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耶穌的比喻 試讀

Page 1

明白耶穌的比喻 好的故事會引起你的共鳴,讓你覺得作者彷彿在對你說話。主耶 穌講的許多故事也有如此異曲同工之妙。細看其內容,會覺得自 己就身在其中。但這些故事不單是一面鏡子,更是讓我們了解上 帝心意的一扇窗。它們不只是反映出我們的本我,也幫助我們更 認識上帝。 耶穌所說的比喻,對許多基督徒來說是耳熟能詳的。因此,我們 往往未能認真地用心聆聽耶穌所要表達的意義。然而,本書作者 蓋瑞恩(Gary Inrig)挑戰你再次坐在主的腳前,聆聽這些美妙的 故事,體會當時猶太村落中所飄揚的香氣,感受加利利鄉間小路 上飛揚的塵土,讓自己身歷其境,彷彿是第一次聆聽這些故事。

明 白 耶 穌 的 比 喻

明白

耶穌的比喻 THE PARABLES

Understanding What Jesus Meant

作者以清新活潑的文筆,讓耶穌的比喻逐一躍然紙上,其所揭示 的屬靈真理,將以一種真實、令人信服的方式,觸動你的生命。

蓋瑞恩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德州達拉斯神學院。在加州 雷德蘭市播道會三一教會服事21年後,於2013年6月卸下主任牧 師的職務。他也是一位聖經教師,曾在北美幾個神學院和聖經學 院任教,亦經常受邀至各地擔任特會講員。目前的個人著作,包 括《尋找真正的北方》、《饒恕的真義》、《合神心意的慾望》 以及《明白耶穌的比喻》。

蓋 瑞 恩 著

I S B N 978-1-62707-555-8

XC228

I S B N 978-1-62707-555-8

9

781627 075558

9

781627 075558

蓋瑞恩(GARY INRIG) 著 趙光夏


蓋瑞恩(GARY INRIG) 著 趙光夏


明白耶穌的比喻

作者:蓋瑞恩(Gary Inrig) 譯者:趙光夏 編輯:陳君立、錢占梅、黃淼儀、吳秀蘭 封面設計:Mark Veldheer、林慧嫻 封面攝影:Marka / SuperStock 內文排版:林慧嫻 出版發行:財團法人基督教真理文化傳播基金會 地址:10399台北郵局第47之260號信箱 電話:02-25855340 傳真:02-25855349 劃撥帳號:19082063 戶名:真理文化傳播基金會 E-mail:taiwan@odb.org ISBN:978-1-62707-555-8 Printed in Taiwan. 2017年4月初版一刷 書中所引用的聖經經文均取自和合本及新譯本。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The Parables: Understanding What Jesus Meant

© 1991 by Gary Inrig. All rights reserved.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special arrangement with Discovery House Publishers, 3000 Kraft Avenue SE, Grand Rapids, Michigan 49512, USA.

Traditional Chinese


目錄 致獻

7

前言

9

第一章 認識我的天父

13

第二章 愛我的鄰舍

33

第三章 感謝我的救主

51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71

第五章 尋求我的主人

89

第六章 累積我的財寶

105

第七章 確定我的未來

123

第八章 決定我的命運

137

第九章 詢問天父

153

第十章 上帝垂聽禱告

169

第十一章 看見自己

181

第十二章 盡上本分

195

後記

211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我最喜歡引用的一個故事之一,是關於一個人被 狗咬了之後,發現那隻狗有狂犬病,他立刻到醫院檢 查,也驗出他感染了狂犬病。在當時,狂犬病是不治 之症,他的醫生不得不告知他,「先生,我們會盡量 減少你的痛苦,但是我也不想給你不切實際的盼望, 我們真的無法醫治你了。我最好的建議是你盡快預備 你的後事吧」。 這位生命垂危的男子嚇得跌回床上,但是最後 終於鼓起勇氣要了一隻筆和一些紙。接下來他奮力地 振筆疾書。一小時之後,當醫師回來查房時,他仍然 寫個不停。「我很高興看到你這麼努力準備你的遺 書」,「醫生,這不是我的遺書,這個名單是我在死 之前準備要咬的人」。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在死前都有這樣的一份名單, 即使沒寫在紙上,也會印在我們的內心裡。我們認為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71


明白耶穌的比喻 這份名單上的人都對不起我們,我們都被他們傷害、 虐待、輕視,或是折磨過。有時候也不一定是特定的 人,只是我們對生活和周遭的人充滿了苦毒,這不但 破壞了我們的靈命,甚至還延伸出可怕的暴力行為, 造成可怕的後果。例如有位男子仇恨女性而槍殺了無 辜的大學同學。 有個人登上飛機,槍殺了一天前開除他的人,然 後再殺死飛機駕駛和副駕駛,全機的人都因飛機墜毀 而喪生。還有恐怖分子,懷著深深的仇恨和報復的決 心,一心想殺人,而且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人。 當然不是每個結局都這麼驚心動魄,還有些是婚 姻的破裂,家庭離散,教會分裂,友誼破滅,生意伙 伴拆夥等。不論悲劇的大小,這些事件的根源都是因 為心中沒有饒恕,拒絕放下因冤屈所受的痛苦,將自 己的心鎖在自己設下的牢獄裡,只能與怨恨、苦毒和 憤怒為伴。 宣揚寬恕的美德很容易,但是真的要做到饒恕 就不容易了。魯益斯(C. S. Lewis)描述得很透徹: 「寬恕是兩個很美麗的字,但是當你需要寬恕時,它 就不再美麗了」。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股潛在的力量,讓我們緊抓著 因冤屈所受的苦毒不放,而且一心想要對傷害我們的 人報仇。就因為這股內心的力量太強,耶穌處理過好 72


幾次這種需要寬恕的事情。顯然衪認為這是生命當中 很重要的事情之一,而耶穌的一生其實就是在教導寬 恕之道。也許衪針對這個主題所講的最重要訊息,是 以比喻來呈現,也就是在馬太福音18章21-35節所講 的無憐憫心的僕人的故事。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 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 七次可以嗎?」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 是到七十個七次。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 人算帳。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 萬銀子的來。因為他沒有什麼償還之物,主 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 賣了償還。 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 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 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 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 『你把所欠的還我!』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 吧!將來我必還清。』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73


明白耶穌的比喻 所欠的債。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 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 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 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 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 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 還清了所欠的債。 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 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馬太福音裡提到五個耶穌的偉大教導。馬太福音 18章是第四個講道,主題是上帝國度裡的人際關係。 耶穌一開始講的是要謙卑像小孩子(18章1-14節), 但是接下來在15-20節又提醒祂的追隨者:在上帝的 國度裡,若是作了錯誤的選擇,例如拒絕友誼,就要 為此付出代價。耶穌教導的重點就是要我們挽回弟 兄,幫助罪人悔改。

饒恕的問題:七十個七次 我很喜愛聖經人物彼得,在他跌跌撞撞追求靈命 的過程中,常脫口問出一些我很想了解的問題。當耶 穌談到譴責得罪人的弟兄時,彼得的心還停在先前的 那句話:「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18章15 節)。 74


他想了又想,這句話應該是不只要得罪人的弟 兄認錯,被得罪的弟兄也要能夠原諒才行。惟有弟兄 們彼此寬恕,才能恢復雙方的關係。但是彼得很固執 地認為寬恕是很難學的一門功課。更何況拉比教導他 的觀念是,寬恕雖然重要,但其效有限。他們認為, 「你必須寬恕三次,但是第四次你就不必去原諒了」。 彼得了解耶穌的能力,因此他試圖從耶穌口中尋 求新的標準:「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 次呢?到七次可以嗎?」彼得值得嘉許,因他把拉比 教導的寬恕次數不只加了一倍,還多加了一次,共七 次。 為了要了解這個比喻,我們一定要謹慎地看一下 這個問題的本質。首先,彼得問的是有關弟兄之間, 也就是基督徒之間的事。因為耶穌所問的問題是針對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當然,這裡講的饒恕 並不限定於某些關係,而是強調在上帝的國度裡馬上 就要做的事。 其次,彼得問的是現在的關係,就是有關我現 在的人際關係,這是我現在的責任,而不是等到審判 時。這個比喻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這個角度來 看。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彼得問的是有關 饒恕。這一點一定要看得很清楚。寬恕不是因你「了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75


明白耶穌的比喻 解」對方的行為動機之後而原諒他。寬恕所處理的是 罪,如果你可以接納某人的行為,那麼就沒有所謂需 要饒恕這件事了。 寬恕也不是「忘記」——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當上帝「忘記」我們的罪時,這些罪並不是消失了, 因為祂是全知的上帝。也就是說衪雖然沒有因為我們 的罪而處罰我們,但這並不表示衪忘了我們的罪。 會被遺忘的事,往往是不重要的,真正需要被寬 恕的事,是不會被遺忘的。寬恕也不是忽視、迴避, 或是覺得這個得罪我的人對我無關緊要,也不表示我 很有修養。美國的艾森豪總統曾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 看法: 我會盡量避免仇恨任何人,如果有人作 了很惡劣的事,特別是針對我而來的話,我 會試著忘了他。我曾試過做一個動作——我 承認有點刻意做作,將這個人的名字寫在一 張草稿紙上,扔到抽屜最底層,然後對自己 說,「對我來說,這個人的這件事就到此為 止了」。 經過多年,那個抽屜成了我私人的垃圾 桶,專門收藏要消除的怨恨和摒棄的個性。 除此之外,這個方法還算有效,幫我避免了 沒有意義的負面思想。 76


艾森豪可能是個偉大的將領,也是個很有領導能 力的總統,但是他所做的這件事並不符合聖經中的寬 恕。基督徒不應該將人摒棄於垃圾桶裡。但是,在現 實生活中我們卻常這麼做。這活生生的例子出現在許 多家庭和教會脆弱的人際關係中。 如果我們真的想學會寬恕,那就一定要明白三件 事。首先,寬恕是處理真正的罪,那種無法原諒、不 能忘懷、也不能接受的罪。柴斯特頓曾說:「寬恕就 是赦免那不可饒恕的,否則就不算寬恕了」。 其次,寬恕代表著將所做的事一筆勾銷,不再追 究過錯。這也是馬太福音18章21節裡希臘原文的真正 解讀。因此需要放下心中復仇的怒火,並將一切事情 交託給主。這與雙方和解不一樣。和解是重新在彼此 的關係中建立互信,這是需要時間的。在和解之前先 要有寬恕。透過聖靈的帶領,赦免的決定權都操之在 我。而和解卻不是單單由我來決定。 第三,寬恕是被授予的,而不是靠自己謀求而 來的。我決定要寬恕。我不要等那個傷害所造成的痛 苦逐漸消失。寬恕是自我意志的僕人,而不是情緒牢 籠中的犯人。要做到寬恕並不容易,這可能是我們所 做過的事情當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別無選 擇,因為寬恕是上帝的旨意。 我相信彼得想到要饒恕七次已經有點不知所措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77


明白耶穌的比喻 了,而耶穌的回答一定更讓他大吃一驚,「我對你 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七次」。英王欽定版的 聖經在這裡的翻譯是「七十乘七次」,如果你比較熟 悉欽定版的話,一定會覺得很意外,有什麼不同嗎? 在希臘經文中單單看「七十,七」是有點模稜兩可, 根據上下文,這可能是說「七十加七」,或是「七十 乘七」。 在創世記4章23-24節當中的拉麥之歌,也有異曲 同工之妙。拉麥的呼喊是表達復仇雪恥,「壯年人傷 我,我把他殺了;少年人損我,我把他害了,若殺該 隱,遭報七倍;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 想要報復是人的本性。「不用生氣,找機會扳回 來就好」,但是「扳回一成」還不足夠,「我會讓你 付出代價,你就再也不敢這樣對我了」。在我們的內 心中,深藏了許多的「卑鄙的哈利」(Dirty Harry, 電影《緊急追捕令》中專殺壞人的警察),會挑釁對 方說:「來吧,有種你試試看」。 而主耶穌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不論是七十七 次或是七十乘七次,耶穌要求的次數是沒有限制範圍 的。耶穌是要我們不去數算我們原諒別人的頻率。這 是一種超自然的反應,可能惟有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做 得到。人的本性是想要報仇,而作耶穌的門徒是要滿 懷寬恕之心。這就是無憐憫之心的僕人的比喻所要強 調的重點。 78


寬恕的比喻:無憐憫之心的僕人 耶穌的這個比喻是關於一國之君的故事,君王讓 我們聯想到上帝。龐大帝國的統治者,手下應有許多 官員幫他處理王國內的各樣事務。其中一位官員欠君 王「一千萬兩銀子」,就算是和現代體育明星和電影 名星的超級高薪來比,這也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數字。 一千兩銀子的單位相當於六千銀幣。當時工人平 均每天的收入是一銀幣,所以一千兩銀子幾乎等於工 人20年的工資,以現在的幣值來看至少有25萬美金。 這位官員欠了一千萬兩銀子,差不多等於20多億美金 了!這個人貪污的公款數量之大,就算是菲律賓前總 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看了都會嫉妒。 但是到了要清算的那一天,發現這位僕人侵吞了 一筆他一輩子也還不了的巨額公款。實際上,他是一 無所有,根本無法償還。不只是他自己被賣身為奴, 全家人也落到同樣的下場。 耶穌的比喻中為什麼要用這種天文數字呢?其實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欠上帝的債也是這麼多。我 們通常都會把自己的罪看得微不足道,這畢竟是人之 常情。但是在上帝公義與完美的眼光中,罪不是一件 小事。罪會使我們的靈命破產,而且這筆債是我們一 輩子都還不了的。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79


明白耶穌的比喻 面對犯錯的代價,這個人只能要求延期償還了, 到了這時候他還是沒搞清楚自己的困境,「主啊,寬 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顯然他還沒看清實際的問 題,但是王的反應卻讓人大吃一驚,「那僕人的主人 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在此,我們需要了解的重點,是這位君王做了什 麼和為什麼這樣做。他的動機是出於慈心。赦免債務 是君王的角色,而不是僕人的角色。寬恕的理由是出 自於寬恕別人的人,而不是來自被別人寬恕的人。這 是恩典的行為。這也是我們透過耶穌基督而被赦免的 重大事實。上帝因著衪的權柄,選擇了在恩典中赦免 我們。這就是寬恕的最佳典範。 寬恕的本質就是透過付出的代價而償清了債務。 事實上,君王把債務變成了禮物。錢是屬於君王的, 而君王放棄了這個所有權。原諒人的償還了被原諒者 所欠的債。只有君王可以免了這個債,而且是他自己 償還了這筆債。更重要的一點,這就是福音所要傳揚 的信息。罪人欠上帝的債,已被債主親自償還了,也 就是透過上帝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償清了。 這個比喻在預告未來耶穌的死洗清了我們的罪, 不過此時彼得還沒有聽出弦外之音。然而當他聽到這 位獲得這麼大寬恕的僕人接下來的所作所為之後,這 個故事的重點就呼之欲出了。

80


這位被赦免且得自由的人,剛踏出皇宮就看到一 個欠他錢的同伴,這個人欠他十兩銀子,差不多相當 於3千塊錢吧,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字只是他剛被免了 債務的六百分之一!就他自己曾欠的債務來說,這只 是微不足道的小錢,更何況他現在不需要這個錢,他 自己的債都被赦免了! 然而他的反應非常粗魯而嚴厲,「便揪著他,掐 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接下來欠 他錢的同伴也做了這位僕人剛才在君王面前做的同樣 一件事,「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寬容我吧,將 來我必還清。』」 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想一下這個畫面,第一位僕人 有合法的權利要求欠債的人償債,並可以訴之法庭。 第二位僕人犯了錯,因為他欠債沒還,當時的法律規 定,這樣的人是會被下到監獄的。這也提醒了我們, 寬恕的反面就是懲罰。雖然他可以透過法律途徑來要 求對方還債,但是他在品德上站不住腳。當他獲得了 極大的赦免之後,不可能又對另一個人懷著復仇的心 態,不肯饒恕他。當我選擇要接受赦免的同時,我自 己也應當寬恕別人。 這位僕人前後完全不一致的態度,成了皇室的 醜聞,其他隨從看到這樣不公義的行為,甚為不滿, 就告訴了君王。就算是一般老百姓也知道被赦免之後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81


明白耶穌的比喻 該有的行為,因此君王的反應是可想而知了,他知道 了這個僕人所做的事之後就大為震怒,先是很嚴厲地 譴責,之後就「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 債」。交給掌刑的並不是聖經教導的處罰,而是耶穌 用當時在希律王和羅馬律法之下的一般作法來描述, 因為有人借了錢不還,就要靠刑求來逼他還債。 耶穌是在說上帝是虐待狂嗎?衪是否在說信徒被 赦免之後,有可能後來又不被原諒而受到永遠的懲罰 呢?若是光看字面上的細節,就把它解讀為神學的教 義是很危險的。事實上,這裡的重點就是不願饒恕所 帶來的後果將會一直纏繞著我們,這痛苦實際上勝過 肉體上的痛苦。所以,我們要立即處理,而不是等到 進入永生的時候。 我還記得有位婦人在滔滔不絕地抱怨她丈夫的失 敗和缺點之後,我說:「看來你的選擇只有原諒或是 離婚」。她大聲咆哮著說:「我心中只有怨氣」,氣 沖沖地走出了辦公室,不久她就到法院訴請離婚。 我也記得有位苦惱的年輕男士,一直忘不了他妻 子婚前不當的行為,他衝動地到處去講那些不足為外 人道的細節,不僅對他們的婚姻和雙方的關係有害, 也將他自己鎖在自己設立的牢籠內,不但影響了自己 的情緒,也影響了心靈。 我也曾聽一位男士談過,他和一位主內弟兄在生 82


意上有些爭議,結果就扭曲了他對其他所有基督徒的 看法,甚至於對上帝的態度。 不饒恕的靈所設下的刑求室,活生生地存在我們 的心中。諷刺的是,被關在裡面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合 情合理又合法的無辜受害者。 麥克米蘭(S. I. McMillen)在他的書《免於疾 病》(None of These Diseases)中寫到:「當我開始 仇恨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成了他的奴隸,他甚至可以 操縱我的思想,我的心靈無法逃出他暴君式的掌控。 就算擺在眼前的是上好的牛排,我也會視之如糞土, 因為這個我所仇恨的人,阻擋了我好好享受美食的能 力。」

寬恕的原則:天國的生活方式 耶穌並不希望我們看完這篇故事後,就把它當成 茶餘飯後不相關的一段閒話而已,祂對門徒說:「你 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 你們了」。衪的這段話也是在提醒我們,寬恕是我們 的標準行為準則,適用於天國的每一位子民。因此至 少有三個重要的真理,是我們一定要好好思考的。 第一,寬恕的源頭是來自上帝的赦免。這個比喻 明確地表明了我們需要看清自己,在公義聖潔的上帝 面前所欠的債有多重。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83


明白耶穌的比喻 就像那位僕人一樣,我們欠的債是一輩子都還不 清的,我們所犯下重大如山的罪,不是靠我們自己的 力量就可以抵銷的,我們甚至不想去移除。直到我們 看清自己是罪人的真面目之前,其他的事情都會看不 清。 我們也需要了解寬恕的代價,我曾因他人給我的 寬恕而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我知道他們為愛而付出了 代價,我也為那些代價而感到受寵若驚。這位君王花 了二、三十億來饒恕那位犯罪的僕人,我們怎麼能夠 理解這種寬恕呢?更何況天父是賜下了獨生子來赦免 我的罪。 耶穌於十字架上的受難為我帶來了寬恕。所有的 事情就從這一點開始:我無法償還所欠的債,藉著上 帝的恩典和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捨命,我已完 全得自由,我的罪已得赦免。這完全在於寬恕的那一 方。我雖不配也不能要求寬恕,但是我可以享受被寬 恕的自由,因為祂是滿有恩典與憐憫的上帝。 第二,拒絕饒恕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經 常被饒恕所需付出的極大代價擊敗,因而拒絕饒恕。 你可能會對我說「假如你知道那個人對我做了什 麼……」;我並不是要說服你「那件事沒那麼邪惡」, 或是「要忘記這件事不難」。我也不會建議「還是有 可能和解」,特別是當對方不願承認錯誤,或是不願 負責的時候。 84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請你想一想,聖子為了你所 犯的罪付出如此高的代價,使你罪得赦免。因此,你 有責任要放下別人對你所做不當的事。首先,將之交 託給上帝,不要再對那個人懷有報復之心,這不是馬 上就可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續做 出的決定。然後,你應當信靠上帝,相信祂必賜你智 慧和力量去面對未來。 但是要謹慎地聽上帝的話語,如果接納了上帝的 赦免卻又拒絕饒恕別人,不只是很不適宜,也是很缺 德的。這只是開始,因為君王的責備是說,「你這惡 奴才!」接下來的後果我們已知道了,拒絕饒恕的下 場就是變成奴隸,也就是活在牢籠和刑罰當中。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李將軍(Robert E. Lee)在 戰後回到他的家鄉維吉尼亞州時,經過一位婦人的家 園,她指著被北軍炮火破壞的一棵樹在控訴北軍的暴 行,李將軍直接了當地回答她,「親愛的女士,把這 棵樹砍了吧,然後就忘了它」。 若我們持續澆灌心中那棵冤屈樹,我們就是把自 己囚禁在過去的傷害裡。拒絕饒恕的後果是具毀滅性 的。想到那位拒絕饒恕的僕人的手段,他揪著欠債的 人,掐住他的喉嚨的那個畫面,就勝過千言萬語了。 這種心態足以毀滅婚姻,傷害了家人之間的關係,也 破壞了朋友之間的友誼。因著這種掐住對方喉嚨的心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85


明白耶穌的比喻 態,我們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屍橫遍野,這 種殺人後自殺的事,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有對宣教士夫婦在遠東地區服事多年,退休之後 因經濟困難而不得不住在治安很差的社區,才剛搬進 去之後,他們的兒子就被幫派分子暴力攻擊,他們用 有釘子的繩索打他,使他幾乎喪失了視力,還需要做 一系列的整型復健。行兇者後來被捕也被判了刑。 這個暴行引起了社會的眾怒,所以媒體也有許多 報導。雖然受到民意廣大的支持,但是這家人卻沒有 利用這個機會來抨擊犯下慘無人道罪行的犯人。當審 判結束之後,記者問這對夫婦他們為何會有這樣的行 為,這位母親的回答很簡單,「如果有必要,我們可 以帶著殘疾的身體活下去,但是我們不能一輩子活在 苦毒當中」。這句話真的是很有智慧,他們確實學到 了救世主赦免的精神。 這個比喻的最後一個功課,就是寬恕的祕訣來自 於恩典。領受上帝的恩典並不代表我們就不用負責任 了,相反地,領受恩典的人,應當向他人施恩憐憫。 「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這裡的 譯文「你不應當」,也就是說,「難道不是應該的 嗎?」 寬恕是惟一的答案,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這個 邏輯也是屬於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的精神,「並要以 86


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 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章32節)。饒恕的 責任並不是基於社會的要求或是出於人道,而是奠基 於加略山上。主所做的事,我們也當如此行。 我們是因著上帝的旨意而選擇了饒恕。但是也有 可能是因著上帝在我們心中的動工。寬恕是我們在基 督耶穌的國度內,成為新造之人的最大證據,也證明 了基督的精神活在我們心中。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彭柯麗(Corrie ten Boom) 曾因她收容了被納粹逼迫的猶太人,而被關在德國的 拉文斯布魯克(Ravensbruck)集中營裡。她的父親 也死於另一個集中營。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她不 只被羞辱與虐待,還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姊姊貝絲 (Betsy)衰竭而死。然而在所有的苦難之中,上帝 的恩典仍充滿了她,所以在戰後她又回到德國去,傳 揚上帝饒恕的恩典。 有一次她作完見證之後,一位男子走上前來, 她也一眼就認出了這個人。在集中營的時候,最難過 的經驗之一,就是被帶到淋浴間去除蝨子時,女囚犯 都會被色瞇瞇的警衛擠眉弄眼地奚落。現在她面前的 這個男子就是當時納粹黨的警衛之一,也是其中最殘 暴的警衛,特別是對待她的姊姊。現在他就活生生地 站在她的眼前,向她伸出了手,「小姐,就像你所說 的,耶穌原諒了我們所有的罪,這真是太美好了。」 第四章 原諒我的弟兄

87


明白耶穌的比喻 彭柯麗當時整個人都僵住了,腦海裡一瞬間湧出 了當年所有痛苦的回憶,他又繼續說,「你提到了拉 文斯布魯克集中營,我曾在那邊當過警衛,後來我成 為基督徒,我知道上帝已經赦免了我,但是我想聽你 親口說,小姐,你願意原諒我嗎?」 彭柯麗站在那裡一時之間呆若木雞,她真的無法 饒恕,因為貝絲就是在那個集中營裡被虐待至死的。 此時她心中也感到很慚愧,她是來傳揚赦罪之恩的, 但是卻做不到或不願意饒恕。她的內心向主呼求, 「主啊,赦免我,我無法饒恕」。就在她禱告的那一 剎那,她不只感到被赦免,而且是完全得釋放。內心 原有仇恨的冰山一瞬間溶化了,她的手也可以動了。 就在她伸出手並說出原諒的話時,她感受到過去一直 壓在心頭的重擔,一下子就都消除了。 我們因十字架而得赦免,也從十字架上學會饒 恕。幾乎每次當我們想到饒恕的時候,聖靈都會在我 們的心中掠過一些名字和臉孔,例如:我們的配偶、 朋友、父母、子女或敵人。 你需要十字架的力量來幫助你饒恕誰呢?這個比 喻不但很有力量,也一針見血,使我們不得不反省自 身人際關係中的問題,確實地活出饒恕,不但要帶著 感恩的心,而且要不斷地饒恕。

8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