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聞報 2013 年 畢業號

Page 1

P.2-3

醫學泰斗 楊紫芝

P.4

雕塑大師 文樓

仁大研究大樓將落成 新碩士課程蓄勢待發

O U R

V O I C E

畢業號 第十三年 二○一三年畢業號 督印人:胡懷中 香港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出版

從跑馬地攀上寶馬山、從學院升格大學,四十多年來經風歷雨,樹仁不變的名 字道出不變的理念―樹德立仁。 在未來的日子邁進新方向,無論是開辦碩士課程,或是建設新研究綜合大樓, 樹仁「為教育而教育,不為發展而發展」的宗旨始終不動搖。校監胡鴻烈曾說:「樹 仁不算是大型大學,但質素一定要高,而且要對社會有貢獻。」 正是這份從一而終的堅持與執著,讓樹仁能繼續安穩遨遊於無涯的學海中。

■研究綜合 大樓由兩部 分 組 成, 其 層的大樓上 中 20 部分是宿舍 ,下部分是 和教學中心 研究 。

記者:王雪燕 林嘉文 編輯:袁楚楚 李海藍

樹仁過往一直與中國和多間海外大學 合辦碩士課程;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 曾指希望學校不同的學系在未來 3 年會陸 續開辦碩士課程,並配合新大樓,增設不 同學術範疇研究中心。但樹仁大學新聞與 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表示,因收生及時 機問題,將從明年起停辦自 1993 年起與 中國人民大學合辦的新聞學碩士課程。然 而,此刻的卻步,是為了日後的海闊天空。 他透露,正積極考慮與台灣著名的世新大 學合辦雙學位碩士課程。

銳意籌備自辦碩士課程 梁天偉說他的心願是開辦屬於樹仁大 學的碩士課程,他說:「一定是培訓本地 新聞工作者、接班人,讓我可安心退休。」 他 坦 言, 樹 仁 大 學 現 階 段 未 能「 打 響 品 牌」,只因畢業生在社會立足經驗尚淺; 他認為,經年累月,待他們逐漸升上中、

■胡鴻烈校監的辦學理念,感動樹仁上下 教職員。

高層以後,終有打響樹仁大學優良品牌的 一天。雖然現在時機未熟,但梁天偉引用 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的語句「低下頭,繼 續做」,深信日子有功,定有所成。 事實上,樹仁大學自辦碩士課程並非 空談。輔導及心理學系的碩士課程已發展 成熟,有兩屆碩士畢業生,目前正在籌備 博士課程。仁 大輔導及心理 學 系,2010 年9月 已 率 先成功申請評 審,開辦全港 首個輔導心理 學碩士。在本 年 4 月 9 日, ■梁天偉表示,希望樹仁 由行會建議、 新傳系有一日能自辦碩士 行 政 長 官 指 課程。 令,批准仁大開辦 3 個碩士課程,包括社 會科學碩士 ( 中國社會的變遷 )、市場學 及消費者心理學理學碩士及跨學科文化研 究文學碩士。有關課程已先後於今年初通 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陸續 在 2013 至 14 年度開辦。其他學系如法律 與商業學系,亦有意開設調解衝突與危機 的課程。樹仁現時共開設 12 個榮譽學士 學位課程、4 個碩士課程及一個學士後文 憑課程。 新 研 究 綜 合 大 樓( 研 究 大 樓 ) 預 計 於 2015 年 底 落 成, 樓 高 20 層, 將 是 樹

仁大學四幢主要大樓中佔地面積最大。研 究大樓地庫有四層,上兩層將打通作數碼 錄影廠(Digital Studio),專為新聞與傳播 學系度身訂造;下兩層則為具備先進收音 及 攝 錄 器 材 的 多 用 途 禮 堂(Multi-purpose Hall)。

新研究大樓增設錄影廠 仁大協理行政副校長兼高級註冊主任 張國平指出,現今科技日新月異,縱然新 傳系所需的攝錄器材較昂貴,仍盼望新數 碼錄影廠的資源設備能追上時代。梁天偉 初步估計,該錄影廠斥資至少二千萬,預

計能容納 200 人。 至於多用途禮堂,張主任指,將比現 能容納 1,000 人的邵美珍堂更大,可以舉 辦更多活動,包括新傳系逢周二舉行的名 人講座。 新大樓亦會增設宿舍,供研究生和本 科生入住,舒緩現時宿位不足的問題。除 食堂、辦公室、休息室等基本設備,更會 有新研究中心,專為從事研究工作的老師 教授而設。隨新大樓的建成,課室數目雖 隨之增加,但擴建主要目的是應付未來碩 士課程發展及研究計劃,故不會增加本科 生學額,保持每年收生約 1,250 人。 OV

樹仁大學已開辦碩士課程及學士後文憑 所屬學系

課程名稱 ( 開辦日期 )

學費

輔導及心理學系 社會科學碩士 ( 輔導心理學 ) (2010 年 9 月 1 日 )

兩年全日制:$72,000 四年兼讀制:首兩年每年 $36,000

工商管理學系

市場學及消費者心理學理學碩士 (2013 年 9 月 )

兩年兼讀制:$49,500

社會學系

社會科學碩士 ( 中國社會變遷 ) (2013 年 9 月 )

一年全日制:$81,000 兩年兼讀制:$45,000

英國語言文學系 跨學科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2013 年 9 月 )

一年全日制:$68,000 兩年兼讀制:$34,000

輔導及心理學系 心理學學士後文憑 (2013 年 1 月 8 日 )

20 個月兼讀制:$66,000

計劃開設的碩士課程 法律及商業學系 調解及衝突解決學碩士 ( 預計開辦日期:2014 年 6 月 )

一 年 全 日 制 或 年 半 兼 讀 制: $94,900

■樹仁大學地址:香港北角寶馬山慧翠道 10 號 ■採訪部:2571 6964 ■傳真:2979 4460 ■網址:http://jmc.hksyu.edu/ourvoice/ ■電郵:syuourvoice@gmail.com ■廣告部:5133 0891 (傳訊經理 盧小姐) 9308 5059 (傳訊經理 葉小姐) ■承印:悅友有限公司 ■承印商地址﹕新界大埔汀角路 57 號太平工業中心第一座二樓


畢業號

Graduation Issue 2 2013

【 本 報 訊 】 用 電 腦 打 文 件 覆 電 郵, 對 很 多 人 來說是尋常閒事,卻是眼前這位已屆耄耋之年銀 髮女士的養生之道。自 1953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 學 院 至 今, 轉 眼 行 醫 一 甲 子。 今 天, 她 仍 選 擇 退 而 不 休, 應 診、 教 學、 出 席 醫 學 新 知 座 談 會 來 讓 自 己 保 持 頭 腦 清 晰。 這 位 精 神 抖 擻, 中 氣 十 足 的 女 強 人, 就 是 前 港 大 副 校 長、 現 任 港 大 醫 學 院 內 科學系榮休教授、今屆香港樹仁大學榮譽社會科 學博士得主―楊紫芝。 記者:葉天詠 王鳳萍 編輯:唐芷瑩 陳伽泓 攝影:劉映均

沙士 十年

2003 年,香港人不能忘懷的年份。沙士爆發, 造成本港 299 人死亡,1,755 人染病,全港市 民經歷了一段極度惶恐的日子。楊紫芝當年正 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有天往威爾斯親 王醫院開會時,原被派往 8A 病房巡視,後臨 時被調往 9A, 其後 8A 病房爆發疫症。她說:「如果當日去 的是 8A,可能已經死了!」避過一劫,但憶起那時多次代表 大學,出席因捨身救人而不幸染病的前線醫護同僚喪禮,見 慣生離死別的楊醫亦難掩椎心之痛。她沉痛表示:「從未試 過在一兩個月間去這麼多個喪禮。」

「 有 些 台 灣 醫 生, 得 知 有 沙 士 時, 選 擇 到 其 他 疫 情 不 嚴 重 的 地

愛國 之情

■楊紫芝畢業於香港大學 醫學院,在香港醫學界貢 獻良多。(網上圖片)

楊紫芝出生在戰亂紛擾,人神共憤的日本人 侵港年代,愛國之情是種自然的情感流露, 不用國民教育驅使。二哥在日佔時期為國打 仗,當時兩兄妹常以書信來往,信中會提到 內地轟烈戰況。但對她影響深遠的,卻是父 親濃烈的反殖民情緒。她說:「父親認為在殖民主義下,外 國人經常看不起中國人,而且在英治時期的香港,只有外國 人才可當政府高官。」 憶起當年獲英國政府授予太平紳士榮譽,誓願時要表明 一心盡忠英國及香港,楊紫芝當時心想:如果有天英國跟中 國打仗,自己也會「倒轉槍頭」幫後者。她認為:「沒有國 就沒有家,經過戰火洗禮的人才會明白,年青一輩好難感受 到。」殖民年代遠離本港十多年,有人再次高舉港英旗幟, 楊紫芝則認為,懷念昔日乃無補於事。 「歷史不能改變,自己人管自己人,總好過受外國人歧 視,讓他們統治我們。」雖然楊紫芝對國家充滿濃情,卻不 認為愛國等於愛黨,她反對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因她認為一 個政治體制,必須有分權與制衡。然而,有見近年港人與內 地人矛盾日增,她認為不應怨視內地人,並相信在內地慢慢 發展,兩地文化的互相影響下,內地的文明是指日可待。

方,不像本港醫生緊守崗位。」 楊紫芝指出,當年港人對疫症疑懼,全因當時內地與本 港消息不流通,恐懼是源於無法掌握疫症數據,存在太多未 知之數。楊醫透露,沙士在內地爆發前一晚,她還跟當時的 國家衛生部部長張文康飯聚。她說:「當時對方還堅持說『無 事,一切在控制之下』,沒想到很快便因此下台。」(2003 年 4 月 3 日,張文康在新聞發佈會上強調內地「疫情得到有 效控制」,被外界指責隱瞞疫情,至該月底被前國家主席胡 錦濤免職)楊紫芝還記得,被譽為「抗 SARS 英雄」的傳染 病專家袁國勇醫生,當時曾多次到訪內地,希望得到有關病 毒的更多資訊,但被拒諸門外。十年過去,她認為本港與內 地的交流和溝通日漸頻繁,國家官員也比以前開通了。 不過,楊醫卻很懷緬在那段艱難時期中,體現到港人久 違的團結精神。她說,當時本港的醫護人員比其他地方的醫 生更值得敬佩。她稱:「有些台灣醫生,得知有沙士時,選 擇到其他疫情不嚴重的地方,不像本港醫生緊守崗位。」不 只是醫護界,楊紫芝讚揚:「媒體都很幫忙,好像不斷發揚 像謝婉雯醫生的救人故事,令當時整個業界聲譽也很好。」

楊紫芝

甲子仁醫 ■讀者來函:s y uo ur vo ice@ gm a i l . co 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但楊紫芝嘆道,在沙士期間,很多市民會覺得 醫生犧牲很大,形象很崇高;相反,她認為現 時愈來愈多病人對醫生不信任,覺得醫生只是 「搵錢」至上。樹大有枯枝,楊紫芝也眼見不 少醫科生初入學時,雄心壯志要濟世為懷,但 後來還是抵不住物質社會引誘。她笑言,始終會有人覺得讀 書多年,其實也是為了安逸生活和「揸架靚車」。但楊醫認 為,本港的醫療系統積壓太多深層次問題,醫護人手和資源 不足,醫生和病人的溝通時間比以前少。即使醫者理念多崇 高,醫好病人後,都未必能夠將愛心表達出來。 楊紫芝現時在港大仍維持少量教學工作,主要接觸高年 級的醫科生。她表示,現時本港的醫護人手嚴重不足,工作 條件欠佳。她有感現今的年青人,包括部分醫科的莘莘學子 都沒有從前那麼「捱得」。她表示:「可能是擔心公營醫院 工作壓力過大,不少同學都改而選擇一些相對地較『輕鬆』 的學科,如眼科等。」她擔心部分專門學科會青黃不接,加 上本港醫療系統未來面臨重重挑戰,人口老化會帶來很多慢 性病患者,呼籲政府正視問題,考慮輸入外地醫護專才。

醫療 今昔

O U R

V O I C E

二○一三年畢業號

後記 楊紫芝多年留守在醫學教育界奔馳,不求沽名釣譽,只 求作育英才。她的名字,行外人未必熟悉,但她教學 六十年桃李滿門,膝下門生赫赫有名,包括前食物及衛 生局局長周一嶽和沙士時期的時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 長楊永強。而她不忘寄語在港大任副校長時,曾共事的 現任公開大學校長,醫管局候任主席梁智仁。她說:「他 工作(表現)不錯、為人亦中肯、思路清晰,希望他做 判斷時不會偏幫任何一方。」

■ 梁 智 仁 ( 圓 圖 ) 將 在 12 月 1 日起接替胡定旭,掌管醫院管 理局任主席。

楊紫芝曾擔任醫委會主席,亦曾經到訪內地醫 院了解當地醫療情況。她表示,國內地大物博, 絕不缺乏醫療設備和器材,只在乎內地醫生是 否妥善運用資源。楊醫多年所見,很多窮人在 患病時根本得不到治療,好像患了白血病的病 人要承擔昂貴醫藥費,甚至「沒錢免談」,但在香港幾乎不 用付錢就能獲得醫治。她稱更加惡劣的是,內地醫院也出現 貪污,只要向醫護人員塞一兩封紅包,便能得到較好的醫療 服務;又或有些醫院當病人入院時,不論必要與否都替病人 吊液收錢,奇招盡出。 但楊醫認為,內地不乏人才,核心問題出於制度,不少 是行師徒制,又沒有統一的認證和專科審核,而且內地醫生 普遍不懂向病人詳細解釋病情。楊紫芝希望去年底落成的香 港大學深圳醫院,可以幫助改變現時內地的醫療風氣,長遠 甚至將內地醫學人才輸入本港,減輕本地醫療負擔。 OV

培訓 人才

■在楊醫辦公室旁的會議室,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 頤親提的書法,楊紫芝珍而重之。

■版面編輯:陳君沛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畢業號

Graduation Issue 4 2013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O U R

V O I C E

二○一三年畢業號

文 樓 藝術探索永莫停 人生苦短,你花了多少時間追尋夢想?他一生奉獻藝術,游走中外藝壇,尤對金屬雕塑情有獨 鍾,作品被譽為「文人雕塑」。他的作品宣揚正面訊息,如位於尖沙咀栢麗購物大道的《請》,教 人以禮行事。他年屆八十,仍不斷在藝術上探索新領域。 他是今屆香港樹仁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他是文樓。 採訪:鄔佩儀 鄒昊亨 攝影:鄭廣鈿 葉醞浵

毗鄰香港中文大學的赤坭坪村,有一間小別墅,與隔壁 的小白屋無異,但內有乾坤。多具雕塑屹立於此,儼 如一間小型藝術博物館。這裏就是文樓的工作室。小室內, 金屬雕塑與書法作品放在一起,形成強烈對比,他的故事, 亦在此處娓娓道來。 文樓是越南華橋,生於廣東、3 歲移居越南,他對藝 術的濃濃熱愛,自年幼已經奠定。他說:「年幼讀小學、 中學時已熱愛畫畫,那時候班上的美術堂是教畫水彩畫, 我畫得比班上其他人好,所以當時很多同學找我『請槍』 (代筆)!逐漸磨練得一手好技術。」 1953 年,文樓 20 歲,父親把他保送到台南成功大學 唸書,文樓說:「我的父親很愛國,是民族主義者, 而且他當時忠愛國民黨,所以把我送到台灣。」 初踏大學路,讀的不是藝術,而是建築。

香港原是中轉站 文樓說:「我讀大學之前,一直有跟從一 位法國老師學習素描,升大學後,我維持這習 慣,夜晚放學後到老師家中繼續畫素描,我的 老師發現我的興趣後,便叫我別讀建築了,讀 藝術吧!」千里馬喜逢伯樂,自此,文樓轉 到台灣師範大學修讀藝術。大師之路,從此 展開。 畢業後,他移居香港,起初,他沒想過要長居於此: 「其實那時是想到法國巴黎留學,但身上只有幾塊錢,沒 理由問同學借款,所以就留在香港工作。」而因為擅長素 描,所以文樓在尖沙咀一間畫廊替遊客畫肖像,每月賺約 100 元,那時是 60 年代,足夠糊口。 其後,他曾獲頒獎學金,到美國留學,但一年後他決 定離開,並到歐洲和埃及尋找西方文化的淵源,他說:「美 國有商業藝術,通俗文化,但她不是一個傳承西方文化的 國家,她沒有條件。」 對藝術那份熱誠,文樓從未止息,在 1967 年,他與

■《風竹》,文樓最愛的作 品之一。

同道合辦《盤古雜誌》,開創香港文藝雜誌先河,又在 60 年代中期開始探索新領域――大型金屬雕塑,多年下來, 成為香港其中一位最多產的雕塑家。

金屬雕塑劃時代 數年前,香港雕塑學會進行的公共雕塑普查顯示,全 港共有 390 件都市雕塑,當中坐落於尖沙咀栢麗購物大道, 由兩隻龐大的金屬手組合而成的《請》( 下圖 ),以及位於 大埔海濱公園,以金銀兩柱並立而起寓意一國兩制,形成 一個「中」字的《回歸十週年紀念雕塑》,加上另外近 40 件大型雕塑,都出自文樓之手。 他的金屬雕塑,結合了西方現代雕塑的形式結構主 義,與中國傳統藝術尋求意象和意境的方式,在當時 而言,屬於劃時代的中西融合藝術品。 芸芸作品中,文樓最鍾愛描繪竹的形態的雕塑。 乍看之下,不會一眼就認得是竹,因為這是文樓慣 用的雕塑技法,從抽象造型入手,以三角錐的組合 表現竹葉,並不造竹枝,形態特別。他說:「竹是 中國文化的代表,但它結構上的巧妙,令鍾情結構 主義的西方人,即使不明白中國文化,也會喜歡。」

政府官要懂文化 經歷歲月洗禮,文樓在本港藝壇奠下大師地 位。他曾任教中文大學及其他院校藝術學系,對香港藝術 發展千頭萬緒。他期望政府內部對文化多加熟悉,他透露 在董建華年代時,曾與當時主理文化政策的官員打交道, 文樓說:「我問他們懂不懂香港的文化架構是怎樣?中西 文化有什麼分別?為何展覽要拿西方文化而不拿中國的, 他們都不懂回答,這樣又如何制訂一套好的文化政策?」 他認為香港政府需多加栽培本地藝術人才,而且要協 助開拓市場,皆因除了才能,藝術人始終要顧及生計,需 要市場去證明他們的價值。文樓寄語,只有一個需要文化 藝術作品的市場,才能好好培育下一代香港藝術家。 OV

■《回歸十週年紀念雕塑》, ■《 八 面 體 》, 為 慶 祝 北 京奧運而製。 位於大埔海濱公園。

■讀者來函:s y uo ur vo ice@ gm a i l . co m

■《 請 》, 位 於 尖 沙 咀 栢 麗 大道。 ■版面編輯:陳伽泓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