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聞報》2015年12月號

Page 1

P2

OUR VOICE

專題 電子教學未成氣候

十二月號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出版

斷水 危機

督印人:胡懷中

第十五年 第七期 二○一五年十二月號

P9

意外頻生 權責模糊 私人業主斬樹免保育

副刊 神秘地 ·看電影

P13

水務署上月中批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顧問合約,期望於一年 後正式施工,計劃每日食水產量達 13.5 萬立方米,有需要時可擴建, 把產量提高一倍,最終為香港供應一成的食水。不過,有學者認為縱 然如此,本港供水仍不可能自給自足,一旦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現時 的政策將不應付食水短缺的情況。學者又認為港人節水意識薄弱,水 費政策有改革空間,建議政府可實行「先提後補」或「遞進收費」政策。 記者︰梁芷維 丁迪 編輯︰黃嘉琪 卓天瑜

氣候轉變 節水不力

香港缺水風險 本港現時主要的供水來自廣東省的東江水,佔全 港用水量八成。據國際水協會 (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2014 年 的 研 究,2012 年 香 港 每日人均住宅用水量為 209 公升,較其他 國 際 城 市 如 新 加 坡 (152 公 升 )、 倫 敦 (163 公 升 ) 為 高。 隨 著 近 年 人 口 增 長,港人耗水量大增,食水問題也 面臨挑戰,食水需求預計將由 2014 年 的 9.6 億 立 方 米 增 至 2030 年 約 11 億立方米。

東江水面臨短缺危機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上圓圖)對本 報表示,現時的供水已達到極限,可開發建設水塘的 郊野地區亦已用盡。若出現旱情,現時的食水供應並 不足以應付。他表示,東江沿岸現約有 30 萬人居住, 加上沿岸城市急速發展,增加東江水供應的壓力,加 上近年氣候變化,出現極端天氣的情況增加,未來可 能出現連續乾旱,屆時不單影響香港的水資源,整個 珠江三角洲及華南地區,可能出現如美國加州的乾旱 情況。他直言,東江及整條珠江很大機會出現供水短 缺情況,現時的政策或措施絕不能應付。 陳龍生認為,香港需要開發一些不受氣候影響的 新水源,由於香港三面環海,海水化淡是合適的方 法。有分析指本港計劃興建的海水化淡廠成本高昂, 政府估價每立方米成本達 12 元,較鄰近國家新加坡, 每立方米 0.78 新加坡元(約 3.64 港元)為高。他 指,新加坡扣除費用,而香港則計算 在內,不能直接作比較。 香港大學水資源管治研究 項 目 研 究 員 王 雨( 下 圓

圖)亦認同,興建海水化淡廠可提供多一個供水選 擇,當香港出現乾旱時,可用作水源的補充劑,同時 亦可增加香港購買東江水時的議價能力。

需開發更多水源 要減少香港對東江水的依賴,陳龍生指 出,除了發展海水化淡技術,亦需要從其 他方面尋找食水來源,例如拓展污水循 環,一些流到排污水渠中的灰水(Grey water),如沖涼水等,並不是太骯髒,可 考慮用作沖廁。 此外,陳龍生指,地下水供應也有一定的穩定 性,外國亦有不少以地下水作主要水源的例子,香港 有些偏遠鄉村未必有常規水供應,可利用地下水供應 日常生活,但由於地理因素,本地的地下水都是屬於 鹽水,故需後期處理,因此在發展前宜做好評估,以 免產生出來的高濃度鹽水破壞生態環境。 水務署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由於本港 天然環境所限,本地水資源始終無法滿足用水需求, 故政府於 1960 年開始從廣東省輸入淡水,逐漸建成 以本地雨水、東江水以及海水〈用作沖廁〉為主的 供水佈局。考慮到未來可能出現如氣候劇變及雨量 驟降等變化,在開發新水源方面,除了在將軍澳建 設海水化淡廠,現時已完成有關再造水發展的技術 研究,包括研究水質標準,及進行先導試驗計劃, 在新界東北部利用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生產再造水作 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 另外,發言人又表示,水務署亦已開始基建設 計,並正研究向公眾市民供應再造水的公共財政務 和法律問題,目標是由 2022 年起供應再造水。為新 界東北部供應再造水而節約的淡水量估計為每年約 2,100 萬立方米。 雖然開發不同的水源有助減低香港對東江 水的依賴,但陳龍生認為,香港食 水供應沒有可能做到自給 自 足。 他 表 示, 就 算 香港發展海水化

■樹仁大學地址:香港北角寶馬山慧翠道 10 號 ■採訪部:2571 6964 ■廣告部:6083 3973 (傳訊經理 王先生) 5592 9899 (傳訊經理 林小姐)

淡、污水循環或地下水開發,可提供的 水量仍然很少,而且成本高於購買東江 水,故沒有可能做到自給自足。 王 雨 則 以 杜 拜 為 例, 指 雖 然 杜 拜 處 於 沙 漠 地 帶,但仍能興建大量的海水化淡廠為本地供水,做到 自給自足。他認為,香港不是做不到供水自給自足, 只是公帑有限,花上大筆金錢達到自給自足,未必合 乎成本效益。

學者倡加水費 應對供水問題,除了開源,亦要節流,兩人提到 港人的節水意識薄弱,水費政策有改革空間。現時, 香港每年平均食水用水量約 9.5 億,人均用量排行全 球前三、四位。王雨建議,政府應將水費增加至覆蓋 成本水平,在現時的補貼政策下,市民一直繳交低於 成本的價格,且水費 20 年來沒有加價,他建議政府 可實行「先提後補」政策,即先把水費提高至可覆蓋 成本的水平,再向公屋戶、老人或低收入人士等提供 針對性補貼。他亦認為,政府應該強制商業機構使用 節水設施,以減少商業用水的使用量,亦應規定未來 的新建築同樣需裝置節水設備。 陳龍生則認為,現時香港的水費相當低廉,沖廁 用的海水免費供應,而食用的淡水則按政府補貼的收 費機制徵費。香港的食水收費水平,遠低於與香港人 均本地生產總值相若或較低的城市,如紐約、東京、 倫敦等。他認為,水費應該採取遞進的收費機制,用 得愈多愈貴,才可增加市民節約用水的經濟誘因。 OV

■傳真:2979 4460 ■網址:http://jmc.hksyu.edu/ourvoice/ ■電郵:syuourvoice@gmail.com ■承印:悅友有限公司 ■承印商地址﹕新界大埔汀角路 57 號太平工業中心第一座二樓


要聞

2 NEWS

仁聞 觀點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重回理性討論 忌模糊焦點

版權修訂條例鬧得沸沸揚揚,多個團體反對現有草 案,提出加入「開放式豁免」等保障本地二次創作。一片 爭議聲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堅決表示不會撤 回草案,怕拖到「沒完沒了」,但在泛民議員拉布下,草 案已肯定拖到明年。其實,政府實在沒有必要總是與民意 對著幹,梁家傑與田北辰都講得對,草案又不是此刻非過 不可,既然市民如此憂慮,何不先撤回諮詢後再議? 與版權修訂條例不同,高鐵撥款問題的討論不能拖。 高鐵香港至深圳段原定於今年內通車,但工程卻不斷延 誤超支,現時預計在 2018 年才能通車,造價亦由原來的 650 億,增至去年的 715 億,今年更上升至 853 億。儘 管政府現在與港鐵協議以 844.2 億封頂,但若立法會不批 出撥款,工程爛尾,納稅人亦要賠償數十億元。 上月底,港鐵與政府被指玩弄「財技」,以派發特別 股息,變相抵消高鐵超支款項,以圖淡化超支問題嚴重的 事實。雖然有學者指出,超支既成事實,政府與港鐵作這 樣的安排,也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然而,這個政府從以

往到現在,太常不多解釋便叫人「袋住先」,之後又被揭 發諸多問題,誠信破產。高鐵本身就是一例,當年若不是 在那麼多細節不明的情況下急急上馬,未必會落入今日的 困局。在高鐵超支的問題上,政府與港鐵含糊其詞,如今 又疑以特別息作「掩眼法」,在觀感上,難免令人懷疑又 是一個「騙局」。 如果政府今次的「估算」真的準確的話,高鐵如今已 建成 75%,縱然工程超支三成,亦總不能爛尾。外界關注 「一地兩檢」問題由 2009 年至今,仍未解決,使高鐵最 終建成,亦可能因乘客需下車過境,達不到預期效果,而 變成「廢鐵」。然而,「一地兩檢」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 不應該是決定工程是否繼續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若公眾最 終不接受一地兩檢可能帶來的政治風險,大可以在通車初 期先選擇兩地兩檢。據 2009 年政府申請高鐵撥款時估算, 至 2031 年,有 65% 的乘客,只是來回香港及深圳,只有 35% 往內地其他城市,兩地兩檢的方案對前往深圳的大部 分乘客,並沒有太大影響。

總編輯 張肖彤

可惜,梁振英強硬指出兩地兩檢不可行,理由因為內 地高鐵站沒有口岸設施,一定要做到一地兩檢。這無疑 令高鐵追加撥款更添變數。而且,一口拒絕兩地兩檢的做 法,更是令人懷疑一地兩檢背後,確實是有打破「一國兩 制」缺口的政治計算。 其實,外國亦有因應交通工具實施一地兩檢政策,像 英國與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歐洲之星列車站。說到底,如 此憂慮內地執法人員可在港執行內地法律,無非是因為無 法相信政府。一如在版權修訂條例上,網民最怕的,是它 其實是「網絡廿三條」,要變相箝制言論與創作自由。可 悲的是,這一個政府,偏偏無法令香港市民相信它真的為 香港服務。 無論在版權修訂條例與高鐵撥款上,政府都有必要 一一解釋各個方案的可行與不可行之處,而非總是「靠 嚇」,祭出「不盡快通過條例會被外國制裁」、「不盡快 通過撥款要賠償大筆費用」等的理由,讓市民總是感覺被 迫就範,才能令社會釋除疑慮,重拾理性討論的基礎。 OV ■ 般咸道為早前塌樹地點之一,現場牆身留下 當時砍掉後的遺根。

意外頻生 權責模糊

私人業主斬樹免保育 因噎 廢食

中西區月前發生多宗塌樹事件,早前政府就此發信建議業主處理其物業附近的危險樹木,否 則需為意外負責。然而,部分私人屋苑樹木疑權責不清加上管理時間成本高,不少業主放棄 保育並斬樹。有議員則建議訂立樹木法,訂明保養責任及方式。 記者、攝影:張琳宜 黃展曦 編輯:黎琛怡 李明佑

, 中西區接連發生數宗塌樹意外,造成部分建 今年七月 築物損壞外,更引致途人受傷。其後區內業主陸續收 到政府通知,指他們物業土地範圍內的樹木有一定危險, 建議他們處理,更稱若樹木發生任何意外,將由業主負責。

時間成本高放手不理 中西區區議員陳捷貴 ( 圓圖 ) 認為,政府對如何介定樹 木管理權責模糊,他引述官方說法指,若樹木的根部落點 在私人地契範圍以內,其持有人就需要為樹木負責。然而, 他舉例指出,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對出、般咸道出口旁的兩 棵樹曾被人投訴有危險。雖然其根部是位於公路旁,屬於 公共土地,但政府先後指樹木的主幹位於港大範圍以內, 又指港大延伸了地界,故此港大需要負責該兩棵樹的管理。 陳捷貴指出,中西區的地契都是舊契,不包括樹木保 護條款,因此業主無必然責任管理地段內的樹 木,不少業主因而放棄保育樹木。 他表示,由於區內需要處理的樹木通 常橫跨私人及公共土地,業主需要先聘請 樹藝顧問和交通顧問作諮詢,再向政府申 請封路以進行樹木修護的工程,而承托樹 木的支撐裝置如需置於公共土地,私人業主 更需要負責管理該裝置。 雖然康文署過去多次協助業主處理其物業範圍內的樹 木,但現時業主要自行處理,令部分業主感到無辜。當中 不少業主認為管理樹木費用太高或手續太麻煩,於是放手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不理、放棄進行保育或維護,直到樹木健康或生長情況出 現嚴重問題,就直接把樹木砍伐。 針對樹木保養問題,不少團體均倡議透過訂立樹木法 解決。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則認為,政府以往界定清晰, 如果樹木屬於私人屋苑範圍才會要業主保養。他指,最大 問題在於未有法例訂明保養方式,例如一間學校早前有樹 木枝條掉落,雖然私人園藝師認為其健康無問題,但結果 為安全起見仍然砍掉。他認為訂立樹木法應以保育樹木為 宗旨,為私人土地範圍的樹木訂明規則,要求業主先用一 切方法進行保育,砍樹為最後手段。

2015 年香港部分塌樹傷人事件 5 月 12 日

屯門友愛邨

樹枝擊傷十歲男童左膊及腰部

7 月 11 日

淺水灣泳灘

十米高大樹倒塌 壓住六十八歲男途人,當場昏迷

7 月 20 日

中區舊政總

十四米高大樹塌下 壓傷五十四歲清潔女工

7 月 22 日

港島般咸道

二十米大樹倒塌壓傷五十三歲報 檔東主,及三十六歲菲律賓女子 報檔東主據報頸骨移位,胸骨折 斷,頸至腦部其中一條血管壞死

立法可訂明保養方式

直徑 0.3 米樹丫折斷

另一位中西區區議員李智恒議員反對訂立樹木法,認 8 月 24 日 九龍塘軍官官邸 擊傷五十六歲候車女子 為樹木法明文規定保育樹木責任誰屬,可能會加大業主的 資料來源:綜合報章報道 負擔。他指香港有別於外國,大部分樓宇都涉及眾多業主, 要求他們共同負責某一項目的保養比較困難,法團未必有 能力做到。他認為即使訂立樹木法亦只能制定一個框架, 未必解決到危險樹木和塌樹等問題。 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回覆查詢時指,樹木管理的 責任視乎樹木主幹所在位置而定,樹木若位於私人土地 範疇內,就由該地段的業主負責管理護養,亦不會為私人 業主提供有關協助。但若私人土地的樹木對道路使用者構 成危險,相關部門如路政署會按情況作適當的跟進及協助, 以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而對於有議員建議設立樹木法以 ■ 港大樹根根部處於公路旁,主幹位於港大內,橫跨 公私用地,管理責任存在爭議。 釐清保育責任問題,樹木辦未有回應。 OV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李明佑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 聞 3 NEWS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入籍兵當道

本地球員難發圍

內部 矛盾

十一月舉行的世界盃外圍賽,中國對香港一戰成為城中熱話,引起港人關注港足熱潮。擁 23 名球員的香港代表隊中,有多達七至十名「入籍兵」,即近半數為外籍球員,有聲音 質疑香港是否過份依賴入籍球員,反扼殺了本地年輕球員的發展機會。 記者:李海澄 林曉晴 劉泳瑤 陳百賢 胡沛怡 梅展豪 編輯:陳雅如 靳亦玲 張瑋庭 鄧瑋然 陳樂怡 王潔恩

外籍球員連續在港住滿七年後,便可 正式成為入籍球員,為香港代表隊 效力。現役香港代表隊球員之中,新兵保 連奴便是眾港隊入籍球員之一,成功取得 香港特區護照後,便即獲選為港隊正選。

或抑本地球員上陣 標準流浪隊助理教練甄力健表示,引 入高質素的入籍球員,可以幫助本地華人 球員成長,有助技術提升。他指,曾經有 試過「全華班」出賽,但礙於本地球員人 數不足,且可觀性不高,故此最終還 是需選用入籍球員。他稱:「若 本地球員有潛質,也會盡量給 予較多機會出賽。」 縱 橫 本 地 球 壇 23 年 的 標準流浪總監李輝立指,為 了 避 免 影 響 聯 賽 成 績, 香 港 不少大球會大多都不願意給予 年青球員太多上陣機會。而且,不 少外援球員來港後,旋即成為球隊主力球

入籍質素高成威脅 甄力健指,外國球會多有自己的訓練 基地,能集中訓練球員,入籍球員因自小 在外國接受較完善的訓練。 相反,香港 礙於球會多半缺私人足球基地,難以每一 天都為球員提供訓練。因此入籍球員實力 一般都較本地球員高。 現役港隊代表中的本地球員陳俊 樂指, 香港球員在本地青訓制度 下,訓練著實不足。加上,港 人始終較注重學業,專注足球 訓練時間較少,培訓難度 高。他認為入籍球員的能力 和身體質素較高,對本地球 員會構成一定競爭威脅。

非對抗乃良性競爭 新任標準流浪隊長比圖,自零七年來 港至今八年間,曾到飛馬、東方等多間 球會落腳,並於一四年取得香港身份證 後,正式獲資格代表港隊上陣。比圖認 為高質素的入籍球員加入港足,能提升 球隊整體實力。他又指入籍球員與土炮 球員之間並非互相對抗,而是良性競爭, 不論是外援還是本土球員,只要有實力 總能獲上陣。香港足球總會主席梁孔德 指,「不應將球員分成入籍同本地,全 部也是香港代表隊。」 他亦認為兩者之間是公平競爭,有競 爭下自然會有進步,最重要是看球員狀態 和表現,只要球員有水準就能獲得機會。

東 方 足 球 會 青 訓、 現 效 力 標 準 流浪的許嘉樂(圓圖)表示,年青球員

境外入境審查

Border Preclearence 高鐵「一地兩檢」爭議不斷,查實美國與加拿大早於 五十年代設有境外入境審查 (Border Preclearence),授權 對方 (inspecting country) 於自己國家 (host country) 境內 提前展開入境審查程序,檢查旅客證件及隨身物品。根據 加拿大政府資料,美國人員早於 1952 年開始於加拿大多倫 多國際機場檢查旅客行李。其後兩國於 1974 年就境外入境 審查達成正式協議,並於 2001 年及 2015 年簽訂新協議, 涵蓋水路、陸路、航空等所有入境方式。現時,美國在加 拿大八個機場、車站及港口均設立入境審查區域,應付每 年逾千萬名由加拿大進入美國的旅客,亦於愛爾蘭及中東 有類似措施。根據現行協議,美方人員可以拒絕旅客入境, 但在加拿大境內不能作出拘捕行動,如希望扣查某人則需 要等待加國執法人員進行拘捕,同時美方人員必須遵守一 切加拿大法律。 雖然美加似乎確有先例,卻未必可作參考,公民黨大律 師吳靄儀就曾反駁:「外國邊境兩邊都是主權國,沒有任何 類似《基本法》第 18 條的約束,可以自由協議;《基本法》 不容許內地人員在香港特區執行內地法律,但並無限制香港 人員在內地執行香港法律。」若果政府堅持高鐵需要實施 「一地兩檢」,就必須提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並切實解答法 律界人士和普羅市民對內地人員在香港審查的疑慮,否則糾 纏不清只能令高鐵項目一再拖延、更難處理。 OV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最重要是有上陣機會,但香港職業球會 不多,令不少年青球員缺乏足夠出陣機 會。他又指,外援球員不論身體質素和 技術都比本地球員優勝,令本地球員較 難與他們競爭。

員,甚至帶領整支球隊,大幅壓榨本土年 青球員的上陣時間,結果,令一些年青球 員或因見缺乏發展機會而選擇退役。

特稿

■ 比圖指入籍兵對球隊及球員均有幫助。

青訓資源不足

香港太陽國際體育會總監陳志康認為,入籍制度長 遠必然會減少本地青年的上陣機會,但入籍球員對香港 隊實力有所提升,入籍制度仍有其必要性,關鍵在球會 需於青訓和入籍制度中取得平衡,但青訓對不少球會而 言是沉重的負擔。

球會視青訓為負擔 標準流浪總監李輝立稱:「不是間間球會都會注重 青訓,所以近年國際賽成績,青年球場水平不斷下降。」 陳志康亦指出,不少球會的青訓對球會自身來說都是負 擔,一來港超聯規定了球會最少要有四隊不同的梯隊, 二來青訓發展費用多半全由球會支付。 陳志康又批評政府沒支援本地球會的青訓發展,他 指現時球會青訓或足球學校等全靠些有心人去支持,政 府僅是租予場地給球會。他認為球會需要基本支援,如 場地配套。標準流浪隊主教練甄力健亦曾就訓練本地球 員時指,若政府能分配球會私人球場,則可以分配更多 時間加強訓練球員。 香港足球總會主席梁孔德指,一些國家如荷蘭、西 班牙,都曾因青訓不足以令足球發展出現斷層情況。為 確保港足未來持續發展,積極培訓青年絕對是重要方 向。梁孔德認同,本地青年軍對港足未來發展好重要, 「我們現在會有很多青訓工作。在政府及賽馬會的資助、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 甄力健認為本地球員較缺完善訓練。

加上足球熱潮的推動下,令贊助商增加,足總得以有更 多資源推行針對青訓的五年發展計劃。」

足總認推青訓重要 他指幾年前因為體育學院採用精英制底下,沒有年 青運動員的出現;但團隊運動不能這樣計算,需要普及 性訓練,並需許多人參與其中,「所以計劃不但在各區 召集青年,還會在由十八區所劃分的四區中提拔精英, 以提拔他們成為港隊球員。 梁孔德指,在五年發展計劃計劃中,將有技術專員 教授兒童,從四歲開始進行技術訓練,十二歲時會加上 體能訓練。除了發展男、女子足球外,還會推動五人足 球發展。 OV

■ 陳志康斥政府僅只租予場地。

■版面編輯:劉旭霞 張肖彤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聞

4 NEWS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 各大電子品牌推出多款 VR 裝置產品。

視光專家各有意見

VR 裝置利弊參半 風險 未明

近年各大電子品牌爭相推出運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的 VR 裝置產品。繼本 月 Samsung 在香港推出 Gear VR 後,Sony、HTC、Oculus 等多個品牌亦相繼於下年 開始發售相關產品。專家對於這項嶄新科技可構成的健康風險各有意見。 記者、攝影:陳彥澄 侯景成 編輯:何婧怡 徐穎彤

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副顧問眼科視光師彭 志剛指,VR 裝置有可能引發不同問題,例 如 視 疲 勞、 暈 浪 及 光 敏 感 性 癲 癇 症。 彭 志 剛 表 示,VR 裝置屏幕「欺騙」大腦,即使畫面看來 是遠景,實際上屏幕與眼睛的距離仍非常接近。 他指,每當看近物時,眼睛會內轉,眼球晶狀體 會加厚以調整焦距,看遠物時則相反。而 VR 裝 置的畫面似遠還近,增加眼睛負擔,容易引發視 疲勞。他又表示,若用家本身有視力問題,在沒 有戴上合適眼鏡下直接使用 VR 裝置,問題會更 嚴重。

研究資料不多 至於暈浪和光敏感性癲癇症,彭志剛認為主 要與畫面的內容相關,與裝置設計無直接關係。 彭志剛又指,目前有關虛擬實境對健康影響的研 究資料不多,沒有確實標準界定 VR 裝置的建議 使用時間。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蔣偉山 (Vishal Jhanji)(圓圖)則認為,不需對使用 VR 眼鏡過份憂慮。他表示,現時暫未有確實證據證 明 VR 裝置會構成視力問題,首次使用時,用家 眼部或會感到少許不適,但只屬暫時性影響,因 此無須過份擔憂。 蔣偉山指出,VR 裝置彷如把人拉進另一個 世界,首次使用的用家未必能夠馬上適應,有可 能出現手腳不協調,或前庭眼球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失衡,因此產生頭暈的感覺。情況 就像下船時,即使雙腳已經著地,仍然感到行駛 中的感覺。他指出長期觀看及使用電子產品,無 論是手機、電腦,還是電視,也會導致雙眼疲倦 和頭痛等問題,但這些只是暫時性的不適,只要 拿下裝置稍作休息便可。蔣偉山表示,由於 VR 產品發展仍屬起步階段,故難以估計裝置實際上 對人體有何長遠影響,但到目前他從沒有聽過因 為使用 VR 裝置而令眼部患疾的案例。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VR 技術可診眼疾

■ 蔣偉山希望 VR 技術可應用於更多層 面。

■ 彭志剛指,VR 裝置有可能引發不 同的健康問題。

■版面編輯:古浚民

中大的眼科中心目前正 以 Oculus Rift VR 眼鏡評估青光 眼病人的視力狀態,蔣偉山表 示,暫時沒有收到任何病人對 裝置的投訴。眼科中心會為病 人戴上裝置,觀看模擬現實情 況的動態畫面,測試他們會否 撞到障礙物,以檢查他們的視 力。 蔣偉山表示,不排除未來 VR 眼鏡或可矯正斜視,但 VR 技 術目前只限用於診斷,他希望 技術將來可應用於更多層面。 OV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 聞 5 NEWS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助家長幼兒成長

自理班授生活技能 技能 學習

學童自理能力一直備受關注,坊間不少幼兒自理課程應運而生,主要教授幼兒學 習有秩序擺放用餐物品、清潔桌子等生活技能,收費約每月一千元,仍吸引不少 家長為子女報讀。

幼兒自理課程近幾年間在香港急速發 展,外界評價不一。有開辦課程的 負責人表示,父母可以藉課程留意孩子本 身的自理及學習能力,有老師亦表示 把教導子女的責任轉至其他幼兒機 構是情有可原。

教授技能 延伸家中 舉辦幼兒自理課程的朗研社董 事任劉琼玉 ( 圓圖 ) 表示,礙於香港 生活節奏急速,家長或照顧者未必有機會 讓子女發揮他們應有的能力。任劉琼玉 稱,專家會更清楚孩子的能力,由他們引 發,讓家長在家中延續下去。幼兒自理課 程內容包括學習有秩序擺放用餐物品,清 潔桌子、掃地和抹玻璃等,讓小朋友透過 動手做,發揮他們應有能力,讓照顧者知

記者、攝影:黃宝儀 編輯:林詠賢 道子女是可以做得到,鼓勵家長邀請子女 在家練習所學的技能,將孩子的能力延伸 至家中。因此,開辦幼兒自理課程的 主要目標其實是家長,希望透過 教導子女基本自理,鼓勵家長 留意孩子本來發展能力,以 助孩子掌握自己能力及獲得 成 功 感, 為 進 入 幼 稚 園 鋪 路 同時,亦改善小肌肉及手眼協 調能力,助日後執筆寫字。 任劉琼玉表示,導師會即時看個別孩 子的能力而提出意見及鼓勵。記者觀察參 加自理班學童上課情況,有學生正學習抹 玻璃,不慎將用具掉在地上,隨即伸出手 尋求援助,導師即從旁鼓勵她自己動手拾 回。導師告訴記者,這反映在家中家長總 是替小朋友完成所有事情, 他們伸手便

得到幫助。家長可能覺得只是小細節,一 時方便替子女完成,但此舉長遠實際上無 助兒童成長。

緊張家長限制子女 海福英文幼稚園李老師表示,現今家 長多忙於上班,平日都是將幼兒直接託付 長輩或家傭照顧,因此將教導子女的責任 轉移至機構亦是情有可原。 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的鄭老師說: 「有小四學生連綁鞋帶都唔識﹗」她認為 家長的教育準則和眼界影響子女學習自理 技能。她舉例說部分家長過於緊張,不讓 小一子女幫忙做家務,但在老師要求下, 子女在校打掃得十分乾淨,顯示多數兒童 皆有基本自理能力,只是家長的心態局限 他們的發揮空間。 OV

■ 導師上課時鼓勵學童自行完成任務。

■ 課程亦包括教授抹玻璃等家務技巧。

兩性關係課學習戀愛 【本報訊】「問愛戀易學難精可否惡補?」,本港有大專院校設立「戀愛課」,如中大 開辦的《愛情哲學》及城大開辦的《人際關係中的性與愛》。其中一名教授課程的講師稱, 相關課程每年反應都非常踴躍,曾試過有 120 人同時選修。 記者、攝影:劉綺汶 編輯:鄭韶華 何啟民 城大的《人際關係中的性與愛》課程, 各學系學生可決定是否修讀。據城大學生 透露,每學期開辦時,反應都非常熱烈, 開設二至四班均定必爆滿,當中亦有 不能修讀的同學旁聽。這課程獨 特之處,在於同時教授學生愛、 性及人際關係的理論知識,配合 訪談、影片觀看、小組討論等活 動教學,並非只有兩性之間的相 處,或心理學的理論。

課程強調研究理論 任教《人際關係中的性與愛》的梁林 天慧博士(圓圖)指,課程的內容根據各 項研究編制,配合生活化的例子及多元的 課 堂 活 動, 認 為 學 生 可 輕 易 在 生 活 中 應 用。她舉例,教授對異性的吸引程度時, 會先從理論層面解釋,學生再透過生活化 的 例 子 理 解, 強 調 研 究 及 理 論 是 課 程 基 礎,並非憑空教授。她認為,有需要把類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似課程推及到本港其他大學的,原因是現 時媒體提供大量兩性關係資訊,學生需要 學科知識作為支持,才可以實事求是及全 面學習;而且課程在城大受學生歡 迎,認為年輕人會對課程感趣, 希望把類似課程推及到本港其 他大學,在生活中應用。

學生質疑內容成效 有 選 修 該 科 的 同 學 表 示, 當 初希望藉此了解香港人戀愛觀,期望上 課內容有互動性,及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而另一名已完成課程的王同學表示,選修 原因是自己對愛、性及人際關係三方面均 感興趣,希望深入了解。但有另外兩位修 讀的學生不約而同表示,課程的內容過於 著重理論層面,內容沉悶刻板,在日常生 活中亦未能應用,對兩性關係沒有正面影 響,因此無需把《人際關係中的性與愛》 引入香港其他大專院校,遑論普及。兩位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同學的友人均表示,他們的戀愛觀及兩性 關係,在修讀前後沒有太大分別,質疑課 程成效,認為無需要把課程推廣至其他大 專院校。

修課程「幸福課」,每學期選修人數突破 千人,更被選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當 地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映「這堂­課 改變了他 們的一生。」 OV

外校學生各有意見 就讀科大的唐同學表示,覺得課程內 容新穎,自己未曾從正規教育中,學習兩 性關係及愛情處理,因此贊成把課程加入 大學常規課程,藉此改變本港青少年「速 食愛情」的觀念。而就讀中大的衛同學則 認為無需把課程加入大學常規課程,因為 現時大學已有類似課程,且在中大不太受 學生歡迎;而且兩性關係發展不應注重理 論,反而是兩人之間的感覺比較重要。 其實,不單是本港大專院校有戀愛嶵 課程,近至內地,遠至英國的大學,都有 開設類似課程。天津大學亦開辦《戀愛學 理論與實踐》的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語言 及待人接物能力;美國哈佛大學亦開設選 ■版面編輯:鄧嘉灝

■《人際關係中的性與愛》受眾多城大學 生歡迎。

■城大的丁同學表示未見到戀愛課的成效。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 聞 6 NEWS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氧化劑或侵琺瑯質

牙齒美白貼存健康風險 美白 危機

為了擁有一副潔白的牙齒,不少人會使用各種牙齒美白產品,當中包括 牙齒美白貼。此種產品雖推出多年,一般所含的化學物濃度較低,相對 安全,但牙醫提醒市民仍需留意過敏風險。 記者、攝影:李芷珊 編輯:黃靜藍 吳潔璇

牙齒美白貼主要含有兩種化學物質: 過氧化氫及過氧化碳醯二胺。用於 美白牙齒的這兩種氧化劑,透過滲入琺瑯 質,把牙齒表面的色素氧化,從而使牙齒 變白。一般而言,此類產品的氧化劑濃度 屬於低水平,但使用不當,同樣有會損害 牙齒健康。

用後舌底現囊胞 外國有人使用牙齒美白貼後,出現嚴 重不良反應。今年八月,英國北安普敦郡 22 歲男子 Jake Barrett,在使用牙貼 48 小 時 後, 舌 頭 底 下 長 出 一 個 葡 萄 般 大 的 囊 胞, 其 主 診 醫 生 發 現 該 囊 胞 內 含 過 氧 化 氫。若經穿破的囊胞流入喉嚨,有可能中 毒致命。雖然經手術後解除生命危險,但 他的其中一隻牙齒就因染上過氧化氫而需 拔除。 儘管上述情況十分罕見,但有受訪牙 醫 指 出, 使 用 牙 貼 仍 有 機 會 出 現 過 敏 反 應。致敏原因主要是用家的牙冠有傷口,

例如曾經補牙,氧化物會因而滲入牙質, 帶有酸痛的感覺;或是使用者的牙腳因牙 肉侵蝕而外露,當氧化物接觸牙腳部份, 就會產生酸軟的感覺。 曾使用牙齒美白貼葉女士表示,初期 因牙貼貼到牙肉邊緣而感到痛楚,但數分 鐘後痛楚便減退,她認為只要使用正確應 該沒有問題。但受訪牙醫指,當牙貼太貼 近牙肉,有機會灼傷軟組織,使牙肉變白 及感到刺痛,需要幾天才能復原。除了傷 害軟組織,牙貼的氧化劑入侵琺瑯質,同 樣損害牙齒的硬組織。他補充,牙貼不足 之 處 在 於 它 屬 於「 無 選 擇 性 漂 牙 」(Nonselective bleaching), 即 是 一 旦 使 用 產 品, 每隻牙齒的所有地方要同樣要受到漂白, 令牙齒顏色深淺不一。

牙貼效果不持久 另一美白牙貼用家李小姐表示,貼過 牙貼的牙齒𣊬 瞬 間變白,但一個星期後效果 減退,變回原來的顏色。 受訪牙醫解釋基

於安全理由,市面上產品的化學物濃度大 概只佔產品的百份之十左右,低濃度的氧 化劑令產品漂白功能變得有限,因此牙齒 美白貼的效果並不理想。對漂白效果要求 高的人或要考慮其他潔白牙齒的方法。

最 好 先 諮 詢 牙 醫 的 專 業 意 見, 選 擇 合 適 自己的療程。他又指減少飲用色素深的飲 品,如奶茶或咖啡等,並使用牙線徹底清 除牙菌膜都有助減輕牙齒變黃情況。 OV

並非所有人適用 市面有數款不同牌子的牙齒美白貼, 部份產品說明書上有列明產品成分,在一 般情況下,是不會影響曾修補的牙齒,而 且不建議使用者在蛀牙時使用,並建議先 詢問牙醫的意見。他續稱,有部份牙齒狀 況欠佳的人不適合使用牙貼,例如因長期 服用四環素,而使牙齒呈灰藍色至啡黃色 人士,牙貼不能氧化深色色素。另外,曾 經多次修補牙齒或戴有牙套的人,漂白的 物質不可能將補牙或牙套色調恢復與本身 牙齒顏色一樣,因此均不建議以上人士使 用牙貼。 牙醫提醒,隨著年紀增加,牙齒是變 黃是自然現象。若要進行牙齒美白治療,

■大部分牙齒美白貼沒有切合牙的形狀, 容易黏到牙肉。( 網上圖片 )

■產品背面有指引教如何使用牙貼,但沒 有說明該如何避開牙肉。

茶樹精油使用不慎易過敏 【本報訊】近日有市民使用茶樹精油後,皮膚出現過敏甚至灼傷症狀。有

皮膚科醫生表示,茶樹精油雖有祛痘功效,但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皮膚過敏, 建議在使用產品前應先在手上測試是否過敏。 記者、攝影 : 馮瑋蕤 編輯 : 邱浚皓 蔡翠嫻 茶樹精油具有抗菌和祛痘功效,其產 品除了在不同美容商店有售,亦受不少被 暗瘡困擾的人歡迎,但不同的人使用可能 會觸發過敏反應,會引致刺痛甚至灼傷。

初用產品 刺痛感現 現在出現皮膚過敏的俞女士表示,在 使 用 某 品 牌 的 茶 樹 精 油 後, 出 現「 面 部 發燙、刺痛」等症狀。她表示,其實初次 使用茶樹精油時已感到不適,當時她誤以 為是轉用另一品牌的爽膚水,才導致面部 出現不適。當俞女士第二次使用茶樹精油 時,仍出現面部發燙和刺痛的感覺,這次 她沒有把茶樹精油與其他護膚品混合使 用,因此排除混合使用護膚品而產生過敏 反應可能性。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記者到俞女士購買茶樹精油的商店了 解 情 況。 商 店 店 員 表 示, 顧 客 在 使 用 茶 樹精油後出現局部發燙乃屬正常現象,以 往也有顧客出現類似症狀後到店內反映情 況。該店員更指,自己使用時也會有刺痛 的感覺,但「用久了就沒事了,人就是這 樣。」她補充,出現刺痛感覺是因為皮膚 過於乾燥,身體未能適應茶樹精油,當持 續使用大約一個星期後,情況就會有所改 善。店員更建議,用家可以先塗抹保濕精 華 液 後 再 使 用 茶 樹 精 油, 若 過 敏 情 況 持 續,則是對茶樹成份敏感,需暫停使用。 皮膚及性病科醫生李祖祺表示,茶樹 精 油 中 多 含 有 Tree TEACC 成 分, 可 能 會 導致使用者過敏。而出現刺痛感覺並不等 於是灼傷,刺痛原因可能是面部乾燥,可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網上圖片)

以及時補充水分即可改善問題。至於灼傷 則是即時出現面部皮膚劇烈疼痛,並且有 可能留下疤痕,此種情況非常嚴重,一般 都 不 會 發 生。 他 指, 一 般 人 使 用 茶 樹 精 油 後 不 會 造 成 灼 傷, 灼 傷 只 是 個 人 過 敏 問 題。 他 補 充, 此 類 過 敏 屬 於 皮 質 過 敏 (Allergy), 以 及 化 學 性 灼 傷(Chemical Burn Allergy),但只是發生在部分人身上。 他 舉 例 指, 有 些 人 可 能 因 為 吃 花 生 而 過 敏,但大多數人則沒有這問題。

傷現象時,患者在就醫前可先對患處進行 緊急處理,例如使用生理鹽水直接沖洗兩 天,以沖走致敏源。但即使經過自行處理, 過敏情況持續或甚惡化,仍需及早就醫, 根治問題。 OV

應先在手上試用 李祖祺建議,在使用茶樹精油前,應 先 在 手 上 試 用, 如 持 續 試 用 四 天 後 仍 沒 有明顯不適,方可於面部使用。他說,若 直接塗抹在臉上,當出現嚴重過敏甚至灼 ■版面編輯:邱巧嵐

■茶樹精油具有消毒殺菌抗黴的效果,主 要治療暗瘡,但不建議在同一部位於一天 內多次使用。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財 經專題 7 FINANCE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善用科技網絡

印刷公司商機處處 【本報訊】近年,由於內地的勞工及設廠等成本低廉,許多大型印刷商已經把生產活動北移。雖然內地同業競爭激 烈,但香港仍有印刷商憑藉網購優勢,配合先進機器,為本地印刷業拓展新一頁,而 Banner Shop 以及 e-banner 就 是當中的表表者。 記者、攝影:林曉彤 霍穎 㬢 曾蔚婷 編輯:羅港俊 莫亦熙 黃羲洛 年成立的 e-banner,以香港為其核心基地。其 於2014 所屬集團 e-print 的營運總監陳剛雄(Chris)表示, 公司設有網上自助平台,讓對海報要求不一的顧客可按自 己的喜好選擇產品,並直接在網上下訂。e-banner 其後亦 會透過數據分析每位顧客的購買喜好,以提供更貼心的服 務。希望往後當顧客再有需要尋找印刷公司時,第一時間 便會想起 e-banner。

Chris 認為,在未來的日子,手機應用程式依然會是 科技大趨勢。故公司有意開設一個新平台,令不懂得使 用設計軟件的中小企客人,也可輕易設計出自己喜愛的橫 額或海報,不需另聘專業人士協助。而設計品更可直接供 e-banner 印製,形成一條龍服務,方便快捷。他希望,未 來可把業務擴展到本港中學市場,讓客人及早對 e-banner 留下印象,甚至養成在 e-banner 印刷的習慣。

羅列價目表 展現透明度

建網上平台 營業額理想

和 其 他 印 刷 商 不 同,e-banner 會 於 其 網 站 列 出 價 目 表,使所有產品價格一目了然。Chris 指出,公司重視與 客戶間的信任,在網站列出價目表,所有人價格相同,不 會優惠特定客戶,讓其他客人產生被欺騙的感覺。在網上 預先列明收費亦可避免議價情況出現,「無人會同部電腦 講價」。Chris 冀獲取客戶信任,憑着品牌效應得到更多 生意。 除了善用網上平台,公司亦採取了大眾化的銷售策 略。Chris 稱:「當一般行家也在做找大公司做大生意的 時候,我卻在找其他小客戶做大眾化生意,亦提供一般人 也可以負擔到的價錢。」集腋成裘是其經營宗旨,這不但 可避免大公司因向印刷商下大額訂單而殺價,亦可避免賒 數的情況出現。公司的資金流動性因而提高,保障了資金 周轉。

除 e-banner 外,於 2006 年創立的 BannerShop 亦於數 碼噴畫業佔有一席。BannerShop 執行董事陸家煒(Joseph) 指出,他當初對印刷行業「完全唔認識」,惟當年看見澳 洲易拉架價格比香港貴,認為有利可圖,便看準商機,在 港設立工場及總部,製作不同印刷品,再運到外國售賣, 從中賺取差價。 直至 2009 年,公司方錄盈利,直到現時的每月營業 額已高達八位數字。Joseph 表示,外國市場的毛利率高, 成功帶動公司的盈利。其後,當公司運作漸趨成熟後,外 國分店的營運模式又開始轉變。「為了承接網絡的風浪」, BannerShop 利用一年多的時間建立網上自助平台,並以此 推廣公司。 公司至今已在香港、英國、澳洲、新加坡及馬來西亞 設立了分銷點,規模之大屬同行之冠。Joseph 稱,香港的 業務佔公司營業額的一半,而外地分店的比例則平均分 佈。 創 立 了 接 近 十 年 的 BannerShop, 一 直 都 以 香 港 為 基地,並堅持「香港製造」,建立了本地企業的形象。 Joseph 指出,BannerShop 在本地市場的客戶主要為個人客 戶、中小企、以及高端客戶,即具有品牌,而且追求高質 素產品的公司。為掌握不同客戶群的需要,公司更特別推 出了「行業專屬方案」。希望透過深入的市場調查,了解 不同行業的需要,從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服務。他續稱,

千萬購機器 回報潛力大

由 2014 年 創 立 至 今,e-banner 每 月 約 有 14,000 印 次,且數字每月持續上升,經營上更未錄虧蝕。為進一 步提高生意額和產量,e-banner 在今年 6 月引入最新的科 技噴刷科技,以約港幣一千萬元購入噴刷機器 EVI VUTEk HS100,成為全亞洲首家擁有該機器的印刷公司。Chris 認 為,購入此機器的支出很多,但回報潛力卻很大,「這台 機器令吞吐量提升兩倍,更減少許多人力物力,增加生意 額。」

■(下圖)e-banner 強調以數碼技術打印 , 善用 機器,把公司運用推至電子化。

■( 上 圖 )BannerShop 以 特 別 技 術, 設 計 出 不 同種類的印刷品,增加客人新鮮感。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客人經分流後,將有專責團隊跟進其個案,並提供具針對 性之分折。

推出新服務 拓展客戶群 因應香港人追求速度,BannerShop 早前推出「聽日 見」的特快起貨服務。客戶只需於晚上七時前下單,最 快便能於翌日早上十時取貨。Joseph 指出,工場雖然一 直 24 小 時 運 作, 但 此 服 務 大 大 加 重 工 場 的 負 荷, 對 公 司來說是一大挑戰。然而,他認為這是對客戶的承諾, 故必需辦到。為了迎合高端客戶的對產品質素的要求, BannerShop 以 港 幣 三 百 八 十 萬 元 引 入 了 兩 台 闊 3.2 米、 長 50 米的布類熱轉移印燙機器。市場銷售部經理梁向南 (Bernard)稱,布類熱轉移技術比傳統的布類印刷(即將 圖案直接印於布上),顏色更為鮮豔。他表示,此技術製 作時間相對較長,但成本與傳統的布類印刷相約,質素卻 明顯較佳。 人才對公司長遠發展十分重要,故 BannerShop 專注 營銷外,也投放大量資源培訓員工。Joseph 指出,公司設 有「BannerShop University」,每星期為員工舉辦講座,內 客涵蓋不同層面的資訊,例如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工場 運作等,加深不同部門員工對公司整體運作的了解。他續 稱,公司也會為管理層人員舉辦研討會,從而提升他們的 管理手法。 談 到 BannerShop 來 年 的 發 展 方 向,Bernard 說: 「我們會在不放棄傳統的宣傳方法的情況下,擁抱 digital marketing(數碼市場)。」Bernard 續稱,公司將投放資 源,以增加與客戶接觸的渠道,例如 Instagram 等社交平 台,希望借此打入年輕人市場,亦會善用 LinkedIn,以加 強 B2B( 即 Business-to-business) 的 銷 售。 此 外, Joseph 亦指出,BannerShop 會作長線投資,把盈餘投放於科技、 人才以及產品研發。他們亦正研究開設免費送貨服務,冀 減低對門市的依賴,同時方便客人取貨。 OV

e-Banner

Bannershop

成立年份

2014

2006

目標客戶

商業及個人客戶

中小企、高端及個 人客戶

最新科技

噴刷機器EVI VUTEkHS10

兩台布類熱轉移印 燙機器

競爭困難

增大市場佔有率

網上的透明度過高

平均每月營業額 約五百萬

平均每月達八位數 字

平均每月產量

約14,000印次

約80,000件

未來發展方向

手機應用程式 中學市場

免費送貨服務 數碼銷售

■版面編輯:黃怡穎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專題

FEATURE

8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銷 營 上 網 展 新式社企發

揚。

「好師傅」分別提供師傅版及客 戶版,方便掌握各項裝修工作資料及進 度,師傅、客戶及客戶服務專員亦可透過 好 App 溝通。唐耀賢指,裝修工程常出現客戶 師 傅 及 」創 和師傅之間的溝通問題,例如口頭談過加送 賢 辦人唐耀 服務,沒有白紙黑字紀錄之下易起爭拗,變成「口 「

記者:陳景瑤 張學禮 劉佳男 鄭雲風 攝影:陳景瑤 張學禮

應用程式助溝通

【本報訊】本港社會企業發展逾十年,最初 由政府及一些較具規模的社會服務機構主導,主要為 弱勢社群創造職位,售賣食品、營運餐廳都是常見的社 企行業。近年社企急速發展,行業漸趨多元化,近年便 有社企與時並進,選擇以網上平台營運職業介紹所,連 繫市場供求。

紀 霆

求 供 場 市 繫 連

另一網上平台「好師傅」同屬社會企業,於網站及手機 應用程式(下稱 App)為客戶配對合適裝修師傅,過程中 不向客戶收中介費,而是與師傅長期合作,每項工作收取少 量佣金。開業半年,現時每月能處理約 200 個查詢。 創辦人唐耀賢起初從事會計工作,與本身從事電子商貿工作的 紀霆揚合作創辦「好師傅」。他們觀察到裝修於大多數人一生中 算是花錢最多的項目之一,裝修師傅往往只能靠親友介紹,遇上 不滿意的,費時失事之餘,投訴亦怕影響 關係,透過平台找師傅可節省時間之 餘,找到合適配對機會更大。

師等轉介服務,亦不時舉辦保姆培訓課程,主打網上宣傳或於搜尋器 落廣告。作為社會企業,「尋保網」亦有推出供基層家庭託兒資助計劃, 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幼兒照顧。 蔡柏熙是創辦人之一,他指本港褓母找工作比較困難,主要途徑只 有中介公司及個人網絡,一般中介公司抽佣高達三至四成,透過親友介 紹則效率低,易出現錯配問題又引起爭執。看到有關問題,蔡柏熙便與 兩個拍檔創立網站幫助褓母找工作,開業一年多,現已達到收支平衝。

同鼻拗」。 他說,「好師傅」可保留協議內容,減少爭拗,若遇上雙方寸步不 讓的情況,他們便會協助調解,有時亦要翻查對話作判斷。「既做中介 又做調解,這就是我們的難得之處,裝修通常歷時長,不像 Uber 等公司 般短時間服務,因此要做的不是單純的配對,而是協助溝通,避免出現 問題。」他自言九成以上配對個案都成功,雙方皆感到滿意。 除了協助客戶,他們更想幫助的是一班有實力又老實的裝修師傅。 唐耀賢指,大部分師傅都無法負擔昂貴鋪租,只能靠別人介紹生意,遇 上不擅長的工程或時間無法遷就便要告吹。工作數量不穩定,就「手停 口停」的情況,遇上淡季,「好師傅」便替師傅們分配工作,協助穩定 收入。

只收家長服務費

線上營銷易吸客

與補習中介不同,蔡柏熙指「尋保網」只是家長和褓母之間的中介 人,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每次完成配對後定額向家長收取的服務費,從沒 向褓母收取分文。他指,若雙方對合約或勞工法例有不理解,亦會作出 支援。他說,作為社會企業 , 開支由成本計算 , 每宗配對成本一樣, 因 此不額外向褓母收取佣金。 根據本港保姆市場供求統計,本港家 長對褓姆需求大,達 15 萬人口,現 時全港外籍家庭女傭數目逾 30 萬 人,本地土生土長的傭工數目少 之又少。蔡柏熙指出,本港家長 大都想聘請本地褓母,礙於收費 問題才選擇外籍家傭,內地家長 相信香港保母質素,曾透過網站聘 ■ 「 尋 請褓母到內地工作 , 形容本港褓姆 保網 柏 」創辦人蔡 供不應求,議價能力亦高。

至於「好師傅」自身的收入又是如何保障?紀霆揚指,相比離線營 銷模式,網上平台運作成本不高,暫只需聘請兩名客戶服務專員,租用 共用空間作辨公室又可節省舖租。他補充指,現世代年輕人都習慣上網 找資料,線上營銷吸引客源,比傳統模式更高效益。 社會對社企又有沒有足夠支援?紀霆揚說,申請政府的社創基金須有 較明顯的社會元素,單純宣稱幫助裝修師傅並不足夠,往往要做許多分 析及提出數據,才能說明受助的其實是挨近貧窮線、社會上有需要的 一群,若無法證明便申請不到資金,過程並不簡單。 營運這家社會企業,兩位創辦人笑言心中都有份使命,自知正 在改變社會,期望師傅在如此環境下受惠。然而,紀霆揚指出,香 港人對社企往往有標籤,「戴著社企的帽子,別人會說『做善事便 不要收錢』,但若要營運便需要利潤,因此對於社企身份,我們都 比較低調,自知在幫人就可以了。」

家長褓姆網上配對平台「尋保網」便是其中一個例子,網站及 Facebook 專頁提供上門保姆、託兒保姆、陪月員、幼兒家庭教

網上營運成本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指社會應有多元經濟發展,而社企 就是其中一份子,政府對社企支援又是否足夠? 「尋保網」 沒有特別申請資助,蔡柏熙說,網站起動成本不高,又指「創 業時應同時考慮營運問題,而非先想著要申請捐助。」 被問到「尋保網」有否計劃應潮流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蔡柏熙說曾有計劃,但因為內部對成效質疑,認為市場上較 少人使用應用程式尋找褓母,配對手續又複雜,所以最終放 棄。至於未來方向,是希望增加一些長期褓母以外的短期 工作機會,蔡柏熙亦有構思過配對「長者褓母」的供求, 但政府現時無相關課程,社會上較缺乏合適人才,因 此打算先針對幼兒褓母方面的業務。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社企善堂大不同 本港近年廣用「社企」一詞,不過有市民仍將之與慈善團體 混淆,以為社企不應牟取利潤。究竟須達甚麼條件,才可稱為社 企?社聯編制的《社企指南》定義,指社企透過商業手法運作, 賺取利潤實踐社會目標,所得盈餘主要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 社區發展及社企本身投資。 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副主管周文峰指,一般公司的底 線是盡量擴大利潤,但社企則有「雙底線」甚至「三底線」,賺錢 之餘需要合乎社會利益,甚至顧及環保等。周文峰指,中心參考英國「社利 企業」(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定義,公司派息、分紅等不能超過盈利 的 35%,餘下資金須投放在公司業務營運。有連鎖快餐店聘用弱能人士做清 潔工,算不算社企?周文峰說,社企必須以社會利益為前提,如果先賺錢再 回饋社會,則應歸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V

■版面編輯 : 陳景瑤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專題 9

FEATURE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候 氣 成 未 電子教學

記者:張 煜 曾建華 曾慧雯 編輯:鄭雲風 陳漪琪 陳晉瀚 陳美怡

【本報訊】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據政府統計處去年調查,本港近 96%市民擁有手機,10 歲及 以上曾使用互聯網的人有更有上升趨勢。隨著各國增撥資源發展資訊科技教育,港府自 98 年推出 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直至去年,教育局推行「電子學習學校支援計劃」,撥款 3,535 萬元為 100 所經評審後的學校提供無線上網設備,受惠學校包括中、小學和特殊學校。時至今日,支援計 劃已經實行一年,普及程度如何?

位於大埔的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田綺玲學 校是一所特殊學校,主要照顧身體弱能 的兒童。學校於支援計劃下發展電子教學,反 轉教室 (flip classroom) 是其中一項創新,老師 預先把課堂精華製作成影片上載至互聯網,供 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於課堂前後自學。當學生 因身體不適或需治療未能上學,仍可利 用家中電腦連接學校電腦,同步參 與課堂。

解釋抽象事物 校長房湘雲(左圓圖)認為, 對事物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 電子教學教材可帶來不同感官刺激, 協助理解抽象事物,「例如解釋什麼是黃 昏,只以口頭解釋較難掌握,播放影片比較 好」。 她指,雖然學生能力較弱,但仍有一定學 習能力,電子教學正正提供足夠時間及空間。 她說,以往特殊學生畢業後只會躲在家中依賴 別人照顧,但電子教學令他們對電子儀器掌握 有一定認識及技巧,有助他們融入著重資訊科 技的社會,學會自理生活。 然而,老師在應用程式 (App) 和軟件不 斷更新的情況下,掌握技巧有一定難度。 房湘雲指出,並非每種應用程式都可同時 兼用所有手機操作系統,電子產品壽命 亦有限,「政府雖有資助購買硬件,但 當遇到新推出 App 不支援舊裝置時,便須 更換硬件,學校資源其實不容許經常更換裝 置。」就此學校與老師仍需繼續摸索。

使用平 ■ 房 湘 雲 的 學生在課堂上 照片 ) 提供 訪者 (受 習。 腦學 版電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支援計劃以外,亦有學校自發推行。浸信 會天虹小學雖未受計劃資助,但校長朱子穎 (下圓圖)積極推行科技教學。他指,現時校 內初小主要以紙本書學習,高小則改用平板電 腦。同樣運用「反轉教室」概念,鼓勵學生在 家學習,然後在校完成功課。 他說,老師預先拍攝片長 3 至 5 分鐘教學短片並上載到網上,「老 師於片中不時提問,確保學生明 白內容,再根據學生答案作 數據分析,再於課堂上 調整教學。」朱子穎 相信這可照顧學習差 異 及 深 化 學 習, 比 傳 統 教學更有效。

照顧學習差異 朱子穎續指,香港要進步,必須革 新現今教學方式,以往學習以抄寫為主,但此 方式並不算是「學習」,只會令人與世界脫節。 他續道︰「香港學童閱讀動機排名全球尾三, 要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意和溝通表達能力,才 可讓學生進步。」 不過,推動電子教學並 非 一 朝 一 夕 的 事。 目 前 香 港有 7 家出版商擁有電子 教科書牌照,明報教育出 版集團是其中之一,並同 時出版紙本教科書。對於 目前電子教學的發展,高級 產品策劃經理陳翠賢(右圓圖)

影片。 ■老師將課堂內容轉化成 ) 照片 提供 訪者 (受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表示,電子教學目前不會成為教學的主體, 紙質書的輔助仍然重要,預計五年之內不會 有學校只用電子書,完全放棄紙本書。

老師未適應 她解釋指,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電子教 育只是時代進步出現的產物,現時傳統教學仍 屬主流,大部分習慣傳統教學的老師無法一下 子適應電子教學,「師長作為教育的重要一 環,若自身無法適應電子教學,難以教育學 生。」 該集團推動電子教科書,同時 更新傳統紙質教科書,加入二維條 碼(QR code) 設 計, 讓 學 生 透 過 連結查看影片及電子資訊。陳翠賢 表示,QR code 的設計有利於學生 理解課程,同時不會使電子教學的 比重壓過傳統教學,相對而言更受老師 青睞。 本港電子教育仍屬起步階段,然而港大最 近發佈的「數碼鴻溝與資訊科技教育」研究結 果顯示,即使資訊科技已廣泛融入學生日常生 活,本港學生並不具備高超數碼投能,如打字 便是從小學到初中學生用電腦時遇到的主要障 礙之一。 政府將於 2015/16 至 2022/23 學年開辦四 屆資訊科技增潤班,目標對象為中二至中六學 生,並選出 8 間中學為夥伴學校,為對資訊科 技感興趣並具才華的學生,提供深入資訊科技 培訓,同時於各中學推行資訊科技增潤活動激 發學生興趣,成效如何有待觀察。 OV

於創意 ■朱子穎指,學生和老師 。 動 互 強 加 助 有 教室上課,

■版面編輯 : 陳景瑤

■輕觸式螢幕令有障礙的 學生亦能輕鬆使用。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OUR VOICE

10

December 2015

Briefly@

HKSYU

For Or Against? SYU’s New Building

Start the year with Bartók If you’re looking to kick off the new year with beautiful music, look no further than the 7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The event will be held at several locations from Jan. 20 to 27. On the opening night, Gypsy Spirit will take flight at Hong Kong City Hall; the work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Béla Bartók’s most individualistic and expressive. Students can get half off on each ticket, so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For details, visit www.pphk.org.

Photographers meet up with like-minded There’s an old saying – that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 and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hooting such pictures, this event may be for you. PICEX is presenting the Hong Kong Photo Imaging & Camera Expo, which will be held from Jan. 29 to 31 at the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HKCEC). The theme this year is “Visual and Sensual,” and the exhibition will be separated into “Day” and “Night” zones. Photographers from various places are expected to gather and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For details, visit www.picex.hk.

Four athletes join cross-country race Four female athletes from Year One at HKSYU participated in the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of Hong Kong Cross Country Race in November. For the event on Nov. 21, they competed against 10 other tertiary institutions and ran 4.9 kilometers in the women’s race. “There is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team and the other universities’,” Chan Wing-yan, the team leader, said. “Joining the competition, it keep our determination strong.” The students said they hope more students will join the team in the future.

- Fion Lee, Mary Kan

STAFF LIST Advisor & Coordinator: Ms. Amy Wu Advisor: Ms. Sandra Lowe, Ms. Eldes Tran Editors: Kaman Lam, Cindy Au, Jaime Poon Copy Editors: Kaman Lam, Cindy Au, Jaime Poon Reporters: Crystal Liu, Fion Lee, Jaime Poon, Mary Kan For more stories, please visit: http://jmc.hksyu.edu/ourvoice

▲ The new Research Complex has been under construction since 2012 and it is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now. (Photos: Jaime Poon) ◄ Every construction will affect the surroundings, and I don't think I would say that the construction caused ‘bad effects’. And the construction will be done in the middle of December and will be available to use in March. If we want a better environment and bigger study area, then we should not complain about anything. Also, if we do not build this new building, we will have nothing to be proud of.

By Crystal Liu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has been constructing the Research Complex since 2012. Three years passed and the construction is still on going. However there are few discontent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vehicles in and out all day blocking the road while dust filled in the air. OV

Question: Some people are complain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site. What are your com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SYU new building?

■ Letter from readers are welcomed. Write to us at: syuourvoice@gmail.com

▲ Professor Leung Tin Wai, Head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Deparment.

▲ Kitty Lau, year 3 Journalism student.

◄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it is very dusty all the time, even I do not have heavy sensitive syndrome I still feel very uncomfortable, I understand that they already spray some water to avoid dust going everywhere but it just makes the situation worser. Since the floor becomes very slippery and dirty. The sidewalk to school is very narrow and students cannot avoid walking through. I hope the construction can soon be done and we can enjoy the facilities. ◄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the new building but I assume that I would not benefit since I will be graduated next year. Also I heard that the new building is mostly for the student who's studying master, so I think the degree students will not benefit at all, but 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is. We paid expensive school fees but I really don't see they are well spent on the facilities.

▲ King Wong, year 3 English student. ■ Page Editor: Cindy Au

■ Advertising Hotline:25716964 / 55929899


OUR VOICE

11

Dec 2015

Hong Kong’s Black Swan

By Jaime Poon

Walking out of a comfort zone to pursue a personal dream can be challenging for many people. Josephine Cheung, a ballerina, left Hong Kong right after graduating from secondary school 5 years ago. Cheung, 21, then traveled to Moscow to pursue her d r e a m s o f b e i n g a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a n c e r. Back in 2010, Josephine was one of the two girls in Hong Kong who were accepted by the Bolshoi Ballet Academy in Moscow, Russia. After 5 years of dancing at Bolshoi, she now performs at the Sofia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in Bulgaria. “There are a total of four international dancers at Sofia, and I am the only one from Hong Kong,” said Cheung. “Among the four, there is a French girl whom I have known since 2009 at the Royal Ballet Summer School. She helped me a lot getting around, and in telling me things I should know about the theater.” Sofia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is a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i n B u l g a ria focuses on opera and ballet. The company launched in 1928 and has delivere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s ever since. Cheung considers being accepted into Sofia a major milestone in her career so far.

“ Honestly, if I

do not dance, I have no idea which career path I would have gone for.

▲ Ballet brought Josephine Cheung and her boyfriend, John Michael Abenanty, together.

▲ Josephine Cheung is the only Hong Kong dancer at Sofia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Bulgaria. (Photos: Josephine Cheung)

- Josephine Cheung

She continued: “It is a hard career. A lot of dancers graduated from amazing schools but failed to find a job. It is very common for dancers to give up before they even found a job…I went to three different companies since I graduated, employed by Sofia is something I would have never expected.” Cheung is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e studied in Maryknoll Convent School 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 graduation. Cheung took a very different path than many of her compatriots. Most of her schoolmates followed a typical path and went onto studying a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getting a job after graduation. However, she replied humbly, “honestly, if I do not dance, I have no idea which career path I would have gone for. I'm glad that I have something to work for and to dream about.” Of course, not everyone has the opportunity to turn a passion into a profession. And Cheung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sacrifices. “To be a dancer, you travel a lot, you pract ■ Letter from readers are welcomed

▲Josephine Cheung posed at the Kwun Tong Promenade.

Write to us at: syuourvoice@gmail.com

▲Photo with Cheung's mom, Heidi Ma, at the backstage. ■ Page Editor: Jaime Poon

tice a lot, you miss out on chances to spend tim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she said. “I attend class at 10 every morning and we can dance up to 8 hours a day and some weeks with only one or no day offs at Sofia.” Cheung’s family has been very supportive of her dream. “I still remembered I screamed out loud and texted everyone in my family and friends when she completed the audition in Bulgaria and was accepted by the Sofia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said Cheung’s mother Heidi Ma. “She did all the research for professional ballet schools by herself, I was being informed by her acceptance to Bolshoi instead. I agree with her completely that she just needs to be the best dancer she can be. Not everyone can end up as principals so I am sure she will do her best to go as far as she can,” Ma added. But she is also very independent and earns enough to live independently in Bulgaria. “I am pretty much independent now, my parents just worry a lot about weather conditions and my health. We keep in touch with social media a lot, so that I guess it makes them feel a lot better,” she said. Chasing dreams require enormous courage, and Cheung encourages people to dare to dream big. "Shoot for the moon. Even if you miss, 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 she quoted a saying by Les Brown, a motivational speaker. “It has been my motto.” OV

■ Advertising Hotline:25716964 / 55929899


副 刊 12 LEISURE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沙 樂 堆 【本報訊】沙除了可以成為畫外,亦可以成為沙雕,又可成為一 場比賽,而且堆沙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團隊精神。現時康文署每年都會 在各區舉辦區際堆沙比賽,各區冠軍隊伍有機會參加三年一次的香港 代表隊甄選賽,優勝隊伍更可代表香港前往日本參鹿兒島參與當地國 際堆沙藝術節。 記者:胡樂敏 李蔚茵 編輯:朱善兒 鍾晴 1986 年,當時香港區域市政局引 香港沙雕藝術起源 進堆沙活動,主要目的僅是與外國文化交流。其 後,於 1988 年市政局正式舉辦屬於香港的國際堆沙比 賽,分不同組別予公眾參與。九十年代初,市政局又舉 辦了國籍交流活動,組織年輕人到國外,如中國、日本 等地,進行沙雕藝術交流。 香港國際沙藝協會會長沈瑞騰 Chris,自 1989 年接 觸沙雕,曾數度以香港代表隊身份在國外參賽,至今獲 獎無數。Chris 從中學開始沙雕創作藝術,直到現在踏入 社會多年仍持之以恆,除參加比賽外亦會在工餘時間教 班推廣沙藝,見證香港沙藝界變遷,可算是本地沙雕界 大師。 他指,最早期堆沙國際賽反應非常熱烈,青少年組、 公開組及國際組合共超過 100 對參賽隊伍。但隨著時代 變遷,資訊科技發達,年青一代的娛樂變多,開始減少 戶外活動時間,因此堆沙比賽的參與人數以亦隨之減少。 他認為,現時沒有太多途徑讓外界認識沙雕運動,同時

■ 沙雕培訓著重過程,有助建立團體精神。(受訪者提供)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沒有機構大力推動,因此他一直爭取時間拍攝網路教授 短片,或到其他學校舉辦沙雕興趣班,亦會在空餘時間 接受訪問,希望透過不同途徑令更多人認識沙雕運動。 Chris 直言,現時香港堆沙比賽均屬快餐形式,沙雕 作品在比賽結束後就會推倒,即作品最多僅維持短短兩 小時。相反,外國則會把半個沙灘封閉一段時間,在比 賽後舉辦作品展覽,部分地方甚至舉辦旅遊節吸引遊客。 有別香港的地區性比賽,國外沙雕比賽經常得到一些機 構贊助外,亦有旅遊局支持,好像台灣福隆,每年 5 至 7 月都會舉行國際沙雕藝術季,更獲當地旅遊局大力支 持,吸引了大量旅客前往。

沙雕培訓著重過程多於結果,當所有人同心協力砌 一座沙堡時,就好像將一盤散沙的他們變成一個真正的 團體,而且沙雕培訓亦可令人懂得調整心態面對挑戰, 解 決 以 為 不 可 能 的 事 情。Phyllis 希 望, 透 過 Castles Can Fly 令追夢的年輕人更能堅定走自己的路,創造屬於自己 的故事。 Phyllis 認為,現時巿民對沙雕仍缺乏認識,有時進行 團隊練習時,常有市民問他們是否在進行比賽,以為沙 雕只會在比賽出現。現時香港只有四區會舉行堆沙比賽: 荃灣、屯門、南區和西貢區,雖然康文署每年都會安排 比賽冠軍到日本鹿兒島與當地團體進行交流,吸引巿民 參與,但 Phyllis 概嘆,每年堆沙比賽都是一如概往的舊 建立團隊精神 對手,即使偶爾有新隊伍參賽,但都是由舊隊伍培訓出 Castles Can Fly 活動最初在 2013 年於新加坡成立, 來的。 以 推 廣 沙 雕 進 行 團 隊 培 訓。 香 港 Castles Can Fly Master Phyllis 坦言,相比起新加坡,香港沒有途徑讓他們申 Trainer Phyllis 因 數 年 前 認 識 了 Castles Can Fly 創 辦 人 請長期租借地方,雖然沙雕活動可在公共泳灘進行,但 Alvin,首次接觸沙雕培訓,感到從無到有的沙雕製作過 難免會被人投訴,例如會有巿民覺得沙雕霸佔太多地方, 程十分神奇,加上自己對沙雕培訓感到 亦會增加泳灘清潔工人的工作量。在新加坡,Castles Can 興趣,於是在香港開設 Learning Unlimited Fly 活動可向政府長期租借地方,每星期可舉辦一次堆沙 提 供 沙 雕 培 訓 課 程, 於 2012 年 引 入 活動,令更多人認識到沙雕的樂趣。Phyllis 指,在香港不 Castles Can Fly 活動到香港。 知可用甚麼名義申請場地租借,所以只能申請當作私人 玩樂。 Phyllis 希望政府可簡化申請租借地方的程序, 方便他們日後舉辦更多大型堆沙活動。她指,現 時各區的康文署對堆沙比賽態度各有不同,部分 地區會舉辦堆沙同樂日,聘請 Castles Can Fly 作教 練,讓市民免費學堆沙,亦有部分地區不作特別 宣傳。Phyllis 認為,政府應出錢聘請導師,好讓 市民掌握基本技巧,激發他們對沙雕的興趣,增 加參加堆沙比賽的動力。她亦盼望政府能多投放 資源做宣傳和資助,配合 Castles Can Fly 的教練團 隊,一起合力推廣堆沙活動。Phyllis 透露,明年打 算向政府申請資助,希望聯同更多對沙雕有熱誠 的人,合力舉辦堆沙興趣班培訓,吸引更多市民 ■ 香港的堆沙比賽均屬快餐形式,作品只能保存 參與。 OV 兩小時。(受訪者提供)

■ Castles Can Fly 明年打算申請政府資助,舉辦興趣班培訓。(受訪者提供)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王雪燕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副 刊 13 LEISURE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在神秘之地看電影 【本報訊】誰說看電影一定要到戲院?有公司便打破這舊有觀念,在不同地方設置「電影院」,連觀塘碼頭 也可成為一個看電影的好地方。他們打正旗號以「神秘」為主,加上提供與電影主題相關的活動,讓觀眾更投入 於當中氣氛。 記者:李穎彤

GOOOOOD 創辦的「神秘電影 由網上平台 院」,經常舉辦顛覆傳統的活動,經 理 Chris 表示,公司致力讓觀眾 體驗不一樣的消閒娛樂。公司 早前開設「鹽花院線」和「時 光機院線」,反應不俗。

三級片助性教育 Chris 表示,普遍港人對於「性」比 較保守,所以希望透過「鹽花院線」播放三級影片, 作啟發性性教育並營造輕鬆環境,讓觀眾可與朋輩 自在談性。他們還發現不少年青觀眾對舊香港很 感興趣,所以特設「時光機院線」,播放懷舊 的香港電影。其中一次便是如在新光戲院 上映《胭脂扣》,該次活動還讓參加者體 驗昔日的影院小吃-「咬蔗」,又設有 梅艷芳主題展覽及提供懷舊物品給參 加者拍照留念。

主題活動添氣氛 「神秘電影院」的「院線」頗為 特 別, 除「 鹽 花 院 線 」 和「 時 光機院線」,最新的「分手院 線」將於 2016 年 1 月 9 日上 映, 主 要 以 分 手 及 浪 漫 的 風 格作為院線的噱頭。Chris 透 露,院線主題主要是基於觀 眾興趣而定。主辦方亦會要 求建議參加者根據不同院 線 主 題, 穿 著 不 同 服 飾, 如「鹽花院線」要性感打

扮,「時光機院線」則是穿著相關時代的懷舊服飾, 使他們更投入活動。「神秘電影院」更會以另類的方 式豐富參加者的觀影體驗,例如某次活動中,主辦單 位不公開放映地點,參加者需要在遊覽彩虹邨、石硤 尾、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多間特色書店和小店 後,根據旅途中得到的提示,找出戲院所在地,觀 看 獨 立 電 影《N+N》。Chris 透 露, 在 2016 年, 他 們將以節日形式舉行活動,原本一晚的活動將延長多 日進行。他們又會提供更多的娛樂選擇,如繼續增設 市集等。 助理經理 Sidney 說,場地限制是他們舉辦活動時 最大的擔憂,不時需要修改活動內容以配合場地。他 提到,香港並不多適合播放影片的場地,加上不少申 請手續繁複,所以他們往往需要多找 3 至 4 個場地作 後備。至於租借政府場地,更需要在半年前預約,時 間上難以配合,因此不會考慮。此外,播放電影涉及 版權問題,一旦費用過高,亦會擔心支出與收入難成 正比,但他們仍表示,會盡量以最低的成本,讓更多 人享受到另類的觀影的樂趣。

陳均佑

「神秘電影院」相輔相成,是種延伸的教育。

半收益捐慈善機構 萬事起頭難,Sidney 表示,公司成立之初, 幸運獲一名退休人士支付第一階段營運資金, 而投資者不會干涉活動內容。他們的理念是,消 費與行善能同時間進行,所以 GOOOOOD 會將活 動收益的一半會捐到慈善機構,幫助其他非政府組 織籌集資金,直到目前為止,受惠團體有香港婦女 勞工協會、樂施會,下一個受惠團體將是保護遺棄動 物協會有限公司。

「神秘教育」有驚喜 GOOOOOD 近日加入新元素,以「神秘教育部」 作為神秘電影院的延伸,提供另類「課堂」。與神秘 電影院的概念一致,參加者在活動當日才知道工作坊 的內容。11 月舉辦的第一個課堂為「時光機院線」的 延伸,主辦單位把學員帶到傳統上海理髮店「新東亞 理髮」,欣賞梁成師傅的五十年上海理髮功架。 Sidney 表 示, 工 作 坊 的 規 模 雖 小, 但 更 能 讓 學 員 投 入 其 中, 導 師 亦 不 會 感 到 壓 力。 活 動 參 加 者 Sharon 和 Jimmy 都 覺 得 該 次 活 動 非 常 有 趣。 二 人 亦 讚 賞 GOOOOOD 的活動概念。他們認為「神秘教育部」和

特稿

■梁成師傅在示範「蛋撻頭」製法。(李慧怡攝)

■ 參 加 者 Sharon 和 Jimmy 著 懷 舊 服 飾 參 加 「神秘教育部」活動。(李慧怡攝)

「鮮浪潮」的十年

「鮮浪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以短片比賽方式 為本地年輕電影創作人提供資助、學習及展示作品的平 台,近年更邀請資深電影人如邱禮濤、游乃海等擔任導師, 幫助有潛質的年輕創作人提升水平。活動最初只有十數人 參與,至今已踏入十周年,近年更有不少作品獲邀於海外 影展放映。 「鮮浪潮 2015」國際短片展剛剛於 12 月 7 日至 20 日舉行,屆時將於百老匯電影中心播放 70 齣影片,當中 以 13 組主題編排,包括 34 齣鮮浪潮本地競賽作品、26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鄭寧豐 編輯:李慧怡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齣海外精選短片作品和 9 齣「鮮浪潮」過往得獎作品,如 《枉少年》和《宿命》。至於「鮮浪潮 2015– 國際短片展」 閉幕暨頒獎禮將於 12 月 20 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屆時將頒發「最佳電影」、「最佳創意」、「最佳劇本」 與「最佳攝影」及最高榮譽的「鮮浪潮大獎」等獎項。 遇上十周年,「鮮浪潮」於上月特別籌備兩場「鮮浪 潮十周年回顧」免費放映會,再度展出歷年參賽佳作。放 映後均設映後座談會,由資深影評人蕭恆等主講,和導演 一起討論影片內容及回答觀眾問題。 OV

■版面編輯:劉潔怡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專 欄 14 COLUMN 不正則鳴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梁敏姬

記一個女子的日常孤獨和混亂,這就是她 80% 的完美日子。

十年後,你還愛香港嗎?

弄瓦與增口 臉書教主朱恩伯格喜獲一女,媒體大字標題,指是「弄瓦之 喜」。「弄瓦」,出自《詩 · 小雅》:「乃生女子,載寢之地, 載衣之裼, 載弄之瓦。」瓦, 紡磚,古代婦女紡織所用;此語其 意甚明,希望女兒長大,成為紡織聖手也。至於生男,則曰「弄 璋」。「璋」字何解? 這同樣出自《詩.小雅》:「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 載弄之璋。」「璋」,指好的玉石。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實為古 時重男輕女的反映。現時內地有的地方生男還曰「大喜」,生女曰 「小喜」,可見這種觀念尚深種一些國人心中。 未知朱恩伯格之喜,在他心中是否「小喜」? 另有賀人語「添丁發財」中的「丁」字,指的只是男子,女 子沒份,由此更見重男輕女之嚴重。古時男稱「丁」,《警世通言.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凡說新法使民者,都是諂佞輩所為,其實 害民非淺;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教閱於場,又以一丁 朝夕相送。」「一丁」,一個男子是也。直到今時今日,「丁」仍 通行,新界的「丁屋」,生男始可獲「丁權」;生女者,亦沒份焉。 至於女性,則稱「口」。《漢書.王莽傳》:「有奴婢者, 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一口」就是一女子。不過,「口」還可 解作人,《管子.海王》:「十口之家,十人食鹽。」 生男叫「添丁」,生女叫「增口」。朱恩伯格「增口」,正是: 「三口之家,三人食鹽。」

仁聲仁戲

80% 的完美日子

黃仲鳴 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也許你和我都一樣,我們都對十年後的自己有無窮想像 ── 想像自己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擁 有多少財產和物質,又會和怎樣的伴侶一起終老。但是我們又有沒有想像過,我們正身處的地方,十 年後它又將會變得如何? 《十年》的五位導演就率先替香港人想像了,片名《十年》是指十年後的香港。十年後的香港 ── 不懂國語的計程車司機被禁止在多個地方接客;「少年軍」每天手拿著一個「禁字表」在各間 店舖巡查,「本地」就是其中一個禁字;香港的最後一個雞場結業,我們不再有本地蛋可以吃;保育 人士走到最後想要把自己變成標本,用自己的生命去證明自己的信念;爭取民主的學生領袖被捕、入 獄、絕食,然後死亡;有人提著火酒走到立法會大樓外自焚,燒光自己的身體向政府抗議,到最後只 餘下地上兩隻燒剩的腳掌。 《十年》由五個故事組成,也許你看完第一個故事《浮瓜》,你會不以為然。看到《冬蟬》你會 一頭無緒 ── 它到底想說什麼呢?男主角到底有沒有死?再看到《方言》你又會反問:「有沒有那 麼誇張?十年後的香港真的會以國語主導一切嗎?」。直到看到《自焚者》,那簡直是當頭棒喝,其 中一句對白 ── 「香港還沒有爭取到民主是因為還沒有人死。」,然後鏡頭盡是抗爭的畫面、學生 領袖的絕食遺言和自焚者的出現,看著火燒「她」的身體,你終於驚醒,你會開始思考民主的意義。 到最後的《本地蛋》,講的不是國安法、不是標本、不是語言、不是自焚,而是我們最貼身的主題 ── 食物。如果十年後不再有本地蛋可以吃,「本地」兩個字不再可以用,我們閱讀不再可以光明 正大 ── 我們該怎麼辦?十年後的香港,十年後的我們,又該怎麼辦?此時我又想起《本地蛋》裡 廖啟智對書店老闆說的一句對白:「有些事我們是不可以習慣的。」 劇終,大銀幕上寫著「為時未晚」,五個故事瞬間在腦海自動連結和交錯,你不會再對裏面的故 事不解和反詰,因為所有片段已經成為了一個腦海裏具體的、十年後的香港的一部份,你會理解並領 悟每個情節,進而惶恐和憤怒。但之後呢?在看到一個不想發生的將來後,我們是否都應該停下腳步, 反思自己口中所謂對香港的愛? 否則,十年轉眼過去,這部電影出現在十年前的今天又有何意義?

港經 麥子傑

樹仁佛利民

講結果唔講意願,專踢爆偽善大話怪。

BBA year4 學生, 自細鐘意睇戲, 因為睇戲可以等你進入另一個世界,感受其他生活。

一周一行好心做壞事

『國家聽到大家的聲音,所以我們知道國家地方、資源有限,所以我們會大力限制外來 旅客的人數,我們更會大大限制他們能買的東西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萬歲!』 看畢新作 < 踏血尋梅>,筆者認為穩打穩扎,卻略嫌平淡。或者,這 朝鮮,亦即北韓,無獨有偶,中央於本年四月十一日發表文件表示將會收緊深圳市自由 是基於戲取材自數年前轟動一時的命案,而編劇盡量保留原有內容。 行政策,由原本的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對於光復運動參與者及當地居民當然紛紛表示歡 這倒讓筆者聯想到八九十年代,香港曾掀起一陣真人真事改編潮。箇 迎,但我只想問那些支持限制旅客人數的人,又有多少願意住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中原因,或許是當時社會娛樂不多,不少傳媒加入奇情原素報道事件,大 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常言道:「人們在評論公共政策時所犯的最大謬誤莫過於以政策的 多能成為小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電影上映時也能易起宣傳之效。當中, 意願而非結果為依歸。」北韓就是例子,證明制定政策時只有好的意願往往會弄巧成拙。若 「大賊 」系列(非正式統計八成由任達華飾演)便是一大經典。當年電影 然從結果評論此政策,一周一行絕對是典型的「好心做壞事」式政策。 公司把有賊王之稱的張子強鎊架李嘉誠的事件拍成 < 轟天綁架大富豪 >,< 早在光復運動發生前,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就曾經指出中港水貨客的比例為四比六,如今 驚天大賊王>等。 一周一行的效果只是把走水貨的職責由深圳人轉到香港人手中。更甚者,在政策實行後數天, 然而,這類電影今天看來,罐頭味較重,當喜劇觀看,則一笑無仿。 淘寶已出現了代辦一簽多行的 L 證,稍為聰明的內地水貨客只要花費少量金錢又可以繼續來 另一方面,「奇案」系列則有較更值得研究價值。當中經典莫過於黃秋生 港購物,但貨源短缺、阻街的問題仍然存在。此政策最後只難為了一班送學童過境回校的父 於 94 年憑<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成為首位以三級電影於金像獎稱帝的 母,助長了旅行社簽證生意,重新了分配中港水貨客的比例,原本的政策目的卻未能達到。 演員。<三狼案>,<溶屍奇案>等今天看來則更覺得人生如戲,世事無 要解決問題當然需要對症下藥,歸根究底,內地人來港走水貨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價 奇不有。而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相信是以人物傳記系列,例如<雷洛傳 >,< 格差異。如此說來,解決方法便顯而易見,針對貨品短缺,香港就應以更高價格去吸引商人 四大探長 > 系列等。縱使不少仍要加入艷情/暴力原素,甚至以偶像演員 增加奶粉供應數量。事實上,早於 2013 年經濟學教授雷鼎鳴就曾指出,香港的奶粉入口數 以吸納觀眾,但基於足夠資料搜集,質素通常有所保証。當中筆者最喜歡 量由 08 年毒奶粉事件後至 2012 年已增加了 194%,可見貨品短缺屬短期影響,市場力量加 的,是<跛豪>,全片三小時毫無冷場,清晰勾勒一代毒梟傳奇一生。 上限奶令下,奶粉供應終會走回平衡點。至於阻街及廢物棄置,說到底就是公共產權的問題, 近年,港產片的真人真事藍本,以葉問宗師為最大熱潮,更近的則有 無人擁有便無人保護,解決方法理應是把邊境地區的公共空間暫租出去,商戶自然有誘因去 <魔警>。只是,借題發揮原素較多。故 < 踏血尋梅>呈現事實之手法, 清潔街道,不阻礙市民生活之餘,政府亦有額外收入處理街道清潔問題,實屬一舉兩得。有 實在闊別多時 ,值得一看。 人可能會怪罪政府為何連這麼簡單的解決方法也提不出來,但我認為要對此負責的反而是我 們。我們要求政府限制中國人旅客入境,所以政府實施一周一行;我們要 求政府嚴懲炒家,所以政府實施多種印花稅。我們只看到眼前的改變卻未 仁聞報編輯委員名單 能考慮到潛在的問題,要求政府實施一些「頭痛醫頭」的善意政策。結果 社長 施家勝 社長 版面編輯 歐澧瑩 陳景瑤 總編輯 張肖彤 總編輯 前者令更多港人加入走水貨行列,後者令樓價升得更高。 投稿版歡迎讀者投稿。文章題材內容形式 陳雅靜 劉潔怡 副總編輯 林嘉文 王雪燕 張學禮 副總編輯 不限。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本報不接 不過話說回頭,在這香港人與中國人互相敵視的世代,人們爭取一周 劉旭霞 李明佑 攝影主任 劉佳男 攝影主任 受已發表或一稿兩投作品。作品如在 3 個 莫亦熙 潘朗然 發行經理 王慧瓊 常務秘書 一行的目的亦有可能只是要向中國旅客洩憤;那樣的話,一周一行絕對是 月內未獲通知採用,作者可自行處理。本 黃怡穎 邱巧嵐 常務秘書 李靜儀 發行經理 報有權修改稿件內容。 傳訊經理 王志鵬 林依依 一項成功的政策。 資訊科技主任 古浚民 資訊科技經理

港產片真事改編二三事

徵稿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李明佑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人 物 15 PEOPLE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吹奏手中琴

【 本 報 訊 】 一 年 一 度 世 界 級 本 地 音 樂 節 Clockenflap 於 上 月 舉 行, 本 地 唱 作 人 何 卓 彥 在 雲集世界各地優秀音樂人的舞台上,拿著一個小 小的口琴悠悠吹奏。在香港這個屬於他自己的地 方推廣口琴,是何卓彥一直夢寐以求的一個目標。

何卓彥

記者:陳詠 𤦬 黃錦瑜 湯鈺賢 編輯:陳宗澧 鄧安琪 周重延𤦬 攝影:劉力田

何卓彥可謂出身於「口琴世家」,父親何百昌是香港知名口琴樂隊—─「英皇口琴五重奏」成員,亦是香港口琴協會創 會會長。他坦言自小已極受父親影響,「年紀小的時候目標不清晰,不肯定甚麼是成功、甚麼是我要追求的事,但爸 爸就做了個模範給我。」他笑言自己還未出生時,已每星期聽到父親與樂隊練琴,亦是這情意結驅使他唸書時加入了學校 的口琴隊,「爸爸吹口琴,自己則在英皇書院玩口琴隊,得到很多前輩鼓勵,都令我特別喜歡口琴。」 他的父親是口琴協會的創辦人,因此他認為推廣口琴的行動是一代接一代的承傳,可惜吹口琴在港並不普遍。「去到 外國的世界舞台比賽或演出,他們會驚訝原來香港人這麼厲害,但回到香港則默默無名,完全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但他 深明在港建立一種文化是絕對需要時間,「可能不是我這輩子能做到的事,但我希望能在自己出生之地去告知港人,其實 香港是有一群這樣 ( 演奏偏門樂器 ) 的人。」

永不放棄吹口琴 何卓彥由六歲起習琴至今,除了剛考入大學時,需要面對生活與興趣的抉擇,他直言對口琴「沒有想過放棄」。當時 因擔心投身音樂行業未能維持生計,因此毅然選擇修讀高薪厚職的職業治療學系。但經過幾年演奏口琴的經歷,所得的成 就及經驗使他對整個人生目標更加清晰。他認為自己不是追求朝九晚五的辦公生活,亦相信若為口腹之慾而放棄音樂,日 後必定會後悔。「我寧願放棄生命中其他東西,而去堅持做這件事。」 雖未想過放棄,但習琴十多年的他少不免會遇上瓶頸。他在 2013 年獲得口琴世界冠軍後,開始疑惑下一步的去向,「即 使我拿了世界冠軍,仍然沒有人認識我。」這使他決定接觸更多新事物如搖滾樂、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等,但當接觸的東西 越多,對前路越感迷茫。因此他向著名爵士樂音樂人羅尚正 (Ted Lo) 請教,使他發現當遇上困難時,一個能接受不同事物 的心態十分重要。 由作詞至混音均一手包辦的何卓彥,這些年來得到最深刻的體會是要懂得尋求協助。他認為混音和錄音是創作音樂過 程中最難的部分。他覺得自己的結他造詣不夠強,因而決定日後有關混音的問題均會尋求別人的幫助,「因一個人的力量 很小,但如果你可用一個人的力量去集合一班人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大得超乎想像,或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何卓彥指 自己創作音樂,不是想要去超越其他音樂人,而是想用自己的方法去印證身邊的環境和時代。正如英國著名樂團披頭四的 約翰·連儂 (John Lennon) 所說,作曲是來自念頭;音樂家是反映這個時代。

音樂譜人生價值 音樂對何卓彥而言「超重要」,他坦言:「若非音樂,我不會思考很多有關人生目標的事情,如我在時代的定位。若 我只是隨主流當白領上班,我不會考慮自己在社會和歷史中的角色。當我需要去創作,看到大師的傳奇訪問,甚至與他們 交流,都會令自己有更多機會去思考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與我將來的人生方向都有很大關連。」音樂仿如他的人生導師, 帶領他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苦苦練習得來的成果總會有人欣賞。2009 年世界口琴節是何卓彥最開心的經歷, 他憶述當時整個口琴隊為了準備到德國比賽,在籌備比賽的幾個月內每晚練習至凌晨才回家。直到比賽當天大家都表現得 相當合拍和動聽,令他們感到熱血沸騰,「當吹到最後一個音時,那種感覺更難以形容,是整個人都被熱流衝擊的感覺。」 表演結束,全場觀眾站立拍掌,當他們回到台下時,掌聲仍持續不斷。他指像是這次的經歷不可能是一個人就做到,而是 需要一眾人團結合作、辛苦努力譜寫出來的成果。 何卓彥的音樂路走到今天,對未來亦有不少計劃。他希望於 2016 年能舉辦一場屬於自己的音樂會以及推出唱片,做 自己認為最瘋癲、最不能預計的事。 OV

後記 記者小時候亦曾接觸口琴,數十元的小玩意,不到兩星期, 未曾考究其型號就放棄了。訪問前不曾想像過香港有如此 世界級的口琴好手,也難以想像年僅廿來歲的何卓彥為了 口琴,而堅決繼承著父親,延續這薪火相傳的推廣口琴使 命。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邱巧嵐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羅樹基 由零開始

人 物 16 PEOPLE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號 DEC 2015

【本報訊】2012 年,香港數碼電台(DBC)因股東注資問題被迫清盤,政府收回其廣播 牌照而面臨停播,一年後股東爭拗得以平息,各頻道陸續復播,其中新聞台於 2014 年由數碼 港遷移至灣仔電訊大廈。經歷風雨,以為一切雨過天晴,豈料老闆突然宣佈新聞台將永久停播, 身為新聞台台長的羅樹基直言:「這是最可惜的。」 記者:黎蕙珊 潘淑盈 魏楚紅 編輯:蔡金峻 曾婉盈 莫雅瑜 攝影:劉佳男

羅樹基畢業後一直在傳媒業打滾,但原來他並非畢 業 於 新 聞 系。 他 原 於 香 港 理 工 學 院 修 讀 工 程 學 系,其後發現工科的教授內容沉悶,他笑言:「科目與 日常社會所見的事物脫節,同學亦很脫節,全都是『數 佬』,以算術為主,沒有人喜歡談論其他東西,我很 怕同學們都是傻乎乎的,所以沒心情讀下去。」當時 正修讀工科的他,在機緣巧合下參加天主教同學會大 專聯會,令他有機會與同輩討論和參與更多社會事件, 成為他轉修香港浸會學院社會學的轉捩點。 他憶述 70 年代的香港存在許多問題,社會議題十 分熾熱,但報章偏偏都很「建制」,不會把市民的訴求 反映出來;政府更禁止市民在街上大聲叫囂,甚至禁止 派傳單。那時的他很想關心社會,「很多事情不管有沒 有人聽,發聲或許有點用。」回想在立法局旁聽反電話 加價議題,「當時覺得很有趣,因為他們不用怎樣商討 便通過議案,我會奇怪為何這麼多爭議都毋須討論便通

過,但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他參與了一些社會活 動後,便決定轉修社會學,希望籍此與社會拉近距離。 羅樹基在學時,思考去向會以興趣為首,當時的 他認為傳媒業與自己關心的事相近,加上對世界充滿 好奇,同時亦因參加大專聯會等,與國際間時有聯繫, 也有參與部份國際會議,對國際新聞較有興趣,因而 決定當記者,「如果做其他工作,這方面就斷了,很 難將興趣延續下去」。 羅樹基入行初期經常轉工,但兜來轉去,工作仍 以傳媒業為主。他先以半工讀的狀態在商業電台工作 一年,其後轉向《香港商報》工作,三個月後又因無 綫電視招聘副編輯而轉工,工作維持六年後因厭倦當 時職務,以讀書為由離職到英國進修兩年,回港後於 浸大傳理系授課兩年後,又轉到《天天日報》,其後 曾於有線電視工作以及與香港寬頻創辦人王維基合作; 在後期甚至到樂施會當前線人員。直至 2010 年,羅樹 基因父母健康問題回港,「當時只剩兩老在港,加上 年紀大機器壞,之前原來他們曾因不同原因而入院, 但都沒告訴我,甚至在病床上聽電話都裝作沒事, 我覺得不太好,所以就回來陪他們。」也許當 時他也沒想到回港之後,便與數碼電台碰上, 結下緣分。

緣起街頭 2010 年剛回港的他,在灣仔街頭巧遇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創辦人鄭經翰,當 時他剛剛在數碼港成立數碼電台,仍處於 商討細節的階段,政府亦未發牌。數碼電 台於 2010 年底獲得牌照後,鄭經翰便找他 討論新聞方面的方向,兩者各有想法,他 指當時雖為兼職身份,但卻忙得像個全職 員工。10 個月後,工作仍沒甚麼進展,而 且與電台的領導層持不同看法,羅樹基於 是便離開了數碼電台。 但這一次離開,未解他與數碼電台的 緣分。2013 年年中,資深傳媒人羅燦接手 負責數碼電台,羅燦認為羅樹基曾到不同 媒體工作,經驗豐厚,於是邀請他回到數 碼電台工作。羅樹基剛任新聞台台長時, 發現公司內部有各種問題,運作十分混亂, 亦須聘請新員工,「當時有些員工直言工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作範疇不是負責新聞部,只是順便幫忙,問我甚麼時候 可以不用再幫手」。而計劃運作的頻道有七條,這個數 目對一個新台來說殊不容易,令他有點分身不暇,直言 「自己雖負責第二台(新聞台),但其他頻道均會互相 影響,在早期技術上都遇到很多問題,所有事情都是由 零開始」。

緣盡離開 2015 年 10 月,新聞台因商業上未能取得成功, 得不到股東支持,決定於 11 月 16 日起永久停播,而 身為新聞台台長的羅樹基也只能成為「被通知」的一份 子。公司宣佈新聞台即將停播及裁員那天,羅樹基淚眼 盈眶,他坦言當時感觸因自己很享受新聞台這份工作, 「這份工作是由零開始,甚至由『負』開始辦到零,再 由零開始有點起色。」他指,新聞部的記者同事都很 年輕和熱血,很多節目構想都是他們主動提出,作為上 司,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 Facilitator ( 協調人 ),負責鼓 勵同事把構想成事,或從旁協助構想概念、選音樂、改 節目名稱等,他亦很享受這個過程。 羅樹基認為最感觸的是新聞台越來越成熟之際,卻 突然宣佈停辦,這是最可惜的事。當中有很多台前幕後 的員工共同努力,是件很難得的事,可惜一切終須面對 現實,他亦承認在商業上未能成功,「如果在商業上能 夠生存,那絕對可以理直氣壯地跟他(老闆)爭論,但 我們真的做不到。」而他更有感愧對員工,「當時心想: 怎麼辦呢?自己生活可以很簡單,沒甚麼大問題,但是 同事的命運在你手上,你有一份責任,要為自己爭取不 到的事負責,有責任去照顧他們。」簡單一句,足以證 明羅樹基與同事間根深柢固的感情。起初仍漂泊不定的 他,到最後重回數碼電台泊岸,歷經跌蕩,相信他有天 總會重新啟航,到下一個目標。

後記 高層往往給人一種威嚴、遙不可及的感覺和氣 派。不過,羅樹基作為一台之長,卻非常親切,訪問 期間和記者猶如閒話家常,毫無架子。他雖然曾在多 間新聞機構工作,但從言談中發現,他從來沒有強求 任何功名利祿,反而是隨遇而安,做好本分,記者十 分欣賞他這種態度。 OV

■版面編輯:陳雅靜 潘欣琪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