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hew com my 我们不是来踢馆 剧评是与创作者对话 生活志

Page 1

我们不是来踢馆 · 剧评是与创作者对话 - 生活志 www.sinchew.com.my /node/1574644 2016-10-07 15:51

我们不是来踢馆 · 剧评是与创作者对话 本地剧评的发展并不如外国般兴盛,当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戏剧创作者与剧评人形成对立,认为剧评抹杀了一个戏 剧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对于剧评所扮演的角色,大马剧评人徐墨龙、蔡两俊、黄爱明以及艺文记者曾詠邰分别 做出诠释。

(左起)蔡两俊、黄爱明和徐墨龙应本报《艺文周报》邀请,谈论他们对剧场评论现象的观察。(图:星洲日 报) 拥有逾20年撰写剧评经验的台湾剧评人于善禄说过,剧评绝非只是挑剔与数落,而是完整剧场发展的一个部份, 为剧场史的书写做准备,也是为未来的读者或观众写剧评,让以后的人了解这个年代的戏剧形貌与创作样态。 本地剧评的发展并不如外国般兴盛,当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戏剧创作者与剧评人形成对立,认为剧评抹杀了一个戏 剧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对于剧评所扮演的角色,大马剧评人徐墨龙、蔡两俊、黄爱明以及艺文记者曾咏邰分别 做出诠释。 1/4


广告 剧评扮演了什么角色? 徐墨龙:剧评人是创作者的朋友。他拥抱 你,但是拥抱你的方式不一样。不像粉 丝每次鼓励你,给很多赞美。所 谓评论解读,证 明他在认真看,如果不认真看,就不会读出问题 来。他至少是创作者一个监督者,用心为你服 务, 找出问题,与你对话,他想你做出改善和扩充。 蔡两俊:剧评和创作者就好像“爱”与“恨” 的朋友。例如一位创作者可能想在剧里隐藏一些讯 息,被剧评人发现并 解读出来。对此,创作者可能 不甘这么容易被人发现,又再做一个全新的戏剧, 剧评人又再尝试分析。如此两者 才会有进步。 黄爱明:必须区分普罗大众的观后感和剧评。前者倾向个人感想和感受,后者必须要有理论基 础,即使没有学术 理论背景,剧评人也要有相关 领域的学识或见闻。评论就是一个professional(专 业)而不是personal(个人感 想)。 曾詠邰:无论是艺术报道或评论,他们不仅有着表演的历史记录意义,更多时候是协助艺术家梳理整合他们的艺 术创作动机及呈现方式,过程中会不断地向他们追问“为什么?” 谁是剧评的读者? 徐墨龙:剧评人是戏剧的解读人,这份解 读可以分享给不同对象。第一个就是和剧作者 对话。戏剧就像是一个时 间艺术,不像小说、电 影可重复再看。对于本地剧场,很多无法留存下 来,一演再演,唯有对话才能延续它的生 命, 剧评就是一种对话。不过,希望要有人回应和讨 论,变成一种延伸的创造。如果没得到回响、没 人理,最 后这个剧评也会“死掉”。 蔡两俊:剧评也是与作品进行对话。他从中 发现作品带出的讯息,进行分析解读,用一个学 术方式去综合起来。 希望创作者不要以敌视眼光 看剧评人。我觉得文化或模式上需要改变。第一我们不 是来踢馆;第二,我们需要有 一个交流方式。如 果(创作者)觉得剧评有问题,可以直接反驳, 我们会开心得不得了。 黄爱明:剧评就是一个专业而不是个人感 想。很多人做出反驳,然而他们的反驳多数从感 情出发,而非理智的角 度分析,当中又是否有一 个建设性的观点。每个人(创作者)都有努力做出呈现,我没 有否定他的努力,我只是 评论这个产品,然后我 们用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个东西。作者未必认同每 个人评论,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从 什么角 度客观地看待。 剧评不能太坦白? 黄爱明:我在东京看戏剧的经验,有 一个剧团每次都给我招待券,每一次无论 好坏,我毫无掩饰、直接地跟他们 分享感 想。当看见导演的失败与成功,剧团的成 长,本身都会感到开心。有些评论,创作者可能现在不认同, 但有可能在某个场合时刻,他会领悟到。 徐墨龙:写剧评有两个选择,一是只 写赞美的剧评,你喜欢的戏剧就写,不喜 欢的不要写,这样就不会得罪人。 第二就 坚持去写剧评,好坏都写,然后要准备强 大的心理建设,面对所有的质疑。当艺术作品变成商业作品时, 就得面 对评论对于销售的市场影响,就会有敌视 的情况。但是艺术不同于商品,它还有艺 术属性。艺术和文学 发表了之后,它就是 对社会的影响。当你发表了以后,就要面 对回馈和回响。如果一个创作者没有胆量面对回 响, 就不要创作。 蔡两俊:创作者也要意识到努力做 一样东西可能未必会成功,也许当中就少 了一些元素。好比煮饭,即使用心努 力去 煮,也不是每一次都能煮到好吃,当中 比例可能拿捏不对。因此要提出建设性意 见,大家互相交流。很多 创作者都朝向他们所谓的 “好”,但那个“好”是什么?每个创 作者都要达到自己所谓的“点”,这个 “点”又是什么地 方。我的点跟他的点或 许不一样。他不一定要封闭式的创作,反 而可以开放式讨论。 ” 创作者不能写剧评? 蔡两俊:当你拥有创作者身份,剧评 的身份就需要好好检讨。因为你已不是那么 中立。虽然我知道应该要越客观 中立越好, 可是到最后身份很难给予别人认同。本身一 定要知道自己触碰面要广,好像台湾的于善 禄,很纯粹 的剧评。他本身没演戏、做戏、 导戏,他天天去看戏,从大到小、知名到不 知名,连最小的戏团都看。他就这样 2/4


一直很 努力把文字整理出来。对我而言那就是一个 很客观的剧评。我们还是有个人喜好,这个 就会参杂其中。 徐墨龙:从整个戏剧生态,到底我们戏 剧工作者要不要写剧评?应该鼓励和宽容对 待剧评。戏剧业者对剧评的鄙 视,可能心中 设置剧评是来“评”,好像是否定、瓦解、 质疑你了,窄化了剧评的内涵。剧评包含了 批评和肯定, 也有讨论和探索。但是他们只 专注在那个“评”字,创作者对剧评敌视的 态度,令到剧评面临困境。由于报章栏位 有限,一篇剧评要把 自己看到“最重要”的部份提出来。可能“最重要”的恰好是不足之 处或创作者局限要点,有可 能是 走歪的地方。但这不等于否定创 作者、作品其他好的部份。反而 剧评人这么做是想花更多精力讨 论这个重 要的部份。 广告 剧评起步了吗? 黄爱明:剧评的发展,你说起步了 吗?是有的。过去那两本厦门大学出版的 书籍,有提到评论(发展)。你可以 看到 早期30年代,有一个风潮,那时从事创作 的人也是出版界的人,所以很多报纸都会 有文艺批评这类东西存 在。其实报馆支持评论的发展,后来中间 没有了,可能因为一些政治因素所致。但 是你看到80年代,我们刚出 道的时候,也 有一个“boom”,那就是文学。报馆都会 有专栏,让那些人发表评论。 蔡两俊:我1998至1999年就是看《凭 舞台》的刊物,才可以知道马来西亚(戏 剧界)到底发生什么事。那小小 的杂志有 很丰富的资料。还有《心向太阳》本身也 做很多东西。徐墨龙:我看了广州青年剧评团成立 戏剧评论 团体的新闻,建议戏剧联盟可以 考虑这么做,用具体行动鼓励剧评。有关 剧团会购票让剧评人看戏,然后写剧 评。看戏剧是一个昂贵的消费,如一张 票介于50至80令吉,若没有资源,长久下 去会是困境。如果有心栽培能 够写剧评的 人,绝对有利于戏剧界发展。 主持人总结 我们向来爱讨论评论者和被评 论者之间存在既爱又恨的关系,却不 爱谈“表演艺术评论”本身与一般读 者的关系。 它在当今多元社会里,是 小众中的小众。今年5月初在加拿大闹出的演出评论被撤风波中,《国家邮报》曾在回 复加拿大歌剧团的电邮中写道: “我真的恨登表演艺术的评论,它们在网上从没人注意,而且总是我们数位内容里 表现最差的部份。”我认为这个隐忧是需要被正视的。身处马来西亚,我们苦恼的是 没有人会写。评论是一个专 业,要把 它写得精彩好读,不容易。如果你使 用的理论及论述越多,你与一般读者 之间的高墙会搭得越高;但 如果你选 择“动之以情”,却又会被说成只是 在写个人观后感。现今媒体都想尽办法吸引读者 眼球,除了靠更多的 视觉元素(图影 片)作为折衷方式,本地评论者也该 思考自己与读者的关系。若一心只想 反馈自己真挚的意见 给创作者,那是 否直接把文章递到他面前更好?若一 味高高在上以读者难以消化的种种论 述裁判自居,不理地 下场子冷清的现 实,恐怕难免会被现 实淘汰。

出席座谈者 广告 蔡两俊:导演、演员、剧评 人。毕业于伦敦圣 三一学院、南威尔斯 大学戏剧系博士, Theatrex Asia网站创 办 人。目前任职伯乐 大学学院娱乐艺术科 系讲师。近期导了一部 作品,Huzir Sulaiman 的《The Weight of Silk on Skin》(肤之绸)。 黄爱明:编导、演员、评审、 教育工作者。毕业于 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 所,目前任职马来西 亚国家文化艺术遗 产 学院(ASWARA)戏 剧院院长。现是戏剧 联盟(ASLI)主席。 徐墨龙:笔名粉墨勾兰, 为导演和戏剧老 师。毕业于南京 大学戏剧影视研 究所,也是槟城 剧团“北岛戏 子”的创 办人。目前是一名中学 老师。

3/4


本报〈Show艺文周 报〉版为剧评人提 供了一个平台,让 创作者、观众可与 剧评人相互交流。(图:星洲日报)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副刊 · 记录/林德成 · 主持/曾詠邰 · 2016.08.18

4/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