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老臺北 延畢行不行 在你和服務之間 Book 西西《我城》 Movie《我愛高跟鞋》 穿過西域,來到海邊--傾聽中亞和地中海的樂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穿
過西域,來到海邊
師。說
陳峙維 教授
傾聽中亞與地中海的樂音 喜歡妳夜裡迷人的深紫色眼睛,領我到地中海帶著微笑入睡 想見妳清晨悠遠的湛藍雙眸,喚我在中亞草原伴著幸福醒來 於是,我渴望看妳白晝明亮的褐色瞳仁,在喜悅與想望之間過完一天 陳峙維〈2008 初秋想妳〉 這是我曾經送給一個女孩子的一首詩(她 不是我太太,而我太太也不大可能讀到這 篇短文,所以請同學們就不要費工轉告「師 母」吧!)。會寫出這段文字,其實跟我自 己喜歡的音樂與教學內容有關。世界各地不 同種族瞳仁的顏色可能不同,但絕不會有人 的眼珠深夜紫色、清晨藍色、白晝褐色,我 只是借用音樂來讚美一個女孩的雙眼。
中亞是古絲路的中繼站,從長安出發,出 了敦煌,過了中亞,經過土耳其,便可抵達 地中海。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義大利半島都 是廣義絲路的西端。沒有光害的地中海黑夜 裡,鑲著燦爛星斗的天空真的是深紫色的; 而在破曉之後的中亞大草原清晨,太陽斜掛 的天空也真的是湛藍的。
同學們平常都聽些什麼音樂?在這個數 位儲存與網路通訊技術發達的時代,要聽到 異域樂聲基本上不是什麼問題,除了西洋古 典、歐美日韓流行、華人與原住民音樂之外, 你們還聽了什麼?中亞與地中海沿岸有太多 平日大家鮮少接觸的聲音,值得深入把玩。
34
中亞有突厥與蒙古融合的草原文化所 傳承,無數個世代以來不曾停息的器樂與 史詩彈唱;也有受南方伊斯蘭文化影響, 集器樂、聲樂、歌舞於一身的「木卡姆」 套曲。地中海沿岸有希臘、羅馬等西方文 明源頭的古樂遺跡,有傳唱千古的民間歌 謠;往巴爾幹半島晃悠,又有基督、伊斯 蘭、西洋古典、東歐民間等,多種宗教與 庶民文化交織而成的樂聲;再走到北非, 又有承襲伊斯蘭帝國所遺留的阿拉伯古典 音樂。除了千百年來傳承的音樂文化之外, 中亞與地中海區域當然也有受西方影藝娛 樂工業影響,二十世紀發展出來,融合地 方色彩的流行音樂。 常言道「音樂無國界」,但我認為,即 使所有人類對某些聲響,會有相同的情緒 感受,文化、語言、宗教、生活背景的差 異還是會產生獨特的音樂嬸美觀,中亞與 地中海區域的音樂與平日我們接觸的聲音 就不大相同。 同學們平常都聽些什麼音樂?臺大圖 書館多媒體中心有眾多影音藏品,其中不 少都附有簡單解說或手冊,而網路上無數 的分享平台也提供了永遠聽不完的視訊 音 頻。 不 妨 就 用 中 亞 與 地 中 海 沿 岸 的 族 裔 或 國 名 如 Kazkh、Uzbek、Bulgaria、 Morocco(別告訴我你想不出中學地理課 本教過的其他國家),搭配 music、pop 等 簡單辭彙,初步搜尋一下,試著聆賞,走 出自己平日習慣的音樂圈。 你聽見深紫、湛藍了嗎?
LITERATURE
西西 《我城》 @ 黃智勤
「 我看見屋子,它和它的那些房子朋友們排了一種它們自家高興排的隊,佔滿整 條大街的兩邊,如一座林。大屋它獨個兒凹在一個角落上,別的房子高,它矮; 別的房子瘦,它胖;別的房子開朗活潑,它笨,又呆。這,我想起來了,它完全 如同我阿果。它正在睡覺,我由得它去睡。」
我們對這樣的民宅不陌生,我們豈不 也常抱怨台北雜亂而缺乏規劃的市容?但 或許,我們只是需要更多想像力來發掘雜 亂中繁盛的生機。讀香港作家西西的「我 城」,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的堤岸,隨著 卷軸舒展開來,沿途便看見種種的物外之 趣,打盹的房子與奔跑叫喊的電線桿還不 算什麼,那些草木蟲鳥城牆大砲屋子陽光 花朵等等,全部都被賦予了生命,嘰嘰喳 喳吵鬧個不休,鮮明的文字與聲音即使在 闔上書之後仍然難忘。這就是「我城」的 妙處,用最奔放的想像,寫一座現代化工 業化的大城,卸去繁華外衣,佐以赤子之 心,照見真實也照見希望。 這本書沒有謹嚴的結構,亦不標榜任 何主義,讓評論家看了皺眉,卻讓普通讀 者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它是以拼貼式的 書寫組合而成-這邊一段故事、那裏一截 獨白,目光所到之處,即成風景,一座城 的骨架肌理如是被構築出來。那些敘事者 是誰?都是社會階層中最平凡的人-小學 生、電話工人、看門人、公園管理員…, 集合起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看似零 散,拼貼起來卻正是城市的生命之流,這 些透過他們的眼睛看見的現象,也給了人 反思的空間。
我城,顧名思義就是我的城,是以最純 真的目光與心靈映照出來的城。純真的眼光 能解剖種種怪現象與嚴肅議題-人與人之間 交際的冷漠、大都市的機械化、朝陽台無限 度棄置垃圾的鄰居、流於作做的藝術、未定 的身分認同,還有,這座城對難民船無情的 搖搖頭,將之拒於門外…。而更重要的地方 正在於,即使現實的倒影有沉重之處,城仍 生氣蓬勃,有豐足的希望與溫暖。赤子之心 永遠不會被機械化的操作抹滅。駢肩雜遝的 城,其中有無盡的美好。
台北也是這樣的城,我們的「我城」。小 而擁擠,有無數嚴肅的議題懸而未決,有喧 囂嘈雜,有怪現象卻亦有美好之處,在無處 縫隙間閃爍小小的光采。城市的磚瓦空氣之 中,或許還藏著無數未曾被用心觀察的美。
35
CINEMA @
張若涵
我愛高跟鞋 導演 : 賀照緹 台灣 /2010 / 紀錄片
「一天摸好幾百雙,如果能有一雙就好了。」 中國鞋業代工廠一位年紀才 20 出頭的女工喃 喃說著。這些工時長,工資低的年輕員工們成 年在工廠裡集體生活、集體勞動,作為生產線 上的一份子,上百個人的反覆動作為了成就名 流腳上的一只高跟鞋。
春天,中國邊境初生的小牛還來不及吸一 口奶水即被拖進幽暗的屠宰房放血宰殺,因為 這樣新鮮稚嫩的牛皮是鞋業與皮革業中最上等 的。從紐約街頭到中國屠宰場,鏡頭倒敘著記 錄了一雙高跟鞋從下游到上游的故事,奢華 背後的殘酷事實舉凡皆是,英文片名的《My Fancy High Heels》或許更加切旨,到底是誰 的 fancy?
---- My Fancy High Heels ----
全球化生產層層剝削導致生產鏈的各個 環節都緊繃著龐大壓力,畫面中,東南亞 代工廠甚至出現軍事化集體管制的工廠體 制,於是我們了解到這條鍊子其實早已跨 越國界、穿透階級、性別與環境,處處連 環相扣,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工廠,專門製 造極度貧窮與極度富裕,我們無可避免地 成為當中的一份子,各司其職。 片中殺戮動物的血腥畫面不少,但呼籲 動保絕非它的原意,紀錄片也無須成天頂 著「批判」與「揭露」的使命,導演自己 也說了,這是一個關於『願望』的故事, 一雙鞋對上下游每個人來說的不同願望。 願望背後的矛盾性被精巧包裝,人人都有 話要說,只是,願望的審判遠比想像中還 要嚴厲。
「一部好的紀錄片是要問一個對的問題, 而不是提供觀眾一個簡單的答案,希望大 家看完會有所想法。」---- 導演 賀照緹
影片中,鏡頭穿越高跟鞋背後的各種角色: 對服飾設計師來說,鞋子就像『雕塑品』一樣, 她追求作品能讓更多的女性客群滿意;對鞋業 代工廠的老闆來說,早已把時間全交付給設計 師,下游下了訂單叫你爬你就得爬,一改再 改,是永無上限的工時;對代工廠的女工來說, 錢就就是好東西,於是小小年紀的她們無奈地 說著:「20 年後我們還是繼續打工吧 !」。而 對屠宰場的人來說,殺戮的艱難無比龐大,但 為了生存,無法再多做思考。
36
於是,聽到路上的高跟鞋清脆地『喀噠』 一聲,彷彿也聽到另一個場域傳來『哞』的 低鳴,這條緊繫全球的鍊子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