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林偉文 副教授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專長:
創造力及其培育、創意教學、教學 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近兩年開課資料:
103 學年度第 1 學期授課科目
創造力理論、學習策略與方法、創 造力、高層次思考教學研究、教學 畢業專題(一)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e43794d5d3e9a1748cddf43d481d753f.jpeg)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授課科目
思考與教學、創造力理論、教學心 理學、創造力評量、教學畢業專題 (二)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授課科目
創造力理論、國民小學教學實習 (一)、創造力、學習策略與方 法、創造思考方法研究
104 學年度第 2 學期授課科目
服務學習(三)、思考與教學、創 造力理論、教學心理學、國民小學 教學實習(二)、創新與創業精神
概論
教育學系
︻文/蔡 伃
在偉文老師的課堂上,常可以看到同 學們熱烈討論的情景,每個人都有發表自 己想法的機會,小組討論過程中一碰到問 題,隨時都可以和偉文老師進行更深入的 問答,師生互動的氛圍熱絡而自然。外表 溫文儒雅的林偉文老師,腦中充滿各式各 樣對於教育的創新想法,在他的課堂上, 每個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就像是朋友,共同 學習、共同成長。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be89d67e425a093f5055834cd3d5acd0.jpeg)
成為一個老師, 亦師亦友的老師
在大學任教十餘年,教學上有眾多卓 越成就的偉文老師,一開始其實並不是就 讀教育相關科系,而是商科相關的專業科 系,轉換跑道的契機,是源自於偉文老師 對自己未來的思考:「我的人生重心到底 要放在哪裡?」基於高中開始就有一直在 服務性社團帶小朋友、學生的經驗,加上 對於教育工作的嚮往,於是轉學插班至政 大教育系,一路念到博士班。
偉文老師認為,教育是影響生命的工 作,不同職業工作的人,當然也會運用不 同的方式影響或幫助別人,但一個老師給 學生的影響是深遠且全面而直接的,在和 學生的互動中建立人與人彼此之間的信任 關係,進而影響彼此的生命。
「我自己傾向的師生關係比較像是朋 友,我會比較希望課堂上和學生的關係不 是要學生都聽我的,而是有比較多的互動 與討論。」人有很多的不同,師生關係自 然也有很多不同的樣貌,有些老師嚴格、 地位崇高,學生會尊敬地去追隨這些大師
的風範,這也是師生關係的一種;相較於 這種類型的老師,偉文老師走的是比較 「親民」的路線。
「我也比較希望可以聽到多一點學生 的聲音,甚至有時候當學生對課程不太喜 歡或是接受度不高、反應不太熱烈的時 候,我會問問他們有什麼想法,然後根據 他們的想法在課程上做一些調整。」偉文
老師說,他並不是抱著「這些都是學生應 該要會的東西,如果學不好就是他們不用 功」這樣的想法,他反而會花很多心思在 關心學生,以朋友這樣的關係來面對學
生,雖然在大學可能只上一次這個老師的 課,以後不一定會再遇到,但如果可以和
學生建立一個比較長遠的關係,學生就算
不修這位老師的課,在學業課業上遇到問 題,或是在專業上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作
為亦師亦友的角色還是可以持續給予他們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1f310bb4090614498e695fad5e9f3369.jpeg)
協助。
偉文老師的超能力
偉文老師對教學的熱忱,從每學期第 一堂課上的小舉動就可以看出來 叫出 每位同學的名字。
「這通常也是學生會覺得驚訝的地 方。我通常第一或第二堂課就可以叫出全 班同學的名字。」這是很多大一的學生剛 進來常會想要問偉文老師的問題,有什麼 神奇的方法,可以一下子記得大家的名 字,但偉文老師表示方法是其次,這個動 作重要的是為了能在課堂上和學生有很多 互動,不希望只是叫他們「同學」而已, 老師希望能叫出學生的名字,比較有人跟 人互動的感覺,不會像是客人和老闆的關 係,而是朋友的關係。
「學生也曾問過為什麼我可以這麼快
速地就記起每個同學的名字,我就告訴他
們,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獨特,所 以我迫不及待想要認識你們每一個人。」
有些學生會開玩笑的說很肉麻,但是實際
上如偉文老師所說,每個生命本來就不一
樣,各自蘊含不同的特色,會覺得每一個
人就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很特別的個體,
自然就會記得他們的名字;而當學生被如 此尊重對待的時候,教學上的互動也會少 幾分尷尬、多幾分歡笑。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6ab997b4a4b1f16434daa6341cf94ee5.jpeg)
「學」「思」並重才是王道
偉文老師開設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課 程,有創造力相關的,也有較理論型的課 程,如:教學心理學等等。針對不同的課 程,偉文老師在教學的模式和準備上也有 所不同。
「大學的教學不只是培養學生要知道 什麼,還需要學生理解,重點是學生能運 用理論去思考很多的問題,不只是抽象的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3b5cdffc1f7ea9c05c67a695ca17cdf2.jpeg)
背誦理論。」針對理論型的課程,偉文老 師會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有在思考 的,並且進一步運用理論,理論型課程的 基礎核心就是可以應用。以教學心理學這 門課來說,偉文老師在教學上會準備比較 多的個案或案例,或是有一些真實的經 驗,讓學生可以透過這些資料,知道老師 如何教、學生會有什麼反應或成效,再從 結果去反映老師教學上可以再做調整的地 方,並且分析之間的關係,這是理論比較 重視的部分。
至於創造力的課程,偉文老師認為不 只是把「創造力」當作一種知識,僅帶學 生去探究創造力是什麼、或是誰有創造 力、創造力怎樣開發等等的問題,而是希 望學生可以在課程當中經歷一個創造力發 想的過程,學生在課程中就必須不斷運用 自己的創意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創造 力」才會真正變成是學生的東西。
「如果他今天僅僅知道創造力是什 麼、或是創造力開發有哪些方法,但自己 卻完全沒有經歷過創意的感覺,那他還是 只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老師希望學生 在課程中可以經歷創意的經驗,所以在教
學設計上會有比較多實作與體驗的部分, 課程後半段再回溯過去他所經歷的過程 到底體驗到什麼,形成所謂「意義的建 構」。「經過這個體驗、然後反思、且掌 握到這個創造力是什麼、創造力如何開 發,所建構出來的意義,就會跟教科書所 讀到的知識是不同的,因為這是學生自己 經歷過的。」
思考與教學公開觀課,講述這門課教學方法的省思與改變
適切的教學策略, 帶領學生培養實力
每個老師對於每堂課的教學結果都有 不同的期許,但共同的信念是希望可以讓 學生從課堂中獲益;基於這樣的出發點, 老師們也都會細細思索教學上使用何種策 略最有效。偉文老師的課堂上往往可以讓 學生擁有「帶著走的能力」,依據教學目 標訂定的各種教學策略就發揮了很好的功 用。
教育系的學生一進到大學,就會碰到 「學習策略與方法」這門課,偉文老師對 於這門課的教學目標第一就是希望學生能 去了解學習上有哪些策略與方法,「但我 的教學並不希望教這些方法,因為這些方
法有些其實很多學生已經在使用或是知道
了,所以不需要多說,可是卻也可能有
的個別差異下,老師選用「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的方法,透過台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a1d272e9feccd281bb7bac6ff86e1ce0.jpeg)
大的教學發展中心或 TED、網路平台的一
系列學習策略與方法的影片,包含如何閱 讀、如何寫報告,請同學先在家裡看影 片、做筆記和摘要,在課堂上就不必再教 這些學習策略與方法,老師反而可以在課 堂中討論比較多有關學習觀念和態度,也 就是這門課的第二個目標。
「比如說,在課堂上我會和學生討 論:很多人知道該讀書,可是就是會拖 延,然後進一步討論人為什麼會拖延、去 檢視自己為什麼會拖延。」有時候偉文老 師也會和學生討論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 與人、還有人和人之間的問題,例如討論 為什麼有一些人會常處在懷才不遇的鬱 悶、為什麼有些人很有能力卻孤芳自賞、
些學生不知道某些教學方法。」在這樣
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創造人與人之間共同合 作的美好經驗等,和「人」相關的問題; 而這些東西是比起知識性的內容外,更想 要在課堂中與同學討論的,偉文老師稱之 為學習的「心法」。
可是如何把知識性及討論的內容整合 在學習實作的經驗、落實到實踐也是教學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3455314e37ce9ea48a3c7c3bd90d747e.jpeg)
上的困難點,所以在這門課第三條的軸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3b5cdffc1f7ea9c05c67a695ca17cdf2.jpeg)
線,就是大一的學生必須完成一個研討會 的發表,「他們必須分組,並且找到一位 在生活當中看似很平凡、卻不斷對這個世
界做出正面貢獻的人,然後他們必須寫邀 請信詢問對方願不願意接受訪談。」學生 必須親身經歷整個流程,從蒐集資料、寫
邀請信、修改邀請信等繁複過程,尤其是 邀請信的撰寫過程特別重要,因為邀請信 是對方決定要不要接受訪問的關鍵因素,
所以老師會一個一個幫他們改,並在課堂
上做說明,各組也會有互相觀摩的效果。 邀請過程自然也會常常碰壁,偉文老師認 為這樣的經驗也很重要,因為在課堂上也 會討論到如何面對挫折,有這樣的挫折經 驗,就可以比較容易從失敗中出發體察全 貌,「像是有些組別擬定五個受訪對象, 全部被拒絕!因此,如何重建信心也是班 上共同的課題,逆境時,組內可能會分崩 離析,原本順利時的團結一致就會崩解, 這也會是和同學討論的重要議題。」
課程持續進行到設計訪談問題,在課 堂中也會有較多實際技巧面的討論:如何 設計訪談稿、如何訪談別人等。進行分工 後班上同學要組織一個研討會,並挑一個 周末的時間上台正式發表,每組上台報告 訪談的結果,也會請人來做評論。偉文老 師希望學生可以把在這堂策略方法的課上 學習到的知識、方法、態度,實現在研討
會的籌辦,讓學生學習一個很重要的經 驗,「從一開始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這個 任務,到後面甚至有組別突破心理障礙訪 問到一些看似不可能邀請到的重要人物, 如:李開復。」這是一個拓展視野和自信 力的過程,老師覺得成功的經驗對學生而 言很重要,當他們產生自我效能感的時 候,對未來學習也比較願意抱持著去嘗試 看看的態度。
多面向評量, 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每到學期末老師們就會開始「打成 績」,評量的方式百百種,在幾乎每堂課 都要進行分組活動的偉文老師,對於評量 學生的方式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在偉文老師的課堂上比較重視的是學 生實作的部分,像是學習策略與方法,及 創造力的課程,不只是基礎知識上的理 解,還要評量學生最後轉化成實踐的能力 如何,「像創造力的課在期末的作業就是 找到生活當中的問題,同組要想辨法解決 並且實踐,記錄過程。」如何找到問題、 發展想法、實踐過程,是偉文老師比較強 調的所謂實作的表現。教學心理學的課堂 上也是如此,學生大一時有上過教育心理 學,也就是比較理論型的課程,因此教學 心理學課堂上想培養的就比較不是知識上 的基礎概念,而是要學生在過程中用理 論、知識思考教學上的問題。
現。團隊的表現就是整體呈現的作品,個 人表現就是個人在團體中的貢獻程度、參 與討論或完成作品的程度,可透過觀察或 是互評的方式,「互評的方式很多種,我 比較推薦的是請學生寫下誰的貢獻在組別 中比較大,並寫出貢獻了什麼,清楚組內 的情形是很重要的。」有些組別團隊分工 合作佳,就會說明每個人有什麼貢獻,也 會有人沒有被提到,那就可以看一下他在 團隊中和其他人的合作是不是有些問題。
課堂上偉文老師也會有隨堂作業,就可以 看出個人的表現。
偉文老師也特別提到,他的課堂上不 太讓學生自己分組,因為自己分組會有習 慣去找熟悉的人,然後很容易造成有落單 者,「我會用我的方式現場分組,比如學 習策略與方法,我就進行一個『獵才活 動』,讓他們主動邀請人進入自己的組 別,一開始先讓同學進行基本的測驗,知 道自己的特質,然後請每個人思考需要有 什麼樣特質的人來跟自己組成一個具有創 新潛能的團隊。」組別人數不會限制,如 果人數有比較少的,偉文老師會請學生們 看看是缺少哪種特質的人,看看這些人在 哪個組別,學生要自己去遊說這些人到自 己的組別來;至於人數多的組別也未必就 是最好的組合,因為可能有組員會被挖角 走,學生會在這樣的分組方式中找到新的 平衡。
教學就是需要不斷的調整
至於分組活動很多的課堂上,偉文老 師的評量基準主要看三個面向:團隊的表 現、個人在團隊的表現、以及個人的表
碰到一個新的事情,我們往往會按照 過去經驗預先設定,但常常做了之後會發 現好像不是這樣,內心就會產生一些震
盪。教學上也是如此,可能會因為這樣的 波折,反而激發出老師在教學上有更好的 點子。
面對同一批大一時有教過的學生,偉 文老師的印象是他們表現出來的態度和精 神都很好,所以在大二的課程上多準備一
些東西給他們,閱讀的量也增多,可是卻 發現他們的動力下降並出現不滿的情緒, 這時候就會需要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是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3b5cdffc1f7ea9c05c67a695ca17cdf2.jpeg)
不是無法讓他們得到學習的效果,進而改 變作法。
這就是老師常常會面對到的瓶頸和困 境,每一年學生的質與量皆不同,如何面 對這些差異性如此之大的學生,就是老師 的課題。「十年前的學生很感謝老師授予 知識,現在的學生重視有沒有學到東西, 同時負擔不要很重。」偉文老師認為在教 學上隨時要保持敏感度,隨時試水溫,試 試看這樣的作法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或是有什麼反應,思考如何調整,因應學 生表現的差異,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不斷的 去覺察學生反應的不同,並且思考該如何 調整自己的教學。
針對學生的差異,偉文老師以學習策 略與方法訪談相關的學習課程作為例子, 這樣的課程老師已經教授十年了,最早十
年前剛開始這麼做時,學生覺得學到很 多,所有的事從頭學起,相對也比較有壓 力而顯疲倦,較不會感覺到完成時的興
奮;但現在的學生會明顯感覺到他們做這
件事情時特別興奮、有活力。不同世代的 學習方式就是不同,以前的學生很渴望老
師給他很多新的東西,現在的學生希望可
然而老師的瓶頸不只有面對不同的學 生,真正的困境是老師可能會陷入某種長 期的狀態裡,像是一種循環,所有創新受 歡迎的教學,都有可能會在某一堂課上, 從學生的反應裡明顯感受到他們已經失去 學習的熱忱,這個時候改變教法就很重 要。像是偉文老師的「思考與教學」這門 課,早期適用合作學習的拼圖法,前三年 這種教法很受學生喜愛,都是正面的回 饋,使用拼圖法,有問題可以馬上問、隨 時都有互動;可是後來偉文老師在教學上 就出現問題,開始有學生覺得煩,「這樣 的模式重複出現,像是六個人就有六種教 學法,每一周就不斷重複,加上有人不是 很認真準備,那講不清楚,就會影響到這 個組別或全班。」
面對這樣的瓶頸,偉文老師也做出了 相對性的調整,換成老師在課堂上介紹新 的教學法,帶著學生體驗,「他們分組合 作完成教學設計,比較容易掌握到學習的 概念,以及感受,然後真的應用。」可是 這樣的教學就會有新的瓶頸,就是會碰到 時間不夠用的問題,於是再進行調整,在 眾多教學法中取捨出最關鍵的,讓學生深 入去學習,讓他們可以懂了並且應用, 「就像是知道菜單上有什麼菜還不夠,還 要知道菜吃起來什麼味道。」當老師碰到 瓶頸時,往往就是印證了一件事:教學就 是需要不斷調整。
以參與實作。
保持自我的彈性, 面對所有改變
做一個老師從來就不是件輕鬆的事, 教學的同時還要兼顧研究與生活,如何調 整心態以面對所有的接踵而至的事物,也 是作為一個老師的生命課題。
偉文老師認為面對所有事情首先應該 避免用「不得不做」的心態面對,如果可 以清楚自己做每件事的意義,自然就比較 有前進的動力;再來就是要打破自己的框 框,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彈性。「如果我是 一個方塊,放到圓的容器一定會產生衝
突,但如果是水,放到什麼容器裡都可 以。」一開始一定會有需要適應調整的地 方,內心當然也會有所起伏,但先試著不 去批判,而是去理解、試著做一些改變, 隨時保持心胸開放、保持彈性去面對世代 的改變,很多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偉文老師也強調了明白時間的四個象 限的重要性,要清楚哪些是重要與急迫的 事務必要先做,清楚生命中事物的先後順 序,如何權衡跟分配就是每個人的課題, 同時專注一致也很重要,「活在當下,不 要被未做的事情受影響,讓自己焦慮。」
每件事情都可以安排好順序、並專心地完 成,就不會有無法兼顧的問題。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2e453453c4d915aaf8ec4c47f7ede075.jpeg)
在教學上也會需要兼顧教學效率與效 能的問題,但這是建立在師生的互動關係
上,如果可以找到對的方式和學生互動就 會是享受,享受之餘教學上也會比較順 利,偉文老師認為跟學生維持的長期的關
係是重要的,長期人與人良好的互動、正
思考與教學課程,學生運用心智圖表達觀念
面的關係,讓生命和生命之間有彼此潤澤 的感覺,在教學上的成效自然也會加倍成 長。
不只是知識的殿堂
偉文老師的課堂很受學生的歡迎,除 了教學準備充實之外,教學上老師也不斷 力求創新的改變。像是在教具上,老師就 善用桌遊的卡片,如創造力課程使用阿寶 卡做創造力的投射與想像;運用 TED 的 影片,提供很多世界上很新的資訊,對學 生而言是很好的工具打開視野;或是課堂 上的棉花糖挑戰,用乾義大利麵和一顆棉 花糖疊出一個最高的結構,進而去瞭解團 隊合作的力量。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 材,在偉文老師的課堂上最常見的就是牛 皮紙和便利貼,學生討論時一有想法和點 子,就可以透過記錄在便利貼上的方式進 行討論。
除了教具教材新穎吸引學生外,老師
在課堂上許多新的想法也是透過自我不斷
充實而來的,偉文老師認為大學老師本來
知識需求就會比較高,不太能夠被動的僅
把過去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加
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所以必須時常閱
讀專業的期刊,涉獵相關的專業訊息,
「尤其我所教授的領域包含創造力,接觸
的領域自然又要更多一些、更廣泛,才能
夠去汲取創意的概念、或是新的做法便成 我的教學理念。」拜科技之賜,有很多新
的訊息可以在網路上蒐集,老師也分享了
平時在瀏覽的專業網站,如教育烏托邦 (Edutopia),一個美國的教育網站,有 很多中小學在教學上的嘗試,可以從上面
得到很多新的概念,進一步提供給學生, 並和他們進行討論。
「一直不是只想要把知識交給學生而 已,取得知識的方式太多,大學的教學應 該就是幫助學生具備成為大人的態度和智 慧。」偉文老師希望能透過學習的過程,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3b5cdffc1f7ea9c05c67a695ca17cdf2.jpeg)
讓學生成為一個美善的人,不僅是自己過 得幸福快樂,還要能給別人幸福快樂,走 出校園的時候,是可以有足夠的能力面對 各種挑戰,基於對自己教學如此的期許, 偉文老師在課堂上不曾停下自己的腳步, 就算有些課教了十年,但每一次都會試著 調整課程或教學方式,「因為一定會發覺 少了些什麼,於是上完這門課後就會有一 些種子放在心裡,慢慢醞釀、構思,調整 過後再出發。」
大學裡的「大人」之學
回歸到教育的本質,無疑是要培育出 社會未來的人才,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大 學更是肩負如此重任;而在偉文老師心 中,對於大學教育的目的,他也有自己的 一幅願景。
偉文老師在大一學生進到大學校園之 初、學習策略與方法的第一堂課上,就讓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829181818-548aac684809f5f693001227183c4fce/v1/7e9ba397fc6885a9416baa1a9d6c6f1f.jpeg)
學生思考要怎麼成為一個大學生,因為大 學的學習方式和以往不同,偉文老師比較 會用儒家的說法來說明自己的想法,「大 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講的大學就是指大人之學,你怎麼成 就一個大人。」然而這個大人並不是我們
所認為的心智或身體年齡的大人或小孩, 在儒家的脈絡裡指的大人就是聖人,一個 真正能自我安身立命、有益於他人的大 人,能夠對生命產生正面影響的人。
偉文老師覺得大學就是讓每一個人成
為「大人」這樣的生命,不是只是職業訓 練所,或是為了得到文憑的地方,而是可 以在生命的層次上能夠更成熟,透過這些 知識能夠去淬鍊或轉化成生命的智慧,然 後運用這樣的智慧讓自己安身立命,去幫 助別的生命也能夠更好。如古人所言: 「正德,利用,而厚生。」正德就是端正 自己的德行,讓自己成為一個美好的人, 然後運用這些知識或是能力去幫助一切的 生命,大學應該就是這樣一個培養學生的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