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新闻 ・ 焦点
总第 515 期 本期出版 104 页 主办 欧美嘉新闻集团 出版 英中时报社 (UKCHINESE TIMES)
地址 UK Chinese Times Omega Mansion Boundary Place 2 Milburn Avenue MK6 2WA 网站 www.ukchinese.com 新浪微博:@ 英中时报 热线:01908 685038 传真:01908 550596 编辑部电邮: editor@ukchinese.com reporting@ukchinese.com 广告部电邮: ads@ukchinese.com
英内政部『苛政』棒打跨国鸳鸯
情發展得很快,那年冬天,王香決 定搬到劍橋和大衛同住。 “我們共度了非常幸福的六個 月,”大衛說,“王香是個誠懇, 心胸開闊,道德意識強的女性…….” 大衛在生日那天,向她求婚。 王香那時剛被拒居留 ( 那是在 她和前夫離婚後申請的 )。她回憶: “我依照內政部的要求,於 4 月 28 日離開英國,回到廣州市。為了還 清我和大衛在劍橋的住房貸款,我 賣了我在國內的公寓。2013 年 6 月 9 日,大衛和他的雙胞胎妹妹愛麗 森來廣州市看我。大衛和我於 6 月 13 日在中山市結婚。我們隔天即提 交了我的配偶簽證申請。” 在遞交了簽證申請的四個月 後,王香於去年 10 月接到了電話, 要求她赴北京的英國大使館进行面 談。
『我们是一家人』 『傲慢与偏见』
面試是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裡。 移民官是個年輕男子,面無表情。 他的問題從無間斷:你在英國停留 多久?第一次到達英國是何時?你 的 前 夫 生 日 是 何 時? 你 何 時 結 婚 的?你們第一次見面是何時?你的 現任丈夫的生日是何時等等。 王香答:“我的故事並不複雜。 我在 2010 年以依親簽證和我前夫 來到英國,6 個月後我們的婚姻破 裂。我靠著自己作為一個自由撰稿 人的收入過活。2011 年 10 月,我 開始申請居留 ....” 移民官問王香,婚姻為何破裂。 她告訴移民官前夫的家暴行為。 “那 麼你為什麼不在婚姻破裂後回去中 國呢?”移民官問。 “因為有許多離婚手續必需處 理,”王香答,“我的律師當時也 告訴我,我不需立即回中國,說我
審查
可在第八條下申請居留。” 移民官的問話讓王香覺得充滿 種族主義的傲慢與偏見。當王香告 訴他,她曾在家暴受害者的服務機 構擔任義工,幫忙接電話,為受害 者填寫表格,移民官問她:“填寫 表格給誰?”“政府。”王香答。 “那就是說,你在幫他人向政 府要福利?”談到王香和大衛的關 係,移民官問:“你們是何時開始 的?” “第一次約會之後。”王香答。 “你叫那是‘約會’?”移民 官又問。“他的車是什麼顏色的?”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我怎麼會知道呢,我沒看過 他的車。他騎自行車。” “他倒底有沒有車?你懂不懂 我的問題?”移民官又問。
特約記者 白曉紅
情人不在的情人节。对那些被现实环境分隔的伴侣而言,今天不是节日。在英国配偶签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 2012 到 2013 年之间,已有 17,800 名外籍配偶被拒于英国国门外。 王香和大卫就是其中的一对跨国夫妻。他们于去年 6 月结婚,去年 12 月份被通知拒签,内政部认定他们假 结婚。大卫发起签名请愿,挑战内政部的决定,目前已收集到一千多个签名。而移民权利网也在发起“我们是 一家人”的抗争运动,许多被分隔的夫妻都在加入。
近两万外籍配偶被据英国门外,情人节抗争运动施压当局易政
抗爭 王香和大衛這對跨國夫妻,已 被分開一年多了。今年的情人節, 有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夫妻,加 入“移民權利網”(Migrant Rights Network, MRN) 發起的“我們是一 家人”的抗爭運動。 王香女士 39 歲,講一口流利 的英語,是一名中國作家,在中國 和法國已出版著作八部,也多在國 際刊物撰寫專欄。大衛·安東尼, 48 歲,是英國公民,在劍橋大學擔 任高級圖書館助理。他同時是一位 元詩人,作品已發表于歐美三十個 以上的詩歌刊物。他倆在詩歌網上 相 識, 志 趣 投 合, 並 於 2012 年 6 月在劍橋初見。 他們無話不談,不僅在文學和 藝術上契合,也嚮往相同的生活方 式。在接下來的半年裡,他倆持續 交往,往返於倫敦和劍橋之間,感 责编 燕子 美编 姚业宇
影響
『我们会重聚』
515 期 2014.02.14 星期五
行動
大衛在英國發起了簽名運動, 拆散。在新政策下,2012 到 2013 請社會大眾支持他們的請願,挑戰 年之間,已有 17,800 名外籍配偶 內政部的決定,到這個 2 月上旬, 被拒于英國國門外。個案並顯示, 已經有一千一百多個簽名。 即使是達到了收入的要求,也有可 英國內政部自 2012 年 7 月開 能因政策的緊縮而被拒。因此,許 始,實施嚴峻的家庭移民新政,規 多人被剝奪了家庭生活 —— 特別 定資助非歐盟配偶來英定居者的最 是年輕的低薪家庭,以及社會資源 低年薪是 18,600 英鎊 ( 且最低存 不足的少數族裔人士。 款是 16,000 鎊 )。除了年薪的標 跨党國會小組移民研討部 準外,在新政策下,申請人的定居 (APPG) 就對此政策的影響展開了 評審期從兩年延長到五年,以判斷 一項家庭移民的調查,以深入瞭解 夫妻關係的真實性。 家庭移民法規對個人和社區衝擊。 內政部當時估計,此法規的 結果顯示,許多英人和他們的移民 實施,每年將制止大約 18,500 名 配偶直接受到這套新政策的影響。 外籍配偶移入英國定居。每年, 自去年,英國的許多移民權 估計將至少有 15,000 對夫妻會被 益團體聯合發動了一次次的集結行 動,比如去年夏天的公民請願,向 唐寧街遞交了 3500 人的連署。這 次, 移 民 權 利 網 (Migrant Rights Network) 透過“我們是一家人” 運動,再度集結社會人士,希望能 再向當局施壓。 王香和大衛仍繼續等待著。 “有時候,[ 英國 ] 那邊狂風 暴雨,我會一直等到半夜,只為一 聲平安;我不在家,我們在劍橋的 家一片荒涼,陽臺上的花全都死了, 冰箱總是空空如也;我先生除了 上班,足不出戶,每天守在 skype 面前;有時候,他像小孩子一樣脆 弱:‘因為你不在我身邊,我看上 去老了十歲,你還愛我嗎?’ 這 種等待的艱辛難熬,只有冤情深重 的囚犯才能理解。我們唯有相信, 愛情會戰勝邪惡,取得公正。總有 一天,我們會重聚。”
王香和大衛去年 6 月结婚,目前他们被分隔兩地。
我們是相愛的。” “然而此刻我們卻一邊等待, 一邊心懷憤慨。因為我們的愛被無 情地,無任何法律依據地,被烙上 了一個虛假的烙印。從被拒簽的那 一刻起,上訴和重獲清白就成了我 們生活的重心。在英格蘭的雪夜, 我們曾經握著一本詩集相擁而抱, 秉燭夜談。此刻我們卻只能握著電 話, 對 著 skype 說 話, 除 了 討 論 如何上訴之外,談的便是消極移民 政策,種族歧視和仇貧主義,這些 本來不屬於新婚的話題……我們仍 舊說著我愛你,每天早晨,中午和 睡前,我們的愛和思念與日俱增, 但是這是一種多麼苦澀的甜蜜。”
『skype 维持婚姻』
王香交上了所有能證明她和 大衛真實關係的證據:家庭照片, 聖誕卡片,來往信件,等等。而移 民官的態度讓她知道,其實當局的 決定早在面談前就已做出。“移民 官不是在和我面談,而是在和一個 假想的敵人說話,”王香說,“他 知道他的權力,這權力不被制衡。 他可以感覺到我的反抗,因此立刻 對我有反感。” 移民官將繼續製造假想敵人, 而像王香和大衛這樣相愛的夫妻將 繼續被強迫分開。去年 12 月 13 日, 王香被通知申請被拒了。部認為是 假結婚,但沒有提供任何說明。她 的上訴過程又將是漫長的一年。 “感 覺好像我們的婚姻為彼此帶來了一 兩年的牢獄生活,”她說。 自申請被拒後,王香和大衛 只能靠書信和 Skype 來維持婚姻。 整個週末,他倆在 Skype 上談話, 傾訴對彼此的思念。半年以來,他 倆只能在歐洲的旅店裡短暫地相 聚。王香因此患了失眠症,每晚只 能睡三四個小時。面對這樣的情境, 需要的是何等的堅強。她這麼形容 自己的心情: “如果我嫁給的是一位漁夫, 定期要出海捕魚,那麼短暫的分離 是註定的。 如果我嫁給的是一位士兵,被 應徵參加戰爭,那麼短暫的分離也 是註定的。 我會等待,無論多久,直到他 凱旋而歸。雖然一樣地孤獨,但是 我不會埋怨,因為全世界都知道,
A03
请 见 A09 版
全英各地迎新春 庆马年
请 见 A09 版
焦点・新闻
新闻
新闻
英经济复苏加速 商家信心倍增
请 见 A13 版
应试教育在英国 希望还是困惑?
请 见 A15 版
请 见 A22-23
英国议长夫人的 吻别
观察
观察
關注
东莞扫黄,『性 都』摘掉『黄帽』
扫描二维码,关注 《英中时报》微信公众平台
晚餐。 。宴會。 晚餐。點心。 點心。卡拉OK。 卡拉 宴會。免費停車 2 Western Gateway, Royal Victoria Dock North, Excel, London E16 1DR. T: +44 20 7474 0808
文化・文娱 515 期 2014.02.14 星期五
C23
祖師爺:杜德橋教 授日本新年 繁 華 熱 鬧, 都 是 對 外 的 東 西, 有 表 演 的 意 思 在; 能 留 在 每 個 人 記 憶 中 的, 是 與 家人朋友交心相聚的 點 滴。 這, 也 是 最 能 流傳於記憶中的東西 吧。
中流砥柱:戴彼得 嘉義這個地方依 然保留著較爲原生態 的 中 華 文 化, 生 活 節 奏 緩 慢, 恬 淡, 有 陶 淵 明 筆 下 的 意 境。 在 嘉義的成長經歷讓他 愛上了這些失落的文 化。
新生代:司馬山 可能像許多中國 留學生在英國聖誕節 的 時 候 怕 落 單, 我 也 怕在春節的時候在亞 洲 落 單, 因 爲 這 個 節 日 是 和 當 地 人、 尤 其 是當地家庭一起過才 有意義。
新生代:司馬山 司馬山可算是新一代漢學家的代表。 因爲高中時無意翻弄一本《莊子》,讓他 愛上了中國哲學,於是本科申請去著名的 倫敦亞非學院(SOAS)讀漢學。因爲亞非 學院的經典訓練,他的古漢語功底極好, 給自己起中文名“司馬山”,因爲“我的 英文名字有山的意思,而我的姓氏意思是 ‘軍事’,恰和‘司馬’之意”。司馬又 富有語言天分,普通話流利得讓人目瞪口 呆,也時刻緊跟流行趨勢,會用“哎喲, 小清新!”之類的網絡用語。他對日語、 韓語的掌握程度也與中文相當,曾經在中、 日、韓三地都生活過一年以上,博士論文 研究就關於 16 世紀壬辰戰爭中這三個國家 身份意識的形成。因此不但需要閲讀用三 種語言的古文寫成的文獻資料,也需要與 當地人攀談以增進瞭解。
對司馬而言,春節就像西方的聖誕節, “將心比心”。同樣都不再在於宗教意味, 而在於家人。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春節是在 大連學習語言時,當地家庭招呼他一起包 餃子,看春晚。那種融入當地人家、被當 成自己人的感覺讓他覺得特別親切。“可 能像許多中國留學生在英國聖誕節的時候 怕落單,我也怕在春節的時候在亞洲落單, 因爲這個節日是和當地人、尤其是當地家 庭一起過才有意義”。 因爲在三個國家都生活過,他也比較 了日本和韓國的春節。“日本的春節在公 曆新年時過,傳統項目是去神社祈福。韓 國和中國一樣過農曆春節,也是家人在一 起大吃一頓。有幸和當地人一起慶祝春節, 看到他們如何將一個‘文化傳統’傳承, 活出生命力,是作爲研究者最大的安慰”。
臺灣街頭美食 日本新年 日本新年
這三代漢學家的成長和學習都在不同 的時代背景之下,因爲不同的原因而與中 華文化結緣,也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春 節。而貫穿他們不同的經歷和故事的,則 是那些給他們帶來溫暖回憶的華人朋友, 和在亞洲的美好經歷,使他們身在異鄉不 孤獨,並對東方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會。而 他們也祝願所有身在英國的華人朋友,其 樂融融,馬蹄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