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藝術家

Page 1

駐校藝術家

串聯共好 住進校園

台灣好基金會自池上穀倉藝術館籌備期間,同時與池上

全鄉三間國小校長研討藝術進入校園深耕的計畫,師資交替 在三間四校中教學,讓藝術無差別的長期進駐校園,讓全鄉 的藝術教育資源共享,解決藝術師資在單一學校教學,因課 堂時數不多導致低薪、無法久留的問題。駐校藝術家的宿舍

需求由池上最大間的福原國小提供,台灣好基金會媒合適宜 的年輕藝術家,更由「池上藝術村」計畫將藝術師資的鐘點費

加碼,大校、小校及藝術村資源攜手串聯,一同共好,受惠的 無疑是池上的莘莘學子。


位在秋收稻穗藝術節的表演場地附近的萬安國小,是池上郊區的小學校。

沿著���縣道更往裡走,是萬安國小的振興分校,許多遊客特地來此一睹國際藝 術家柒先生Julien Malland Seth的校園壁畫。在優美校園短暫停留的旅人,或 許不知道的是,這裡是缺乏「長期」藝術師資的教育現場。 池上最北端,大坡溪畔的大坡國小,是

鄉內青少年首席弦樂團,每當有鄉內的大型 活動表演,必定會有他們的演出。林素慧校

長對於藝術的推廣不遺餘力,安排池上及縱 谷地區的藝術深耕師資到台東市區與縣內

學校交流,並發現各校在藝術教育師資的缺 乏與渴望。

駐校藝術家 ─ 齊小育說 :

孩子的世界已學會比較,也習慣被大人否定。當他們說起天馬行空的想法時, 我喜歡告訴孩子: 「你的想法我很喜歡!」 駐校藝術家 ─ 林希羽說 :

我想給孩子一個禮物,一起做一個大作品,希望在過程中一起體驗試探,突破

,技巧與勇氣。大尺度的創作,像是一種工具,帶領創作者看到不同的視野。



回想某次秋收稻穗藝術節的籌備會議結束時,福源國小老師熱切地與基金

會同仁提出藝術師資的需求。在林宜茂校長的努力下, 「駐校藝術家」計畫執行一

年後,福原國小成立美術班。不以術科發展為主軸,綁架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而

是讓學生一週多一個下午的美術課程,讓創作養成一種習慣,自然對美的視野更 為寬廣。福原國小,是一座無圍牆校園。校長邀請駐校藝術家林希羽設計校名標

誌,她運用藝術深耕課程中《巨人計劃-鵬程萬里》的草稿圖,將孩子們的創作轉

換成可執行的公共裝置。小朋友透過觀察與實際創作,完成了童趣與充滿想像力 的鳥類,六隻不同的鳥類代表六個年級的學生。校名字體採用在地書法蕭樹珊老 師創作的字帖,呈現出池上豐富的人文底蘊。揭牌那天,暖冬的太陽炙熱。孩子們

爭先恐後地說著校名標誌的故事,或許那堂課在某年某月在下課鐘聲中結束,但

創作的力量已經被轉化成為每日上學的日常風景,而創作者是這間學校的學生。 文化是時間的投資,美感的探

索像是一趟長途旅行。拋開每堂課

都要有成果的才藝課模式,駐校藝 術家運用自身經歷編寫教案,透過 色彩、材質、比例、結構。帶領學童

打開創造力,嘗試在完成與未完成 的不同階段,認識創作的精神。孩

子說:「美術課終於不用再抄經文了 !」美,不是複製貼上,而是多元開創

的無限可能。我們期待也可以預見

,文化藝術之鄉正一步一步的熟成 ,如同一株稻穗可以開出兩三百朵 稻花的樸實美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