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清代 屏東書院 01 崇蘭蕭氏家廟 02 阿猴城門(朝陽門) 03
日治 下淡水溪舊鐵橋(屏東端) 04 縣長官邸 05 邱姓河南堂忠實第 06 宗聖公祠 07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之農業資料館 08 阿猴糖廠辦公廳舍 09 屏東菸廠 10 原屏東師範學校校長官舍 11 勝利新村、崇仁新村 日治時期官舍 12 原日本第八飛行聯隊隊長官舍 13 防空洞與涼亭(中山公園內) 14 光復紀念碑 15 中山公園水池橋梁 16
屏東書院 年代:1815 年 ( 嘉慶 20 年 ) 公告年分:1985 年
屏東市勝利路 38 號
來造言: 台灣的書院設立開始於清康熙年間,最多有 62 所,由縣立體育館 往勝利路走去,便會看到橘紅色外牆圍繞的「屏東書院」,是由嘉慶時 期的鳳山知縣吳性誠命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所建,後來又有地方仕紳出 資彩繪,讓規模更完整,也為書院經營做好準備。日治初期推廣教育, 書院功能逐漸被新式學校取代,「屏東書院」也因此改為孔廟用途,只 在春秋二季有祭典活動。民國 66 年曾經進行研究修復,但也更改了它 的形式,比較偏向孔廟形制而非書院。 主體建築由山門、正殿、後殿等三進所組成,左右二側都有護龍廂 房,佔地不算大,燕尾屋脊高低層次是它的特色。現在台灣僅存 12 座 保存較好的書院得以列入古蹟名單,而南部地區就高雄鳳山「鳳儀書 院」與「屏東書院」兩座,平日可以由正門左側小門進入參觀,遊客不 多,左側廂房有圖書報紙可以翻閱。
1
崇蘭蕭氏家廟 年代 :1880 年 ( 光緒六年 ) 公告年分:2004 年
屏東市崇蘭里崇蘭 69 號
來造言: 有馬賽克拼貼的崇蘭彩繪巷(博愛路 456 巷),從博愛路巷子到 底可以看到兩棟平房,其中一棟有著宗廟的建築特徵,它就是蕭氏家 廟。蕭氏家廟是屏東蕭氏的宗祠,屬於木構架建物,規模不大,分為前 殿、過水廊及正殿這三開間。從清代蕭氏便在屏東定居,「屏東書院」 就是蕭家人與地方仕紳合力創立的。家族注重教育,先後出了多位秀才 與貢生。 日治時期在家廟旁興建學堂「課餘軒」(現為阿緱地方文化館)教 授漢文,至今家廟與學堂依然完好,裏頭各自有展覽供民眾參觀,透過 文字與展品認識屏東的人文歷史。
2
阿緱城門(朝陽門) 年代:1836 年 ( 道光 16 年 ) 公告年分:1985 年
屏東縣立田徑場靠濟南街一角
來造言: 整個現在的屏東縣曾經有兩個城,除了還保有城牆與城門的恆春古 城,另一個就在現在的屏東市。康熙時期已經有墾戶在屏東開墾,到乾 隆時期發展成街,鳳宮前面一帶就是以前的阿緱街,因墾戶增加而逐漸 成為阿猴的行政中心。 市街規模越來越龐大,於是道光 16 年,當地仕紳發起建城,以紅 磚興建四個城門及圍牆,旁邊輔以刺竹林,因為阿緱城牆是非官方縣廳 城,官方鳳山縣志「規制志」並沒有詳細的形式紀載。日治時期,「阿 猴」更名「阿緱」,又改稱「屏東」,當時為修建道路而拆除城牆,只 留下東門朝陽門靜靜的看著屏東變遷,其他遺跡早就隨著時間流逝。
3
下淡水溪舊鐵橋(屏東端) 年代 :1914 年(大正年間) 公告年分:1997 年
屏東市堤防路
來造言: 從高雄搭火車來往屏東,右側看到幾個鋼筋鐵拱、舊鐵路枕木以及 磚造橋墩在中間水面被截斷,那就是下淡水溪鐵橋。舊鐵橋整體位於台 鐵屏東線九曲堂車站至六塊厝車站間,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 建,有 24 座橋墩,因水流湍急,興建不易,完工時日本官方刊物有「東 洋第一長橋,遠望有如彩虹一般,是南部臺灣的一大偉觀」的形容。舊 鐵橋於西元 1914 年啟用直到 1988 年新橋啟用,部份橋墩因颱風溪水 暴漲被沖斷,毀損的橋身就放置在附近草地。1964 年曾進行更換鋼樑、 重鋪枕木等工程,往後還是需要不定期保養與維修。 屏東端保有較長橋身,但地處較偏僻,而高雄端則是與旁邊溼地規 畫成濕地文化園區。總是有許多民眾下午時分會來散步、拍照,每年颱 風季會封橋不讓遊客進入,確保民眾安全,而每年約莫九、十月,附近 的草地白芒草齊放,圍繞著舊鐵橋,從高屏大橋、新火車鐵路上觀看都 相當漂亮與壯觀,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與婚紗新人前來留影。
4
縣長官邸 年代:日昭和年間 公告年分:2003 年
屏東市林森路 147 號
來造言: 經過林森路與信義路交叉口,有個轉角高牆圍繞,有著銀色金屬大 門,隱約可以看到裏頭種了不少樹,房子紅白相間、有錐形屋頂與現在 的建築不太一樣。這房子原本是日本時代的屏東郡守官邸,後來作為縣 長官邸,招待賓客則是現在的用途,也曾經舉辦音樂會並且開放民眾參 觀。 整體建築坐南朝北,由前方洋樓與後側日式住宅所組成,洋樓有洗 石子方柱、鋪瓦屋頂,紅磚樓梯間等等,而後方的日式住宅建築採用傳 統日式住宅形式,由木構造、瓦片等構成。縣長官邸是屏東地區位階最 高的日治官舍,裝飾在南部地區算得上華麗,屏東人一般不太認識它。
5
邱姓河南堂忠實第 年代 :1915 年(日大正 4 年) 公告年分:2003 年
屏東市田寮巷 26 號
來造言: 忠實第位在田寮巷的中正國中旁,是一座北朝南的客家夥房,平 面格局類似中文字的「四」,由二堂二橫圍塑著中庭的伙房屋。西元 1895 年原本住在長興村內的邱家人,六堆抗日最後一役「牙城」之戰 後,派遣子孫移居阿猴東區田寮庄,建立雛形聚落「下寮莊」。邱元壽 與其長兄邱元奎,分建客家伙房合院兩座,1915 年興建的邱元壽宅是 其前身,後由邱家子弟進行整修。 1991 年中正國中校地擴建,家族將土地捐與校方,邱元奎宅隨即 拆除,而忠實第因為民眾爭取而被保留下來,目前作為鄉土藝術館之 用,2000 年開館使用,本身的建築藝術豐富,有書法、黏塑裝飾、木雕、 洗石子等。
6
宗聖公祠 年代 :1927 年 公告年分:2002 年
屏東市謙仁巷 23 號
來造言: 自由路玉皇宮正門左側旁有條小巷子,進去便可以看到西式的水泥 大門,上頭有兩隻趴臥的獅子與天使,這裡就是 2012 年開始進行修復 的「宗聖公祠」。由清代秀才曾寶琛提議興建,出資者是六堆客家祭祀 公業的曾家人,供奉「宗聖」曾子、曾子父親曾點、曾姓遠祖夏禹王及 六堆客家曾氏宗族歷代祖先,也兼作到屏東市唸書的子弟或辦事族人寄 宿聚會的地方。 結合客家傳統民居合院建築、廟宇建築及日治時期的西洋建築風 格,它的建築藝術價值頗高,多是出自當時大陸與台灣知名匠師之手, 建材也多是從大陸運輸,少見的黑底金線「雷金畫」與柱子上各種的書 法字都值得一看,從這些裝飾可以見得這家人的才氣與財氣。現在也會 有些展覽藉由宗聖公祠的空間展出。
7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之農業資料館
年代 :1938 年 ( 昭和 13 年 ) 公告年分:未知
屏東市瑞光里農事巷 1 號
來造言: 屏東曾經在台灣稻米、製糖行行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治時期便 設立農業改良場。農業改良場的前身是日治「阿緱廳農會附屬農場」, 剛開始專門發展在來水稻品種的改良,曾以研發的「阿緱米」(屏東米) 聞名於全台。至大正 12 年(1923 年)的時候易名為「高雄州農事試 驗場」,規模逐漸擴大。 農改公園的這棟不起眼建築即是當時的行政中心。主體座東南朝西 北,一層樓,面積不大,1945 年二戰後,又改名為「高雄區農業改良 場」,行政中心轉為辦公室使用,後來又成為農業資料館,現在作為屏 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的辦公室。
8
阿猴糖廠辦公廳舍 年代 :1938 年 ( 日昭和年間 ) 公告年分:2006 年
屏東市台糖街二號
來造言: 你知道屏東曾經是很重要的糖業製造基地嗎?台糖量販店斜對面的 台糖屏東總廠雖然已經停止製糖,還是有土地租賃、量販部門等業務, 大門口進來左手邊這一區木造一層樓房,它們就是被列為屏東縣文化資 產的「阿猴糖廠辦公廳舍群」。這辦公廳舍群共有一到五號本館,現在 都做為辦公室使用,因此不開放參觀,屏東縣政府的文化資產科辦公室 也在這裡。 民眾想要了解屏東的製糖歷史,可以到右手邊的文物館,裏頭除了 有製糖器具與過程的展示,員工子弟的教育、員工書畫作品、刊物也都 有收藏,從這些器物可以看到屏東另一種的變遷歷史。
9
屏東菸廠 年代 :1936 年(昭和 11 年) 公告年分:2010 年
屏東縣屏東市民生路 57-5 號
來造言: 屏東曾經在台灣稻米、製糖行行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治時期便 設立屏東菸廠位於屏東演藝廳對面的菸廠路盡頭,佔地廣大,菸廠路的 盡頭現在為保安警察屏東第七分隊,原本是屏東菸廠的一個入口,而菸 廠另外還有一個大入口是在歸來路上,從這兩者間的距離便能略知其占 地的廣闊,曾經是台灣最大菸廠。 從日治時期的「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開始進行菸業加工, 1937 年起增加菸葉複薰、裝桶以及儲存等業務。1953 年成立捲菸部 負責捲製香蕉牌、嘉禾牌、珍珠牌、樂園牌等紙菸及芙蓉牌、保林牌等 菸絲。正式 2002 年關廠,現仍完整保有中山堂、鍋爐室、菸草除骨及 複薰加工區等與機具,近年來相當受到重視與保護。
10
原屏東師範學校校長官舍 年代 :1937 年 公告年分:2008 年
屏東市林森路 11 號
來造言: 在屏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隔壁,有棟種滿花草、樹木的一層樓日式 平房,常常不見有人出入,它其實是以前的校長宿舍。日治昭和年間, 屏東地方人士與糖廠部份人員,為爭取屏東設置師範學校,投資建築木 造房屋 24 棟,作為教職員宿舍之用,1940 年也確實在屏東建立了屏 東大學、屏東教育大學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屏東師範學校。 國民政府來台後 24 棟木造宿舍由台糖屏東總廠接收,之後訂定契 約租賃給學校,而後學校全數購買。因校舍擴建,僅存一棟獨棟宿舍, 曾經居住多任校長,現在作為貴賓住宿使用,維護情況良好。目前室內 空間有玄關、餐廳、書房、臥室與重新隔間的起居室、廚房。
11
勝利新村、崇仁新村 日治時期官舍
年代 :1928 年(昭和 19 年) 公告年分:2007 年
屏東市成功路、忠孝路、 信義路等一帶 來造言: 日本以台灣作為南進基地,因地利之便在屏東發展警察航空班與陸 軍航空班,勝利新村身為台灣保留的十二座眷村之一,當時便是陸軍飛 行第八聯隊官舍群。國民政府來台後指派孫立人將軍至屏東發展空軍、 建設機場,沿用原有的日式宿舍群做為宿舍。 這兩座宿舍群保有許多黑瓦檜木雨淋板的官舍,規模完整,可以看 見屏東熱帶建築特色,其中包含了曾為陸軍官校校長官舍的將軍之屋、 少見的二層樓和洋二館官舍「孫立人將軍行館」等。目前這裡聚集了餐 廳、個人工作室等,成為一個文化園區,但又能看出屏東地區眷村的獨 特樣貌,吃飯、參觀工作室的同時別忘了細細品味深藏在建築物裏的時 光記憶。
12
原日本第八飛行聯隊 隊長官舍
年代 :1937 年(昭和 12 年) 公告年分:2002 年
屏東市中山路 61 號
來造言: 佔地廣大的和洋折衷式兩層樓住宅,帶有早期「和洋二館」式中流 住宅遺風,前棟為洋式二層樓房建築,主要用於招待賓客;後半則屬日 式住宅型態,供居家生活使用。國民政府來台後接收,改為「孫立人將 軍行館」,其後又改為「空軍招待所」,於 100 年 10 月 25 日更名為 歷史建築「原日本第八飛行聯隊隊長官舍」。 曾作為「族群音樂館」使用,現在由美和科技大學創新中心營運。
13
防空洞與涼亭 ( 中山公園內 )
年代 :1919 年(日大正 8 年) 公告年分:2003 年
屏東市中山公園內, 屏東女中對面 來造言: 中山公園為屏東市第二大公園,內有幾個涼亭,靠近仁愛路的涼亭 下有防空洞,我就是從這裡不小心來到二十一世紀的。我記得涼亭與防 空洞的位置以前是日治末廣稻荷社,神社格為社祠,它旁邊有著屏東最 大的縣社阿緱神社,大小神社相鄰的景觀很少見。 國民政府來台後,末廣稻荷神社本體被拆除,改建為老人會涼亭, 基座部分則更改為防空洞使用。基座的平面中央外貌是一個圓丘,有四 個矩形空間放射狀朝外伸展,矩形空間旁有進入防空洞的入口,前後各 有樓梯可登上土丘。防空洞上方被改為六角形水泥柱涼亭,屋頂為木構 造鋪上鐵皮。其實沒有告示或說明會不知道以前這裡是神社,如果有找 到末廣稻荷神社原始建築圖稿,或許會重新修建。
14
光復紀念碑 年代 : 日治時期 公告年分:2003 年
屏東市中山公園內
來造言: 中山公園內保有不少日治時期遺跡,有幾個排碑在國民政府來台後 上面的文字被塗改,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得知它們的確切年代與實際作用 了。在防空洞與涼亭對面的另一座涼亭後方,有一座光復紀念碑,矩形 基座為典型日本時代碑碣形式,高度約兩公尺多一些,立面分為 4 段, 最底部為最大的矩形,以岩石作磚砌狀斜上收分,中段為較小的矩形 體,由石板及較粗糙的岩石兩部分構成,上段也是岩石材質,但質地 較為細緻,並由許多線腳裝飾而成。現在碑文為當時屏東市長龔履瑞 (1947 年)撰文。 這個紀念碑附近,還有一個無名石碑,但是碑文都已經損毀,僅留 基座部分,另有一個碑體的基座被當作桌腳使用。
15
中山公園水池橋梁 年代 :1919 年(日大正 8 年) 公告年分:2003 年
屏東市中山公園內, 九重葛步道之間 來造言: 神社是日本神道的象徵,如果屏東縣體育場本來是神社,這規模好 像有點嚇人!屏東日治時期最大的神社「阿緱神社」當時的確是建在現 在的體育場境內。當時神社所在地的行政區劃是臺灣阿緱廳港西中里阿 緱街,社格則屬於高雄廳屏東市縣社,祭拜的是能久親王。 二戰後神社被改建為忠烈祠,後因體育場動工而拆除,只在水池畔 留有神橋遺蹟。這橋顏色灰綠,位於神道中軸線上,是鋼筋混凝土造形 拱橋樑,表面材料為洗石子,橋面兩邊的橋欄各有四根粗壯的圓形望 柱,望柱上方各有一銅鑄的柱頭,柱頭上方為類似寶珠的裝飾,因為是 屏東的大神社遺跡而受到保存。
16
版權頁
城間散步-漫遊屏東市文化資產 文化展示設計與實務/ 2015 編輯群/王昱祺、吳思蝶、蔡秉昀
照片來源/自行拍攝 文字來源/整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文化資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