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台大大新社招生手冊

Page 1


大學新聞社,以下簡稱大新社。 1957 大新社創社,其出版的〈大學新 聞〉是台大最早的學生刊物。而因為初時以 出版校內學生刊物的樣貌創立,社團言論的 基調中規中矩,既不理盲也不偏激。現任副 總統吳敦義在此一時期曾擔任總編輯、社長 一職,也曾寫下〈台大人的十字架〉勉勵台 大人有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胸襟。( 而吳副 總統因屢次言行失當,已被開除社籍 ) 1980s 美麗島事件激起台灣的政治史的 動盪,這股浪潮帶動了台灣在社會與政治方 面的變革,也在當時的校園內造成不小的影 響,學生開始關心校園外的社會、政治環境。 大新社在此時期與其他社團聯合推動台大代 聯會 ( 學生會前身 ) 主席普選,並在校園內 發動普選遊行,試圖爭取校園內的民主化與 自由化。


1986 以大學新聞社為主的學生在暑假時組成「杜邦事 件調查團」,在鹿港與台北兩地從事調查與訪問的工作, 透過自身實際的參與,拓展對於社會議題了解的深度與廣 度,並自省在社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此舉雖然得到地方以及不少教授的認同,但卻也招致 校方權力體制的壓迫,校方以其出版之刊物部分文稿未依 規定送審即刊登為由,處以停社一年之處分。於是大新社 與其他異議性社團共同組織結盟,並出版〈自由之愛〉捍 衛校園言論自由,並要求對大學權力結構進行全面檢討。 1987 學校修改了原有的審稿制度,使得校方不再對刊 物內容擁有絕對的同意 權。大新社恢復運作。 2005 自 樂 生 保 留 自救會成立之後,大新 社對樂生保留運動投注 了許多人力與心力,也 在此一時期奠定了許多 組織方面的能力,重新 擾動沉寂了一陣子的學 生運動。 2013 至 今 大 新 社 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 了,我們從出版校園報 紙逐漸轉型為以參與、 組織社會運動為主的社 團。


我們所認知的領域不再僅侷限於校園內,而延伸至街 頭、土地上,我們重視的是知識的實踐。身為一個大學生, 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腳下踩的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不公不 義的迫害與侵犯?我們在意識到了之後我們是否能對這些 現象提出質疑、批判與反省?在經過層層討論與反思後我 們是否有能力將我們所學的那套知識體系應用於改變這些 我們不願意接受的社會現狀上? 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對這個社會感到適應、感到習以為 常,但是在如何實踐及改變現狀這一塊大多仍是需要透過 經驗的累積還有組織工作來進行的,而大新社較注重的便 是這方面的培力。 我們在活大 238 有一間專屬的社辦,每個禮拜四下午 6:30 在 238 會有社課, 社課的內容包含了對各個面向社會議題的介紹以及討 論,透過了解不同的議題以及一次次的反思自己在運動裡 的位置,我們可以累積關於各個議題的知識背景。而讓我 們在教室外、校園外的街頭上得以充分了解這個運動背後 的訴求以及影響,並認知自己想/能在這個議題裡做些甚


麼事。另外,寒暑假的時候,大新社會帶領社員離開舒適 圈,到也許是鄉村、也許是議題正在發生的所在,試著了 解地方上不同的思考模式、政治生態以及真實的生活面貌。 而縱貫大新社近年來所參與的議題,包括性別議題、 反核、樂生保留運動、關廠工人、反媒體壟斷、華光、士 林王家、苗栗大埔、苑裡反風車等等,我們不斷的試著用 行動去勾勒我們想要的社會樣貌。也許學生運動旁觀起來 總有點青澀浪漫甚至有點虛無,但是社會運動並不只是在 街頭上大聲嚷嚷而已,它關乎著我們對生活的想像、對理 想社會的可能繼續抱持希望。我們透過了解議題的訴求、 我們透過跟阿公阿嬤對話,看到社會上某些價值觀中潛藏 的荒謬,並重新認知自己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想要腳下這 塊土地怎樣發展。 雖然這好像總在追尋一個沒有彼岸的理想,但是我們 不斷前進。


數十年前,在那個還在每年上街 頭阻擋核四預算的時候,大新社就已 涉入了核能議題。而我們在一次次的 訪調當中,與貢寮這塊美麗、富裕卻 又乘載許多哀愁的地方建立了深刻的 情感。2009、2011~2013 年的寒暑假, 我們在貢寮與路邊的阿公阿嬤聊天, 探訪未知小徑裡一段綺麗的貢寮故事; 我們也拜訪自救會幹部,試著在主流 媒體的報導外,找尋貢寮人的生活價 值與這二十年來的反核歷史。 2011 年不幸的發生了福島核災, 大量的輻射塵汙染了東半個日本,目 前已經有 18 名年輕人罹患甲狀腺癌, 還有 25 人疑似罹患癌症。而高達 300 頓外洩的輻射廢水透過洋流汙染了太 平洋。為了更了解核能,我們社團在 2011 年 投 入 大 量 的 心 力 參 與 反 核 運 動。鑑於過去反核運動總被套上政治 的色彩,並成為藍綠兩黨在選舉時攻 譙的工具,導致社會長期缺乏對於核 能的公共討論空間,於是我們在 2011 年由親綠團體主辦的 320 反核遊行中 高舉「核電是藍綠共業,拒成政黨對 立籌碼」布條,嘗試在兩黨之外帶入 更多反核的聲音。 接著我們在校內舉辦一連串的活 動,在活大裡面的「廢核週」、「核 德核能大神台大校園繞境」活動、施 信民教授與福島居民的反核經驗對談


講座,以及與綠盟合作的數場「重新思考零核電講座」。 我們藉由不同的活動,在校園內創造更多討論、思考的空 間。思索這個我們所身處的電器生活中,一種幸福又永續 的生活方式。 這 30 年來,如果貢寮人有一年、有任何一個念頭,因 為覺得沒希望而放棄了,那麼反核運動就不可能一步步走 到今天,也不可能有 20 萬人上街的盛況了。他們總是在想, 還可以做些什麼呢?還能夠嘗試些什麼吧!於是上街頭、 打訴訟、每天看著核四監督工程、自力作海灘監測、跟台 電吵架……就這樣堅持到現在。309 有 20 萬人上街,很多 人說是因為名人效應,但名人其實是被公民的力量召喚出 來的。我們不必妄自菲薄,要對前輩謙虛,更要對公民力 量的未來感到驕傲。( 崔愫欣,2013) 然而面對這樣七成的廢核民意,政府卻是想用雙門檻 的鳥籠公投法進行打壓。而核四公投極有可能在這個會期 送出立法院。為此大新社連結了校內外許多社團、朋友, 在這學期將在校園內展開鋪天蓋地的逆襲!若妳 / 你對於 核能政策還有疑慮那麼千萬不能錯過大新社本學期的社課。 若妳 / 你想為反核貢獻一份心力,那麼就來加入反核學生 串燒校園工作小組吧!


在台灣的法律制度中,我們 所謂的「成家」指的是「與異性 戀伴侶結婚」、「家人」則是在 血緣和姻親上跟我們有關係的一 群人,再依父系社會和親等順序 安排人們的親疏遠近。但在現實 情況中,人們如何成家、相互扶 持、陪伴生活往往超出法律的邏 輯。有可能是長期被國家忽略的 同性伴侶;有可能是不願意進入 現行僵化婚姻制度的異性戀伴侶; 修道院中與原生家庭脫離、出家 已久,日日共食共作的僧侶;一 群約定彼此照顧終老的好朋友、 好姊妹;黃昏之戀,因顧慮子女 感受不願結婚的老來伴……等。 各式各樣多元的成家樣貌雖然超 乎一般人對於「一夫一妻家庭想 像」,他們可能不以生養孩子為 目的、不以性關係為基礎,但卻 也同樣有血有肉地存在於我們共 同生活的社會之中。 這些家庭的情感連帶可能也 不比典型的家庭也得薄弱,但國 家法律把他們排除在外、不願給 其「身分」保障的結果,便造成 了他們許多現實權益的損害。在 家庭關係不被國家承認的情境下, 人們無法在愛人離開人世前看最 後一面,醫療探視的權益被質疑;


向社會局申請收養孩子卻始終無法通過;需要為了遺產在 伴侶死亡後跟其原生家庭撕破臉爭吵……等。為解決國家 立法一再延宕所造成的悲劇,各式成家訴求在性別運動中 不斷被高呼,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也在 今年九月將一套包含「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家屬、 收養制度」的民法修正草案(稱「多元成家法案」送進立 法院,希望不同性傾向(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皆可使用)、 性別認同,甚至不以性關係為基礎的各種結合都能合法成 家。 社會中這些「違章家庭」如何生活?又在沒被法律承 認關係的情況下遭遇過什麼艱難?而這套法案通過又將如 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歡迎大家抱持尊重多元的心來聽聽、 彼此分享。


【漢生病與樂生院簡史】 漢 生 病( 俗 稱 癩 病、 痲 瘋 病 ) 是由癩菌感染的疾病,患者末梢神經 因漢生桿菌侵蝕而壞死,四肢麻木扭 曲、失去知覺,且漢生病發作時會伴 隨著強烈的神經痛,有許多患者更因 無法忍受痛苦而自殺。漢生病糾纏了 人類數千年,但在 1950 年代發明特 效藥及衛生環境改善之後,漢生病便 漸漸從先進國家絕跡,醫學也證實了 漢生病的傳染力極低,且有 90% 的人 天然免疫。但自古以來,漢生病患便 因外貌受損而備受歧視,甚至將患者 歸因於道德敗壞,即使被治癒也被排 除在社會邊緣。 樂生療養院位於位於新莊、樹林 與桃園的交界,設立於 1930 年,是 台灣唯一的公立漢生病收容病院。當 時日本政府將這些外表與他人不一樣 的患者視為國恥,以「淨化民族」、「文明化國家」之名 四處搜捕患者,並興建「台灣總督府樂生院」予以強制隔 離。將患者從其故鄉和原生家庭連根拔起,而後終身隔離 在療養院中,在院內還必須強制勞動、強制結紮,甚至被 迫進行醫學實驗。患者為了終老院內,所以樂生院內曾有 農田、磚窯廠、市場與靈骨塔,儼然是個自給自足的聚落。 直到 1962 年強制隔離政策解除後,社會的誤解和歧視仍使 多數院民仍無法回歸社會,事實上已經「以院作家」。


【捷運工程威脅下的樂生】 然而在地方快速發展的洪流以及外人長期以來的歧視 眼光中,長久矗立於邊陲的樂生院終究不能倖免於「遭清 算」的命運。1994 年,「新莊捷運機廠」選址於樂生院, 當時的省衛生處和院民皆表示反對,甚至連環評都指出此 處「地質敏感」。2004 年,一群醫學院的學生進入樂生院, 意識到其在公共衛生醫療史上的重要意義,開始四處奔走 要求保留,多方人士以及學生也紛紛進入樂生院。2005 年, 「樂生保留自救會」成立,同年樂生院被指定為「暫定古 蹟」。而隨著 611「呼喊正義,捍衛樂生」大遊行、強制拆 遷前夕而聚集六千人參與的的 415「保留樂生,最後戰役」 大遊行、強拆「貞德舍」事件等行動,人權論述逐漸形成 並被重視。2009 年 7 月,捷運工程造成院內多處龜裂,諷 刺的是,同年 9 月樂生院被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這 顯示了政府機關一味裝飾門面,卻放任珍貴文化資產遭到 破壞的虛華作風。工程正式開挖後,「走山危機」浮上檯面, 2012 年監察院亦糾正捷運局「選址不當」。2012 年底,雙 北市長連袂宣布:「蘆洲線在機廠尚未完工的情形之下可 以全線通車」,今年 6 月底,捷運正式通車至迴龍──「樂 生不拆,捷運不通」的謊言不攻自破。政府種種狗屁倒灶 的作為,使得近二千人於今年 316 大遊行時重返凱道,望 能為白白受騙的院民追討正義。 如今樂生保留運動已邁入第十個年頭,許多院民因為 身心的傷痛而日漸老邁凋零,我們要問:這些身為「末代 院民」的爺爺奶奶們,是否真能與他們所珍愛的小狗小貓 一起,享有屬於他們的「樂生活」?謊言、傷痛、故事不 該被遺忘,但要如何打造現在的「樂生活」以及未來的「文 化園區」,更是我們必須一同努力的重要課題。


1960 年代,隨著都市發展,大量 城鄉移民湧入台北市,但日益高漲的 房價、地價,卻使許多社經弱勢的移 民沒有辦法負擔一般的住宅,只能選 擇如康樂里、華光、紹興等位於國有 土地的違建居住。而國民政府遷台帶 來的大量移民,也造成都市人口容納 上的巨大負擔,由於政府沒有辦法解 決嚴重的居住問題,於是便默許這種 情形,1963 年甚至約有 1/3 的北市人 口居住在違建裡頭。 在中正紀念堂旁邊,愛國東路的 南北兩側的華光社區,就是在這樣的 歷史脈絡下形成的。華光社區在日治 時期,是台灣三大監獄之一的台北刑 務所。國民政府來台後,接管了這片 土地,並將台北刑務所改稱台灣台北 監獄。在台北監獄、法務部工作的公 務人員被配置到此處的日式宿舍及新 建的司法新村中,未獲分配宿舍的人 員亦在長官同意之下於此處空地自行 搭蓋屋舍居住。如此放任消極的住房 政策,是由於遷台軍眷過多 ( 約 100 萬人 ),且視台灣為暫時住居地,等 待反攻。隨著都市發展,華光社區吸 納了沒有辦法在市區購買房屋的弱勢 城鄉移民,這些公務人員、城鄉移民 就成了現今所謂的違建戶。


2007 年,行政院提出四大金 磚計畫,華光社區被先後定位成 「台北華爾街」、「台北六本木」, 等待開發成金融及觀光專區。為 了這個政策,政府開始騰空國有 土地地上物,迫遷其上居住的人 民。違建戶被以民事訴訟手段處 理,需自行拆屋還地,甚至被要 求償還數十萬至上千萬的不當得 利。而後土地將以類似 BOT 的方 式,標售給財團 50 年以上的地上 權。沒人知道社區內的人、老樹、 古蹟將會流落何方。 中正紀念堂的另一側,紹興 南街上住著一群老人家,隨國民 政府播遷來台,被政府安置、或在紹興南街購屋居住,當 時國民政府想望著反攻大陸,因此土地產權並未釐清,政 府也沒有告知其住所為國有地。而後,許多城鄉移民在不 知道土地為國有的情況下,買屋賣屋,住了進來。這塊土 地在數十年後,輾轉被分配給了台大,而台大為了校地的 擴張,竟向居民提告,要求賠償侵占土地不當得利並自行 拆屋還地。目前,紹興社區的居民仍然持續與台大抗爭, 要求平等的協商,解決歷史留下來的問題。


苑 裡

瘋 車


在台灣東部「拆美麗灣」、「不要告別東海岸」抵抗 聲浪此起彼落的同時,台灣西海岸也出了「誌事」──數 百名苗栗苑裡沿海居民群起抗議財團在住家過近的地方廣 設高達百米的風力發電機組,苑理短短 3 公里的海岸線將 滿佈風力發電機,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製造噪音 和帶來未知的環境衝擊。 苑裡反瘋車抗爭,因絕望的居民孤注一擲,來到台北 絕食十天,之後,更多居民和聲援者在工地以身體作為最 後武器,阻擋工程車進出、表達希望「爭議未決,先行停工」 的訴求,卻屢遭財團告訴和警察上銬;運動者種種身心的 抗爭之痛,換來媒體的曝光,並使居民處境和風機議題突 破地方、中央政府和開發廠商多方的圍堵,讓社會大眾看 到「風力發電」在台灣的發展現況和遭單一財團壟斷把持、 政府不斷釋權給財團而放任規範從缺的困境。 苑裡居民持續至今已滿一年的抗爭,在「反核」以外 撐出一個不同的運動空間,也逼使台灣社會得以更負責地, 檢視過去模糊的再生能源發展想像。在動盪的今日,更多 人不禁反思:即使是掛上了「綠能」之名的發展,是否如 政府和財團其他美好的諾言:「經濟發展」、「農村再生」、 「都市更新」一般,其實都徒具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有不 堪入目的醜陋內在;台灣到底需要怎麼要的「再生」能源? 怎麼樣的「發展」和生活?


苗栗縣縣長劉政鴻因『天賜良機』而在大埔居民北上 抗議時拆除其住屋,引發社會各界討論,有人心疼張大哥、 彭大姐的眼淚,有人認為為了促進當地發展則應犧牲小我。 這樣的事件在台灣社會層出不窮,人民也不再沉默,許多 人選擇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別人的家鄉,而這些事件所牽 扯的就只是同理心、符不符合公共利益而已嗎? 生於斯長於斯,土地生長出各種作物餵養我們,涵養 了我們的生活,承載了世代流轉的各種記憶;居住於土地 之上的人民,倚賴著大地生活,在情感價值上有多是不容 放棄的。離家便是離開了根,成為無家之人,漂蕩不安直 至凋零。 每個土地開發案總是大張旗鼓標誌著光鮮亮麗的外衣, 如讓老舊殘破的社區成為台北華爾街、為貧窮困乏的鄉村


提供一萬個就業機會,發展真的是土地利用的唯一選擇嗎? 政府一邊唱高調說要推動文創產業,但是另一邊卻啟用怪 手將土地、鄉村、社區所蘊藏的文化脈絡消滅殆盡。 而許多土地開發案都是為了建置工廠、科學園區,往 往這些議題都必須回到地方的脈絡裡面,檢視這是一項『政 策』推動或者只是一項『政績』推動;在公共利益的宣稱 之下,是否隱藏了政府與財團互利共生的真相,而所謂的 『公共』又是常民的生活還是中產階級的獨佔利益。台灣 社會的產業結構與發展應該繼續前進,還是緊咬昔日經濟 奇蹟的尾巴,都與這些土地開發案的實際價值息息相關。 我們嚮往大自然的溫柔,所以喜愛到東部旅遊;我們 嚮往歷史、古早味,所以喜愛到台南觀光;我們嚮往慢活 的閒適,所以喜愛打工換宿並以此挑戰自我。而這些我們 這個世代所想要的視覺、味覺、觸覺享受,都是生長於土 地的,都是常居的人民塑造出來的文化社會,你又怎麼能 說與自己無干而默不關心呢?


訪 調, 顧 名 思 義 即 訪 問 並 調 查,是我們大新社每個寒暑假的活 動, 但 是 每 次 的 形 式 都 不 盡 然 相 同,每個成員對訪調的想像與自訪 調中獲得的收穫也是大相逕庭的。 大新社在每學期的社課都會認 識許多社會議題,舉凡樂生、華光、 紹興、苑裡反瘋車等等,然而這些 認識都只是坐在教室內,我們得到 了很多資訊,感覺很了解、很接近 議題了,但其實我們是遠離議題發 生的現場的。


我們平時生活在都市之中,習慣的是資本主義下講求 效率的生活方式,還有那些虛華的建設,但是都市不過是 這座島嶼的諸多樣貌之一而已;我們待在大學的象牙塔裡 面,把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等詞彙講得朗朗上口,可是 殊不知這些拗口的詞彙與生活方式是離那些生活在都市、 學院以外的人相當遙遠的,可是往往不公平、不正義的事 情都是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為的通常是都市人的利益!但 他們卻無法使用公平、正義等等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彙作為 武器為自己發聲,然而,他們是真的不懂這些事情嗎? 於是,我們選擇在每個寒暑假,走出都市、走出學院, 走入在這座島嶼上諸多不同的角落,理解都市之外的人們 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又是如何去理解這個社會,傾聽 並了解他們的語言,也開闊了自身的視野。除此之外,在 訪調過程中,我們也會反省自己對於一切事物的成見,看 見自己的不足及狹隘,思考自己在社會上到底是扮演什麼 樣的角色,並進一步探索行動與實踐的各種可能性。 訪調從來不是到一個觀光景點走馬看花,也不是博覽 群書搜索條目字句,我們踏在這片土地上,以謙卑的態度 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學習。在訪調中,我們短暫改變自己 的生活並貼近他人的生命,期望映照出自身的困乏、鄙俗 和局限之處,最終看清自己的心靈,以及找到未來的方向。


【暑假訪調─苑裡篇】 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最近的街頭越來越熱鬧了? 一個又接著一個的議題,一場又接著一場的抗爭…… 似乎總有打不完的仗,又似乎有著無限多的資訊…… 是非?真假?真相?政府無能?人民暴動?公平?正義? 從都市走進鄉村;從校園走進農村;從教室走進鄉親的家 訪調,大概就是這種調調吧! 就是要讓你脫離你熟悉的一切,並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學習思考。 從台灣海峽照過來的陽光,似乎被甚麼擋住了? 這邊的海岸線怎麼跟我印象中的不太一樣。 沿著 61 號濱海公路開去,一支又一支巨大的風機突兀的出 現在我們眼前。 話說這邊的居民在今年的四月份開始就與風車對抗,好多 鄉親因此被警察帶回警局,其實他們也沒做甚麼不過就是 想要抵擋沒有經過他們同意的大型風機建造。


從 1999 年就住在這邊的葉家,成為我們在苑裡的避風港, 為期一周的訪調都是從這邊出發的,在這一個禮拜裡面我 們拜訪了許許多多的居民以及自救會的幹部,我們聽了許 多的故事也去鎮上訪問關於在這邊發生的事情。 其實,之前在台北時就有陸陸續續聽到一些關於苑裡的事 情,只是如果沒有親自跑來我不會了解的這麼的詳細,而 且更重要的是我不會對於這邊的人這麼有感情。 雖然我已經離開苑裡了,不過我知道那邊的風車還是持續 的轉動著,而我也知道那邊的居民依然有人努力的在捍衛 自己的權利。 訪調,就是這麼回事,它讓一切都變的清晰,去掉了想像, 這都是真的!


9/12 迎新

9/17 樂生人焉能「樂生」?─談樂生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9/26

金磚上的遺民—國土活化政策下的受害者

10/3

不核,我們分手吧─低碳非核的生活藍圖

10/17

大「瘋」車,吹哪裡?─苗栗苑裡反瘋車和台灣再生能 源的永續未來

10/24

「原」來如此—外交部青年大使事件

10/31

服貿,什麼藥?─談服務業貿易協定的影響


11/14 ↖煞气大新社a新仇舊恨↘

11/21

A3* 探索現代食人族—淺談身體商品化

11/28

攝影社聯合社課

12/5

抗爭最害怕的事

12/12

沒「伴」法,我可能不會愛你 QQ—談伴侶權、同志婚姻 及多元成家法案

12/19

穀雨社聯合社課

12/26

訪調討論


社辦:活大 238 PTT:NTUniNews FB:大學新聞社 社課:每週四 18:30@ 社辦 聯絡人:陸嘉佑 092086405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