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聞報特刊 仁訪

Page 1



目錄

CONTENT 任志剛 踏上最佳央行行長之路 張建宗 回首從政 38 載 陳國基 入境處一哥成功要訣:「唔怕蝕底」 王維基 我未驚過 王丹 忘不了回不去 程翔 愛之深責之切 張劍虹 事事搏到盡 方健儀 小女人 羅綺萍 噴火龍火燒微博 郝鐵川 為自己大平反 施永青 是運氣煉成的? 吳志森 無悔卻無奈 于燕平 前特首御廚的糖醋人生 林奮強 不想香港死 黃仁龍 法治路上的香港精神

4 8 10 13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任志剛 踏上最佳央行行長之路

身穿一襲筆挺西裝,頭頂 40 年不變濃密及耳的銀髮,源自 少年時代酷愛 Beatles 的堅持。髮色由黑轉白說明了苦歲月 的風霜,也記載着這位 97 年時全球最佳央行行長的歷史。 他是任志剛,62 歲,榮獲樹仁大學頒發榮譽工商管理博士, 表揚他過去四十年對香港金融體系的貢獻。他卸任金管局總 裁一職後,執教鞭繼續造福社會,孜孜不倦。他更少有接受 報紙專訪,透露踏上「全球最佳央行行長之路」的秘訣。 記者:劉雪霞 周家誠 陸泳潼 麥曉彤 攝影:伍楚燊

慢 事 急 行, 急 事 慢 行。

記: 最初為甚麼會選擇政府工作? 任:我在香港大學時讀經濟,我多傾向做政策、學術研究的事情,所以沒有想過做金融業賺錢。而且, 香港初期銀行業基本性業務不像近年投行,各方面賺錢賺到「離哂譜」。 畢業後,我留在大學一年當助教,再外出找工作機會,那時碰巧政府招聘統計主任,當時專業性的政府 職位待遇不錯,統計主任跟政務官年薪相同,比銀行更多,所以我 71 年加入政府當統計主任,協助成立 經濟主任一職。 記:你怎樣由統計主任扶搖直上,走到央行行長這條路上? 任:70、8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人才供應不是很多,所以我們容易找工作,上位空間又多,我們算非常 「好彩」。當然,亦要自己俾心機做,否則你做甚麼都不會有好結果,對嗎?對我而言,1982 年可以說 是幸運的一年,亦可以不算,因為當時中英雙方會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到北京,與鄧小平討論香港 的將來,令香港整個市場的反應都很負面,並在金融市場反映出來,港元波動、貶值,一件事又帶向另 一件事,令人擔心金融穩定性。那年我在經濟科工作,但金融那邊又需要人,就找我去幫手。83 年的形 勢差得很,港元在兩個交易日下跌 15%,所以一定要「做野」,建立聯繫匯率制度。然而,有很多銀行 出現危機,記得我曾挽救的銀行共有 7 間,同時強化了貨幣、金融制度。那時中英聯合聲明未有結果, 基本法又未曾出台,大家的心理上均受到這不明朗的將來影響,特別是接近 97 主權回歸,其間發生過很 多事,87 年股災、89 年民運,全部都對香港有心理上的影響,然後 90 年代,亦有資產泡沫情況出現, 你要預先做很多功夫去強化金融體系,所以很多事根本不需向後看,可以向前看,即毋須覺得自己有一 分鐘有一秒鐘唔夠野做、或者冇野做。

O U R

V O I C E 4


記:有何個人特質令你步向成功之路? 任:我經常要居安思危,現在沒事發生不代表明日、一個禮拜後、一年後都沒事發生。因此就要思考, 要看看當前可否預先改善,待未來有事發生、危機出現時,會好好處理到;或你事前做足準備,避過危機, 你會好開心。你就有一個滿足感,有滿足感就會繼續做。 記:居安思危是成功的一大秘訣嗎?有沒有例子? 任:比較技術性的,說出來你未必認為是怎麼一回事,舉例說,任何一個地方的貨幣金融制度都需要一 個官方機構,控制基礎貨幣的量和價格。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會「倒瀉籮蟹」,不知如何處理。然而, 83 年建立聯繫匯率制度後,仍然未存在上述官方機構。當時我好擔心,怕跟別人說會再引起市場恐慌, 會更難做。所以一定要默默耕耘,自己快快做完這件事。香港當時應由官方做的,都是由民間去做,88 年以前香港的銀行清算系統是由匯豐銀行去做。當一家商業銀行負責清算系統時,那創造貨幣的權力就 落入一家商業銀行裡,如非在官方控制之下,是有問題的。所以慢慢引入一些安排,協助將控制基礎貨 幣的權力回到金融科,然後慢慢一步一步規範化這制度。其實現在香港金管局對港元基礎貨幣的控制有 絕對能力。技術性的東西,你做好後,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功效為何。不去做的時候會有事發生,做了之 後沒有事發生,很多市民看這件事,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能夠減少危機,我心底裏比較開心,但那 種滿足感只屬於自己,亦很難有很多人認同,因為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下,沒事發生是應該,你做你份工 先至係咁樣(是份內事)。 記:你剛才提到居安思危,很多市民和傳媒未必理解到,難免會批評,你如何應對? 任:批評一定會有,好與壞的批評你都要接受、理解。忠言一定逆耳,如果是有道理的,你就應該去改善。 作為公職人員也好,每個人做人都應該這樣。但我覺得衡量這些批評或聽意見時,絕不能失去自我,你 自己在某一個範圍,特別是這麼專業的範圍,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理論基礎,你所想和所做的,又是一個 公職人員所做出來的政策,會變得搖擺不定。如果突然間民意說好,我就順應他們意思,這樣好難站得 住腳;有人挑戰時亦難以辯解。所以,無論那些人的意見是怎樣,你做事的時候有理論基礎,別人有意見, 就讓他們百花齊放,等他們去討論。你有理論基礎,討論的時候,就可作一個強勢討論者,無懼站不穩 陣腳。這個好緊要! 記:有沒有試過受批評使你差點搖擺不定? 任:比較少,我好硬頸,所以有人不喜歡我,說我不食人間煙火、話我塵氣。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我 好注重理論基礎,如果你的意見完全沒有理論基礎支持,大家討論不到,為批評而批評,無建設性,那 我好難接受。因為血氣方剛,後生的時候,這種態度表露無遺,得罪好多人。現在回想過來,可能是年 紀輕,未夠歷練的問題。但在任何一個問題上,你據理力爭,我覺得到最後都會有更多人認同。 記:以前血氣方剛,現在面對問題,處理手法會否有不同 ? 任:我在金管局工作後期,處理手法已經有點不同了,因為工作了一段很 長的時間。當然,退下來之後,你不再需要負責任的時候,說話和討論問 題的心態都不同了。在位時要將事情做好令我很緊張,有時緊張到難於接 受一些無理論基礎的批評。現在當然不同了,大家討論問題,尤其在學術 環境討論,持開放態度去看不同的意見,這個新景象,是不錯的。 記:如何培養一個如此理性的思維?小時候如何培養出來? 任:可能這是生出來的也不定,我很喜歡分析問題。我小時候看「公仔書」, 不是看公仔,而是看下一頁的數字,一路數「第幾頁第幾頁」,反而會對 數字與邏輯有較大興趣。可能天生是這樣,對數字特別敏感。

www.hksyu.edu/ourvoice 5


令我有戒心的兩個人… 任志剛行事自信、果斷,予人專制之感,有人戲稱他為「金管局 沙皇」。如此厲害之人物,一生人中對兩人特別有戒心。「我工 作生涯中,令我有戒心的兩個人,也是令我不知自己應站在哪裡 的兩個人。」那兩個人,就是前港督彭定康及中國前總理朱鎔基。 「無論是甚麼層面的事情,高的層面或是實際的層面,你都好想 做到知己知彼吧?」任志剛說︰「但這兩個人令我沒有辦法做到 知己知彼,他們深不可測。我不太想跟這兩個人『打對台』或是 爭取甚麼,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底牌是甚麼、他們的腦袋在 想甚麼。」 他說:「中英會談時經常討論怎樣強化金融、平穩過渡。那時我 未至於血氣方剛,但也很熱心做。當時我向彭定康提出很多政策 意見,當中有政治考慮,最重要達至貨幣金融穩定。」 如此重要之事情,任志剛更希望知己知彼,卻事與願違,政策上 的事宜完全看不到他的底牌,「與他討論問題時,你完全不知道 他在想甚麼,很恐怖!」 「朱鎔基則不同,他沒有像彭定康給我恐懼的感覺,我只是覺得這人深不可測。」他說:「曾跟他談及 政策問題,他可以半小時『粒聲都唔出』」任志剛漸漸變得激動,「那你想我怎樣呢,你明不明白啊? 我一直不斷爭取某一件事情,你要有回應先得架大佬!冇!一粒聲都唔出,咁即係點,咁我完全都係輸 晒架啦,係咪?我可以係堅持多一點?抑或退一步?抑或發火?抑或起身行?所以咪覺得有點難頂囉!」 憶及那天,任志剛的結論是朱鎔基在玩弄他,「我很緊張去說我想說的事情,說得面紅耳熱,但他還是 沒有反應,我現在的結論就是,『佢玩緊我』。」但一切都是往事,「現在他退下來了,我也退出了。」

談兒女憂中帶喜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任志剛是「虎父無犬女」。他女兒任永欣,現在任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經濟研究部副總裁兼分析師。女兒如此能幹,父親本應笑 逐顏開。但談笑風生的他卻收起了笑容,甚為憂鬱,「其實沒有甚麼特別。 我沒有投放太多時間去照顧他們。」他喃喃低語。「他們在讀書上是比較成 功。加上他們的母親,即我的前妻,教他們時非常之着意,非常之用心,我 不需要太多時候去照顧……」房間的氣氛忽爾有點沉重。「不過,我想這些 是有遺傳。仔女讀書都比較成功,全部都大學一級榮譽畢業,跟我一樣,哈 哈哈!」 年輕時的任志剛

面對這位出色的父親,他的子女難免活於父親的光環下。「我想(壓力)不多不少是有的,但我不能替 他們說話。我只記得女兒拿到一級榮譽後有多高興,因為不負我所望。四年後,兒子也順利一級榮譽畢 業,那就太好了。」任志剛的笑容又重現。

O U R

V O I C E 6


金融風暴決斷入市 98 年金融風暴爆發,當時任志剛動用逾 千億外匯儲備購入多隻港股及期貨、吸納 港幣,惡鬥炒家。苦戰個多月後,港府終 於擊退大鱷,但任志剛卻失去了一位好朋 友──自由市場。「那時的情況,就好像 你有一位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你一直非 常信任他,但後來發現他根本不是你想像 中的那回事。」 自由市場中,各持份者如投資者及機構等 擁有極大自主權,貨幣、商品自由隨既有 機制流動,政府只能以最低限度介入。但 98 年自由市場開始失控,任志剛不得不高 姿態介入市場。 他幽幽地說:「其實我可以告訴大家,把失效的自由市場納回正軌,撥亂反正,我一點猶疑都沒有。在 未下決定之前,當中的思考歷程不足為外人道,不是很多人容易體諒得到。但後來,很多人都覺得這個 決定是成功的,當時很多斥責我們的人,現在都改變初衷。」這件事讓他悟出了「凡事沒有絕對」的道理。 「Adam Smith 提到的無形之手牽涉很多假設。當很多假設都不成立時,市場很難如書本上所寫般運作。」

真的「HEA」不了… 流言指任志剛有機會成為香港下任財爺,但他寧願學「HEA」,也不考慮回到政府任全職人員,他對記者 的提問哈哈大笑,毫不猶豫地說:「不!」他續說:「我非常清楚,自己不打算再做全職的公職人員了。」 任志剛認為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應該要向前看。「況且,有能力的人有很多。」 任志剛笑言,「自己好想學『HEA』,享受一下退下來應有的優閒生 活。」其實,他仍放不下金融、經濟、貨幣和財政這四大課題。「以 前每當金融界有大事件發生,早上一回到公司門口,已有很多記者在 等候我,着我給一些意見及分析。所以,我一定要趕及在回公司途中 吸收所有消息。」迄今,任志剛這習慣仍沒變。他依舊每日早上 6 時 起床,第一時間閱讀金融財經消息。稍作運動一下,才返回中大工作, 生活習慣規律有序。

後記 任志剛訪問當天早上,他做畢訪問後即要去撰寫文章;下午則要參加 公益金年會;晚上 12 時登機離港往瑞士。他於當地 6 時到埗 4 小時後, 即要參與另一個訪問,下午接聽兩個電話,晚上即回港。一個人可以 忙碌到甚麼程度?難怪他學「HEA」是如此難。 (2011 年畢業號)

www.hksyu.edu/ourvoice 7


張建宗 回首從政 38 載

我 讀 書 的 時 候 已 經 好 想 做 播 音、 做 記 者, 我 洗 澡 時就拿着花灑當作麥克風一 樣,邊洗澡邊自言自語。

局長與樹仁 張建宗任教育統籌局副局長時 專責高等教育,與樹仁大學校監胡 鴻烈博士和校長鍾期榮博士攜手合 作,建立樹仁。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年從政 38 年,一直以來在香港政府工作,從未離開。不 過他年少 時卻希望成為一名記者,更指在讀書時期連洗澡時把花灑當成麥克風在自言自語,幻想自己 是一名播音員。 記者:陳景芝 陳詩穎 攝影:張鶴智 張建宗在 1972 年於香港大學畢業後,在政府新聞處工作整整七年,「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新聞處做 新聞主任。」他之後於 1979 年投考政務官,更出任副教育統籌司(後稱教育統籌局副局長)、勞工處 處長、教育署署長、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勞工)。至 2007 年任勞福局局長。「我第一份工 是在香港政府,到今時今日還是香港政府,未曾離開。」

與新聞結下不解緣 張建宗在新聞處七年間,曾任當值新聞主任,也在新聞發佈室留守過,亦做過報章摘要的分析。但要數 難忘的時光,是在倫敦香港駐英辦事處實習的日子。張建宗說:「當時香港有許多人移民到英國和歐洲, 但很多都不懂英文,面對許多勞工法例,很多權益都不知道。所以我跟不同的部門聯繫,取得第一手資 料協助香港僑胞。」 張建宗那時在英國推動一份名為《香港新聞文摘》的報紙,擔任其中一版〈海外書〉的編輯,用中文翻 譯歐洲的重要新聞。「以前新聞處不太重視海外公共關係。」張建宗離開英國返港後,即於新聞處開設「海 外公共關係組」,主要聯繫駐港的通訊員及海外記者。 張建宗在新聞處最大的挑戰,是 1978 年越南船民湧港及內地非法移民偷渡事件,「我們所謂『前無去路,

O U R

V O I C E 8


後有追兵』,兩面夾 香 港。」他說:「那時近華界的山上是個奇景,整個山都是街市的紅膠袋,每個膠 袋後都有人,晚上膠袋就會動起來,那些就是爬鐵絲網偷渡來香港的人。」那時張建宗是海外公共關係 組的高級新聞主任,他用了六個月時間不停帶外國通訊記者走訪越南船民營,又訪香港公共房屋,藉此 讓外國知道香港人口太多負荷不來。 張建宗處理難民問題時,發現愈向外國傳媒介紹政策,愈對政策感興趣。「與其向外國傳媒解釋政策, 倒不如親自參與政策。」因此張建宗於 1979 年投考政務官,往後做過近二十個不同的崗位。

任尤德秘書增見聞 80 年代中英談判期間,張建宗任前港督尤德爵士的助理私人秘書,有機會接觸許多重要人物,如戴卓爾 夫人及李光耀。「李光耀來香港做訪問,港督接見他時,我就在旁邊做書僮摘筆記,他說了甚 我 就要報 告。」雖然工作壓力大,但他謂在外交、政策上見識不少。此外,張建宗曾經為香港貿易處做助理處長, 處理香港對外談判,負責游說工作,爭取香港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他頻頻出外公幹,近至到新 加坡,遠至到瑞士日內瓦談紡織品貿易,建立了不少關係。 要數張建宗從政生涯佳作,必要數天水圍事件。他於 2007 年上任勞福局局長不久,天水圍即發生倫常 慘案。一名母親把兩個子女拋出街外,再跳樓自殺。當時張建宗對事件感到十分震驚,方明白到天水圍 規劃失誤導致事件發生。雖然他當時主力勞工及福利,不是房屋或發展,但他認為要處理問題就一定要 與其他部門協力合作,高層要互相溝通,及與公眾交代政府如何關心天水圍。 「當時我親自到現場進行善後的工作,在天水圍一間學校的禮堂開一個居民大會,是完全開放的。居民 大會之前,我與所有的天水圍居民組織、互助委員會、業主立案法團、所有天水圍區的校長、幼稚園和 所有非政府組織會晤,用整日的時間了解問題。晚上則請來民政事務處和社會福利署的地區同事幫手, 與居民開會,居民完全不需要登記就可以進來。」張建宗記得那時有同事提醒他,若事情處理不當會有 反效果,因為居民情緒高漲,怨氣極大。他覺得更加需要給予機會居民發洩一下,讓他們說出問題,加 強溝通。當晚居民大會引來大批傳媒報道,最後讓政府全面掌握問題,尤其是就業問題。 「這次轉危為機,透過媒體廣泛的報道引起全香港人的關心,我亦借媒體的力量推動將天水圍打造成為 一個關愛城市。後來有不少慈善團體會主動提出幫忙,建議我可以如何幫助天水圍居民。」

拒接受訪問有苦衷 今年最低工資實施之前,張建宗拒絕傳媒訪問,卻於政策實施前一天於政府新聞網發放官方訪問片段和 新聞稿,有公眾質疑此舉有影響新聞自由之意。張建宗強調傳媒是「朋友、橋樑、和夥伴」,而他說自 己有「苦衷」。他說:「個個都說『局長,做專訪,俾個專訪我,同我做先』,電台,電視,報紙都這樣說, 香港有那麼多間傳媒,我真的好難抽時間出來逐個講,亦沒有那麼多新資訊,怎可能做到獨家訪問呢? 做完 A,到 B 就不再是新聞了。」 他說這次做法令他很不安樂。他形容每一位傳媒都是他的朋友,不想令他們難做,所以才發放公平、公 開的新聞稿給每個傳媒機構,重申當局的精神和立場。他表示若果下次遇上同類情況,會盡早與傳媒溝 通,問清楚傳媒做專訪的角度及盡量接受訪問。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建議,可以把記者分成電子、文字、英文、中文四班傳媒發問。 而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李家文亦提出,可用一個早上邀請所有記者,給予每人十數分鐘時間發問, 就能在中午發放新聞。 (2011 年 10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9


陳國基 入境處一哥成功要訣:「唔怕蝕底」

成 功 的 秘 訣, 是 不 應 抱 著 『怕蝕底』的心態。因為不 怕 蝕 底 的 人, 最 不 蝕 底; 最怕蝕底的人, 最蝕底。

陳國基 1982 年於樹仁學院社會學系畢業後,即投身入境處任職入境事務主任。往後 29 年仕 途平步青雲,更一躍成為處長管轄逾六千人。原來陳國基年少時已仕途得意,任職馬會兼職 已連連獲晉升。他堅信自己的成功在於不怕蝕底,把每一份工作都用心看待,盡力做到最好。 記者:葉芷蕙 劉雪霞 馮健鏗 盧朗端 陳國基 80 年代就讀樹仁學院時,像不少同學,因家貧要半工讀,難純粹讀書,更多的時間給予了工作。 他除了從事私人補習、賽馬會電話投注工作等流行的兼職外,亦曾在青年中心教授結他。「當時的樹仁 學生『百足般多爪』,數份兼職在身很普遍。」但陳國基與別不同。當同學都希望做兼職賺取金錢玩樂, 他卻希望能藉在馬會工作了解社會的運作,也許這一種盼望令他的仕途更順利。「我在馬會四年內連升 四級,由電話投注員到中心主管,為上千職員提供訓練與編制更表。」 這位上月才履新的處長透露 4 年升四級的秘訣時,輕描淡寫,其實內裏蘊藏無限哲學。他說:「成功的 秘訣,是不應抱著『怕蝕底』的心態。因為不怕蝕底的人, 最不蝕底; 最怕蝕底的人, 最蝕底。」陳 國基亦以此準則晉升下屬,他特別指出自發性強的同事,往往都是政府甚至是社會渴求的人才。「升級 的人都不怕蝕底,連星期六都肯上班,一定優先晉升。差的人,叫也不做;普通人,叫才做;叻的人, 不叫也做。社會需要這種人。」 不過,陳國基談完一輪成功之道,也不免自謙一番,笑言運氣亦是影響晉升機會的重要因素,而自己能 扶搖直上,運氣也幫了很大忙。不過,他認為只要用心工作,入境處不乏發展空間。「只要肯做,低級 也有個程度!」陳國基希望在入境處內形成一種文化,讓每名同事按照工作崗位做事、同事間彼此認同, 並建立賞罰分明的制度。他說:「入境處雖屬紀律部隊,但絕不會以兇惡的態度對待同僚,只望能上下

O U R

V O I C E 10


一心,令入境處運行得更好。」 談及與同事的相處,陳國基即流露嚴肅一面,他表示,過往的工作經驗有助他與同事的相處:「我很享 受做 PR(公關)的 7 年,到現在還很受用。」

公關經驗助與同僚相處 「自己當公關的時候,所有老闆都是我的老闆,包括很多助理處長。但每一個老闆的性格和要求都不 同。」有記者會給一些問題陳國基,希望他轉交「老闆」回答,「老闆」會說:「陳國基,你就好做啦, 不用 draft(草擬)答案,你拿人工是白拿的。」 其後陳國基再遇到同樣情況,就會預先草擬好答案給老闆。但老闆會說:「你識答,就唔好問我啦。不 如下次早些拿問題給我,給我時間回答。」他心想:「其實兩方面的回應也是對的。」下次再遇到相同 的情況,他就先想好跟老闆報告時的開場白:「我現在已經在整理題目和答案,現在先讓你看一看題目。」 這種公關經驗,亦有助陳國基與傳媒打交道。他說:「傳媒的問題某程度是反映市民關心的問題。市民 有興趣關心,部門要做得更加好。傳媒就好像一面鏡。」他又憶起當年做公關那一段時間,有助現在與 人交際,確是畢生受用。 不過,陳國基認為現時媒體對政府要求比以往高,遇上政治敏感或爭議性事件時,他堅決不被媒體左右。 「未來作任何決定時,會以香港利益為依歸,全心全意為香港服務,盡量減低犯錯的可能。」

人才輸港 刻不容緩 近年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水深火熱,紓緩方法有二:生育和移民。香港出生率之低,一直高踞全球之首,平均每 一名女士的活產嬰兒數量不足一個,惟有在移民方面著手。陳國基上任後,致力吸引專才來港,以便利的入境 政策成為外地專才來港的誘因。 「要維持香港的競爭力,和長期的穩定、繁榮,必須將人才集中在香港。」陳國基認為,香港本身的條件,對 於吸引專才移居,固然重要,但出入境手續繁複,或會窒礙他們來港。因此,他未來要著手在固有的政策上作 出改良,如簡化入境手續,以方便申請來港人士。專才輸港,刻不容緩,陳國基在訪問中,更不時用上「搶人 才」的字眼,他指全世界都需要人才,很多地方如新加坡、南韓等都是香港在吸納專才上的競爭對手。「要緊 貼社會和世界的步伐。一有任何變動,就盡快『搶』人。」

日本大地震後搶專才 日本 311 地震後,香港接到 300 多宗來港申請。一般而言,日本居民往常要用四至六個星期申請來港,但在 地震後,入境處將申請入境期縮短至兩日,以留住他們。他說:「我們在人才方面要爭取得很快,否則會失去 了對香港來說最重要的人才。」人才來港,他們或會在香港成立公司,可以創造不少工作機會,對香港的經濟 發展更有貢獻,並對優化香港人口起重要作用。他表示,香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如金融、文化、藝術、醫療 等專才,「只要是我們缺乏、而香港需要的人才,我們都會打開大門讓他進來。」

有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人,如李雲迪、郎朗等,被批只貪圖香港的出入境 便利,未有停留香港工作,對香港貢獻不大。陳國基認為,入境處正製造一個有利而方便的環境讓他們 來港;當批准專才移民來港後,願意在港定居就可以留下來,不用因為簽證過期等問題而要被迫離開。 他保證嚴格審批所有申請,不會輸入廉價勞工跟市民「搶飯碗」。

www.hksyu.edu/ourvoice 11


從小家教嚴厲 管教女兒亦然 陳國基出身與眾多上一代的人無異:童年居住屋邨,兄弟姊妹很多,父母都要工作,沒空管教子女,這 樣的成長過程不但影響他的人生,亦影響他教導女兒的哲學。 對很多現代父母來說,為子女選擇學校的顧慮很多,有些甚至搬到名校網,來個近水樓台。在舊社會, 許多父母卻認為管教嚴厲的學校才可以訓練小孩的自律性,陳國基的父母也不例外,選擇學校的考慮就 只有兩個:「第一,近屋企;第二,學校要夠惡,要有體罰。」最後,父母為他選讀下午校,原因是因 為下午校比較嚴厲。 但陳國基長大後開始疑惑學校裏的規範是否合理。 「在基華小學讀書時,被體罰的原因真是千奇百怪:小息鐘響後我們不能動,否則就會被罰簽手冊,然 後父母與學校都會打自己,談話和站不正又會被打,犯了規還會打兩次。」學校更會公開懲罰學生。「學 校會當眾宣佈自己犯了甚麼事,沒甚麼所謂的私隱。但我乖一點,所以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當領袖生, 被老師懲罰的次數已經算少了。」有人會質疑,嚴厲的處罰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陳國基坦言自己 不是教育專家,但他始終認為這種嚴厲教育的環境,其實也有好處。「學校管束得嚴謹可以令孩子的自 律性更高。」

循循善誘 言出必行 在嚴厲的教育下成長,陳國基不諱言對女兒的教導非常嚴厲。「她小時候要斟茶跪低,直到現在仍要斟茶; 吃飯時,她要先替我們挾餸菜才能開始吃飯。」他認為,香港的獨生子女如果不學會體貼他人,就會慢 慢變得自私。陳國基認為,對孩子嚴厲能夠讓她變得更獨立。「有一次,我責備女兒:『再不收拾書桌, 我便會把東西都丟棄!』五分鐘後,她依然不執拾,我便真的把書丟掉!」他說:「我要讓她知道我是 言出必行,而不是信口開河」。 女兒還是小學六年級生的時候,陳國基對於應否應入境處要求駐京三年感到矛盾。「這三年很決定性, 好與壞都決定於這三年,過了那段時間想反叛也反叛不了。」陳國基說:「當時我很緊張,常常跟女兒 及家人傾電話,第一個月談了萬多元長途電話費!」後來陳國基放假時多跟家人見面,對於女兒歇斯底 里的緊張態度,開始好轉。 女兒中五畢業後,陳國基不理會家人反對,決定將她送到英國讀書,好讓她增廣見聞。女兒兩年後回來, 見識的確增長不少。而即使兩父女相隔異地,爸爸都不斷在生活中為女兒「製造挑戰」。「去英國前, 她要求我替她買機票,第一次我便替她買了。第二次,她依然不肯自己買機票,我便特地將她由倫敦至 曼徹斯特的機票,買遲一班機,她在機場呆坐了足足四小時。到英國後,她便打電話給我大吵大嚷,我 告訴她,你找人做事就是這樣。從此以後,她就不需要我替她訂機票。」從收拾書桌到買機票的事情上, 可見這位嚴厲的爸爸對管教女兒的堅持,並付諸實行,循循善誘。 現在,陳國基的女兒在香港大學讀法律系,將來打算做律師或者進修。「我會給她意見,她想在那裏做 律師便在那裏讀,方便她就業就行了。」不過,這位爸爸叮囑女兒,若果要到外國進修,要特別注意幾 件事情。「第一,所讀的是否名校;第二,所讀的課程是否專業。如果只在外國讀普通學校和普通學科, 那不如回港。」陳國基說。「自小她也知道入讀好學校的好處,考試都很盡力。她讀書比我好,我自己 則一般。女兒比我更能幹。」陳國基說:「選法律是她自己的意願。她做任何事情都會跟我談,但最終 決定權會交給她。」 (2011 年 5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12


王維基 我未驚過

人要堅持冒險,即使大家 對將來毫不知曉,只要朝着自 己喜歡的事就不會錯。

領先引入光纖技術,打破網絡行業壟斷,王維基帶領香港寬頻成為全港第二大的網絡供應 商。曾在商業戰場上打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今日再披甲上陣迎接電視戰。在電訊行業打滾 了 20 多年,臉上沒有一絲疲憊,只有必勝的氣焰,一句「傻仔先會驚,我唔會驚!」又一 次為大衞與哥利亞之戰掀起序幕。 記者 : 莫志樑 李俊諺 何綺娜 何沛盈 攝影:張鶴智 電視台還未正式開台,王維基已高調招兵買馬,無懼閒言四出挖角,更選擇與勁敵無綫電視為鄰,於將 軍澳興建電視城。每每喜歡「玩鋪勁」的他,原來從小已經「有鋪癮」,喜歡當家作主,掌控一切。早 於 17 歲時,他已經一嘗創業滋味,開辦一間有 400 多名學生的補習社,月薪更高達四萬元。直到 90 年 代,原本不諳電腦科技的他,竟白手興家創辦城市電訊,挑戰當時網絡業的龍頭大佬-網上行,公然向 「小小超」李澤楷宣戰。對王維基而言,做不到老闆等同世界末日。「我很鼓勵別人創業,這樣才有絕 對的操控,喜歡行就行、企就企。打工很悲哀,因為一個打公仔無論幾叻,上面都有個老闆管你;除非 你跟老闆很合緣,抑或你找到個跟我一樣好的老闆。」

天生喜愛做老闆 王維基與李澤楷這對冤家,由電訊業鬥到電視。問到會否怕電視業競爭愈來愈大,他皺起眉頭,一臉疑 惑,「傻仔先會驚,我唔會驚!驚咪唔做囉! Sorry 你條問題唔 Make sense !」詞鋒銳利,眼神堅定。 王維基雖串,但卻串得起。的確,他率先引入光纖技術,打破網絡行業壟斷,帶領香港寬頻成為全港第 二大的網絡供應商。上過無數戰場,遇過無數對手,但每一次當他披甲上陣,就會不顧一切向前衝。這 位超有自信的老闆,成功令 140 位員工從某電視台(他們稱之為舊世界)跳到他的「新世界」。「我現 在叫編劇不要跟從舊世界的「賣橋」制度。在新世界,他們有自由開拍各類型電視劇。」但有權利亦有 責任,編劇要為自己的劇集收視負責,賞罰分明。王維基始終都是一個生意人。自信不是與生俱來。對 王維基來說,他的自信來自不斷的冒險。 「人要堅持冒險,即使大家對將來毫不知曉,只要朝著自己喜歡的事就不會錯。」王維基大半生在電訊 業打滾,接觸過不同的新科技,身份像是千變萬化。到今時今日,他依然是大家熟悉的「電訊魔童」, 一個要不停冒險為世界帶來衝擊的魔童。 (2012 年 4 月訪問 )

O U R

V O I C E 13


王丹 忘不了 回不去

當然是中國的家比較好, 那是我成長、熟悉的地方,但 現在回不去了。

八九民運至今已 22 年,有人選擇淡忘,亦有人每年 6 月 4 日到維園參與燭光晚會,悼 念亡魂。自稱「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的前民運領袖王丹雖流亡海外,不能參與其中, 但他推動中國民主的心依然堅定,沒有改變。回望過去,王丹對組織民運沒有一絲後悔, 他慨嘆新一代未能接捧﹕「年輕人關心國家,站出表達,是每個年輕人都應該做的。至 於做得好,做得壞;做得成功,做得失敗,這是另一回事。也許我們沒有成功,但我們 有出來做,這比年輕一代好,他們連做都不敢做。」 記者:李俊諺 吳百添 邱雅錡 張綺婷 攝影:張鶴智 在中國推動民主是一項艱鉅任務,王丹於八九民運中期接替吾爾開希,領導學生民主運動。及後民運結 束,中國經濟改革,逐漸發展成經濟強國,更晉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惟王丹不認為中國現況比 1989 年的好。他堅定地說﹕「當年的中國更好,思想更開放,人活得更自由。如果當初 ( 民運 ) 成功,就不 會如今天這樣。」 他直指一些覺得今天中國生活情況較好的人,並不了解歷史及實際情況,「現在富裕的只是國家,人民 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提升,社會矛盾加劇,國家愈來愈不穩定,都是當初政府鎮壓、沒有民主制度所造成 的。」王丹指,現時的中國更難推動民主發展,「當年有開明派,現在則越來越少,想在中國發展民主 教育更加不可能。」說時冷靜平淡,卻藏不住他眼中的一絲無奈。

革命非要推翻中共 茉莉花革命令非洲、中東政局變天,推翻獨裁君主,但要不少民眾陪上性命才能成就大業。王丹表示,「革 命」一詞常被人誤解為推翻執政政府,他現時目標並非如此 :「我不覺得革命就是暴力、推翻政府,是完 全兩回事。革命可以是思想觀念的解放,或增加人民的參與,其目標是建立一套規則如選舉、輿論監督, 之後讓人們決定哪個政府上台,哪個政府下台。」身在台灣,要推動對岸中國大陸民主,可謂隔岸救火, 王丹說﹕「隔了一層是個問題,但這是無奈的選擇,沒有辦法。」他表示不會再用當年激烈的行動去抗爭, 「我在台灣上街抗議中共政府有甚麼意義?」取而代之,他希望以知識救國,把自己的思想傳揚下一代,

O U R

V O I C E 14


故他現時於國立成功大學擔任客席教授。此外,王丹早前成立網站「華人民主書院」,吸引數百名內地 網民「翻牆」修讀課程,包括政治學、法治人權、國際關係等,把普及華人社會的民主理念呈現到中國 網民眼前。

若能回國甘願受制 自 1998 年以「保外就醫」為由離開,王丹自此不能再返中國,他感嘆﹕「40 多歲人,回不了中國,很 可惜。」流亡在外,只能靠父母定期到美國、台灣與他相聚,慰藉思鄉之苦。他坦言現時在台灣生活得 「非常好」,但仍盼能回國,「當然是中國的家比較好,那是我成長、熟悉的地方,但現在回不去了。」 王丹明白即使日後能回國,他的自由可能會受制,但仍願意接受,「只要他們願意,我也願意。但若不 能回中國,我會長期留在台灣,在大學教書及推動中國民主發展的工作。」

來港被拒不再嘗試 返回中國,對王丹來說是遙不可及,現在他連香港也去不了。一年前他欲來港悼念司徒華,但被拒入境, 王丹表示今年不會再來港,「明知是不可能的,還要去試嗎?」他對一國兩制已無信心,所以他到港教 書的計畫或因而泡湯。 雖說滿意現時生活,但王丹不諱言平日會感到有阻力,「有些人會和我疏遠,避免因此影響和大陸的關 係。現在中國強大,很多人都有這個憂慮,我是完全可以理解,但不會對我做成多大的困擾。」

香港不能死靠中國 談及香港特首選舉,王丹認為只是中央在背後任命,不是「真選舉」。他說﹕「香港有選舉嗎?香港要 的是普選,現有的都是假的。」他指普選原則是一人一票選民意代表,香港的民意代表只限於區議會和 立法會。 不少香港人認為中央政府不會容許普選特首,只好無奈接受,王丹反問﹕「有人把香港人每天鎖在家裏 不准『上街』嗎?」王丹批評香港人政治意識不足,不「站出來」爭取,他指港人應上街表達自己的聲音, 「只要他當一天特首,就在街上不回家,這個特首一天也坐不下去吧!」

香港人應上街抗爭 王丹指北京政府會感受到香港人「上街」爭取的壓力,撤回廿三條立法是個好例子,「當時怎樣爭取撤 回廿三條,今天就應該怎樣繼續去爭取。」他呼籲港人要力爭選舉權,「唯一辦法就是參與,抗議也好、 選舉也好、公民意見表達也好,都要有更多的人參與,但現在大部分港人只是一味的批評政府政策壓制 民主,民主素質只會下降。」 他又指中央政府的一些打壓行為,影響到香港人敢於表達自我的心態,「現時香港彌漫着一種自律的心 態,部分港人自動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與言論,這在民主社會並不常見,更近乎是一種倒退。」王丹 明白商人可能因利益而妥協,鼓勵新一代積極發聲,尤其是學生,「學生運動在民主進程上扮演很重要 的角色,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沒有工作的擔憂,所以學生應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被問到對香港學生 的觀感,他說﹕「我看不出香港學生太多的熱情。」

經濟並非唯一衡量 儘管中國的經濟走勢依然凌厲,但王丹警告中國的經濟泡沫終有一日會爆破,若香港持續依賴中國帶動 經濟,長遠來說是行不通的。「一個政府管治一個地區不應該只是發展經濟,還要人民活得好,有尊嚴、 有表達權利,這都是政府很重要的工作。只是以經濟增長來作為政績,不是一個合格政府。」 (2012 年 1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15


程翔 愛之深 責之切

因 為 情 意 太 深, 看 到 明 顯的錯誤就要出聲。

程翔因涉嫌間諜罪被內地判監,2008 年獲特赦回港後繼續從事記者工作,以批判性態度 監察政府。他強調對國家感情矢志不渝,即使曾由國宴座上客到淪為階下囚,他仍深信 因為愛國,才會痛心,才會批判。 記者 : 何沛盈 杜施惠 攝影 : 張鶴智 編輯 : 陸泳潼 微光穿透圍欄落到囚房中,困在獄中近百天的程翔首次接觸陽光,「我從來不知看到每天陽光已是上天 的恩賜」。程翔在港大畢業後,加入親中報章《文匯報》後扶搖直上,更曾一度被視為重點栽培的對象。 「以前經常出入國宴,還向太太埋怨食到厭,太太叫我別說這種話,會折福。果然有國宴飯不吃,去食 監獄飯。」坐牢的日子當然難熬,難熬得令堅強的程翔都不禁「反省」自己落得如斯田地,都怪犯賤所賜? 「到(坐牢)第 100 日時真的很後悔,我不斷反問自己為甚麼別人扶搖直上,自己就落得如斯田地,走 到監獄的死胡同。」當時落寞失意的程翔,竟有一刻覺得自己很失敗,甚至是「不知道自己做錯甚麼」。

自古諫者必歷劫 直到 100 日後,程翔卻突然釋懷。他自覺好比中國知識分子,經歷同樣的宿命。「觀看歷史,因為言論 而入獄,甚至招致殺身之禍的文人,比比皆是。想到這裏,自己的心較為舒服。」自從秦始王焚書坑儒, 「忠言逆耳」、「逆我者亡」,此等道理對中國人而言,可謂感受至深。程翔愛國,所以更希望打破中 國這個傳統而不健康的文化結構。於是,在沉默和發聲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中共長期的宣傳教育,令大部分人被這樣錯誤的愛國觀薰陶和同化。這也沒辦法,他們唯唯諾諾,唯 共產黨是瞻,所以我們更要搞清愛國不等如愛黨。」愛國、愛黨,程翔心裏分得清楚。「我對共產黨持

O U R

V O I C E 16


批判態度,批評執政黨正是愛國的動機。如果你不愛國,幹麼要批評執政黨?」

情意結深才發聲 然而,在那個普遍認為愛國等於維穩的社會裏,程翔的行為、想法,並非人人接受。但他反而認為,因 為愛國,所以才要發聲。他憶起在監獄的日子,家人首次來探訪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對家人說:「皆 因我對中國情意結太深。」程翔強調,愛國要以行動表現出來,即使會招人對付,只要看到明顯的錯誤 就要發聲。發聲不只是「靠把口」,他更會以文字逐一批判。勞心勞力,被人稱作「賣國賊」的程翔, 為的只是實踐他那份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時至今天,程翔仍堅稱當時無觸犯中國法律。不過,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斷言不會再交出涉案的電腦。 「如果有多次機會,我不會再這樣單純。但交出電腦正正反映出我的性格,君子坦蕩蕩。」即使天下太平, 盛世當中仍須有一位敢言愛國的真英雄,更何況是時值多事之秋?

香港應強調兩制 被外界認定為地下共產黨黨員的梁振英快將上台,程翔 認為黨員執政不是最大問題,關鍵是哪種黨員執政。「如 果是位具備獨立思維的黨員,而非對中央唯唯諾諾,做事 符合港人利益,黨員執政並不存在問題。」不過,他推測 香港日後的未來發展,在梁振英領導下,必定是一國多於 兩制。「香港人應強調兩制,否則就代表鄧小平提出的一 國兩制行不通。當年他提出一國兩制正正為了解決兩地水 火不容的政情局面,若然一國兩制有名無實,當初不如直 接取消好過。」

「六四必能平反」 「20 年來,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奇談怪論為當日的鎮壓辯護。好!但 20 年後,連中共的第三把交椅都提 出平反,連他 ( 中共 ) 都覺得那些歪理是 bullshit(垃圾),簡直是不值駁。」近期溫家寶總理重提「平 反六四」,程翔認為這表示中共高層已達成共識,需要檢討當年政府的鎮壓。「由現屆政府開頭,下屆 政府(習近平)就可順理成章走下去,不會產生過大的政治波動。否則習近平一上台就提出平反六四, 黨內的頑固派必定有說話。」

促釐清廿三條定義 梁振英在特首競選期間,斷言推行廿三條立法是勢 在必行。程翔對此並不反對,但政府有必要公開討 論並釐清國家安全的定義。「要知道國家安全不等 於政黨安全,國家安全與政黨延續性是兩回事。」 他形容,國家安全應是指「受外來勢力侵略」;然 而在中國,執政黨的安全卻等同了國家安全。「大 佬,幾時有人會保證執政黨能千秋萬代?做得好, 你大可繼續執政。做得不好,人民起來推翻你是天 經地義的事。愛國不等於要愛黨,所以攻擊共產黨 也並不等於危害國家安全。」 (2012 年 5 月訪問)

www.hksyu.edu/ourvoice 17


張劍虹

事事搏到盡

我不怕踢爆人家,慢慢行家 都覺得我『沙膽』。問到篤, 做到盡,總之夠膽你就登!

「問到篤,做到盡,總之夠膽你就登!」衣著低調樸素的張劍虹,斬釘截鐵宣示了他的 立場,說得擲地有聲,不禁令人聯想,這就是他扶搖直上的座右銘。張劍虹畢業後只消 十年,便攀上《壹週刊》總編之位,皆因他無懼官非,無懼權貴,事事去到盡,編採如是, 道德如是。由他當家的《爽報》,邀來才子講「咸故」,接獲投訴連連。「『咸唔咸』, 程度問題而已。香港也有砵蘭街,為何不封了它?」縱然千夫所指,仍在道德底線的臨 界點理直氣壯, 「沙膽虹」果然夠「沙膽」。 記者:莫志樑 陳敬陶 周海喬 攝影:伍楚燊 張劍虹現為《蘋果日報》及《爽報》總編輯。1983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其後加入《財 經日報》,開始廿多年傳媒生涯。「那時記者要一腳踢,由朝做到晚,人工不多,報業環境又差,為錢 一定不會做。」儘管如此,張劍虹還是繼續為理想打拼,數年間做了很多調查式財經專題,很快嶄露頭角。 1987 年《香港經濟日報》籌備創刊,找了張劍虹當財經版採訪主任。那年,他只在傳媒界待了4年。

十年當上老總 「做得好始終有人知,總會有機會。像過去幾年這行業有點慘淡,今年突然十分蓬勃,又電視又免費報。 人家創刊要挖角,如果你平日打好底,好機會自然多。」當《經濟日報》採主的數年間,張劍虹繼續以 調查式手法採訪財經新聞,成功吸引大量讀者,因此闖出名堂。1991 年,《壹週刊》創刊,在時任總編 輯的梁天偉游說下,張劍虹過檔當《壹週刊》任財經組編輯,再次當開荒牛。三年後,梁天偉轉任《壹 週刊》副社長,壹傳媒老闆黎智英就擢升張劍虹為總編輯,此時正是他畢業後的第十個年頭。 傳媒工作一向吃力不討好,不少行家埋怨工時長、人工低、沒前景,但張劍虹只用了十年,就成了《壹 週刊》的掌舵人,眼前成功絕非僥倖。「那時我跑很多記者會,一般記者只會圍着高層訪問,我連他們

O U R

V O I C E 18


的助手都打交道,始終有一天他也會升職,人脈就是這樣建立。例如任志剛 1983 年還是首席金融司, 之後已是金管局總裁,識於微時,資料來源就會多。」

多靈感靠疑心 獨家新聞不會從天而降,除了要人脈外,也要有新聞觸覺及靈感。多年前,大廚出身的黃坤是明珠興業 集團主席,後靠炒樓炒地發跡,當年明珠興業股價上市後翻了幾番,成了散戶愛股。有一次張劍虹訪問 黃坤,臨別時「大廚坤」對他細語教路,說明珠興業「抵買」。張劍虹聽罷其炒樓必勝之道覺得事有蹺蹊, 遂暗中調查箇中玄機。後來獨家踢爆明珠興業一些重大物業交易,買家全是黃坤有份的公司,點石成金 之道在於大玩財技。其後更發現有人不斷發行明珠興業場外認沽期權,當明珠興業價位高企時,發行人 便可穩袋巨額期權金。報道出街後,明珠興業股價大瀉 9 成,發行人以至股民都損手爛腳,一舖清袋。 如此精彩的調查式新聞,張劍虹做過無數次,靈感全憑基本常識。「做記者要觀察多一點,想想事情是 否合理,往往看似合理的事,其實有很多故事。例如有大陸富豪聲稱種蘭花致富,賺很多億,那其他國 家如荷蘭有沒有蘭花首富?為何只有中國才有?又問商戶種蘭花可賺多少,可能會問到以新技術種蘭花 有錢賺。總之要多一點懷疑,多提問,多觀察,common sense 就會強,靈感就會多。」 張劍虹說得眉飛色舞,此時資深傳媒人羅綺萍走過,叫了他一聲「劍虹哥」。原來,行內人多以「劍虹 哥」、「沙膽虹」來稱呼他。「所謂『沙膽』其實是指怕不怕做新聞,有人驚得罪主管得罪權貴,我覺 得報道真相怕甚麼被人告,怕甚麼律師信,所以我不怕踢爆人家,慢慢行家都覺得我『沙膽』。問到篤, 做到盡,總之夠膽你就登!」

執相執出教訓 《壹週刊》報道了很多其他傳媒不會報的內容,例如「李嘉誠之妻懷疑自殺」、樓盤缺點、揭露政府官 員施政失當等。這「夠膽你就登」的風格,令張劍虹領導的《壹週刊》銷量持續上升,站穩業界龍頭。 1991 年《壹週刊》創刊之時,發行 10 萬份,為全港最多讀者的雜誌,數年後其發行量已增幅超過 1 倍。 不過這種編採方針也使他惹上大小官非數十次。對於《壹週刊》曾多次被人質疑報道嘩眾取寵,過份渲 染色情,甚至誇張失實造假,這位總編輯強調,做新聞要有基本道德,不能太過踩界。「人要有良知, 色情與否只是程度問題,但一件事的是與非,答案十分確實,不能歪曲事實。」 張劍虹記得,有一次鄭經翰被人打至瘀傷,數天後張劍虹與他做了訪問。「那時大班(鄭經翰)說被打 當天,傷處十分深色,但訪問那天已淡了很多,我問大班有沒有拍下傷勢刊登,大班說沒有,對我笑說 自己調深點色,結果我們將相片局部調紅了就『乃嘢』,被人發現造假,此次之後我就引以為誡。」

嫌尺度未夠大 時至今日,張劍虹「做到盡」的作風依舊。貴為《蘋果日報》及《爽報》的總編輯,對於爽報近日接獲 不少不雅投訴,他說對社會的反應感到驚訝。「這個世界甚麼人都有,市場這麼大,新聞要大眾化才行。 社會有紅燈區,也有大學、郊野公園,香港有砵蘭街,為何不封了它?社會就是要多元化,我要登色情 故事就不用找陶傑啦,我找『骨精強』就可以,找陶傑是想多點文學性。我們起初覺得,互聯網令尺度 大了許多,報道的內容是否可以多一點呢?傳媒是否可以出點點界呢?不過現在我們都暫時修正過來。」 說到底,在張劍虹眼中,不論任何編採手法,最重要是不太過界。「讀者心中會有界線,例如狗仔隊去 跟蹤,總會有人說太滋擾,但最好不要過界。如果越過界線,就如有周刊當年刊登了疑似某藝人的艷照, 社會會有反彈。」事事做到盡,在臨界點前止步,也許這就是張劍虹的成功要訣。 (2011 年 11 月訪問)

www.hksyu.edu/ourvoice 19


方健儀

小女人

最好笑是有人說我是集體回 憶,嘩!看來我和天星小輪 是同類呢!

「多謝支持,後會有期,再見!」簡單十個字,為方健儀的新聞主播生涯畫上完美句號。 熒幕前,她是女強人,是最具公信力的主播,嚴肅的聲線、穩重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熒幕後,她是小女人,是柳俊江口中的「傻婆」,也是家中的「煮飯婆」。「轉工後上 班時間穩定了,可以多留在家中煮飯,我一直的角色都是家庭主婦呢!」小女人的大志, 配上專業的主播腔調,無半點格格不入之餘,竟是另一份感動。 記者:莫志樑 何綺娜 梁可瑩 何沛盈 黃文浚 職場上,蟬過別枝,司空見慣;主播離職,成為各界茶餘飯後之話題,卻是少見。方健儀(Akina)最後 一晚當主播,尾聲哽咽說出「多謝支持」,她說得感動,觀眾聽得動容,剪輯片段瘋傳社交網絡,名為「方 健儀晚間新聞大結局」。深得網民厚愛,Akina 既滿足又驚喜,「最好笑是有人說我是集體回憶,嘩!看 來我和天星小輪是同類呢!」 網民讚她是最有公信力的主播,皆因公仔箱中的 Akina,自信滿滿,聲線沉實,態度誠懇,具備當主播的 一切條件。2006 年她加入無綫新聞,翌年初已經兼任主播,事業平步青雲,從沒想過會受觀眾厚愛,一 切一切,她歸功於幸運之神。「我加入無綫不久,恰巧趙海珠辭職,之後老闆就叫我試讀新聞,過程都 算順利,慢慢建立信心,其實可以做主播都是好運,自信都是由經驗累積。」 過去 6 年,方健儀從沒有一刻鬆懈,全因她熱愛新聞工作。良禽擇木而棲,要忍痛告別最愛,難道新東 家待遇非凡? Akina 笑說:「其實轉工是想有一些新衝擊,我在無綫已是首席記者,再升會是採訪主任, 但我不擅長做支援工作,我喜歡出去跑新聞,一宗新聞由採訪到寫稿都是自己一手策劃,我喜歡這種『一 條龍服務』。我經常提醒自己記者才是正職,主播只是兼職而已。」

O U R

V O I C E 20


自認傻大姐 工作上,方健儀總是專業,不負公信力女主播之銜,但她絕非一成不變的死硬派,在熒幕上使出「龜波 氣功」,便是她的鬼主意。「多謝袁生(袁志偉)讓我可以突破這個框框,那次報道『龜波氣功』是忽 發奇想,當時都會掙扎會否被上司責罵,但我覺得一宗新聞會不會令觀眾記得,是靠主播的報道手法, 有時可以帶點輕鬆,當然要視乎新聞性質而定。」 該報道幽默之餘,不失客觀,觀眾受落,將片段剪輯改圖再廣傳,是為一則趣聞。Akina 沒有擔心形象受 損,反而大讚網民有創意。其實,嚴肅的面具背後,Akina 總是大情大性,嘻嘻哈哈,與熒幕上的她南轅 北轍,親朋都知她是傻大姐。「有次與柳俊江夫婦同行,他太太問:『這是方健儀嗎?』柳俊江說:『對, 她是傻婆一名。』」方健儀雖有點不屑,卻無法否定他的評價。

甘願煮飯仔 要數她在無綫最大的得着,非結識到丈夫莫屬。2010 年 10 月 10 日,她和任職無綫工程部的洪楚恆結婚,當時各大媒 體紛紛追訪,甚至丈夫的背景都被起底。很多人認為以她的 學識和美貌,一定不乏公子哥兒追求,她卻說:「與更強的 人在一起,可能會火星撞地球吧!我認為兩個人相處不是要 比較誰是最強,就算我問他覺不覺得我很強,他都會說:『當 然不是,你是個傻婆來的』。有次我在公司工作,叫他等我 一小時之後一起回家,結果他等到凌晨 3 時,我問他有沒有 生氣,他說:『工作要緊嘛!』他就是默默支持我。」方健 儀的雙眼已通紅,淚珠不斷滑下,這一刻,小女人的感性徹 底擊敗女主播的理性。 「我好眼淺的!」Akina 又哭又笑的說。「工作是很累,但工作完了,一打開門口,見到自己的家人,見 到這是我的家,那就甚麼也不記得了。」小女人畢生的大志,除了是戒指這小玩意,還有一個幸福的家 庭。「我一直都是小女人呢!家務都是我做的,我的角色是家庭主婦。我們有想過生小孩,但這不是我 轉工的原因,現在我連自己都未可以照顧得好,不是合適的時間生小孩。不過新工作的上班時間較穩定, 可以抽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多為我先生煮飯。最近我先生愛上研究紅酒,他提議我去學法文,這樣就可 以幫他看看酒瓶上寫甚麼。」甜絲絲的笑容說不盡 Akina 的幸福。 「我和他好似齒輪一樣,互相補足,他是電腦、電器的專家,這些我都不在行,都要依靠他。他很順得 人,又很細心,簡直是這個石屎森林裏的絕種生物。」鏡頭前,她是一個無懼風浪、勇往直前的大記者; 鏡頭後,她也是一個需要家庭為她遮風擋雨的小女人。

後記 訪問那天,身穿 T 恤牛仔褲、毛靴的方健儀, 與平時的套裝打扮相比,的確年輕得多。 「在 街 上 有 觀 眾 見 到 我 都 說:『 真 人 原 來 這 麼 後 生!』其實我真是很年輕!」她哈哈大笑。兩 小時的訪問她滔滔不絕,說愛情,她可以很感 性;說工作,她會突然很認真。如果觀眾喜歡 電視上見到的方健儀,我肯定你會更喜歡鏡頭 後的方健儀。 (2012 年3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21


羅綺萍 噴火龍火燒微博

別人傾向同情弱者,若果 我以資深行內人的身份去罵一 個新入行的小記,吃虧的還是 自己。

前方一個高個子的女人走來,她眸子很大,與人對望時極有一種懾人的氣勢。這不是刻 意褒獎,曾與她相處的行家,相信對此深表認同。她是羅綺萍,行內人稱「噴火龍」、「羅 綺」,在香港財經記者中極有名氣,也極有火氣,而這團火逐漸蔓延至新興媒體--「微 博」。 記者:張紫茵 郭穎欣 劉雪霞 攝影:伍楚燊 羅綺萍(羅綺)23 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由採訪社會新聞,走上政經新聞之路;由香港報紙, 走到中國大陸的網上新聞世界,更當上微博財經顧問。今天她貴為華富財經執行董事——她戲稱為「一 個小小管理層」,但仍然放下身段,堅持記者工作。前陣子,她才以騰訊之名,採訪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 的確,正如她所說,有 20 多年經驗的新聞工作者,還跑在前線,兩岸三地屈指一算,可沒幾個。

年少氣盛愛噴火 說起羅綺,不得不扯上「噴火龍」3 個字。這 3 個字不難想像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態度,因為噴火的龍通 常十分邪惡,而給噴到一臉焦頭爛額的人最可憐。早年她任財經記者時,對人對己要求甚高。但行內記 者卻喜歡駁料,在記者會上有聽不懂的就問行家。有一次在中銀記者會後,一位稚嫩的晚輩問她「駁料」, 說他不懂普通話聽不懂會上的內容,羅綺即光起大火,噴得那後輩目瞪口呆﹕「你唔識普通話 做 咩,返 去問你採主啦!我又冇爭你錢!」 要解釋為何羅綺火氣如此盛,這純粹是因為她很喜歡記者工作,愈喜歡就愈焦急,繼而會對身邊的人和 事都有要求。當羅綺人生閱歷漸豐,這種火氣慢慢減退。特別是在她步入生兒育女階段,羅綺懂得了解 別人的不足,亦承認當年對待新人時真的欠缺耐性。「我教仔時學會 6 個字-『唔緊要』、『慢慢來』, 我個仔今年已經 13 歲;現在對住那些新人,我也懂得說『唔緊要』和『慢慢來』。」

O U R

V O I C E 22


她說:「若果今天遇上當年的情境,我一定不會像之前那樣『噴』那些小記者,改為婉轉拒絕他。別人 傾向同情弱者,若果我以資深行內人的身份去罵一個新入行的小記,吃虧的還是自己。」 若果你以為羅綺由「噴火龍」變為「滅火龍」,就大錯特錯。羅綺的火從沒有熄滅過,但要噴發的對象 全換掉,不噴新人,但噴所有內地社會不公正的事,由報紙跳到網上世界微博,實行「馬照跑,火照噴」。

網民不愛看財經 羅綺於 2010 年 4 月正式投入微博的世界。其實,當初是騰訊著羅綺開微博,希望她擔任內地網上財經 節目主持人兼記者之餘,順道寫一些財金消息。可是,她最受歡迎的微博卻與財經扯不上半點關係。「現 在我談財經的微博只有一百幾個轉播,但講社會民生的,就有幾千幾萬個轉播。比如前陣子我發一個有 關 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評論,這些重要事只有百多人轉播,但我早前跌倒的微博, 竟有逾千人轉播,連騰訊控股主席馬化騰都留言『好心態,好文采』!」 不過,她發現微博可能是大眾傳播的未來,各地普通網民溝通交流的平台,接觸的是 ordinary people(平 常的人),藉此可以看到全國 32 個省份發生的事。羅綺從前做記者時,完全未曾涉獵到如此深入的層面。 7 月時,一名來自杭州網民發出「尋找失蹤大伯」微博,內容大概是有失蹤男子的描述、家人聯絡電話、 酬金等等,希望羅綺代為廣播。結果,在她微博的影響力下,一呼百應,有 4 萬多個轉播,羅綺以其 在微博上的影響力協助尋回大伯。還有,最近有農民種的青蘿蔔賣不出,快要爛掉,亦借她的號召力一 用……

噴火引百萬粉絲 她亦為溫州動車追撞事故激動起來,發表「十問溫州動車劫:一、動車不防雷電擊?二、前車不動,後 車不知?三、為何不疏散乘客……」,若她從前看到這個情況,一定會「大噴特噴」,把那些官員罵得 一臉羞愧。今天她仍會罵,但平台已轉為網絡。這種火氣讓她吸納一批粉絲。至今,她的微博已有 130 多萬粉絲了,在騰訊微博、在香港人而言,是既了不起且難得的數字。 百多萬微博粉絲,來自五湖四海,斷不會每個都認同自己所有言論,總有人出言攻擊,總有人想挑起罵 戰。即使自信從來沒有錯罵過人,羅綺萍仍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與比自己低的人打口水戰」,盡量控 制自己,不會經常在微博上噴火。 但噴了這麼多年,總難完全收歛。例如一次有微博粉絲留言:「羅姐姐,如何能做一個好記者?」羅綺 萍簡單回了「別問空泛的問題」,卻從嘴邊漏出火焰來。有人看不過眼,斥她傷害虛心學習的後輩云云。

傳媒業青黃不接 羅綺萍:我想複製多幾個自己 說到傳媒生態,她又忍不住噴火,她形容香港的媒體屬 M 型,中產階層凹陷,2 至 4 萬元的職位少之有少, 「很多老總請人,最好兩萬元以下,要會行會走會飛會跳樓!」所以很多新入行的記者都捱不住,三五 年便轉行了。 留不住舊人,以致媒體架構出現斷層,她眼見身邊不少同事年資不過年半,經驗太淺,但現在的金融世 界比 10 年前複雜,記者卻比以前 naive(無知)得多。她笑說:「我想複製多幾個羅綺萍!哈哈哈哈!」 她直認這一行是辛苦工,有形收入少,無形的收入卻很豐盛,而現在的人 重 前者多於後者,她反而追求 無形的知識多於有形的財富,「像別人貪錢般渴求新聞」,錢足夠糊口就可以了。 (2011 年 11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23


郝鐵川 為自己大平反

我 就 是 發 表 自 己, 行使我言論自由的 權利。

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在中聯辦內,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卻在這民怨極深的時刻,挑起 港人情緒,批評港大身份民調不科學,惹來干預學術自由之嫌。本報深入中聯辦,獨家 專訪郝鐵川,他為自己平反,認為發表言論只是捍衛自己的權利,其個人對負責民調工 作的鍾庭耀甚為欣賞,隔空讚揚對方有風度。郝鐵川謂,兩地矛盾源於發展步伐不一, 相信通過理性討論可重塑和諧、包容社會。 記者:周家誠 林佩怡 羅嘉倩 一個多月前,港大有關身份認同的民調鬧得熱哄哄,指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創新低。郝鐵川其後 於報章撰文批評「某機構的民調一直為政治利益服務」,更質疑鍾庭耀的民調不科學、不合邏輯,怒斥 「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請問是哪國人?」。他解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人亦包括了香港人,兩者 是互相包容的,不能分拆作答,他更說:「我們不能夠去問,你的媽媽是不是女人,你的媽媽是不是人, 沒辦法問,她既是人,也是女人,沒辦法在中間選一個。」 身為中聯辦官員,郝鐵川這次多番批評港大的民調,難免被認為干預學術自由,他回應:「我就是發表 自己,行使我言論自由的權利。」對於負責民調的鍾庭耀,郝鐵川表示自己不認識他,只有透過傳媒隔 空對話。「我是對他(鍾庭耀)提出的這點有異議,對其他民調我是贊成的。」 他表示非常尊重鍾庭耀,而近日鍾庭耀籌得足夠資金舉行網上一人一票選特首,郝鐵川認為他已再三強 調此舉非挑戰憲制,亦表示這是他個人的決定。 郝鐵川認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愛國愛港,但有網民堅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稱這只是極少數人。他 又謂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人對國內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因此絕大部份內地同胞對港人充滿敬意,更 稱:「絕大多數同胞覺得香港人文明,講禮貌,質素高,是內地絕大多數人的一致看法。」

O U R

V O I C E 24


他認為香港人雖然對社會有很多意見,甚至不滿,但他卻為身在香港感到自豪,「有些是對這件事不滿 意、對這個人現在不滿意,可能對他另一件事滿意。譬如說曾蔭權,那時在菲律賓人質挾持,派飛機把 香港被人挾持的人質用飛機接回來,你不滿意嗎?很滿意。我那次看報紙,也是很讚揚啊。」

勿讓外國人看笑 對於近期的中港矛盾,郝鐵川都認為問題不大,只是兩地交流的時候有狀況出現,「就算在內地,有人說: 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下級;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鄉下人;廣東人看外地人,都是窮人,所以地方與地 方之間就有各別不同的看法,這些很正常。」 他指出,兩地人均 GDP 差異伸延至文化、思想與生活習慣等範疇上「香港人均 GDP 三萬四千多美金,內 地人均 GDP 才三千四百多美金,經濟發展差距較大肯定容易有不同感受」,甚至理想化地認為「通過交 流可以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他更用談戀愛來比喻中港關係。他認為在戀愛當中,肯定會有矛盾,若 是真心相愛,問題總歸能解決的。 郝鐵川多次強調兩地政府可通過協商解決目前困境,「我覺得內地跟香港有兩種相處法,一個天天吵罵, 一個互諒互讓,但中國人有不同觀點應座下來交流,不要劍拔弩張,讓有些外國人看笑話。」

特首戰不便插手 特首選舉進入最後直路,各候選人各出奇謀,烽烟四起,郝鐵川婉轉表示其身分不宜發表任何意見,但 多次強調「緊急狀態下,媒體有責任幫政府維護公眾秩序和公共利益,其次才是監督政府。」被問到會 否覺得本港官場文化悄悄起變化,他認為難以一概而論,但表示為官者必須以民為本,「每個人選擇不 一樣,最基本是要為社會貢獻,為人民服務。」

「雙非嬰是福不是禍」 雙非所帶來的,是港人下一代的生活問題,香港媽媽慨嘆床位成為最搶手的香港「貨」,郝鐵川首次承 認政策低估實際狀況。他表示政策出台時香港出生率低,每年安排一定數量孕婦來港讓醫院有市場,長 遠更可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但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本來是有計畫的,現在變成超計畫,超 額了。」 但他認為這「是福不是禍」,面對人口老化,雙非嬰可為香港帶來新力軍,更可令香港的醫院更有市場。 「制定孕婦配額來香港生孩子,也是出於好意。上海人口也出現負增長,結果有幼兒園招不到學生要關 門,那後來怎麼辦?就把外地人的小孩也可以到上海,來唸幼兒園,否則幼兒園就會關門。」 至於港人甚為反對的粵港自駕遊,郝鐵川認為現時每年來港人數多達 4000 萬人次,若實行自駕遊,每 年只有幾十輛車從內地到香港來,發生糾紛實在是微乎其微,他說:「來幾十輛自駕車來旅遊,那就每 個人會違反交通規則?那這個不一定。另外你說內地這個汽車的排放量標準,可能是跟香港不一樣,但 你可以規定嘛,符合這個香港的排氣量才能進香港,這些都是可以商量解決的。」

我有做好呢份工! 來港 3 年多,郝鐵川自問有做好「呢份工」,每天都和傳媒茶敘,能喊得出各個記者的名字,與他們交 流的經驗尤其深刻,「我說我的,他批評的批評,大家還是交流,和而不同呀。」他曾說過做官應有「往 上做、往下做、往後做」的心態,如果讓他選擇,他會選擇「往後做」,回母校華東政法大學教法律。「我 不能老佔着這個位置,要流動才能給年輕人位置,我走後就可以提拔別人,那不是挺好嗎?我個人是非 常喜歡早點放我去教書去啊,我很想回大學教書呢。」 (2012 年3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25


施永青 是運氣煉成的?

我成功, 要相信自己『唔 係咁叻』,這樣才會謙虛,才 懂得甚麼是來之不易。

「嗰個施永青啊,死好命,應該將佢拎出黎打靶,分佢啲家產。」依然有人這樣說。的確, 他也認為自己是死好命,成功靠運氣。創立中原地產的施永青如是說:「我成功, 要相信自 己『唔係咁叻』,這樣才會謙虛,才懂得甚麼是來之不易。如果你說靠我本事,隨時又可以 創業,那你就不會珍惜以前跟你一起工作的人之間的緣份,亦不會懂得謙卑,所以你問我有 沒有運氣,我一定說有,因為我成功了,我一定要相信是運氣。」 施永青的成功是運氣,沒有奮鬥及拼勁——只要他一直相信,他就會懂得珍惜現在一切。 記者 : 周家誠 劉雪霞 張仲汶 社會以金錢來衡量成功,施永青應該攀得上邊,但不要忘記,他 28 歲前是孑然一身的小伙子——3 歲來 港,20 歲中五畢業,往後 8 年搞工人運動,28 歲的他甚為潦倒。 踏出社會後,他第一份工作是當新昌建築公司的 Office Boy,負責交件、影印。「做這份工有甚麼出色? 可以學到甚麼?」所有人都不禁問。但小伙子沒有想得太多,認為用心認真地工作,總會有回報。一切, 只是心態問題,那些年,香港人都是這樣熬過來。「我這份工多好,可以接觸到公司不同部門的人,又 知道公司的組織架構,例如哪一個部門起草、批核、執行。我送文件出去時,又知道地產公司賣樓要去 地政署,買地要找人畫圖則、找律師樓起草法律文件……怎會沒有東西學?」施永青伸伸懶腰,回憶那 段光陰。 這位 Office Boy 對公司運作如此了解,未必無因。他甚為蠱惑,幫上司影印時,每每按多一次「影印」留 備份給自己細讀,「公司文件在我手中影印沒法 Confidential 嘛!」碰巧又遇上懶惰的秘書小姐,吩咐他 處理文件。蠱惑的年青人二話不說,看光文件的內容——建築合約、買賣合約、批地條款等。「現在我 的地產知識,都是那時候學回來。」

O U R

V O I C E 26


闖地盤發現訂錯價 Office Boy 某次偷窺到「洪水橋柏雨花園」的新盤價目單,順手拈來,全是數字看不明白。求知慾盛,施 永青忽然很想知公司是怎樣訂價,如何斷定便宜及貴。就把價目單偷拿回家,但研究數小時仍不得要領, 於是把心一橫,到實地研究訂價。 烈日當空,施永青到達時,發現樓宇還未蓋好,嚴禁外人進入,又有看更把守。老遠來到洪水橋的他左 思右想,想闖入去,又怕闖禍被人家告;不闖入去,就沒法得知那價目表上之一二。 那一刻,他想起從前到辦公室找任職經理的舊同學時,裝束襤褸,遭他上下打量,又給接待員白眼;又 想起自己甚麼也沒有,一副失敗者的模樣……心中一時忿懣,就拐個圈從後爬圍街板進去。「我舊同學 工作 8 年上了管理層,有房坐、有靚女秘書,我要追上去就要賭一把!」 星期日工人休息,施永青就潛入地盤逐層樓看景觀、方位,研究價差;發現前方樓宇阻隔影響景觀,價 錢卻未有反映,「柏雨花園」很可能訂便宜了;他再到其他發展商示範單位研究,更印證了自己的觀察。 「你說這是不是機會?公司賺少了。我就漏夜寫 Proposal 給老闆。如果先給公司發現的話,我的意見就 沒有意義了。」 但完成 Proposal 後又有難題:如何交給老闆?他左思右想:「交給秘書最沒有把握;交給自己部門經理 他又會懷疑。難道我說『上個禮拜我撳印刷機撳多咗一嘢』?萬一他質問我『你有沒有撳其他嘢』怎辦? 還有他如何跟大老闆說?不會是『對唔住啊,我上個禮拜俾你份 Proposal 唔得架,我隻馬果份仲正啊』? 當然不可能,『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去停車場等候老闆,親手交 Proposal 給他。」 那一役,施永青替公司省了 100 萬元,可人工沒有升很多,只是由 700 元升至 1,100 元,「我幫你賺這 麼多錢,你就加我幾百元? 加到我子子孫孫都未加完啦!但人事部說計百分比的話已經加得很多,我『唔 啹(不爽)』。」

辦公室小子創中原 施永青的才能不能發揮,他亦沒法屈就。離開公司後就與朋友王文彥合資 5,000 元,租一張木桌建立「中 原地產」,一個月後生意就回來,不用再合資。「那時候我懂得介紹最便宜的盤給炒家, 他們都跟我買。」 Office Boy 學的訂價知識總算沒有白費。 但 1982 年中英談判膠着,又遇上石油危機,息口飆高至 22 厘,令建立初期的中原地產「拍烏蠅」。「你 沒遇到困難,你不會變。」他說:「生意好的時候,你做甚麼都搵到食。」施永青把心一橫, 決定改變策略, 不做大屋苑,集中火力主攻偏遠的愉景灣。 「初初選愉景灣是因為它遠,坐飛翔船來回都兩個小時, 船費很貴, 沒有人肯做。」人棄我取,施永青 說:「OK,沒人肯做我做。其他大公司僅放一個人做愉景灣,我就 5 個人做,係 5 個人打 1 個,所以每 一次都打贏。我們就將所有盤『起晒』出來,逐層去拍,找到最便宜的樓盤,客人就會幫襯你了。」愉 景灣一役後, 中原地產打穩基礎, 奮鬥故事到最後, 大家也猜到。施永青說: 「公道自在人心,賴運 氣失敗的人,通常都是失敗,信自己所得一切是運氣的人,通常都會成功。」 訪問到最後, 施永青微笑問記者:「你們有沒有未罵我的現在要罵?」採訪室內哄堂大笑,退休後的他 好像豁達了一點。 (2011 年 12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27


吳志森 無悔卻無奈

現 時 的 港 台 節 目, 除 了 喧嘩,還是喧嘩。

香港有一位喜歡論政的「太后」,臉上的脂粉,藏不了他的陽剛氣,更擋不了他一句又一句 對時弊的冷嘲熱諷。在這個因沉默和冷漠而 dying 的城市,他成了犧牲品,被逐出宮外。有 人為他抱不平,可他對宮內的勾心鬥角已了無興趣。他,就是吳志森,卸下了脂粉,憂心的 仍是人民的福祉和未來。 記者:王麗容 郭豪揚 攝影:張鶴智 編輯:嚴潔盈 洪家昇 就這樣,吳志森(森哥)告別了港台 10 年的烽煙生涯。記得 2004 年,鄭經翰、黃毓民、李鵬飛被商台 叮走,刺激了香港人的神經,紛紛遊行聲援名嘴、譴責商台。這次森哥同樣無理被叮,一向敢言的香港 人竟沉默是金。零碎的抗議,猶如一塊小石丟進海中,幾圈漣漪過後,無影無蹤。 縱分手未絕情,森哥仍惦記港台的點滴,說到剛分手的「舊情人」,他本來輕鬆的語氣立即變得凝重,「我 個人希望聽眾在聽畢我的節目後,至少知道吳志森的看法,他們不一定要相信我,反對也可,最少能帶 出一些資訊或感覺。但現時問題在於港台節目正推行四化:去政治化、去尖銳化、去稜角化和去個人化。 四化令節目淡如清水。你喝過水後,不會記得自己在何時曾喝過水,因為水淡而無味,根本不能帶給你 甚麼感覺。現時節目有太多嘉賓,除了喧嘩,還是喧嘩,根本沒有主題和中心,所以難以建立印象。」 即使能言善辯如他,面對如斯局面,也只能無奈概嘆:「我實在沒辦法,我不能改變甚麼。」

O U R

V O I C E 28


只為蒼生說人話 森哥大學時代主修生物學,甚麼細胞分裂、光合作用,與大眾傳播風馬牛不相及。令他萌起當傳媒人的 念頭,全因一份為弱勢社群發聲的使命感。明知是豬頭骨,30 年來他從不後悔。「傳媒是我的終身職業。」 森哥眼神堅定,不甘香港死於沉默。 他一直在報章雜誌上撰稿,發聲的平台從不局限於港台。只是,失去了電台這個出氣孔,餘下的就只有 文字了。「見步行步,我對自己的工作不太擔心。」然而,森哥仍希望能繼續扮演社會治療師一角。 「曾有少數族裔朋友遇到不平,要求傳媒報導時竟要苦苦哀求,全因他們無市場,香港人覺得這些事並 不重要。」 因此,他一直將自己的節目定位為「voice for the voiceless」,希望為無能力發聲的人發聲。「有時在街上 遇到聽眾,他們很熱情說:『聽完你說,我舒服了許多,你說了我要說的。』其實我沒有解決問題,但 他們認為有人說了就等於解決了,原來真的有用。」 他的一舉一動,別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森哥在港台的最後一天,不少曾被訪的團體均前來替他餞行。 有同事贈他一句:「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令他感動不已。

傳媒經歷忘不了 然而,霎時的感動不足以令「傳媒工作者」成為令人豔羨的工作。「鐵腳馬眼神仙肚」太老調,還得應 付薪金微薄、朝 10 晚 12、休無定時。森哥認為,做傳媒不能升官發財;但新聞行業卻能給予一些、其 他行業不能給予的豐富經歷。 「我仍記得那次採訪張學良的每一個細節:如何得到該消息,如何到達採訪地點,如何進行採訪,甚至 在前一晚看書惡補『西安事變』的經過。當時我年紀尚輕,30 出頭,又身在台灣,採訪當天我們帶齊裝備, 幾經轉折到達一座禮拜堂。禮拜儀式過後,張學良徐徐走出來,那時他已是一位 80 多歲的老人,他面前 有數級樓梯,我上前想扶他一把,但他竟然撥開我的手。那時我才意識到,他是一位老軍人,有軍人的 尊嚴。」談起往事,森哥娓娓道來,嘴角微揚。 「若不是投身新聞界,有些人,有些事,我一生也經歷不到。正因這些人,這些事,令我覺得自己的人 生更豐富。這些經歷,並不能與金錢掛勾。」 回望那些年,拿甚麼形容自己的傳媒生涯?說話一向爽快的他思索良久,才笑笑口說:「有喜有悲、無 憾無悔。」說罷,他拿起水杯輕輕搖,凝視着那起伏不平的水面,又想到了甚麼?

溫暖家庭作後盾 「我爸爸吳志森依家唔得閒聽你電話…….」當致電森哥約訪問時,話筒傳來的竟是一把甜美可人的聲音, 不用想就知道是他女兒的聲音。細心發現,原來不論是電話的留言錄音,抑或是森哥工作用的卡片,都 有他女兒的痕跡。 「昨晚才一起做蛋糕,做了兩小時,都挺好吃,不過對我而言是過甜。」有女萬事足,甜到漏的森哥不 忘曬命。今年的聖誕、新年等假期,森哥都不用上班,多了時間陪家人,可算是因禍得福。「對我來說, 家庭很重要,是第一優先,是我的大後防,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援系統,是動力來源,我的所有都是從家 庭而來。」把家庭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是森哥最重要的任務,港台好、甚麼台也好,在家人面前,都要 靠邊站。 (2012 年 2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29


于燕平 前特首御廚的糖醋人生

曾蔭權今年落台, 所以我今年回來!

入廚逾 40 多年的于燕平,曾任曾蔭權的家廚,有「御廚」美譽,初嚐事業甜美之果; 卻因一場「超時補水」官司,與曾蔭權鬧翻,避走內地求生,箇中辛酸不為人道。十年 光境匆匆過,于燕平的經歷就像上海老家的名菜――「糖醋魚」一樣,輕嚐一口,甜甜 酸酸都許多。前老闆曾蔭權離任在即,于燕平密謀復出:「曾蔭權今年落台,所以我今 年回來!」十年前的「糖醋魚」今天游回來,鮮味尚存? 記者:黃嘉寶 黃文浚 編輯:任穎琪 黃婉儀 人稱于師傅的于燕平,90 年代離鄉到港,手拾 2,000 元打天下。能煮出一道道醉倒達官貴人味蕾的佳饌, 靠的不只是一雙巧手,更是他對烹調的熱誠。18 歲拿起鑊鏟,當上了廚房學徒。適逢 97 回歸,經濟不景、 失業率高企,湊巧前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聘請私人廚師,眼見好工難求,于燕平放膽一試,怎料成功當上 了「御廚」。

甜 當「御廚」為他帶來的榮譽感,于師傅現在回想起來也津津樂道。憶起當年,一天內應付 17 人份量的自 助餐、24 人的酒宴。他更獨力擔起總廚大樑,二、三、四廚的準備功夫也全落到他身上。相較於其他一 級食府,招待英國高官、內地政要、香港名流不是容易的事。「我在酒店工作,炒菜便炒菜,其餘的事 情的都不用管,當時香港一等富豪全都嚐過我的廚藝,這些機會在別處求不到的。」古時御廚侍奉九五

O U R

V O I C E 30


至尊,稍有不慎則人頭落地,廚師都得拼命幹。要成為御廚, 不單要有一、兩道招牌菜傍身,更要懂得烹調世界各地的佳 餚,于師傅認為多大的本事都是逼出來。「財政司司長聘請 資深廚師,要懂中菜、西餐、日本菜、小食、點心、甜品…… 要懂(烹調 ) 宴會(菜餚 )。」要得「御廚」稱號可不容易。

酸 以為有個鐵飯碗,生活便會好起來,可惜事與願違。2000 年,于師傅被提前終止合約,展開了一場與官 對峙的法律鬥爭,他控訴政府行政署沒有補回超時工作的薪金,最終雖取得 公道,奪回拖欠補薪,但無奈贏了官司卻敗壞了聲譽。 往後的日子他處處碰壁,不僅沒有達官貴人願意出手聘僱, 更受江湖人士逼勸,寸步難行之下,他毅然離開這個 彈丸之地。避走內地十年的時間倒不是白過,神州大 地富豪如林,揮金如土,他見識得著不少。不過于師 傅始終鍾愛香港,2011 年他又回到這片土地:「曾蔭 權今年落台,所以我今年回來!」

鮮 如果你們在巴士留意一下電視,就看到于師傅與車淑梅的煮食節目。精力充沛的他現任《有營廚藝》烹 飪中心導師,以「特手廚神」打響名堂。熱愛青年人相處的于師傅,喜於課堂上分享人生經歷,與學生 們邊煮邊講。他傳授的不單止是烹調秘技,還有專業廚師的職業道德,他表示烹調每一道菜都講求衛生 和用心:「烹調食物給客人就如給家人、母親一樣。」 于師傅教路,能煮出一等一的美食,廚師先要「能嚐」。要體力與腦力並重, 試味是最後一關。煙酒會使味蕾變麻,吃蝦、蟹容易割損舌頭,久而久 之使味覺變得遲鈍。 廚師的味覺就如品酒師的一樣重要:「我說好吃便一定好吃!你說 不好吃,(是否真的)不好吃?因為(你的)味覺已變差了!」入 廚 40 載,于師傅都煙酒不沾,避吃蝦、蟹,就是為保味蕾的敏感 度。 堅持專業態度,不是因為老闆是曾蔭權或內地富豪,只因為打從心 底裏對食物的尊重。敬業樂業,難怪「糖醋魚」10 年後仍鮮味常新, 風味不減當年。

(2012 年 4 月訪問)

www.hksyu.edu/ourvoice 31


林奮強 不想香港死

未 來 黃 金 五 年 只 剩 下 兩 年, 一錯失契機, 將盛極而 衰, 我不想香港死於安逸。

天生慧眼看穿樓市,本可以涼浸浸嘆冷氣兼坐享其成,行會樓王林奮強放棄瑞銀高職,選擇 手執燙手山芋,走入熱辣辣的 「梁特廚房」。「我不想香港死於安逸。」政府辣招出台前一 周,林奮強受訪時,仍然意氣風發,手中握實拳頭,話中帶着一份執着。言猶在耳,樓王卻 出師未捷先 跣腳。「入廚」半年未夠,他因政府辣招出台前賣樓,有偷步之嫌捱批,再連番 口誤自焚,只好暫且退下火線。此時此刻,想起有人劏房避稅酒駕樣樣齊,如今相安 無事繼 續「從梁」,只好嘆一句:政壇,不是樓王主場。 記者:陳君沛 林佩怡 陳盈瑋 張明彥 攝影:梁可瑩 編輯 : 莫志樑 杜施惠 鄧麗婷 自去年辭任瑞銀環球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後創立「香港黃金五十」,林奮強就一直與他口中的「九小福」 (來自不同大學的畢業生)撰寫香港未來發展的研究報告,目的是希望港人珍惜未來 50 年的黃金 5 年。 做研究,找出方向,有私心亦見大道理。「我真的不想下一代活在衰落的香港。香港好,子女生活就更 好。」 梁班子常說做實事,但新政府由未上台到現在,誠信最為人詬病,好生活與否,香港人只敢奢望,不願 相信。林奮強沒有多想,自言本着行義精神,在新政府上任 4 個多月後,加入行政會議。「有次交流問 大陸政府,興建公屋要多久,得到的回覆是 7 年半。香港的私樓一般只需 5 年半就可以,7 年半,難以 置信。」

O U R

V O I C E 32


谷氣,只因落實房屋政策效率太慢。 走入熱廚房,就沒法回頭。林奮強記得,梁振英曾輕視他的意見,但他仍對梁振英信心十足,不離不棄, 忠臣忠君愛國,哪怕是明君或昏君。「梁振英無卸膊加聰明,我不只信任梁振英,我信任整個團隊。」 「入行會,不是為展現自己的眼光有多遠,亦不是為搶風頭,積極參與其中的動力,只為急市民所急, 甚至為市民而急。」

信任特首 效率倍增 林奮強向來眼光獨到,每每準確分析地產,人稱「樓市大好友」,一度擁有 40 個物業。1998 年獲委任 中央政策組兼任非全職顧問,2012 年再踏政場,眼見新班子大亂,林奮強握實拳頭說:「現時政府最重 要是施政上不容一拖再拖,行會再辛苦也要堅持,由 9 點開到 3 點,只有 10 分鐘休息,去完廁所回來, 張櫈還是暖。」 談起香港未來,他便份外緊張,眼神有火。這份焦急,令他出席更多講座,為的不是加分,而是傳達這 個「火燒眼眉」的訊息。「未來黃金 5 年只剩下兩年,一錯失契機,將盛極而衰,我不想香港死於安逸。」 「好多社會議題都牽涉中港融合,但香港無咁易被染紅!香港可以作價值觀輸出口,影響內地文化。香 港係疾風中的勁草,歷盡 20 世紀蛻變,屹立不倒。讓內地人來香港,才能使他們經驗何謂自由。」 林奮強不願見下一代生活辛苦,更不願看到香港衰落,很多人說他的憂慮是杞人憂天,但他仍堅守自己 的信念。可是,縱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卻欠政治智慧。政治,說到底還是一場大人的遊戲。

賣樓風波 沒完沒了 政府於今年 10 月 26 日宣佈推出穩定樓市辣招,包 括延長現行額外印花稅(SSD)年期及加重稅率,以 及向境外買樓人士和公司徵收買家印花稅(BSD)。 林奮強即在 10 月 29 日被媒體踢爆在政府推出辣招 前賣樓,他當日回應指在政策推出前不在香港,對 有關措施毫不知情。翌日,再在行會例會上重申自 己對樓市政策不知情,並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不足。 林奮強其後先接受商台的訪問,解釋把差額給予代 理作佣金。不過,在接受港台的訪問時卻改口,指 自己應是把 差額捐給「中原慈善基金」。後又再改 口,指差額其實是捐給環保團體。林奮強數次「轉 軚改口」,社會輿論即要求他詳細向公眾交待賣樓 事宜。 在 11 月 2 日,林奮強突向特首梁振英請假,政府於 翌日發新聞稿,指特首梁振英已接受林奮強的請假 申請,但沒有提及休假期限。而林奮強何時再交待 賣樓風波仍是未知之數。 (2012 年 11 月訪問 )

www.hksyu.edu/ourvoice 33


黃仁龍 法治路上的香港精神

一國兩制到現時已 15 年,但 好 多 事 都 有 嶄 新 的 地 方, 我 們還要很小心的考慮和實踐, 當中我們必定要守住核心價 值,法治、司法獨立,都是不 能 夠 妥 協 的 重 要 原 則。 所 有 事 都 不 能 掉 以 輕 心, 在 整 個 法治體系內,如有任何差池, 影響會好深。

訪問設於高級俱樂部,明亮的大廳,滿牆名畫,眼前的黃仁龍兩鬢斑白,身穿筆挺貼服的西 裝,份外英氣侵心。想起他自幼家貧,未必買得起吃的穿的,幸好懂性,寒窗苦讀,考獎學 金遠赴英國劍橋,大狀之路扶搖直上,41 歲時成為歷來最年輕的律政司司長,七年後的今 天,他獲頒榮譽法學博士,成功之路二字總結:刻苦。肯做肯捱,好一個活生生的香港精神。 記者:莫志樑 林佩怡 杜施惠 李俊諺 楊皓然 攝影:張鶴智

成功路上 記:做律師是小時夢想? 黃:不是夢想,中三選擇了文科,在皇仁成績較好的通常都會選擇理科,但我喜歡語文,喜歡辯論,自 然就聯想起當律師。我很勤力,算是乖仔,因為家裏窮,所以我知道要比人更加勤力,初入皇仁的時候 是中游份子,唯有督促自己勤力點。做人要肯捱,讀書、工作也是捱。去到劍橋之後,我更加努力,因 為對手好強。很多事都很難,但捱過了就好。 記:成功的因素是刻苦? 黃:刻苦、勤力和認真,知道是個難得的機會,就要好好把握。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要加倍努力去填補, 之後你的能力就會提升了,將勤補拙,聽落好老土,但這是不變的真理。 記:七年任期內有何挑戰? 黃:我在政府近七年,最深印象是我們要去「起錨」,是很大的體會。任內都有幾宗大官司是大挑戰, 例如去年的「剛果金案」,涉及《基本法》的外交,和香港一路沿用基本法的國家轄免制度,因為我們 97 前的情況和國家本身執行的政策不同,97 之後又怎定義呢?這是一個新的議題,無個案跟從的,在

O U R

V O I C E 34


新的憲法下,有不同層次,法官有不同意見,當中怎樣找到合適的法律,會對香港社會和法律體制震盪 較小,這是對實踐一國兩制一個好好的學習,結果終審法院決定提呈人大釋法,大律師公會都認為沒有 削弱香港的法治,這是根據《基本法》條文的一次實踐,相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 記:「起錨」會否與自己理念背道而馳? 黃:「起錨」沒有任何背道而馳,我好支持政改。你問有沒有違背自己良心、意願去做,我可以說:無。 我好多謝曾特首、同事,他們對法律或我的法律意見都好尊重,這是一個好重要的傳統。 這七年我很開心,我和 Donald(曾蔭權)共事了那麼久,彼此固然有不同看法,但他有一點是我很欣賞的, 他很尊重法律。我告訴他行與不行,基本上他是很尊重的,即使我話不行,他會話:「哎呀,真係好慘」, 但他還是尊重的,也覺得法治要持守,這個對香港好重要。 記:你很少評論政府政策,你為人低調? 黃:我責任不是評論政府政策,政策在背後蘊釀時,作為問責官員我都有份參與討論,出了台之後大家 一齊去承擔政府的政策,一個團隊有一個共同表示支持的立場、聲音是重要的。人說我低調,而我責任 是在從法律上解說,在涉及法律事宜的範疇,總不能太輕率的一兩句說話就算,較重要的,則要在較適 當的場合,如立法會,或向記者解釋,否則記者問一句我答一句,比較上沒有系統,理解可能會不太完備。

堅守法治 記:最近梁愛詩認為要客觀處事,香港非五十年不變,和法治精神有沒有衝突? 黃:我不想在這個層次捲入較政治化的爭議,一國兩制到現時已 15 年,但好多事都有嶄新的地方,我們 還要很小心的考慮和實踐,當中我們必定要守住核心價值,法治和司法獨立,都是不能妥協的重要原則, 同時也要有開放的態度,在一個新的憲制環境內,有些從未遇過的事,我們應用闊點的視野去看。 所有事都不能掉以輕心,英文叫 vigilant,好謹慎,對核心價值要好了解,要知道不可以有輕易差池,在 整個法治體系內,如有任何差池,影響會好深,根本的法律價值觀不能變,最不能變就是司法獨立,這 是毋庸置疑的。 記:梁愛詩早前認為五十年不變下,法制可以變。你看法如何? 黃:我不會特別認同這句話,我不理解她背後理念,我只相信一點,香港的強項及對國家的貢獻是我們 有一個經歷得考驗及好有果效的一個法律制度,以法治精神及司法獨立作為關鍵,我們的法制好好,對 香港對國家都好,我期望 50 年以後,亦可有這個持之以恆的優點可繼續發揮,幫到香港,幫到國家。 記:五十年不變,你如何定義? 黃:要以基本法作為藍圖,50 年都要跟《基本法》原則去做,不同的法律體系要繼續延續,我的理解就 是要根據基本法條文來實踐,早前李國能說,我們到 2030 年要再看看如何做,大家還要努力去處理。 記:你怎樣看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說的暴風雨? 黃:我不了解他的話甚麼意思。我們司法制度很好,司法獨立傳統很有根基,是數一數二的。終審法院 聲譽亦很高,判例在海外也有引用,很多大問題,法院的判決都可一錘定音,對香港穩定很重要,這是 值得引以為傲的。我看不到有甚麼削弱,一直也有好多法律人才投身司法界,這是我們的強項,要保持 審慎,要持正不阿去處理公義事情,我們要很 vigilant,社會才有期望。

避免釋法 記:你曾於 1999 年及 2005 年參加反對釋法遊行,到了現在,如何看釋法?

www.hksyu.edu/ourvoice 35


黃:人大釋法是憲法一部分,這是不會有異議 的,中央絕對有權這樣做,沒人會質疑這點, 亦是國家主權的體現,終審法院說,人大釋 法是兩制――國家制度及香港制度――之間 的橋樑,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梅師賢在一宗 好重要的案件說過這關係,釋法是差不多要 沒有其他選擇,最後的時候才會考慮。 我在上任時說過,會盡我一切能力,避免需 要人大釋法,但不表示我否認釋法權及重要 性,如「剛果金案」,有它的理由及重要性, 法院也完全認同。但釋法必然引起爭議、法 制的疑慮,因此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行使。 記:解決雙非問題要靠釋法? 黃:事實上在香港這個層次可處理就最理想,政府也做了很多行政手段後,情況已有好大改善,希望從 這個作開始,然後繼續在法律上看,希望可在香港這個層次解決問題。 記:梁愛詩說法官好少同中央溝通,你覺得有沒有這需要? 黃:其實不時都有溝通。我想歷屆,如李國能前大法官與如今馬道立大法官都有進行溝通。其實不止與 國內司法體系有溝通,我們與其他國家司法體系都有溝通。香港行一國兩制,但很多事情上與內地都有 碰面機會,所以彼此了解好重要。我做律政司時都很重視和內地的接觸,例如有內地法官會學習香港的 法律,香港也需要學習內地法制。 記:你預計一國兩制有沒有任何大改變? 黃:目前我看不到有甚麼大改變,香港的基礎是好的,美國和英國隔一段時間會研究本港一國兩制的實 踐,大體來說大家都認同實踐非常成功。香港要知自己的價值所在,優良的司法制度是香港保持優越地 位的一個關鍵,也對國家有重要的影響。內地亦不斷為司法制度尋求改善,香港本身的體現也可成為內 地的參考,內地有很多單位對香港的法律制度都很有興趣,我在位時,內地的法律草擬單位想與我們交 流,這都可以互相補足。 記:如何看港獨? 黃:看到這些爭議,有點可惜。我希望大家可以多點包容,社會包容性更高,這是我自己的希望。 記:但你中學寫校報時,說香港人沒歸屬感。 黃:很久的事了,那時是 97 前,現在都不同了,現在社會上有種種因素,造成有很多不開心的地方,我 估計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想住在香港,有歸屬感的,但有一些問題未能解決,有很多不滿和宣洩,這是要 整個社會去面對及處理。

不失本性 記:過去七年在香港做官吃力不討好? 黃:完全不會。我過去七年覺得好有價值,這不是官話。因為真的讓我有機會去用到自己懂得的事服務 社會大眾,可能大眾不認同,但我有嘗試過,我希望有人認同我做到一些事,而這些事會對社會有正面 影響,那個滿足感會很大,遠超過那個 dollar sign。

O U R

V O I C E 36


記:由律政司變回大律師,心態上要有何改變? 黃:要積極做回一個普通市民。其實不是太大改變,我不是做了幾十年政府。這些年來有一句說話是對 我最高的評價,就是我一個中學好友,他說我做了那麼多年官,一直都是他認識的那個同學,我覺得這 個是對我的最高評價。

為女兒掌律政司 黃仁龍育有三個女兒,分別 3 歲、10 歲及 12 歲。小時候他雖然家貧,但不乏父母疼愛,如今他為人父, 同樣疼錫女兒,甚至入主律政司,也與女兒有關。「她是我做律政司司長的一個原因,我希望將來女兒 長大後,可以讓她們知道為何當年爸爸會做這件事,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有價值,值得做的話,即使要放 低一些、付出一些,都應該去做,不是純粹的追求物質。如果我的經歷可為她們提供正面參考,對她來說, 比我給她們很多錢、很多禮物更重要。」不過做他女兒,有時也不能光明正大。「她們也很慘,遇見記 者時要縮在一角,不太敢出去,有時她們都會覺得很不方便。」 工作上,他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司長,女兒眼中,他是一個嚴父還是被女兒欺負?他笑說:「我的女兒很 清楚,我有一條底線,如果過了那條底線,爸爸會很惡,例如她們說謊我一定會很嚴厲處理,但底線以 上爸爸是個好人。我的女兒都很乖,如果我要惡可以好惡,不過我的惡不能用太多。」但見黃仁龍談及 愛女時,眼角藏不住笑意,家庭,永遠是人的後盾。

重回政府 不置可否 黃仁龍換屆前決意退下火線,休息數月後,一月重新執業做大律師。「我認為休息夠了,小朋友都開始 上學,之前無機會和時間做的事情也做了不少,像去旅行,去上興趣班,我還想學烹飪及學調解。」 2010 年時有傳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向中央推薦黃仁龍做特首,最終梁振英入主禮賓府,談及他會 否計劃有天重回政府,他回應:「我做了七年啦!我離開的時候說了句:『人生有不同的季節。』我在 政府是一個季節,另一個季節就是要重新投入我的工作,不同階段要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而那件事情 要有價值,那樣才會開心。」 有沒有再想下一個季節?「沒有了。我是基督徒,相信神有衪的計劃,在適當的時候會有適當的路,自 己不可以要求太高,每一步都要去 find and walk。」不否定有重返政府的可能?「我不會這樣答,我現在 會努力做好自己,做好執業大律師的工作。」

高民望如浮雲 黃仁龍任期內民望一直領先其他問責官員,但他卻視民望如浮雲。「第一次出有關民望的報告時,有位 外籍同事提醒我:『It is not a beauty contest。』我們不是選美,不是要鬥民望高,做律政司一定不可以民 望作為量度標準,因為有好多事,包括檢控的決定,市民可能未必認同,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以法 律作為依歸,才可以做到持平。市民認同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即使有時出街,市民和我打招呼,甚 至有市民話多謝我努力工作,對於所有官員都是好大的強心針。」 他又批評個別傳媒會人身攻擊,對個別官員不公道,也對官員的家人製造很大的壓力。他說:「實際上 有人鼓勵、有人欣賞,批判是需要的,但不可能政府做十件事,十件都是錯的,總有一樣值得欣賞的, 做得不好要鬧,做得好都要讚,這樣社會才會公道。」 (2012 年畢業號 )

www.hksyu.edu/ourvoice 37



仁聞報編委會人員 社長 陸泳潼 總編輯 莫志樑 副總編輯 林佩怡 周海喬 麥曉彤 攝影主任 張鶴智 常務秘書 王澆樺 版面編輯 羅嘉倩 吳百添 李俊諺 張仲汶 何綺娜 陳君沛 楊皓然 梁可瑩 杜施惠 何沛盈 傳訊經理 徐穎洪 伍靜宜 資訊科技經理 霍凱茵 發行經理 許俊傑 特約攝影 伍楚燊 編輯 嚴潔盈 洪家昇 任穎琪 鄧麗婷 記者 劉雪霞 周家誠 陳景芝 陳詩穎 葉芷蕙 馮健鏗 邱雅錡 張綺婷 盧朗端 陳敬陶 黃文浚 郭穎欣 王麗容 郭豪揚 黃嘉寶 張明彥 黃婉儀 陳盈瑋 封面設計 王鳳萍


The next one can be you.

Š2012 Ourvoice. All rights reserve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