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聞報》2015年10月號

Page 1

P2

OUR VOICE

財經專題 網店平台 一鍵幫人做老闆

十月號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出版

督印人:胡懷中

第十五年 第五期 二○一五年十月號

P7

冀增投票率 傘兵區選硬撼建制

P8

專題 舊市場清拆 小販何處去 ?

古蹟 活化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由 2008 年開始至今,已發 展 至 第 四 期, 共 投 放 超 過 11 億元公帑。當中,第一期 的六個活化項目已營運一段時間,當 中有一半人流未達最初預期。 記者:梁康權 吳潔儀 攝影:劉佳男 編輯:朱得志 梁梓祺 張肖彤

1

宣 傳 推 廣 無 效 收 益 難 以 增 加

半數活化建築 人流不達標 在 08 年 首 推「 活 化 歷 史 建 築 伙 伴 計 政府劃」,第四期項目亦在今年拍板。在每期 的計劃中,政府會先選出部分歷史建築以作活 化,非牟利機構可提交活化的計劃書,列出活 化建議、預期開支、人流和回本年分等,然後 交由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評審並選出最合 適方案。 第一期計劃共有 7 幢政府歷史建築,活化 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在 2009 年完成評審,選出 6 個保育及活化方案。6 個獲選的營運機構當時 在計劃書中列明活化後建築的預計人流目標(見 表一)。不過,根據政府提供的人流數據(截 至本年 8 月 31 日),粗略可見,半數的建築的 人流量均未達預期,當中包括雷生春、前北九 龍裁判法院和芳園書室。本報記者在假日下午 到訪多個建築,均見門庭冷清。 發展局文化保育專員辦事處回應時承認, 個別項目的參觀及使用人數比原先預計的差, 但各營運團體已積極推廣及宣傳,希望可以吸 引更多公眾參觀。

收支帳目欠透明

例如芳園書室未能達到預期參觀人流,前荔 枝角醫院改建成文化館後,難以增加商業元 素提升收益等。但總括而言,他認為第一期 計劃效果不錯,大眾亦接受活化後的建築用 途及設計。

3

2

4

計劃起帶頭作用

5

6

第一期六個活化建築 歷史建築 1 2 3

雷生春 ( 浸大中醫藥學院 ) 舊大澳警署 ( 大澳文物精品酒店 ) 前北九龍裁判法院 ( 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 )

建築成本 營運成本 預期每年 年均人流 (百萬港元) (百萬港元) 人流人次 人次 * 29.16

2.56

137,000

53,582

69.13

無需資助

61,000

192,358

無需資助

無需資助

130,000

35,065

余家聲亦認同第一期計劃表現不俗,政 府起到「帶頭作用」。他舉例舊大澳警署新 建的玻璃屋,貼近現代需要;北九龍裁判法 院的改動最少,雖拆除一些建築,但最底幾 層的保育措施充足,能保留歷史物質,令建 築帶有歷史味道;而前荔枝角醫院項目則充 分利用山坡地勢劃分區域,平衡了公眾與私 人用地。 兩人均表示盈利不是分析計劃成效的最 重要因素。謝偉銓認為不應以人流及收支狀 況評核計劃成效,指這些指標並不重要:「應 從項目帶來的效果,即活化項目的受歡迎程 度、市民意願及經濟效益角度分析。」余家 聲亦認為,計劃成功與否,要視乎建築物能 否彰顯歷史價值及社會利益。

在第一期計劃中,政府動用了近 6 億資助 美荷樓 條例或破壞古蹟 4 220.33 5 104,000 226,674 建築工程和營運,但官方並沒公開相關的收支 ( 青年旅舍 ) 狀況,本報記者向有關部門查詢時,亦未獲正 現時的建築物均受《建築物條例》監管, 前荔枝角醫院 5 270.31 4.57 115,000 170,862 ( 饒宗頤文化館 ) 面回覆。記者向六個營運機構查詢,只有 3 個 對活化過程造成一定限制。謝偉銓希望政府 芳園書室 在截稿前有回應(雷生春堂、芳園書室和舊大 放寬條例,因為有關條文容易增加對古蹟的 6 10.71 2.96 27,000 4,086 ( 旅遊及教育中心、 澳警署),但均表示不便公開實際數據,當中 破壞,如《消防條例》規定建築物樓梯的闊 水陸文化博物館 ) 芳園書室交代其收支未達平衡。 度不得少於 90 厘米,不合標準則須拆卸重 總資助金額 599.64 15.09 港大建築系助理教授余家聲曾參與第一期 建。他提出,可運用折衷的方法,如限制入 資料及圖片 2、6 來源: * 按截至本年 8 月底的累計人流調整 發展局及相關官方網頁 計劃中的前荔枝角醫院前期招標工程,他解釋, 場人數和增設更多消防設備。 機構在營運初期,會把不少資金投放於宣傳上,虧損是 在不影響機構營運下,公開市民所需的資訊。建築、測 余家聲補充,條例亦規定古蹟的天花須加裝花灑, 無可避免,因此機構欲隱瞞數據,以避免遭傳媒的負面 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謝偉銓亦認為,負責機構應公開營 會破壞其原有外觀。他認為政府可參考英國及內地的做 報導。但他認為,市民希望了解資金用途,負責機構應 運狀況。他指出計劃的方向正確,但在運行上仍有不足, 法,彈性處理建築法例對古蹟的規管。 OV ■樹仁大學地址:香港北角寶馬山慧翠道 10 號 ■採訪部:2571 6964 ■傳真:2979 4460 ■網址:http://jmc.hksyu.edu/ourvoice/ ■電郵:syuourvoice@gmail.com ■廣告部:6083 3973 (傳訊經理 王先生) 5592 9899 (傳訊經理 林小姐) ■承印:悅友有限公司 ■承印商地址﹕新界大埔汀角路 57 號太平工業中心第一座二樓


要聞

2 NEWS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不求贏取議席 只冀吸引投票

傘後團體區選參選人一覽 選區

參選人

政治聯繫

主要對手

堅摩 #

周世傑

青年新政

觀龍

梁頌恆

青年新政

大學 石塘咀 西營盤 山頂

劉偉聰 葉錦龍 伍永德 陳樹滿

西環飛躍動力 * 拾‧念* 港民領域 * 2047 香港監察 *

愛群 大坑 跑馬地 司徒拔道 大佛口

黃瑞龍 楊雪盈 錢家和 區麗莊 梁柏堅

社區公民約章 * 香港文化監察 * 2047 香港監察 * 灣仔廣義 * 獨立

太古城東

王振星

OCTK*

新民黨謝子琪

興民

張駿邦

柴灣社區關注組 *

民建聯劉慶揚

大角咀南 大南 # 旺角北

黎耀駿 趙旭光 黃家俊

青年新政 青年新政 青年新政

土瓜灣北 黃埔東

沈泰鋒 游蕙禎

獨立 青年新政

黃埔西

鄺葆賢

青年新政

正愛 慈雲東

麥子豪 譚俊文

慈雲山建設力量 慈雲山建設力量

秀茂坪南 #

鄭國俊

東九龍社區關注組 *

民主黨計明華

月華 藍田

陳錦威 游美寶

獨立 獨立

協康

黃綺萍

獨立

康樂 牛頭角上邨 樂華北

陳澤滔 呂智恆 黃子健

東九龍社區關注組 關懷弱勢社群青年聯席 * 東九龍社區關注組

獨立徐海山 工聯會簡銘東 九龍社團聯會主席陳振彬 (區議會主席) 獨立馬軼超 民建聯陳國華 獨立馮錦源

楊屋道 福來 荃灣西 馬灣

林鍚添 石威廉 潘昭霖 陸偉良

荃灣社區網絡 荃灣民生動力 * 荃灣民生動力 * 新思維

山景 興澤 湖景 建生 富泰

韓禮賢 陳詩雅 周啟廉 林梓晴 何偉祥

屯門社區關注組 屯門社區關注組 屯門社區關注組 環境運動委員會 * 屯門社區關注組

天恒

王百羽

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 *

粉嶺市 祥華 # 粉嶺南 彩園 沙打

黃晉靈 黃嘉浩 黃成智 梁金成 張貴財

富亨 運頭塘 舊墟及太湖

任萬全 鄭煒 劉勇威

創新大埔 * 創新大埔 * 埔向晴天 *

富藍 廣明

陳耀銘 蔡明偉

將軍澳本土網絡 * 將軍澳本土網絡 *

王屋 大圍 松田 馬鞍山 市中心 碧湖

黎梓恩 梁鎮軒 黃學禮

沙田新幹綫 * 沙田社區網絡 沙田社區網絡

中西區 民建聯陳學鋒(區議會副主席) 民建聯楊開永 (立法會議員葉國謙接班人) 獨立陳捷貴(區議會副主席) 獨立陳財喜 民建聯盧懿杏 自由黨陳浩濂

灣仔區 民建聯鄭琴淵 新民黨王政芝 獨立吳錦津 獨立黃宏泰 民建聯李均頤

傘兵區選硬撼建制 民意 對決

區議會選舉 11 月舉行,是去年爆發佔領後首個地區直選,外界視為反映香港民 意變遷重要指標。一眾「傘兵」爭先躍入選舉戰場,狙擊建制陣地,有傘後組織 稱希望吸引更多選民投票,有學者就看淡傘兵選情。 記者:曾曉欣 彭嘉敏 張 启启 俊 黃信榮 李洛瑜 翁麗瑤 張學禮 編輯:施海倫 馬文軒 黃碧基 李嘉琪 鄺曉斌 林君蓮

東區 油尖旺區 民建聯蔡少峰 西九新動力莊永燦 西九新動力黃舒明

九龍城區 民建聯李慧琼(立法會議員) 經民聯梁美芬(立法會議員) 西九新動力劉偉榮 (區議會主席)

黃大仙區 民建聯陳曼琪(候任嶺大校董) 民建聯何漢文

荃灣區 民建聯陳恆鑌(立法會議員) 工聯會葛兆源 民建聯林琳 新民黨黃超華

屯門區 獨立吳觀鴻 工聯會徐帆 民建聯梁健文(區議會副主席) 民建聯陳文華 工聯會陳文偉

元朗區 工聯會陸頌雄

北區 新思維 獨立彭振聲 北區動源 獨立葉耀丞 新思維 獨立何樹光 北區水貨客關注組 民建聯蘇西智(區議會主席) 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 民建聯 溫 和輝

大埔區 民建聯王秋北 獨立余智榮 民建聯張國慧

西貢區 民建聯陳博智 民建聯莊元苳

沙田區 自由黨梁志偉 民建聯董健莉 新民黨鄧永昌

文志偉

獨立

獨立李子榮

翁愛明

反圍標大聯盟 *

民建聯黃冰芬

青衣南

葉荏碩

青年新政

民建聯潘志成

青發 # 長安 #

李漢森 黃俊傑

青發生活關注組 青年新政

民主黨劉子傑 民建聯羅競成(區議會副主席)

東涌南

王進洋

東涌人 *

葵青區

離島區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人員的游蕙禎會在黃埔東選區,與經民聯立法會議員 梁美芬一決高下,亦有 3 名參選成員挑戰現任區議會 主席及副主席。 青年新政發言人周世傑(圓圖)說,所選選區除 了對撼建制政團,亦考慮到有關選區的區議員表現有 問題,以及出戰相鄰選區帶來「連區效應」。他批評, 建制區議員取態「保皇」,面對區內議題不假思考, 因此針對此弱點參選。

籲泛民容納青年政團

觀塘區

資料來源:選舉事務處、綜合報道

9 名社區主任參加區議會選舉,狙擊 青年新政派出 分佈港九的建制派陣地,其中 24 歲、任職行政

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 * 未列於選舉提名 # 與泛民候選人撞區

以往區議會選舉,泛民、建制均會商討出選策略、 資源分配,務求為陣營取得最大優勢。但自佔領行動 令「全民參與」意識抬頭,傳統泛民與傘兵出現無法 協調的情況。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日前說,與撞區的 北區青年組織「北區動源」談判破裂,狠批傘兵無政 治智慧,讓建制派漁人得利。

951

份 選舉事務處接獲提名

(當中 8 名候選人退選 )

27 431 66

直選議席

席當然議席

人自動當選

周世傑反駁,有關言論有違民主精神,認為若泛 民本身好好處理區內職務,不應連一個青年政團都容 不下,又指青年新政已刻意避開泛民選區,泛民政黨 若加插候選人,須自行負責。而由於青年新政走本土 路線,周世傑說不考慮與泛民合作。 他說,青年新政冀以「第三股勢力」進軍政界, 不過主要目標郤不是奪取議席,而是刺激選情,吸引 更多選民投票。他指,參選主要目標是提高其他參選 人的競爭力,刺激更多選民投票,相信支持民主人士 會歡迎有更多參選人。至於是否以區選「試水溫」部 署明年立法會選舉,他就說要視乎區選結果,希望港 人支持青年人繼續在政界做事。

扮建制免遭阻礙拉票 同樣希望以「第三勢力」打入區議會的,還有「慈 雲山建設力量」。社區幹事譚俊文說,他們將出戰「慈 雲山東」和「正愛」兩個選區,為居民提供泛民、建 制之外的選擇。特意取名「慈建力」,譚俊文說是希 望假扮建制派,令支持建制人士不會阻撓宣傳。 政團成立僅一年,譚俊文自言資源較其他政黨稍 遜,但指區選經費設有上限,資源不足不會成為自己 弱點,會以政綱取勝。他指,一般區議員喜歡討好長 者,但慈建力考慮對象則涵蓋老中青,例如爭取小巴 增加座位等,務求各方受惠。 前民主黨成員黃成智成立中間政黨「新思維」, 今屆亦有 5 名成員出選。黃成智說,有關成員本身有 意參選,其後才加入新思維。他稱,區選非為明年立 法會選舉鋪路,暫未計劃推舉成員競逐超級區議員議 席。 OV

學者 : 傘兵欠地區根基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分析,泛民不 希望挑起市民對佔領行動帶來交通不便、經濟損失等 負面印象,「而建制派本來可藉佔領打擊泛民,但(建 制)政改表決『甩轆』,令多個支持建制派的地區組 織大為不滿」,雙方因此會低調拉票。 對於多個傘兵團體出戰,宋立功說傳統泛民、建 制派不會太在意。他指,傘兵甚少與泛民候選人撞區, 而建制派則以「蛇齋餅糭糭」穩定票源,傘兵撬票能 力有限。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圓 圖)亦不看好青年新政等傘後團體參選。 他指,雖然不少選民希望區選有新人出 現,惟中間選民未必接受佔領行為,高 調打着「雨傘」旗號未必有利。 他續指,傘兵團體成立一年左右,在 地區工作時間過短,不利選舉。「有三成或以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上選民未必以政治立場、政黨標籤投票,很多是看候 選人在地區做了甚麼、是否勤力、經常露面等,『雨 傘』對他們來說不重要、無關係。」

青年較難持續地區工作 對於有泛民人士指摘傘兵撬票,馬嶽說,今屆區 選很多單對單選區中,泛民沒甚麼勝算,若加入傘兵 分薄票,即使傘兵較弱勢,只取得一成多選票,亦足 以影響泛民候選人出線。 馬嶽說,傘兵在區選勝負不重要,更重要 是如何持續參與政治。「對年輕人來講(區 議員工作)是很大挑戰,未必能促進民主, 但要花很多時間,年輕人不太會願意花四年 時間做地區工作。」他指,2003 年七一遊行 後,亦有陳景輝、葉寶琳等年輕人參選,落敗 後亦能另覓途徑參政,未必需要參選。 OV

■版面編輯:張學禮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聞

3 NEWS

仁聞 觀點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宣傳鼓勵未做足 自動捐贈不可行

少女等不到換肺最終殞命,令人惋 惜,亦激起社會討論器官捐贈政策問題。 食物及衛生局局高永文在公開場合提到有 意見指,香港可參考外國做法,如生前沒 有提出反對,死後其器官可作移植。現時 香 港 只 有 177,000 人 登 記 了 器 官 捐 贈 名 冊,只佔全港人口 2.5%。香港的器官捐贈 比率亦較不少國家低,許多病患在苦苦等 候合適器官的途中辭世,當局實應重新檢 討整個器官移植政策,以至宣傳方針。 不 少 國 家 如 新 加 坡、 西 班 牙、 法 國, 採 用 了 自 動 捐 贈 器 官 機 制 (Opt-out system),預設默認了所有人均同意捐贈器 官,除非當事人在生前表明不願意,對於 有需要的病患來說,無疑是即時增加了他 們獲捐贈的機會。然而,有關機制牽涉到 遺體所屬權等等具爭議性的問題,有人誤

解自動捐贈機制等同以強制方式強搶市民 器官,亦擔憂會令醫護人員為了取得器官 而不搶救病患。種種誤解和疑慮不是一時 可以消除。若要改換機制,亦要經過長時 間討論,凝聚共識才有可能實行。 況且,現時香港採用的自願捐贈機制 (Opt-in system),在不少國家的成效其實不 錯,例如美國去年每百萬有 27.02 名捐贈 者,英國有 20.4 人,較之香港每百萬人不 足 5 人領先幾倍。可見改善捐贈率低的情 況,不一定要在難纏的機制上著手。 第一,增加宣傳。有報道指出,香港 的器官捐贈數字升跌急遽 ,在傳媒報道頻 密期間,數字會急增,過後又會跌回低位, 可見營造社會氛圍有助增加家屬捐贈器觀 的意欲。 長遠來說,更多的宣傳教育亦可幫助

改變市民的價值觀,讓更多人明白器官捐 贈的意義。 第二,推行更簡便的登記捐贈程序、 增加詢問意願的次數。現時登記捐贈器官 仰賴有意捐贈者自發上網或郵寄表格登 記,非常被動。反觀德國要求醫療保險公 司定期向 16 歲以上市民派發器官捐贈詢 問表,美國加州要求駕駛者在申請或延續 駕駛執照時,需在表格上填寫器官捐贈意 向,方式都快捷簡便,值得借鏡。很多人 如今已無「留全屍」的觀念,調查顯示近 半家屬是因不知道離世者意向,而不敢決 定捐贈,有關措施相信可大大改善問題。 第三,設立專門機構統籌有關器官捐 贈的事項,並增加器官移植聯絡主任。現 時全港只有七名的器官移植聯絡主任,平 均一位要負責一整個醫院聯網的聯絡工

總編輯 張肖彤

作。 對 比 實 行 自 動 捐 贈 器 官 機 制 的 西 班 牙,該國有專門負責器官捐贈的機構,培 訓大量協調員,有利搜尋及處理更多適合 個案,並向死者家屬更仔細解釋器官捐贈 的詳情。 除了以宣傳手段鼓勵願意捐出器官的 人及早登記,多國均立法讓願意捐出器官 的人可優先獲得器官,值得參考。例如, 以色列在 2010 年通過法例,讓簽署了器 官捐贈卡的人及其親屬可以在需要接受器 官捐贈時獲得較高的優先權。鄰近的台灣 亦實行了類似政策。 總括而言,政府實在有很多手段可以 改善器官捐贈情況,以往低捐贈率實在是 「非不能,實不為也」,當局應該乘社會 關注之際,加緊步伐推動改革。事關早一 步成功,將意味更多病患可能得到重生。

傘後一周年

新聞師生論記者操守 各執 一詞

去年爆發雨傘運動,撼動港人政治意識之外,對一眾新聞從業員、新聞系學生而言,亦是一大 衝擊。記者與示威者界線日漸模糊,有新聞系學生選擇放下記者證參與社運,惹來外界質疑身 為記者有既定立場,難客觀報道。亦有聲音認為,記者本身亦是公民,有權行使示威權利。即 使同為新聞系師生,在中立和參與之間,意見仍有分歧。 記者:劉嘉杰 丘萃瑩 莫亦熙 編輯:陳才逸 鳳嘉杰 張學禮

佔領期間,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關文康與其 他同學一樣,在佔領區衝鋒陷陣,記錄 79 日大型 示威行動。不同的是,他戴的是《熱血時報》的記者證。 記者對採訪議題有強烈意見,往往會被標籤為不中 立客觀。關文康卻認為,記者決定採訪某單新聞、選擇 某個角度,必然有偏向,沒有所謂中立問題。問到以政 治團體名號採訪會否影響公信力,他認為報道是否權威 可信自有公論,記者提供相片、影片已是事實的最好證 明。他以今年 3 月「光復上水」行動為例,指記者只要 能拍下示威女子撞至頭破血流,「已代表一切」。

相片說明一切 無損可信 身為本土派政團轄下記者,難免遭人質疑採訪意圖, 甚至被當成示威者看待。監警會委員、大律師馬恩國就 曾聲稱,有佔領人士掛上記者證,卻參與衝突警方防線。 關文康說,《熱血時報》內部有共識,「當記者時不應 穿上熱血公民衣物,亦不能一時手執相機,一時衝到最 前線。」 但他承認,確有熱血公民成員為《熱血時 報》攝影、拍片,然後參與示威。他認為,熱血公民成 員不是專業記者,而是履行「公民記者」責任。他稱, 佔領行動持續 79 日,各社交媒體需要更多人幫忙捕捉現 場畫面,因而接受公民記者提供照片、影片。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不過在樹仁大學新傳系系主任梁天偉眼中,記者參 與社運萬萬不可。梁天偉就學時加入香港青年協會,畢 業後礙於記者身份,毅然退出。「一旦加入政治組織, 須對團體忠誠,甚至要為其宣傳,因此記者可能偏頗所 屬組織,破壞報道客觀性。」他認為,記者並非社運倡 議者,報道須與評論、政治宣傳分開,否則無法客觀報 道事實。 佔領爆發後,不少學生參與罷課,梁天偉表示,他 允許學生到佔領區採訪,但強調學生要緊守記者操守, 不可參與佔領,更聲言參與佔領的學生,不適合當記者。 他透露,有新傳系學生參與佔領行動,最終與他商量後, 轉到其他院校修讀政治。

■ 馮應謙認為,記者本身立場未必影響報道。

操守還是權利 新聞學者現分歧 同樣面對學生參與佔領,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馮應謙認為,參與社運是學生權利,除了允許學生投身 社運,亦讓學生到佔領區採訪「十年難得一遇的新聞事 件」。他認為,記者下班後可參與社運,只要確保政治 背 景 不 影 響 專 業 報 道。 他 指, 校 內 不 少 教 授 有 加 入 政 黨,但教學時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他強調,記者天職是 客觀報道事件,需要做到公正持平,但記者有預設立場 並不代表所做的報道偏頗。 OV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 梁天偉認為,記者絕對不應參與社運。

■版面編輯:張學禮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 聞 4 NEWS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 荃灣某大型屋苑的垃圾站傢俬堆積如山。( 許海南攝 )

打擊違規棄置不力

傢俬迫爆垃圾站

無人 處理

現時每天都有大量傢俬需要棄置,本報記者近日發現各區非政府指定的垃圾站或街邊 均出現傢俬堆疊的情況,惹衛生問題。按照目前法例,市民應自行將傢俬運到政府指 定垃圾站,否則可被檢控。

現時食環署一般每星期會安排夾斗車到 公共屋邨載走傢俬等大型雜物,但服 務次數不足,未能應付龐大的傢俬棄置量。 本報記者曾到本來傢俬棄置問題嚴重 的東涌逸東邨視察,邨內垃圾站並非指定 的傢俬棄置站,但經常有人違例把傢俬棄 置在附近。近月經該區議員向相關部門反 映後,情況逐步改善。而垃圾站對出現時 擺放多個鐵馬,並貼出多張不准棄置傢俬 的告示,現場只見少量傢俬堆放。 逸東邨清潔工人伍先生表示現在所有 傢俬均集中於一號垃圾站。記者隨後發現, 雖然垃圾站外放滿傢俬的情況已改善,但 站內仍有積存大量傢俬的情況。 陳姓管理員表示,食環署每逢星期日 都會派兩架夾斗車到場清理,但每次均未 能把垃圾完全清走,令傢俬雜物愈積愈多。 公共屋苑有食環署提供的夾斗車服務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記者:許海南 吳銘珊 編輯:周可茵 黃瑋彤 協助處理大件垃圾,私人屋苑則須自行僱 夾斗車清理。但由於夾斗車每次運走的傢 俬量有限,往往不足以抵消棄置量,出於 成本問題,許多傢俬只能長久地堆疊於垃 圾站內。 記者到過荃灣某大型私人屋苑的垃圾 站,發現管理處雖然已在門外貼有不得棄 置傢俬的告示,但站內傢俬依然埋疊如山。 垃圾工人陳先生表示,即使目睹居民棄置 傢 俬 於 垃 圾 站, 也 難 以 上 前 阻 止, 因 為 他們始終是屋苑的住戶,無道理讓他們有 近的垃圾站不去而偏要到較遠的公眾垃圾 站。他又說,因為傢俬長期堆積,工人無 法如常做清潔工作,已引來蟑螂橫行。

有關部門互相推搪 環保署成立了跨部門協調機制來打擊 非法棄置建築廢物,但在大型棄置傢俬的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問題上,政府各部門卻沒有明確的分工。 食環署人員回應指,他們只負責監管轄下 各區的垃圾收集點,至於在收集點以外的 垃圾則不屬其監管,並建議記者向環保署 查詢。而環保署人員則表示,只能提供回 收棄置傢俬的方法,及多次強調環保署並 不清楚詳細的棄置傢俬情況,建議記者向 食環署查詢。 根據《公眾潔淨及防止妨擾規例》, 任何人不得將扔棄物或廢物棄置在或安排 或准許其被棄置在任何政府財產,但如獲 得公職人員同意,則不在此限;或任何土 地,但如獲得該土地擁有人的同意。雖有 此法,但過往三年,在葵涌工業區及藍巴 勒海峽避風塘附近的街道,對非法傾倒建 築廢物、工業廢料及其他垃圾的投訴數字 有 200 多宗,但最後只有 4 宗被檢控,檢 控數字遠低投訴數字。 OV

■版面編輯:邱巧嵐

■ 傢俬及大件垃圾需以夾斗車載走。 ( 許海南攝)

■ 逸東邨居民將傢俬棄於一號停車場 垃圾站。( 許海南攝 )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 聞 5 NEWS ( 網上圖片 )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資訊氾濫 靜觀治療減焦慮 壓力 爆煲

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今生活必需品,人人「舉頭望電腦,低頭看電話」,生怕 遺漏任何訊息。資料流通確讓我們生活變得更方便,但過量資訊亦使人們只 能接收,無暇揀選。有科學家把人們的症狀歸納起來,喚作「手機焦慮症」。 坊間則出現了一種「靜觀治療 (Mindfulness)」,幫助用家減輕因使用智能手 機所引發的焦慮。 記者、攝影:任繕德 楊匯琳 蔡愷弦 編輯:吳穎敏 孫皓軒 李芷澄

教授靜觀治療的導師盧希皿表示,靜觀是一種避免鑽 牛角尖且令思想澄明的方法。透過靜觀,人們可以 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處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指出,「我們經常過於重視被動地接受的外來的資訊, 而忽略身體本身給我們的信號,結果令我們的決策能力下 降」。他更認為,靜觀治療可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身心狀 況和需要,而不是片面地不斷在自身無法控制或解決的問 題上糾纏。

注意周邊事物減壓力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系高級講師郭 家耀(圓圖)表示,靜觀治療最初用作處理 身體痛症,改善焦慮狀況及減輕痛楚。他指 出,靜觀治療未必能直接緩和焦慮的情緒, 但可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避免過份專注於手機 上,「唔會一聽到電話響就驚」。 專攻心理學的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及醫療科學系助理

特稿

教授杜文龍 (Dr. Allen Dorcas) 亦認為,靜觀治療有效改善 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以及幫助人們應對過量資訊。「當患 者有衝動拿起電話的時候,透過靜觀可學習旁觀這個衝 動,到自己想再做同樣事情時,得以減慢思想,培養心 態」。靜觀治療有助減慢做事的節奏,因此每件事情都可 做得較為深入,亦更為專注。但因靜觀治療較花時間,療 程亦較長。

靜觀治療可訓練意志 杜文龍又指,靜觀治療不但是一種治療,更是一種 意志力訓練,治療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接受治療者的 動力,可測試參與者是否堅持、是否願意付出。由 於靜觀治療的重點在於改變自己習慣,治療過程非 常困難。杜文龍就建議把治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 段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部份,令自己專注於自己身體的 運作;第二階段則偏重於呼吸。 杜文龍提醒,要在一段時間內專注於呼吸並非想像

棄智能電話免資訊刺激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網上圖片) ■ 盧希皿認為,調整接收資訊私時間可紓緩壓力。

區議會委任制

面對資訊爆炸的壓力,有人選擇靜觀治療,而有人 則選擇另類方法。黃津珏(阿珏)棄用智能電話已經三年。 現在他只用有備有 Whatsapp 功能的鍵盤手機,目的也只 是保持和海外朋友聯繫。他笑言,當初做這個決定,其他 人也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女朋友也沒說什麼;而且朋 友在聚會時也很少玩手機,因此沒有感到不自在。」 阿珏稱他戒用智能手機的原因和他戒掉十年煙癮差不 多。「吃久了就沒了初時吸煙很爽的感覺,倒不如不吃。」 他表示這種「癮」是有規律的。「它會令你失去自主能力, 甚至會絛法處理基本的生活。」 三年前,他發現自己開始對訊息感到焦慮,不斷希望 能掌握到最新的資訊。「在我乘車,甚至等過馬路時都不 由自主的拿手機出來。」他懼怕有朝一日會被手機控制, 因此決意棄用智能手機。他觀察到科技發展越見發達,但 同時也令大家失去耐性。阿珏雖不認同網絡是負面的產 物,但亦擔憂地說:「現時手機令大家越來越方便,但它 同時也在侵蝕大家。」 他亦說現時很多人注意到手機成癮這個問題。「因為 越來越多人都想找回那種能專注做一件事的精神狀態。」 因此他建議若想戒除手機癮,可以去做一些不能用手機的 事,例如游泳。「就是在甚麼都不能帶在身的情況下能放 空腦袋,專注去游泳的精神狀態」。 棄用智能電話亦令阿珏的思考時間變多,他認為人腦 因不斷被資訊刺激,無法停下來,在這種繃緊的狀態下, 人並不能發揮出創意,反而在發呆時,寫作的點子會一一 閃現出來。 OV

般容易。故每當患者注意力開始分散時,就要「叫他 ( 集 中力 ) 回來」,讓自己繼續集中。杜文龍指出,靜觀治療 是要教接受治療者如何從腦海深處消除雜念,並培養專注 力,將思路和思想減慢,不要輕易被雜念控制自己。 OV

(網上圖片) ■ 黃津珏認為游泳時能放空腦袋,有助戒除手機癮。

2015 年 區 議 會 選 舉 將 於 11 月 22 日 投 票, 本 期出版之時已經截止提名,選戰正式開鑼。這次選 舉將選出 458 名區議員,包括 431 名民選議員及 27 名當然議員,為取消區議會委任制後首次選舉。 翻查《區議會條例》,以往行政長官可以委任 區議會議員。獲委任人士須年滿 21 歲,並在委任前 三年常居香港。有別於民選議員,委任議員的人數 較為穩定,第一至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均維持在 102 席,第四屆開始則減至 68 席。相反民選議員隨著人 口改變,由 390 席增加至 412 席。因應社會聲音, 政府於 2012 年展開諮詢,並於 2013 年 5 月 22 日 立法會會議三讀通過《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正 式廢除委任制,並於本屆區議會選舉生效。 委任制度早於上兩屆選舉已經為人詬病,因為 委任議員並非由民選產生,無須爭取選民支持,表 現頗受質疑。當中包括葵青區鄧淑明和屯門區羅煌 楓,第三屆區議會任期中,兩人被指出席率偏低, 但 2011 年政府又再委任兩人出任該區區議員,引起 爭議。本屆選舉廢除委任制後,現屆委任議員只能 轉戰直選或循新界鄉事委員會出任當然議員,否則 就要退出區選舞台。選民如果希望自己所交稅款用 得其所,不再支薪予工作表現欠佳之區議員,便應 把握手中一票,投選理想的區議員。 OV

■ 黃津珏三年前開始發現自己對訊息焦慮。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莫亦熙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要聞

6 NEWS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情緒行為難約束

兒童空中瑜伽風險高 倒掛 空中

空中瑜伽近年漸漸流行,市面上有開辦為兒童而設的空中瑜伽課程。不過有導師認為兒童 不適合進行空中瑜伽,亦有物理治療師認為兒童應由地面瑜伽班開始。有辦學機構則回應 指課程會按部就班做足熱身,認為兒童更應在發育完成前鍛鍊。 記者、攝影:張嘉慧

空中瑜伽主要依靠繩索進行,基本初級 動作包括倒掛,空中斜板等動作,肌 肉力量較弱的女性可利用布繩索「借力」, 完成不少優美的高難度瑜伽動作,因而吸 引不少人學習。近月本報記者在互聯網上 發現部分機構開辦兒童空中瑜伽課程,專 為 6 至 12 歲兒童而設。

難控制兒童堂上秩序 即將考獲證書的空中瑜伽導師魏楚燕 表示,很少會見到兒童做空中瑜伽。她指 出,空中瑜伽課堂最多可容納 10 名學生, 若學生未能完成動作,需捉緊布繩索等待 導師幫忙。但是,6 至 12 歲的兒童不僅未 能判斷自己上課當天的身體情況,而且肌 肉力量較弱,進行離地運動受傷的風險相 對亦相對較大。 她指,曾經有成人在做空中瑜伽時意 外從繩索倒地受傷,結果導致鼻骨斷裂,

而雖然導師在課堂開始前會向學生解釋運 動風險,拒絕身體狀況不佳的同學上課, 如學生因不聽從指示而受傷,需根據課程 條 款 自 己 負 責 醫 療 費, 瑜 伽 中 心 並 不 負 責。有鑒於此,她認為小朋友在玩樂時的 情緒容易高漲,導師難以控制堂上秩序, 確保他們跟足指示安全地完成動作,因此 不認為兒童適合進行空中瑜伽。

肌肉未成熟恐影響發育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呂永恆 ( 圓圈 ) 亦表示,成人進行空中瑜伽 時,亦會因動作錯誤或不慎而受傷, 6 至 12 歲的兒童正處於急速成長階段, 肌肉及骨骼發育未完全成熟,做空中瑜伽 受傷的風險更大,不排除會影響發育。他 又指出,兒童身體發展未成熟,對自己的 身體狀況不了解,若然患有脊柱側彎症的 兒童誤做空中瑜伽,更會令情況惡化。因

編輯:馬卓爾

此,他不建議 6-12 歲兒童做空中瑜伽, 建議家長先為子女報名參加針對兒童開設 的普通地面瑜伽班,慢慢鍛鍊肌肉力量。

機構指課程按部就班 記者曾向其中一間有開辦兒童空中瑜 伽課程的機構 Yoga Fitness HK 查詢,對方 回覆指課程會由低空學起,熟習動作 後才會在高空完成。 該機構更指芭蕾舞和體操也 是由小學起,認為 6 至 12 歲小 朋友應在發育完成前鍛練,因為 小朋友在學習能力和柔軟度上, 比成人更高,只要有足夠的熱身,按 部就班就會比較安全。 現時有坊間有數間機構培訓空中瑜伽 認可導師,魏楚燕即將考取的空中瑜伽認 可導師證則由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 (AASFP) 發出,課程中包括解剖學,即骨

骼肌肉系統和關節運動等知識。雖然設有 考核制度,但現時業界未有相關機構或制 度統一監管瑜伽課程,記者曾就空中瑜伽 監管事宜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查詢,惟康 文署回覆指瑜伽監管不屬其跟進範圍。 OV

■ 魏楚燕認為兒童難以控制易受傷,不 適合練習空中瑜伽。

■ 魏楚燕指曾經有成人在練習空中瑜伽 時意外倒地受傷。

消費權益報道獲優異獎 【本報訊】消費者委員會主辦之第十五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仁聞報憑兩則藥 物成分報道,獲得校園學報組別中兩項優異獎。 仁聞報記者 得獎記者王詩穎與林淑恒及消委會副主席梁光漢。( 消委會圖片 )

兩篇獲獎報道包括「商鋪售減肥禁藥 藥物辦少查」及「脫墨霜水楊酸超四倍 醫 生: 可 致 皮 膚 潰 爛 白 血 病 」, 分 別 刊 於 2014 年 10 月號及 11 月號,各由兩名

尋 找 產 品 相 片, 因 而 得 知「 西 布 曲 明 」 (Sibutramine)為本港禁藥,其後才能在 標籤上辨認該成分。 除充分資料蒐集外,兩位記者第一次

採訪成功也要慶幸前輩「教路」。當日確 定題目後,會議上師兄姐有分享相關採訪 經驗,包括進入店鋪前先開啟手機拍攝模 式,進入店鋪後再裝作查看訊息拍攝,甚

記者及兩名編輯完成。有獲獎記者表示成 功採訪依賴充分資料蒐集,亦有記者因編 輯親身「中招」而進行採訪。

編輯親「中招」 認為欠監管 另一篇獲獎報道「脫墨霜水楊酸超四

事前準備足 幸前輩「教路」 「商鋪售減肥禁藥 藥物辦少查」記 者之一林淑恒憶述,自己平日有光顧類近 店 鋪 的 習 慣, 因 而 知 道 某 些 商 場 內 可 能 有相關店鋪。她慶幸正式採訪前曾到現場 視察,所以獲悉部分店鋪已經結業,亦對 商場環境有初步了解,更易搜尋個案順利 採 訪。 另 一 記 者 王 詩 穎 則 表 示, 能 發 現 有 問 題 藥 物 非 常 依 賴 事 前 資 料 蒐 集, 包 括翻查相關報道以及到藥物辦公室網頁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至教她們分工,輪流一個問店主、另一個 拍下產品,兩人十分受用。除以上技巧外, 還要應對自然,裝作一個真實顧客,才能 成功問到採訪資料。

兩份得獎報道分別刊於 2014 年 10 月號及 11 月號。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李明佑

倍 醫生:可致皮膚潰爛白血病」其中一個 記者王詩婷則表示,因為編輯自己曾使用 類似產品,其後留有傷口,卻發現產品包 裝上未有標明相關資料,懷疑其違反商品 說明條例,因而建議採訪此題目。可能是 學生記者的緣故,她們較難尋找皮膚科醫 生接受訪問,前後發出二十多個邀請才能 找到醫生。不過訪問多個醫生後,王詩婷 發覺這些脫墨霜存在很大危機,但這些產 品卻可在旺角小店輕易買到,覺得政府應 該加強監管。 OV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財 經專題 7 FINANCE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網店平台 一鍵幫人做老闆 【本報訊】線上營銷帶動線下經營,簡稱 O2O(Online To Offline)近年 相繼發展,但非人人都懂得為自己的鴻圖大計付諸實行,例如設立專屬營銷網站,往往因此錯失創業黃金機會。有見電子商 貿近年發展蓬勃,黃浩昌(Tony)在 2013 年聯同另外兩位伙伴創立 Shopline,在多次改良技術設計後,蛻變成現時的自 助式電子商務平台,至今已成功吸納約五萬名用戶建立品牌網站。 記者、攝影:吳靜蓉 盧逸文 佘典茵 編輯:趙晶晶 鄧梓聰 鄧可盈

Shopline,目標是 由Tony、葉凱文及劉煦怡創辦的 吸引中小型商家開設專屬的品牌網站。Shopline 會提供 30 天免費試用期,同時針對不同規模的商戶 而推出入門、進階及商務等三種計劃,依據不同功能 而收費。用家可以自訂網站介面及輸入商品的資料, 並借助交易功能集中管理訂單。平台亦會以綜合圖表 展示網店的營業額等數字,協助商戶制訂針對性的營 銷策略,減省成本之餘提升營運效率。

場,本港科技雖然較為先進,但電子商務的配套發展 及使用率卻不如其他東南亞城市。以台灣為例,在地 的金流(如玉山銀行、歐付寶等網上支付平台)、以 至物流(便利店取貨付款、退貨)等服務都完整配備, 無論買方或賣方進行交易都極為方便。Tony 透露,

在 Facebook 刊登廣告測試反應,試探水溫,認為當地 的網購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但潛在商機值得探索。加 上當地超過 8 成人口懂得英語,Shopline 可節省投放 在轉換網頁語言的資源,而技術操作及客戶服務支援 亦相對容易處理。至於內地市場,Tony 則表示暫無意 進入,因淘寶在內地網購市場已佔有一定份額,亦已 經令消費者對網購平台產生慣性,即使有豐富資源亦 難以有效進入內地市場。 OV

多樣功能吸店主 作為 Shopline 技術總監及首席技術長,Tony 指大 部分中小型商戶都傾向付費使用平台的進階計劃管理 網店業務。雖然過去曾提供免費計劃,但考慮到成本 效益等因素,最後訂出現時的三種付費制度。Tony 表 示,對目前公司用戶人數暫時滿意,期望能作進一步 擴張業務。 2014 年 Shopline 成 為 第 二 支 香 港 團 隊 加 入 著 名 矽谷 500 Startups 加速器,今年更獲得種子投資 120 萬美元來擴展團隊並進軍台灣市場。現時公司在港、 台均設有辦公室。其實電子商務早在外國流行多年, 惟亞洲大部分企業仍未將技術應用於傳統銷售市場。 Tony 指出,這種經營模式利潤高、商戶增長速度快, 而且投資相對較少,管理得宜即可成事。反觀亞洲市

特稿 網購數字知多少 ■ Tony 指出砲子商貿早已流行多年,但在香港 則仍未普及。

Shopline 在物流服務的新功能仍在接洽中,他亦希望 能早日推出,惠及一眾用家。

目標進軍菲泰 未來,Tony 表示有意將 Shopline 打入菲律賓或泰 國等東南亞市場。他說,曾在有關市場進行調查,並

74%

早 在 2011 年, 支 付 平 台 PayPal 亦 在《網上及流動購物調查報告》(Online and Mobile Shopping Insights Study) 中,揭 示網購在中港台三地趨勢。當時調查已 經指出,2011 年香港整體網上購物市場 規 模 達 到 19 億 美 元, 報 告 更 預 測 2015 年將增至 25 億美元。另外至去年 3 月萬 事達卡發表的網上購物調查報告,亦反 映 香 港 參 與 網 購 人 數 比 例 由 2011 年 的 79.4%, 升 至 2012 及 2013 年 的 87.4%。 數 字 反 映 港 人 積 極 參 與 網 購,亦揭示零售商除營運實體店, 開拓網上購物平台是新趨勢。

港人消費前上網找資料 ■ Shopline 用家可以自訂網站介面,並借助交易功能集 中管理訂單,提升營運效率。( 網頁截圖 )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資料來源:Google 2014 年 Consumer Barometer 調查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施家勝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專題

FEATURE

8-9

場 清 集 市 疋 布 埗 水 深 ? 從 何 去 何 販 小

在 不願 覓地方

記者 、 丶 攝 編

受收地影響的持牌小販獲食 環署安排搬遷,亦可選擇

交 回 小 販 牌 照, 並 領 取 八 萬 元 特 惠 金。 何太是其中一名有牌檔主,擺擋 37 年的她拒絕接受賠償金,她說:「八 萬元很容易花光,還是做生意較易繼 續賺錢,很多人供樓、供養兒女讀大 學都是靠這裡賺錢換來的。」

租牌半世紀 檔主不獲賠償 ■

然而,布疋市場內,只有三位擺檔的檔主 真正擁有小販牌,其餘二十多檔都是向牌主租借牌 從 擺 照做生意,部份要在年底前遷出。 檔 37 年 在汝州街及欽州街擺賣 50 年的牌照租戶東叔說:「政 府只跟牌主談判,卻無視租牌檔主,我們才是最直接的 受害者。」他認為政府應該把所有檔販原地安置, 並發牌讓他們繼續營業。 記者向食物及環境衛生署查詢署方對檔主及 其貨物的安置方案,對方書面回覆指正與受影響的持牌小販 商討有關安排,他們可考慮搬遷至署方轄下非熟食小販市場的攤 位、街上的固定小販攤位或街市的非熟食檔位繼續經營,亦可交回 小販牌照領取八萬元特惠金。該回覆未有提到對租牌小販的安排。 ■ 紡織及製衣界立法會議員鍾國斌批評食環署,在沒有諮詢下發信通知 從 事 布販 布販清場的做法不恰當。他指,土地屬政府擁有,政府的確有權隨時收地,但 行業 50 受影響的畢竟是小商戶,食環署應先做諮詢,了解布販訴求,安排安置地方,最理 想的是在原區另覓地方重新建立布料社區,甚至將深水埗打造成服裝材料採購集中地。 他表示,現正進行相關計劃,與布商洽談合作事宜,希望與深水埗區議會舉行「布 匹節」,但卻未必把安置布販納入計劃中。

埗 ■ 深水

疋市 州街布

場即將

面臨

此為 清場,

布攤的

一角。

清場收地無諮詢 檔主無奈接受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總幹事李國權則表示,爭議重點並非在於賠償八萬元是否足 夠。他指,局方沒有向檔主提供足夠選擇,亦沒有考慮如何安置無牌檔主。現時政府 只是知會檔主要收地建屋,要求他們搬遷配合,卻沒考慮小商販和附近居民的意見, 注 做法不公道。 綜 緩 低收 李國權又指,賠償問題反映發牌制度的不完善,香港任何牌照都很「值錢」,但不 入聯 少牌主年事已高,希望退休,便把小販牌租給現在的檔主。他以市區重建局收樓為例,業 主和租客都可得到賠償,分別是樓殼和搬遷津貼,他質疑為何小販沒有這樣待遇。 他表示,最完善的保障措施是重新發牌,但政府「咬得好緊」,一個牌也不肯發。 鍾國斌則認為,賠償予有牌布販的數萬元可能只是搬遷費,對於布檔租 戶不獲賠償,他表示政府做法是無可厚非,又指不擔心收地清場會出現 問題,政府處理此類事情很有經驗,有既定機制請布販離開,更笑言︰ 「雨傘革命時期,金鐘清場那麼難處理,政府都能處理;現時的十幾檔 小販不會難處理」。 及 面對硬生生的制度,小商販無議價能力,不少都只能無奈接受,不過市 製 衣業 界 立 法會 場內熱暖的人情,卻教他倒戀戀不捨。檔主何太憶述,年輕時帶着孫女擺擋「搵 關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選址累事 新墟市反應冷淡

【本報訊】碩果僅存的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 難逃清拆命運,地皮將交由政府改作住宅用途, 香港多區現時仍有夜市、「天光墟」等小 持牌小販可選擇接受食環署的賠償方案,但租戶卻 販聚集地,但往往是違法經營。幾個社福機構 在未獲政府安置及賠償下要被逼清場。布疋市場小販 聯同深水埗區議會,今年 8 月一連五個周日 願遷走,近年大量增加的年輕客群同樣依依不捨,另 進行「見光墟」試驗計劃,讓約 30 名小販 擺賣,期望幫補小販生計之餘,亦可研究 方搬遷後,布料市場的獨特風貌恐難再現。

攝影:李麗芳 熊美芝 何妙容 楊善婷 楊艾琳 黎瑋珊 編輯:劉潔怡 蘇浚暘 林穎彤 黃偉倫 張樂婷 林展鋒

食」,轉眼孫女已讀大學,多年來仍不捨得搬走。訪問期間,何 太隨便走開找洗手間,附近檔主嫦姐便自動幫忙「睇檔」,各個 檔主互相照顧,充滿濃濃的人情味。熱衷做善事的東叔,則靠着 一個小布擋,賺取旅費回內地幫助學生改變學習環境,自言做得 開心又能助人。東叔說,在這裡擺擋幾十年有感情,自己 年紀大,日日幹活「過日晨」,很想繼續做下去。 協助兄長經營布擋的李小姐日常主要負責賣 布, 有 時 會替客人「車衫」改衣。她說,這兒 價錢相比布行便宜,又能一布多用,是布疋市 場獨有的特色。相比窗簾鋪只跟從客人要求製 作,李小姐製作時則會從客人需要出發加入修 改及設計,如建議客人做雙面窗簾,綉上立體 花等。有時遇上學生製作動漫服裝,李小姐也會 就選料給予意見,關係不只是生硬的一賣一買。 何 主 年的有 牌 檔 談到安置問題,李小姐認為政府安排的安置地 方不「就腳」:「 我們行內人才知道有甚麼需要,例如 賣布地點附近要有停車場讓貨物上落,檔販要自成一角, 檔數多,選擇多,才可吸引客人,但政府卻沒有問過我 們的意見。」

設計學生常客感婉惜

小販原屬扶貧政策 香港小販政策起初屬扶貧措施,源於戰後經濟蕭條,政府於 1959 年首發放小 販牌照,望貧困家庭自力更生。後來建立綜合援助制度,小販政策失去扶貧功能,港 府遂不再發新牌。其後更以街道衛生和影響市容等問題收緊政策,2002 年始以三萬元 特惠金吸引小販交回牌照,其後更提高至 12 萬。直至去年,固定持牌小販 數目由 80 年代末約 20,000 名小販下降到不足 6000 個, 流動小販約餘 500 個。

不做警察做小販 63 歲的肥叔,於深水埗北河街 地攤擺賣便 利店公仔模型已有一年多。 起初走到街上只為 與街坊聊天,慢慢變成以小買賣幫補生計。 肥叔當小販前曾任職警察, 其後投身成銀行 保安。他憶述任職保安時,常要處理有關保安員 偷懶的投訴,曾酌情處理,但仍有人重蹈覆轍, 管理層又向下施壓,結果肥叔進退兩難,難以忍 ■ 肥叔 與他 地攤 上的 便利 店公 仔, 不時 都要 「走 鬼」 。 耐長期成為磨心而離職。 今日身為無牌小販,與以往執法者 的角色有著天壤之別。為了求生 , 肥叔 無可避免要四處奔走擺賣。 他說,小 販管理隊雖會定時巡邏,但 執法手段 寬鬆,職員多以驅趕為主,甚少拘捕。

國 斌。

權 。

除了老一輩的不捨,深水埗亦有一批年輕的常 客。設計系學生蘇小姐對布疋市場面臨清場同樣感到 失望。她說,平時做功課, 都會到此處採購布料,因 的 這裹選擇多、價錢又便宜。光顧布行每次至少要買三四 多年 碼,令他們硬要買很多用不著的布料,布市場提供散買,省 錢之餘又減少浪費。 鍾國斌指,今次事件影響布販生計,從事有關行 業人士,例如:製衣師、時裝設計師、布料綵購員, 都會深受影響,但不足以影響深水埗布料市場的特 色,因同區還有多條賣布的街道,例如︰大南街、 基隆街、汝洲街等。 很多檔主都靠擺檔口養活家庭。李國權批評, 現時政府未提供合適地方予批無牌檔主繼續經營, 便要求搬遷,等同「斷人米路」,令他們失業。 事 幹 他建議政府額外安置這類檔主,提供合理位置,選 聯 盟總 址過程亦應有檔主代表參與商討。 他亦認為,即使政府提供地方讓檔主繼續經營,但布 疋市場經營多年,「客人是儲回來的」,要檔主們重新 開始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並且難以確保搬遷後能否保 持現時的運作。他表示新地方還要考慮租金、人流等 問題,擔心檔主被拆散後不能凝聚,並會失去原來特 色。 李國權指最理想的結果,是讓檔主們留在原址。但 考慮到政府是次收地是用以興建居屋,公共房屋供應不 員 會議 足下,行動定必得到許多市民支持,料保留原址勝算不大。

將墟市推行至全港。「見光墟」選址與欽 州街的小販市場兩街之隔,位於港鐵深 水埗站和南昌站之間。合辦計劃的關注 綜援低收入聯盟發言人李國權說,墟 市覓地困難,最終選址偏僻,人流較 少,情況有待改善。於深水埗擺檔 ■ 不 願 遷 走的布疋 小販將心 的肥叔亦認為計劃成效不大,指選 聲寫在布 條上,掛 滿排檔。 址屬「掘頭路」,位置偏僻,認為主辦者標示不夠清晰, 無法吸引人流。加上附近無遮無擋,一旦天氣欠佳,小販避無可避。他建 議主辦團體改以通州街(深水埗玉石市場旁)的天橋底作為「見光墟」選址,因該處通道闊 而通爽,不受天氣影響,有望成為居民與小販的聚腳點。李國權說,年底會再舉行「見光 墟」,宣揚墟市合法、安全、穩定的理念,期望政府放寬處理。他說,計劃會繼續以「由 下而上,地區主導」為目標,由小販、居民主導墟市發展。

八旬婆婆: 擺檔只為精神寄托 八十歲來歲的陳婆婆有兒有女。她 家住青衣,但九年來,每逢 週末都堅持 的地攤。 深水埗擺賣 於 末 周 在深水埗擺地攤。 逢 成陳婆婆每 行人路,就 她在兒子的幫忙下搬送 貨品到深水 ■ 欄杆和 埗擺檔。所賣的衣物、鞋履,以至廚具等 貨品都由別人贈送,基本上零成本。每件貨品賣幾元至幾十元,賺的不多,但婆婆在乎的並非收 入多寡,而是透過地攤小販的生活,有個精神寄託。 她說,擺地攤時常日曬雨淋,遇上食環署「冚檔」時,要馬上「走鬼」。雖然擺地攤既辛勞, 收入亦微薄,但婆婆笑言:「我鍾意做,唔做就冇野做」。她認為不做地攤小販,自己老年的生 活就會只剩枯燥及苦悶。 OV ■版面編輯 : 陳景瑤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OUR VOICE

10

October 2015

Briefly@

HKSYU Hong Kong seeks more swimmers

The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of Hong Kong will hold the 52th Annual Aquatic Meet on October 25 at the Hong Kong Sports Institu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www.hksyu.edu/notices/osa or contact Ms. Lee in the OSA office.

KPMG to hold recruitment talk

Recruitment season is upon us, as companies host for perfect young candidates. Among them is KPMG, a global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firms, which will be holding a recruitment talk for final 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5pm on October 28 at Hysan Place. Students graduating this fall to summer 2016 are preferred. Students have to enroll for the event by Oct 15. For more details, visit HKSYU OSA website or www.hksyu.edu/notices/osa.

Yoga courses for the overworked

Feeling stressed from a tremendous workload at school? The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has organized a series of yoga workshops, starting at 4pm on October 23. Participa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breathing exercises and practice stretches. To sign up, visit http://apps.hksyu.edu/osa/activity7 or contact David via 2806-7314 for any enquiries. - Cindy Au

Canteen leaves students with no choice SYU's new canteen contractor face criticism for inadequate hygiene and high prices

By Burton Leung

Open for just one month, Shue Yan University’s new canteen faces dilemma after receiving a number of complaints along with hygiene issues and criticism over the sky-high pricing of food. On September 15, a student uploaded a bowl of macaroni with ham to the Facebook page “SYU Secrets”, where he claimed he found a cotton thread inside the soup. The canteen has since come under fire from students. “I wonder how the catering staff can serve a meal without wearing masks and hats. It gets me pretty paranoid,” year one student Fanny Ho said. “And they just talk over the dishes nonstop.” “The cutlery is quite dirty,” year three student Nana Chang said. “Sometimes there are stains on them. That’s why I never use silverware but the disposable ones.” Many complained about the hygiene problems found in the canteen. Facebook page “SYU Secrets” was overwhelmed by hatred. Some even claimed they are planning to call the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for help. “On behalf of the canteen crew, I must admit that we need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hygiene,” said Mr. Lee (pictured right), the person-incharge of Best Victor Holdings, the canteen’s contractor. Concerning the thread found in the macaroni, he said there wa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it was from the food packaging. “The chef must have been too clumsy and overlooked it,” Lee said. “Sometimes it is unavoidable as a caterer. But of course we will try to limit our mistakes and be a better canteen.” Lee said. “We are very alert after that macaroni incident.” According to the Hong Kong’s Food Business Regulation, the expression “food business” does not include canteens in school or work place for the exclusive use of the pupils of

the school and the persons employed in the workplace. In other words, university canteens are not necessarily under the regulation. This creates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the quality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canteen.

“ I wonder how

the catering staff can serve a meal without wearing masks and hats. It gets me paranoid

- Fanny Ho, a student

Other than hygiene problems, people also found the pricing of canteen food high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contractor, Maxim’s Group. A standard lunch from the current canteen costs up to $40, $12 higher than Maxim’s. “To us teachers this price is acceptable since we earn,” said Dr. Will Ma, the associate head of the SYU’s Journalism Department. “Yet for students, the overall pricing may be too high.” Ma also said the canteen is running as a

STAFF LIST Advisor & Coordinator: Ms. Amy Wu Advisor: Ms. Sandra Lowe, Ms. Eldes Tran

business and it needs to earn a profit too. He said the quality is worth the price. “At least the milk tea nowadays are not made with instant tea bags,” Ma added. “The milk tea of last year’s canteen is far from expectations. The general choice of food is also unhealthy.” Tjhan Shui Ling, the external vice president of the Student Union, said that the university was limited in what it could do about the problem. “Before the canteen opened, the student union had tried to negotiate with Best Victor Holdings about lowering the prices and improving the choice of food. But it is the only candidate for the canteen contract, so it was really up to it whether it adopted our suggestions or not. We had no choice.” “We also had no idea about the licensing of the canteen,” Tjhan said. “The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is not transparent in handling the tendering of the canteen.”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current canteen didn’t take the student union’s suggestions of pricing in to account, there is a wider variety of food provided than the previous canteen. “At least I can choose my lunch from Western style to that of Chinese now,” Nana Chang said. “Although it is not cheap at all.” “It is good to have such choices of snacks like radish cake, sandwiches and fish balls,” Fanny Ho said. Yet she the taste of regular meals didn’t meet her expectations. “I’d prefer not having lunch in the canteen,” she said. OV

Editors: Kaman Lam, Cindy Au, Jaime Poon

We are very alert after that macaroni incident

Copy Editors: Kaman Lam, Cindy Au, Jaime Poon Reporters: Burton Leung, Cindy Au, Gladys Lam, Ho Yung Yee For more stories, please visit: http://jmc.hksyu.edu/ourvoice

▲ A student found a cotton thread inside a bowl of macaroni. (Photo: Facebook page “SYU Secrets”)

▲ A student found both the appearance and taste of sweet and sour pork unacceptable. (Photos: Burton Leung)

■ Letter from readers are welcomed. Write to us at: syuourvoice@gmail.com

■ Page Editor: Cindy Au

- Lee, person-in-charge of

Best Victor Holdings

■ Advertising Hotline:25716964 / 55929899


OUR VOICE

11

October 2015

▲ Pet owners hold a candle-light vigil to raise awareness on dogs' rights 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 While Mark Mak from the Veterinary Service Society speaks at the rally. (Photos: Ho Yung Yee)

Hundreds rally to keep dogs in public housing By Ho Yung Yee More than 400 people attended a candle-light vigil to push for a government review on the policy that bans keeping of dogs in public housing estate. Dog Rights Concern Group, the

holder of the candlelight vigil, said that the Housing Authority is very strict on the dog owners who are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and there was a case that a resident of Shatin Sun Chui Estat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 due to being parted from her dog. The candlelight vigil was to express concern that more than

10,000 dogs in public housing may be made homeless due to government policy, to open conversations with the housing authority and seek reasonable resolutions, to seek atten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roups for animal rights, and to promote responsible dog ownership as they believe that proper educa-

tion of dog owners is a more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total banning. Claudia Mo, member of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also attended the candlelight vigil, said that it is not an easy path to proceed legally on owning dogs in public housing, but she highlighted that “you may not necessarily succeed when you try, but

you will definitely fail if you didn’t.” Mark Mak from the non-profit Veterinary Service Society said that dogs’ owners should see their dogs as family members instead of pets or toys. In that case, the dogs should enjoy the same rights and public resources as human beings and should never be discarded. OV

University romance course fails the people's test Photos and Text By Gladys Lam

▲Wong Kin-yan, Year 2 student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hotos: Gladys Lam)

A:

“Giving full marks to someone who succeeds into romantic relationship is not fair. Students can cheat by telling a lie that he has a partner. It is not objective.”

Tianjin University in China announced the launch of an elective course about romance in 2016. The course called “Basic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Love”, is designed to teach students theories of love and practical social manners. The student community Magpie

Q

:

Bridge, which has hosted dating events before, successfully proposed the ‘love course’. Cony Ying, supervisor of Magpie Bridge, explained the course aim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talk about love and dating, also sharpe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people skills. She added: “If our students put the theories into use and find a partner at the end of the year, we can give them full marks.” OV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course and do you find it practical?

▲Wong Sze Lin, a parent whose child studies in University.

A:

“If my child needs to study the course with students, why not from parents? Although this helps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and promote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t should not be a course but an activity. There are no students when it comes to relationship.”

■ Letter from readers are welcomed

▲Chan Ge, year 4 student from Beijing who studies at HKSYU. “The course sounds interesting. If the course can be more focus on theory part, like any key concept about communicating with the opposite sex, this would be more academical,.

A:

▲Tsui Ka Yi, Year 1 student at HKSYU.

▲ Dr. Lee Shu-kam,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f HKSYU.

A:

“What is the basis of the outcomes on this course? Should it teach only the concept of dating without marriage? For

Write to us at: syuourvoice@gmail.com

those who try their best in class but with no partners, should they be graded? The course has so many concerns for me.” ■ Page Editor: Jaime Poon

A:

“It is not nesssary to start a love course as it is impractical in reality. We change our mindset as we get older. The course doesn’t help me to get equipped for future work. Moreover, it is ridiculous that give full marks for those who have a partner, as love is not aimed for grading.”

■ Advertising Hotline:25716964 / 55929899


副 刊 12 LEISURE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社企助翻新家居

給長者一個升級的家 【本報訊】年過 六 十, 身 體 機 能 不 免 稍 遜,而伴隨自己渡過幾十個寒暑 的安樂窩日久失修,亦為居者產生諸多不 便。對於不少長者而言,平日靠生果金生活,已 是捉襟見肘,對翻新居所實在不敢奢求。五個 80 後年輕 人奉環保之名,行扶老之義,成立「長屋設計」,實行讓長者家 居大變身。 記者、攝影:梁海程 陳瑤 編輯:金維純 蘇凱怡 傑 (Ray)、 梁 嘉 峻(Tony)、 雷 煒 程 鄧子(Lawrence)、湯學勤(Ken)和巫永充(Mo) 在今年四月創辦「長屋設計」,推出以「安全、宜居、運動、 娛樂」作口號的社企計劃《長屋 60+1》,為年滿六十歲並擁有自 置物業的長者申請資助,透過建築公司的物料轉贈項目,提供廉價的安 居裝修服務。計劃不但在今年香港綠色建築週的一個比賽中奪冠,更已有 六位長者受惠並完成裝潢,在煥然一新的家中頤養天年。

翻新要以可行性為先 要進行翻新計劃,首先需要到 長者家中作實地檢測、報價、溝通 和協助他們申請資助,但上了年紀 的老一輩在未必曉得廣東話,溝通 頓成計劃的一大障礙。Tony 曾經遇 到一位只操方言的長者,幸得其兒 子在場翻譯,否則「雞同鴨講」, 翻新難以成事。 此外,不少受惠長者對裝修一 ■ 團隊會先到長者家中了解情況,再 曉不通,想法天馬行空,堅持可行 進行評估。(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性極低的意見。負責營銷的 Ray 舉 例解釋「常要求大碼床、多數量的 儲物櫃」,但卻沒有考慮到會阻礙有限的通道出入。Lawrence 強調,翻新計劃要 以可行性為優先,否則可能弄巧反拙,甚至令長者更容易受傷。雖然在工程開始 前困難多而零碎,但五人均信心滿滿地指,完成翻新後受惠者總會覺得新居更安 全舒適。事實上,在現時已完成的項目中,包括在浴室鋪設防滑地磚、安裝扶手、

特稿

■ 陳伯至今已摺逾千個不同 設計的作品。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建築界小知識 在承辦工程項目時,為了防止 物料不夠而影響工程,建築商往往 會預留多 10% 的建築材料,包括地 磚、洗手盤等。當工程完成後,用 剩的建材往往未必能適用於其他住 宅項目工程,承建商就需要花錢租 地方儲存,甚或棄掉造成浪費。

以至替有膝患的長者把浴缸換成企缸等等,均成功 為受惠長者改善住居條件。 五位創辨人的專長各有不同,由室內設計、建築承辦, 以至裝修、市場推廣等多個領域,各有所長同時各司其職。在這個 項目以外,各人都需要兼顧正職工作,時間管理變成最大考驗,除了要 完成自己的業務,亦要充分利用 空餘時間服務長者,以贏得家人 支 持。Tony 堅 定 地 說:「 既 然 長屋已經開始就會堅持下去,沒 有想過放棄。」

長者缺乏溝通對象 Ray 提到,在實地觀察時, 不少公公婆婆都會與來者分享生 ■ 長屋設計的辦公室將於本月入伙,未 活 點 滴 和 年 輕 時 的 往 事。 他 認 來希望協助更多長者改善居所。 為,此現象反映了長者在日常 生活中缺乏傾訴對象,所以一 遇到聆聽者便會說個不停。這些 經歷讓五子反思,為人子女應投放時間關心父母,與他們溝通並了解其需要。 現時「長屋設計」正處於起步階段,需要投放很多時間和精力,因此他們希 望計劃能盡快上軌道,以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五人希望「長屋設計」能服務 不同經濟類別的長者,短期內能處理 400 個個案,至 2017 年能增至 1600 個。 Ray 與 Lawrence 都認為,香港在針對長者的室內設計發展較不少國家落後,相比 台灣、英國等地已有不少乎合長者室內設計的物料,而香港供應商所提供的選擇 少而偏貴。他們希望「長屋設計」長遠能使更多老人設備引入到本地市場。 OV

退而不休 摺紙花瓶娛人娛己

告別勞碌半生的工作,年過半百的 長者較多會留在家中頤養天年,學一 門手藝,可幫助打發時間。陳伯以摺 紙花瓶娛己娛人,即使年屆八十五 歲的高齡,亦能天天面露微笑,歡 度生活。 陳伯與摺紙花瓶的緣份始於 十多年前,舉家到廣州旅遊時看 見了數個簡單圖案的紙花瓶。「作 品顏色鮮豔,第一眼見到已鍾情於 這門手藝,所以帶了一個回港方便鑽 研。」陳伯回港後致力研究摺法,更

開始設計不同形狀的瓶身,如熱氣球型、凹凸 形等,亦曾摺一個有「生日快樂」字樣的花瓶 送給家人以表心意。 「年紀大,無精神再長時間摺了,希望下 一代可以繼承下去。」陳伯感慨自己手指靈活 性和眼界已不復當年,隨年月漸長身體容易疲 累,難再專注在計算花紋位置和設計複雜圖 案。他笑指平日夫妻二人互相幫忙,太太不但 會準備材料以便陳伯製作,自己亦會摺出不同 鳥類,如天鵝和鶴等。 陳伯希望令更多人認識這門手藝,即使年 紀愈來愈大也不會放棄。他曾在土瓜灣的教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會、老人中心、社區中心等開 設摺花瓶班義教街坊,更捐贈 大量紙花瓶到老人中心義賣作 慈善用途。「我真心希望更多 人 學 會 摺 花 樽, 所 以 不 會 收取任何利益」。有 街 坊 表 示, 陳伯素來愛 與人分享其 作 品, 喜 歡 把 各式各樣的紙花瓶贈 送他人,將喜悅傳予眾鄰。 OV

■版面編輯:王雪燕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副 刊 13 LEISURE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人人都是藝術家 【本報訊】藝術,似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對於門外漢而言或許高高在上。近年藝術發展愈趨親民,走入群眾與大家 進行交流,再加上各樣文化活動的躍現,藝術一詞變得不再陌生,創作更是人人都可以觸及。 記者:梁芷媛 李靜儀 編輯:梁翠詩 余艾諾

生活節奏迅速是香港人的特色,為了令我們 的社區滲入藝術的氛圍,各港鐵車站、

音樂篇

公 共 空 間 又 或 商 場 不 時 會 展 出 藝 術 品。 太 古 旗 下 商 場 早 前 展 出 的「 大 象 巡 遊 」(Elephant Parade),將逾 100 件大象寶寶雕塑以藝術包 裝亞洲象群保育信息,便是一個在熙來攘往的 空間展示藝術成品的例子。藝術品能美化我們 的生活環境,令人在繁囂之中稍感一刻舒心及 閒適。然而藝術品始終是一件固定裝置,單向 而容易被忽略。為了令觀眾不再處於被動的位 置,能夠成為藝術家參與創作,甚至成為藝術 品一部份,多元而強調雙向的活動漸漸 蓬 勃。 藝術不只可以用心感受,更可以作為溝通與交 流的工具。

即使對音樂無基本認知,完全不懂得任何音樂理 論,公眾都可以成為音樂創作的一份子。早前社區文化 發展中心就透過多間社福機構廣招公眾,在導師帶領下 在六節工作坊中進行音樂創作,少數族裔、長者及至青 年人士都能參與活動。節目經理吳文基(Eric)形容計 劃促進公眾參與藝術創作,將大家由被動接收藝術之 人,轉化成主動的創作者,在過程中進行反思,對個人、 社區以至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現時創作項目已經完成, 將在本月中至 12 月到各區進行巡迴演出,把「人人皆 可作樂」之精神推廣予廣大民眾。 如果覺得創作音樂過於困難,由指揮 Marco Iannelli 帶領的「綠色樂團」或可以作為大家參與藝術的入門活 動。作為每月在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行的「自由約」活動 之一,樂團鼓勵觀眾拿起主辦單位預先準備的環保物 料,例如膠樽、鐵罐等,與弦樂四重奏即場合奏。透過 聆聽,參加者會不自覺被拍子感染,手作道具與節奏產 生共鳴,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共奏出獨一無二的樂章。

阿金教室:

■ 市民參與「綠色樂團」,與弦樂四重奏即場合奏。 (相片由「自由約」提供)

■ 在戶外欣賞電影也是接受藝術的好方法。(相片 由「自由約」提供)

公眾怎樣參與藝術?

畫畫篇 啊金認為,大家可以多利用網上平台瀏覽 藝術資訊,例如「藝術地圖」、「PixelBread」、 「Artmap」及「Timable」等,便會留意到其實 香港有很多藝術活動可以參與。 另外,參觀展覽時緊貼導賞員便可以深入 了解展覽意義。導賞員與觀展者的互動,亦可 令觀展者更投入,避免他們變得冷漠和抽離。 ■ Veron Sung 教導市民製作立體相片。( 梁芷媛攝 )

攝影篇

在只有黑白攝影的年代,鏡頭下的世界仿似只有兩 種顏色。若要照片變得亮麗生動,就要以古法用人手上 色。全職藝術家 Veron Sung 就在「自由約」中舉辦工作 坊,讓參加者嘗試透過調色為不同的黑白相片上色。由 於創作需要自行調色,並沒有既定限制,因此每件成品 皆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透過工作坊 Veron 得以拉近與 參加者之間的距離,並就相片進行交流,推廣藝術。

■ 藝術家參與 《一百之後》的作品。(網上圖片)

手機的相機功能愈加先進,人人都可以是一個攝影 師,但每一張照片的意義又會否因此而變得淡薄呢? 《一百之後》策展人鄭怡敏(阿金),邀請市民於不同 階段完成各種創作,包括根據指定主題拍攝相關照片, 並上傳到展覽《一百之後》的網頁。阿金認為,「平日 很多觀眾都很匆忙地參與展覽,沒有細心欣賞作品,而 透過拍攝的過程,可以令公眾放下腳步,更留意生活細 節,探尋油街實現」,希望能「盡量令更多身邊的人接 觸藝術,用藝術啟發及教育公眾。」 OV ■ 啊金在廣州參加「交換寫生」社區藝術活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黃怡穎 劉潔怡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專 欄 14 COLUMN 不正則鳴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黃仲鳴 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融鑄與熔鑄 先看當代香港才子的一段文字: 「讀書種子,那時候,是有一派氣質的 。穿西装而年少、後來頭髮花白而唐装的 胡適之、小圓眼鏡的徐志摩、手拄拐仗坐在籐椅子上的陳寅恪、戴一个頂圓絨帽 子穿棉襖的梁潄溟。修養都融鑄在一副風雲千檣的氣度,這就是讀書種子開成的 一片蔚林。」 「拐仗」的「仗」應是「杖」、「蔚林 」是否他的創造新詞且不說,只說說「融 鑄」,因有學生問:「『融鑄』應是『熔鑄』呀。」 不錯,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人寫「 融鑄」,多寫「熔鑄」了。「融」,其中 一義為融解、融化;多指冰雪融而成水,如「山頂的積雪融解了。」另如葉聖陶 的《線下.一個青年》:「堅冰碰到春温,就融化為漣漪的波瀾了。」古時亦有此 義,宋.陸游《岳池農家》詩:「泥融無塊水初渾,雨細有痕秧正綠。」「熔」, 其意是用高温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有「熔化」之義。章炳麟《五無篇》:「有 軍器在,則人將借是以為殺掠之資,於是熔解銃炮,椎毁刀劍,雖未足以絕爭心, 而爭具則自此失矣。」這個「熔」,自然不能以「融」代之;加上有「熔爐」一詞, 「爐」只能「熔」之,怎可為「融」? 因此,「融鑄」是錯了? 其實,在古書中,「融」也有「熔」之義。晉.常璩《華陽國志 .漢中志》: 「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清.顧起綸《國雅品. 士品四》:「二家意象都新,融煉並工,令人傾炫心目。」這「融煉」,融合並 錘煉之意;其含義比「熔煉」更為廣之,有「融合」、「融冶」之妙。才子用「融 鑄」,比「熔鑄」更有深層意義;台灣學者陳逢源便有書曰《「融鑄」與「進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書名若改作「熔鑄」,自是大為失色。

仁聲仁戲

近年港產電影的出產寥寥可數,偶爾能數得出的也大多是合拍電影,中港合 拍、港台合拍也好,要找一套完完全全本地製作的電影已不容易,更可惜的是要 找一套「好」的香港電影是難上加難。 十月初,釜山國際電影節在韓國舉辦得沸沸騰騰。當中亞洲電影學院甄選了 二十四位來自不同國家城市的新晉電影製作人,到當地為電影製作交流和研究, 香港有幸也有兩位獨立電影製作人在其中。在一機遇之下也能到訪電影節,得蒙 與他們一眾創作者交流一番,問到其他國家的交流生如何評價我們的香港電影, 他倆唏噓地道:「連自己都說不出近年有什麼好的港產電影,也難怪別人開始取 笑我們的電影現在只懂打來打去。」「搞笑電影⋯⋯ 他 們會認同周星馳系列的電影, 的確很好笑,大家都很喜歡,但已是多少年前的作品了。」 大勢所趨之下,電影也北上發展無可厚非,中國資金充裕、市場龐大,中港 合拍成可料之勢。不是要說與中國合拍電影必然不好,不過眾所周知,一套電影 要在中國得到認可、批行,也得通過不少要求和考慮,限制固然有之。但任何深 度文化作品,少不免涉及人文思想、社會問題,其敏感性難免成了挑戰。但這還 不是最令人沮喪的。在一場談及合拍電影發展和資助電影基金的論壇上,中國某 一大製片商侃侃而談,說:「我們在決定資助電影的時候,沒有什麼要求、規限 的」、「重點只得三個:賺到錢、有名星,最好嬴到獎。」這三個「簡單」的要 求,在其他法國、德國、瑞士等地提出的什麼「一定要有拍攝在我國某文化地區 發生」、「一定要有 X % 的製作資金花費在我國」等等,冗長的規條相比下,顯 得何其的「simple」,且「simple」得「naive」。 這一場論壇讓那兩位對電影製作滿胸大志的青年,談起都變得滿腔憤慨。「不 過公道地說,對比其他交流生的國家,如柬埔寨等一年只有兩套電影出產的地方, 我們又不是最糟糕的。只是別人在發展中,而我們卻是發展了,但停滯不前。」 雖然心裡明白,若想賺到可觀的收入,北上是大好機會,但仍堅持在香港製作心 中所想的,只因一句話:「我們相信,或許這是最壞的時代,但也意味是最好的 時代──讓我們有最大的空間去改變。」

道旁兒

一首歌,讓你帶回去

《雨中樂飛揚》 — 重踏那些年的雨水 《雨中樂飛揚》(Singing in the rain) 作為著名音樂劇,相信是不少人的回憶, 特別是當中曲目不少是中學音樂課教材,甚至有朋友曾經全班一起表演。今年 10 月 此劇來到香港,我終於有機會看到現場舞台版。 雖然《雨中樂飛揚》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我其實 未看過舞台劇版本,兒童時看的電影版,1952 年 Debbie Reynolds 與 Gene Kelly 的版本。當時,大概真的年少 無知,對於 Lina 的高八度嗓子只覺好笑,甚至不能理解 她的所謂陰謀,腦海中只留下 Lockwood 踢水的畫面,還 有那個無奈的警察。傻傻的我,看不透那種戀愛的忘我, 只知道踢水好玩,每次下雨就學著他的步伐在雨中踢踢躂 ( 網上圖片 ) 躂,還被爸媽罵了幾次。 今日同樣的人、同樣的劇本,Lina 在我眼中不再只是一個壞蛋,我看到她的 驕傲、也看到她的脆弱,她的高頻嗓子中,我聽到對愛情的渴求和不解;Kathy 和 Lockwood 不再只是一對雨中漫步的情侶,而是兩顆陌生的心,因緣際會走在一起成為 對方的依靠;Lockwood 不只是雨中戲水的傻子,而是一個找到心靈歸宿、事業曙光、 對人生前程充滿希望而忘我起舞的人,踢得台下觀眾一臉是水。 人大了,踏著那些年的雨水,卻從濺起的水花中,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仁聞報編輯委員名單 社長 社長 總編輯 總編輯 副總編輯 副總編輯 攝影主任 攝影主任 發行經理 常務秘書 常務秘書 發行經理 資訊科技主任 資訊科技經理

Ada

施家勝 版面編輯 張肖彤 林嘉文 王雪燕 張學禮 劉佳男 王慧瓊 李靜儀 傳訊經理 古浚民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歐澧瑩 陳景瑤 陳雅靜 劉潔怡 劉旭霞 李明佑 莫亦熙 潘朗然 黃怡穎 邱巧嵐 王志鵬 林依依

徵稿

小丑

灰冷柏林·韋瓦第最終回 剛慶祝成立十周年的蘇打綠,即將於今年底推出柏林錄製的《冬 未了》。 《冬 未了》屬於蘇打綠的「韋瓦第計畫」最終章。該計畫始於 2009 年,希望 兩年內於四個季節到四個城市錄製四張專輯。雖然他們成功於當年發行台東錄製 的《春·日光》及英國倫敦錄製的《夏/狂熱》,不過因著團員陸續入伍,計畫 被迫暫時中止。直到 2013 年,在推出多兩張專輯後,計畫重新啟動並發行北京 錄製的《秋:故事》。 《冬 未了》初步公開了兩首曲目,是一場真正管弦樂和流行樂的混合實驗, 筆者初步覺得是成功的。《痛快的哀艷》延續青峰 不屑世俗的筆觸和冷冷的曲風,配合交響樂的張力, 成功牽引聽眾情緒起伏,特別在於那段電結他與大 小提琴的合力間奏,非常精彩。《Everyone》雖然主 旋律不算非常突出,不如前者般「過癮」,不過作 為小威寫給青峰的歌,曲詞都很溫暖。 蘇打綠最瘋狂的地方,大概在於真正的不惜工 ( 網上圖片 ) 本,到異地製作之餘重金禮聘當地高人錄音混音,這次還要在東柏林音樂廳請來 60 人的交響樂團同步 Live 錄製,肯定是小威在倫敦說的「用錢燒出來的專 輯」。衷心祝願他們新專輯大賣,讓環球集團,以至整個流行音樂界,都 繼續有嘗試的勇氣。

投稿版歡迎讀者投稿。文章題材內容形式 不限。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本報不接 受已發表或一稿兩投作品。作品如在 3 個 月內未獲通知採用,作者可自行處理。本 報有權修改稿件內容。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黃怡穎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人 物 15 PEOPLE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網絡與本土 盧斯達 【本報訊】經歷去年的佔領行動後,「本土派」一詞漸漸為人 認識,而網上媒體可謂孕育「本土派」意識的溫牀。當中,撰寫政 治評論網誌《無待堂》的網絡評論人盧斯達正是推手之一。在大學 時期修讀歷史的盧斯達,對社會有自己的一番論述。 記者:黃健聰 譚泳琪 李卓謙 編輯:林嫣晴 張曦蔚 董晴恩

Philip Graham 曾 已故的《華盛頓郵報》老闆 指, 新 聞 是「 歷 史 的 初 稿(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但盧斯達有另一番看法,「歷 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而是要找一套論述。」 他認為不同人寫的歷史都會不同,當中必然涉 及個人的價值判斷,亦有可能與實際發生的事 有出入。 新聞又何嘗不是?參與營運網上媒體《本 土新聞》的盧斯達認為,「報道甚麼,怎樣報 道,都有價值判斷。」他曾經在網誌上批評傳 統媒體,但他同時覺得網媒興起也不一定是好 事,「很多人將傳統的做法照搬到網上,沒有 意思。」他自言仍未有能力做到「最好的網媒」, 當被問到理想的網媒應是怎樣,他苦笑指「維 到皮」就足夠,如果無法營運下去,說甚麼都 沒有意思。 本土派文章多見詞鋒銳利,有人批評他們 只懂攻擊「同路人」,卻對中共「手下留情」, 盧斯達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誣蔑我們收中共

■ 盧斯達認為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不論政府和政 黨,都忽略了香港人的利益。(劉佳男攝)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黃健聰攝)

的錢,但自己又入中聯辦談判。」他解釋指, 既然中央之惡人所共知,就不需要再花時間批 評,反而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實際上卻「好 有問題」,所以才會集中火力批判他們。他認 為,中共與泛民就像「黑臉」和「白臉」,前 者壓迫香港的同時,後者就製造幻覺,令人以 為他們可以爭取民主,最後卻仍要香港人接受 政治現實。他又批評一些左翼社運人士高舉「土 地正義」,同時又申請大地產商名下的基金, 兩者有如一種共生關係:地產商先剝削了香港 人,之後就用這些基金安撫大眾。

革命與運動 去年長達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外國媒體 率先將其命名為「革命」,本地民主派卻馬上 把其「降格」為「運動」。盧斯達表示,「革命」 之名沒有問題,他認為在佔領行動中,看到大 眾把對泛民過往的不滿爆發,不但把民主派的 「光環」打碎,更打破了舊有「大台」和「代 理人」的社運模式,同時不以「建設民主中國」 為目標,是一個完全屬於香港人自己的行動。 此刻回想佔領,他坦言「整件事沒有想過會發 生」,之後的發展亦超出想像,但令他最意外 的,卻是在整條彌敦道都看到「反左膠」的宣 傳單張,令他發現「左膠這回事原來這麼多人 有反應」。 由盧斯達「開咪」的網上電台有一句口號: 「本土、民主、反共」,但他卻表示,「反共」 其實不太實際。他以北宋與遼國為例,說明前 者沒有能力消滅或感化後者,同樣香港也沒有 能力「反共」,連改變中國也不可能。他續指, 近來不少年輕人宣布參政,但其實也不可能改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變現狀,「區議會權力很小,而且只能佔少數, 立法會又有功能組別,遊戲規則都不公平。」 即使爭取了民主,他認為香港社會的問題 也未必會因此而改善,因為最大的問題是不論 政府和政黨,都忽略了香港人的利益,凡事都 是先考慮中國大陸的 13 億人或外國遊客。就算 有了民主,也只會令這種「賣港」行為更加猖 獗。他更表示,大陸雖然沒有民主,但地方政 府卻必定以本地利益為先。換言之,「香港人 比大陸人還慘。」他認為爭取民主的同時,香 港人要先愛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學懂保障自己 的利益。

偏激文風為策略 不少人對本土派的印象可能是覺得他們想 法偏激,盧斯達卻指「偏激是一種策略」,因 為網絡世界非常「殘酷」,雖然人人都可以發 表文章,但要吸引讀者「要人 share(分享)」 也不容易,因為沒有讀者,文章就沒有力量。 他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很冷靜」的人,認為「要 罵就應該罵」,反正自己「沒有東西失去」, 又不怕得罪別人,批評有理有據就沒有問題。

後記 盧斯達曾撰文批評傳統記者,故記者邀約 他受訪時已打定輸數「食檸檬」,豈料他爽快 答應,更侃侃而談兩個多小時。訪問過程中, 他一邊處理網媒文章,一邊回答記者的尖銳提 問,表現得從容自若。對於時事評論人練乙錚 評他為「健筆」,他不以為然,孰是孰非,但 憑觀者自論。 OV

■版面編輯:陳雅靜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淑女 談性

人 物 16 PEOPLE

二零一五年十月號 OCT 2015

【本報訊】女生談性,很自然被標籤為「不正經」,甚至「性開放」,全因時下仍存在不 少刻板的成見。現為「糖不甩」網絡總監的蘇美琪有見及此,毅然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學生,投 身推廣正確性觀念及知識的網上平台, 她說:「願意談性等於會隨便發生性行為已經是其中一 個謬誤,希望可以改變這些錯誤的想法。」

記者:蕭嘉聰 劉螢諭 鄭雲風 編輯:陳詠賢 歐梓淇 劉昌健 攝影:劉佳男

Sex」等專欄宣 從前有「南官夫人信箱」和「Miss 揚性知識,但社會始終缺乏一個全面討論性的平 台,讓不少「心急人」無所適從。偏偏社會,特別是 年輕人,對「性」的好奇一直存在,就如主張健康談 性的義工團體「糖不甩」的核心成員蘇美琪(Miki)所

為「性」遇阻礙 亦因 Miki 決心為本港性教育出一分力,所以即使 家人反對,她都從容面對。「初時媽媽好反對我做這 件事,她覺得一個未婚女性同人講『性』是一件好錯、 好不體面的事,甚至覺得好『污穢』。」幸好,經過 一段時間,家人漸漸予以理解。「我向她解釋我們是 以好正面的態度去談性,不是用來做包裝,形象好健 康和清新,真的希望可以幫到青少年,她現在都沒有 再反對了。」言談間,Miki 說話有條理,目標清晰, 聽得出她絕非「三分鐘熱度」。 不 過, 要 管 理 有 關「 性 」 議 題 的 平 台, 始 終 會 面 對 一 些 困 擾。Miki 說:「 好 多 人 inbox 我 們 找 Sex Partner(性伴侶),我相信社會對性的壓抑真的太大。」 那麼應該怎麼回應?她答:「我會說我尊重他的需要,

那麼多成見和謬誤,其中一個原因出於教育。原 來,政府只在 1997 年發表過非硬性規定的《學校性 教育指引》供學校參考,但性教育的範圍和內容往往 參差不齊,Miki 更直言很多學校只「輕輕帶過」。「 學校只會叫學生不好拍拖,或者只派衛生巾和安全套 叫學生試戴,就完了所謂性教育。有學生會問我們胸 部一邊大一邊細是否有病,或者將自己同其他同學的 陰莖比較,長遠對學生的戀愛、婚姻甚至對身體造成 負面看法,所以我覺得要慢慢改變。」她指糖不甩正 與關懷愛滋和香港大學 QSA 研究出版一個性教育的教 材,希望推行一個較全面的性教育課程。 學 校 以 外, 社 交 網 站 上 一 些 Sex Secret 的 專 頁 又 是 否 起 到 年 青 人 對 性 知 識 的 關 注? Miki 對 此 甚 有 保 留。「 以 秘 密 作 為 包 裝 的 確 吸 引 到 人 去 談 論 性, 但 大 部 分 負 責 人 都 甚 少 提 供 正 確 答 案 給 予 發 問 者, 而 留 言 的 亦 有 好 多 不 負 責 任 的 人, 會 說 以 可 樂 灌 洗 陰 道 可 以 殺 精、 當 有 人 說 擔 心 自 己 陰 莖 尺 寸 時 又 答『 哥 哥 幫 你 看 看 』, 都 是 不 尊 重 的 說 話。」 因此,她希望「糖不甩」可以切實提供正確的健 康性知識,笑著說:「我們的義工包括社工、性治療 師和婦科醫生等不同人,亦會提供戀愛暴力、生理健 康的工作坊,總會提供到相應的建議,所以歡迎大家 找我們。」年紀輕輕的 Miki 言談不但有條理,還對工 作有清晰的目標,難怪「糖不甩」在短短一年間已廣 受年青人的注目。

的宣傳吸引。「當時『糖不甩』剛剛成立,暑假有時 間就報名參加了。後來隨著負責工作越來越多,包括 社交網站、討論區、網站等, 現時連同我的四位核 心成員都是學生,要同時兼顧學業,我們都是靠對推 動性教育的熱誠才一直支撐下去。」所提到的熱誠, 源於她堅定的信念。「性教育不是鼓勵大家發生性行 為,而是要教育人在發生親密行為前或者事後有足夠 知識,清楚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影響,才是最重要。」

社會謬誤多

蘇美琪

言:「無性教育都是一種性教育,(家人和學校)迴 避成個關於性的議題,要結婚後才可以傾的話,那當 時的性知識從何而來?」說得身同感受,全因Miki自 己的家庭都「避而不談」,她解釋:「我月經來了、 買胸圍等,都是和朋友一起處理,屋企沒有做過什麼, 這跟大部分家長採取的方法一樣。但其實性教育不止 於性行為,同時關於我們的身體發育,兩性關係,甚 至將來結婚生育。」 憑著過來人的經驗,促使一年前仍是浸會大學人 文及創作系三年級學生的 Miki 被「糖不甩」招募義工

但我沒有這個需求。或者之前 Sex Secret 專頁大熱, 我有留言解答一些疑問,所以有人會以為可以和我更 進一步,這也印證到『談性等同性開放』的謬誤。」 她又提到很多人因缺乏正確的性知識,導致求助 時非常焦慮,同時埋下更多隱憂。她舉例:「有女生 問我們關於不安全性行為和避孕藥的問題,細問之下 才知道她根本不清楚避孕藥不可以中斷三日或以上 再服用,所以我們給了家計會的資料,讓她去領取事 後 避 孕 藥。 後 來 好 慶 幸 她 從 instagram『 事 後 丸 』 的 hashtag 找到我們,因為網上售賣很多來歷不明的藥, 好擔心有人會買到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假藥。」

後記 很有興趣知道一個性教育平台取名「糖不甩」 的原因,Miki 解釋源於創辦人辛小姐的想法。「她覺 得性是一樣很自然、與身俱來的事,談性的時候就 好像進食一樣大家都喜歡的食物,所以決定以香港 地道甜食代表機構,希望有種甜蜜的感覺。」食色 性也,有趣。 OV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林嘉文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