輩 的 人 去 世 後, 地 會 分
是,其實戲劇在歷史中對人民的生活也有 部分影響,但是到了現代,因為影視工業
成 三 塊, 三 塊 可 能 變 九 塊, 目 前 你 們 看 到的關渡身行文創基地,會有目前的規 模 與 狀 態, 其 實 已 經 過 了 三 年 的 努 力, 才達到我們看到這三分之二的面積,它 原來可能是屬於不同土地持分人的,在 這個整合之下就恢復到現在這個樣子。
的發達,人民透過各種媒體進行對話,反 而比較少接觸到戲劇。「史塔客功業劇團」 就是想在戲劇情節中,用各種媒介融入電 影或電視的其他角色,甚 至是我們所關注的社會現 象,所以就把史塔客這個 電影裡主角的姓氏作為劇 團名稱,「功業」則是指 想要對戲劇有所貢獻。
如果一個文創產業要有一定的規模, 必須要從一個點擴散到整個面,點線面累 積起來後,我們就會探尋下一個點有沒有
20
世界。我們接下來想要培育小孩的,就是 讓他們在這個都市文化當中,還是能夠接 觸到所謂的海洋、湖泊、潮間帶這些自然 景觀,這就是我們第二季要努力的目標, 也就是我們關渡山行的願景。
廣場:關於「史塔客功業劇團」,有什麼 樣的作品呢? 宇捷:我是這個劇團第一次公演的導演, 那時候是關渡山行文創的委託創作。當
的我執行力不足,真正踏入社會之後,我 覺得有這個機會、這個空間,就決定要做 這齣戲。這齣戲是透過一些戲謔的手法, 來讓觀眾在「悶經濟」的狀態下獲得心靈 上的舒壓。劇中有兩個有趣的角色,其中
時我改編英國劇作家──「雷 ‧ 庫尼」的 著 名 劇 本《Out of Order》, 成 為 一 個 2013 年 的 版 本。 那 次 呈 現 的 劇 碼 叫 做 《CHECK-IN:失控前奏曲》,我們籌畫 的演出是一個八十分鐘的小品,只是呈現 了原著的前半段。這個劇是描述一個立法 委員跟他的秘書情人在「山行大飯店」裡
一個是飯店管家,他會一直在立法委員偷 情的時候闖入房間破壞,因為他其實是為 了要索取一些小費獲取個人利益。另外一 個是「屍體」的角色,女方的老公派了徵 信社人員取證,徵信社記者在過程中被敲 昏。因為委員本身在做偷雞摸狗的事情, 很容易把發現的現象放大看待,所以當他
面偷情的整個過程。它的基調是一個喜 劇,也融入一些台灣的社會現象。這個劇 目焦點在立法委員身上,立法委員的角色 當然是虛構的,但是他的台詞裡面會連結 到當時的立法院長或總統說過的話。基本
發現這個記者的時候,以為他已經成為一 具屍體。在這樣的狀況下,偷情變成一件 小事,屍體則是人命關天的重大事情,如 果跟立委有關係,對他的政黨或自身的未 來都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個「屍體」擴大
上,只要把現實中的人名講出來時,觀眾 就會有共鳴,但我們並不是透過戲劇去表 達自己的政治立場,而是反映這個社會的
了整個戲劇效果,大家會關注立法委員等 人怎麼把這具屍體隱藏起來,管家在立委 試圖隱藏的過程裡也會一直闖入,秘書情
現象,例如我們在螢光幕前面觀察到這些 政客的舉動,或是之前立法院的一些狀況 (指 318 運動)。在劇中我們用「偷情」
人的老公也有殺進來的狀況。後來當大家 知道這個「屍體」不是屍體的時候,會呈 現另一個反向的效果。
做事件陳述,是比較誇張的戲劇效果,雖 然不一定每個立法委員都會利用他的權勢 去做這些勾當,但在各個國家當中都一定 會有這種人物出現。因為在台灣演出,我 們就會運用台灣的政治現象、社會議題跟 人物來做一些戲劇的轉化。 廣 場: 關 於 融 入 現 實 社 會 現 象 的 《CHECK-IN:失控前奏曲》,有什麼想 法? 宇捷:其實我之前還在學校讀書時就有提 出想要做這個劇的想法,因為我覺得我 們在做戲應該就是要跟社會有連結。雖然 《CHECK-IN:失控前奏曲》是英國翻譯 改編作品,但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政 治、都有自己陰暗的面相,所以可以把英 國的劇碼翻譯成台灣自己的各種社會面 相,我認為這個作法很好。當初身為學生
廣場:戲劇的呈現方式是? 宇捷:像當初我們在規劃演出的小空間 時,其實每個門我們都有運用到,雖然 主要從其中一個門進出,但是演員可以 充分運用每一扇門。觀眾就坐在室內空 間的沙發區,所以演員可能會從你身旁 走過,或是坐在你身邊開始演戲、念台 詞。因此,演員跟觀眾的互動就會與以 前的劇場不同,以前我們在戲劇廳或是 實驗劇場看到的,只是觀眾坐在觀眾席, 演員在台上演;我們在這邊做的事,就 像是反向思考,演員其實就走在觀眾的 群體當中,可能演一演就突然問觀眾一 個問題:「你覺得警察對於屍體和這些 事件有任何幫助嗎?」這其實就是某種 對社會議題的反思,像我們對於這次學
21
運(指 318 運動)可能就會問說:「欸, 在這次學運你對於警察的作為是失望 嗎?或是有什麼感覺?」類似的問句會 變成我們新的台詞。觀眾一開始可能毫 無準備而感到驚訝:「欸他(演員)怎 麼會問我,這樣演得下去嗎?」當然如 果觀眾感到錯愕且沒有反應,演員就會 自圓其說地繼續演下去,這就是戲劇好 玩的地方。 廣場:請問劇場的未來走向是? 宇捷:在關渡山行演出的戲劇主題有都 會男女的愛情習題,或是政治社會議題, 也有家庭中的暴力問題。這些不同的劇 團各選擇了某種議題作為呈現,這樣集 中於社會現象的巧合也似乎足以反映, 現代人在組織劇團這方面所選擇的題材 是可以與社會呼應。基本上,不侷限一 定要走哪一個方向,但如果有很好的劇 團願意取材於某個社會現象或議題的 話,都是非常歡迎。
[1] 指「關渡山行巷弄劇場」以及「山行 19」 這棟老屋新生的建築。 [2] 指「國王去哪ㄦ── 2014 兒童故事繪本戲 劇營」,為周末的遊戲營隊,透過繪本,讓兒 童激發創造力與想像力。 [3] 「悶經濟」一詞起源於 2013 年,行政院 長江宜樺以此形容台灣長期無法突破的經濟困 境。「悶經濟」在這裡便指台灣的經濟氣氛。
22
/ 結語 帶 著 社 會 學 對「 人 」 的 關 懷, 黃 雅 涵從 訪問、 邀請 對話 開始, 了解 當 地居 民對社區的需求和想像,一同構築了一 塊 社 區 居 民 可 以 在 此 交 流、 各 種 形 式 的 表 演 得 以 親 近、 與 居 民 產 生 連 結 的 地方--關渡山行。戲劇系出身的黃宇 捷則在關渡山行創立、可運用空間創造 出來的契機之下,不僅自己在此導演了 「史塔客功業劇團」首齣以台灣社會現 象為發想的改編劇碼,也邀請許多劇團 在這裡演出,讓戲劇表演有機會進入社 區, 與 當 地 居 民 進 行 近 距 離 的 互 動。 除此之外,黃宇捷也策畫、邀請有相似關 懷的組織進入社區、舉辦工作坊,在學校 場域之外進行在地的、有趣的教育模式, 讓當地孩子可以在自己居住的社區學習創 意發想和創造。最後問到對於關渡山行的 未來想像時,他們也各自提出了對於居民 參與度提升的期許,以及整個文創產業在 關渡地區擴大經營的嚮往。全心投入於 「關渡山行文創」發展的黃氏兄妹倆,究 竟如何在「文化保存」、「在地知識」、「土 地取得」、「產業發展」及「擴大經營」 等關懷間取得最適合關渡地區的平衡?以 及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關渡地區的風貌將 會有什麼樣的轉變?種種未知都值得我們 期待。
走訪完關渡山行之後,讓我們把鏡頭拉回系上,看看 系上戲劇系雙主修社會系的張敦智同學,可以為我們激盪 出何種不一樣的火花。 「我會覺得戲劇是手段,社會永遠是先於藝術的,當 任何形式的創作已經跟社會完全脫節時,某種程度上就沒 有那麼大的意義性。如果只是用戲劇這個圈圈內既有存在 的手法、理論或技術在創作,而不去試著跟社會產生某種 連結,藝術的內涵就被架空掉了。又比如說在現代專業分 工的情況下,特定的專業或學術就會遇到「意義是甚麼」 的質疑,以學術而言,這就關乎到你的研究理念,如果只 是為了升等、領薪水而發表論文,等於這個教授也是在學 術圈裡使用手段,這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一個學者 是對社會有貢獻、有關懷,研究就比較有正當性。以藝術 創作來說,意思是相同的,如果嘗試跟社會有連結關係的 話,創作比較有內涵;如果只是為創作而創作的話,那就 只是技術的操作者。」 ──戲劇雙修社會二張敦智
23
人
// 莊凱筑 黃袖舒 廣場:為甚麼會想雙修社會系? 高中時並沒有特別接觸社會學,
──
訪 張
24
為只有當自己進入情緒時,觀眾看到 才會有說服力,這是屬於演員實踐的 方式。
到了大學發現高中同學都在修社會系 的課,就還蠻好奇的。大二上學期修 了文化社會學,修了之後覺得蠻好玩 的,文本雖然很重,但讀起來還蠻有 趣的,加上自己也滿有興趣,所以後 來就申請雙修社會系。一方面也是因
而社會系實踐的方式有很多不同 的層面,可能有些人是以理論為主, 有些人會直接到街頭參與社會運動, 這些都是推動社會改變的不同層面, 也都是實踐的方式。
為自己有寫作的習慣,也希望能夠在 大學期間可以寫一些文學作品,累積 一些作品跟名聲,覺得社會系教的東 西跟寫作的關懷蠻類似,對創作也蠻 有幫助的。
廣場:雙修社會系之後是否有改變對 戲劇的想法? 在社會系跟戲劇系所學很多是呼 應的。比如同時修了導演概論與文化
廣場:戲劇系跟社會系的氛圍有甚麼 差別?
社會學這兩堂課,發現蠻多關懷有重 疊。像是有位導演的書《劇場及其複 象—阿鐸戲劇文集》,這位導演對戲
社會系跟戲劇系類似的地方在於 都很注重實踐,差別只在於實踐的方 法不同。戲劇系的實踐是投入製作本
劇的想法跟社會學是相似的,他覺得 大家一味地演著莎士比亞,並沉浸在 戲劇的小圈圈裡是一種陋習,即使莎 士比亞的文本非常經典,但在莎士比
身,以戲劇學科內的狀況來講,它是 以再現的方式去表現對於人以及社會 的關懷。比如以《浪跡天涯》[1] 為 例,它關懷同性戀的方式不是走上街 頭,反而可能是藉由籌備戲劇的過程 ──演員要去排戲、導演要安排呈現 的手法、設計者要研究服裝、燈光、 舞台──去認識他們的處境。 而更聚焦來說一個演員的實踐, 一個演員在呈現角色時會先設計
亞的時代,它們只是娛樂用的。後代 的重演已經跟時代脫節,這樣的演出 可以說是莫名其妙。這位導演覺得人 類跟社會存在原始的痛苦、慾望,而 劇場應該要為社會釋放這些情緒,而 不是不斷地重演莎劇。這個理念與文 化社會學提到文化作品是希望跟社會 有連結這點有相關。
「before time」, 也 就 是 模 擬 所 扮 演的角色過去曾發生過甚麼事情,比 如說一個演員演出同性戀的角色,他 就必須去思考一位同性戀過去遭遇過 怎麼樣的事,可能是被嘲笑、被欺壓, 並且要把這些模擬的經驗內化成自己 的 before time,在舞台上才能真正
媒介還是目的?
引發自己的情緒。如此一來等於是把 自己丟入完全不一樣的生命現場,因
時, 某 種 程 度 上 就 沒有那麼大的意義
廣場:身為一個創作者,覺得藝術是
我 會 覺 得 戲 劇 是 手 段, 社 會 永 遠 是 先 於 藝 術 的, 當 任何形式的創作已 經跟社會完全脫節
性。如果只是用戲劇這個圈圈內 既 有 的 手 法、 理 論 或 技 術 在 創 作,而不去試著跟社會產生某種 連 結, 藝 術 的 內 涵 就 被 架 空 掉 了。又比如說在現代專業分工的 情況下,特定的專業或學術就會 遇到「意義是甚麼」的質疑,以 學術而言,這就關乎到你的研究 理念,如果只是為了升等、領薪 水而發表論文,等於這個教授也 是在學術圈裡使用手段,這樣並 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一個學者 是對社會有貢獻、有關懷,研究 就比較有正當性。以藝術創作來 說,意思是相同的,如果嘗試跟 社會有連結關係的話,創作比較 有內涵;如果只是為創作而創作 的話,那就只是技術的操作者。 廣場:會怎麼把社會關懷呈現在 自己的藝術創作? 會 比 較 習 慣 以 文 字 作 品 呈 現,戲劇的話還需要學習。像是 看完《浪跡天涯》後,有些人會 覺得如果現實已經那麼真實,把 它搬到舞台上就會變成是再現, 好像是故意要跟社會做連結,而 不是有特別的話要說。像是系上 也有同學想做抗議現場不同面相 的呈現,但在劇場裡看到演員喊 「服貿下台」,觀眾可能會覺得 不 太 舒 服, 因 為 它 反 而 暴 露 了 「演戲」這件事。劇場追求讓觀 眾能投入、認同角色,但如果做 的那麼露骨,可能反而會把觀眾 彈出來,因為他們在現實中感受 過 更 強 烈 的。 劇 場 不 是 事 發 現 場,感受已經打折,這是劇場比 較尷尬的部份;文學作品可以把 現場描述下來,劇場重現現場反
[1] 臺 南 人 劇 團
戲劇跟社會議題結合的困境
於 2013 年 推 出
是, 進 入 戲 院 你 知 道 那 些 是 假 的,如果我要做跟社會議題有關 的戲,會是以跟真實保持一定距 離、旁敲側擊的方式。不要那麼 去貼近現場反而效果比較好。像 是《哈姆雷》[2] 的時代背景跟現 代無關,但有幾句台詞會讓人覺
的 戲 劇 作 品, 劇
得被震動到,因為它只有偷偷碰 到跟現在社會有關的東西,而不
時期所欲面對的
是直接複製現狀。在觀眾知道裡 面的事情都是虛假的前提下,你 要做的目標就是讓觀眾相信在台 上發生的是真的,這樣他們才會 進一步去了解劇情、同情或討厭
壓力。
角色,然後才會產生共鳴。如果 第一步就沒建立信任了,不太可 能在知道這些是假的情況下還去
比 亞 的《 哈 姆 雷
本 來 自 Martin Sherman 在 1979 年 創 作 的 《Bent》。 劇 情 內容反映了同性 戀者在德國納粹 種種政治和社會 [2] 台 南 人 劇 團 2014 年 的 戲 劇 作 品, 劇 本 來 自 英國劇作家莎士 特》。
同理角色,因為戲的關鍵在於建 立信任。有個導演曾說:「如果 一齣戲在前八分鐘沒有把觀眾抓 住,那後面也不用演了。」 廣場:在未來創作的路上會選擇 什麼路線? 會關注社會議題,但也不會 全然只關注於社會議題,因為從 自身經驗出發的東西還是很值得 被寫出來。自己覺得有興趣的都 會接觸、寫寫看。畢竟以自身經 驗為出發的創作內容還是比較容 易操作,與社會議題有關的創作 需要更多的磨練與練習,例如需 要更多的觀察和創作技術。
而是不舒服的。
25
/ 前言
// 詹淑評 鄭珮宸
每年到了下學期的尾聲,學生們總會談論起對新學年 的規劃,當面臨該申請什麼科系為雙修輔系時,學科知 識、系上風氣與容易通過與否皆是考量的重點。在眾多科 系中,社會系每年通過大量的外系生申請雙修輔系,兼容 了不同科系背景的學生將對社會系的課堂情況產生什麼影 響?本系生與外系生又如何理解彼此? 經過詢問,發現身邊的本系同學對雙輔系學生大多有:很 有想法、看待議題的角度和我們不同、上課態度比較積 極、較主動發言,以及修課動機強等印象。 本專欄將區分成三個面向來探討目前的雙輔制度, 首先介紹雙輔制度的變遷及可能造成的影響;接著透過訪 問老師與助教,了解在教學現場對雙輔生的觀察;再經由 訪問多位不同背景的雙輔生,得知他們的修課動機以及和 原科系差異,釐清雙輔生的異質性;期待能藉由這樣的架 構,清楚勾勒出雙輔制度與學生交織而成的圖像。
26
27
雙 輔 修 制 度 的 變 遷
// 陳怡蓁 莊蕙慈 在台大整體的雙主修與輔修制度方面,校方訂定的雙主修門檻是 「前一學年每學期學業等第績分平均(學業 GPA)達二點九二(或百 分制七十五分)以上,或成績名次在該班學生人數前百分之二十以內 (各學系有更嚴格規定者,從其規定)」,除此之外,額外的名額或 資格限制則由各系自行訂定;而輔修申請資格規定則更為寬鬆,「各 學系學士班學生自二年級起至修業年限最後一年第一學期止(不包括 延長修業年限),得申請修讀輔系。已核准修讀輔系一次者,不得再 申請。但由原肄業學系轉入前已核准之輔系者,得申請以原肄業學系 為輔系。」 在 103 學年度以前,社會系對雙輔修制度的資格與評量標準並非 以考試、相關修課紀錄及成績做為評斷的依據,而是由「審查」的方 式來考核,並以「占分 100% 的審查成績」作為錄取依據,然而目前 實際申請時並不需要提供審查資料,通過校方最低資格標準即可。或 許是這樣相對容易的門檻,使社會系每年均吸引了近上百人申請雙主 修、輔修。 輔以統計資料來看,申請社會系為雙修輔系的人數不少,並且審 核也有相對高的核准率。縱觀教務處註冊組近四年的資料可發現,特 別是雙主修申請核准的人數,社會系每年大抵都在前兩名徘徊,幾乎 可稱為台大雙修申請最容易成功的學系。 為何社會系的篩選限制相對寬鬆呢?在林國明教授的訪談中,他 提到:「任何人如果對社會學有興趣的話,來雙修跟輔系我們都歡迎, 這是能夠推廣社會學教育、推廣社會知識的一種管道、一種方式。」
↑近四年台大學生申請雙主修社會學系的核准情形
↑近四年台大學生申請輔修社會學系的核准情形
28
由於雙輔系學生擁有非社會學的背景,在課堂中可以帶 來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式,刺激多樣的想法。然而,為數眾多的 雙輔生也引發一些疑慮,例如:是否會造成本系生與雙輔生之 間的資源競爭?例如雙輔生與本系生競爭修課名額;或者,課 程因修課人數過多,增加老師的負擔而影響教學品質;再者, 雙輔修的外系生多半資歷較長,可能比資歷較淺的本系生表現 佳,進而影響到本系生的成績評量。另外,直至 102 學年度為 止,輔系生只需修完三十學分的必修課,不需要修習選修課, 林國明教授認為輔系生沒有修習到特定領域的社會學知識,取 得輔系資格可能有點不足。 基於上述看法,社會系在 102 年的系務會議中修訂了現行 的雙輔制度,新制度從 103 學年度開始實施。主要的改變是, 申請雙主修或輔修社會系之前皆須「修過一門社會系開的課」; 另一個重要改變是,輔系生的必修學分改成 15 學分以上,另 外還要修習至少 15 學分的選修課程。申請資格增加先修限制 的目的是希望降低必修課的修課人數,以集中資源並維持教學 品質,保障修課學生的權益;對輔系生修習學分的變動則是希 望輔系生也能接觸到社會學與其他領域結合的相關知識,期望 學生能對社會學有更全面的理解。 [1]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學生修讀雙主修辦法,2010。 [2]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學生修讀輔系辦法,2004。
任何人如果對社會學有興趣的話,來雙修跟 輔系我們都歡迎,這是能夠推廣社會學教 育、推廣社會知識的一種管道、一種方式。
29
如 何 面 對 雙 輔 生
訪問 // 施冠卉、陳怡蓁、黃士玨 文 // 黃士玨 這次《廣場》訪問了系上的范雲教授、林國明教授,以及林傳凱助教,請教他們 在社會系的教學經驗。面對數量龐大的雙輔生以及開放的選課制度,他們都有相似的 期待:把社會學種子傳播得更廣更遠,並讓各種學習背景的修課同學都能培養社會學 式的思考,亦即在人生、社會之中除了以個人角度看待,也能敏銳地看見體制、結構 的力量,並學習在其中找尋新的可能性。 《廣場》詢問了老師們與助教在教學經驗上對於雙輔生與社會系本系生是否有不 同的感受,以及如何面對課堂上相異背景的同學。范雲老師認為,社會學甲本來就充 滿了來自各系所的同學(此課兼通識課程),因此常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她上課時點 到誰就請誰講,希望同學有相同的發言機會,並不會因為同學的不同科系背景而有教 學方法上的差異。 林國明老師表示,在課堂教學上,有時能感受到外系同學和本系同學不太一樣,或
教 授 和 助 教 的 教 學 經 驗 談
許跟高年級、接觸社會學時間長、對社會學本身很有興趣、比較投入在課程等因素有 關係。平均來講,外系修課同學的學習動機應該會比較強,而且不受某些社會學的知 識框架限制,但也並非全部雙輔系生都比較投入,無論是雙輔系生或本系生內部,學 生的特質與學習動機都有差異。 林傳凱助教則覺得,在帶討論課的時候,其實能感受得到外系生(無論是否雙輔的 外系生)以及本系一年級生的差異,甚至一年級學生之間的異質性也不少。相異背景 的外系生不一定說得比較好,但他們敢於發言,會發表獨特的想法,可能是因為他們 少了「社會學的包袱」,也會帶入自己本科的視角;本系一年級生則常囿於「需要講 得很社會學」、「我講的可能是錯的、政治不正確的」,因此不敢輕易發言,這是傳 凱助教歷次帶討論課常發現的情況。 對於雙輔修生有何特別期待,教授與助教則表示他們都不會預設立場。范雲老師 希望,既然大家都是修課的一員,權益以及得到的關注都應盡量相同。林國明老師認 為,在教學經驗上,很希望能有更多的各種背景的學生來修課,帶進多元的思考,給 本系生更多的刺激,不落入僵化的社會學思考模式。
/ 小結 從訪問中可以感受到教授與助教對雙輔生有不同的想法、卻同樣 想要推廣社會學。他們期待雙輔生除了能在原本就讀的領域有所專精, 也能結合社會學的知識,並透過課程成員的異質性,激起從更多角度 思考的火花,深化對於社會學的多元理解。 [1] 為了讓一年級本系生不會因為外系生較積極的課堂表現而膽怯,102 學年 度上半學期的社會學甲討論課把一年級本系生、外系生與高年級本系生分不同 小班。先培養一年級本系生的自信,下學期才把雙輔生與本系生混班共同上課。
30
請
// 吳勁萱 官芝羽 蔡汶靜 為具體呈現雙修生對社會系的看法,除了訪問系上教授與助教的經驗,《廣場》也訪問了 來自不同科系的雙修生,期待透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了解雙修生的想法。受訪者從本科 系的角度出發,比較本科系和社會系的差異、對社會系學生的觀察,以及社會學對他們的 影響,也提及他們對於雙輔修制度的看法。
問題:
雙 修 生
1. 2. 3. 4. 5.
雙修動機為何? 社會學系和本科系有什麼差異? 對社會系學生有什麼看法? 社會學對你有什麼影響? 對雙修制度有何看法?
/ 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三年級 大二上取得雙修資格
影響了我未來的規劃,現階段最直接的 影響是我預計報考台大社會學研究所。 未來則希望能夠從事公共社會學相關的
1. 我在高中參與人社營對社會學產生興
研究,或直接投入社會實踐,加入非政 府組織等。
趣,我認為這門學科可以幫助我了解社 會的真實樣貌,並且提供改變社會的可 能性。透過推甄錄取政治系三個組別, 因為聽說台大的雙主修風氣盛行、門檻 也不算高,所以決定直接就讀國關組, 並額外修習社會系課程。
2. 政治學關注的是制度層次的議題,它對 於制度的觀點是中立的,並不會討論何 種制度比較好,只分析不同制度對於行 為者造成的效果。社會學則是關心不平 等現象及其背後所隱含的資源分配爭 議。
/ 人類學系三年級 大三上取得雙修資格
1. 我在大一修了社會學丁後,對社會學分 析事物的角度產生興趣,將來也會修完 社會系的課。人類學的研究是以被觀察 者的文化為出發點,反思人群與文化之
質中歸納:有些人會提供不同的論述或
間的互動關係,亦注重跨文化的思考, 這和社會學由多元視角切入議題的方式 差異較大。在田野研究的部分,人類學 系的特色是較注重實際參與觀察者的生 活及深度訪談,社會系則有量化、質化 等研究方法。
是直接投入社會實踐,包括社區培力、 社會運動等。
2. 我覺得社會系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相當
4. 學習社會學提供我另一種視角,讓我能
踴躍,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喜歡和人討 論、激盪想法,而且對社會現象也很關 注。
3. 社會系學生是異質的群體,若試圖從異
夠由下而上的了解不同的社會議題對於 基層群眾的影響。無論是觀看社會視角 的轉變,或是對於社會情況的理解,都
3. 雙主修社會學系主要是擴展視野,社會 31
學的視角使我更加關注社會現象,也能注 意到其背後所隱含的結構性因素,例如剝 削與不平等,這是和以往較為不同的。
4. 我覺得雙主修社會系的學生很多,能促進 科系交流是很好的事。但由於人數過多, 不容易加簽到課程的問題也應思考如何解 決。
選、繳交雙輔動機說明書等方式提高雙輔 門檻、減少人數;再來,可設「本系加雙 輔」以及「外系生」的個別修課名額,讓 外系有興趣的同學不用申請雙輔資格也能 修到課,但加簽時可以優先保障本系生、 以及即將畢業的雙輔生。或許必修課都 開兩班,讓本系生按照學號單雙數修課, 並讓雙輔及外系生上網選課也是個辦法, 但真的要考量老師的負擔以及本系生的意 願。
/ 工商管理學系五年級 大二上取得雙修資格
1. 大一時和雙主修社會系的學姐聊天,她 說:「 管 理 學 是 由 上 而 下 看 待 一 個 組 織, 社 會 學 則 是 由 下 而 上, 兩 種 一 起 瞭解才會有全盤的思考。」當時的我認 為 此 觀 點 很 有 趣, 也 希 望 增 進「 人 力 資源管理」的能力,因此申請雙主修。 工管系是由上位者的觀點切入,強調如 何激勵員工對公司與工作的認同、提升工 作效率,著重的是各式各樣的激勵、績效 評估、考核等等;相對地,社會系則以勞 工的角度看待組織,著重解構勞動市場的 控制。
2. 社會系學生平時與其他台大學生並無明顯
/ 醫學系三年級 升大三取得雙修資格
1. 一開始對社會學的關懷很有興趣,也對醫 學系的課程有興趣,但是他們都是個別的 科系。現在較知道如何將社會學的關懷放 入醫學研究,像生物醫學如果能結合社會 科學和人文的理論會更好。
2. 我認為醫學不該只是科學。醫學系的課多 注重在人體的構造、生命科學等,醫學系 的課比較像是知識的傳遞,所以有共筆, 但這像是補習班的講義,只要大量的背誦 獲得資訊。相較之下,社會系強調雙向互 動,在討論課中開放的討論,建立論述。
差異,但在有重大社會爭議與議題發生 時,社會系學生的參與較為踴躍,時常可 見背包、隨身物品上等標語的宣傳。透過 社會學的想像來批判社會、冀望更美好的 未來這種願景是所有受過如此教育的社會 系學生共同擁有的。
3. 我本身習慣和社會系學生相處,也覺得他 們好溝通,反倒和本系生有隔閡。若從旁 觀的角度,社會系學生較有同儕感,醫學 系則比較生疏。
4. 以前社會學之於我只是逃避區,但現在我 3. 希望嘗試融合社會學的關懷與批判能力, 讓「管理」這門學問可以在重視績效與成 本利潤之外,增添更多的人文關懷。
4. 社會學要發揮影響力就需要有更多人暸解 這門學科的內涵,但由於人數太多,造成 課程加簽的困難。我認為可以藉由成績篩
32
能結合醫學的知識,不論在之後的執業, 或是對於我的研究,都希 望能有社會學的想像。主 流醫學傾向於科學至上的 理念,但也需要有社會學 的 關 懷。 醫 學 系 的 課 很 滿,所以必須在有空堂的
/ 結語 時間才能來修社會系的課,但是社會 系很多實習課是拆成兩天,可能有一 天行一天不行,所以對我在課程上的 規劃就比較累。
/ 法律學系財法組二年級 大二上取雙修資格
1.
高中時有幸被林傳凱助教帶傅柯所 著的《規訓與懲罰》,從中發現了許
// 陳韋宏
學生修課動機與雙輔門檻高低決定跨學科學習風氣 的盛行與否,台大學生修課動機是否較強不得而知,然 而台大雙輔制度確實相對寬鬆,促使台大學生雙輔風氣 盛行,而社會系雙輔門檻更低,相對其他系所需要考 試、面試、成績要求等,過去社會系僅以「占分 100% 的審查成績」為錄取依據,實務上更無須繳交審查資 料,僅需通過校方規定之成績標準即可,促成社會系在 台大一百餘系中,近四年雙修申請人數前五名,核准率 也始終維持在前兩名。不過這個現象不能被評價為社會 系無目的的浮濫收生,因為在社會系老師眼中,將雙輔
多過往不曾接觸過的觀點和思路,也 深刻的感受到個人在社會中的無力與 侷限,而得以反思許多問題的根源所
制度,視為推廣社會學知識的管道與方式。
在,也讓我們更能夠體諒人與人之間 的差異。
機,期望能透過寬鬆的修課制度來讓社會學的火苗散布
2. 社會學和法律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作 為歸責且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基於謙 抑性必須限制自身發動的範圍,所以 就法律內部而言,其觀點總是被侷限 在個人的歸因。我們的學習總常被限 縮在一個看似理性、科學的邏輯三段 論的框架中,而無法更深入反思。
3. 社會系學生很忙碌,也很熱情,跟平 常的大學生沒有差異。
4. 社會學讓我更深刻的體悟到法律就是 一個充滿規訓的國家暴力,雖說法 律是個充滿恣意也極為菁英的場域, 然而我們卻連符合這種僅為形式上理 性、平等的標準都尚未達到,而不得 不再生產、複製這種缺乏社會學關懷 的論述,而作為一個法律人其實我也 正一步步的成為高牆中的一塊磚頭。 我想就如同李茂生老師所說,永遠都 不要忘記法律其實是一門關乎「人」 的學問吧!
社會系老師范雲與林國明注重的是學生的修課動 各處,並且能結合學生原本所學,創造不同可能性。 在老師與助教的眼中,看出了社會系學生與雙輔生的差 異,雙輔生中雖然亦有僅看中社會系低雙修門檻的人數 存在,但大多數是在營隊、演講,甚或社會實踐之中發 掘對於社會學的熱忱與好奇,因此他們是更具有目的性 地修習這門學科,平均而言學習動機更加強烈。另一個 不同於社會系學生的特點,即是他們能不囿於社會學框 架,敢於以不同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察。 而數一數二的雙輔申請人數與核准率雖然有效的讓 更多外系生能接觸社會學,不過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之 下,也勢必排擠本系生的修課權益,並影響授課品質。 因此,為了更能貫徹社會系雙輔制度之目的,103 學年 度起實施的雙輔制度產生兩個重大變革:一、申請雙輔 前必須先修習一門社會系課程。二、輔系生從原本修習 三十必修學分,改為必修與選修各半。前者試圖進一步 確保申請社會系之外系生是基於對於社會學的興趣與好 奇,透過提高申請門檻來保障修課學生權益與教師授課 品質;後者則是要解決輔系生未能學習次領域社會學知 識的問題,更彈性的修課安排,希望輔修生也能夠充分 地結合不同學科與領域,更深入的理解社會學的不同面 向。 社會系雙輔生豐富了社會系課堂,是授課教師與修 課學生共同的認知;將雙輔制度本身視為傳遞社會學知 識的管道,也讓社會系課堂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學實踐。 期待這次制度上的變革能夠在資源分配與廣布社會學知 識之間取得更妥善的平衡。
33
廣場編輯群
【編輯】 主編 社會三
游羽棠
葉昀昀
【發行人】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系學會
行政 社會三
劉桑祁
編輯 社會三 林家儀 吳勁萱 施冠卉 陳韋宏 黃袖舒 詹淑評 蔡汶靜 蘇品瑄 法律三 官芝羽 社會二 吳毓軒 莊凱筑 莊慧慈 陳怡蓁 黃士玨 鄭珮宸 劉桑祁 戲劇二 林頎 【美編】 社會二
記錄
活動
作坊
v o l . 5
地計畫
蹈劇場──土
劇場的超展開 :蕭紫菡舞
劇工
合戲
的
談
渡山行 訪
微光─ ─關
張敦智
人物專訪── 雙輔修 制度的 變遷
巷弄裡
工聯
那 些 思 辨 與 思 辨 之 外 的 事
會社 」社 劇 「傢
如
驗談
助教的教學經
何面對雙輔生 ──教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