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ivity of Architecture-Thesis design 20151228

Page 1

Subjectivity of Architecture 建築主體論



䶰銴 本篇論文探討的目的,是要開發一個新的建築史研究範式。 路康 (Louis Kahn) 曾多次在演講中提到,當他在做設計時,他 常會嘗試與空間 (Room) 對話:他認為每一棟建築、每一個空間、甚 至乃至於每一塊磚,都有他的本性、他的慾望存在,而做設計的目的 則是要將其本性彰顯出來。那麼,什麼是空間的本性呢?我們究竟由 何德何能、能與空間對談、與材料對談?而最後又如何能幫助空間找 出其本性、並賦予其自由?而當我們開始把建築視為一個思考的主 體,嘗試與之對話之時,建築又將如何思考?如何評價?如何感受? 甚至如何預言未來? 為了探索這些問題,第一章筆者以榮格 (C. G. Jung) 的心理類型 總論做為基底,首先闡述當前分析心理學之成就、釐清個人主體性之 形成與結構;在徹底了解有生命之思考主體的思路與其侷限後,於第 二章將榮格的人格分類法、輔以路康的形論與光論,以發展出新的分 類體系,嘗試去探索無生命之實體的個性,並以成大校園內的藝術品 為例,指認出各個藝術品的性格以及其人格缺陷,觀察那些以自我平 衡、完整的藝術品,並針對那些性格缺陷仍在的藝術品,提出解決方 案,並回頭修正法則;最後,將使用此體系重新去指認虛體空間之個 性,嘗試發展出一套與建築對話的方式,並發現建築個性會隨著時代 來回反覆的輪迴,可能以此為基底建構成為一套全新的建築史學方法 論。 1


黃恩宇在《建築,實相與再現》(2009)中指出:自 19 世紀建 築史開始獨立發展以來,歸類與命名一直都是建築史的研究傳統中最 頭疼但也最為難以避免的問題。這一百多年來,建築史這門學科已樹 立起各種研究範式 (Paradigm),而這些範式對於建築的形式 (Form) 與內容 (Content) 有著不同的理解與強調,也因此發展出不同的分類 體系、有各自的研究成果,但也有各自的研究侷限。 本論文搓和榮格的心理類型論與路康的形論、光論,嘗試去建構 出全新的建築空間性質分類體系。企圖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打破建築 史的窘境,試圖證明建築的空間性質如同人的個體性格一般,既然人 的個性與其所從事的工作之間的互動具有關聯性,那建築之形式也應 隨著內部機能的變化而改變其空間性質,依此重新確立建築形式與內 容之間的關係。

2


湡ꏗ 䶰銴

胝兞莅⹛堥

湡ꏗ 湡涸

➃涸劥䚍

痧♧眏⚺넓䚍涸䕎䧭莅穡圓

痧♲眏➃呔緄ꤴ涸䧭㔔莅鍑岁

痧✳眏⦐넓涸㢵⯋⚺넓䚍 痧㔋眏㼭穡

暟涸劥䚍

痧♧眏錚㻌吥㕨谁遯ㅷ

痧✳眏鱲䳖⼧㶶⹛⸂垸㘗

瑠꟦涸劥䚍

痧♲眏䧭㣐谁遯ㅷ⛓䚍呔ⴕ겳 痧㔋眏㣆⛓㝝 痧❀眏괐ⵠ汚

痧Ⱉ眏뒉ⳮツ牬

3


胝兞莅⹛堥 「我所堅定的,是該堅持的嗎?」 雖然已經忘卻,但就父母、師長、朋友所言,我似乎很早就以建 築系為目的踏上了自己的道路。上了成大後,雖然為了追求美國大學 式的自由,而以大一不分系的名義進入校園,但我所有的課程還是全 選在建築系裡,彷彿自己就是個建築系的學生一般,全心投入在建築 領域當中。 但是很快的,我被其他事情分心了:我有位不分系的室友,大一 時選了幾乎全校各學院的課程,每個都有興趣,但每個都因為時間被 分散而無法靜下心唸書,把自己推向及格邊緣,最後要決定轉入科系 時,那些課程被他選進課表的系所都不願意收他。我當時認為這是制 度上的問題:若不分系的目的是讓人無顧忌地嘗試、在錯誤中更勇敢 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但若以這一年嘗試的成績來決定未來去向,那 又何以有人能在一年內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於是我開始投身於公共 事務的參與,想去爭取屬於學程應有的未來。 這一投身,就是四年的歲月。從社團、營隊、系學會、到學生會, 我發現自己反而變成了不分系所不樂見的人:那個因選錯科系而活的 不開心的人。儘管本身對建築史、建築規劃、結構與構造等分支仍保 有興趣,但我早已失去了應為建築訓練的主體:做設計的熱情。反而 是那些直接進入建築系的同學,認份地接受建築訓練,各個都已經成

4


為建築專業的繼承人,擁有著一雙建築師的手。而我自己才剛發現, 無法與人正常溝通的我,在個性上也根本不適合作為團隊領導者、運 動發起人。迷惘的,反而是我。 迷惘是怎麼出現的?在什麼條件下才能使人堅定?世上所有人的 迷惘與堅定都是相同的嗎?以上這些問題,在我一次無意地看到一篇 網路文章中得的了啟發。 網路文章《〈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的人物性格淺析》是後宮漫畫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的長篇分析文,文中利用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 - 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簡稱 MBTI)來針對每 個被攻略的女性角色進行剖析,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但可被歸 類的性格;由於每種類別的性格的思考模式不同,因此也造就每種性 別各有各的思考盲點、缺陷,也就是迷惘與煩惱。所以只要判斷好一 個人的性格,就幾乎同時可連結到那個人可能的迷惘與煩惱,並就此 進行攻略。 這個分析前提引起了我很大的注意:人的迷惘與煩惱是可以透過 了解性格而預知的,也就是說,迷惘與個人性格具有相當大的關連 性、甚至因果性。這使我的問題從而導向對心理學的探究:什麼是人 格?人格如何形成?人格的缺陷如何引發人的煩惱與困惑?若人格的 不完整真的會造成個人困境,那麼一個完整的人格又是什麼?一個完 整的人格何以能形成?意志堅定的人就是具備完整人格了嗎? 認為台灣教育失敗論者總表示:現在大學生都讀著自己不喜歡念 5


的書,在未來都做著非本專業領域的工作;為了解決現況,於是引入 了美國博雅書院的教育模式,因此設立了不分系學程,期望學生先學 會成為人、再成為人才。但現在我的例子卻反了過來,當我建築系的 本系同學都在建築系裡唸出了專業、唸出了興趣、唸出了堅定,而我 這不分系出生、本來很堅定於建築學的學生、卻愈來愈迷惘。這究竟 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以博雅教育之名設立的不分系學程,造就了我 這種缺陷的人?還是在建築設計的訓練中,同時也訓練著完整人格的 養成? 建築系幾乎取代了哲學系,甚至超越了他的存在:每週的議題探 討都是在澄清自己的思路、每週與老師的討論都是保衛自己想法的攻 防戰、甚至每週的圖面繪製、模型操作都是知行合一的整體訓練。若 是以這種角度觀看建築教育,那麼是否透過解決建築空間、機能、環 境之間的衝突,也同時能幫助訓練一個人解決心理功能間的衝突? 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個體的心理功能和多元主體性來深入探討: 首先探討個體心理結構與主體性的形成,梳理 Jung 學說、解構個體 心理功能和多元主體性間的對立統一;然後嘗試指認並連結其與建築 設計上實際遇到的議題衝突之間的關係,去理解設計過程中,在處理 空間感受、機能、環境等衝突時,是如何同時處理自身心理衝突;最 後,回歸到不分系學程上,做為未來不分系學生可能的大型操作活 動,訓練不分系的學生學習去解決各種對立心理功能間的衝突,期望 像我這種學生能不再出現。

6


湡涸 ♧ 䖰 +VOH ⛓䗱椚⸆腋椚锸ⴀ涮䱳鎣➃呔⛓穡圓莅ⴕ겳 ✳ 輑ざ ,BIO 涸䕎锸莅⯕锸䒊圓搂欰ㄐ넓涸⼧㶶劥搭⹛⸂锸 ♲ 诔歋⼧㶶劥搭⹛⸂锸ꆚ㼩♶㸤侮⛓谁遯ㅷ鹎遤鏤鎙

研究問題: ♧ ⡦捀➃涸劥䚍 ✳ ⡦閗暟涸劥䚍 ♲ ⡦閗瑠꟦涸劥䚍

7


8


➃涸劥䚍 人 格 (personality) 其 實 是「 個 體 主 體 性 (individual subjectivity)」較為通俗的稱呼。想要了 解人的本性,就得先了解個體的主體性是如何構成 的。

9


痧♧眏⚺넓䚍涸䕎䧭莅穡圓

主體性的形成,意思就是形成能認知到自己有別於周遭人事物、 甚至有別於鏡中自己的意識過程。而在發展主體性的過程中,主要依 賴著許多二元對立的相對概念而建構而成,以下列舉常見的心理學二 元性分別探討: ♧䠮㸽䗱兰 主體性產生的最原始條件,就是物種本身必須特化出感覺器官。 感覺是外界與內心之間的互動介面,個體對外界所有的理解、認知和 經驗的累積,都是基於感覺。當我們失去的感官機能,我們就無法藉 由認識外界來區分自己與外界事物的不同,因為主體與客體是經由一 種「交容之形式」所產生之互為因果的「共存」(co-exist) 結果,並 非單向之經驗歷程。(Merleau-Ponty, 鄭金川,1993:66) 感覺到外界之後,由於感官的有限性,我們實際上只能直觀到 面面對的物體對象,無法同時看到其正面與背面 (Spiegelberg, 1982: 116-117);因此,物種本身必須同時再特化出心智功能,才能辨識出 主客體的不同。「身體感覺-心靈知覺」在具有主體意識的物種中, 是共生發展的關係。

10


✳㹐넓⚺넓 當物種有了感官與心智,才能來分辨主客體:客體是分離、外在 於主體的;而主體是具有感覺與知覺功能的個體,對準外在的客體見 之、觸之、嘗之、嗅之、聽之。因此,客體只有在主體發展出能感覺 到客體的器官、才能被主體所認識。 在主體認識客體的過程中,Lacan(1981; 黃冠華;2006)認為主 體 S 會透過感知去發現、去想像客體 A 的表象 a',並透過知覺連結 自我,成為 S 的鏡像我 a。雖然這層感知作用使我們得以對對方與自 己的身份進行確認與辨識,但這份想像卻也阻斷了 S 來認識 A 的真 實主體。因此主客關係其實是不斷折衝、混淆在向外與向內的矛盾歷 程間。 以上介紹的兩組對立,導致了主體性的產生。

11


♲椚䚍䠮䚍 Jung 主張,主體的本能驅力會引發心靈上與客體互動的需求, 而在互動之後會引起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張力(程景琳主譯,2008: 102)。感性(非理性)能力較靠近感官、第一線觸碰感官所擷取 到的刺激,理性能力則於第二線上分析、判斷經感性所轉化的資 訊、事物及概念。Jung 在其重要著作《心理類型:十、類型總論》 (Psychological Types: X.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Types) 特別指 出:心理功能是理性或非理性的關鍵是在於其是否具有法則性 (lawful) 和判斷作用 (judgment)。 腦神經科學研究也指出,人類的大腦結構分成幾乎左右對稱的 兩個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由為數眾多的神經纖維--胼胝體 (corpus callosum) 於兩者間相互連結(梁雲霞譯,2008:28)。大腦 能因功能性區分成許多各具意義的部位;一般而言,左腦是理性優勢 的腦,掌理知識、語言、理解、邏輯推理、立體思考、判斷、抑制力、 和精細動作的控制等功能;右腦則是感性優勢的腦,掌理影像心像機 能、直覺、夢、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大量記憶與長期記憶,和大動作 控制等功能(徐玟玲,2012:34)。 㔋䠑陏悴䠑陏 Freud 曾用冰山比喻:意識像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負責與外 界的客體資訊直接接觸、感知,進行閱讀、思考、自律……等容易觀 察而理解的動作;但還仍有大量的潛意識活動沈浸在水面之下,進行 12


13


許多無法用邏輯理解的行動;而那塊屬於潛意識但又容易隨著波動浮 出水面的區域則稱做前意識。Freud 認為存有於潛意識中的本我 (id), 才是真正的心理實體;超我 (super-ego) 則存有在意識區,在與外界 的互動之中逐漸分化出來形成自我主體 (ego),但同時也造成意識與 潛意識之間的張力與斷裂。 現今的神經生理學已經印證了此關於意識的分化觀點:我們人類 的腦部現今分化為腦幹、小腦以及大腦;腦幹及小腦負責維持基礎 的生命現象,包括神經反射、呼吸、激素分泌、營養代謝、肌肉活 動等,又叫做「爬蟲類的腦」;緊鄰於其上方的是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在演化上比大腦皮質層古老,掌理情緒、睡眠、注意力、 身體控制、攻擊性、荷爾蒙、性慾、味覺等,又叫做「哺乳類的腦」, 以上兩個腦都是屬於潛意識的運作區域;在人類進化的進程上,隨著 物種需求而在邊緣系統外緣又形成了新的大腦皮質層,除了可以將五 官意識到的訊息和知識收集起來,進行閱讀、說話、辨識人臉和建立 人際關係,也開始能進行追求目標、守紀律、延宕滿足和抑制衝動等 意識性活動,又叫做「人的腦」,是屬於意識運作的區域;而裡外之 間的訊號傳輸是透過密致的神經來連結上下(徐玟玲,2012:32)。 上述兩組對立概念,可劃分出四種主體性的功能,分別是屬於理 性取向、意識性邏輯思考的思維功能 (Thinking) 和無意識判斷價值 的情感功能 (Feeling);以及感性取向、意識性接受刺激的感覺功能 (Sensing) 和無意識指出可能的直覺功能 (intuitive)。

14


❀䠮錏湬錏 在區分出主客體之際、於第一線接觸到感官所擷取的刺激,也掌 控著擷取資訊的方式與態度。基於切入客體的角度不同,進而劃分成 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關注於客體本身的所給予感官的刺激,透過 五官體驗外在環境和內在反應的感覺能力;另一種是關注客體背後的 本質、意涵、甚至是不知其所以然而能得知未來可能性的直覺能力。 在進行感知時,感覺能力會透過實體的感官觸覺來傳送感知的客 觀內容;直覺則以計有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忽略現實感而主觀傳達內 在感性認識的心理活動。因此,感覺能力者會追求事物的新鮮感,強 調要接受更多的刺激,但刺激都流於表面缺乏深度;而直覺能力者則 強調事物的可能性、是否能連結過去與未來,但對客體本身的認識卻 是匱乏的。

15


Ⱉ䙼笞䞕䠮 在分辨出主客體後,出於生存之需要或欲力的發洩,主體需要再 更進一步的認識感性能力帶來的客體資訊,並且判斷此客體對於自己 的生存有無幫助。於是發展出了個在決策模式上對立的兩種心理功 能:負責記錄、歸納、了解事物及概念的思維能力,以及負責演繹、 對事物及概念進行好惡價值判斷的情感能力。 在進行決策時,思維能力發達者會花較多功夫在決策前期的資訊 收集、歸納已知客觀訊息、進而統整而得出結論;而感情能力發達者 則傾向於在決策後期,當資訊都攤在桌面上後,藉由潛意識,用主觀 地進行好惡判斷來決定前進的方向。對立點在於,當思維能力者歸納 不出單一結論時,就無法對其進行判斷;而當情感能力者在資訊都攤 在桌上之前,其作的決定都是濫情。

16


17


♬㢫⫙Ⰹ⫙ 在 Jung 的定義中,外向 (extraversion) 意指欲力的向外發展, 習慣於將自身主體與外界客體有一種明顯的密切聯繫;在外向狀況中 的每個人在進行思考、感受與行動時,都存在著他對於客體的明確依 附性:習慣向外思考者會觀察外界事物記錄規律、習慣向外移情者會 隨著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心情起伏。反之,內向 (introversion) 則是欲 力的保留自身,習慣於將外界客體隔離於自身主體之外,表現了一種 主體對客體的否定性聯繫;在內向狀況中進行思考、感受與行動時, 都清楚地展示出主體是動機形成的主要因素:對習慣向內思考者而言 外界不過是印證自己想法的例子、對習慣向內移情者而言外界也無法 影響他其行動(Jung, 1921;吳康等譯,2007:470, 490)。 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內外傾向,受到基因很大的影響:在第 11 對染色體中,有一組稱為 D4DR 的基因組,其長短控制著此人對 於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敏感性。擁有較長 D4DR 基因的人,由於對 多巴胺的劑量較不敏感,為了產生更高水準的多巴胺來維持交感神經 系統的運作,因此他們需要不斷體驗生活中的興奮與刺激,其行為接 近於上述的外向者。而擁有較短 D4DR 基因的人,由於對多巴胺的劑 量高度敏感,使這種人在安靜環境下也足以產生足夠的多巴胺,甚至 在刺激環境中還會產生抑制多巴胺產生的乙醯膽鹼來平衡,透過副交 感神經系統來使人身體放鬆、平靜下來;因此這種人更喜歡常規帶來 的舒適和熟悉事物,行為接近上述的內向者(Laney, 2002;楊秀君 譯,2010:84-105)。 18


痧✳眏⦐넓涸㢵⯋⚺넓䚍 ♧+VOH 涸Ⱄ㣐䗱椚⸆腋

透過上一節的結構分析,我們知道人類心理蘊含著多度向、彼此 對立又互補的心理功能。Jung 先是將明顯地影響個體慾力運動趨勢 的心理態度類型 (attiude types) 分出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然後透過 「意識與潛意識」、「理性與非理性」兩組向度,把心理功能類型 (function types) 分為屬於意識而理性的思維、潛意識而理性的情感、 意識而非理性的感覺、以及潛意識而非理性的直覺等四型;得到一共 八種彼此對立又互相輔助的心理功能。 在個體的主體自性 (self) 中,我們可以就「意識與潛意識」、「理 性與非理性」兩個度向作為座標軸,畫出「思維、情感、感覺、直覺」 等四個功能象限;從上一章的分析我們得知,這四個象限的邊界是透 過邊緣系統與大腦皮層間的密致神經、和左右腦間的胼胝體,彼此聯 繫而有間距的,以利於不同功能間的資訊交換;這座標並非無限延伸, 而是鎖在自性主體內,與外界的物理世界 (outer world)、以及心底深 處的精神世界 (inner world) 做區分;對各個功能來說,外傾意識功 能易於與外界客體聯繫,內傾意識與外傾潛意識之功能則傾向與中央 自我做連結,而內傾潛意識功能則往更深層而古老的精神世界探索; 優勢功能會被推上意識焦點而成為自我 (ego)、使其他功能會沉入陰 影 (shadow) 之下。 Jung 認為,人的主體性是多元的。不論是外傾型或內傾型的人, 19


都必須具有肯定某些事物存在的功能(感覺);也必須有能確定那是 什麼的功能(思維);還要有能說明那個東西是否適合我們、是否希 望接受的功能(情感);以及能顯示出那東西源自何處、要去何處的 功能(直覺)(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466)。隨著遺傳或環境 因素,每個人心中的這些功能會彼此對立較勁,而其中獲勝的一方會 特化為優勢主體,並在對立的度向上分化出輔助功能與劣勢功能。而 人的煩惱、迷惘、甚至精神疾病,正是源於優勢功能與劣勢功能間的 不協調。

20


✳Ⱄ㣐⸆腋꟦涸⮛⸌㼩⩑ꡠ⤚ Jung 已在〈類型總論〉以交錯鋪陳的方式指出思維、感覺、情 感、直覺四種功能在外傾或內傾狀況下的對偶(排斥)關係。Jung 理論首要闡釋者 Marie-Louise von Franz 的力作《榮格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1990) 以更加條理地書寫成書(易之新譯,2011: 34)。而徐玟玲的博士論文《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 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2012,258)整理如下: ♧ Ⰽ穉㛇劥䚍㼩⩑⸆腋 在同一種決策模式下,意識與潛意識的排斥作用最為強烈:「思 維-情感」都是與區辨、判斷有關的理性決策模式,「感覺-直覺」 則都是與感知有關的非理性決策模式,但各組之中的兩種功能,因為 一個屬意識、一個屬潛意識,而彼此互相排斥。這樣相對立的兩個功 能就是「對偶功能」。 ✳ 㔋穉⫙ぢ䚍㼩⩑⸆腋 考慮個人內外傾向的平衡,在每個功能的適應上又分內傾與外傾 模式,於是形成四組對偶功能:「外傾思維-內傾情感」、「外傾感 覺-內傾直覺」、「內傾思維-外傾情感」、「內傾感覺-外傾直覺」。 ♲ Ⰽ珏⦐넓䗱椚穡圓 個體的內外傾向會同時影響不同決策模式下的意識與潛意識,具 有外傾理性意識的個體就會有外傾的非理性意識,而非內傾。因此四 21


組傾向性對偶功能會兩兩一組分別出現在兩種個體心理結構中:「外 傾思維-內傾情感」+「外傾感覺-內傾直覺」;或「內傾思維-外 傾情感」+「內傾感覺-外傾直覺」。 㔋 㼩⩑ꡠ⤚欴欰⮛⹴⸆腋⸌⹴⸆腋痧♧痧✳鰊⸔⸆腋 在同一心理結構中的任一組傾向性對偶組功能,會彼此互相較勁 之後形成優勝劣敗。若此組勝出的優勢功能也勝過另一組對偶的兩種 功能,那麼這優勢功能不但能使自己的對偶功能落入潛意識成為劣勢 功能,還使另一組的兩種功能成為它的第一與第二輔助功能。例如: 內傾思維功能為優勢的人,其外傾情感功能會成為較不被意識到的劣 勢功能,而內傾感覺和外傾直覺分別成為第一與第二輔助功能。四個 功能會在不同心理類型以不同組合分別擔任「優勢功能」、「第一輔 助功能」、「第二輔助功能」和「劣勢功能」並產生動態關係。

22


♲Ⱄ㣐⸆腋꟦涸䗱椚⹛⸂禺窡 徐玟玲在其博士論文(2012,267-268)中整理 Jung 的理論後並 提出:每個個體中僅會存有一種相對封閉的心理結構,而因此個人之 心理能量僅在此心理結構下的四個功能之間移動,形成三種心理機 轉,說明如下。 ♧ ⮛⹴堥鱲⮛⹴⸆腋㖈䠑陏꬗剓荈搭涸⹛⸂ Jung 歸納外傾類型的優勢機轉,存有一種以外在具體事物為中 心的客觀性 (Jung, 1976: 332;吳康等譯,2007:368),能迎合客觀具 體環境,也在其限制中有迴旋餘裕,但只是純粹回應環境刺激,沒有 想要認真努力地超越這些限制 (Jung, 1976: 334;吳康等譯,2007: 370)。內傾類型的優勢機轉,慣於以抽象主觀的態度來對待客體,往 往從客體中撤回慾力以迴避與客體有消耗能量的互動,保存自已的能 量 (Jung, 1976: 330; 吳康等譯 ,2007:365)。 ✳ 锅黠堥鱲⮛⹴⸆腋ㄤ痧♧痧✳鰊⸔⸆腋⛓꟦涸⹛⸂ Jung 強調優勢功能有賴其他功能一起適應,使主體內三個度向 的心理張力能達到某種恰當的平衡,使主體的心理結構平面趨於穩 定 (Jung, 1976: 330;吳康等譯,2007:365)。這種追求平衡的趨勢, 在意識主體層面會有一種型態呈現:當優勢功能過於強勢而可能破壞 功能結構平面的穩定時,潛在的輔助功能就會以相對趨勢的張力浮出 主體意識,是個體內部自動調適、維持平衡的心理機能(吳康等譯, 2007:445)。若調適不好,則可能造成個人扭曲的心理而不自覺。 23


♲ 酢⯏堥鱲⸌⹴⸆腋莅⮛⹴⸆腋⛓꟦涸⹛⸂ Jung 指出,這些受意識態度排除、保持著一種未發展狀態的功 能們,在優勢功能受挫進入潛意識時,得到能量的他們便會取代優勢 功能、浮出意識掌控局面;但這些功能也因為從沒有受過開化,而表 現得古怪而病態,進而使一個人的正常生活產生強勢的反差現象。 (Jung, 1976: 349;吳康等譯,2007:385, 487-488)。 若沒有得到適 當的調整,則可能強化成精神疾病。 藉由以上說明,我們可以列表整理這八個功能對人類行為所造成 的影響,並繪出這八個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圖。

৖Ѫ ๸⋞

ӨѪ ໬༲

24

৖Ѫ ༲⬰ ӨѪ ๸⋞

ӨѪ ༲⬰

৖Ѫ ໬༲

৖Ѫ ṛ⬰ ӨѪ ṛ⬰


外傾型 把外在事物當作客體觀察,對客體有明確的依附性,極端會把外在事物視為主體

把⾃自我內在印象做

理性(判斷

⾮非理性(知覺

理性(判斷

原則上根據外在事實的客觀價值來形塑思 維、情感和⾏行為的⼀一種態度

接受偶然性,不涉及到對客體的選擇,對每 ⼀一種可能做出回應

原則上根據內在事 維、情感和⾏行為的

思維

情感

感覺

直覺

思維

定 義

主體⾃自⼰己⼊入乎客體之 內來運思

主動情感:⾃自⼰己移情 感⼊入客體 ⾃自我在意義上賦予某 ⼀一特定事物⼀一特定價 值的過程 情緒包含在其之內, 但不若感情伴隨明顯 的神經刺激

賦予客體價值的標準 是其背後所擁有的可 能性

判準的根據來⾃自主 因素所定向

整個⽣生命活動與理智 的結論聯繫起來,⽽而 結論總是受到客觀與 料所定向 將決定性的意⾒見賦予 客觀現實

賦予客體價值的標準 是其所引發的感覺強 度 對客體強烈的感性約 束:能撩起最強感覺 的客體是決定性關鍵

無論⽣生理上怎麼感覺 客體,它們的價值都 是直覺

特 徵

邏輯原則作為最⾼高⾏行 動法則,其判斷的決 定性意⾒見來⾃自感官知 覺的外界客觀事實

抽象情感:超越個別 內容的差異,產⽣生涵 容⼜又泯除個別評價差 異的「情緒」

⽣生活是累積具體對象 的經驗,但卻無法好 好利⽤用經驗,⽽而只當 作新鮮感

忽略客體本⾝身,直指 客體的靈魂

內在的法則價值要求 得到普遍的承認

無法擺脫傳統及社會 價值的束縛:順應

⺫⽬目標是具體的享樂, 喜好可觸知的現實, ⽽而無反思傾向、也無 ⽀支配慾望的⼼心

沈溺於純粹事實的呈 現規律,無法容忍例 外。愈接近愈專橫。

感覺不到的就無法⽤用 意識對其進⾏行思考

感官刺激將注意⼒力導 向物質層⾯面

為情感⽽而情感 潛意識思維會浮出來 否定情感,迫使情感 ⾯面對與邏輯結論不相 容的地⽅方

依附客體卻⼜又與客體 保持距離 把理性化約為受客體 影響上,把握客體、 形塑客體的⾏行動

過份的把⾃自⼰己的⼈人格 投⼊入客體,於是個⼈人 特徵消失了 誇張的情感陳⽰示,評 價受客體變化起伏

進⾏行感覺的主體消失 了,客體也被貶低成 純粹刺激感情⽤用。 潛意識中幼稚的理性 以強迫的⽅方式壓制感 覺:強迫症

弱 點

危 機

為規律⽽而規律。 個體本能地寬許⾃自⼰己 對⾏行動法則作修改, 使其合情合理。 受理智態度壓抑的⽣生 命,遲早會經由擾亂 ⽣生命的意識⾏行為,並 成可間接知覺的東⻄西 潛意識的活動與意識 的意圖背道⽽而馳:為 達理想不擇⼿手段、⾃自 我犧牲、堅持⼰己⾒見 不容客體⾃自我辯說, 與主體同⼀一:迷信

解 法

加劇的評價起伏造成 ⼈人格分裂,喪失⾃自我 同⼀一性,潛意識中的 理智浮出意識,並強 迫消極地否定⼀一切 維持理想,破除「他 只不過是……」的想 法

感情=情感+感覺

從主體開始,⼜又回 主體

主觀觀念、原初意 的發展與表達才是 點,事實論證為次

建⽴立新觀點、蒐集 實僅作為例證 闡述問題、創造理 論,展⽰示前景和洞 無法忍受安定的環境 直覺者的道德觀不受 理智管轄也不受感情 控制:忠於⾃自⼰己直覺 的觀點 潛意識的理智補償道 德判斷能⼒力

無法把原初意象轉 為能夠充分適應事 的觀念 把事實強⼒力捏成符 它意象的形狀

要求擺脫⼀一切壓抑的 ⾃自由,潛意識中的理 性卻強迫他繫絆於客 體 不斷浮現可能性是直 覺所無法逃避的強迫 性動機,為此所有其 他東⻄西、甚⾄至連⾃自⼰己 也被犧牲掉

理性表達受限於共 語⾔言的缺乏,使潛 識中的情緒被激發 為表達 意識主體化:主觀 ⾃自我的混淆,⼀一旦 想被批評就會情緒 的反擊

為理論創造理論

理想不斷地與現實 割,卻⼜又不斷地被 實擊垮:⼼心理衰弱

1. 犧牲理想、向 妥協

2. 放棄理論的獨 繼續向現實挑

25


內傾型

為主體

把⾃自我內在印象做為客體觀察,對外缺乏表達能⼒力與意願,容易把⾃自我視為主體

體的選擇,對每

客體價值的標準 背後所擁有的可

⽣生理上怎麼感覺 ,它們的價值都 覺

理性(判斷

⾮非理性(知覺

原則上根據內在事實的客觀價值來形塑思 維、情感和⾏行為的⼀一種態度

缺乏理性和理性倫理,但它們的⽣生命卻教導 了另⼀一種可能性

思維

情感

感覺

直覺

判準的根據來⾃自主觀 因素所定向 從主體開始,⼜又回到 主體

情感的變動由主觀因 素所決定,明顯的貶 低客體對情感的影響

將主觀意向附加到客 體的刺激中去 被由客體刺激所激發 出來的主觀知覺的強 度所引導

內在客體在直覺中顯 現為無法被經驗的主 觀意象 內傾直覺受外在客體 刺激,卻並⾮非關⼼心外 在的可能性 壓抑感覺,放⼿手知覺 引起精神刺激的意象

客體本⾝身,直指 的靈魂

主觀觀念、原初意象 的發展與表達才是重 點,事實論證為次要 建⽴立新觀點、蒐集事 實僅作為例證

要凌駕於客體之上, ⽽而⾮非調適於客體

闡述問題、創造理 論,展⽰示前景和洞⾒見

忍受安定的環境 者的道德觀不受 管轄也不受感情 :忠於⾃自⼰己直覺 點

無法把原初意象轉譯 為能夠充分適應事實 的觀念 把事實強⼒力捏成符合 它意象的形狀

識的理智補償道 斷能⼒力

為理論創造理論

擺脫⼀一切壓抑的 ,潛意識中的理 強迫他繫絆於客

理性表達受限於共通 語⾔言的缺乏,使潛意 識中的情緒被激發代 為表達 意識主體化:主觀與 ⾃自我的混淆,⼀一旦理 想被批評就會情緒性 的反擊

浮現可能性是直 無法逃避的強迫 機,為此所有其 ⻄西、甚⾄至連⾃自⼰己 犧牲掉

理想不斷地與現實切 割,卻⼜又不斷地被事 實擊垮:⼼心理衰弱症 1. 犧牲理想、向現實 妥協 2. 放棄理論的獨⽴立, 繼續向現實挑戰

26

⼀一個意象進到另⼀一個 意象,在之間找尋可 能性,卻沒在它們與 ⾃自⾝身之間建⽴立連結

⼀一直在尋找現實中不 存在的意象

為了防禦客體⼊入侵, 限制經由潛意識知覺 到的精神刺激停留在 ⾜足夠感知的限度內 外界的刺激無法直接 影響其⾏行動,以致於 表現地平靜⽽而被動, 看似理性的⾃自我抑制

內傾情感難以透過理 智形式表達,無法被 ⼈人清楚理解 為了交流⽽而創造⼀一種 外在形式,並將主觀 感情置⼊入換取他⼈人認 同,卻換得了感傷⾃自 戀的認同

只要客體的影響成功 滲⼊入主體,那就會按 照潛意識中的幼稚理 性模式來⾏行動,但其 ⾏行動會具有幻象性質 若無,客體會意識被 中⽴立對待:超出平常 的情感皆被強制回歸

未分化理性:如何審 美、如何形塑知覺, 壓抑理性去思考道德 微分化理性:潛意識 的理性會將直覺從審 美帶往道德判斷,但 太過依賴靈視⽽而造成 ⽚片⾯面的道德努⼒力

意識主體化:感情被 強化成空洞的激情, 僅⽌止於感覺,無法表 達 潛意識被激發對客體 做投射,使主體意識 到客體的⼒力量與重要

當客體對主體的影響 因保護意識⽽而被意識 完全切斷

強化的直覺使⼈人滿⾜足 於靈視到的觀念,並 被此限定,與真實疏 離。 雖然壓抑對客體的感 覺,但潛意識卻過份 的依賴客體,強制主 體去感覺客體:強迫 症、憂鬱症、神經過 敏

為⼀一種內在的緊張奮 ⾾鬥,客體不過為之提 供⼀一種刺激

發覺客體的陰謀,不 斷與之暗中較勁:精 神衰弱症 讓情感知覺到存在著 ⽐比⾃自我更⾼高更有⼒力的 東⻄西 ⼀一個⽀支持⾃自⼰己做出選 擇的理由或勇氣

可能無法區別現實對 象和主觀知覺 潛意識中的原始直覺 對客體中的危險性敏 感,當主體發現危險 想切割客體,直覺愈 會凸顯客體的危險, 進⽽而導致惡性循環


痧♲眏➃呔緄ꤴ涸䧭㔔莅鍑岁 ♧緄ꤴ涸䧭㔔

功能間的交互作用除了形成各種顯而易見的人格類型之外,同時 也產生其他隱晦的潛意識。Jung 從長期的臨床心理治療研究和物理 能量學研究心得指出,意識和潛意識不論在內容上或傾向上,很少 能同時具現:潛意識幾乎只是以作為意識的補充或補償目的而行為 (Jung, 1916/1958:43;關群德譯:50),是一種既對立又互補的動 態意象。 意識有一個強度門檻,凡是太弱而達不到門檻的心理功能會沉入 潛意識裡,而且處在意識的心理功能會對所有不相容的其他功能進行 壓制,被壓制的功能只好沉入潛意識之中。意識會構成暫時的適應過 程,而潛意識會帶著不僅包含被個體忘記的過去材料,還包括構成心 靈結構的所有遺傳行為痕跡一起沉入,但它們可能經歷一段時間之 後,在過度被壓抑的情況下轉換變成意識,起身反撲、制衡優勢心理。 Jung(1921/1971: 376) 觀察到,一般人的通病是不能分辨意識焦 點的自我 (ego) 與個體自性 (self),甚至把自我提高到心理過程的主 體位置,把優勢功能視為自己唯一的主體個性,並過度壓抑潛意識內 容,導致劣勢功能反撲,造成病態意識的主體性。下表為當八大心理 功能作為優勢功能時,個別被視為唯一主體而產生的病態意識整理。

27


♧緄ꤴ涸鍑岁 要解決優勢功能過度膨脹而產生的病態意識,重點在於體認優勢 功能與自性的差異,並使劣勢功能正常浮出意識層。 Jung 認為,人格結構是從早期童年呈現的一種前意識尚未明顯 分化的四位一體狀態,逐漸發展成具自我意識的四重結構。理想狀況 下,優勢功能會率先抵達意識場域,整合陸續出現的其他三個功能而 形成四重結構。然而,通常個體只要有三種功能進入意識,就能進行 心理運作,這使得排序第四的劣勢功能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發展,壓抑 而未進入意識場域(易之新譯,2011:36-38)。 為了適應客體環境變化,避免病態意識出現,有時主體必須促動 內在慾力轉向劣勢功能,使心理功能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發生結構性 的改變:Jung 認為,只要削弱優勢功能對劣勢功能的壓制,使優勢 功能消退至前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模糊地帶,就能讓劣勢功能取代優勢 功能爬升致意識領域。因此,Jung(1921/1971: 340) 強調,某種穩定 傾向的類型態度並不意味個體的舉止將毫無改變,只要時間一長,即 使在同一個體中,我們也能觀察到多種心理過程。

痧㔋眏㼭穡 藉由物種上、心理上、哲學上的二元對立概念,我們得到了心理 人格的成因與結構,然而這些二元對立並非一刀兩斷、漢賊不兩立的 對抗,而是在抗衡中形成輔助。多元而平衡的主體性,才是我們人類 心理該追求的方向。 28


29


暟涸劥䚍 在探討建築空間主體性之前,我們需要一個更為 簡化的樣本來為理論的可行性進行確認。本章節的意 義在於,確認無生命、無意識的主體,是否也有其主 體性存在?

30


痧♧眏錚㻌吥㕨谁遯ㅷ 從前一章我們得知,生命體的主體性來自「感官-心智」之間的 作用,進而引發「客體-主體」間的相互投射而產生。隨著認識的客 體愈多,遇到的生活情況愈複雜,開始分化出各種不同的心理功能, 而人的性格也就是各種心理功能依開發的先後順序排列而成。那麼, 空間的感官機能又是什麼?心智機能又如何運作呢? 由於想像不具有機感覺器官之無生命體具有能思考的大腦太過困 難,於是在考慮空間這種連實體都沒有的虛體主體性之前,先就有實 體的死物作為論述的對象,從觀察結果回推理論,再慢慢將理論演繹 至空間虛體上:首先鎖定觀察對象為同樣為情感創造物的藝術品,將 之當作具有情感的思考主體作為觀察;且基地縮限在國立成功大學 (以下簡稱成大)這一校園藝術品密集的地方,去觀察這些藝術品與 周遭環境、與路過的學生、甚至與其他藝術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嘗試 從觀察紀錄中的資料統整出藝術品的個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決定不從原初因果對應發展,而是嘗試用觀察 現象的方式去歸納回物體主體的本質,很有可能會因為文本的「作者 主體性」對作品產生的移情作用,使的我對「作品主體性」的觀察研 究造成混淆。因此這種從現象解構形體文本的作法,也必須重回藝術 家的作品理念,辨識出作者的主體意識已予以空缺,才能貫徹「作者 已死」的哲學思維。

31


♧谁遯ㅷ㖈䧭㣐 自 1998 年起,工學院起家的成大為了宣告本校進入綜合性大學 的行列,以每十年一期的頻率發起「1998 世紀黎明:成大校園雕塑 大展」以及「2009 成大校園環境藝術節」開始在成大各個校園角落 置入許多藝術品,並規定在新蓋建築中必須提撥一成的預算作為公共 藝術品的設置。期待為校園增添一點人文氣息,稍稍軟化工學院學生 務實的鋼硬性格。 截至 2015 年 11 月的藝術中心資料顯示,成大本校區的校園藝術 品共有 65 件,其中雕塑品佔有 51 件,而完全置於戶外不受門禁管制 的公共雕塑則佔有 43 件。在經過筆者實際走訪調查後,針對實存的 36 件作品進行周邊活動記錄。 ✳谁遯ㅷ⛓橇㞯錚㻌鎹ꏗ 風氣務實的成大,始終隨著需求而發展,因而在校園景觀中出現 大量各種風格建築的並置。荒謬而真實的場景使人記憶片斷。 因此,記錄方式上我採用類似於 Bernard Tschumi 在《Manhattan Transcripts》一書中所揭示紐約中央公園命案的紀錄方式,切割每 個藝術品環境之間的關係,個別為圖面中心,用三張方形的圖片呈現 空缺藝術品的環境、藝術品的相對位置、以及去除環境疊圖後單純的 活動路徑。在活動路徑的呈現上,實線代表的是具有某種目的性的人 在經過藝術品時產生的活動,而虛線則呈現相對上較無目的的人路過 藝術品的方式。以下是針對本校其中 36 個藝術品進行的觀察記錄: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痧✳眏鱲䳖⼧㶶⹛⸂垸㘗 在指認藝術品的個性之前,我們需要先行先針對十字心理動力模 型進行度向修正,以符合實為非思想主體的客體做分類標準: ♲痧♧佖 ⼧㶶堥腋⹛⸂垸㘗 將實體的機能 (Function) 作為無生命個體的心理功能,不更改 對立詞彙直接套用,進而去聯想詞彙與機能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此 模型的轉換中,優勢功能成了這無生命個體的個性。以下針對各優勢 功能進行機能聯想: ♧ Ⰹ⫙莅㢫⫙谁遯ㅷ莅㢫歲剤搂✽⹛ 視實體為主體,能與主體分離而與之產生碰撞的視為客體,認為 外傾的藝術品其本質上不完整,必須至於特定環境、特定場所、與外 界產生互動關係才算完整,例如當代環境藝術;而內傾的藝術品則自 成一格,不在乎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保持其始終如一的性格,例如傳統 繪畫雕刻; ✳ 椚䚍莅䠮䚍䕎넓♳僽䎙⡦涸鼩僽♶鋊⵱罜㤕佞涸 這度向討論的是呈現手法:理性的呈現手法是嚴謹的計算結果, 或是內斂的美感呈現;而感性的呈現手法則是不規則、隨意而奔放的 發散。然而這分法很快的就遇到困難,因為看似內斂的呈現也可能是 感性的抒發,而如同 Frank Gery 那樣奔放的外型也是精密計算下的 42


結果,尤其是在數位設計發展蓬勃的當代下更是難以分辨。所以理性 與感性又再各往下切割成四種: ♲ 䙼笞莅䞕䠮䕎넓齅鱀僽やざ椚 形體的呈現手法落到了純粹理性的討論:思維意指分明清晰的設 計邏輯,例如強調合理機能取向的外傾思維、以及強調內在結構合理 的內傾思維;而情感意指為了好惡、美感而不顧結構合理性的形體呈 現,取代了原本預設的感性功能;外傾情感將美感好惡的判準交給了 外界,自身形態會隨著外界喜好而改變;而內傾感覺穩穩抓住了主觀 的美感判準,堅持自己所認知的形式美。 㔋 䠮錏莅湬錏㼩㢫歲ⵞ慨涸䢀䏞僽꬗㼩鼩僽峯䜫 形體的討論從感性中脫離,轉而去想像物質如何面對刺激:外傾 感覺功能意指接受刺激、接受聲、光、熱、氣、水等物理環境機能, 或是與人互動,但如濱海沙灘上的腳印不留下痕跡;內傾感覺則注重 於感受內在的波動,當外界刺激影響到內在機能或結構邏輯時才會運 作;而外傾直覺功能意指去尋找外界刺激的可能性,像是個提供展示 機會的舞台;內傾直覺則在自己的結構系統、機能中尋找可能性:像 是個多功能工具箱。 以上的分類法則,使得我們容易從機能去判斷客體的個性,個別 屬性鮮明。在四個功能的分界上,也找到了明確的判定標準:透過數 學的函式與非函式判斷是否為理性功能,若是 f(x)=y 的一對一函式, 則是思維功能;f(x)=c 的多對一函式,就是進行價值判斷的情感功 43


能;f(x)=not exist 的一對無非函式,則是光享受不產出的感覺功能; f(x)={A} 的一對多非函式則是聯想發散的直覺功能。而我們也藉此確 定變數 x 是聲光熱氣水人等外界物質刺激。 但這樣的分類法則卻使之後在嘗試組合優勢、輔助、劣勢功能 時,機能間的組合過於牽強而矛盾,雖然也可稱之是建築設計的靈感 來源,但除非一開始就設想機能組合後再拆解,否則難以自圓其說。 動力系統在常態下無法正常運作。

৖Ѫ ๸⋞

ӨѪ ໬༲

44

৖Ѫ ༲⬰ ӨѪ ๸⋞

ӨѪ ༲⬰

৖Ѫ ໬༲

৖Ѫ ṛ⬰ ӨѪ ṛ⬰


㔋痧✳佖 ⼧㶶䠑陏⹛⸂垸㘗 將原本對象限的劃分討論轉為對軸線的討論,納入對無生命體的 意識、潛意識的劃分,嘗試以一體性解決機能組合牽強的問題。 ♧ 暟颶莅俒⻋㼩䥰㢫歲暟椚橇㞯䧴㼩僦爢剚俒⻋䠑陏 視被造物為人類集體意識的呈現,往意識的方向走會更關注於當 下世俗的物質需求,而往潛意識的方向走會更關注於人類心靈上的文 化需求。這個度向上的分類使得被造物性格開始不僅僅於機能上的劃 分,而開始與時代意義接合。 ✳ 堥腋莅䕎䒭鍑对堥腋暟颶꨾宠䧴鍑对䕎䒭繡䠮꨾宠 將度向上原本的理性與感性取代,在面對物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的 課題時,是直接性的以設備、符號來解決問題,抑或是以空間形體表 現取向? ♲ ⰗⰟ莅猙㺙 用以取代原本外內傾的度向,強調被造物為社會脈絡下的產物: 公共性表示開放、歡迎外人進入,而相對的私密性是內斂、拒絕外人 進入的。不過,這也使得在分別上也遇到了困難(公共與私密 or 通 透與封閉 or 戶外與室內 or 團體與個人)模糊。 㔋 鄄剪⹡莅剪⹡瑠꟦ 優勢功能與輔助功能在建築上的具現化,方便判斷屬性整合後的 主客關係。

45


由於討論從各種性格的象徵整合進空間向量之中,使得這模型在 分類上更為順暢;且在納入人類集體意識的考量後,被造物的時代意 義就會被呈現出來,開始能運用在建築史的分類比較上。

我嘗試著以依據此模型列出成大校園建築的個性與時間列表,確 實也看到了些時代上的意義。然而,在概念意義上或許排斥合理性增 強,功能間的機轉似乎也開始能被闡述,但機能上整合仍然是牽強、 與原型不符,還需要進一步的修改。

৖Ѫ ๸⋞

ӨѪ ໬༲

46

৖Ѫ ༲⬰ ӨѪ ๸⋞

ӨѪ ༲⬰

৖Ѫ ໬༲

৖Ѫ ṛ⬰ ӨѪ ṛ⬰


❀痧♲佖 ⼧㶶劥搭⹛⸂垸㘗 重新受 L. Kahn 的形論與光論啟發,一改之前把客體當人看的觀 念,而是把被造物當作是「理形的再現」其意識本體就是物性本身, 其潛意識就是物的理形。承認其思考與判斷來自作者或集體意識,其 展現與表達則依賴形體本身的表現性。 ♧ 㢫⫙莅Ⰹ⫙ 從 Kahn 的形論延伸,內外的分辨已經明朗化:內是被造物的理 形世界 (kosmos noetos) ,而外是世俗的現象世界 (kosmos horatos), 因此形體的寫實(模仿自物理世界)或抽象形態(再造自理形世界) 則是判斷內外傾的第一原則。 ✳ 䲾鶤植韍莅鑣ꅼ椚䕎 物性的意識,就是根據現象而回應:我想要看到物,物則回應我 以光,我碰觸到物,物則回應我以移動;而物的潛意識即詮釋理形, 每一物都有本然自性,磚想成為拱、混凝土會依自性流動、凝固,皆 是一股想要回歸本然的展現。 ♲ 椚䚍莅䠮䚍 這度向是屬於人類意識在此模型中唯一能左右空間性格的部分。 感性負責將接收到的資訊傳遞給理性作思考,在此我延伸指作為在形 式操作上,是帶入了更多感受,還是帶入了更多思考或價值判斷?若 為前者則為感性的作品,為創作而創作之作品;反之則為理性。 47


㔋 ꬆ閶莅⯕僈 此為對應心理學中意識與前意識之間的關係。在 Kahn 的光論中 闡述,光明是為了存在而存在,而靜謐是一種不亮的光,其欲透過外 型來表現其存在,是表現的原動力。在物體的原初狀態下,四種功能 都處在靜謐當中,皆有表現的慾望,只是在不同的作者手上,功能被 程度不一地被表現(創造)成光明。但若要追求品質,就得潛沉回靜 謐,讓四個功能都能有適當而平衡的表現。 這是筆者當下所能找到,最能解釋無機物之主體性的模型。

Light Design

Thinking

Phenomenology

Action

Sensing

Feeling

Judging

Perciving

Intuition

Form

Silence Designer

Object

Nature 48

un-Conscious


瑠꟦涸劥䚍 經過筆者長時間的搓磨,總算是得到了目前最完 善的物性分類模型。接下來將以此模型對校園藝術品 指認出其性格、指出其未達完善的部分,並就此設計 出補足其完善的設計。

49


痧♲眏䧭㣐谁遯ㅷ⛓䚍呔ⴕ겳

ၲෑ 㑔ᆾ ᱹᱺ㑔ৠ ╹⺨ ㉊´ ๸།␹

๸ぞ ■ֽ ᝋᛡ য়௏ၲ ⮟̍ ௻␆ ؆୕စ

⣼ ᛣຖ˘ӕ ᇏ ᎛⬊㉊ Ύ‷ ⧾ᜤኾ㐹 ☋ᳺ

୪˘̩ᛡ ড়˘ड़

ஔۙ✈˱࿜ য়ࢩ୏ᛆ 㚎Բ‫ ڮ‬ 50

ཊ໚ ᧲˘ⵍ੉


㐹գᶒ

஺வ ๸⋞

ၖⲪ ໬༲

஺வ ༲⬰ ၖⲪ ๸⋞

ၖⲪ ༲⬰

஺வ ໬༲

஺வ ṛ⬰ ၖⲪ ṛ⬰

ৠ₶ ᛡ➒ ㉊▎㋡ᑳ ৠࢩ̍

ᭂစ ⥾■ ⨭ⵈḑਊ̍ ʱ፳ፎ๸␷ḑ☋ 51


痧㔋眏㣆⛓㝝 基地:成功大學 雲平大樓 中庭 類型分析:內傾(抽象)、理形(詮釋)、理性(呈現價值) ♧ 䬄韍䞕䠮⮛⹴⫄黃չ㣆䟝䖎ꅾ銴պ姽♧⭆⧩ ✳ 㻨㻜䠮錏鰊⸔邍植䧭Ꟁ⚥鷷恸㷸绢栬用涸麕玑 ♲ 䬄韍湬錏鰊⸔欽䕎넓耢䟝㣆䟝涸暶䗚 㔋 㻨㻜䙼笞⸌⹴尝剤锸鶤➃捀➊랃♧㹁銴剤㣆䟝 補足論述:夢想,意味著肯定自我價值;所以重點並不是有沒有 夢想,而是要想辦法在社會找到自我價值。

52



痧❀眏괐ⵠ汚 基地:成功大學 雲平大樓旁 圓環 類型分析:內傾(抽象)、現象(描述)、感性(帶入感受) ♧ 䬄韍䠮錏䠮「괐涸䓽䏞 ✳ 㻨㻜䞕䠮鰊⸔ツ植չ剤麕徥呺娔剢䩞剤㾵㾵㄂麥պ ♲ 䬄韍䙼笞鰊⸔䬄韍ⵠⴀ괐涸䕎朜莅饥ぢ 㔋 㻨㻜湬錏⸌⹴䢀䏞嶋噲溏♶ⴀ劢⢵鼩腋䙦랃涮㾝 補足論述:削弱感覺,使之重新燃起對外在事物的好奇;讓原本 呼嘯而過的腳踏車與人流在乎他的存在。

54


55


痧Ⱉ眏뒉ⳮツ牬 基地:成功大學 中文系館 門口草皮 類型分析:外傾(寫實)、理形(詮釋)、理性(呈現價值) ♧ 㻨㻜䞕䠮⮛⹴⫄黃չ牬榰䖎ꅾ銴պ姽♧⭆⧩ ✳ 䬄韍湬錏鰊⸔♶欽蒀䕙欽䕎넓邍植〵抓俒⻋⛓㕩輑 ♲ 㻨㻜䠮錏鰊⸔琎噲錚㻌麕둷겳㢫㘗 㔋 䬄韍䙼笞⸌⹴尝剤锸鶤捀➊랃♧㹁䖤銴牬榰 補足論述:祥瑞,意味著和平,在校園中的意義是學術討論的基 礎,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辯論。

56


5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