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聞報》2017年畢業號

Page 1

P2-3

OUR VOICE

P4

畢業號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出版

督印人:張仲華

第十七年 二○一七年畢業號

不屈不撓 奮鬥卅載 夢想家  劉德華

以法服人 陳兆愷

書本以外 苦樂之間 大學生上莊重情誼 大學必做五件事是住宿舍、拍拖、讀書、做兼職及上莊,但往往上莊 責任最使人卻步。或許每個莊員都曾思考過,該如何向家人解釋「上莊」 概念,亦曾在莊務與其他心愛事物間抉擇。一支「莊」,無數人想擠進去, 亦有無數人想退下來。屆屆流轉,卻又歷久不衰,一切仗賴莊員付出。三 位應屆畢業生投身社會大學三個月,最不捨的必是「那支莊」。 記者:李翌成  崔嘉兒  蘇潁琦  馮家淇  尹鳳生     編輯:李翌成  崔嘉兒  黃翠嘉

莫雅瑜(Cony)自小熱愛戲劇,大學一年級毅然加入 樹仁劇社,「加入劇社是四年大學生涯中最大得益, 因為這兩年讓我學會如何處理危機,也認識到一群好朋 友。」數年莊務壓力,迫使她為劇社犧牲不少,但她說從 未後悔上莊。    第一年,Cony 任職秘書,日常莊務繁重,但工作以 外,她更重視莊員關係,因為每位莊員都是拼湊劇社的一 塊拼圖。平時劇社莊員都會在三十五週年廣場門口「Sit Counter」(當值),Cony 笑說:「我們會輪流當值,過 程中不可以用電話和做功課。」對 Cony 而言,與其將當 值看成莊務,不如說是莊員聯繫彼此感情的機會。    劇社多年來資源不足,每次預約場地排練、準備道 具都面對重重難關。不過每位莊員都願為劇社無條件付 出,讓每場表演順利舉行。Cony 自言在劇社體驗到何為 「困難總比辦法多」,但從她回憶劇社點滴時的淺笑,就 知劇社對她確實重要。    第二年,Cony 以主席身份留在劇社。與其說是「管 理人」,不如說「協調者」更適合。劇社成員眾多,各自 修讀不同學系,合作時難免現摩擦,正因如此,她以「麻 辣火鍋」比喻這支莊。劇社 17 位莊員性格差異頗大,就 像一鍋放滿不同材料和香料的麻辣火鍋。強烈辣勁並非人 人能夠承受,但若接受到,則會回味無窮。「我很喜歡吃 這鍋麻辣火鍋。」她相信麻辣的味道散去後,百般滋味會 在「食客」的心頭上揮之不去。

燈光及音效設計,唯一未有參與過演員一職,他打趣道: 「導演說我不適合做演員,我決定不去理解背後原因。」

劇社讓 Louis 了解每人性格,也讓他學會凝聚力量。 對他而言,劇社精神就是團結及開心,而過程比成果更加 重要。Louis 曾因迎新營與莊員口角,後來相處時十分尷 尬,幸好雙方也願意道歉,成功化解爭執。吵鬧場面雖然 不堪,卻成為 Louis 的珍貴回憶。    最後一年,Louis 見證新一屆莊員成長,使他百感交 集。他說,劇社經歷就如一杯「廿四味」,兩年來嘗過的 甜酸苦辣,最後得以回甘,使他無法忘卻。甘,除了解作 甘甜,更解甘心,「大家都想做好件事,若不做好會很難 看,因此大家都甘心情願地聽從工作。」

凝聚廿四味  最後終回甘

聚集同路人  專心台上舞

麻辣之後,總會回甘。劇社不僅是刺激的大熔爐,更 能讓座上客體會「廿四味」。薛子聰(Louis)是劇社創 作幹事,亦是《人生廿四味》的編劇。莊期內擔任過佈景、

就算形態不同,仍有一群人秉持同樣信念,在舞台 上發熱發亮。芸芸眾多學會中,除劇社會舉辦大型活動 外,樹仁舞蹈學會亦會舉辦校際巡迴演出。當初黃梓華

(Giwel)在一年級的介紹日發現舞蹈學會,抱著一試無 妨的心態加入。    加入舞蹈學會後,Giwel 被成員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 的毅力所感染,「大家會希望跳好一枝舞而日以繼夜練 習。」舞蹈學會讓她第一次體驗到讀書以外的大學生活, 結交到更多熱愛舞蹈的朋友,以身體感受青春律動。不過 數算樹仁各學會,舞蹈學會常被指會「燃燒 GPA」,Giwel 卻不認同,「每個人都可以培養興趣,舞蹈學會為喜歡跳 舞的人提供一個了解自己及燃燒青春的地方。」    舞蹈學會成員準備演出期間,可算是「見莊員多於見 家人」。Giwel 亦曾因籌備比賽,連續幾個星期練習至凌 晨時分才回家,「大家都滿腔熱情,會為同一件事努力。」 可幸,莊員間甚少磨擦,感情很好,彼此不會計較太多。 她更經常與前輩及新成員一起練舞,藉此培養感情。    許 多 經 歷 都 未 能 在 平 日 上 學 時 體 會 得 到, 尤 其 以 「Mass Dance」更甚。「Mass Dance」即為大專聯校巡迴 舞蹈匯演,每年均有十間院校參加,她形容每場表演都是 人聲鼎沸,「雖然樹仁是室內場,氣氛或不夠戶外場好, 但也全場爆滿。」    可是,Giwel 認為因校內舞蹈比賽和表演機會較少, 難以吸引同學加入,活躍莊員也屈指可數。雖然現時情 況已有改善,正面評價亦漸多,有不少人會讚他們帥氣和 「很有型」,但是她仍希望有更多視跳舞為興趣的同學加 入舞蹈學會。    四年大學生活轉眼即逝,假如只讓讀書和做兼職佔據 這四年光陰,畢業後回想或許會有一絲後悔。讀大學五件 事,上莊或是責任最重的選項,但當全情投入後,又可能 是回報最大的決定。 OV

■樹仁大學地址:香港北角寶馬山慧翠道 10 號 ■採訪部:2806 5134 ■網址:http://jmc.hksyu.edu/ourvoice/ ■電郵:syuourvoice@gmail.com ■廣告部:6030 4662 (傳訊經理 陳先生) 6064 3965 (傳訊經理 黃小姐) ■承印:皓天印務 The Print ■承印商地址﹕香港九龍長沙灣永隆街昌發工廠大廈 7 樓 B


2 畢業號

Graduation Issue

不 屈 不 撓奮鬥卅載

夢想家劉德華 華人圈內,無人不知劉德華,歌影視三棲成功發展,成為華人圈 內歷久不衰的著名偶像。不過他星途從不平坦——80 年代曾被電視台 「雪藏」,90 年代亦投資失敗。惟劉德華至今仍緊抱電影夢,轉戰幕 後,扶助本港影業,孜孜不倦推動本港電影業發展,亦於 1994 年建立 劉德華慈善基金,扶助社會公益發展,至今更獲香港樹仁大學頒發榮 譽文學博士學位,獲社會認同。 記者:鍾卓燃 編輯:李翌成 訪問開始前,劉德華交叉手臂,凝視《桃姐》 映藝娛樂辦公室走廊掛著多幅劉德華有份參演的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周遭同事未敢騷擾。他發現記者走來,收起方才嚴肅的神情,展現他在銀幕中的攝人魅力。 印象中的「華仔」待人親和,這一刻除了親和外還有厚重和自信。

成為天王,或許只因「華仔」碰巧認清方向。中六上學期後,劉德華自知學業欠佳,於是 報名參加無線藝員訓練班。他苦笑道,雖然起初懷有「導演夢」,期望學習影視製作,但訓練 班校長覺得他適合成為演員,最終踏上演藝路。

當初他以廖偉雄作楷模,以鄭少秋和周潤發為目標,「人在不同時間應有不同的 夢想,而那個夢想應是實際的。」那時他未敢奢想在一年後會出演無線黃金時間電視 劇的主角,更莫談成為「四大天王」。但世事往往出人意表,1982 年,他在《獵鷹》 中擔任主角,一炮而紅。

雖然劉德華於無線出身,但在 1986 年曾被無線「雪藏」近一年,跌入演藝事業 低谷,但他沒有半點猶豫,否認這是低谷,「只是一般的商業行為,換作是我都會這 樣做。」在劉德華出演電視劇主角,成為街知巷聞的明星後,無線期望與他簽訂合約, 繼續出演更多劇集,但他期望能在電影業有一番作為,於是雙方未能達成共識。及後 劉德華與無線和解後,發展方向成功從電視劇集轉向電影,在不少經典電影如《旺角 卡門》、《至尊無上》等擔任主角,知名度續攀升。

天幕虧損 當頭棒喝 1991 年,人氣高企的劉德華開設天幕製作有限公司,期望能成為電影投資人,滿 足夢想。惟數年投資電影失利,公司總結虧損近 4,500 萬元,瀕臨倒閉。他笑言,「這 個就真是低谷了。」

回想當初,他不諱言自己被勝利衝昏頭腦,「就像一般年輕人,以為自己什麼都 能做到」,更形容自己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家」。挫折過後,他繼續投資電影,也不 覺得惋惜,反而感到當頭棒喝,視此為寶貴經驗,「達到夢想就像一條曲線,總會有迂 迴曲折的時候。」

當年天幕製作債務沉重,但能撐過難關,繼續投資電影,劉德華向記者打趣說:「周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3

二零一七年畢業號特刊 OUR VOICE 2017

星馳也有說,人無夢想跟鹹魚無分別。」狠狠摔過一跤,歷經數年又重站起來。2002 年,他在天幕製作的基礎上建立映藝娛樂有限公司,投資很多電影作品,成績理想。

劉德華經歷幾番挫折後,投資策略明顯更顯實際,他稱:「我仍然是夢想家,只 是會深思熟慮後發夢。」就如《桃姐》被影評人評價題材「走偏鋒」,節奏緩慢,市 場未必接受;不過,劉德華卻願意投資,他表示不僅因為公司能夠承受虧損風險,更 因他喜歡這作品。

劉德華懷著夢想入行,跌過不少,更傷得不輕,但從未拋下夢想。年初為拍攝廣 告墮馬重傷,須休養半年。不過每次跌倒,他都不考慮停下來。「退休年齡只是法律 定下來的,只要我們想做,做到甚麼時候都可以。」年過半百,步伐未見減緩,反倒 更追求完美,期望做得更好。大至一部影視巨製,小至一張訪問照片,他都未見鬆懈。

憑藉毅力在香港電影業日夜奮鬥,劉德華感恩香港市場包容及支持,亦想為香港

劉德華分析映藝娛樂投資作品的成功因素,在於創作人有足夠自由度,亦有出色

影視業繼續付出。回顧一生,他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年輕人,到成為「不切實際的夢想 家」,至今站於優秀電影背後,扶助年青製作人發展夢想,並獲香港樹仁大學頒發榮 譽文學博士學位。一路走來,殊不簡單。

導演支持。一如《打擂台》,劉德華起初預料作品無法回本,純粹自己喜歡才決定投資, 亦抱著「寧蝕自己,不蝕觀眾」的心態,期望帶給香港電影市場更多新嘗試。

最後劉德華被問道有甚麼想寄語年輕藝人,他思考了約一分鐘,才選擇了一句話 回答:「認清方向,不屈不撓。但當發現選錯方向……回頭是岸。」

扶助新人 回饋影業 或許短短一句話,亦見他一生歷程。 OV 「我在香港電影業得到很多,所以我亦想貢獻給香港電影業。」劉德華抱此信念, 在 2005 年開展「亞洲新星導計劃」。他憶述當年天幕製作出現財困時,香港市場未有 放棄他,因而當他有能力時,亦想為香港影業付出。他笑說:「我在香港的存在感, 讓我覺得很舒服。」該計劃在 2006 年結束。

在他看來,香港年輕藝人發展情況今非昔比,「現在網絡資訊發達,帶來很多輿 論壓力,很多年輕人未必深入了解到這個行業便放棄夢想。」因此,他希望計劃能夠 確切地指引新人,具備製作電影的經驗。

■版面編輯:鍾卓燃

■報料及投訴:2806 5134


4 畢業號 GRADUATION ISSUE 「我無時無刻都想尋求真相。」現年 69 歲的終審 法院退休非常任法官陳兆愷秉承渴求真相的處事原則, 為本港司法機構服務超過三十載。除了推動雙語法律制 度外,他亦審理過不少重大案件:2011 年涉及國家豁 免權的「剛果案」、2013 年外傭居港權案和涉及香港 性小眾權益的「變性人婚權案」,均對香港影響深遠。 今年他獲香港樹仁大學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表揚他 對香港司法界的貢獻。 記者:譚栢妍 黃翠嘉 余穎恒 編輯:李翌成 攝影:譚栢妍 黃翠嘉

以法服人 陳兆愷 1987 年出任區域法院法官,服 陳兆愷於 務市民四年後拾級而上,1992 年出任 高等法院法官,1997 年更被委任為高等法院 首席法官。陳兆愷於 2000 年至 2013 年間擔 任終審法院常任法官,現時已退下火線,成 為終審法院退休非常任法官。 陳兆愷回想自己成為大法官的過程,他 稱一切都是機緣巧合,「我覺得自己需要一 個專業,就遠景而言,我也不想做生意,沒 有專業可發揮就會有點吃虧。」當年陳兆愷 對社工、會計及法律系均有興趣,最後法律 系率先邀請他面試及錄取。經過幾番思量後, 他決定入讀港大法律系。

勤奮好學 巧獲機會 陳兆愷的港大法律學位得來不易。父親 早逝,幾兄弟只好輪流工作和讀書,「哥哥 比我早幾年畢業,然後開始工作,我就繼續 完成中學課程。當我中七畢業開始工作,哥 哥便到香港大學繼續學業。幾年後哥哥畢業, 我才到香港大學繼續學業。」陳兆愷與為家 人犧牲自己寶貴的青春,幸而學有所成,完 成學位課程。 讀大學時,陳兆愷兼職替大學教授搜集 資料,教授欣賞他在學業及工作上的努力, 便介紹他到律師樓工作,其後經中學師兄引 薦,成為知名大律師余叔韶的徒弟,「大家 都是華仁舊生,高我一至兩屆的師兄是他(余 叔韶)的徒弟,師兄給我作引薦,便認識了 他。他一見我就說:「可以了,大家都是華 仁仔」,便收我為徒。」在師傅余叔韶的栽 培下,陳兆愷嶄露頭角,最後於 1976 年成 為大律師。 陳兆愷與其他大律師在 80 年代中英談判 時均有不安,甚至有朋友建議他移民,但他 ■讀者來函:syuourvoice@gmail.com

不相信共產黨會打壓司法界,亦認為回歸是 必然發生的事,他又質問自己:「若然,所 有律師和法官都走了,有誰去維護法律?」 思前想後,他決定成為法官,服務香港社會, 「如果我成為法官有兩個好處,第一,我真 的可以做到維護法律。第二,有一個保障, 我不再參加政治,他們也不能動我。」

以法制權 監察政府 司法制度以法治和司法獨立為基礎,陳 兆愷眼見很多人經常談論法治,卻又不明白 箇中意義。他續指,法治分為三個層次:「尊 重法律」、「人人平等」及「制衡」。他特 別強調要制衡當權者,「政府每一個決策, 每一個決定或政制都要有法律根基,犯人坐 牢前也須經過法庭審訊。」從而三權分立, 各司其職,並且加以制衡,建立法治社會。 雨傘運動後,各類司法覆核案引起公眾 質疑司法制度獨立性。至此,陳兆愷語氣變 得嚴肅,他憶起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 並提到:「有選舉元素在內,一切都會變得 政治化,但這些政治化事件與法官無關,這 問題迫在眉睫。」陳兆愷指將政治事件帶入 法庭是一種衝擊,他期望政治問題能由社會 達成共識並解決,不是由法官決定,「法官 不是政治家,所以叫他們決定政治議題對他 十分不公平,對自己也不公平。」而且法庭 只有勝負,「這不會令雙方開心,負方會感 到不快,不快便會積壓。久而久之便對整個 機制產生懷疑。」

樑,也不會只多謝李國能,(大家都)放心 讓我去處理此項計劃。」 整個司法界是一個 團隊,每一位法官,用心參與法律程序的律 師,還有其他被罵也默不作聲的同事,都是 陳兆愷希望道謝的對象。2013 年,陳兆愷獲 頒授大紫荊勳章,特區政府在嘉許中特別提 到他對倡導法院使用中文,及提高法官的判 詞撰寫技巧所作的貢獻。 多年來陳兆愷全心全意工作,使其司法 工作未有留下遺憾,但他希望有機會寫更多 判決書。根據現行本港法例、以往案件及法 律原則,各級法官通過判決書定立解釋,影 響後世。「 因為終審法院案件比較少,大家 的工作模式比較緊湊,所以不是每次都能寫 判決。如有機會,我希望能多寫一點,對或 錯大家都能看到。」 退休後,陳官獲任為終審法院非常任法 官,「成為法官已經 30 年,當然要退下來, 讓後輩吸收經驗,但是自己也希望做一些自 己想做的事。」之後,陳兆愷想成為義工繼 續服務社會。「既然退休了,自己有更多的 時間,便想投入更多服務。」朋友建議他向 別人解釋法律議題,用自身經驗提供意見, 讓法律在社會普及。 一眨眼,便是三十載。陳兆愷一直相信 「法治實際上是互相尊重彼此的權利」,但 尊重二字說來簡單,卻漸被社會輕視。陳兆 愷付出一生捍衛法治,以中立無私說服司法 界,至今獲頒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成為每名 學生的模範。 OV

退而不休 服務大眾 1990 年代,陳兆愷在眾人協助下,帶頭 轉用中文審訊,他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法律。 「若談及中文審訊事件,我不會只多謝楊鐵 ■電子版:http://jmc.hksyu.edu/ourvoice

■版面編輯:陳靖祺

■報料及投訴:2806 5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