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GROWING OLD GR_ACEFULLY . .. 一一 Following Jesus to the End ---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給銀髮族的五部曲
蘇諾銘博士(Robert M. Solomon)著 郝海雯 譯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作者:蘇諾銘(Robert M. Solomon) 譯者:郝海雯 編輯:陳君立、錢占梅、黃淼儀 封面設計:陳斯獻、陳秀虹 封面圖片:Shutterstock.com 內文排版:旭豐數位排版有限公司 出版發行: 香港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Ltd 日糧事工有限公司 P.O. Box 74025, Kowloon Central Post Office,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852)2626-1102 傳真:(+852)2626-0216 E-mail:hongkong@odb.org 台灣 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 Foundation 財團法人基督教真理文化傳播基金會 10399 台北大同郵局第 260 號信箱 電話:(+886-2)2585-5340 傳真:(+886-2)2585-5349 E-mail:taiwan@odb.org ISBN:978-981-18-0193-8 Printed in Taiwan 2021 年 8 月初版一刷 年次:25 24 23 22 21 刷次:05 04 03 02 01 書中所引用的聖經經文若無特別註明,則表示引自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的新標點 和合本聖經。凡註以「新譯本」的經文均引自《聖經新譯本》,版權屬於環球 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探索出版社附屬於靈命日糧事工。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Growing Old Gracefully: Following Jesus to the End © 2019 by Robert M. Solomon Chinese Edition © 2021 Discovery House Distributors Singapore Pt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special arrangement with Discovery House Distributors Singapore Pte Ltd, 5 Pereira Road #07-01 Asiawide Industrial Building Singapore 368025. Traditional Chinese
獻給我的父母。 他們還未邁入老年,就回天家與主同住了。
目
錄
引言 ................................................................................................IX 第一部:一個靈命的旅程 1. 謹記生命的源頭與目的地..........................................................3 2. 持守正道......................................................................................7 3. 保持純正的動機........................................................................13 4. 熱情不減....................................................................................19 5. 與基督同在................................................................................25 6. 效法基督....................................................................................31 7. 堅固信心....................................................................................37 8. 增長智慧....................................................................................43 9. 成為有愛心的人........................................................................51
第二部:屬靈的習慣 10. 深入研讀聖經............................................................................59 11. 發掘禱告的祕訣........................................................................65 12. 重新聆聽上帝的聲音................................................................71
目
錄
V
13. 將生命分別為聖........................................................................77 14. 全心敬拜....................................................................................85 15. 尋找所歸屬的社群....................................................................93 16. 保有服事的心態......................................................................101
第三部:挽回關係 17. 探索人心..................................................................................109 18. 友情.......................................................................................... 115 19. 投入及享受家庭生活..............................................................121 20. 引導下一代..............................................................................127 21. 挽回生命的對話......................................................................133 22. 為人禱告..................................................................................139
第四部:健康與孱弱 23. 保持健康..................................................................................147 24. 接受身體日漸衰微..................................................................153 25. 痛苦及磨難..............................................................................159 26. 克服對死亡的恐懼..................................................................165 27. 面對痛失親人後的孤單寂寞..................................................171 28. 對付憂鬱..................................................................................177 29. 如何面對擔心失憶的恐懼......................................................183
VI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第五部:思想天堂 30. 人生閉幕的規劃......................................................................191 31. 天堂是什麼景象?..................................................................195 32. 為進入天堂做準備..................................................................201 33. 心懷盼望..................................................................................209 34. 成為祝福..................................................................................217 35. 留給後人的遺澤......................................................................223
後記 ..............................................................................................231 附註 ..............................................................................................235
目
錄
VII
引言
我們老得很快!年輕的時候,我們存著一種幻想,以 為自己將青春永駐,保有同樣的精力和健康,期盼長命百 歲。但是,倏忽之間,我們已經行過大半人生旅程,發現 自己邁入老年,離終點愈來愈近了! 摩西察覺到,我們在世的年日飛逝而去(詩篇 90 篇 10 節)。世人就像清晨冒芽的嫩草:「早晨發芽生長,晚 上割下枯乾」(詩篇 90 篇 6 節)。轉眼之間,就成了「長 者」,成了老先生或老太太,人生已近遲暮。我們就像「一 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 4 章 14 節)。 那麼我們該怎麼看待老年?又該怎麼度過晚年?這本 書是為長者也就是年過 60 歲的人寫的。此時你或許意識 到自己已經跨過了人生的一半。我們該因此改變生活方式 嗎?生活的重心該放在哪裡?我們有哪些挑戰,又該期盼 什麼? 聖經針對老年描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 點:老年是展現信心、精力和膽識不輸當年的絕佳時機, 例如迦勒在 85 歲時眾所周知的表現,他說:「我還是強
引言
IX
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45 年前〕一樣」(約書亞記 14 章 11 節)。我們讀到義人「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 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篇 92 篇 14 節)。我們還讀到: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 衰敗」(申命記 34 章 7 節);約伯的一位朋友告訴他:「你 必壽高年邁才歸墳墓,好像禾捆到時收藏。」(約伯記 5 章 26 節)儘管對受苦的約伯而言,這根本算不上安慰。 這樣的觀點呼應我們今天常聽到的流行詞彙:「黃金 歲月」、「健康地步入老年」、「積極地步入老年」、「成 功地步入老年」,以及其他類似的詞句(不過,有些人認 為這些口號有「強烈抗拒老化的傾向」)。
1
但是聖經也提出另一個我們必須嚴肅看待的觀點。我 們將會讀到有關伴隨老年而來的身體機能衰退,以及各種 失能所導致失去行動力及社交互動的機會。聖經告誡我們 要為此做好準備;「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 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 (傳道書 12 章 1 節)。保羅務實地承認「外體……毀壞」 (哥林多後書 4 章 16 節);詩人也祈求:「我年老的時 候,求祢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祢不要離棄 我!」(詩篇 71 篇 9 節)
X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在這本書裡,這兩種觀點我們都會檢視,以便針對老 年建立更完整及深刻的觀點。本書分成五個部分,其主題 涵蓋人們趨近年老時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 第一部分在探討生命是一個靈命旅程,以及老年(「上 2
帝賞賜的年歲」) 如何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們應當 3
思考邁入老年時,將面對哪些考驗及應對的步驟。 我們 並非已經做到了;人生旅程仍然持續,成熟要更加成熟, 榮耀要更加榮耀。我們必須處理各樣問題,例如釐清我們 的目的地、方向、動機、熱情、信念,以及終極的人生目 的(認識耶穌,在愛心、智慧和聖潔方面愈來愈像祂)。 第二部分的重點是屬靈的習慣。我們該如何維持靈性 的紀律?(要了解這些紀律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回應上帝恩 典的習慣,「引導我們與基督及祂的國度更有果效地同 4
工」) 這些紀律是培養成熟的基督徒不可或缺的基本條 件。步入老年不應當是懈怠和懶惰的時期。它絕不是「順 5
理成章的懈怠」階段, 而是研讀上帝話語、培養規律的 禱告生活,以及養成敬拜、參與社群及服事之習慣的階段。 老年可以成為生命更豐盛、圓滿的階段。 第三部分是有關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受造原是為了 建立關係,到了老年,這一點會更加突顯,也愈發必要。
引言
XI
我們將檢視上帝創造的人類應該有哪些特質,我們該如何 重視家人及朋友,以及與人對話時如何發揮救贖、挽回及 啟迪造就人的功能。 第四部分則是帶領我們進入老年的軟弱、痛苦及艱難 困苦。我們必須務實地檢視生命中的這一部分,不必悲觀, 而是學習遵照聖經的教導,來面對日漸的衰弱。我們如何 漸次接受健康的衰敗、生活的痛苦和艱難,如何面對失親 的傷痛及孤寂、抑鬱的心情和喪失記憶的恐懼? 最後一部分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永恆的家,就是天 堂。我們不會久居世上,但是天堂是我們永恆不變的未來 地址。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們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思想 我們死後將要前往的所在;我們怎樣持續世上的生活?天 堂是什麼樣子? 我們應當如何預備自己?在靜候的時節,隨著年歲日 增,如何讓心中存著活潑的盼望?如何持續讓自己成為別 人的祝福,留下能榮耀上帝的遺澤? 今天,許多教會中的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全球許多社 群談論著「銀髮海嘯」,教會也有這種現象。許多教會太 過注重年輕人及年輕家庭(當然他們也很重要),而忽視 了老年人的顧慮和需要,讓他們在許多地方覺得自己被
XII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忽 略、 成 為 累 贅。 戈 登. 麥 當 勞(Gordon MacDonald) 撰寫的一本小說—《誰偷了我的教會》(Who Stole My 6
Church) ,描述了他的老年經驗。書中嘗試表達許多年長 的基督徒覺得自己在教會事工中被邊緣化,在自己的教會 中成了陌生人。許多年長的基督徒對他這本小說的主角感 同身受。事實上,這個情況必須改變。 也有一些老年人發現,要在一個意圖否定老年化這個 自然過程的社會裡安享晚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或 許心存幻想,誤以為自己可以免疫於人類這個最根本的老 7
化過程,然而「否定它只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這本書 的主旨是提出與年長者靈性有關的議題,並幫助年長者面 對變老。它是為年長者寫的,也是為應當思考如何服事年 長者的教會領袖及年輕人寫的。本書所有的章節內容都保 持容易閱讀的簡潔風格,以方便年長者閱讀!所有的章節 採靈修模式,鼓勵讀者讀聖經,並且把聖經的原則實際應 用在生活中。你可以使用本書設計的所有題目作為個人省 思使用,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討論。 偉 大 的 基 督 徒 小 說 家 喬 治. 麥 當 勞(George Macdonald)寫道:「年邁並非代表一切都衰敗;而是內 8
在生命日趨成熟、日益精進,使得外殼凋零、迸裂。」
引言
XIII
深願這是我們的經歷,讓我們轉向基督,在年老時仍然常 在基督裡面。祂必賜給我們力量,祝福我們,並讓我們的 生命充滿祂的平安、喜樂和慈愛。 蘇諾銘
XIV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3
保持純正的動機
里斯多福.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是英
克
國有名的建築師,他在 17 世紀設計了宏偉的聖保羅
大教堂。以下是一則關於他的小故事:他變裝來到建築工 地和建築工人閒聊,他一一問他們:「你在做什麼?」一 個工人回答:「我在鑿一塊石頭。」另一人回答:「我一天 賺五先令兩便士。」第三個工人回答:「我在幫克里斯多 福.雷恩爵士蓋一座美輪美奐的教堂。」他的回答讓雷恩 15
爵士心裡湧出一股暖意。
第一位工人給了一個技術上的答案,第二位工人從賺 錢的經濟角度回答,但是,第三位工人勞動的動機則十分 出眾,懷有從榮耀出發、較大格局的觀點。 我們每天忙碌賺取生活所需是為了什麼?每個人各自 有不同的理由。他們或許做同樣的事情,卻懷著不同的動
13
機。即使基督徒以敬虔的名義從事的工作也可能出於錯誤 的動機。以耶穌基督所處時代的法利賽人為例,耶穌批評 他們是從事一種宗教表演,為的是讓觀眾對他們刮目相 看。他們執行他們的宗教職分,企圖表演給人看(馬太福 音 6 章 1、5、16 節)。 耶穌責怪的並非是這些敬虔動作的本身,而是詭詐、 自我中心的動機。懷著錯誤的動機作正確的事情是有可能 的。那些以令人折服的宗教行為(例如:說預言、趕鬼、 奉耶穌的名行許多神蹟奇事)藉以親近耶穌的人,將被發 現他們的動機是有所求的(馬太福音 7 章 22-23 節)。耶 穌稱他們是「作惡的人」,並非他們做了惡事,而是他們 懷著惡念行善。他們做這些事情不是為著「榮神益人」的 正當理由。反倒是為他們自己的光彩和名聲。 上帝不單憑人的作為作判斷,祂更深入人心,鑒察我 們的動機。「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 耶和華衡量人心」(箴言 16 章 2 節)。上帝的判斷是全 面的,包括我們行為背後的目的,即使表面看來是合乎情 理又崇高的行為。 《 西 敏 小 要 理 問 答 》(The Shorter Westminster Catechism)開宗明義陳述基督徒的核心動機是:「榮耀
14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上帝,永遠以祂為樂。」這個陳述呼應聖經中所說:「所 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 (哥林多前書 10 章 31 節)。有人或許會問(也很合理): 「吃喝和上帝的榮耀有什麼關係?」要理解保羅在這裡所 寫的,我們必須檢視他的上下文。在初代教會時期,外邦 人在異教廟宇將肉類獻祭給偶像後,會拿到市場販賣,保 羅針對「基督徒是否可以食用這些肉類」的敏感議題,提 出牧者的忠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8 章提到,有些人認為 偶像算不得什麼,所以就毫無顧忌地吃獻給偶像的食物。 然而,若吃這些食物是懷著錯誤的動機,為了炫耀自 己過人的知識或展現自己的自由,這就不被容許。對保羅 而言,這是出於錯誤的理由做這樣的事。發自「愛」的動 機應該高過於「知識」和「自由」的動機。吃或不吃的決 定在乎體恤那些良心軟弱的人。避免成為別人信心的絆腳 石就是出於愛心的表現,這樣的動機是榮耀上帝的,因為 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 4 章 8 節)。「我們若彼此相愛, 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約翰一書 4 章 12 節)。 我們行事,甚至行善,都有可能帶著不夠純正的動機。 我們可能是出於怒氣、驕傲、貪念、賺得虛名或人的稱許。
保持純正的動機
15
保羅拒絕以受人歡迎、世人的讚賞,甚至寬慰自己良心的 確據,來評斷他的作為。反倒提出發人深省的想法:「所 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 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上帝那裡得 著稱讚。」(哥林多前書 4 章 5 節) 有一天,我們將如何站立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否會聽 到祂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馬太福 音 25 章 21、23 節)?或者,我們聽到可怕的字眼:「你 這又惡又懶的僕人……」(馬太福音 25 章 26 節)?上帝 對我們的評斷基於我們做了哪些事,還有我們為什麼做這 些事,或我們為什麼沒有行善。我們的動機必須純正、敬 虔,出自「……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 (提摩太前書 1 章 5 節)。我們惟有與耶穌保持「不斷增 進的關係」,才可能有這樣的品德。我們不希望祂對我們 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馬太福音 7 章 23 節)。 因此,讓我們用詩人的禱告作為我們的禱告:「上帝 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 篇 139 篇 23-24 節)。在各樣誘惑及動機當中,願上帝賜 給我們「專心」(詩篇 86 篇 11 節)及一個清潔的心只「渴 求一件事」。 16
16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問題反思 yy 閱讀以賽亞書 6 章 3 節。你認為上帝的聖潔與祂的榮 耀有什麼關聯?你怎麼定義「上帝的榮耀」?「榮耀 上帝」是什麼意思?
yy 我們的善行怎樣使上帝得著榮耀(馬太福音 5 章 16 節)?我們怎樣確保自己的行為是出於敬虔的動機? 我們必須防範哪些不純正的動機?
保持純正的動機
17
15
尋找所歸屬的社群
們受造原是為了建立關係和群體,所以我們都需要
我
歸屬某個群體。當我們缺乏充分的個人歸屬感時,
整個人就萎靡了。從呱呱落地出生開始,我們就屬於一個 家庭,儘管人人各有不同的家族經歷。接著,我們屬於一 個街坊、一所學校、某個工作場所或教會等等。我們需要 經常受到「別人惱人煩心的侵擾」,使它們成為「我們在 天路歷程中經歷上帝費心賜下恩典的媒介」。「當我們掙扎 著從自己不完全、虛假的安全感轉向上帝在基督裡為我們 預備的全備保障時,它們也成為上帝安慰、激勵及扶持的 57
代言人。」 我們需要社群幫助我們成熟並活得更豐盛。 使徒保羅年老時,仍然持續地寫信給熟識的人和同工 (提摩太後書 4 章)。他仍然渴望有人陪伴,因此要求他 的門徒提摩太趕緊到羅馬與他相聚,還要帶著馬可。在這
93
件事的前幾年,保羅寫信給羅馬的基督徒,內容充滿神學 的教導,但在結尾時,溫馨親切地提到一些他熟識的人(羅 馬書 16 章)。從保羅問安的範圍之廣,可以歸納出不少 的團體。 首先,這些團體包括保羅的親戚。我們對保羅的家庭 背景所知不多。看來他未婚,沒有親生的兒女。儘管如此, 他還是有親戚。在這封信中,他提到幾位。他提到安多尼 古和猶尼亞(羅馬書 16 章 7 節),他們是使徒,信主比 保羅早,並且曾與保羅一起入獄坐監。他們一起經歷了許 多事情,無疑地堅固了與他們的關係。 他也提到另一位親戚 —希羅天(羅馬書 16 章 11 節)。聖經對這人描述不多,但是保羅一直與他保持聯絡, 也為他掛心。稍後,保羅提到在哥林多的兩位親戚—耶 孫和所西巴德(羅馬書 16 章 21 節)。 保羅提到的第二個團體是他的朋友們。他們當中主要 的包括百基拉和亞居拉(羅馬書 16 章 3 節)。在對外邦 人的宣教事工中,他們是保羅堅定的夥伴(參使徒行傳 18 章 2 節; 哥林多前書 16 章 19 節; 提摩太後書 4 章 19 節)。 他們必定在羅馬共度過一段時光,但是在西元 52 年,羅 馬皇帝克勞狄(Emperor Claudius)將猶太人逐出羅馬。保
94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羅大約在西元 58 年左右撰寫羅馬書,所以他們必定想辦 法在此之前重返羅馬。在重返羅馬之前,百基拉和亞居拉 住在哥林多。保羅到哥林多時,他們是開放新家接待保羅 的第一對夫婦。 他們這對夫婦也與保羅共事,經營帳篷生意。他們後 來與保羅一起到以弗所,並在以弗所定居(使徒行傳 18 章 18-19 節)。不論我們在哪裡看到百基拉和亞居拉出現, 他們總是開放自己的家,提供基督徒作為團契、敬拜、教 學及訓誨使用。這對夫婦開放自己的家接待的訪客,包括 著名的亞波羅,他們指導他在信仰上進深(參使徒行傳 18 章 24-26 節)。在哥林多、以弗所及羅馬時,他們還在家 中舉辦教會會議!保羅表達了他對他們的感恩和喜愛。他 們為他冒險犯難,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保羅與他們之間 的關係,是愛到生死與共的地步。 其他的同工包括耳巴奴(羅馬書 16 章 9 節),以及 他提到那些殷勤為主作工的馬利亞(羅馬書 16 章 6 節)、 亞比利(羅馬書 16 章 10 節)、土非拿和土富撒(羅馬書 16 章 12 節)。保羅非常感激他們,他們彼此之間肯定也 分享了至深的基督之愛。之後,保羅提到他的門徒提摩太 (羅馬書 16 章 21 節)。
尋找所歸屬的社群
95
第三,保羅提到他「親愛的朋友」(希臘文 agapētos 的意思是摯愛的、心愛的、深愛的)。以拜尼土(羅馬書 16 章 5 節)是保羅在亞細亞省所結的第一個果子 —第 一個歸信基督的人;他們之間建立了非常特殊的關係。彼 息(羅馬書 16 章 12 節)是另一位親愛的朋友。這些人都 對保羅知之甚深,顯然,他們之間有非常深厚的情誼。魯 孚的母親待保羅像自己的兒子,保羅也視她為母親(羅馬 書 16 章 13 節),再次顯明他們的情分如同親人一般;保 羅提到暗伯利時,稱他是「主內親愛的朋友」(羅馬書 16 章 8 節),充分表明了這種關係的本質。 第四,另外還有一些保羅認為與他有特殊關係的人。 保羅滿心歡喜地紀念他們:亞利多布(羅馬書 16 章 10 節)、 拿其數(羅馬書 16 章 11 節)、魯孚(羅馬書 16 章 13 節), 以及羅馬書 16 章 14-15 節提到的許多人。然後保羅還提 到在哥林多的該猶和以拉都(羅馬書 16 章 23 節)。 這些人都與保羅建立溫馨、相愛的關係。無疑地,許 多人都受了他的教導;其他的人或許是心靈夥伴,還有些 人是好朋友。 我們都屬於不同的族群和社群。隨著年紀增長,有些 人變得無足輕重,我們和他們的關係也漸疏遠。例如,在
96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學校時,同學之間的友誼很緊密,儘管有少數友誼會持續 到老,但大部分的關係都會隨著時間淡化,停留在記憶中。 有些同事,即使退休之後,也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儘管我們年老,還有親人、朋友及教會會友持續構成我們 所屬社群的一部分。這些群體對我們都很重要,我們必須 與它們保持聯繫,這對我們、對他人都有益。 我們也必須記得那超越時空的「聖徒相交」。在基督 教傳統中,我們紀念那些已經與耶穌同在,那些「如同雲 彩圍著我們」、一路為我們加油打氣的聖徒(希伯來書 12 章 1 節)。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指出,我們試著 58
認識他們,然而「藉由他們,我們也認識了自己」。 隨 著時光飛逝,我們知道自己早晚也會加入他們,成為這個 美妙社群的一分子。 同時,我們步入老年時,應當以與人建立溫馨、相愛 的連結為目標,而非冷淡和孤寂。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 必須在所屬的社群中努力尋求與人有益的事,在這些事上 奉獻自己。我們受召原是為了在今生殷勤接待人,心存愛 心。我們可以感動許多人群:親戚、朋友、同事及其他與 我們有接觸的人;按照我們的處境及健康狀況,有許多做 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一位積極的老人可以定期與他生命中
尋找所歸屬的社群
97
舉足輕重的人聚會(包括家人、朋友、教會會友、教會的 訪客、他們指導的門生後進)。聚餐、邀請他們到家裡、 造訪那些需要幫助及陪伴的人,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另 外,還有教會經營的老人活動中心,在那裡,人們可以與 其他長者和志工享受社交及靈性的互動。長者也可以透過 書信、簡訊、電話等等來服事別人。 保羅信中提到的人所含括的範圍很廣;有男有女、有 猶太人及外邦人、有領袖(參羅馬書 16 章 7 節)及僕人, 有奴隸及貴族、富人及窮人。保羅至死都是一位與他的社 群緊密結合的人;這種關係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一個終 生給予愛、服事、與人連結,還有歸屬的生命記號。 讓保羅的典範激發我們效法他而行。
問題反思 yy 請列舉你所屬的社群,將最重要的列在第一。哪些社 群賦予你強烈的認同與滿足?你認為為何會如此?
98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yy 是否有任何社群需要你更多的關注與參與?有哪些具 體的行動可以強化你與不同社群之間的連結?
尋找所歸屬的社群
99
19
投入及享受家庭生活
庭生活是人生中最好的祝福,尤其是擁有一個充滿
家
愛及關懷的家庭。一個人最寶貴的記憶都與他的家
庭有關:成長、戀愛、結婚、生子,以及經歷家人痛苦折 73
磨、危機挑戰和歡樂喜笑的重要時刻。
但對某些人而言,家庭可能是受到最大傷害的地方。 有些人想到他的家人時,記憶中不外乎是不忠、漠視、虐 待及緊張的關係。由於家庭關係是社會中最親密的一種關 係,因此也使我們最容易受到傷害;家人往往可能傷你最 深。 一個家庭的功能健全與否往往會成為後代子孫一再重 複的模式。聖經中,以色列祖先的記載顯明這一點。以亞 伯拉罕對自身危險的反應為例。上帝呼召他離開吾珥,前 往迦南。在迦南遇到饑荒時,亞伯拉罕決定前往埃及求生。
121
進入埃及之前,他對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 的婦人。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 要殺我,卻叫你存活。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 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創世記 12 章 11-13 節)。 你立刻會留意到亞伯拉罕為求自保的策略。他以謊言 保住自己的性命。更糟的是,為了自保,他寧願犧牲妻子, 罔顧她的安全與尊嚴。在擔心自身安危的驚慌時刻,他完 全忽略了上帝對他的應許,就是他和他的妻子將成為大國 (創世記 12 章 2 節)。 許多年後,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到非利士人的領地躲 避饑荒。在那裡,他重蹈父親的覆轍(創世記 26 章 1-11 節) 。因為擔心自身的性命,他謊稱妻子利百加是他的妹妹。 這兩則記載幾乎雷同,就像同樣的劇本代代相傳一 樣,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演出了其他的劇本,例如:各有偏 愛的劇本;以撒偏愛以掃(創世記 25 章 28 節),以掃的 母親則偏愛他的雙生弟弟雅各;雅各與母親暗中設計,欺 騙年邁眼瞎的父親。雅各施計來誤導以撒將原本要給以掃 的祝福給了他。許多年後,雅各同樣偏愛兒子約瑟,勝過 其他的兒子們(創世記 37 章 3 節)。 這樣的家庭「劇本」怎麼會代代相傳?人們最慣常的
122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答案是本性(基因)、養育(教養)及靈性(靈性的遺產 或包袱)。這三個答案可能都對,但我們無法在這裡詳細 討論。 更重要的是我們決定要如何處理我們的家庭劇本。它 們若是好劇本,我們當然應該傳承這些祝福。若是不好的 劇本,我們必須重寫新劇本來取代它。無論如何,我們必 須探究聖經中有關耶穌事蹟的記載。我們若信靠祂,與祂 同行,就能活出祂的劇本,其中含括了愛、饒恕、公義及 信實。 為家庭生活做些積極正面的改變永遠不嫌晚。有些長 者或許懊悔自己年輕時搞砸了。但是,只要我們活著,總 可以祝福家人。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yy 向家人承認自己過去對他們造成的傷害,請求他們 的饒恕;同樣地,也願意饒恕曾經傷害你的家人。 世上生命即將結束時,能跟隨耶穌的榜樣總是好的; 耶穌離世之前,為祂的仇敵及折磨祂的人禱告,祈 求上帝饒恕他們(路加福音 23 章 34 節)。 yy 邁入老年後,你可以多花些時間奉獻給家人,給予
投入及享受家庭生活
123
一雙傾聽的耳朵,或伸出同情、理解的援手。 yy 你若有孫輩,可以在他們的生命中投注心力,將好 的家族遺澤傳承給他們。有些父母忙於應付日常所 需,祖父母擔起了養父母的角色。有些長者不滿年 老時還需承受這樣的負擔,尤其是年輕人不領情 時,更是難以消受。敞開心胸地分享及商量會有幫 助。 yy 每天為家人禱告,引領他們進入上帝的榮光中,領 受祂的祝福及關愛。 yy 謹記住家人的關係原是為了醫治,而不是傷害;不 是仇恨,而是慈愛;不是隱藏,而是彼此了解;不 74
是埋怨,而是饒恕。 之前,你若未曾這麼做,那 麼照一張家族合照,憑信心,你將看見耶穌也在其 中,影響所及,豈止是天壤之別! yy 身為祖父母或年老的父母,你可以將你最珍惜或重 要的事物留給家人。不要只留些膚淺的瑣細雜物 (物質及一時興起的念頭),而是你覓得的屬靈珍 寶。
124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基督徒作家及詩人約翰.里克斯(John Leax)對他祖 父的描寫極為傳神:
75
從發霉的盒子中撒落的你,是褪色拼圖的圖塊; 獨自一人,我將你色澤晦暗的臉散落在桌上拼湊 但是,我放棄了, 你實在難以拼湊。 我試了所有的組合, 但是,連拼圖的邊框都湊不出來。 你給了我許多額外的圖塊, 卻保留了我最需要的一塊。
謹記「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箴言 17 章 6 節), 這句話十分重要。上面這首詩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我 們往往基於不同的原因,將我們的心保留,不向家人敞開。 我們必須向摯愛的人敞開心胸。想想聖經中對跨世代的描 述,老年人與玩耍的孩童出現在同一場景;「萬軍之耶和 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 年紀老邁就手拿柺杖。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撒 迦利亞書 8 章 4-5 節);多麼美好的畫面!
投入及享受家庭生活
125
問題反思 yy 請分享你覺得為什麼家庭生活既是一個祝福,又是折 磨人的嚴峻考驗?為什麼最親密的關係可能造成最嚴 重的傷害?我們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yy 用些時間寫下你家族所有的人名(包括直系及旁系 的)。針對每一個人,寫下你認為他正處於生命的哪 個階段,以及他們的抱負、焦慮及需要。評估你與每 個人的關係,並決定你如何以家族中長者的身分,來 服事他們。
126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29
如何面對擔心失憶的恐懼
位地方教會的資深領袖負責服事長者,與我分享了
一
他在事工中遇到的一些趣事。一位年長的女士從機
場焦急地打電話給他;因為她在停車場找不到自己的車。 他開車趕到機場,陪著這位女士巡遍了停車場,就是找不 到她的車。最後不得已,他只好開車送這位女士回家。到 達她家時,卻發現她的車好端端地停在家門口;原來她忘 了自己並沒有開車到機場。這個發現令這位女士尷尬不 已。 忘記事情有時可能看起來很好笑,但若經常發生這種 狀況,也是一件令人擔心的事。當記住日期、姓名及其他 生活細節變得很費力時,焦慮和挫折感就會不斷累積。有 時,當長者遇到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會影響記憶、語言 及思維)的患者,看到他們耗弱的狀況會心驚不已,或許
183
105
連帶擔憂自己會像這些患者一樣,嚴重地喪失記憶。
如果你喪失了一生中大部分重要的記憶,日子會變成 什麼樣子?一個失去記憶的人會是什麼樣的人?一個人若 忘記自己是誰,或曾經是誰,會失去他的身分嗎? 不論我們在喪失記憶力這件事上抱持什麼信念,不變 的事實是:「過去」與「現在」及「未來」息息相關。我 們活在歷史的時空裡,凡事都有前因後果,一個事件導致 另一個事件。我們無法漠視昨天的決定、關係、承諾及經 歷。 像阿茲海默症這樣的疾病會引發數種重要的神學問 題。我們若失去記憶的能力,還能發揮人類正常的功能 嗎?在一本對阿茲海默症深入探討的書中,基督教歷史學 家凱克(David Keck)引導我們留意那些不記得自己屬於 106
誰的人所處的兩難。
不記得你屬於誰就喪失了你的身
分。這是多麼可怕的想法! 凱克的母親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他從自身與母親相 處的經驗中發現一個解決之道,即患者需要基督教團體協 助他們記得自己的經歷和往事,凱克稱它為「存在教會中 的歷史」。
107
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可以藉由團體的集體記憶
得到舒緩。
184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聖經的傳統非常強調牢記的訓練和表現。申命記的主 要信息是囑咐以色列人牢記上帝、祂與以色列人的盟約, 和以色列人的歷史,尤其是以色列在埃及所受的奴役、上 帝拯救以色列民族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這卷書一共提 到 14 次關於「牢記」這個概念。任何時候,當以色列遺 忘她的歷史,就會惹禍上身。當以色列國的記憶被喚醒, 能記得自己的歷史及上帝如何待她,復興就臨到了。 牢記往事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人們面對未來的不確 定性,通常傾向神經質且執迷地依戀往事,發生這種情形 時,一種感情用事的懷舊心態會讓人困在過往的黃金歲月 中。這時,往事被理想化到一個極端的地步,而犧牲了現 實與未來。初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幾位猶太基督徒依附以 往的經驗到一個程度,使他們對上帝的帶領無動於衷,以 致犯罪。 我們必須避免已經注意到的兩個危險:靈性的失憶症 及感情用事的懷舊。換言之,我們既不可以忽視往事,也 不可以將它過度理想化。今天,靈性的失憶症或是失去「上 帝如何對待我們」的記憶,似乎是更大的危險,導致我們 失去自己的身分。無論一個教會如何活躍,沒有一個根植 於歷史的身分,註定會無足輕重、無法發揮影響力。同時,
如何面對擔心失憶的恐懼
185
教會必須避免感情用事地懷舊,免得成為過往經驗的囚 犯。失憶症及懷舊都必須被「合宜地牢記上帝及祂子民的 經歷」取代。一個有豐富記憶的教會可以幫助阿茲海默症 的患者。 在許多老年嚴重失憶的案例中,我們仰賴的事實是, 最終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屬於誰。基督教團體藉著它的敬 拜及事工,可以幫助我們牢記我們屬於誰,即使阿茲海默 症的患者喪失感知能力去理解這些事情,人們經常分享並 展現的教會歷史有助於扶持他們。當唱到某首詩歌或讀到 某段聖經經文,人們不時會被喚醒,想起在失憶迷霧中的 某些事情。 整個社會的記憶力往往是脆弱的,也會消逝。但是上 帝的記憶力永遠長存。上帝牢記著我們(參創世記 8 章 1 節,19 章 29 節,30 章 22 節);我們在詩篇 112 篇 6 節 中讀到:「義人被記念,直到永遠」。這節經文提到記念 義人的是上帝祂自己。我們或許會忘記自己是誰,別人過 一陣子或許也忘了我們,但上帝對我們的記憶卻堅如金 石。我們最終能信靠的也是祂的記憶力,因為祂會永遠記 念我們,我們因此可以有永生。我們的未來不是仰仗自己 或社會的記憶力,而是上帝永存不滅的記憶。
186
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問題反思 yy 長者對於「失智」會有哪些恐懼?省思你自己在這件 事上的恐懼及顧慮。針對維持我們的認知能力,你對 專家的建議有什麼認識?請閱讀提摩太後書 4 章 13 節。你認為保羅為什麼要求帶他的書和皮卷(聖經、 讀寫的材料)給他?針對在老年時保持腦力,它有哪 些提醒?
yy 省思基督徒的記憶及教會的事工如何能幫助喪失記憶 的人。上帝對我們的記憶永遠不會褪色,你如何從這 個事實得到安慰?我們如何將自己交託給上帝?
如何面對擔心失憶的恐懼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